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4-13 13:55:4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必备】说课稿模板集合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必备】说课稿模板集合5篇

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领导、在座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与学生分析

  1、教材分析:小学数学教材中关于几何初步知识的安排特点是:第六册教材中安排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第八册教材中安排了三角形的认识,清楚了三角形的特征及底和高的概念,而本册(第九册)教材是在先安排了平行四边形特征的基础上,再安排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的。所以要使学生理解掌握好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必须以长方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为基础,运用迁移和同化理论,使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一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另外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掌握,直接与学习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有着直接的关系。

  2、学生分析:五年级学生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分析交流等能力,进行小组合作和交流时,大多数学生能较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主张和见解,绝大部分学生愿意通过自主思考,小组内和全班范围内交流的学习方式来提出自己对问题的认识。但在学习中,教师必要的引导与帮助也是他们不可缺少的外力因素。学生已经掌握的平行四边形特征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但是小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够丰富,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就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好已有知识,调动他们多种感官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

  二、教学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全新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新课程要求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尝试采取多种手段引导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

  基于对课标的理解和对教材学情的把握。我确定了如下的学习目标以及重点、难点:

  1、知识目标:让学生通过操作和探索,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能力目标:通过数、剪、移、拼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归纳探索能,。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积极参与、团结协作的精神。

  重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

  三、教具准备

  平行四边形纸片,剪刀,方格挂图。

  四、教学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与已有的知识经验上,教师应激发学生饿学习积极性,想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基于这个理念,并根据本节课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合作交流,探究讨论”,“适当运用,体验成功”,“总结反思,拓展升华”这四个环节进行展开教学,以数学活动为线索安排教学内容,结合讲授,演示,练习和小组合作等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参与探究和交流。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为了绿化校园,各班都承担了些校园的平整任务,这是五(1)班接受到的任务,挂图出示:一块近似平行四边形的不规则的地,“你能帮忙计算出这一块绿化区的面积是多少吗?说说你的想法?”学生运用数格子的方法求面积,接着引出探究的问题:如果很大的一个平行四边形,我们数不过来的时候,怎么求面积呢?

  2、合作交流,探究讨论

  在操作之前先让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你想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熟悉的什么图形?

  (2)想象一下转化后的图形的样子,你打算怎样转化?

  (3)通过比较转化成的图形和平行四边形,你有什么发现?

  同位之间先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然后汇报。这个时候可以分发课前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的卡纸,运用“割补法”能把平行四边形分割成什么图形?学生边演示边汇报。有的是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一条高将其剪成了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梯形后通过平移拼成了一个长方形;有的是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一条高将其剪成了两个梯形后通过平移拼成了一个长方形;还有的是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两条高将其剪成了两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后拼成了一个长方形。且可能发现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转化成的长方形面积相等,原平行四边形的底和转化成的长方形的长相等,原平行四边形的高和转化成的长方形的宽相等。在学生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后紧接着追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长×宽,那你能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想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的吗?”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3、适当运用,体验成功

  (1)结合课开始的那个求平行四边形绿化区面积的题,运用公

  式再次求出面积,体会公式运用的简便之处。

  (2)有一个平行四边形,它的面积是12平方分米,请你猜一猜它的底和高各应是多少分米?看谁猜出的答案最多。并说明等以后学习了分数,还会有更多的答案。

  4、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说说你这节课的收获,鼓励学生先回答,然后再总结,使学生在回顾所学知识的同时,从知识、技能等方面加以归纳,有利于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知识,再次体会学习的方法。

  六、对于本节课设计的说明:

  首先运用生活中的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新知的学习环节,使学生完成了学习新知的心理准备――成为一名探索者,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奠定了基础。让学生掌握用数来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进一步证实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初步感知到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采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探索精神,使学生获得战胜困难,探索成功的体验,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这样做完全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体现了活动化的数学学习过程,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要恰当评价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要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评价,针对这一理念,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会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说出自己的见解,无论学生回答正确与否,都要找出其闪光点,及时肯定,给予鼓励和赞扬,对于学习过程中的一些生成性问题,也要进行及时而有效的解决。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设计的说明,有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说课稿 篇2

  教学资源的利用:

  《会走路的树》是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科技篇”中的第3课。

  国家“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一、二年级学生要能“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苏教版小语教材把《会走路的树》编进二年级下学期课本,正是把课文当载体落实这一目标的良好举措。

  本课是一篇清新优美的童话故事,叙述了小鸟和驯鹿一家纯真的友情。全文共9个自然段,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至第四自然段,写小鸟认识了一棵会走路的树,它们虽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但小鸟直到告别始终不知道这棵“小树”是谁。第二部分是第五至第九自然段,写小鸟认识了小驯鹿,知道了会走路的树原来是驯鹿一家。全文语言浅显流畅,故事有情有趣,生动活泼,文中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学生在朗读对话中可以领略到小鸟与驯鹿间的快乐与和谐,从而产生喜爱驯鹿和小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一些类似的科普童话,如《小动物过冬》、《云房子》、《猴子种果树》等,这类童话有情有趣,学生很乐意去阅读。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初次接触的这棵“会走路的树”产生了一种天生的好奇,学生很想知道“树怎么会走路”、“会走路的树长什么样”,而且已经具有初步独立思考能力的二年级孩子不仅仅满足于此,他们更想体会文本背后所包含的深意。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编写意图,我们这样处理教材:第一课时除帮助学生解决生字词,正确初读课文,通过与文本的对话解疑外,还利用图片和文字资料向学生详细介绍了驯鹿的样子与生活习性,这为第二课时体会驯鹿的热情友善做了情感上的铺垫;第二课时以文本为依托,通过对文本的解读,体会文本背后的深意,并引导学生跳出文本,进行文本以外的拓展,当然这种拓展是以对文本的深入解读为基础的。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将个别学习、小组学习和全班学习结合起来,优化教学结构。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注重以读为本,以读带讲,以读悟情,以读悟语,力求使语文课的语文味更浓。通过合作学习、探讨交流,发展学生思维,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增加学习的趣味性,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本课的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深入解读小鸟与小树、小鸟与小驯鹿的对话,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尝试通过合作学习、探讨交流的形式,发展学生思维,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感受相处时的快乐、分别时的不舍、重逢时的激动,体会动物间和谐、友好的交往,感受大自然融洽和谐的一面。

  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在黑板上板书“23、会走路的树”,明确今天的学习内容。

  2、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从故事中知道了什么?/ 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相机板书:小鸟树小驯鹿)

  [设计意图]:这里之所以将提问由最初的“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改为“知道了什么”或是“感受到了什么”,是为了更好地关注学生个体生命的发展。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学生是独立的个体,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在第一课时初读文本的基础上,教师若能让学生在这样一个自由的时空里驰骋一番,并且对其从文本中捕捉的点滴信息都能以赞赏、鼓励来给予肯定的话,那么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必定更为自由、舒展。

  过渡:让我们跟随可爱的小动物们一同走进这个美妙的故事吧!

  轻轻地打开书,自由地读一读课文第1~ 4小节。

  二、品读第1至4小节,体会小树和小鸟间的美好交往

  (一)创设情境,指导读好小树和小鸟的对话

  1、课文一开始告诉了我们故事发生的时间——(一个春天的早晨)。

  2、你瞧,(多媒体出示图片)你看到了什么?

  3、师:就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早晨,七彩的阳光洒向幽静的树林,雾气渐渐散去,树林从一夜的沉睡中醒过来了。你听,(多媒体播放鸟叫声)树林里的鸟儿叫得多欢快;你看,小溪流哗哗地唱得多开心啊!咦,——(多媒体出示会走路的树)

  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主要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色彩艳丽的图画,清脆悦耳的鸟鸣,引人入

  胜的导语,给孩子们美的享受,不知不觉中让学生走进特定的情境。

  4、有一只小鸟看到了这棵金色的而且会走路的小树,也和你们一样好奇,它想问什么?谁愿意来做这只小鸟问一问?

  5、哪棵会走路的树来回答可爱的小鸟?

  6、金色的小树已经发出了热情的邀请,小鸟们,你们还等什么,让我们赶紧去和小树交个朋友吧!

  7、分角色读第1 ~ 2 小节。

  [设计意图]:这里设想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读出情,读出爱,读出文字的精彩,使学生在读中体会小鸟的好奇与小心翼翼,以及驯鹿爸爸热情友善的态度。既能促进对文本的理解,又能强化情感渲染,使情感性和工具性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互为依托,相得益彰。

  (二)引导想象,指导学生体会小树和小鸟的美好交往

  引读过渡:这一天,小树带着小鸟玩了好一会儿,才把小鸟安全地送回家,而且,从这以后,这棵树天天来陪小鸟。小鸟跟着他去了许多地方,看见了许多有趣的东西。

  提问:它们会去哪些地方,看到哪些有趣的东西呢?(思考、同桌交流、集体交流)

  总结过渡:因为小树的热情友善,使小鸟增长了许多知识,它们天天在一起,成了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相处得多么快乐呀!可是,再好的朋友,也有分开的一刻。终于有一天,小鸟长大了,它不得不与小树告别,此时此刻,会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上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引导让学生在读书中思索,在思索中读书,使语文学习实践化、生活化。我们认为,相处的快乐带来了分别的不舍,依依不舍的分别更是从另一方面反衬了相处的快乐。我们抓住“美好交往”这一主线,引导学生想象“快乐的相处”与“不舍的告别”情景,一详一略两环节的说话训练,充分利用文本生动有趣的特点,把语文学习和学生的情感经验、想象世界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他们在交流、探索中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和情感、认识的交流,把学习引“深”。

  三、精读第5至9小节,感受小驯鹿和小鸟相见时的惊喜与激动

  过渡:小鸟依依不舍地向小树告别,飞往了远方。在分别的日子里,小鸟十分想念那棵会走路的树,你瞧,春天一到,小鸟便迫不及待地飞了回来。这时,它遇见了谁?(小驯鹿)它们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请接着往下读一读第5~ 9小节。

  1、提问:它们说了什么?你能从课文中找到它们的对话吗?先找一找,再和同桌小朋友一起读一读,看看哪对同桌第一个读好这段对话。

  2、哪对同桌有这个自信第一个来读好这段对话?

  其他小朋友一边仔细听,一边用你们的火眼金睛仔细观察,看看谁能第一个发现这段对话和我们以前见过的对话在形式上的不同之处。(两生试读,师帮读旁白)

  3、(多媒体出示文字)谁来说说你有什么发现?(提示语出现在话的后面或是中间)

  4、明白了这一点,相信小朋友们就能把这段对话读得更好了,谁来读小鸟的话,谁来做小驯鹿,谁来代替我读好剩下的话?

  其他小朋友竖起小耳朵认真听,想一想,从他们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板书:驯鹿父子)

  5、从他们的对话中,你还知道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6、当小鸟知道小驯鹿的爸爸就是自己日思夜想的好朋友时,小鸟叫起来。(试问一位学生)小鸟,此时你的心情怎样?带着这份激动,你来读读小鸟的话。

  7、听了小鸟的话,小驯鹿也激动起来,你从哪些地方看出小驯鹿也很激动?

  (抓住“是的!是的!”和“快步”)

  8、是呀,遇到爸爸久别重逢的好朋友,怎能不激动,怎能不高兴!谁愿意来分角色读好这段对话?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主要抓住对话让学生感受小鸟与驯鹿间的深厚情谊。由于这段对话的形式特殊,所以我设计先让学生找出对话读一读,接着帮助学生简单了解对话形式,再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感情朗读。

  有句话叫“文贵自得”。鼓励学生多读几遍,自己读懂,这比教师灌输的要记得牢。教学不应是学生对教师所授内容消极被动的接受,而是一个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凭借“自力”对所学东西进行探索、消化、实践、建构的过程。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在本课的教学中,努力营造平等、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与文本不断对话,积极主动地发挥文本的含义和感情,甚至超越文本创造意义。

  四、感情朗读全文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一个故事,感受了小鸟和驯鹿一家的友好与快乐。我好想把这个美妙的故事永远记在脑海里,你们呢?就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这个故事吧。

  [设计意图]: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深入地感知文本,理解文本,掌握了文本的内容,还在一定程度上领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完全有能力进行这样的欣赏读。这不光能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小鸟与驯鹿之间的快乐与和谐,感受大自然的美,还能让学生的情感推向一个高潮。

  五、拓展训练

  你瞧,激动的小驯鹿让可爱的小鸟停在他金色的角上,向自己的家快步走去。小鸟来到小驯鹿家,会看到什么?又会听到什么?还会说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要树立大语文观。既然文本留下了如此丰富的想象空间,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充分利用文本资源,结合生活,结合实践,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在读懂文本的字与词、文与意的基础上,进一步读懂文本的情与感、头与尾、内与外,从而丰富语言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切实提高阅读与表达能力。

  一点感受:

  在整堂课的筹备阶段,我一遍又一遍地读课文,从中慢慢感受到一篇不满三百字的童话却一波三折,有趣有情地演绎着,有起有伏地延伸着,如一出小戏张弛有度、扣人心弦,如一卷卡通色彩斑斓、熠熠夺目,更如一本连环画,展示了大自然的美妙和多彩,彰显了人世间的友善与和谐。

  因此,也就有了后来的想法:让学生学出情趣,学有思想。

  童话的字里行间永远充溢着情和趣。有了趣,才吸引孩子们注目,想读,爱读,读中追根求源,读后掩卷静思;有了情,才使美好的故事、深刻的内涵、深远的寄托走进孩子们的心灵,感动他们,激励他们。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努力使教学不仅仅停留在一个浅层次的层面上。为使孩子们真正读懂文本,真正理解文本的内涵,我借助文本本身,加大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力度。

  激发孩子们的想象思维、创造思维,强化他们的创新意识,必须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这是学语文、用语文的关键。如果学无思想,只认认字读读文,这一切都将成为空谈。教书,要教有灵魂的书;育人,要育真正意义上的人。为给孩子们的精神发展打好一点生命的底色,我在教学中致力于“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我想这不仅是我们的课程观,也是我们的教育观。

说课稿 篇3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xx县职业教育中心的韩xx,我说课的题目是《Excel中的数据排序》,我的说课思路分三个部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收获。

  首先,我从三方面说明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的陕西省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课教学用书《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第四章Excel 20xx中第三节第四部分的内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使学生在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培养他们具有获取、分析和处理各种信息的初步能力,以适应当今社会。

  Excel 20xx是一个功能强大的表格处理软件,第三节数据处理是本章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我计划用3课时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第1课时:数据筛选;第2课时:数据排序;第3课时:分类汇总。今天所说的内容是第2课时——数据排序,为新授课。

  2、目标分析:

  根据目前职业教育“以就业为指导,以能力为本位,以技能为核心”的指导思想,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将培养学生基本能力作为重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让学生认识排序在数据处理中的重要性,明确默认排序,掌握排序的多种方法及自定义排序的方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和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强化操作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并增强学生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索的意识。

  3、重点、难点分析:

  根据中职计算机教学的要求以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结合教材及学生实际情况,确定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数据排序的两种方法;

  难点:理解关键字的含义,学习自定义排序的方法。

  4、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幼教班学生,该班全是女生,以前接触计算机机会少,操作能力一般,但学习都踏实认真,能很好的配合老师,共同完成教学及学习任务。

  5、教学环境分析:

  在网络机房内进行教学,机房需有控制软件。

  二、说教法:

  根据计算机教学中必须强化应用意识,学科教学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注重应用了创设情境法、任务驱动法、直观演示法、讲练结合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从数据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入手,通过创设情境、布置任务、教师示范、学生实践等过程,以“学生成绩表”为例,使学生掌握数据排序的方法。

  1、创设情境法

  有利于学生对任务的理解,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热情,锻炼创造性思

  维;

  2、任务驱动法

  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知识和技能,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成就

  感,激发求知欲望,培养独立探索、勇于开拓的自学能力;

  3、直观演示法

  有利于学生更快、更直观地了解所学知识;

  4、讲练结合法

  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巩固所学知识。

  三、说学法

  现代教育认为:“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因此,老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给他学习方法,这将使其终身受益。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实施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因此,在设计学习方法时,我结合目前中职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运用了以下学习方法:

  1、看

  老师在操作演示时,要求学生注意看老师的操作步骤;

  2、听

  老师在一边演示的同时,一边在讲解,要求学生一定要听清老师所讲的操作方法;

  3、做

  自己动手操作练习;

  4、答

  老师提问时,回答老师的问题。

  在以上这个过程中,使学生运用最基本的学习方法,掌握知识点。

  其次,我从五个方面说明教学实施过程。

  本节课从复习数据筛选入手,通过例表“学生成绩表”的分析,展开数据排序的学习。我的教学过程包括五个环节,共设计了3种情境,5次任务,4个课堂练习。

  教学环节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创设“数学课李老师要完成一份调查表”的情境,提出“寻找数学课最高成绩和最低成绩”的任务,学生通过自主操作,既复习了自动筛选中的升序排序、降序排序操作,又可以导入数据排序的课题。

  教学环节二:新课教学及课堂练习

  本节课教师讲得少而精,主要通过创设问题和学生自行探索的过程,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知识形成过程中。本节课主要完成默认排序顺序;数据按列排序;自定义排序的学习。

  其中第一个知识点,通过学生用自动筛选中的升序排序方法做课堂练习1,即对不同类型数据的排序,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总结归纳出默认排序顺序。

  例表“学生成绩表”中包含了数值型、文本型、日期型、逻辑值等基本类型和空格,大小写字母等常见问题,有助于学生对各种数据类型默认排序顺序的理解。

  第二个知识点,数据排序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由单关键字排序和多关键字排序两部分知识构成,其中对关键字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难点之一。

  在数据筛选的基础上,导入数据排序的第一种方法,排序命令。教师通过示范操作,按“数学”降序排序,指导学生掌握排序对话框中的内容,理解“主要关键字”的含义。学生通过做课堂练习1,按不同字段排序,巩固数据排序的第一种方法,完成本节课重点内容的学习及难点概念的理解。

  创设情境二“李老师想知道男学生中数学成绩最高的3个人”将学生的思绪引导到多关键字上,指导学生理解“次要关键字”、“第三关键字”的意义,“有标题行”、“无标题行”的作用,认识“选项”按钮,并为自定义排序应用“选项”按钮埋下伏笔。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自主探究实践完成课堂练习2,巩固多关键字排序的方法,加深对难点知识关键字的理解。

  计算机教学要求,同一问题要用多种方法解决。为了提升学生操作技能,增强自学能力,教师指导学生寻求数据排序的第二种方法,学生自主探索用方法二再次做课堂练习1和2。

  通过反复实践操作,使学生熟练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数据排序的两种方法,强化数据排序的技能,增加操作经验。

  创设情境三“李老师想打印一份按班级顺序一班、二班、……、显示的学生情况。”引导学生按“班级”排序,观察分析结果,导入第三个知识点——自定义排序。

  自定义排序在生活中应用广泛,教材中没有详细讲解,学生不能通过预习或者实践操作完成自定义排序,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通过讲解概念,示范操作的方法,破解难点。学生通过做课堂练习3,按“职务”排序,掌握并巩固自定义排序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了使用课堂练习1,2,3,强化操作技能外,我还设计了一个理论知识测验,便于教师及时发现问题,掌握学生对于本节课知识的理解程度。

  教学环节三:总结问题,巩固扩充

  学生做课堂练习4,通过对数据表“班级量化积分”的操作,发现数据排序中的问题,如选取范围、标题行参与排序等。本环节通过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寻求解决方法组成,教师演示强调排序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巩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扩充数据排序的内容,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环节四:课堂小结

  全课总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可以突出教学重点,使知识系统化。本节课堂小结重点强调数据排序的两种方法和数据排序的三项内容。

  教学环节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增加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以下作业:

  作业1:找出本班单科成绩最高分和最低分,是数据排序的基础练习,既巩固了本节所学知识,又通过学生建立本班成绩表,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提升了学习兴趣;

  作业2:按要求排序,“区分大小写”、按“笔画顺序”、“按行排序”等是对本节内容的扩充,增加学生探索研究精神,拓展数据排序知识,积累操作经验;

  作业3:预习下一节“分类汇总”,为上好下节课做准备,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最后,说教学收获。

  一、说教学效果:

  通过情境、任务的教学模式,讲练结合等多种教学方法,本节课学生学习兴趣较浓,知识掌握的很好,技能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教学效果良好。

  二、说教学启示:

  1、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如个别学生注意力不能持久集中,容易跑神,教师要多提醒、多提问、多督促,这样在老师的帮助督促下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2、教师要根据中职学生学习自觉性差,主动性不够的特点,准备合乎教学要求的资料和有针对性的操作练习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强化操作技能;

  3、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学生的优点,激励学生,对学生多鼓励,慎批评。

  在教学中,我会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会真挚地热爱每一个学生,想方设法改进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千方百计地追求“更好地”,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欢迎各位评委批评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4

  一、 说教材

  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我们的家园,安排了四篇主体课文《我是中国娃》《一起歌》《地球妈妈》《多想去看看》。向我们表达了生活在地球之家、世界大家庭、祖国之家的人们的感受,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园的感情。

  “我是中国娃,生着黑眼睛,长着黑头发。”——从感性上对自己、对中国人的认识。

  “写的是中国字,说的是中国话。”——感受着中国文化深层次的影响。

  “不管在哪里,中国都是我的家。”——概括儿歌的主题。无论身在何处,心儿永远向着祖国。

  《我是中国娃》这首儿歌语言浅显生动,意蕴悠长。通过学习要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祖国叫中国,中国是我们的家”。

  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好奇,感性认识强于理性认识,形象而直观的教学更容易被儿童多种感官所接受,因此,本课教学适宜采用多媒体这一能融形、光、色为一体的教学手段。另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可以使学生主动获取有关知识,从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精神。

  教学环境分析:

  计算机(网络)教室环境。

  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料整理:

  在教学中注意适当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这一教学手段,借助生动的图片、课件、音视频资源,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 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会写田字格里的四个生字,做到笔顺正确。

  2、正确认读十三个生字。

  3、借助汉语拼音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

  1、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独立识字、合作学习。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民主、开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感悟文章内容,教育学生热爱我们美丽的祖国,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

  三、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理解“不管在哪里,中国都是我的家”这句话的意思。在民主、开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感悟文章内容,教育学生热爱我们美丽的祖国,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

  2、指导“、”的写法,把“头”“不”二字写美观。

  四、说教学媒体设计思路

  根据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离不开直观教学的特点,本课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电脑、实物投影仪等教学手段,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充满情趣的课堂氛围中,帮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主动参与学习,理解新识。

  具体设计:教师首先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在动眼观察、动口表达中清晰地了解课文,通过电脑画面和配音、具有说服力的画面的感知,唤起学生热爱祖国每一寸土地和身为中国人而骄傲的情感体验;适时指导学生利用各种媒介感知课文,巩固练习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增强练习的趣味性。

  五、说教学策略与方法

  注重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再有通过小组长和老师检查提高学生读书、识字的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及应对策略和整合点

  在一个优越的网络教学环境中,研究教法和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以求达到事半功倍之效,使学生学有所获。所以我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以及一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将本课划分为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教师行为及设计意图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整合点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同学们,大家请看这是我们中国的版图,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就生活在这个大家庭里面,今天我们这个大家庭要有几个娃娃来做客,瞧,他们来了!

  (依次显现出示中国娃娃和各国娃娃的.照片)

  2、大家观察这几个娃娃长得什么样儿,你觉得他们长得可爱吗?(生答)哪一个是中国娃娃?(生答)这个中国娃娃和其他的娃娃有什么不同?我们在座的小朋友都和这个中国娃娃一样长着黑眼睛、黑头发,和她一样可爱、漂亮,大家互相看看是不是这样?

  3、和照片上的小朋友打个招呼好吗?用中、英等多种文字出示“你好”的问候语。(课件展示文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5课,我是中国娃。板书课题

  学生观察

  回答:“可爱!”

  认真观察老师出示的照片。从中找出中国小朋友的照片。

  说中国小朋友的外貌特征。(眼睛、皮肤、头发等)学生坐好认真观看。

  凭自己的已有认识回答。

  播放“网站---课文解读---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直观式教学,便于学生自己点击学习,并且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创设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学生愿学、乐学,从而使学生以积极的情绪投入到学习中。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1、打开书57页,自己试着读一读,看看借助拼音能读会多少?(学生自读)学生在反复读的过程中,对圈出的字词多次再现,为识字做好铺垫。 2、谁借助拼音已经能把课文全读下来啦?指名读,提要求:咱们来听听他读得怎么样吧!那么在听小朋友读课文的时候,你们应该怎么做呢?)此时可以与学生进行“小耳朵——认真听,小眼睛——仔细看”的师生对话练习。让学生明确倾听范读的要领。 3、这位小朋友读完了,你想夸夸他吗?再听听视频录音吧! 4、初读课文,要求声音洪亮,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你想像这位小朋友那样美美地读一读吗?老师先看看谁读书的姿势最正确,谁的书立得最直——学生自然做出读书的正确姿势。读的时候声音要洪亮,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5、再读课文,熟悉生字。(请你再把课文小声读一遍,边读边圈出生字。认不好的生字多读几遍,做到会读会认。) 6、检查认读生字情况。(生字娃娃现在要和我们交朋友了,我们就比一比,哪位同学交到的生字朋友最多,是最聪明的中国娃娃!) (1)在儿歌中认生字。(幻灯出示无拼音的课文)师:现在扣下手中的书,看大屏幕,老师这篇课文可没有拼音,看你能不能认出其中的生字,比比谁认得快。(认一类生字时强调字形,之后再认二类生字。) (2)脱离儿歌认生词。幻灯片出示生词:全班学生抢读生词。再指个别生字学生来认读。 7、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 (1)指一名学生看书读课文,学生互动评价。(认会了生字,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读读课文。一人读,大家听,比比谁的耳朵灵,听他读得声音是否洪亮、字音读得是否正确、课文是否通顺) (2)这位同学读完了,你想给他什么样的评价?就请你直接对他说吧! (3)再指一名学生来读,学生再次互动评价。(谁想再来读一读,读得更好呢?) (4)课件出示去掉拼音后的课文,学生看大屏幕读。(这回看看去掉拼音后谁读得最好)

  学生按要求读文,注意读准字音。并与自己的小伙伴互相合作,识记生字。

  一边听一边仔细看书。

  说自己的识字方法。

  学生自然做出读书的正确姿势。

  (小组读,男生读,女生读,指名读说说自己是怎么记住的。)

  学生主动识字

  3名学生分别读课文,其他学生评价。

  【设计意图】学生可能会说,小朋友读得很熟练,很准确,声音很洪亮,而且还有感情,这时则更要激发学生读课文的兴趣,让他们自己来读。

  播放“网站---课文解读---课文欣赏”

  通过听音频,再次对课文有整体感知。

  给学生提供识字方法的交流机会,互相促进。

  【设计意图】该环节要充分体现照顾学困生。多给他们参与的机会。

  将课文中的字词抽出来认读,体现由文到句,由句到词,到字,逐步识字,减轻识字负担。

  让学生参与评价,进一步巩固识字,为由感情朗读课文打下基础。【设计意图】通过启发学生,学生可能会这样说:“xxx,你读得很准确,也很熟练。”“xxx,你读的声音很洪亮……我要向你读得那样好。”

  三、指导朗读,升华情感

  1、谈话:同学们我们无论走到哪里,中国永远是我们的家。作为中国人,你感到怎么样?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作为一个中国人是自豪的。

  2、指导学生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

  师适度鼓励表扬。

  3、生配乐读文,感受自豪。

  (1)指名读;

  (2)齐读;

  (3)男女比赛读。

  生畅所欲言、踊跃回答。

  有感情读课文:

  自己试读;

  指名读,读出自豪的语气。学生之间互相评价。

  【设计意图】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播放“网站---课文解读---课文欣赏”

  提高学生兴趣点,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体验情感1、师:同学们读了课文你们知道一共有几句话?你怎么知道是三句话呢?

  2、谁来读读第一句,第二句,第三句?请你把这三句话分别大声好好来读一读。在读的过程中一边读,一边想:想想你从每一句话中都知道了什么?通过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3、谁来说一说,你从每一句话中都知道了什么?你想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

  ——我是中国娃,生着黑眼睛,长着黑头发。

  先把句子读一读。谈一谈自己都知道了什么。

  (在过程中一定要抓住“中国娃”“黑眼睛”“黑头发”这几个词,

  强调要重读,即边理解边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在理解句子的同时再来读读句子。(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个别读)。

  ——写的是在中国字,说的是中国话。

  学生自己先把句子读一读。谈一谈自己都知道了什么,

  学生边说,老师边引导(课件演示象形文字演变的步骤)

  (同学们,你们看,咱们中国古代人多聪明呀,在没有发明汉字之前他们根据图画自己创造了象形文字,经过了几千年象形文字就演变成了咱们现代的汉字,中国的汉字有几千年的历史了,特别悠久。)(咱们现在写的汉字其实都是一幅美丽的画,你们觉得咱们的汉字漂亮吗?希望同学们今后好好练习中国字,把中国字写得漂漂亮亮的。)有感情的朗读:写的是中国字。说的是中国话——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用中、英文字“你好”的问候语对比,帮助学生体会中国语言文字与其他国家的不同。)上学了我们要学写中国字,可是我们从一出生听到的就是中国话,呀呀学语说的也是中国话,所以中国话和中国字会伴随我们的一生) 请同学们再带着感情来读读这句话。

  ——不管在哪里,中国都是我的家。

  先把句子读一读。谈自己都知道了什么。学生边说,老师边引导(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小家,家里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可是我们全班同学和所有的老师我们这些都长着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的人又都有一个大家,你们知道是什么吗?—中国)(同学们,你们长大了,离开了中国可能会到哪里去呢?你们会忘记中国吗?为什么?——因为中国是我的家)

  【设计意图】此处是难点,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要首先让学生理解“家”的概念,学生可能知道自。己家庭的小家,对于中国还是个“家”可能就建立不好直接的概念了,所以我还是要用语言来引导学生。

  4、同学们你们喜欢这篇课文吗?那么谁想给大家来美美地背一遍呢?

  【设计意图】理解了课文内容,学生背的形式可能更是多样的,课堂最好引导学生自己单独背,更加渲染课文的情感。

  33句

  生自读课文,小组交流汇报。

  学生根据老师的问题自由长谈。

  播放“网站---课文解读---品读课文”

  【设计意图】学生可能会说,我知道了中国人长的是黑黑的眼睛,还有黑黑的头发,他们和其他国家的人长的是不一样的。此时,我可以再次出示中国儿童和外国小朋友在一起的照片,再让学生进行对比,加深印象和理解。【设计意图】学生可能对中国汉字的体会不形象,我可以引导学生观看中国文字从象形文字到简体文字的演变历程,同时并加以解说使他们对中国汉字演变过程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并加深体会中国汉字的形体美。

  二、学习写字,感受汉字之美

  1、出示要求会写的汉字“中、生、头、不”,组织小组讨论:也当一回“老师”怎么教大家写好这几个字?

  2、组织汇报,注意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拓展阅读《歌词中国娃》、《龙的传人》《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写“中、生、头、不”四个字时应注意什么,汇报的同学当小老师教其他同学写字。

  欣赏歌曲《龙的传人》

  学唱歌曲《中国娃》

  【设计意图】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感受汉字之美,当小老师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望。

  播放“网站---课文解读---学写字“写一写”

  播放“网站---课文解读---歌曲欣赏

  三、拓展延伸

  1、作为一个中国娃,除了相貌、文字、语言,你对自己的祖国——中国还有哪些了解?比一比谁知道的多!

  2、同学们对祖国知道的可真多,是呀,我们的祖国到处都是美丽的景色,到处都有让我们每一个中国娃娃值得骄傲的事物。

  3、大声齐呼:我是中国人,我骄傲,我自豪。

  4、下面就请同学们伴着动听的乐曲一起来感受这份自豪与骄傲吧!

  5、师:“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学生畅所欲言。

  生一次又一次齐乎,感受自豪。

  共同欣赏《娃哈哈——我们的祖国是花园》和学唱《中国是我家》。

  生人认真倾听老师读

  梁启超

  先生的语录

  【设计意图】此处拓展,学生可能会说看天安门升旗,看长城,看桂林山水等等,总之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亲身体验去说。这一环节是对课文的延伸,使学生感到祖国的壮美,同时也为自己是中国娃而感到骄傲自豪。

  播放“网站---课文解读---腾飞的祖国(国旗、长城、神七上天、08奥运等画面。)

  播放“网站---课文解读--- MV欣赏(《娃哈哈——我们的祖国是花园》《中国是我家》。)

  播放“网站---课文解读---梁启超语录”

  【设计意图】学习梁启超语录让学生知道自己身为中国人是自豪和骄傲的,最重要的就是要牢记创建未来的少年中国的,是中国少年一代的责任。

  四、课堂练习、布置作业

  《我是中国娃》习题精选

  (一)、我会写。

  中( ) 生( ) 头 ( ) 不( )

  (二)、我会连。

  写 中 头 说 不 娃 眼

  发 是 睛 娃 字 国 话

  (三)、我会填。

  我们中国娃生着( ),长着( ),写的是( ),说的是( ),( )都是( )。

  (四)、我知道。

  头的第五笔是( ) 中的第二笔是( )

  方的第四笔是( ) 不的第二笔是( )

  作业布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会写生字。

  五、《我是中国娃》 板书

  5、我是中国娃

  黑眼睛 黑头发 中国字 中国话

说课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108页的数学广角例1,也就是重叠问题。我先说说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

  一、说教材

  1. 数学广角是新课程增设的内容,也是新教材的一大特色,其实它是属于小学奥数的一个教学内容,但是现在要拿来面对班学生进行教学,无疑在内容上要进行简化,在教学上要进行细化,不然的话就不能达到教学目标。这节课的重叠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 集合的知识体系集合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从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其实就已经在运用集合思想方法了,所以对集合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但还没有抽象成集合的思想。而以后学习的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都要用到集合的思想,如,把一堆图形分类,需要一定的标准,这种分类思想就是集合理论的基础,所以集合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但这些都只是单独的一个集合圈。本节课教材例1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渗透了集合的有关思想,并利用直观图的方式求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教学要使学生理解用直观图(集合圈)表示“重叠现象”的方法,了解到直观图各部分的意义,特别是重叠部分(交集)的意义,掌握根据直观图列式计算总数(两个集合的并集)的方法。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学习这部分内容,思维力度较强,有一定的挑战性。

  2、 说教学目标

  结合本课的教材内容和三年级学生认知水平,我制定了如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表述。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和能力,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情感、态度 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3、说重点与难点

  这节课的重点、难点都是: 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二、 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 三年级学生 来说, 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 向 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能进行一定的抽象思维,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模仿性强,是非观念淡薄;想象能力也由模仿性和再现性向创造性的想象过渡;意志还很薄弱,自觉性、主动性、持久性都较差。 针对这种情况,我注重学生对重叠问题的理解,联系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境,我用:

  提问诱导法。

  直接观察法

  操作发现法

  来组织学生开展在探究中思考,在思考中获得,在获得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二) 、学法

  新课标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只是引导者,我们要让学生有目的地主动建构知识。因此我更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为:

  动手操作法

  观察发现法

  自主探究法

  合作交流法

  让他们在猜一猜,说一说,贴一贴,画一画,算一算等一系列活动来理解重叠的含义,并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下面我说说我的教学程序

  一)【第一个环节】脑筋急转弯,激趣导入

  我先出示一道脑筋急转弯题:两位妈妈和两位女儿一同去看电影,可是她们只买了3张票,便顺利地进了电影院,这是为什么?这里谁的身份最特殊?为什么?估计思维比较灵活的几个学生能够回答出来。而其他学生在这几位学生的解释下也能比较容易地理解身份特殊的妈妈既是妈妈,又是女儿的重叠身份。这样,通过脑筋急转弯为后面学生理解重叠打下基础,也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还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二) 【第二个环节】探究新知。【这个环节分为三个步骤来进行 】

  (一)、认知冲突,直观感悟

  1、观察表格、收集数据

  我用课件出示一张参加语文、数学课外小组情况表,让学生观察

  再问学生从这张表格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我估计学生很快就能说出来报语文的有8人,报数学的有9人,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8人,9人。对学生进行肯定的评价以后,我指着板书又问那你们说报语文小组的和报数学小组的的一共有多少人呢?我估计一部分学生会说17人,8+9=17.而另外一部分学生会说不是17人,这时,我请这些学生说说自己的理由,为什么说不是17人。学生会说有些人是两个名字的,不能算两次。我首先对这名学生给予赞赏:你观察得真仔细!再引导学生进入下一点

  2、发现问题

  我引导其他学生观察有几个学生是两个名字的以后,问学生两个名字是什么意思?学生会说说明他既报了语文组,又报了数学组。对回答的学生,我会及时表扬:你这句话说得真好。 既……又……

  数学最重要的是思考,没有思考的课堂是无效的。在这个环节中,我设置不断深入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让学生在解答出现分歧时, 激发探究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动探索创造条件。

  (二)引出集合图,加深理解

  集合是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对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是不现实的。这需要老师帮学生搭好思考的舞台。因此,我本着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先画好了两个不同颜色的集合圈,分别表示报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让学生通过以下几个环节从生活实际中亲身感知集合的思想,并使他们亲身体验集合图的产生过程。

  1、 贴一贴,请一个小组的学生上台把我事先准备好的写好姓名的小纸贴到对应的圈里面。

  2、议一议,画一画,小组之间商量一下遇到两种都报的同学,应该把名字放到哪里?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画一画。

  在学生画的时候,我在课堂巡视,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指导。

  3、小组汇报两样都报的同学应该在哪儿,得出结论。

  通过前面的活动,我想学生这时会移动两个圈,把它们交叉在一起,把两样都报的同学放在交叉处。这时,我让全体学生一起表扬上台演示的小组,让学生体验生生互评的快乐。

  4、我在黑板上指着学生摆好的集合图问一问:蓝圈表示什么?(报语文小组的)黄圈表示什么?(报数学小组的)中间交叉的部分呢?(既报数学小组,又报语文小组的)左边表示什么? 更明确地应该怎么说?(只报语文小组的。)右边表示什么? 更明确地应该怎么说?(只报数学小组的。)

  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严谨性是数学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数学的教学,最重要的不是数学知识的教学,而是数学思维,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所以,从小就给学生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是非常必要而且非常重要的。而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学生数学思维的严谨性的培养。因此,通过五个问题,引导学生整理思路,明晰集合图各部分的含义。同时,也让学生明白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意思完全不一样。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我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圈出只报语文小组的,只报数学小组的,既报语文小组,又报数学小组的。这样,既美观又直观,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充分理解集合图各部分的含义。

  (三)、思维碰撞,掌握算法

  1、根据黑板上的板书,让学生算出总人数。

  有了前面的基础,我估计学生可以很快列出算式8+9-3。这时,我请学生反馈自己的算式,并让他说一说是怎么想的?重点说一说为什么要减去3。说话其实是整理自己思路的一个过程,我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明晰为什么要这么算。

  2、归纳揭题

  我告诉学生,今天我们研究的就是数学广角中的一个重叠问题,同时板书 数学广角 重叠问题 。我们可以通过画一画这样的重叠圈,帮助理解。它又有另一个名字,韦恩图,是100多年前英国名叫韦恩的逻辑家想到,后来人们就用他的名字来命名了。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让你的名字流传千古。

  三、巩固练习

  新课标要求学生要学习生活中的数学,要学习有用的数学,因此,我设计了四个生活中的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巩固练习的过程中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1)书本110页第一题,我根据学生的回答在课件上演示答案。重点让学生说一说天鹅为什么要放中间?

  (2)一群小朋友在操场排队做操,小明排的位置从前往后数排第4,从后往前数也排4,这对一共有几个同学?

  (3)书本110页第2题

  (4)三年级有20个同学参加兴趣小组,其中参加数学小组的有15人,参加语文小组的有13人。既参加数学小组又参加语文小组的有几人?只参加数学小组的有几人?只参加语文小组的有几人?

  这四个练习,从易到难,逐步递进,我相信,学生通过这几个题的联系,可以很好地将本节课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归纳总结

  我提问学生今天我们遇到的数学问题都有什么共同特征?都通过了什么方法帮助我们解决的?引导学生回顾整节课所学的知识,让学生对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概括。

  这就是我这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

  五、说说板书设计

  我整节课的板书就是这样(用手指黑板)。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把本节课比较抽象的内容有简洁的文字和图解表述出来,让学生能够更直观的了解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必备】说课稿模板集合5篇】相关文章:

1.【必备】语文说课稿模板集合9篇

2.【必备】说课稿集合6篇

3.【必备】说课稿集合9篇

4.【必备】说课稿集合7篇

5.【必备】说课稿模板集锦5篇

6.【必备】说课稿范文集合六篇

7.【必备】说课稿范文集合五篇

8.【必备】说课稿范文集合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