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5-29 18:35:1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热门】说课稿模板汇编七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热门】说课稿模板汇编七篇

说课稿 篇1

  通过教学实践,本节课教学过程整体能联系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教师的职业性和理解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和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尊敬老师的感情。教学过程学生和老师相处融洽,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较好,思路清晰、重点突破还是较好的。但是,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还不够贴近学生的实际,使用的教学资源还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情感,使这节情感课中学生展示出来的还不是学生最真实的情感。

  因此,在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使思想品德的教学符合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从学生的生活和实际出发,发展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教学过程转变成学生能结合自己的实际参与、实践、体验、交流和展现的舞台,帮助他们创造成就感,快乐地学习。

  一、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

  教师在做教学设计前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最贴近学生的实际设计教学活动,教师并且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要注意在教学中产生的“瞬间灵感”和课堂生成资源,并积极、灵活地进行引导,真正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教学理念。使教学过程有快乐也有收获。

  比如在本课中,学生平时也懂得在一定程度上尊敬老师,可是往往是因为一种习惯,甚至有些学生会存在“学得好是我自己努力的结果,和老师没多大关系”的思想,对老师的尊敬出于表面而并非出自真心。因而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使其真正懂得尊师。而真正能激发学生的尊师之情,就只有利用学生经常接触的、熟悉的老师与他们自己发生的故事来引导学生理解老师对自己的关心与爱护。而我却错失了这个机会,使用了让学生去采访现场不熟悉的听课老师的活动,使学生只注重了采访活动,采访的目的未到达,变成了只有快乐热闹的场景,没有快乐深入的学习。

  二、利用好社会大课堂,与社会实际相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也就是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是初中思想品德课推行素质教育重要途径。学生接触的社会范围不大,教师应该利用多种形式创设情境,例如本课中,教师通过“感人教师的图片展示”、“何可欣尊师、教师节尊师活动等时事回放”等内容,使学生融入社会实际中去,使学习生动活泼,在思想品德课所学的知识得到检验,得到升华,从而激发学生的认识和追求,有效地提高学生思想品德学科的理论素质和思想、道德、觉悟水平,获得良好素质教育效果。

  三、老师要保持快乐心态。

  只有老师的轻松快乐教学,才能使学生乐于接近老师乐于接受教育,才能感染学生快乐情愫。当然,老师也是人,在现实生活中,有种种的烦恼和不如意,要保持快乐的心态好难。但只要本着以学生为重,以教书育人为重,忘我地工作,努力在面对学生时摒弃懊恼,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好心情,把微笑带给学生。常到学生中间看看,关心学生的痛痒,和学生打成一片。因此,我与学生的关系相处是比较融洽的,这才成就了快乐教学。

  四、应教会学生学会反省,达到传授知识与提高道德觉悟和素质,使知与行统一。

  这节课如果在“尊师行动”环节中能够让学生反省自己平时的尊师行为,引导他们思索改进措施就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每学完一节内容,只要是与学生活学习有关的,我们都应该让学生反省自己的行为,引导他们学着解决遇到的问题。例如,初一年级学生刚进入初中学习,对中学的学习有很多不适应,我在讲完“学习新天地”的内容后,还经常问问学生学习情况,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引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难题,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认识厘米》是苏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六单元中的。“认识厘米”是“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中的内容。“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

  2、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并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3、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明白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利用刻度尺对物体进行测量。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渗透知识来源于实践并应用于实践。

  4、本节课的重点是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会测量物体的长。由于二年级的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尚未形成,所以我定本节课的难点是建立厘米的观念。

  二、说学法

  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加强直观操作,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实践操作中感知“厘米”的概念,在讨论交流中体验测量的方法。并在现实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的厘米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感受学习成功喜悦的同时,深深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说教法

  根据课程标准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为了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创设情景。新课标强调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所以在教学初我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亲自体验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同时也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与探索的兴趣。

  2、直观演示与操作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体验感知、判断推理、主动地学习新知。通过学生的探究,操作,交流,分析,反思等活动,主动进行知识建构。

  四、说教具学具20厘米长的直尺、铅笔、小纸条、钉子、多媒体

  五、说教学流程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让学生运用观察、操作、讨论等

  多种方法学习新知,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活泼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

  具体设了四大环节:一、创设情境,统一方法,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三、巩固应用,理解掌握,四、总结课堂,评价学生。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统一方法。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测量课桌的长,这一情境,分四步完成本环节的教学。

  1、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可以运用什么工具进行测量? 只能用尺来量吗?可以用其他工具来量吗?会得到怎样的结果呢?

  2、组织活动:用不同的工具来量一量课桌长边的长度,看看结果怎样?

  3、质疑:我们测量的是同样大小的课桌,为什么大家说的数却不同呢?

  4、统一:我们选择的工具不同,标准就不同,所以结果也不同,为了统一标准,人们就发明了尺,所以用尺量更好些。

  第二环节:自主参与,探索新知,分五步完成本环节的教学

  1、认识尺,出示学生尺,引导学生观察观察一下尺上有些什么?学生带着问题,交流、讨论、发现、总结得出:直尺上有刻度线、数和长度单位厘米,并了解到:一般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做单位。从而揭示课题。

  2、认识1厘米 ,1厘米有多长呢?首先教师通过电脑演示,让学生了解到:从0刻度线到1刻度线这一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说明屏幕上的一厘米是放大的。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接着让在自己的尺上找出0刻度线到1刻度线这一大格, 并用手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找出身边长度是1厘米的物体,从尺上找出1厘米,不局限在0——1,只要是一大格都表示1厘米。

  3、认识几厘米,在尺上找1厘米的活动结束后,教师引发学生思考:刻度0到刻度3是几厘米?为什么?刻度0到刻度4呢?你发现了什么?在活动交流中,总结出:从刻度0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4、量一量,首先要结合对直观图的观察,讲清楚测量物体或线段长度的基本方法,即:先把尺放平,然后把0刻度线和物体(或线段)的一端对齐,看物体(或线段的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接着利用基本的方法,教师安排一些测量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可结合51的想想做做中的练习1,进一步形成技能。

  5、画一画,学会了正确地用尺测量线段的长度的方法,组织学生尝试画出一条4厘米的线段,在操作中学生的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的机会,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进一步矫正测量方法。第三环节,巩固应用,理解掌握

  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既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或保持的一手段,也是使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知识的重要方式,为此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次:操作性练习,完成练习2、3、4、6。

  通过量、看、填写的练习,检查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这样可以增加课堂的容量,达到练习的目的。

  第二层次:开放性练习。

  1、估测:开展活动测量自己,,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了解身上的尺子。

  2、想想做做5,先估计,再测量中指的长,数学书封面短边的长,文具盒的长,活动开始前,可以让学生简单说明自己的思考过程,实际测量后要让学生将实际测量结果和估计结果进行比较。

  第三层次:发展性练习:断尺量小刀。利用一把断尺进行物体的测量,然给学生字测量活动中,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真实生活情境中问题的能力,逐步完善了自己的思考过程,使学生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科学的,合理的测量方法在学生的体验之中不知不觉地生成。

  第四环节,总结课堂,评价学生,及时总结本课知识,评价学生,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了厘米,总结全课后,教师可设问:如果测量学校操场的长,你觉得用厘米作单位合适吗?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终结。这一问目的在于鼓励学生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同时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准备。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对家乡,我们永远都有种割舍不断的情感,这种情一直跟着我们,无论我们走的多远,它永远是我们心里的一个结。月是故乡明,景是故乡美。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就是一篇关于思念家乡的文章,它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1课《故乡的芦苇》。作者通过对故乡芦苇的回忆, 倾诉了对家乡的怀念与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这篇文章突出了语言美和情感美。因此教学中要“带学生在文章里走一个来回”,既要在多形式、多层次的朗读中让学生感受如诗如歌的语言,受到情感的陶冶,又要引导学生在品读中体会写法,在品词析句中揣摩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

  1、在朗读和品读中感受课文准确形象的语言和热爱故乡的情感,揣摩作者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

  3、小组合作,解决生字生词。

  教学重难点:

  1、从文章准确、形象的语言中体会作者热爱故乡的情感,揣摩作者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

  2、学习品读,鉴赏文章优美的词句和段落,并积累下来。

  二、说教法

  1、课堂上注重融情。在语文课堂里,应该让孩子感到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一次情感经历的过程。因此,教师引导学生用饱满的真挚的情感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并在音乐的感召下,放飞孩子想象的空间。

  2、引领孩子去读书。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新课程改革,更提倡我们的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在充分的读中去主动学习,更要在读中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这堂课上,李老师引导学生以读为前提,以读为中介,以读为纽带,以读为归宿,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3、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感悟是一种心理活动,更是一种感情经历。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联系自己,联系生活实际,让自己的情感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升华。

  三、说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质疑问题、自读解疑、读议领悟中给予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发表个人独特的见解,培养创新意识。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故乡的云》,感受游子对家乡的那种思念之情。

  板书课题:看到题目,同学们想到了什么?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呢?让学生质疑,既培养了学生质疑能力,又能以此为主线展开自主学习活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是让学生读准字音,正确朗读课文;

  二是小组合作,解决生字生词;纠正多音字和生字的读音。

  三是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故乡的芦苇。他对芦苇到底有一种什么特殊古的感情?

  (三)、精读课文

  1、让学生通读全文,找出文章的中心句。生汇报:啊!故乡的芦苇!因为你给过我不少童年的欢乐,所以我一直对你怀有一种特殊的亲切之感。以此为主线,展开朗读,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在文章的哪些段落你能感觉到作者的快乐,找一找,然后读给大家听。学生首先找到描写家乡美景的的句子,指导朗读,然后找到描写家乡趣事的段落,说一说写了几件事,从这几件事中能看出作者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3、学生边读边汇报,说一说你的理解。以读贯穿整个课堂,在读中感悟作者的快乐,在读中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情。并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4、教师指导朗读,适时点拨,有层次的找出让作者感到快乐的几件童年趣事。针对描写芦苇的句子,体会美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真正体现了新课标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和作者心灵相通。

  5、回归全文,播放《小城故事》的音乐,教师范读文章,又一次在轻柔的音乐中,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也让我们在音乐中引起无限遐想,想着作者的故乡,也想起我们自己的故乡。

  6、拓展延伸,教材只是我们使用的工具,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是利用教材而不是死学教材,在这一环节安排了小练笔,让我们的课堂真正融入生活。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这堂课中,老师能够充分的利用教材,而不是死学教材,而且把握了阅读教学的重点,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真正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

说课稿 篇4

  一、设计意图:

  总会听到一年级小学生的家长抱怨,说自己的孩子没有办法为自己准备好每天的学习用品,甚至放学回家还丢了橡皮、尺子、红领巾……这样丢三落四的坏毛病,使孩子们无法真正适应小学生的生活。大班的孩子还有一个学期就要从幼儿园毕业成为一名光荣的小学生了,所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势在必行。我园从“九五”开始就专注于幼儿园的德育教育研究,重点从幼儿园养成教育入手,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视。 为了帮助幼儿更快的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做个合格的小学生。我结合了德育课题设计了这次活动,重在通过传统民间故事《粗心的王阿姨》的讲述,让孩子了解粗心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不少的麻烦,并鼓励孩子找到粗心的原因,改正粗心的坏毛病,让自己养成做事不匆忙,细心仔细的好习惯。

  二、策略体现:

  本次教学活动中具体的策略体现在以下几点:

  1、寓教育于故事。

  对于学龄前儿童的德育教育,光用说教是相当枯燥、乏味的。要提高教育的成效性,必然需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投其所好。因此,在活动中,我们运用了一个诙谐幽默的民间故事让孩子们懂得一个简单的道理:粗心会带来很多的麻烦,甚至危险。孩子们愉快参与阅读活动,认真倾听了故事,积极的回答老师的问题,从而激发孩子想要克服粗心做个细心的人的欲望。

  2、寓教育于游戏。

  游戏是幼儿非常感兴趣的活动,因此在活动中,我们也讲游戏操作植入了教学环节中。结合幼小衔接,我们为幼儿设计了游戏“准备大考验”,让幼儿根据小学一年级学生一天的课表准备所需要的学习用品,使幼儿在游戏中感受准备学习用品时要不忘不遗漏,养成细心的好习惯。

  三、教学法体现:

  活动过程中,我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具体有:

  1、多媒体演示法

  故事课件贯穿活动的始终,并在演示和观察中,理解为什么王阿姨手中的宝宝变成了大冬瓜的过程。知道粗心不可取,会给自己带来很多麻烦。而王阿姨在故事中很多因为粗心而闹出的笑话,如:看信没有看完就大哭起来以为妈妈病重;把枕头当成了宝宝带出了门;摸着黑又走错了路,看路不仔细又摔了一跤,又错把冬瓜当成了宝宝抱着继续往前走;进了村子敲错了门,听到人家家里有哭声就断定妈妈病死了弟弟在哭……等故事情节,也在幼儿的阅读中一一展开。直观而形象的演示能够帮助幼儿更深刻地感受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并体会人物因为粗心所带来的诙谐幽默的情节。

  课件的展示为教师的讲述增添了色彩,让幼儿清晰的了解故事的主要脉络,清楚的观察到王阿姨把宝宝变成冬瓜的全部过程。课件中设置了把一些重点图片放大,让孩子们能够清楚的看到王阿姨在哪个时候出了错,错又在哪里?她原来是要做什么的但是由于粗心而发生了意想不到的笑话。

  2、启发式提问与讨论

  在活动中,教师分段讲述故事的发生和发展,在每个关键的段落后,都会向幼儿提出一些带有启发式的问题,组织幼儿去思考、猜测、讲述。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们进一步理解故事情节的经过,并能够帮助幼儿更仔细地观察、倾听与发现。。

  另外,在欣赏完故事后,老师组织幼儿对王阿姨的粗心行为进行分析与提炼,并抛出话题,请幼儿自由地讨论:如何帮助王阿姨改正,怎么改正?这正是给了幼儿一次纠错的机会。在纠错的过程中,幼儿加深了对故事的熟悉度,找出故事中王阿姨粗心的地方,并且提炼了形成粗心行为的几个要素,如:慌慌张张、急忙、不等看完等特点。让幼儿通过讨论发现粗心的成因,知道只有克服它们才能变成细心的孩子。

  3、经验迁移法

  借助故事的讲述后,将故事中的情节迁移到幼儿的生活中去。结合幼小衔接内容,请幼儿为自己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生而做好准备。孩子们的情感被激发起来,对自己将成为小学生而精心地投入到谈话、讨论、操作、游戏活动中去。经验的迁移很自然地将故事与孩子的生活相互融合在一起,使教学充分地为幼儿的实际生活服务。

  4、游戏操作法

  在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中,我们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请幼儿来准备小学一年级孩子一天的学习用品,从中发现孩子们对“入学准备”的细心程度,并加深幼儿对良好学习习惯的认识。孩子们在自我的操作和选择中,提醒自己不要粗心,要仔细地进行自我服务。在这样的游戏活动中,孩子们越发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生了。

  四:活动综述

  通过本次活动,孩子们从一个传统的民间故事中感受到了因为粗心,所以王阿姨闹出了很多笑话,在体验故事诙谐幽默的同时,也感知粗心的各种行为表现,并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努力帮助王阿姨去改正粗心的毛病。就在不断倾听,不断帮助王阿姨的过程中,孩子们对自己是否要成为一个细心的人,充满了期许。于是,未来的小学生活也建立了一种细心的品质!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复习课”作为数学课的一种基本类型,它不同于新授课的探索发现,也有别于练习课的巩固应用。《圆柱与圆锥》复习课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和圆锥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意在通过回顾梳理,使学生将零散的知识在头脑中串成线,联成片,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加深各个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为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根据《课程标准》中对本学段的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对圆柱、圆锥的有关知识掌握得更加系统、牢固,能熟练应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和表面积以及圆锥的体积,并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通过自主梳理、合作交流等活动,初步培养整理、探究、概括的能力。

  3、在复习活动中,感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为:知识的梳理和应用

  教学难点为:认识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概括为以下三句话:回顾整理,以学生为主。巩固知识,以练习为主。拓展提高,以思维为主。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回顾梳理、形成网络。这个环节当中,我主要设计了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圆柱和圆锥》的相关知识进行分类整理,然后进行全班汇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使知识的结构不断完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整理与复习的能力。第二部分主要是让学生观看动画演示,来回顾学过的知识,这里的动画内容主要包括了学生学习《圆柱和圆锥》的过程和知识点,采用这样的教学手段,可以使原本枯燥无味的复习课课堂趣味化,可以使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第三环节: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我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设计如下4组练习题:

  (1)基本应用 (2)灵活运用(3)熟能生巧 (4)强化训练

  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只有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生活实际,才能使知识得到更深的理解和内化。

  这节课的最后,我选取了一些世博会上的精彩图片供给学生们欣赏,一方面是作用是让学生经历一次短暂的爱国主义教育,另一方面是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价值,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春联》是一篇介绍春联的小品文。本文用生动优美的`语言介绍了春联的作用、种类、特点及读背春联的好处,中心突出,通俗活泼,短小精焊,语言生动优美,是引导学生赏读春联,感受春联丰富多彩、情致优美,讲究对仗、用词精当和抑扬顿挫、和谐动听的好文本,从而使学生熏陶、感悟,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无穷奥妙。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这篇教材的及学生学习语言的特点,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背诵文中的五副春联,知道大概意思。

  3、初步了解春联的特点,通过朗读感受春联的美,领略祖国语言的无穷奥秘,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

  1、创设情境,在良好情境中学习课文

  施教之功,先在激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伊始通过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并且要为学生创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兴奋起来,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课文作好准备。再让学生融入浓浓的文化气息中,在这样的情境中赏读课文,品味春联内容之美与形式之美,感受汉民族语言文字魅力,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奥妙。

  2、赏读感悟,在阅读感悟中欣赏春联

  对春联丰富多彩、情致美好的内容之美的欣赏以及对春联对仗之美、声律之美的品味,都要建立在学生对春联阅读、感悟、体验的基础上。在学生找到课文中的春联后就尽情地诵读这些透着美的文字,插上想像的翅膀,借助绚丽的图片,将春联描写的美妙意境描述出来,这是以读促悟。再引导学生带着理解读好这些对联,这是以悟促读。在读中领略春联所表现的丰富多彩、情致美好的内容。在美美的朗读中,学生自然体会到了春联讲究对仗及具有声律美的特点,这时,教师只要引导学生将这一点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即可。语文的教学重在让学生积累,在本课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和提供积累优美语言文字的机会。

  3、自主探究,把学习的权利交还给学生

  教学中,我采用边学习边练习的方法,以巩固今天的所得,让学生在练习中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了春联内容丰富,对仗工整,读起来抑扬顿挫的特点,并掌握了使用文字的一些技巧。在练习中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一些自我表现和尝试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在自由平等、自主探究中自己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求得发展,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更高,教学效果更好,更能激发他们课后再学习。

  三、说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的高明之处在于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对,因此我非常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对于这篇课文,学生运用以下学法:

  1、朗读感知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朗读应贯穿于教学活动中。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春联讲究,讲起来抑扬顿挫、和谐动听,运用诵读法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2、积累内化法。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重视积累,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春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化形式,值得学生去传承与发扬,因此运用积累内化法也是学习春联很好的方法。

  3、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的教育理念,我精心设计自学指导,让学生根据自学指导学习课文,在教学时以读为主,在读中品味字词,在读中赏析语句、设想情境,在读中揣摩情感,让学生全面、全程地参与到每个教学环节中,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渗透课堂自主学习的意识,又要在语文的阅读理解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能力。自主探究是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我精心设计了两个自学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学习。巧妙的引导学生做到自由阅读、自己感悟、互相交流、不断提高。

  四、说教学程序

  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打算分以下五个模块来进行: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出示目标

  二)、复习旧知,整体感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文都为我们介绍了春联的哪些知识?

  (板书:作用 种类 特点 )

  看来,春联的学问还真不少呀!读读春联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呀!

  三)、精读感悟

  1、学生根据自学提示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出示自学提示一。

  自学提示一

  1、大声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根据提示思考并完成了练习。

  (1)、春联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完课文,我会连线。

  描绘美丽的春光 梅开春烂漫,竹报岁平安。

  展现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 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

  歌颂劳动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 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

  表达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 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

  (2)汇报交流。(板书:增添气氛 丰富多彩)

  (3)出示比喻句:我们浏览着各种各样的春联,就像是漫游在万紫千红的百花园中。

  (这是一个什么句?把什么比作什么了?这样写突出了春联的什么特点?理解比喻句的作用)

  教师小结:我们浏览着这些春联,多么像是漫游在万紫千红的百花园中,你能选择其中的一朵解读一下吗?说说春联的大意。

  (4)春联的种类这么多,你能分清楚吗?

  (5)完成当堂训练一,交流。

  当堂训练一:春联种类,我分得清。

  选择填空:

  A、描绘美丽的春光 B、展现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

  C、歌颂劳动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D、表达人们对新的一年美好祝愿

  1、神州有天皆丽日,祖国无处不春风。( )

  2、寒尽桃花嫩,春归柳叶新。 ( )

  3、万事如意满门顺,四季平安全家福。( )

  4、家家致富家家乐,处处迎春处处春。( )

  (6)过渡:诵读着这些春联,我们会感到生活中充满了幸福和希望。

  2、学生根据自学提示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默读第二自然段,小组合作,完成练习。

  自学提示二

  1、读了课文,我们知道了“对仗”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择课文中一幅春联,照样子完成表格。

  春联字数相等词类相当

  绿柳舒眉辞旧岁

  红桃开口贺新春上下联都是7字绿柳___红花 舒眉___开口

  辞___贺 旧岁___新年

  上下联都是( )字( )----( ) ( )----( )

  ( )----( ) ( )----( )

  (2)汇报交流。

  (3)总结板书。(板书:讲究对仗)

  (4)完成当堂训练二,交流。

  当堂训练二:理解对仗,我会连线。

  载歌载舞庆新春 人新事新时代新

  春草满庭吐秀 雨润万朵花

  山美人美风光美 同心同德干四化

  风拂千条柳 百花遍地飘香

  3、指名读第3自然段,感受春联的第二个特点:抑扬顿挫,和谐动听。

  (1)指名读课文。

  (2)理解“抑扬顿挫”的意思。(板书:抑扬顿挫、和谐动听)

  (3)我们把春联的这种美称之为“声律美”。

  (4)再读书中的春联,读出其声律美。

  (5)背诵春联。

  4、学习第4自然段,师读课文。

  (1)理解“开卷有益”的意思。

  (2)同学们,开卷有益,还等什么呢,让我们赶紧交流一下我们事先准备的春联吧,每一小组选择你们最喜欢的一副,待会读给大家听。

  (3)学生交流。

  (4)汇报。

  四)、总结

  文章为我们介绍了春联的内容以及特点,还告诉我们读春联是一种很好的学习,让我们对春联有了许多了解。同学们,明年春节的时候,你们千万不要忘了注意一下周围的春联,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哟!

  五)、作业:以“春联”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

  以上是我对这篇课文教学的初步构思,当然课堂是动态生成的,我将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学定教,不断调整预设,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1.教材剖析

  本教材设计了三个主题:网络技术应用、因特网应用、网站设计与评价,从网络技术的应用出发,以组网、建网到用网为逻辑线索,从技术到应用依次递进展开,同时凝练了网络协议、IP地址、网络通信、信息检索、网页设计等核心概念。对于本节内容来说,就象一个桥梁,起到连接的作用,网络建好了,目的在于相互通信,与此同时这样就为后面畅游因特网作下了很好的铺垫。在本单元里,为第二节走进域名知识的拓展起到了很好的过渡作用。

  2.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围绕IP地址这一核心概念进行展开,在第一单元中已经对两台计算机对等连接作了介绍,其间提到了IP地址的设置和查看问题,但只是作为一个数值填写到了TCP/IP协议属性中,同时为这节内容作下铺垫,IP地址这一新概念比较抽象,怎样使学生形成一个新的且抽象的概念是关键,根据教材的编写思路和结构特点,充分考虑高中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由此确定:

  (1)教学重点:IP地址概念、格式、分类

  (2)教学难点:IP地址抽象概念的理解与意义建构

  (3)教学关键点:使学生建构起IP地址的概念

  二、说目标

  因特网是信息交流的主要平台,渗透各个领域,也是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因此,了解网络的实质,让学生知道网络中的计算机是如何实现相互访问,相互通讯的,感受IP地址的有限性和分配的不平衡性。

  1.知识技能目标

  (1)理解IP地址的概念。

  (2)了解并掌握IP地址的书写方法,熟悉IP地址的分类方式。

  (3)知道在因特网中对IP地址的管理办法和相应的重要机构。

  (4)讨论合理利用IP地址。

  2.能力目标

  (1)能够利用网络和书籍获得自己关心的知识,扩展和更新知识面。

  (2)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积极实践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

  (1)建立起良好的合作精神,能够同其他人一起完成复杂问题的讨论研究。

  (2)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3)树立节约资源、合理使用资源的意识。

  三、说教法

  从学生原认知结构结构出发,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更快的建构起新概念,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做法:

  1.巧设情境,体现两“主”

  我通过设疑,营造探究新知识的氛围,在引导学生联想用数字表示网络中的计算机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计划,有目的的启迪学生的思维,把学生当作教学活动的主体,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使学生在比较、讨论、观察、研究中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实现对新概念的建构与有意义学习。

  2.设置实验,操作发现

  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观察网络的通与否,让学生动手操作,直观的感知和理解新知识,消除学生在学习技术动手操作这一环节的畏惧心理,很快的接受新知识,从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找出所发生现象的原因,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

  3.任务驱动,拓展新知

  提出问题,引出任务,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探究,讨论解决的方法,归纳解决问题的最好的方案。可以使学生有目的的进行网络学习,避免学生在网络中迷航,同时开阔了视野,拓展了知识面。

  四、说学法

  在教学中,我将会充分强化自己的角色意识,作为一个导演者,引导者出现在课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己学,主动学,所以要把教法融于学法中,在学法中体现教法。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

  1.学会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把生活中的事例转化成所学的知识,从而提高灵活运用的能力。

  2.比较推理解决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

  3.利用网络和书籍等工具获得自己关心的知识。

  五、说教学过程

  1.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教室一间,确保多媒体控制软件是开通的,并利用双绞线把1号和2号计算机相连。

  2.设计思路

  第1学时: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知识讲解→布置任务 →总结分析操作→小结→作业布置(为下1学时做铺垫)

  第2学时:作业选评→提出问题 →引导解决问题→学生操作→总结

  3.教学流程

  (一)故事激趣,隐射教学目标

  1.展示案例,展示与“IP地址”这个名词相关的一个案例素材,激发学生对IP地址知识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行设疑,为什么公安机关可以根据IP地址这一线索找到犯罪嫌疑人的具体位置呢?IP地址是什么?引出课题,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2. 展示学习目标,学生认读目标

  教师通过展示目标,学生认读目标,这时学生就能清楚地知道了学习的主要任务和要求,使学生带着目标,有目的、有准备地学习下一步的新知识,学生就真正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也能激发起全体学生的参与达标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充分地显示出来了。

  (二)温故知新,实施目标

  1.设疑

  复习旧概念,并提出问题,复习计算机网络的概念,网络中的计算机可以相互通信,这个通信是如何进行的呢?

  2.用类比法讲解IP地址的概念、格式、分类和特征

  类比一:通过描述写信和打电话来引出IP地址的概念

  并让同学们根据上次课所讲的内容,来看自己和周围同学的IP地址

  类比二:通过同学们的学号和座号确定一个学生,街道和门牌号,类似于IP地址的网络标示和主机标示,阐述IP地址的格式和两种表示方式。

  类比三:同学们分了年级,分了班级,那么IP地址那么多,又是如何分类的呢?

  这部分教学设计意图: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认知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完成从类比和对比中,新旧概念的迁移,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有助于学生理解,这种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突破难点,化解难点。

  3.布置任务(查看网络通与否)

  通过设置分布在同一网段和不同网段的网络地址,展现网络通与否的现象,学生还可以动手操作,再次熟悉设置IP地址,并进行观察,教师演示讲解十进制与二进制的相互转换,包括机算和手算,并计算网络地址。

  利用任务驱动法提高同学们的积极性。在掌握了IP概念之后,安排实验进行尝试练习,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同时把所学知识转化为相应的技能。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体现了“做中学,学中做”的实践环节。

  4.小结所涉及的知识点

  根据遗忘规律,教师应进行及时的总结,巩固和加深对新概念的认识,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

  5.作业

  引导学生完成作业,计算五类IP地址容纳计算机的数量,为下节课做铺垫

  通过练习,巩固新知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把所学知识进一步转化为能力,在练习中发展智力,培养优良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

  (三)巩固练习,检验目标(第二学时)

  1.讲解作业

  让同学们体会到每个网络容纳的计算机数量是有限制的,网络IP地址也是限的,这样有助于两节课的衔接,教师同时讲解IP地址有关知识点,在作业中巩固了知识点。温习了新概念。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探究

  根据前面实验我们设定了自己所建网络的IP地址,那么连接互联网的计算机的IP地址谁来设定和分配呢?引导学生查找因特网的分配和管理机构,了解其分配的不合理性,解决不合理化未来所采取的措施,了解IPv6的设计思想。

  3.布置任务,进行操作

  以“合理利用IP地址”或“认识IP地址之我见”的讨论结果以定稿形式存入电子学习档案袋里。

  这样可以检验目标,拓展了知识面,突破了课堂上的面面俱到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有效的利用网络了解自己想知道的知识,使学生知道了网络的更新发展,树立起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节约资源的意识。

  (四)总结全节内容,深化目标

  结合幻灯片,引导学生说出我们这节的主要内容,这样设计: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IP地址的概念是通过什么方法引出的,同学们要善于利用这种类比的方法,把抽象的问题实际化。

  评委点评: 这是一次较为优秀的说课。说课者对所说课程内容的理解与把握、目标的设置、重点、难点、教法与学法的安排等方面理解比较深刻,教师的教育理念比较新。在说课过程中,始终溶入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任务驱动法","合作学习"以及"探究学习"等新课改的思想,这是令人欣慰的。显示出了我省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方面正在不断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说课的目的在于交流,相互促进。在说课的过程中尚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设疑激趣,引入课题这部分,是否能真正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任务驱动过程中如何确保学生掌握了新知识,那么该怎么对他评价?这都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研究和实践,我们的教师对新课改理念的实际应用,如何灵活运用才能得心应手?如何进行课程艺术的处理?这将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热门】说课稿模板汇编七篇】相关文章:

1.【热门】说课稿模板汇编7篇

2.【热门】说课稿模板合集七篇

3.【推荐】说课稿初中模板汇编七篇

4.【热门】数学说课稿小学模板汇编6篇

5.【热门】小学语文说课稿模板汇编五篇

6.说课稿汇编七篇

7.【热门】说课稿汇总七篇

8.【热门】说课稿汇编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