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6-03 18:37:1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说课稿范文锦集五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用】说课稿范文锦集五篇

说课稿 篇1

  学习目标:

  1.通过读、讲、听、编故事等一系列言语实践活动,积累、运用语言,初步了解民间故事的特点。

  2.通过根据信息扩段训练,感受文成公主进藏的艰难,培养整理、运用信息的语文能力。

  3.在阅读中重塑文成公主形象,感受文成公主与藏族人民间的深情厚意。

  教学重点:1.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复述文成公主进藏途中发生的故事。

  2.通过读、讲、听、编故事等言语实践,感受文成公主进藏的艰难与藏族人民间的深情厚意。

  教学难点:了解文成公主进藏的艰辛, 感受藏族人民与文成公主间的深情厚意。

  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预习,搜集相关资料。

  2.制作多媒体课件和文成公主进藏图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走近历史。

  1.图片欣赏,了解西藏风情。(定格布达拉宫画面,引出古文)

  大家熟悉这首歌吗,听到这首歌会让你联想到什么?(生说。)

  青藏高原上独特的风光吸引着每一个人。(放图片。)

  (定格布达拉宫)1300多年前,一位深明大义的女子——文成公主,为了藏汉两族人民的团结,不畏艰辛,长途跋涉了两年多,来到了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给西藏人民做了许许多多的好事。

  2.古文欣赏,了解历史。

  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

  课件出示:“贞观十五年,以文成公主妻弄赞,弄赞率兵至柏海亲迎,归国为公主筑一城以夸后世。”——《新唐书.吐蕃传》

  从这段古文中,你能读出哪些信息?

  史书真实、简洁地记录了这段历史。那么在藏族百姓心中,文成公主又是如何进藏的呢?我们来学习一个民间故事。

  3.揭题并板书:文成公主进藏

  二、初读故事,感受故事的神奇。

  1.知道什么叫民间传说吗?(语言浅显、通俗,是民间传说。老百姓口头流传下来的故事。)

  2、检查预习情况:通过预习,你们学到了什么?

  预设一、词语积累

  吐蕃 拉萨 路纳 乃巴山 达尤龙真

  使臣 求婚 绢花 青稞 沼泽地

  豌豆 首领 松赞干布 吉祥如意

  读词。哪些词让你联想到西藏?

  预设二、课文第5~13自然段写了公主进藏的经过。

  顺势理出课文思路:求婚—— 进藏——贡献

  预设三、进藏途中,文成公主又遇到了哪些事?

  指名板书(搭桥过桥 过沼泽 遇到恶乌鸦 遇见神鸟 背走乃巴山 )

  小结过渡:藏族的孩子们就是听着这样的故事长大,等他们长大后又讲给他们的孩子听,就这样,这故事在藏族百姓口中传了一代又一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了。今天,让我们也来说一说这些故事吧。

  3.复述故事。

  1)同桌合作简单讲故事。(每人讲一件)

  2)指名学生讲故事。(教师适时评价)

  4.交流:同学们,听了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你们觉得她进藏容易吗?

  预设一、容易:文成公主能用树枝搭桥、撒羊毛过沼泽、背走乃巴山,她可真(神啊。)就像神话故事中的谁一样?板:神

  预设二、不容易:你从文中哪句话体会到的?

  出示倒数第2自然段:“就这样,文成公主和她的随从们,跨过一条条大河,翻过一座座高山,走了一程又一程,终于来到了西藏。”

  三、创编故事,体会进藏的艰辛。

  (一)在藏族百姓的心目中,文成公主就是这么一个无所不能的“神”。但我们知道,她不是神,而只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人”。那么作为一个人,真实的进藏情形又是怎样的不容易呢?(看路线图、介绍地名)

  让我们来看看一位历史学家提供的信息吧。

  1.出示文字: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忍痛辞别了家乡亲人,带着一批能工巧匠,马队驮着农作物的种子、生产工具和各类书籍,行进在通往西藏的道路上。唐蕃古道全长3000多公里,其中有100多公里是高寒无人区,一路上气候恶劣,道路艰险,高原上空气稀薄,还会引起强烈的高原反应。文成公主历尽千辛万苦,长途跋涉两年多,终于来到了吐蕃首府——拉萨。

  2.同学们,你们听了刚才的故事,了解到文成公主在进藏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生交流。)为了帮助大家想象,老师给大家提供几条信息。

  (二)展开想象,根据提示扩段训练。

  1.让我们尽情地发挥我们的想象,选择其中一条信息扩写成一段话好吗?

  出示:文成公主进藏多么艰辛啊!

  2.学生扩段。交流。

  3.回读课文“就这样,文成公主和她的随从们,跨过一条条大河,翻过一座座高山,走了一程又一程,终于来到了西藏。”

  4.小结:正如你们描绘的那样,文成公主就这样顶着高原恶劣的气候;忍着背井离乡的痛苦;怀着建设西藏和让藏汉人民永远团结的美好心愿,在这条崎岖的唐番古道上跋涉了两年多,在艰辛跋涉的过程中,留下了这个大唐女儿多少思乡的泪啊。这就是真实的文成公主,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又脆弱又坚强的真实的文成公主,她,是一个“人”。板:人

  三、再读故事,体会文成公主作出的贡献。

  一)读懂文成公主对西藏的贡献。

  既然文成公主是个人,为什么在老百姓口中却成了神了呢?

  1.课文最后一段。“往来更密切了”有多密切?(师补充:在文成公主和亲后200多年间,藏汉两族人民没有发生战争,为藏汉两族人民的团结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其他技术”还有哪些技术?(师补充:她在雪域高原传播汉族文明,使藏族人民学会了医药、历法、种植、纺织等技术,在藏族人民心中,她是救苦救难、大慈大悲、无所不能的神圣的观音菩萨,被称为“绿度母”。所以,在人民的心中,她可不是个普通的人,而是个神。(板:神)

  二)读懂人民对公主的情感。

  1.你们能从文中哪些字里行间读懂人民对她有着深厚的情吗?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找。

  (“内地桥”、“牛羊肥壮”、树木稀疏、公主脚印)

  师解说:藏族人民把身边的一切都与公主联系起来,还有这公主柳、公主庙、各种寺庙、唐卡上的公主塑像等等,人们用各种方式怀念她。有关公主的传说就像高原上的格桑花,开遍了整个雪域高原。(配以图片、青藏高原音乐)。

  小结:人们就把这种对公主的朴素而真挚的情感化成这朴素的文字,一代代流传下来,这也是民间故事的特点。

  2.播放录像,升华情感。

  文成公主入藏,虽然在史书中只留下了34个字,但却永久地留在人民的心坎里。

  再读:“贞观十五年,以文成公主妻弄赞,弄赞率兵至柏海亲迎,归国为公主筑一城以夸后世。”——《新唐书.吐蕃传》

  板书设计: 文成公主进藏

  神——人——神

  《文成公主进藏》说课稿

各位老师:

  蠹液茫

  犝獯瓮盘迦,我们学校上的是《文成公主进藏》。首先选课也是好事多磨,因为选择范围太广,竟让大家没了意见,结果我们就去征求学校特级教师工作室的盛新凤老师,她刚在我们学校上了一堂《青海高原一株柳》,那份高原情结打动着每个人,她建议我们不妨上上《文成公主进藏》,这是她一直想上而未上成的课。于是,我们也藉着这份情缘开始了对《文成公主进藏》的磨课。

  《文成公主进藏》是一个民间故事,主要介绍了唐朝时期,吐蕃首领松赞干布向唐朝皇帝求婚,文成公主经历千难万险到达西藏和松赞干布结成夫妻,加强了藏族和内地的交流。文章重点描写了文成公主进藏的过程,赞扬了文成公主为民族团结和西藏繁荣昌盛做出的贡献。

  《文成公主进藏》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组课文中的一篇课文,本组教材是以“故事长廊”为主题进行编排的,单元训练的重点是读懂故事内容,体会故事讲述的道理,并激发学生讲故事的欲望。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是一个民间故事。民间故事有它自身的文体特点:语言直白,通俗易懂,情节虚构。课文所选的这个民间故事以真实历史为依托,以“求婚—进藏—贡献”的顺序,以进藏的过程为重点。有意思的是,在文中,“求婚”安排的是史料,而进藏的过程赋予了神奇的色彩。如何读懂作者寄寓文成公主身上的神性?首先要读懂老百姓对她的情,民间故事是流传在民间的,所以,在这个故事中,有很多信息值得我们去关注,老百姓把身边的一切都跟文成公主联系了起来,达尤龙真的树木北稀南密,路纳这个地方牛羊长得肥壮,还有乃巴山的脚印——这些无不折射出藏族人民对公主的情。公主为何会充满神性?这归功于在四十多年间,对西藏做出的贡献,这是她作为一个普通人所做出的贡献。这恰恰是文本的空白处留给读者遐想的空间。所以整堂课我们以“神性”——“人性”——“神性”的探究过程展开。

  根据对教材的反复琢磨,我们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读、讲、听、编故事等一系列言语实践活动,积累、运用语言,激发对文成公主的崇敬之情,初步了解民间故事。

  2、通过根据信息扩段训练,感受文成公主进藏的艰难,培养整理、运用信息的语文能力。

  3、在阅读中重塑文成公主形象,感受文成公主与藏族人民间的深情厚意。

  教学重点:1、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复述文成公主进藏途中发生的故事。

  2、通过读、讲、听、编故事等言语实践,感受文成公主进藏的艰难与藏族人民间的深情厚意。

  教学难点:了解文成公主进藏的艰辛,感受文成公主进藏的艰难与藏族人民间的深情厚意。

  说教学过程: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预设了以下四个教学板块:

  一、 古文导入,了解历史。

  一、 读讲故事,初悟神性。

  二、 创编故事,回归人性。

  三、 再读故事,升华神性。

  下面说说具体的教学流程: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走近历史。

  通过一组富有西藏风情的图片欣赏,帮助学生拉进与西藏的距离。从世界海拔最高的宫殿——布达拉宫作为背景,出示古文“贞观十五年,以文成公主妻弄赞,弄赞率兵至柏海亲迎,归国为公主筑一夸后世。”这里出示古文,只要学生能猜到这座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宫殿为文成公主所建即可,让学生了解史书中的真实信息,初步渗透史实与民间故事在文体上的不同点。

  第二个环节:初读故事,感受文成公主的“神”。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四上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预习能力,因此我们在课前安排了学生预习,在检查学生预习的过程中,安排三个环节:第一:检查生字词的读音,通过用设计“哪些词让你联想到西藏?”和“哪些词让你联想到古代”这两个问题,把词语教学和检查自学课文内容相结合。第二:运用课题“文成公主进藏”, 理清课文思路,直奔重点。课文分三部分:求婚—进藏—贡献。尽管历史上有五难或六难婚使之说,我们虽觉不舍,但还是把重点放在了主要内容——“进藏”上面。第三:梳理进藏过程中的事件,运用几个词来概括一段话,同时安排学生板书,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

  在学生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们安排了简要复述故事,这也是本单元训练的重点。通过组内说一说,个别说的形式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师从学生的声音、表情、语言是否流畅等角度,在评价中指导,让学生在言语实践中增强转换语言的本领。学生在讲“找树干搭桥”“撒羊毛过沼泽”“背乃巴山”时,轻轻点拨三个字“找、撒、背”,一来把握复述故事的基调——“神奇”,二来引出:你认为文成公主进藏是“容易”还是“不容易”的思维碰撞,进藏容易是因为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文成公主是个无所不能的神,而一个不容易则留给孩子更多的思考空间。

  第三个环节是教学的难点,也是我们所做的一个尝试。填补文本的空白,让学生在看一看、听一听,动手写一写的过程中,让文成公主回归人性。课文中所描述的是文成公主传说中的进藏过程,其实文成公主真实的进藏过程是充满艰辛的,这个环节的设计,我们制造了这样一个悬念后,我们预设了四个小环节:

  1、回归文本,从课文重点句、重点词(跨过、翻过、终于等词)体会艰辛。

  2、出示进藏路线图,让学生从蜿蜒曲折的行进路线中感受唐蕃古道的崎岖不平,快速出示经过的地名,再次感受进藏的艰辛。

  3、看了这些,你有什么想说的?让学生想象路途中遇到的困难,感受道路的艰辛。

  3、出示历史学家提供的一段文字信息,再加上课前我们布置学生搜集相关信息,培养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

  以上三个环节主要是为学生的想象写话做铺垫。

  4、展开想象,把遇到的困难写具体,让学生在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运用语言,感受文成公主进藏的艰辛。

  第四个环节主要是对文本的升华,对文本作适度的拓展,体会老百姓对文成公主深深的情。首先,引导学生回归文本,从民间故事的字里行间找到已浸润到百姓生活中的,实实在在存在的事物,如“乃巴山的脚印”“内地桥”等,再一次感受民间故事的特点。其二,补充相应图片资料,如“公主柳、公主柳、公主塑像”等进一步感受藏族百姓对文成公主的深厚感情。

  文成公主入藏,虽然在史书中只留下了34个字,但却永久地留在人民的心坎里。本节课的设计就围绕着进藏展开,一条线索是想象中文成公主进藏的情景,一条是真实的进藏情景,想象与真实两者交融,给学生留下一个既神奇又真实的人物印象。

说课稿 篇2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钓鱼的启示》,我准备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流程及设想、板书设计、教学理念上来说一说我“教什么”和“怎样教”,来阐述我“为什么这样教”。

  一:教材分析

  《钓鱼的启示》是五年级上册第四组的第一篇精读。学习本组课文,要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作者从生活中得到了哪些启示;抓住关键语句,体会这些语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这篇精读课文回忆了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我”好不容易钓着了一条大鲈鱼,“父亲”却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当时“我”对爸爸的做法很不理解,甚至感到十分“沮丧”,但最后“我”还是依依不舍地把鱼放回了湖里。34年后,“我”成为了一名著名的建筑工程师,功成名就的“我”,从自身成长的经历中深深体会到“从小受到像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

  课文在叙事过程中插入了不少细节描写以及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这是本文在表达上的一个特点,抓住课文这一特点,体会文中细节,解读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变化,能促进学生对课文主旨的把握,同时也能更好地发挥文章教育人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班级中的决大多数孩子都已经具有独立识字的能力,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和自己的一些学习方法,具有较强的表述能力,初步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的设定: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教师教学用书的提示,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11个生字,会写14个绳子。能正确读写“捕捞、

  鱼饵、鱼钩、小心翼翼、操纵、交接、沮丧、诱惑、告诫、实践”等词语。

  2、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把鲈鱼放回湖里的理由,读

  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

  并能概括“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本课的教学重点: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初步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精读重点语句和段落,初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关键:以读为本,融情于境

  四:教法学法

  课堂是学习的场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且针对本文的特点,我选择教法如下:1、以读为主,读思结合法;2、边读边想象,合作交流法。

  五、教学流程及设想

  接下来,我再具体谈一谈这堂课的教学流程。

  1.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我觉得学生只有在学习前对我们所学的知识有一定的目标指向,那么学习才能达到一个更高的高度。所以在开头我用本组的单元提示进行导入。“同学们,请打开课本翻到57页,读一读这个单元的提示,你了解到了什么?”学生通过阅读会得到答案,原来本组课文的一个特点就是作者从生活中得到一个启示。这样,学生在学习本组课文的时候就心中有个数了。

  “一件事情就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我相信你一定读过〈小猫钓鱼〉这个故事,你读懂了什么?”从〈小猫钓鱼〉这个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揭示课题。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这个部分,要求学生完成两个目标,一,本课的生字词,二、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五年级的字词教学并非可以悬空,教师在课堂上也应该有所体现。在字词教学上,我采用“读——讲——读——默”的方式,先指名读,然后让学生讲一讲比较难写或者难读的字,然后再齐读,难写的可以在边上写一写,最后默一默,错的订正好,并且在书本上圈出来。第二个要求,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也应该培养起来,大部分孩子通过阅读都能说出来。

  3、细读课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在第三部分,体现更多的是品读课文,但是如何切入也是一个难题。我想,让学生找到这个钓鱼的启示并不难,但是要去理解它却有一点的难度。所以先把启示找出来,“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读了这句话之后请学生质疑,“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呀?”

  “道德、是、非、难,这和钓鱼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读课文3到9自然段,找一找我心情变化的句子,并在边上写一写自己的感受,体会道德实践的难。”其实我的心情首先是得意,然后是急切,接着又是委屈、难受,最后是不舍。

  在这里,紧紧抓住两个点进行研读,第一个是我得意的时候,也就是第三自然段中鱼大、漂亮的句子,在反复研读文本后,我们会发现文章是以“鱼大”为引子,渗透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的写法指导,挖掘文本语言的训练点,增强语文味,使教学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达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第二个点是抓住“不容争辩”,我分三步逐步丰富这个词语。一是抓“盯”这个词的写话训练,丰富父亲不容争辩态度产生前的心理过程,让学生明白父亲也是通过反复挣扎才有了这一决定;二让学生我面对父亲要求我放鱼的时候我的态度是如何的,由急切到委屈、难受再到不舍;三是设计一个情景,假如你是那天的我,你会如何向父亲乞求把鱼留下来。

  这部分有大量细致入微的心理活动描写,让学生反复朗读,以读促悟。体会道德实践过程中的难。

  4、总结课文,情感升华

  在体会了作者放鱼的过程之后,我们再把学生领到这个道德实践的问题上。学生对这个启示也就有所感悟了。

  在学生还沉醉在感悟父亲的行为美,感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美的时候,我启发学生:“在生活中,你们很可能遇到过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你和作者34年前的选择一样吗?”我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开去。这样,将教书与育人,读书与做人,读文与明理,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读进去再走出来,启迪学生的人生。这样一堂课也就结束了。

  六、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钓鱼的启示

  道德实践

  是 非

  难

  得意——急切——委屈、难受——不舍

  我设计的板书清晰简洁,有条理,学生易掌握。

  七、设计理念

  1.教学从整体到具体,再回到整体,从而达到思路清晰,脉络分明。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读”贯穿始终,这样既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又给下节课做了很好的铺垫。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能使学生陶醉,产生共鸣,也只有熟读才能成诵,把课文里一个个句式,一种种规范的语言化为自己的语言。

  3.教学中学路分明,从“导—扶—放”上,全体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自主、积极、主动的活动。耳听、眼看、口读、手写、脑想,全频道运作,立体式展开。

  以上就是我关于〈钓鱼的启示〉的说课,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3

  《小括号》是新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中的内容。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小括号》是在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解决问题》例2中出现,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重点是学会使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并了解小括号的作用。通过学生熟悉的购买面包的情境,解决“还剩多少个面包?”这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解决。使学生感受到不只是单纯的计算题有不同的算法,对于一个实际问题也可以有不同的解答方法,重在解决问题的方法。

  而在一年级新教材中,小括号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能解决简单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实际问题的基础上编排。从剪星星的情境入手,通过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感受小括号产生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再学习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计算,明确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最终落脚点是运算顺序,强调的是算法。在这里,小括号的出现,也增加了式题的变化,能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运算顺序。

  因此本节课的定位是让学生通过问题情境,感受小括号产生的必要性,经历“创造”小括号的过程,明白小括号的意义,知道有小括号的算式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会按照正确的顺序口算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式题。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掌握了不含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并能解决简单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实际问题,有一定计算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基础。同时,学生在前面的口算学习中,会用圈、画等符号标注口算过程,这为学生“创造”小括号提供了素材。

  三、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结合学生知识经验和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我们设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小括号,知道有小括号的算式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能正确计算含有小括号的两步加、减混合计算。

  2、经历“创造”小括号的过程,初步尝试用符号进行数学表达和数学思考的方法。

  3、感受引入新符号的必要性,体会数学符号的简洁性、统一性,形成初步的符号意识。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小括号的意义,知道有小括号的算式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能正确计算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小括号的意义。

  四、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2、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对比思考——共同优化,形成结论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在教学中,通过问题情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到学习中。学生自主尝试动脑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去探究、发现新知。教师适时指导并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思维指向所要解决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探讨,想出办法、找出途径,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自主建构知识,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出计算的顺序。

  3、巩固应用。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首先通过一分钟常规口算练习,将学生的计算训练落实到课堂中,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再通过一组加、减两步式题口算,回顾没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计算的计算顺序,为新知学习做铺垫。

  (二)引导与尝试

  从三个层次进行新知教学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通过课件动态展示教材74页例3的情境图,让学生直观感受生活情境中的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通过直观操作,为新知提供研究的素材,并为理解运算顺序积累感性经验。

  2、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形成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一种是学生熟悉的连减方法,列出算式并标出计算的过程,算出结果;另一种是先加后减的思路。在此过程中注重发散学生的思维,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并训练学生尝试用数学语言表达思维过程,抽象成算式,使学生经历从实物操作——表象操作——符号操作的思维过程。

  然后聚焦到“先加后减”的方法,通过尝试将两道算式写成一道算式,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不能先算加法该怎么办?让学生感受到引入符号的必要性,进而想办法“创造”符号,最后统一符号,经历“创造”小括号的过程,体会数学符号的简洁性、统一性,形成初步的符号意识。

  3、总结归纳

  总结归纳主要是促进知识结构的形成、新知识模块的建立、解题技能的优化和思想方法的提高。因此在学生经历了刚才的“创造”过程,已经初步明白小括号的作用,再通过几个式题练习,明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后,总结归纳出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三)巩固运用

  做一做:通过算一算、说一说、比一比,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有小括号的算式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没有小括号的算式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练习十七第3题:通过一道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运用小括号的意识和能力。

  摘苹果:趣味练习。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巩固运算顺序。低年级学生要保持长久的学习状态,必须有吸引他们的内容,摘苹果增强计算的趣味性,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继续参与的积极性。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桂林山水》是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写景佳作。文章开头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点明桂林是闻名遐迩、令人神往的游览胜地,一个“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丽之景,堪称天下第一,此句为全文的总领。下文就围绕这一名句,分别对漓江水的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两个方面作了具体描绘。文章最后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既画龙点睛地概括全文,又与首句“甲天下”遥相呼应。全文脉络清晰,起承转合,自然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1、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组训练的重点,我设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按提纲背诵课文。

  (3)学会” 澜、暇”等8个生字;理解“波澜壮阔、无暇”等18个词语的意思。

  (4)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2、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2、3自然段,列提纲背诵是教学的重点。学习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写一处景物,是教学的难点。

  3、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会生字,理解部分词语和课文的意思。学习课文第一段。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第二、三、四段,理解课文作者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4、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桂林山水》

  二、说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2、3自然段时,运用多媒体、板画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理解重点词句。

  2.朗读体会法: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感受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

  3.举一反三法:第2、3自然段结构相似、教学要求相同,运用举一反三法,通过反复训练,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三、说学法

  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运用“读、找、品、诵”的方法学习课文。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我紧扣“课标要求”,针对教材内容,采用讲读法、讨论法、多读多想、从扶到放等方法,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程序:

  (一)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出示桂林山水的图片,让学生猜:这是哪呢?上课一开始,教师就用各种美丽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让学生轻轻地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有一片竹筏带你漂在这样清澈的水面上,该是怎样的一种感觉呢?再用充满激情的导语邀请学生一起游览桂林,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大纲指出: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基本能力,也是学生必须的语文素质。我让学生边看图边思考:桂林的水有什么特点?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看,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中注意力和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直奔中心,紧扣重点,教给方法。

  1.学习第一自然段。

  齐读第一自然段,提问: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它和全文有什么关系?在一定的语境中辨析近义词观赏与欣赏

  2、重点分析第2自然段:

  先让学生边读边圈出漓江水特点的词语,并用波浪线画出具体描写的句子,边读边想象桂林水的美。这样学生对漓江水有了大体的印象,于是我趁热追击:作者写漓江水之前为什么要写到大海和西湖呢?它们各有什么特点?(波澜壮阔、水平如镜)这时我在课件上出示大海和西湖的照片,方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两个词语。

  接着我们来分析描写漓江水特点的三个分句:并提问,这每个分句各写出了水的什么特点(学生回答静、清、绿),再次品读“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在朗读中更真切地感受水静、清的特点。然后我接着提问:你们平常见到的水都是什么样子的?此时学生便会议论开来,两种水一对比见明显地感受出桂林水静和清的特点。

  再分析“绿”的特点,先让学生齐读这个句子,师抛出问题:无暇的翡翠是什么意思? 怎么理解?(学生答无暇是没有瑕疵),师出示翡翠的图片,用翡翠比喻漓江水的特点,可见漓江水之绿。

  3、仿句子写句子:

  а、池塘里的荷花花真美呀,美得……

  ь、教室里真静啊,静得……

  及时运用了课堂上刚刚学习的句式,真正做到了知识的迁移,使课内和课外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通过本段的学习,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桂林水的静、清、绿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图文对照,仿佛自己正置身于桂林,看到了桂林水的美,怎能不对桂林充满爱?怎能不对祖国山河的秀丽表示赞叹?同时又学到了读段的方法。

  4.运用学法学习第三自然段。

  用“读、找、品、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重点放在理解词语的意思上。借助板画老人山、骆驼山、巨象山,让学生形象地感受桂林山的奇的特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学生对桂林山的美的感受和热爱。

  5.学习第四自然段。

  以读代讲,让学生划出描绘整幅画卷的词语,想象整幅画卷的形象。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6.指导朗读,激发情感。

  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将理解语言和积累语言的训练融为一体,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本课作者在描写桂林山水的特点时,用了许多优美的语句,这些语句表达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喜爱和赞美,朗读时让学生把这种感情读出来,把自己被桂林山水陶醉的情感表达出来……通过这种有感情地朗读,更好地激发学生对桂林的爱,对祖国河山的赞美,激起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浓缩了课文内容的精华,我设计的板书文字简洁,既能帮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指导背诵,又恰如其分的落实了教学重点,加上直观新颖的简笔画.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结束语:

  这节课,我和孩子们一起走进了语言文字,感受到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我们又一起走出了语言文字,带着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走向了生活。设计教学时,我努力做到,让学生课前有所期待,课堂有所满足,课后有所回味,品味语言文字,品味真挚情感,让我们的语文课更有语文味儿。

说课稿 篇5

各位老师:

  下午好!

  我今天上的是苏教版数学第八册内容: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性质这节课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例1例2小数性质的揭示,二是例3例4小数性质的应用。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小数的开始。由整数学习进入小数学习,对于学生来讲,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小数的性质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十分重要,一方面可以使学生通过在小数末尾添0去0而不改变其大小,来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同时他还是小数四则运算的基础。本课的教学目的:1.通过推理比较使学生发现小数的性质。2.能运用小数的性质化简小数,能根据实际需要不改变原数的大小,写成指定位数的小数。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作了以下教学设计:

  一、以疑引思

  在整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整数的大小会发生很大的变化,那么在小数中是不是也一样呢?课堂的一开始向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展开对0.1米0.10米0.100米这三个数量的探讨。

  二、初步感知

  例1是三个以米作单位的小数的长度,进行大小比较,小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学生并不清楚。那到底怎样比较这三个数量的大小呢?一方面通过转化,将小数转化成用整数表示的量1分米10厘米100毫米,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数量表示的实际长度。从而发现0.1米=0.10米=0.100米然后进一步观察这道等式,使学生初步知道小数末尾添上去掉0后小数大小不变。

  三、深入研究

  在小数末尾添上0去掉0大小不变,对于0.1米0.10米0.100米这三个数量是这样,那么对于其他更多的小数是不是也适用呢?这个性质是不是具有普遍性?这个问题的提出,引发了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与研究。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教给了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态度。学生通过给两个正方形图阴影知道了0.40=0.4 以及和同座位合作发现0.30=0.3 0.6=0.60等一系列等式。当发现这一系列小数相等的时候,小数性质的可靠性得到了证实。

  四、发现性质

  回顾整个研究的过程,第一次对0.1米0.10米0.100米三个数量的初步感知以及第2次全面深入的研究,学生很容易地就发现:在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一性质。不同的学生对小数性质的理解程度是不相同的,通过“关于小数的性质,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这样的交流,使学生对小数的性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五、实际应用

  小数的性质是小数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结论,那么它到底有什么用呢?首先带领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超市里商品的价格通常都是用元做单位,改写成两位小数表示的,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学习和生活有了共鸣,学生再自学例3例4,从而掌握化简小数和改写小数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在小数性质这节课的教学中

  1.通过直观、推理让学生充分感知,然后经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小数的性质,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2.采用问题教学法,创设一个个有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和敢于质疑,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眼以及采用多种形式的巩固练习,使学生学有所疑学有所思,力求把数学课上得有趣、有益、有效。

【【实用】说课稿范文锦集五篇】相关文章:

1.实用的说课稿范文锦集七篇

2.实用的小学音乐说课稿范文锦集五篇

3.【精华】说课稿范文锦集7篇

4.关于说课稿范文锦集六篇

5.关于说课稿范文锦集五篇

6.关于说课稿范文锦集9篇

7.关于说课稿范文锦集6篇

8.说课稿范文锦集七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