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说课稿范文汇编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十六课,本课是功能型的交际型的交际训练课,我借助“任务型”教学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将听、说、玩、演、唱溶于一体,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愿望,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体验荣誉感和成就感从而树立自信心,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初步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际的能力。
结合新课程标准和大纲提出的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具体要求我将本课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语言知识目标:
1、使学生掌握介绍他人的句型:
①Whˊs this ?
②This is……
2、学习认读单词:grandfather , grandther
语言技能目标:
①使学生能够根据指令做动作。
②根据图片和情境说出单词和句子。
③、在图文或场景下进行简单的英语交流和表演。
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有兴趣听、说英语、背歌谣,做游戏、敢干开口,乐于模仿,在鼓励性评价中树立信心在小组活动中积极参与合作,从而意识到交流对于学习英语的重要意义。
充分利用教材和教师的多媒体教学所提供的学习资源,实现自由参与和创新,能主动与他人交流,并克服交流中的困难,使交际顺利进行。
文化意识目标:
能够恰当使用英语中家庭成员之间的称呼,问候语,了解英语国家中介绍他人的'方式并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
结合教学目标的要求,我把本课的重难点设置为
1、介绍他人的句型 This is ……
2、对情境进行模仿,创新。
我主要通过感知新教材——设置——灵活运用这三个主要步骤来突破教材重难点的。在教学开始让学生以旧带新引入新知,通过对教材的了解感知新任务,并在教师用红灯,头饰、图片、录音等多种媒介的感官刺激下实现对知识的体验和实践最后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运用、实现能力的发展。
能够恰当使用英语中家庭成员之间的称呼,问候语,了解英语国家中介绍他人的方式并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
结合教学目标的要求,我把本课的重难点设置为
1、介绍他人的句型 This is ……
2、对情境进行模仿,创新。
我主要通过感知新教材——设置——灵活运用这三个主要步骤来突破教材重难点的。在教学开始让学生以旧带新引入新知,通过对教材的了解感知新任务,并在教师用红灯,头饰、图片、录音等多种媒介的感官刺激下实现对知识的体验和实践最后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运用、实现能力的发展。
(三)鼓励法
课堂评价主要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分别采用了师评、组评、自评为主要方式,课上师恰当的使用激励性评语和赠送小礼物的方法让学生渴望成功的心理得到满足,这也是激励学生积极投身英语学习的一个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我把本课教学模式设置为
激趣设境——语言交流——人格发展
下面说一下教具的安排和使用
依据英语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实践性的教学原则,结合合作学习和任务型教学的新理念,我利用了电子零、照片、头饰、幻灯、录音、竞赛板、贴画、小礼物等媒体设计教学,学习则利用自制的组标、头饰、家庭照等媒体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二、说课堂程序
整个教学程序我采用了听、说、玩、演、唱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具体设计为热身——新知——趣味操练——巩固练习。
Step1 课前热身
1)电子琴伴奏演唱Father and ther 渲染课堂气氛
2) 出示组标并请四个学生到讲台前,背对学生戴上father , ther , brther , sister 的头饰,猜一猜他到底扮演的是哪一角色。
3)检查上节课布置的对话表演。(小组活动)
Step 2、新知导入
1)教师把一张自己的家庭照片放在投影仪下并介绍This is a pht f fail. Whˊs this? D u nw .自答:This is father.为教学Whˊs this 做准备,然后教师带着满脸疑惑反复用Wh≈prie;s this? 询问照片中的其他人,这样一来Wh≈prie;s this? 这一句式就会在情景中被输入。
2)教师指着祖母的照片说This is father≈prie;s ther. She≈prie;s grandther.然后指着爷爷的照片。反问Wh≈prie;s that, d u nw? Oh,自答She≈prie;s grand father.板书三会单词并进行教学。
3)每组学生拿着自己的家庭照在组内进行练习,然后选代表在班内介绍家人。
Step 3.趣味操练
1)玩比大小游戏:每组、每轮各派一名选手参赛,在讲台上抽出一张图片,根据图义说句子。This is ……说对的奖励小组小礼物一件,抽到爷爷、奶奶的加3分。抽到爸爸妈妈的加2分,抽到daugter, sn ,sister, brther 加1分。几轮后统计得分,为获胜队颁奖。
2)玩猜谜游戏:教师说:This is father≈prie;s father 学生抢答;答对的奖励小礼物一件。学生也可说出This is ther≈prie;s father.这个游戏可以让学生懂得英语中的gand father即表示爷爷也表示外公,grand ther 既可以表示奶奶也可以表示外婆。
3)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全家福玩听音指图游戏,教师发出指令,ther 学生即指出自己的妈妈并说:This is ther.等等,每组都有必备答题和抢答题。
4)组内合理分配家庭角色,然后小组出一人表演动作让表演人自行定小组猜,猜对小组有奖。
Step 4.巩固补充
1)作出一个chant
Dad Dad father.
Mu Mu ther.
Grand pa Grand pa. Grand father.
Grand a Grand a Grand ther.
学会区分口语和书面语的小区别,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
2)教师给学生听一段串门的录音,然后创编并表演对话。
Step 5.小结并布置任务
1)总结小组的战利品数目,学生掌声祝贺并鼓励未获胜小组下节课继续努力。为激活下节课气氛打下了基础。
2)布置下节课任务,请学生用学过的单词称呼家庭成员并问好让爸爸妈妈用的数目评价学生优秀与否。最高3个为优,2个为良,1个为中。
板书:略。
说课稿 篇2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16课《要下雨了》,我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要下雨了》一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组中的讲读课文。这是一篇科学童话,它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下雨前种种自然现象,而且是一篇发展学生语言、发展学生思维的好课例。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知道“鱼游水面,燕子低飞,蚂蚁搬家”这些自然现象是快要下雨的征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观察大自然的兴趣,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鱼游水面,燕子低飞,蚂蚁搬家”是下雨前的征兆。
教学难点:通过对话的朗读体会,知道下雨前“鱼游水面,燕子低飞,蚂蚁搬家”的原因。
三、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这节课时,应用“3143”情境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贯穿课堂,以情境教学为核心,按四步教学流程进行操作,这四步是:
1、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2、凭借情境,自主构建;在这一步里,先让学生自主尝试,再分小组合作学习,最后探究点拨;
3、拓展情境,达标训练;
4、聚焦情境,评价反思。学生通过“看图体验,思考问题,朗读,拓展”等学习方法,在扎实的.朗读训练中理解课文,培养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出示课件看图片,揭示课题。
2、过渡:除了这些现象,还有哪些现象也能预示天要下雨了呢?想知道吗?让我们一起学习《要下雨了》
3、板书课题。
二)、凭借情境,自主构建
(一)充分自读,整体感知
1、认读字词。
2、观看课文朗读视频:课文先后出现了哪几种小动物(教师板书;小白兔、小燕子、小鱼、蚂蚁)
2、学生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的顺序号。
(二)、由扶到放,学习课文
1、指导学习一至三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学习生字“弯、直”,通过做动作理解词义。
(2)、学生自由读二、三自然段,用“—”画出小白兔的话,用“﹏”画出小燕子的话。
(3)、分角色朗读对话。
(4)、重点指导读“我正忙着捉虫子呢!”这句话。
(5)、小结方法:读、画。
2、按以上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四至七自然段。
(1)、学生读、画。
(2)、汇报交流。
3、放手学习八、九段
▲启发学生思考:
(1)、听了小动物们的话,小白兔相信了吗?
(2)、天真的下雨了吗?
▲指导学生读出小白兔焦急的肯定语气。
三)、拓展情境,达标训练。
1、我正忙着搬东西呢!
李老师正忙着改作业呢!
____正_____呢?
2、口头填空
(1)、要下雨了,燕子____________。
(2)、要下雨了,小鱼____________。
(3)、要下雨了,蚂蚁____________。
(4)、要下雨了,天气____________。
3、课外拓展:你还知道下雨前会出现哪些现象吗?
四)、聚焦情境,评价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师精心构思的艺术结晶,是学生感知信息的视觉渠道,是发挥了叙述智力和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的桥梁。我的板书,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又能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还能用较为清晰的思路引导学生背诵课文内容。
说课稿 篇3
一、分析教材:
《文具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认识小数》第一课时的内容。这节课是建立在元、角、分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以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能接触到的元、角、分知识作为学习小数知识的途径,每一个知识点,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学习这部分知识既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又能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打下初步的基础。为了轻松引领学生认识小数,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我把原教材进行灵活的调整,力求体现新知识的层次与深度,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结合“文具店”的具体情境,借助元、角、分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学会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2、能把几元几角几分的人民币的币值用以元为单位的小数表示,也能把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改写成几元几角几分的形式。
3、感受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在元、角、分背景下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以元为单位的小数与元、角、分的相互转化。
在教学信息和感知材料的呈现上,我选用了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这样更直观易懂。
二、分析学情:
本课教学对象是农村小学三年级学生。他们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期,他们模仿能力强、好奇心强、热情、好学。对于带有模仿性、竞争性的的练习有很大的兴趣,因此将练习项目融入游戏中学生们更容易接受。学生已在二年级上册学习过元、角、分的知识,对于小额人民币的使用有生活基础,但由于社会的发展,学生对分的应用很少。本班学生学习兴趣浓,表现欲望强,学习能力不突出。其中大部分学生对小数感到熟悉,但了解甚少。
三、 分析教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完成目标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组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采用情境教学、直观演示、辅以谈话启发法、尝试法、引导发现法、体验感悟等来促进学生对新知的建构和内化。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在教学中做到有扶有放,使学生在愉悦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习知识,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讲练结合,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体会,有助学生技能的形成。
四、分析学法
“由教材定学法,以学法定教法”教学策略告诉我们,教法和学法是和谐统一的,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教学时要通过生活情景和已有生活经验,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诱发其内在的潜力,独立主动地探究知识,使他们不仅学会,而且会学;通过比较、分析、概括出小数的含义,在交流中轻松愉快的学习知识,增长本领,从而达到创造性学习的境界。
五、分析教学过程
一、设境激趣,导入新课:
1、认识小数。
师:今天,有一位神秘的朋友来到我们的课堂上,同学们想认识他吗?你想了解些什么?
生:我想知道他叫什么名字。
生:我想知道他长什么样子。
生:我想知道他的特点。……
【设计意图:以亲切的语气给同学们介绍新朋友,引起学生感情共鸣,吸引学生注意力,培养学习兴趣。】
师:想见这位神秘的朋友,过了这关他就会出场。请仔细观察,把这组数分成两组。(PPT出示数:①3.15 ②2 ③1.06 ④5 )
生:②④一组,①和③一组。
师:你为什么这样分呢?
生:“2”“4”是我们学过的整数,别的数不是整数。
师:(播放PPT:“2”“4”上面出现“整数”)你观察得真仔细。(播放PPT:放大3.15 1.06)这两个数有什么特点?
生:这两个数中间都有点。
师:(播放PPT:“.” 闪烁)像这样中间有一个小圆点的数字,我们把它叫做小数。而小数中间的这一个小圆点,我们把它叫做小数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新朋友“小数”(播放PPT:在3.15 1.06上面出现“小数”两个字并板书)。
【设计意图:课始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资源,唤醒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使新旧知识较接近的平面上,以旧带新,降低了新知识的难度,为新知识的学习作好铺垫。使学生有了对小数的初步感知。】
2 、我们身边的小数。
师:其实小数就在我们身边,你在哪儿见过他?指名说。(PPT出示一组图片:小数的日常应用)
【设计意图:感受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拉近新知与学生的距离。】
二、主动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读小数。
师:请仔细观察小数。小数可以分成两部分:小数点前面是整数部分,小数点后面是小数部分。(PPT先闪烁整数部分,再闪烁小数部分。)这个小数的整数部分是几?生:是3。 (PPT播放加粗3。)读作什么?生:读作三。
(PPT播放加粗“.”)小数点读成 生:读“点”。((PPT播放1)学生读“一”,(PPT播放加粗5)学生读“五”。这个小数完整地读出来。生:三点一五。师板书。学生再试读1.06.师板书读法。
师:小数怎样读,你找到方法了吗?
生:小数点读作点。
生:小数点前面的数和整数的读法一样。
生:小数点后面的数是见什么数就读什么数。
师:请你来试试叫出这些小数的名字。(PPT依次出示小数: 0.50 6.66、10.10)
(多种形式读:大声读,小声读,同桌读,男女对读等,引导朗读10.10)。
【设计意图:小数读法呈现时,我把小数的小数部分分为小数点后第一位、小数点后第二位,依次呈现,降低读错的风险。多种形式读使孩子们巩固新知,感受会读的快乐,获得成功的体验。】
2、理解小数。
⑴ 师:这些小数都跑去文具店了。我们还能读出他们吗?(PPT出示书中情境图:文具店。)学生汇报读。
师:笔记本每本多少钱?
生:笔记本每本三点一五元。
师:“3.15元中的3表示什么? 生:3表示3元。
引导学生再分别说出“1”和“5”表示的意义。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把学生推到主动的地位;结合元角分知识,学生初步体会小数与元角分之间的联系。】
同桌合作学习:请你与同桌交流填好表格。填好后汇报。
【设计意图:使学生将表示价格的小数各个数位上的数与元、角、分建立一一对应。】
师:6.66,这是一个特别的小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相同 ,各个数字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设计意图:初步感受同一个数在不同数位上表示的意义不同,明确表示商品单价的小数与元角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利用商品价格,从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让学生采用同伴交流的形式,感悟以“元”为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实际含义,初步感受小数的现实意义,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⑵师:我们的新朋友小数想考考大家的记忆力,比一比谁记得准。 (PPT依次“闪现”练一练中第一题内容。)
【设计意图:利用“闪现”来帮助学生巩固新知,同时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写小数。
⑴ 师:我们的新朋友小数想和大家玩“捉迷藏”,想玩的先鼓励鼓励自己。
师:他是由一张2元,一张2角,2个一分组成的。你能写出其中隐藏的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吗?
小组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小组汇报(汇报时组员全体起立,一名组员汇报,其它组员可补充。)
练习写2.04、0.81。引导学生明白2.04中的“0”表示0角,0.81中的0表示0元。
⑵ PPT出示第2题。指名汇报。
师:元、角、分与小数有什么关系?
生:小数点前面的数表示几元,小数点后第一位的上数表示几角,小数点后面第二位上的数表示几分。
【设计意图:游戏设计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集趣味、能力于一体,创设情景,让学生在玩中巩固新知,玩中学,玩中练,借助数学语言表达和交流,体会数学的内在价值,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为今后学习小数的计数单位做铺垫。】
三、运用拓展,巩固新知
1、森林医生。
师:大家了解我们的新朋友小数了吗?生:了解了。
师:你来作出判断,他这样说可以吗?
(PPT出示)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理解小数表示的含义。】
2、师:同学们认识了小数,你知道小数的来历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数学发展的历史,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智慧。】
3、师:我国古代人民充满了智慧,我们也个个充满智慧。开动脑筋想一想:我们的新朋友小数比1小吗?
全班讨论汇报。
【设计意图:巩固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四、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有没有要提出的问题?
生:我知道了小数点后面的数的读法与整数读法不同,应该见着几就读几。
生:我知道小数点后第一位的数是几就表示几角。
生:我知道了我们的新朋友叫小数,每个小数都有小数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总结所学,在交流反思中,意识到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和数学内容的延续性,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知识的欲望、让学生把这节课的收获和尚存的问题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形式给予解决,这样不仅解决了问题,还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
五、 板书设计
认识 小数
3.15 读作:三点一五。
表示 3元1角5分。
0.50 读作:零点五零。
表示 0元5角0分。
小数点
【设计意图:本节课我设计的板书简洁大方,直观地突出本课的重难点,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内化。】
说课稿 篇4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伟大的悲剧》。说课内容包括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说重点难点以及说教学过程五个部分。
一、说教材
《伟大的悲剧》是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探险为主题,通过不同题材的学习,培养学生敢于探险的勇气、集体主义观念和为所热爱事业献身的崇高精神。《伟大的悲剧》是一篇节选的传记,课文写的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精疲力竭却又满怀希望地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挪威人已经捷足先登,只好无奈但又十分坚毅地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的故事。作者茨威格饱含深情地用文学的笔法,从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精神的角度来写这一事件,读来令人感动,特别是在面对失败和死亡时斯科特探险队员表现的那种勇敢、坦然、镇定地精神面貌,尤为震撼人心。本单元选这篇文章正是要让学生感受这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品质和强烈的团队意识。因此,本课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特色和亮点,在本单元,甚至本册书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关注自然,关注人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据以上两方面的要求,结合本课的内容和特点我确立了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文中的细节,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开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确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三、说重点难点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语文教育应该注重教学过程对学生的熏陶感染,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体验文本中蕴藏着的感情,在体验中拓展自己的视野,提出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感受。
基于此,我确立文章重点是:对斯科特探险队崇高精神品质的颂扬和赞美。为了揭示这一特定事件的深刻内涵,作者在把握事实的基础上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了生动的描述,突现悲剧的不同凡响的意义,使读者心灵受到震撼。教学过程中我以这些震撼人心的细节为重点,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在饱含情感的文字中感受和体会斯科特队员的伟大高贵的品质,并在阅读中逐渐实现情感态度的培养和提升。另外,文章对斯科特五人在失败和死亡面前所表现出的坦然和勇敢进行了着力的描写,而在这方面学生的情感体验较少,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是本课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融入课文,品味关键词句,打开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突破这一难点,达到深刻阅读体验的目的。
四、说教法学法
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努力实践新课程理念,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选择的教法是:整堂课以“情感体验”为教学主线,通过整体感知、细节品味等途径,运用朗读、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人物心理,与高贵伟大的灵魂对话;与自己对话、与同学老师对话,在这种感受、体验、交流的课堂学习过程中逐渐提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法方面,我主要指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进入文本,读出感受,发现问题,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讨解决问题。
五、说教学过程
因为文章篇幅较长,我课前组织学生进行充分地预习,熟悉故事情节和人物。上课时,我以课件显示“南极版图”,突出南极点科学实验站的名称“阿蒙森---斯科特站”,用富有激情的介绍引出课文和人物。以此导入课堂学习、创设凝重、沉思的气氛,建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情感基础,激发学生对课文、人物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
整个教学过程我主要设计了四个环节的突破:
环节一: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个故事的情节。这样的设计是为了遵循叙述类文体阅读规律,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思维能力。
环节二:文中哪些情节深深地打动了你?默读课文,圈划这些语句,并用一句话概括。学生在整体把握和感受文章之后,要引导他们从文章局部进行自主阅读,进一步深入文本,与作者对话,与事件中的人物对话,在提高学生对内容要点概括能力、语言感受能力的同时,强化他们的情感体验。
环节三:小组选择最能打动你的情节,并讨论“是什么打动了你?”这是本节课的重要环节。讨论过程中要组织学生朗读重点的`语段、句子,像“奥茨英雄似的死去”、“斯科特三人安静地死去”等情节中的语句,并对关键词语要反复品读,以此加深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在谈到“斯科特的绝笔”这一情节时引导学生想象斯科特给国家、民众、朋友、妻子、孩子可能写一些什么。在对以上情节的感受和讨论之后,引导学生思考“伟大的悲剧”课题的深刻含义,从而突破文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环节四:为了让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有所增益,能够更好地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斯科特没能实现“第一”的目标,而且没能成功地返回祖国,可以说他是一个失败者,但他却赢得了胜利者都没有的尊重和赞誉。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失败,我们该怎样面对呢?这类问题既是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又是语文素质能力形成的内涵,也是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理解的重要途径。
最后以送给学生三句名言的方式结束本课:
1、当失败不可避免时,失败也是伟大的。——惠特曼
2、我们的工作不是成功,而是在不断的失败中前进。——史蒂文森
3、失败是智者的课堂。历史不能改变,未来仍掌握在你手中。——休·怀特
(结语)
我们常说“读书是为了明理”。一篇好的文章会影响人的一生,同样一堂好课也会在学生的心中久久回荡。我们的课堂应该是智慧的铧犁,帮助学生开垦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希望,和他们一起去采摘那些文化领域的累累硕果,一起去分享那些伟大心灵闪烁的光芒。并在共同的学习和体验过程中,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巅峰上捕捉受用一生的雨露阳光。这是我这堂课的追求,也是我平时教学过程中矢志不渝的思想。
说课稿 篇5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二节《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下面我从五个方面对本节内容进行说明。
一、 说教材
本单元省级区域是中国区域地理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本节所学习的香港和澳门又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历史背景、繁荣的经济发展在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域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二、 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读图,能够说明香港、澳门的地理位置。
2、了解香港、澳门“人多地狭”的特点。
3、概括港澳地区与祖国内地优势互补的模式及影响因素。
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获取图上信息的能力与分析技能。
情感目标:让学生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 说教学重难点
1、 通过读图,分析说明香港、澳门优越的地理位置。
2、 了解港澳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与祖国内地的关系密不可分。
四、 说教学学法
为了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启发引导、精讲多练;学生的学法主要是自学(预习教材,收集、整理资料)、展示交流、读图分析。
五、 说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教材,并通过网络、报刊杂志、电视等多种途径收集、整理有关香港、澳门的资料。
第一步: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节课能不能很快抓住学生的心,导入很关键。我的导入是这样设计的:一上课教师用多媒体播放香港回归的影像资料,学生很快被吸引住。放完后,教师说:“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节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板书)
第二步:积极参与 展示交流
教师过渡:同学们在课前预习了教材,也收集整理了关于香港、澳门的资料,现在能不能展示一下呢?
请学生起来介绍自己收集的关于香港、澳门的资料。教师适时点评,给予鼓励、表扬。
培养兴趣的方法很多,但学生真正的参与课堂教学是最有效的途径。并且这一环节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让学生学会学习。
第三步:启发引导 突破重难点
教师过渡:刚才同学们说了很多,非常好,下面我们来比较系统地学习香港和澳门。
师启发引导:同学们都知道港澳的地理位置优越,但你们能不能具体描述出港澳的相对位置、海陆位置呢?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出《中国政区图》、《港澳政区图》。学生读图,同桌讨论。然后让学生到大屏幕前指图并说明:港澳地处中国大陆东南端,分别位于珠江口东西两侧,与广东省相邻,南邻南海。
教师过渡:教材中介绍了港澳的面积、人口,同学们能不能算出这两个地区的人口密度呢?
学生动手算出答案,填入29页表格中,比较后得出结论:港澳地区人多地狭。
接着教师引导:“同学们请看30页上的两幅景观图,通过这两幅图,你们可以发现什么呢?这又说明港澳地区的.人们具有什么样的观念呢?”
学生答:绿地多;说明港澳地区的人们具有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等。
教师联系我市城市建设中出现的一些人为破坏现象,让学生发表看法,适时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
教师过渡: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港澳地区经济发展很快。重点发展第三产业,并且香港成为国际贸易中心、运输中心、金融中心、信息服务中心、旅游中心,在前些年和新加坡、韩国、台湾一起被称为“亚洲四小龙”。港澳回归以后,经济发展得更快,同学们知道这其中的原因吗?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香港与内地的优势互补图,引导学生说出香港与内地各自的优势,概括总结出香港与祖国内地的经济合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模式。
第四步:检测反馈 巩固知识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练习题,检测本节学习效果,巩固基础知识。
第五步:教师小结 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香港、澳门,了解了港澳地区的地理位置、人多地狭的特点以及与祖国内地的经合作模式,目前港澳地区与内地的交流更加全面和频繁。
世界上还有没有和港澳类似的国家或地区呢?学生回答新加坡。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06-09
《画》说课稿11-03
尊严说课稿12-14
《荔枝》说课稿09-26
《所见》说课稿08-22
《草原》说课稿09-06
比本领说课稿09-01
浮力说课稿12-25
春酒说课稿10-23
《爱莲说》说课稿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