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3-23 23:16:1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说课稿模板五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实用】说课稿模板五篇

说课稿 篇1

  各位领导、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食物中的有机物》(第一课时),首先来说一下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初中化学的一节转折课,从熟悉的无机化学过渡到有机化学。本节中涉及的淀粉、油脂是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本节的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丰富生活常识,有利于他们正确地认识和处理有关饮食营养、卫生健康等日常生活问题。从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看,本章是联系生物学、生理学、营养学和医学的重要纽带,其学习的内容与人的生命和社会活动息息相关,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这就是“身边的化学”、“生命的科学”。从简单分子到复杂分子,从小分子延续和发展到有机高分子,通过淀粉等天然高分子的学习,为下一章学习合成材料作好铺垫。

  根据化学课程标准:化学课程通过化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来体现对未来社会公民科学素养的培养,据此制定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具体目标。在本节的教学设计中,我本着切合教材要求、切准学生实际,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合物的分类及糖类、油脂的化学元素组成及其在人体内的变化和体会化学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

  2.学会用化学方法检验淀粉、蛋白质的存在。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从生活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处理。

  2.通过小组实验并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从实验中获取知识,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和动手做实验的好习惯。

  3.初步认识一种研究复杂事物的简化方法——模型思维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化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对食品营养的关注意识,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并树立正确的健康观。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设置及对今后教学的影响,本节的教学重点、难点为:

  1.淀粉的检验。 2.淀粉、油脂在人体内发生的变化。

  说教法:

  根据“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我根据教学内容设置问题、创设情境,组织协作学习、展开讨论和交流,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通过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会话”,自己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共享,而且把学生之间的差异作为一种资源,大家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大家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发展,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本节课中多次设置分组讨论:如通过包装袋认识食品成分、淀粉、油脂在人体内发生的变化及两组巩固应用练习题等。

  除此以外,还采用了多媒体助学,通过多媒体展示淀粉分子、油脂分子在人体内的变化,将复杂、抽象的宏观变化过程演变为简单、直观的微观变化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以此来突破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采取了小组合作互动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活动和交往是发展的源泉,中学生十分喜欢讨论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同时从当今社会发展来看,合作的意识与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本节中的“活动与探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有利于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学生得以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成果,并在欣赏自己的同时也学会欣赏别人。

  说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学生情况的分析,我确定通过下列教学环节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本节课的知识点分五大板块:

  第一板块:有机物的概念及食物中有机物的认识和分类

  首先创设情境:以早餐问题引出食物的营养成分?这样由生活问题入手,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使学生很自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然后趁热打铁,分小组活动,仔细阅读课前收集的食品、调味品包装袋上关于食品成分的说明,将获得的有关信息填入书中的表格。这样安排会极大地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由糖类、蛋白质、油脂、维生素的类别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自学有机物并展示,教师补充有机物的共性。学生最后完成在线测试。

  第二板块:糖类的学习

  多媒体展示足以让学生垂涎三尺的中外著名食品,引出所含主要成分——淀粉。学生自学该部分内容,展示。教师反问:如何检验淀粉的存在呢?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首先讨论、交流,得出实验方案,然后通过提供的面包片、土豆片、苹果片等进行实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第三板块:油脂的学习

  情境导入:出示图片引出油脂的学习。学生依据生活经验和阅读课本讨论油脂的分类方法、及在人体内的变化。学生展示。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油脂分子的结构并讲解在人体内发生的变化及对生命活动的作用。

  第四板块:蛋白质的学习

  由大头引出蛋白质的学习,学生按自学-展示的步骤学习。不断设置问题情境,由浅入深,环环相扣,自始至终牵住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

  第五板块:维生素的学习

  以小故事引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自学,展示。

  最后由学生总结本节收获,教师解答疑问。

  在线测试

  课下作业

  设计理念:我之所以如此设计是因为:在新课程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将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有居高临下转向“平等的首席”。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由三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动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事物,而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八组的课文。这组教材以“初识鲁迅”为专题编排,编排的目的是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鲁迅的崇高精神;并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周晔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通过自己的真实回忆,展示了鲁迅的音容笑貌,读来使人历历在目。文章的段落以空行为标志,共有五段,讲了五件事。全文脉络清晰,叙事清楚。第一段“追悼鲁迅”是果——写鲁迅先生受到人民的爱戴;二至五段先后叙述了四件事:(伯父借谈《水浒传》启发“我”认真读书;伯父在笑谈“碰壁”中抨击旧社会;伯父热情地救护和帮助黄包车夫;伯父关心女佣阿三。)从这四件事的叙述中回答了鲁迅先生受到爱戴的.原因。文章最后总结出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呼应开头,点明主题——“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编者编排这篇文章的目的一是让学生感受鲁迅的高尚品格;二是引导学生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三是培养学生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从而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是:

  (一)知识与技能:

  1、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遗体、挽联、致敬、爱抚、团聚、情节、记性、保存、阴暗、低微、寒意、深奥、详细、枯瘦、囫囵吞枣、张冠李戴、马马虎虎、恍然大悟、北风怒号、匆匆忙忙、饱经风霜”)22个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4句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学习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拼读、练习、组词等方法达到正确读写本课生字、新词的目的;

  2、通过默读、指导感情朗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质疑、讨论、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的学习,达到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的目的;

  3、通过教师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填空练习的方法,学习掌握作者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从而激发学生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

  (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理解4句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品质。

  三、说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互相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因此,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重在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活动,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意识,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我主要采取的教法有:创设情境法、讲解法、朗读法、设计练习等;准备让学生运用“读课文——画句子——品句子——谈感受——悟写法——填表格”六步学习方法来学习本课。

  情境教学法:为激发学生对鲁迅的高尚人品的崇敬之情,奠定情感基调;讲解法:老师通过寥寥数语就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写作背景、人物介绍等内容向学生讲解、讲述、讲读,从而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朗读体会法:通过导读、默读、份角色朗读、感情朗读,让学生走近人物,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达到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目的;自主学习完成练习法: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自主学习为主,培养学生能力和习惯的一种教学方法。教会学生自主自主学习,是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

  四、说教学流程

  这篇课文是一篇精读课文,我准备用两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在复习导入板书课题之后,首先让学生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了解与本课有关的背景,为理解课文做好铺垫。接着让学生初读课文,自主识字,)扫清生字新词障碍,正确流利的通读课文。(然后学生默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给每部分加一个小标题(并板书如下:受爱戴——谈《水浒传》——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

  下面我着重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为了突出这篇课文的重点,突破难点,我简化教学过程,把教学的定位定在理解、品味语言,注重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全员参与。同时巧妙地发挥教师的作用,让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地位得到和谐、完美的落实。这堂课主要有五大环节。

  (一)播放视频,情境导入

  首先,我对照鲁迅先生追悼会的情景视频,配音解说,再现课文的第一大段重点内容。然后请学生谈观后感受。这一情景的创设,“未定曲调先有情”,拉近了学生与鲁迅的距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不由自主的进入到鲁迅先生的事迹中。

  (二)默读课文,理清脉络,找准理解课文的突破口

  1、在学生自由谈感受之后,我提出问题:鲁迅先生为什么会受到这么广泛的爱戴?请学生默读课文,找到课文中的句子。

  2、理解并板书本文中心句: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再问:文中的“别人”指哪些人?板书:亲人、车夫、女佣。

  3、我再问:你觉得课文中的那几件事最能体现鲁迅先生为别人着想的品格?

  这样就抓住了课文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中心句,让学生围绕这一中心句来了解鲁迅先生的事迹。

  (三)精读重点段落——《救助车夫》,品味课文思想及写法,指导学法。

  我用(以下流程:“读课文——画句子——品句子——谈感受——悟写法——填表格”)六步学习法指导学生完成对重点段落的学习。

  在学习的过程逐步总结,用多媒体课件一一展示六步学习法,同时相机课件出示重点句子

  1、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出来。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2、这时候,我清清楚楚的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的叹了口气。

  填表格练习(发给学生空白表格)、并相机板书:善良

  (四)教师由扶到放,学生自主学习,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一环节通过运用

  (“读课文——画句子——品句子——谈感受——悟写法——填表格”)六步学习法,让学生自主学习“谈《水浒传》”、“谈碰壁”、“关心女佣”段落。达到理解重点句子(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感情朗读重点句、进一步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写作方法的目的。相机出示课件中的重点句、表格填空,相机板书表现人物品格的关键词:含蓄、幽默、风趣、顽强、乐观、平易。

  (五)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我说:感谢周晔,她为我们记下了这些永远不能忘怀的事情,同学们现在知道作者的泪珠为什么会一滴一滴地掉下来吗?因为(教师指向板书)学生回答: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再读此句。

  2、说写练习:请同学们联系课文内容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谈读后体会,再把几个相同句式合起来写成排比句,用自己想对鲁迅先生说的话作结束句。

说课稿 篇3

  一、课程定位及目标

  (一)课程定位

  乒乓球课程是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在教学中注重“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拓展课程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乒乓球运动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基本技能,提高学生乒乓球基本技战术的运用能力和专项运动素质,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和养成终身受益的运动技能,着重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习惯和努力拼搏的体育精神

  (二)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向学生传授乒乓球运动的历史来源、乒乓球运动的基本技战术知识、基本竞赛知识以及其它相关知识。

  2、能力目标

  通过乒乓球运动的学习和练习,逐步提高学生的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提高学生乒乓球技战术水平。

  3、素质目标

  教育学生热爱体育运动 ,学习努力拼搏的体育精神,使学生具备较强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勇于改革、不断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三)课程设计思路

  通过乒乓球专项课练习和素质练习,使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通过羽毛球专项课培养学生顽强拼博,独立思考能力,了解乒乓球运动起源,发展、教授乒乓球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对体育的热爱,加强锻炼意识。

  二、 教学内容

  (一)教学内容选取的依据

  根据教学大纲中对该课程的定位,适当合理的选取教学内容组织课程教学。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难易程度适合的教材,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达到在发球、推挡球、攻球等方面相关的要求。

  在课程的每个阶段都提出了素质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合作意识与沟通技巧,每个阶段的课程从基础到基本技术应用再到基本的战术应用,使学生能够从易到难接受所学知识模块。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根据本专业教学大纲由教研室制定教学计划,并将授课任务下达给课程团队,由课程团队根据授课任务量派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的教师授课。

  本课程主要有以下几个学习的子领域:

  1.握拍法

  2.发球

  3.推挡球

  4.攻球

  5.常用战术

  在课程的每个阶段都提出了素质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合作意识与沟通技巧,每个阶段的课程从基础到基本技术应用再到基本的战术应用,是学生能够从易到难接受所学知识模块。

  (三)所选用的教材

  本课程选用的教材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体育与健康》第二版,教材内容涉及田径、体操、足球、篮球、羽毛球和乒乓球等方面。

  三、 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并用具体的教学方法是:程序教学法、发现教学法,掌握学习法,合作学习法。不同的任务采用不同的方法,各有特点。

  1、程序教学法

  程序教学法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观察能力克服机械模仿,增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形成新的教学观。

  2、掌握学习法

  通过运用掌握学习法进行高校共体乒乓球技术教学的实验研究 ,结果发现运用掌握学习法的教学效果优于常规教学。教学中运用形成性评价对提高乒乓球技术教学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反馈—矫正措施有利于及时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使大多数学生掌握所学技术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 ,最终提高班级集体教学质量。 3、合作学习法

  合作学习泛指二人或二人以上的学习组为单位的共同练习,从而最佳地促进自己和合作者的锻炼。合作学习不但有利于增强体质和促进动作技能的掌握,更能使学生学会互助促进。培养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合作学习也是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品德教育的良方,因为对学习成果评价时,教师总是通过各小组(各合作单位)的总成绩来评价韵,所以合作的成员很快能养成相互依赖、相互促进、荣辱与共的精神风貌。合作学习也能使学习过程中相对能力较差的同学得到最大限度的帮助和鼓励,提高自信心。鉴与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尝试使用合作学习法进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4、发现学习法

  1。有助于充分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

  2。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活动能力

  3。有助于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习惯

  4。有助于运动表象系统的形成

  (二)学生学法设计

  学习不仅是知识的获得,主要是方法技能的掌握,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技术技能,通过自己努力完善技术、提高比赛能力。

  (三)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

  实践性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和技战术,加强对所学技术在比赛当中的运

  用,通过强化训练使学生能够掌握乒乓球中的各种技术和提高比赛中战术能力。

  四、 教学队伍状况分析

  主讲教师韩波,助理讲师,多年担任体育教学工作,发表多篇教学论文。

  团队教师流传宝老师,讲师,曾担任体育学科带头人,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五、 实践条件分析

  1。 良好的师资条件,完全可以满足教学的各种要求。

  2。 图书馆有大量阅读文献和参考书目

  3。 我院场地资源丰富可以供学生来强身健体。

  六、 教学效果分析

  (一)教学效果

  我院乒乓球选修课授课过程严谨规范,教学组织合理,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质量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增强学生组织能力、提高体能、改善心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塑造人格方面效果显著;多年来,乒乓球课程在我院教学质量评估中一直被评为优秀,学生对教师上课的态度、综合能力等综合评价良好。我院还承办了淄博高校乒乓球比赛,并派学生参赛,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

  目前,乒乓球课程已成为我院学生选课人数最多的课程之一

  (二)教学评价

  1、校内教学督学组的评价

  由学院组织的校内专家督导组,在教学质量检查中多次进行听课,检查教案,召开学生座谈会征求对本课程意见,大家一致认为:本课程整体教学水平好;本课程组成员,能为人师表,治学严谨,具有较高的师德、优良教风和敬业精神。在教学各环节中,课程组教师注重以人为本,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的,掌握学习方法,并注重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课程组授课教师,能认真遵守各项规章制

  度,积极参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组织教师进行教学观摩活动。

  2、自我评价

  自评是教学评价中的一个难点,也是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中一个较难把握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上教师稍有忽视,就会使得这种评价流于形式,如果对学生的评价不公正、不客观甚至还会对学生的成长带来负面的影响。由于把评价的部分权利让给了这些天真活泼,心理还未稳定、成熟的孩子,在评价的过程中必然出现一些问题,正确的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也将是学生成长的过程,受教育的过程。

  七、 该课程教学效果及今后改革的思路

  1、在体育教学中树立人人都能学习的观念,正确对待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

  2、将乒乓球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每个阶段的技、战术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即理解了理论知识,又加深了对技、战术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乒乓球课程一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发现式教学法” 运用到教学中,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师生间的交流,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习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本课的教学,并非只是让学生会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而是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习支点。借助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一定的思维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知识水平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一)、知识与技能方面: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

  3.能够借助图形,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方面:

  1.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三、说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中探索并发现间隔数与棵数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说教法、学法:

  现代教育论主张,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在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在生活中找间隔----在动手操作中中找方法-----在方法中找规律---在规律中学应用"的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形式探究方法,使每个学生动脑、动手、合作探究,经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并通过对媒体的直观演示辅助教学,引导学生意趣激思,以思促学,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尝试探索,形成概念,积极参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分四大环节】: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的手中,还藏着数学知识呢,你们想了解一下吗?

  2、伸出你们的右手,张开,数一数,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空格?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种空格叫做间隔,也就是说,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3个间隔是在几个手指之间?其实这样的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通过摆动手指,创设情境,其实手指问题就和植树问题是一样的道理的。通过动手,观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集中注意力走进新课。)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同学们知道每年的3月12日是什么日子吗?就是我国的植树节。你们知道植树都有什么好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植树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三、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1. 出示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1)、指名读题

  (2)、师:理解"两端"是什么意思?指名说一说,然后师实物演示:指一指哪里是这根小棒的两端?

  说明:如果把这根米尺看作是这条小路,在小路的两端要种就是在小路的两头要种。

  怎么解决?(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但数据太大,可以化繁为简,先研究短距离的路上的植树问题的情况)

  (3)学生探究短距离路上的植树规律。

  ①假如路长只有15米,要栽几棵树?如果路长是25米,又要栽几棵树?请你画线段图来看看。(注意看图上有几个间隔和几个间隔点)

  ②画一画,简单验证,发现规律。(填表)

  路全长(米) 相邻两棵树间的距离 间隔(个) 棵树(棵) 图示

  A15

  B20

  C25

  D30

  E

  发现了:

  a. 先种15米,还是每隔5米种一棵,画图种一种,看种了多少棵?比一比,看谁画得快种的好。(板书:3段 4棵)

  b. 跟上面一样,再种20米看一看,这次你又分了几段,种了几棵?(板书:4段 5棵)

  c. 任意选择一段距离再种一种,看这次你又分了几段,种了几棵?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板书: 2段 3棵;4段 5棵)

  d. 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你们真了不起,发现了植树问题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规律,那就是:

  (板书:两端要种:棵树=间隔数+1)

  ③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a. 问:应用这个规律,前面这个问题,能不能解决了?那个答案是正确的?

  100÷5=20 这里的20指什么?

  20 +1=21 为什么还要+1?

  师:通过简单的例子,发现了规律,应用这个规律解决了这个复杂的问题。以后,再遇到"两端要种"求棵树,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在做题时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要求的是需要多少棵树苗,必须要知道有多少个间隔,间隔数加一才是需要的棵数,间隔数是用全程长除以间隔距离,让学生将刚才掌握的规律说清楚,通过例题让学生一方面巩固刚发现的规律,并且说清算理,同时让学生运用自己总结出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另一方面认识到植树问题的规律不仅仅能解决植树的问题,还能解决生活中很多类似的问题。再利用教材第118页上面的做一做进行强化练习,要求学生在列式之前将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分析清楚,养成学生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这一环节的教学主要是通过猜测法、分析法以及直观演示法掌握两端要种的植树规律并运用这一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我也运用了大量的创设情境加强对学生数学思想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培养。)

  四、 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基础练习:

  1.我们身边类似的数学问题。

  学校到5路车站一侧植树,每隔5米种一棵,一共种了2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小结:说一说,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像植树问题这样的现象呢?小组同学说说,然后汇报情况。如手指与间隔,栏杆与间隔,站队列,插彩旗,种白菜,围墙柱子,作业本的横线与间隔……

  (在学生基本掌握了植树问题中两端都种的规律以后我设计了一道巩固反馈练习题,这道题是两端都种的植树问题的逆运算,应运用"全程长=间隔距离*间隔数;间隔数=棵树-1".)

  提高练习:

  1. "六一"庆祝,同学们布置教室,挂了7只红灯笼,每两只红灯笼之间挂2只黄灯笼,你知道同学们一共挂了几只黄灯笼吗?

  2.卓老师去某班教室,从一楼开始,每走一层有32个台阶,一共走了96个台阶,你知道卓老师去几楼的教室吗?

  (引入生活中的"植树问题"如:上楼梯等问题,这些题目都体现了数学知识生活化和生活化的数学知识。这二题是典型的两端都种植树问题,这一环节我主要是通过练习法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的生活中的解决问题中去,努力体现一种"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价值取向。)

  拓展:

  一根木头长8米,每2米锯一段。一共要锯几次?(学生独立完成。)

  8÷2=4(段)

  4—1=3(次)

  问:为什么要—1?这种类型的植树问题以后我们会更深入的学习。

  (在学生掌握了两端不种的植树问题的规律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道强化练习题,一根木头长8米,每2米锯一段。一共要锯几次?学生自主分析题意,解决问题。这一教学环节虽然不是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但为了使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和今后更好的学习植树问题。我做了这样的安排,相信一定会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五、 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发现了植树问题中两端要种的规律,而且还学习了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那就是遇到复杂问题先想简单的。植树中的学问还有很多,我们以后再去学习。

  整节课我们努力作到放飞学生思维的翅膀,把数学教学融于千姿百态的生活之中,从学生实际出发,营造一份"天空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佳境,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每一节数学课都

说课稿 篇5

  活动区活动

  在我们班级设计有感官区、科学文化区、日常生活区、语言区、数学区,每个区的材料每一分都是为小班年龄的孩子精心准备的,除了买来的教具更多就是我们老师亲自为孩子准备。孩子选择的余地特别的大,通过他们的自由选择我们进行个别教育。

  主题活动

  一、设计意图:

  我们班现在进行的主题是《春天》,之前我们已经进行过《种植》、《春游》、《春天的花》等活动,主要是让幼儿走进大自然,去真切的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春的气息,发现大自然中蕴藏的春的秘密;在班级环境中,我们在科学文化去为孩子们准备了花生、大豆等植物种子的生长阶段的标本,在墙上张贴春天的风景照片以及春天花卉照片。在不同的活动中,幼儿身心得到陶冶,会不断发现一些新奇的事物,如小草发芽了,小花开放了,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了春天给人们带来的快乐,春天的勃勃生机,使幼儿进一步萌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幼儿对动植的热爱、好奇是天生居有的。春天是发芽的季节,是茁壮成长的季节。我观察到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新的关注点、兴奋点和新的发展需要,因此组织了认识春笋这个活动,培养孩子的好奇、好问、乐于探索的精神等。

  二、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春天里植物喜爱与好奇并探究,帮助幼儿认识春笋的外形特征,简单了解笋与竹子的关系。

  2. 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活动准备

  1、春笋每位幼儿一份,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充分探究。

  2、垃圾筐两人一个。主要为让孩子能体会友爱、不争抢的美德。

  3、视频图片。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幼儿年龄小,利用多媒体能更好的引起幼儿的注意及兴趣。

  四、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引导幼儿认识春笋,了解春笋与竹子的关系,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难点是激发幼儿产生主动探索的好奇心,大胆想象表达。产生主动探究春天理的植物的兴趣。

  五、活动过程实际思路:

  1. 首先 以谜语引题:头戴尖尖茅,身穿节节衣,年年春天理,出土笑嘻嘻。根据幼儿对语言的理解能力,我又用比较简单的文字解释一遍。

  2. 接着出示春笋实物,抓住幼儿兴趣,幼儿讨论并紧跟着图片等加以解释。设计几个开放性的问题,请幼儿思考,例如:"笋像什么?"引导幼儿结合实物及自己的生活经验讲出春笋的主要特征。还有,如:"笋是什么季节长出来的?""笋长在什么地方?"这些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具体、明了,每个幼儿通过思考能得出一个较合理的结论,都能有话说。对每一个幼儿的回答,都根据幼儿的个体特点,给予不同程度不同 形式的肯定.在这种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中,幼儿想说 、敢说,喜欢说,不仅初步掌握了笋的有关知识,而且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3.请幼儿自己动手探究春笋,以自由讨论的形式,教师不筐死话题。充分调动每个幼儿的积极探索的兴趣。

  4、教师带领幼儿集体探究

  5、如运用师引导全体幼儿说,师生分角色说。这种灵活有趣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说方式,不但极大的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较有成效的掌握了有关笋的知识,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养成了幼儿注意互相倾听,积极应答的习惯,乐于探索的精神。

  这是我对《春笋娃娃》这一活动的设计思路,通过这种设计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

  1.注重了活动设计的整合性、趣味性。

  《纲要》中规定: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各领域的内容应相互渗透。本活动就较好地融入了语言、科学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对话等有趣形式,较好地完成了本活动的目标,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发展。

  2.幼儿主动探索贯穿始终。

  如活动前,让幼儿到大自然中主动探索春的秘密;活动中,幼儿自主思考,主动发现,幼儿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探索中。

【【实用】说课稿模板五篇】相关文章:

1.【实用】说课稿模板9篇

2.【实用】说课稿模板集锦九篇

3.【实用】说课稿模板汇总8篇

4.【实用】说课稿模板合集五篇

5.实用的说课稿模板6篇

6.【实用】说课稿模板十篇

7.实用的说课稿模板集锦8篇

8.【实用】美术说课稿模板集锦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