《登岳阳楼》阅读答案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我们很多时候需要适量地做些阅读题,就有可能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具有开放性,不是唯一的,我们要敢于辨证扬弃,吸取精华,弃其糟粕,使其更完善。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登岳阳楼》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登岳阳楼》阅读答案1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遥望洞庭山水翠,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潭面①无风镜②未磨。
白银盘里一青螺。注:①潭面:指湖面。②镜: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8.上述两诗描写的都是洞庭湖的景象,同中有异,请自选角度简要分析。(3分)
同:
异:
9.同样是远眺洞庭,二位诗人有怎样不同的心境?(2分)
参考答案:
8.(3分)同:都描写了洞庭湖的辽阔景象景色宏伟奇力。(仅答出“辽阔”或“宏伟”也可,1分)
异:①从景物特点上看,杜诗中的洞庭湖气势磅礴,意境阔大;而刘诗中的湖面平和静美,清澈明净。
②从语言风格上看,杜诗 显得雄浑豪放,而刘诗则显得清新优美。
③从手法上看,杜诗虚实(实景与想象)结合,而刘诗设喻巧妙。 或:杜诗运用了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洞庭湖的壮阔,而刘诗则通过比喻来表现洞庭湖的秀美。(可从以上任一角度作答,写明两诗的`区别,意思 对即可,2分)
9.(2分)《登岳阳楼》表现了诗人孤独、悲伤的心境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望洞庭》表现了诗人恬淡、平和的心境,蕴含了喜悦赞美之情。(心境与情怀答对其一、意思对即可。每诗1分,计2分)
《登岳阳楼》阅读答案2
登岳阳楼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8.解释下列词语(4分)
坼 乾坤
戎马 轩
19.“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境况?(2分)
20.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18.分裂 天地 代指战争 窗户
19.诗人举目无亲,年老多病,只能以舟为家,艰难度日。
20.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1、
读杜甫的《登岳阳楼》回答问题。
(1)诗中能和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相比美的句子是什么?找出这两句中的`关键词并体会其表达作用。
(2)联系诗的后四句,体会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由整理,仅供参考:
2、(1)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坼、浮两个字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无比壮阔而又生动。
(2)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登岳阳楼》阅读答案3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①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释】①开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
(1)这首诗运用烘托和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岳阳楼的'特点: (请用一个词语概括)。(2分)
(2)这首诗的颔联千古流传,最妙的当属“引”和“衔”二字,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3分)
参考答案:
8.(5分)
(1)(2分)高(高耸、高大、高耸入云等。意近即可)
(2)(3分)运用了拟人手法(1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大雁和山懂得人的心意,把愁心带走,把好月送来的情境(1分),表现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1分)。
(1)诗人登楼后观赏到哪些景物?(3分)
(2)颔联“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使用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效果。(3分)
参考答案:
6.(6分)
(1)(3分)岳阳城、山川、洞庭湖、大雁、月亮、云(不少于3种)。
(2)(3分)拟人修辞手法,赋予雁子、高山以人的情感,生动地表现作者内心激动、喜悦、愉快之情。
《登岳阳楼》阅读答案4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释
下榻:指留宿处。
行杯:浮杯,流觞。
回:回荡,摆动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相关试题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
3.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4.人们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你认为本诗第二联的两句诗中,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5)诗歌没有一句描写楼高,却处处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可谓浑然天成,巧夺天工。试作简要分析。(9分)
(6)诗中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人们普遍认为雁引愁心去要比雁别秋江去更好。请你把两句作以比较,说说前句好在哪里?
(7)结合诗歌的表现手法,谈谈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阅读答案
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意思对即可)
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诗人分明也有些醉意了。
3.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高。情感是欢乐喜悦,超脱豁达。
4.诗眼分别引衔。引形象地写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带走的情境;衔形象地写出了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人共享欢乐的情境。
(5)①首联写岳阳尽、川迥、洞庭开,极写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之高。②颈联写诗人在岳阳楼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这里用夸张的手法写出岳阳楼高耸入云的状态。③尾联写诗人醉后的感受。楼高风急,凉风四起,着笔仍然在写楼高。(每个要点3分)
6.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引有带走的意思,说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情趣盎然。雁别秋江去只是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飞去,缺乏感情色彩,形象也不够生动活泼。
7.整首诗运用对偶、夸张和衬托等手法,写出岳阳楼的宏伟,表达了诗人欢乐和喜悦的心情。
译文
登上岳阳楼,远望天岳山南面一带,无边景色尽收眼底。江水奔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
雁儿高飞,带走了忧愁心头的苦闷;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
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
楼高风急,高处不胜寒。醉后凉风四起,凉风习习吹人,衣袖翩翩飘舞。
赏析:
759年(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秋季作这首诗。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岳阳楼坐落在今湖南岳阳市西北高丘上,西面洞庭,左顾君山,与黄鹤楼、滕王阁同为南方三大名楼,于716年(开元四年)扩建,楼高三层,建筑精美。历代迁客骚人,登临游览,莫不抒怀写志。李白登楼赋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写作背景诗人首先描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岳阳,这里是指天岳山之南一带。天岳山又名巴陵山,在岳阳县西南。登上岳阳楼,远望天岳山南面一带,无边景色尽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这是从楼的高处俯瞰周围的远景。站得高,望得远,岳阳尽、川迥、洞庭开,这一尽、一迥、一开的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点之高。这是一种旁敲侧击的衬托手法,不正面写楼高而楼高已自见。
李白这时候正遇赦,心情轻快,眼前景物也显得有情有意,和诗人分享着欢乐和喜悦: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生命,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雁引愁心去,《文苑英华》作雁别秋江去。后者只是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飞去,缺乏感情色彩,远不如前者用拟人化手法写雁儿懂得人情,带走愁心,并与下句君山有意衔好月来互相对仗、映衬,从而使形象显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山衔好月来一句,想象新颖,有独创性,着一衔字而境界全出,写得诡谲纵逸,诙谐风趣。
诗人兴致勃勃,幻想联翩,恍如置身仙境: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这里又用衬托手法写楼高,夸张地形容其高耸入云的状态。这似乎是醉眼蒙眬中的幻景。诗人是有些醉意了: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楼高风急,高处不胜寒。醉后凉风四起,着笔仍在写楼高。凉风习习吹人,衣袖翩翩飘舞,仪表潇洒自如,情调舒展流畅,态度超脱豁达,豪情逸志,溢于言表。收笔写得气韵生动,蕴藏着浓厚的生活情趣。
整首诗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没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写楼高,句句从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开阔、高耸等情状落笔,却无处不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自然浑成,巧夺天工。
《登岳阳楼》阅读答案5
第6课《登岳阳楼》同步练习
一、给下面的字注音。
坼()
戎()
轩()
涕()
泗()
二、作者登楼为什么会流泪?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三、这首诗歌颔联写的是在岳阳楼上看到的洞庭湖广阔无边、水势浩瀚的雄奇壮观阔大景象,而颈联写的却是作者身世的孤苦和处境的凄凉,两者对于表达中心思想分别有什么作用?
答:
四、就诗中的颔联写几句赏析的话。
答:
五、比较阅读《登岳阳楼》,完成下列各题。
(甲)登岳阳楼
萧德藻
不作苍茫去,真成浪荡①游。三年夜郎客,一柁②洞庭秋。
得句鹭飞处,看山天尽头。犹嫌未奇绝,更上岳阳楼。
[注释]①浪荡:放浪游荡。这里是游来荡去的意思。 ②柁:同“舵”,这里代指船。
(乙)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甲诗中的“浪荡游”具体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诗中的'“亲朋无一字”中的“字”应解释为___________。
2.甲诗对“犹嫌未奇绝”中的“奇绝”没有展开描写,而乙诗中却有具体地描写,其诗句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犹嫌未奇绝,更上岳阳楼”与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xx”有异曲同工之妙。
4.请分析这两诗的不同写法。
答:
5.下面对这两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诗的“孤舟”句和萧诗的“一柁”句写出了两位诗人乘船在湖上漂泊的生活。
B.杜诗“凭轩”句和萧诗“看山”句,都抒写了诗人登楼远望、无限感慨之情。
C.这两首诗都抒发了诗人“不以己悲”、关注社稷安危的豪壮之情。
D.杜诗以咏叹登楼始,以感慨家国多难结,诗风苍凉沉郁;萧诗以浪迹江 湖始,以登楼揽胜结,诗风清新飘逸。
参考答案
一、chè
róng
xuān
tì
sì
二、因为作者在岳阳楼上凭栏远眺北方,想到长年不息的战火,想到饱守战乱之苦的百姓,所以才涕泪纵横,难以抑制。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精神。
三、颔联写洞庭的壮阔景象,衬托了作者心忧天下的博大胸襟,洞庭湖的阔大与作者胸襟的博大,可谓相得益彰;颈联写个人的不幸遭遇,但是在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的之间,作者却置个人于度外,从而更加突出了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思想感情。
四、这一联是说,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漂浮在湖水中一般。只这十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逼真地描绘出来了,给人意壮美之感。(能写出自己的理解、体会即可)
五、阅读理解
1.三年夜郎客,一柁洞庭秋;书信。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甲诗从登楼前自己感受和游湖所见写起,在最后的结句中才点题登楼;乙诗先写登楼所见,开笔点题,然后由所见之景展开联想,表现自己的所感所思。
5.C(萧诗没有抒发“关注社稷安危的豪壮之情”)。《登岳阳楼》阅读答案
《登岳阳楼》阅读答案6
古诗文阅读。
登岳阳楼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岳阳楼记
范仲淹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1.指出下面选项中两个句子划线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属予作文以记之
B.而或长烟一空/或异二者之为
C.予观夫巴陵胜状/嗟夫
D.南极潇湘/此乐何极
2.指出下列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
A.朝晖:早上的阳光
B.备矣:详尽
C.薄:稀薄
D.微斯人:没有这种人
3.拥堵下面句子,请分别用“/”把句子一处主要停顿处表示出来。
①先 天 下 之 忧 而 忧 ②洞 庭 之 东 江 水 西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用《登岳阳楼》中找出与“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感情相同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你体会“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的'内在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C
3.①先/天下之忧而忧 ②洞庭之东/江水西
4.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或喜或悲。
5.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6.“略”。(与“忧国忧民”意思相近即可。)
《登岳阳楼》阅读答案7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
黄庭坚①
(一)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出瞿塘滟滪关②。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③。
(二)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注:①黄庭坚(1045-1105),号山谷道人,北宋诗人。崇宁元年(1102年),诗人被贬四川多年后遇赦归家途中,行至岳阳楼时写下此诗。②瞿塘峡,四川省奉节附近,滟滪关是瞿塘峡口江中的一块大石,此处水流湍急,航道危险。③君山,古称洞庭山、湘山,(二)诗中“青山”也是指君山,是由大小七十二座山峰组成洞的庭湖中的`一个小岛,与岳阳楼遥遥相对。
8. 古人评价第一首诗“一‘笑’道出黄山谷人生况味”,简要赏析“未到江南先一笑”中“笑”的意蕴。(6分)
9.第二首诗正面眺望“青山”,分析诗人围绕“青山”,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分别写出了怎样的景象?(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呜呼!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2) ,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离骚屈原》
(3)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8.“笑”的意蕴丰富:①从“投荒”之地归来,被赦“生出”险地,脱离困境的喜悦兴奋之笑;②对往事不堪回首,“鬓毛”已“斑”,人生垂暮的凄然之笑,苦笑;③登高抒怀,远眺家乡,美景无限,心胸阔朗欣慰惬意的笑。(每点2分,共6分)
9. “绾结湘娥十二鬟”运用了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湖中君山群峰重叠交错的空蒙、美妙之景(3分);后两句虚写(虚实结合),想象人在湖面的情景,写出了湖面浪峰滔天,青山相应,烟波浩渺的壮阔之景。(2分)
(三)10.(1)风雨不动安如山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2)民生各有所乐兮 余独好修以为常 (3)烽火扬州路 一片神鸦社鼓
《登岳阳楼》阅读答案8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时作此诗。
(1)结合诗人的经历,谈谈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2)诗中“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人们普遍认为“雁引愁心去”要比“雁别秋江去’’更好。请你把两句做一简要比较,说说前句好在哪里。(5分)
答案(8分)
(1)(3分)这时候的李白正值遇赦,心情轻快,眼前景物也显得有情有意,(1分)所以诗歌表达了诗人欢乐和喜悦的心情。(2分)
(2)(5分)“引”在文中是“带走”的.意思,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通过拟人手法,表达出了李白流放遇赦后的高兴心情。(3分)而“别秋江”则只写雁儿离开了秋江,形象不够生动活泼,也不能表现作者的高兴心情。(2分)
《登岳阳楼》阅读答案9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的一首山水小诗。此诗通过对洞庭湖高旷清超的描写,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奇思异采。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8-9题。(7分)
登岳阳楼 望洞庭
杜甫 刘禹锡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湖光秋月两相和,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潭面无风镜未磨。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遥望洞庭山水色,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①潭面:指湖面。②镜: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8.上述两诗描写的都是洞庭湖的景象,同中有异,请自选角度简要分析。(5分)
同:
异:
9.同样是远眺洞庭,二位诗人有怎样不同的心境?(2分)
答案仅供参考:
8.(5分)同:都描写了洞庭湖的辽阔景象,景色宏伟壮丽。(仅答“辽阔”或“宏伟”也可,2分)异:①从景物特点上看,杜诗中的洞庭湖气势磅礴,意境阔大;而刘诗中的`湖面平和静美,清澈明净。②从语言上看,杜诗显得雄浑豪放,而刘诗则显得清新优美。③从手法上看,杜诗虚实(实景与想象)结合,而刘诗设喻巧妙。或:杜诗支用了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洞庭湖的壮阔,而刘诗则通过比喻来表现洞庭湖的秀美。(可从以上任一角度作答,写明两诗的区别,意思对即可,3分)
9.(2分)《登岳阳楼》表现了诗人孤独、悲伤的心境昨忧国忧民的情怀;《望洞庭》表现了诗人恬淡、平和的心境,蕴含了喜悦赞美之情。(心境怀情怀答对其一,意思对即可。每诗1分,计2分)
【《登岳阳楼》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肖德藻与杜甫《登岳阳楼》阅读答案09-26
《登金陵凤凰台》阅读答案10-04
《登岳阳楼》教案11-22
《登岳阳楼》语文教案11-15
海发光阅读答案 海发光的阅读答案04-02
《雨中》阅读答案12-12
长城阅读答案12-05
经典阅读题及答案12-16
《穷人》阅读及答案10-29
春天阅读答案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