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3-14 20:01:2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华】说课稿9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华】说课稿9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本文为略读课文,是一名小学生对季老的访谈录,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这一老一小,一个是德高望重学有建树的著名学者,一个是刚开始求学的小学生。他们俩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巨大的悬殊,却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就阅读展开了逐步深入的交流。季老指出: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要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人才,因此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这些不仅使苗苗受益,也使读者受到启发。在两者的对话中,你能感受到苗苗的稚气与礼貌,更能感受到季老的亲切幽默、平易近人,还有对下一代的殷切希望与深深关爱。

  选编这篇课文的重要意图,一是掌握访谈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感觉阅读的兴趣,明了康健发展的要求;二是继承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运动,为口语外交、习作打好基础,渐渐培养学生阅读的风俗。

  二、说目的

  1、了解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结合上下文和生活现实读懂文句的意思。

  2、准确、流畅、分脚色朗读课文,掌握发言的重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念书和学习的开辟,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运动。

  三、说教法

  1、本文作为略读课文,且是对话情势的访谈录,没有庞大的句式、过多的修辞和深奥的文句,完全口语化,以是更应放手让学生自学,自读自悟。

  2、本文是访谈录,通篇都是对话,在重复自读掌握重要内容后,可以举行分脚色朗读或模仿采访。在朗读中要掌握住人物对话的基调:苗苗是个热爱念书的小学生,谦善好问,对季老的尊重崇敬溢于言表;而季老毫无名流架子,密切随和,在幽默的言论中善于诱导,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老师可引导学生联合插图,更好地领会人物的年事、身份与情绪。文中有很多多音字,如《水浒传》、“绿林豪杰”、“一百单八将(jing)”、《济公传(zhun)》等要细致读准确。还要细致对话是口语化的,如“跟前儿”“偏科”“最少”这些北京方言,更是透着密切,以是要读得像语言一样自然,绝不造作才好。

  3、在弄清苗苗同季老交换了阅读、偏科、学习外语和积聚古诗文的题目后,可以在小组内就感兴趣的某一个题目睁开讨论,交换自己的感觉。还可以提出与文中人物差另外看法。然后形成小组意见全班交换,告竣一些共鸣,得到应有的开导,如,要加大课外阅读,才气促进写作的进步;不要偏科,全面生长;加强古诗文积聚,加强文化秘闻等。

  苗苗与季老的对话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现实精密相干,可以引导学生睁开辩说,如,季总是主张看闲书的,但在课上和写作业的时间看可行吗;苗苗的爸爸打她对吗;学生偏科与任课老师有干系吗;背两百首诗和五十篇古文多未几;我们能成为“三领悟”的人才吗……

  4、在本文的学习中,要细致从对话中感觉到季老言笑风生中的夷易近人、谆谆教导、体贴关爱下一代发展的品德魅力。另有在访谈中怎样有规矩地讨教、表达自己的看法、谛听对方的表述等,学习一些采访的本领,用于引导课外的综合性学习运动。就本文还可做一些拓展,如,观察一下本班同学的阅念书目;采访爱念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要,并做一份访谈记载等。

  5、在念书、讨论、交换后,可以咀嚼标题的寓意:外貌上与二人的名字亲昵相干,“小苗”--苗苗;“大树”--季羡林。现实上“小苗”还包罗着苗苗在修业和增长知识的路上方才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罗致营养;而季老学识广博、学有建立,好似一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换的正是怎样生长、罗致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会成才的内容。

说课稿 篇2

  教材分析

  《报任安书》见于《汉书司马迁传》及《文选》卷四十一。这里以《昭明文选》李善注本为底本,参以五臣注本及《汉书》。这是一篇司马迁写给任少卿的信,司马迁以无比愤激的心情,叙述了自己蒙受的耻辱,倾吐了他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说明了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了他“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创作的决心,同时也表达了他的文学观和生死观。它有如下特点:

  ①“理至”:叙事议论条理清楚,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②“情切”:情感跌宕起伏,奔放而曲折。

  本篇课文安排在高中阶段最后一学期,从编者意图及教学目标上看,是希望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达到:借助书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掌握一些文言词语的用法及意义,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 学生分析

  经过三年的初中语文的学习以及两年半高中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与文言句式,并且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结合课文注释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因此本课的学习的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与教师教授指导相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有总结性的收获。 教学设想

  《报任安书》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名篇,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在预习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概括文章大意。根据学生已基础和已有的知识水平,对全文进行理解,故教学重点放在文章的叙事议论条理的分析和作者的“情切”的体会上,从而理解作者的文学观和生死观。教学难点放在司马迁文学观和生死观的理解上。从而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本课要通过自读和讲授课文,达到对内容的理解,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发、讲授、师生互动,准确理解课文,理清叙事条理,把握重点,剖析难点,从而使学生的阅读古文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通过对教材及学生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几个方面:

  1、知识目标:掌握更多的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

  能力;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理解本文的思路,认识司马迁的文学观、生命观及其意义。

  2、能力目标:朗读本文注意语气语调,感情激昂,学习写作的条理清晰。 3、情感目标: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完成巨著的坚强毅力。

  二、教学重难点的分析

  1.在准确理解文句意思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的叙事议论条理,体会作者的“情切”是学习的重点。

  2.司马迁文学观和生死观的理解是难点。 教学步骤

  依据教学目标,我把这篇课文分为五个板块: 第一版块:背景及相关知识介绍

  介绍作者司马迁——身残志坚的史官奇才; 史家之绝唱——《史记》; 文章的写作背景。

  此设计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进行情感的渲染,为讲解课文做铺垫;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有抛砖引玉的作用,让学生很快走入文本。

  第二板块:整体把握,感知课文。

  1、学生朗读课文,划出有疑难处;教师范读课文,正音。

  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做到声音洪亮,有节奏感,尤其要注意语气、停顿。

  关于这一小环节,由两个步骤完成:①学生朗读完成之后,由学生提出应注意的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并朗读。在此基础上,教师范读课文,纠正语音、语气及停顿。②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工具书等一一落实,自梳文意,有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解决。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达到基本理解课文的目的。

  2、疏难排困,突破难点

  师生共同疏通,积累、掌握重点词句;落实具体文言语段翻译;疏通难点,排除困难,突破课文中的难点。

  这一环节的任务最重:首先要求在讲授中教会学生抓句中的翻译重点(往往是考试时的的得分点);特殊文言句式的把握;虚词的用法等,达到文言文的翻译要求“信、达、雅”。其次,梳理课文的叙事条理;再次引导学生理解司马迁的文学观和生命观。可以采取自行总结、小组讨论、教师评价总结的方式完成这一环节。师生互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3.再读课文,复述课文,巩固难点。

  学生再读课文,对照注释,复述课文。复述的要求:语言要准确,故事情节要完整,力求生动。此部分分两个环节:①先在小组内讲述。②学生小组讲述之后,推荐优秀者在小组内交流。

  4.检查练习,巩固反馈

  此部分主要让学生做学案中的基础练习,教师巡视,后评讲,重点给予学法指导。检验学习的效果,对学生掌握不牢固的部分再加以巩固。

  此版块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受之以渔。让学生学有所得,得之有法,让学生拿到一把开启文言文之锁的钥匙,使之能自由地阅读文言文,培养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第三板块:合作讨论,探究质疑。 此版块共设计如下4个问题:

  1.从课题和背景介绍看,这是一封复信,其回复的内容是什么呢?又是怎样具体展开的?

  2. 司马迁在李陵之祸后,受到了哪些肉体和精神上的摧残?司马迁受宫刑后的感受是什么?

  3.司马迁在遭受奇耻大辱后为什么仍“苟活于世”?

  4.怎样理解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理至情切”的表现方法?

  对于这几道题的处理方法是这样的:先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再读课文,自由思考,后小组讨论,最后大组(班级)交流,形成较统一的认识。

  这四题的设计意图是: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课文有更深层次的的理解,对课文的写作技巧有正确的把握。对作者的人生观有更本质的认识,更好的把握课文的重难点,引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将课堂教学升华到人生指导,完成教育的最高目标。

  第四板块:延伸拓展,能力训练。

  由课内到课外,开拓知识视野,补充删掉的部分,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将补充部分作为拓展训练的文段阅读。

  第五版块:布置作业,强化巩固。

  此环节设置一道题目,功课外练习,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消化。题目是:学完这篇课文之后,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写一篇简短的心得体会。

说课稿 篇3

  一、本节课在教材中的位置:本节课所讲授的是义务教育新课标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第三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第一课时)。是本册认识大洲、认识地区、认识国家中的一部分,新课程标准要求本部分的知识技能是能初步说明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初步学会根据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的地理信息,归纳其地理特征。

  二、教学设计与重难点突破:本节课在设计上力求让学生对所学区域有较强的亲近感,尽量调动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主动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作为第一课时,在设计上我打破了教材的编排顺序,把本节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自然环境与气候特征归纳到一起,以便于学生把握本课知识点。本课重点是地理位置、地形与气候的掌握,难点是气候类型与人类生产及野生动物的关系。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教学过程:

  1.导课:利用一组黑人小朋友照片,让学生说一说他们的体貌特征及其故乡来导课,同时起到学新带旧的作用。

  2.通过播放科教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进入新课,让同学们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有一个大致了解,起到提前预知的作用。

  3.逐一展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自然环境及气候特征。首先读图分析,然后利用练习、活动加强巩固。起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的作用。

  4.课堂总结:学生说出本节课所了解到的知识内容,教师补充完整板书剩余部分。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在教学设计方面,力求让学生对本节所学的区域有较强的亲近感,能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多媒体课件起到了突破重难点的辅助作用。学生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对本课的知识点加深了印象,再通过考一考、与练一练起到巩固作用。在重难点的突破上,我利用多媒体的练一练、考一考突出重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本课的不足之处:在突出重点时,给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比较少,学生大部分都是自主完成,导致在利用地理事物总结规律时,学生的归纳能力不强,比如利用地形归纳本地区地形特点、利用降水和气温图归纳本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归纳野生动物的特点与其生活的环境特点有什么关系时归纳总结不够完整。因此,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要加强这一方面的训练,以便提高学生的利用地理事物归纳总结规律的能力。

说课稿 篇4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私塾先生”》,下面我将从教材理解、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意图这三个板块一一陈述。

  第一个板块我先讲讲对教材的理解。

  《“私塾先生”》是浙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第8课,是本册第3单元的第2课,重点巩固练习注意人物的言行反映人物的特点。前一篇课文是《忆铁人》,后一篇是《“我是您的儿子”》。这是一篇写人为主的记叙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担任新四军军长的陈毅同志到张八岭工作时发生的事。生动地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本陈毅同志大智大勇、临危不惧的革命大无畏精神。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可分为四段。

  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如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

  2、理解词语意思,理解句子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特别是读好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能详细地复述课文。

  3、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临危不惧、大智大勇的革命大无畏精神。

  4、初步学会抓住人物的言行概括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词语意思,理解句子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临危不惧、大智大勇的革命大无畏精神。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抓住人物的言行概括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能详细地复述课文。

  第二个板块我来说说教法和学法。

  我先说教法:

  1、朗读感悟法。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大纲》指出: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应以读为本。以读为本是语文学习的自身规律。在课堂上,我将让学生自由读、合作读、默读、齐读等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

  2、情境感悟法:松软适度的土壤有利于种子的萌发,宽松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教学中我将设计多种学习的形式,创设多种感悟的情境,让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氛围中愉快学习。这也是新课标的一个理念。

  我再来说说学法:

  “强而勿抑,开而勿达,异而勿牵。”教和学是一个学生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这个重要的过程属于教师,更属于学生。在教学中我将让学生通过自学感悟、讨论交流、集体评议、师生共同探讨等,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

  第三个板块我来重点说说教学过程的设计及意图。

  我分四个环节来安排我的教学:

  第一个环节:谈话揭题,导入新课

  第二个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三个环节:研读课文,感悟中心

  第四个环节: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接下来我分步来叙述:

  第一个环节:谈话揭题,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并朗读,理解“私塾”和“私塾先生”的意思,并让学生质疑,随机板书有价值的问题:私塾先生是谁;为什么要用上引号;课文写了“私塾先生”什么事。

  这样简洁的导入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

  第二个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让学生自由读文,要求:①认读生字词,读通课文,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多读几遍②课文着重写了一件什么事?接着检查交流,先让学生认读词语。再说主要事件。最后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给课文分段,可分四段。

  这一环节设计让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理清了课文的脉络,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达成教学目标1。

  第三个环节:研读课文,感悟中心

  为了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我打算采取“先开头结尾,再中间突破”的阅读顺序。

  因此,我分三个步骤来实施这个环节。

  第一步:虎口脱险

  第二步:剖析脱险的原因

  第三步:激发情感

  在这几个步骤的实施中,我将突出一个研究的主题,立足一个语言训练的根本,展示一种读书的过程,创设一种对话的情境,运用一种大语文的思想。接下来我分步来叙述一下。

  第一步:虎口脱险

  1、我打算抓重点词语来学习第一段。首先请学生自由朗读这一段,说说从中了解了什么?学生朗读交流,从中知道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在这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抓住“潜入”、“包围”两个词语,先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在这基础上来体会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学生肯定能感受到那种紧张、危急的气氛。随即进行朗读指导,把那种紧张、危急的气氛通过朗读体现出来,自由读,个别读。个性化的理解,个性化的朗读,体现“以读为本,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2、用“知道了事情的起因,那结果是如何的呢?”过渡,引出文章的结尾部分,让学生自由读,说说明白了什么?学生交流,知道了事情的结果:仲先生原来是陈毅同志,他安然脱险了。

  3、引导学生首尾对照,提出疑问:在鬼子重重包围之下,陈毅同志为什么能安然脱险呢?

  这一步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了整件事情的起因、结果,并留下悬念:陈毅究竟是怎么脱险的?为重点段落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步:剖析脱险的原因

  我打算让学生围绕上面问题读议第二、三段的内容,让他们紧紧扣住“抓住人物的言行,概括人物特点”进行。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小巷深处》是七年级上册(语文版)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内容以写人的记叙文为主,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和技巧。同时四篇课文都洋溢着强烈的美好情感,这对于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陶冶情操,是十分有益的。《小巷深处》是一篇文质兼美、感人至深的文章,课文着重对养母无私的母爱、养女的情感变化过程进行叙述,成功地刻画出了养母的感人形象,从而加深学生对母爱的认识,培养学生感受、体验爱心的能力。在整个单元的教学中,本课从情感内容和能力培养上是对前一课的延续和深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写人记叙文的基本要求,懂得把人放到事件中写,通过写事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2)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态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在反复诵读中领略体会到文章强烈的感情色彩。

  (2)通过质疑、合作、探究,尽量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父母对子女的爱体现在日常生活琐事上,认识爱的伟大与无私,培养学生孝顺父母的情感。

  确立依据:新课标中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使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同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的和记叙文教学要求,确立了以上目标。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从课文中读懂母爱,体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增强对亲情的理解。

  2、难点:学习本文通过外貌、神态描写及生活中琐事的叙述来刻画人物、突出中心的特点,并指导学生写作。

  确立依据:

  (1)新课标中提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因此我把“情”字作为教学重点,在感知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加深体验,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感受、体验爱心的能力。

  (2)七年级学生还不能在习作中熟练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及形式来刻画人物、突出中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本文的写作特点进行讨论时,应注重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感知语言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迁移借鉴,以提高学生写作记叙文的水平。

  (四)教材处理

  重点感知理解文本,由文本引发讨论思考,课前鼓励学生留意观察生活,回味与母亲相处中最让自己感动的瞬间,教师也可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向学生叙述一些母亲与儿女间感人的故事来补充课堂教学。

  确立依据:新课标中谈到教师在阅读教学时,要努力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拓展自己的视野,扩大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要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二、说方法

  (一)学情分析

  每个孩子都依赖自己的母亲,尤其是七年级的学生,刚刚离开母亲的'怀抱,开始在初中学会独立,对于母爱的温暖更有切身的体会,对于以“母爱”、“亲情”为主题的文章,应该很有兴趣。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种兴趣,并把它引导到阅读课文上来,从而理解文章是怎样表现母爱和亲情的。

  (二)教法分析

  具体教法:创设特定情境,通过欣赏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和诗朗诵《游子吟》,将学生一下子引入到温馨的母爱的氛围中,在此基础上立足文本,合作学习;重点内容,讨论总结;母爱亲情,领悟体验并现场感受。

  理论依据:本文文质兼美,文中的浓浓亲情感人肺腑。创设这样一种情境,很容易让学生进入文本,与文本对话,激起学生的共鸣,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比较适合本文的课堂教学。

  (三)学法指导以及学生活动的开展

  1、具体指导

  (1)课前预习,初步感知课文,掌握生字词。

  (2)精读课文,讨论交流,掌握重点。

  (3)互助学习,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2、学生活动

  (1)师生共同完成4项活动:

  ①合作探究:了解“养母”为“我”所作的一切及“我”对“养母”感情变化的过程;

  ②诵读品味:反复朗读文末三段文字,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深情;

  ③讨论小结:领会文章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及通过描述生活琐事的方式来突出中心的写作特点;

  ④拓展延伸:理解、感受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获得启迪。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通过合作探究,师生共同营造自由民主的课堂氛围。

  理论依据: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方式,让学生自己进入文本、感知课文,并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与启迪。

  (四)教学组织以及教学效果设想

  在创设情境的基础上,提出重点问题;在学生合作研讨后,进行交流展示;在分析总结后,进行延伸探索;在领悟体验后,现场感受母爱的伟大。自始至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组织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心灵对话的引导者。我想只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营造一种洋溢着浓浓亲情的课堂氛围,教学效果应该是良好的。

  三、说程序:

  本课设为两课时教学

  (一)、导入新课

  1、用多媒体或音乐播放器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

  2、师生共同朗诵唐诗《游子吟》;

  3、板书课题、作者。

  设计意图:由此导入新课,创设温馨感人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建立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情感基础。

  (二)检查预习,明确目标

  1、检查预习

  (1)用幻灯片展示生字、词;

  (2)学生读生字,解释词语;

  2、学习任务(幻灯片展示)

  (1)讨论交流:了解“养母”为“我”所做的一切及“我”对“养母”感情变化的过程;

  (2)诵读品味:反复朗读文末三段文字,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深情;

  (3)合作探究:领会文章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及通过描述生活琐事的方式来突出中心的写作特点;

  (4)拓展延伸:理解、感受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获得启迪。

  设计意图:

  1、检查字词的目的在于督促学生认真预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展示学习任务,让学生学习有目标意识,便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整体感知,讨论交流

  1、通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最让自己感动的文字,记下阅读中的疑难问题;

  2、分小组讨论并交流下列问题,教师可事先介绍分析概括内容的方法(①从整体入手,纵观全篇;②突出重点;③抓住文中生动语句、关键词语,恰当表述。)

  (1)课文中的哪些具体描述表现了养母对养女的爱?是按什么顺序来描述的?

  (2)养女是怎样对待自己养母的?她对养母的感情有过什么样的变化?

  设计意图:

  1、整体感知课文,获得初步体验,鼓励学生质疑。

  2、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始终保持自主、合作、积极、主动的活动状态,提高教学效率。强调归纳总结的方法,以突出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诵读品味,领悟真情

  1、教师朗读第25、26自然段;

  2、学生饱含深情地朗读27、28、29自然段,并探究:文中小巷和竹棒的描写,起到什么作用?该怎样理解“我回来了,我已经回来了。”这句话?

  设计意图:教师朗读主要对学生朗读起示范作用,学生通过朗读品味、体会字里行间的深厚感情,获得启迪。通过思考探究,“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五)合作探究 讨论小结

  1、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具体描写养母的语句,并讨论:作者描写养母主要运用了哪些方法?从作者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养母是位怎样的人?

  2、引导学生讨论并小结本文的写作特色,教师再作点拨(1、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等来刻画人物;2、选取生活琐事来表达情感)。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学习并掌握通过外貌、动作、语言描写和形象生动的具体描述来表现人物、抒发情感的写作手法,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教学目标。

  (六)质疑探索 拓展延伸

  1、学生可以就文本中任何方面质疑,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

  2、引导学生回忆与母亲相处中最让自己的感动的瞬间,重温感动,体会母爱的温暖与幸福。(此期间可让科代表将事先请到办公室的一位学生的母亲带到教室门外。注:事先请母亲是在全体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请来的学生母亲以离校最近、有一定口头表达能力者为宜。)

  3、让全班同学以最热烈的掌声欢迎这位学生母亲走进教室,并请她代表全班学生的母亲对同学们说几句话(事先已确定好说话的内容:①诉说子女刚离家住校时母亲心中的牵挂与思念;②在学习、生活、与母亲相处等方面对学生提出希望与祝福。)

  4、让学生畅谈:该如何对待母爱?如何做一个孝顺母亲的孩子?

  设计意图:

  1、鼓励学生质疑、探索,尝试使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2、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母爱对亲情的理解;让一位学生的母亲走进教室,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对母亲的理解,从而激起学生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孝顺之情,接着让学生畅谈对母爱的认识,这比空洞说教或是让学生在还没有体验、感悟的情况下就站起来“口上谈兵”更有利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七)创设情境 结束教学

  用多媒体或音乐播放器播放阎维文歌曲《母亲》,全班同学跟着音乐合唱这首歌曲,感谢这位母亲的到来,感谢所有母亲对自己的爱。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再次营造洋溢着浓浓亲情的温馨氛围,用极富感染力的歌曲结尾,让学生在歌声中感受母爱、回味母爱,激发学生热爱母亲的感情,坚定学生孝顺母亲的决心。

  (八)布置作业:

  1、用一小段文字描绘母亲的外貌和神态,要求能突出母亲的性格特点;

  2、回家后主动与母亲交流,多和母亲相处,主动邀请母亲参加学校活动,用实际行动来珍惜伟大的母爱。

  设计意图:

  1、让学生借鉴本文的写作特色,提高习作水平;

  2、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加深体验,感悟亲情,陶冶情操。

  板书设计:(两个课时)

  6 小巷深处

  林莉

  养母 爱 养女

  收养抚育 满足 自豪 描写方法 仿写要求

  为“我”骄傲 沉默 回避 外貌描写 选取生活片断

  抑制感情 淡忘 隔绝 语言描写 运用描写方法

  送生活费、营养品 悔悟 感激 动作描写 写出真情实感

  (时间顺序) (感情线索)

  设计意图:这一板书揭示出本文叙事的顺序和感情线索,能够体现上课流程,并着重揭示了本文的重点与难点。

  结语: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的语文课堂除了应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与能力,更应该引导学生认识真善美,感受人间种种温情。让我们的每一次教学设计、每一个教学过程都成为学生人性养育的殿堂,这是我教学本课的追求,也是我平时教学中一直坚持的目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谨请各位多多赐教。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第5课时十几减9用数学。

  2、教材简析:用数学对于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很重要。看懂图意并根据给出的信息中哪些是解决问题需要的,哪些信息是多余的。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同时,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通过系统学习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为十几减几的学习构建基本的学习思路。

  3、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看图理解图意,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2)初步学会分清给出的信息中哪些是解决问题需要的,哪些信息是多余的。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认真分析的良好习惯。

  4、教学重点:学会看图理解图意,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5、教学难点:理解图意,哪些是解决问题需要的,哪些信息是多余的。

  二、说教法:

  本节课属于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即用数学)。传统的教学往往只注重算理、算法及技能训练,比较枯燥。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本节课在教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为学生展现一幅幅带有活动情节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知识,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学交流,亲身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多种方法中肯定有比较简便的方法,但是并不是每个同学都能很快接受快捷方便的方法,因此教师只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同时给他们留出消化吸收的空间,千万不要强加给学生,应让他们在逐步的体验中自然而然的接受,从而选取更好的方法。

  三、说学法: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在具体情景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习的快乐。

  2、在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进行个性化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通过比较、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学习方法。

  3、通过灵活、有趣的练习,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说教学程序

  一激趣定标。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选择话题,通过具体的情景与数学学科的联系,导入课题。

  二自学互动(适时点拨)

  1、学习例5,课件出示主题图。

  2、引导学生认真看图,然后,小组讨论,选取图中和问题有关的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根据图中的信息,分清给出的信息中哪些是解决问题需要的,哪些信息是多余的,多余的信息就去掉。

  4、列式计算,理解算理和算法

  5、适时点拨。

  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动手实践,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在亲身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掌握自己认为好的计算方法,自觉地构建退位减法的基本思路。

  三测评训练。

  课本20页“做一做”和22页第3、4题。

  通过由浅入深,形式各异的练习,巩固基本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的应用,同时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对学生在知识掌握、技能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发展方面的情况作全面的总结;让学生结合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自评、互评,发扬优点,弥补不足,不断进步。

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平行四边行面积的计算是苏教版第九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初步掌握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及平行四边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平行四边的面积是以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为基础的,把平行四边转化为长方形来计算面积。通过操作、观察、比较使学生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的面积。这样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辨证观念,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逻辑思维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为以后学习三角形、梯形、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教材的特点,充分考虑到五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索精神,感受数学知识的奇妙。

  基于以上的对教材的认识和理解,我确定如下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及过程。

  二、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但是小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够丰富,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就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好已有知识,调动他们多种感官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

  本节课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让学生动手操作,把静态知识转化成动态,把抽象数学知识变为具体可操作的规律性知识。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开展多次讨论,使他们自主、快乐地解决问题。我还力图体现出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从被动接受学习变为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学习。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自己想办法解决,并能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合作完成;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2.学法。

  我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思想,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发展,成为一个真正的研究者与探索者、建构者。

  四、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出示活动木框,(长方形)

  师:我们学过许多的平面图形,这个图形你认识吗?

  问:在拉动的过程中,木框的什么没有发生改变?

  (二)、动手操作,实践推理。

  (把这两个图形投到边长 1厘米的方格纸上)

  问:你有办法知道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数格子)

  结论:长方形的面积大,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比较小,面积是发生了改变的。

  大胆猜测。

  师:谁来说说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啊?那谁能根据长

  方形面积计算的经验,大胆猜测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可能跟什么有关系呢?

  初步验证。

  在方格纸上画出任意的平行四边形,标出高和底,并量出每条边的长度。

  师:用数方格的方法,算出自己所画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分析面积与那些数据有关系。

  转化后的长方形的面积你会求吗?怎么求?这也就是谁的面积?

  师:这个长方形除了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以外,他们之间还有哪些联系呢?(出示,并填写表格,讨论下面的三个问题)

  现在你能说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该怎么计算了吗?互相说一说。(介绍字母公式)

  4、小结。

  师:刚才我们是怎样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来研究的)

  把未知的图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来解决是我们学习图形面积计算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大家学得很棒。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你会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了吗?

  (三)、练习巩固。

  1.选择合适的条件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量出合适的条件,再计算面积。

  3.在方格纸中画出面积与所给长方形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

  4你能设计一个面积为16平方厘米的平行四边形吗?

  (四)拓展点题。

  师:说说你这节课的收获。

说课稿 篇8

  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老师们:

  大家好!我是朝阳市朝阳县尚志乡中心小学教师,金国杰。很高兴能够在这里和大家一起交流、探讨综合实践活动这门学科。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辽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9个主题活动《奇妙的指纹》。

  一、选题背景

  指纹是指人的手指末端指腹上凹凸的纹路。指纹在现代生活中应用也很广泛。四年级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如何让学生关注生活,具备问题意识是本主题活动的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分析得出结论,从而使学生养成注重事实,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的良好习惯。

  二、设计理念

  “以自主探究为核心,以创新发展为目标”是综合实践学科的教学理念。因此,在《奇妙的指纹》这一主题活动的实施中,我和学生一起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指纹的种类和独特性;通过动手实践学会拓印指纹;通过调查了解指纹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在合作探究中创造出有趣的指纹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这个主题活动分为以下五个阶段来进行:

  第一阶段 观察指纹 生成问题(1课时);

  第二阶段 知识交流,研究问题(2课时);

  第三阶段 制作指纹分类表(1课时);

  第四阶段 创作有趣指纹画(1课时);

  第五阶段 拓展活动 总结评价(1课时)。

  我今天主要介绍第四阶段——创作有趣的指纹画。

  三、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

  认识指纹的类型,学会用拓印的指纹经过加工、组合、拼摆成有趣的指纹画。

  2.技能目标:

  通过调查、分析得出结论,与小组同学进行交流合作,较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自我展示能力、动手实践能力。

  四、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动手实践能力,掌握了一些绘画技巧和活动方法,能较好的完成本次活动。

  五、活动准备

  课件、白纸、水粉色、印泥等。

  六、活动实施的具体过程:

  整个活动主要分为五个阶段:我先把前几个阶段做个简单介绍,重点介绍第四阶段段的教学过程。

  (一) 观察指纹 生成指纹研究问题(1课时);

  本阶段的活动中,我让学生认真观察自己手上的指纹,并说说产生哪些疑问?让学生带着求知的欲望,一起来探索指纹,激发学生深入研究指纹的兴趣。并设疑:1、为了使我们研究指纹更方便些,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2、你有什么办法把指纹取下来吗?

  3、展示比较拓印成果,引导正确拓印方法。

  4、再次拓印指纹。

  学生在动手实践拓印指纹后(图片),提出了诸多相关问题,经过筛选、分类、归纳总结、最后我们确立了4个子课题:(课件)指纹的形成。指纹的类别、指纹的作用与应

  用、指纹和命运的关系。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研究的子课题,并形成四个研究小组,我根据学生

  的特点,适当调配,尽量使每名学生在活动小组中都尽显其能,更好的完成本次活动。

  (二) 知识交流,研究问题(2课时);

  在这一阶段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小组同学除了在上网、图书馆查阅了大量资料外,还通过走访、调查、询问父母、老师等方法进行了探究,分析得出结论,在班内交流。其中第四小组的同学们,在调查指纹和命运的关系的时候,组内同学自制了调查表,走访了各行各业人士共120人,但在整理的时候遇到了难题。(图片)这时我及时指导他们将其分类,筛选、归总,从而得出结论指纹与命运的好坏毫无关系。

  (三) 制作指纹分类表(1课时);

  本阶阶段通过让学生们自己制作指纹分类表,建立自己、家人和亲戚朋友的指纹档案,这样不仅增进亲情、友情的亲密度,还可以留作独一无二的纪念品。在加强情感交流的同时又能让其更好的与他人沟通。

  (四) 创作有趣的指纹画(1课时);

  经过以上几个阶段活动,孩子们都迫不及待的想用自己的指纹画各种有趣的指纹画。于是我为孩子们搭建了表现平台——创作趣味指纹画。这也是我本次说课的重点。在本阶段的活动中我设计了激趣导入----分组实践----设计制作----成果分享----交流评价----活动小结六个环节。

  第一环节:激趣导入

  教师:同学们回忆下指纹的特性是什么?有几种类型?在生活中有哪些用途呢?你们知道指纹除了这些用途之外,它还能做什么吗?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播放指纹画)这些美丽的图画,用一根手指就可以完成了。大家想不想试一试?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创作《指纹画》。(板书课题)

  【这样做是为了将前一阶段的活动过渡到本阶段,运用多媒体展示指纹画的形式呈现,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作的欲望,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之中。】

  第二环节:分组探究、实践

  我引导学生:大家在设计制作之前,先来探究一下用指纹作画应该掌握哪些作画技巧呢?

  学生讨论、探究后,汇报:(视频)(应该先掌握拓印指纹的方法、了解拓印出的指纹形状、了解印染颜色的深浅等。)

  我引导他们:下面把你们的方法亲自实践一下吧!

  学生开始动手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有的学生在自制印泥时水分的多少拿不准;有的印出的指纹不清晰;还有的印出的形状和想象中的差距很大。)我适时参与其中,和他们一同寻找解决办法。

  实践过后,我将出现的问题归类呈现于课堂上:在刚刚的实践中,你们都运用了哪些方法?发现了什么问题?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法呢?

  学生将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一一汇报:(视频)

  (1.拓印的方法有:勾、抹、印、点等方法。

  2.印染颜色的深浅、清晰度等与水分的多少有关。

  3.可以用五颜六色水彩粉制作拓印的印泥。

  4.开始先用铅笔勾勒出设计图案的轮廓,有了经验后,可以根据指印的大小和颜色,直接作画。)

  我随即大屏幕出示:(指纹作画技巧)

  教师:掌握了这些方法后,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创作了,在创作之前老师有个温馨小提示:(大屏幕显示温馨提示)

  1、注意印泥的水分掌握。

  2、用后工具摆放要整齐。

  3、合理分工,合作完成。

  4、保持卫生,注意安全。

  【我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作画技巧,并尝试在实践中体会技巧,使学生能与小组同学进行交流、合作,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第三环节:设计制作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先构思,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创作属于你们的作品。看哪组最有创意!好,开始创作吧!(播放音乐,教师巡视指导)(视频)

  【在此环节学生学会用拓印的指纹经过加工、组合、拼摆成有趣的指纹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充分得到锻炼,合作意识也相继增强。】

  (制作时,第一小组对小狗的形状把握不准,我及时参与,倾听他们的想法后,和他们一起动手制作,享受创作的乐趣。)

  第四环节:成果分享

  同学们,作品完成了么?请同学们按小组的顺序把作品贴到黑板上,共同分享一下吧!(视频)

  通过展示作品,让他们较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自我展示能力。

  第五环节:交流评议

  教师:这么多漂亮的作品中你最喜欢你哪些呢?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来评一下评吧!(学生评议)

  通过引导学生交流评议,使学生能正确看待事物、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倾听和接受他人意见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六环节:活动小结

  教师:孩子们,今天的活动,不仅使我们身心愉悦,还掌握了很多知识和方法。课下带着同学们送给你的意见和建议,和家人、朋友或同学继续创作更多更美更新颖的指纹画吧。

  我通过对本次活动的肯定和总结,让学生在享受活动带来快乐的同时学会与更多人交往,将本次活动延伸。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简单明了,能更好的突出本阶段的活动主题。

  奇妙的指纹

  指纹画

  作画技巧: 作品展示:

  温馨提示:

  (五) 拓展活动 总结评价(1课时)。

  在本阶段我通过实验教学生如何提取指纹,将指纹的应用进一步拓展到生活之中,本主题活动也便迎来了总结评价阶段。这是两个评价表,(图片)一个自评表,一个互评表。我让学生通过自评、小组互评、全班评议等方式进行评价,提高了孩子们的观察能力与欣赏能力。

  七、活动效果

  本次主题活动,学生们知道指纹的类型,了解指纹在生活中的应用,知道指纹与命运没有关系等,并利用指纹创作了各种有趣的图画。对指纹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通过活动,加强了学生对资料搜集、整理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八、活动反思

  本次主题活动,我意识到动手制作这一部分是难点问题,有些孩子对图形的把握还存在一些困难,我没有在制作之前做基本图形的画法、颜色的搭配等方面的指导,所以在制作时延时,部分作品效果不太理想等问题出现。由于我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还处于成长阶段,说课中一定会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希望能够得到各位专家的指正。同时对各位领导给予我的这次学习和提高的机会,表示深深的感谢!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9

  一、说自己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下午)好!我是第n号参赛选手**,来自**学校。我本次说课的主题是:上科学就要做实验;选材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液体的热胀冷缩》。下面我就从以下几方面说说我的设计思路。

  二、说课标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前言的课程性质部分就明确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是啊,国人的科学素养亟待提高,不能再让外国人说我们中国的学生都是高分低能。而要提高国人的科学素养,小学阶段的科学教育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难道我们能让这决定性作用的一环在我们手中荒废吗?我们有什么理由不上好科学课呢?

  另外,课标里还提出了科学课程的六条基本理念,因时间关系,我不能一一解读,我想强调其中一点,那就是“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而探究最重要途径就是实验。所以,在此我郑重说明我的一个观点,也是我本次说课的主题,那就是“上科学,就要做实验”下面我就以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的第三课《液体的热胀冷缩》为例说说为什么上科学,就要做实验。

  三、说教材

  《液体的热胀冷缩》在“热”这个单元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既是对前一课的延伸,又是为后两课作铺垫。前一课《给冷水加热》的实验中,我们发现冷水加热后由沉变浮,但重量并没有变化,那变化的只能是体积。由沉变浮,体积应该是变大了,而通过给加满水的试管口套上气球皮加热观察,发现气球皮会鼓起来,但液体受热膨胀的现象并不是非常明显。而我们这一课将通过另一个实验来明显看到水受热后,体积在逐渐膨胀。当我们通过这个实验研究和认识了液体的热胀冷缩后,下两课再研究气体和固体的热胀冷缩就有一定的知识和经验了。

  四、说目标

  通过本课的活动,要让学生得到以下收获:

  科学概念(也就是知识与技能)方面:

  1、知道水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受冷时体积要缩小(4℃以上),我们把水的这种体积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2、许多液体都具有和水一样的热胀冷缩的性质。

  科学探究(也就是过程与方法)方面:

  1、引导学生改进和利用实验装置,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2、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瓶装水为什么不装满等现象。

  科学态度(也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意识到严格地实验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2、意识到学习科学知识,要运用到是常的生产和生活中。

  五、说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每一个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到水和其它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而教学难点则是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装置来验证液体的热胀冷缩,并能通过改进实验装置来达到让实验现象更加明显的目的。

  六、说学生

  《科学课程标准》六条基本理念的前两条都是关于学生的。一、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和有效的指导。二、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解训练更有效。

  鉴于以上理念,我们在上课以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科学学习习惯情况和科学知识储备情况(前概念)。如果是经常做实验的班级,可以多让他们自己思考和设计,而对于没有经常做实验的班级,可能就要多作指导了。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科学实验中来,我们还要进行合理的分工。如我班上一共有72人,我就分为12个组,每组六个人,一位组长(即总监督和协调员),两位操作员,一位记录员,一位汇报员,一位记时员(需要计时的实验中,不计时就是观察员)这让每个孩子就都能有效地参与到科学实验中来了。

  七、说教法

  前面已经说到课标中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所以在本堂课上,我主要的方法是实验探究法,另有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等。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则主要是亲自实验,合作探究,交流讨论,汇报评价。

  八、说准备

  我校很多老师都不愿意上科学课,因为科学不像语文数学那样只拿一本书就可以去上课了。不说分组实验,就是演示实验一般都要提一篮子,甚至要请学生帮忙才能去上课,这可见科学课是最需要准备也最难准备的课。如果你不准备,就这样去空讲,那还叫科学课吗?我要把这节实验课上好,我事先就要为我的12个组每组准备一个1000ml的大烧杯,一个烧瓶(最好是平底烧瓶),一个带孔橡胶塞(大小能塞烧瓶口),一根玻璃管(最好插入橡胶塞中),一个水槽,一小瓶红墨水,一根橡皮筋,一支温度计,一瓶酒精。而老师除了要准备一套上面的器材来演示以外,还要准备两到三壶开水,一盒未喝带管的牛奶。

  九、说过程

  因为本课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所以在教学这一课时,我们不能孤立地进行,应该先复习联系前一课的内容。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给冷水加热→上浮→膨胀→不明显

  那怎样才能明显地观察到水的体积膨胀了呢?

  (二)设计实验装置

  为了培养孩子们的科学思维,先指名请学生说一说他是怎么想的。然后老师口渴了喝牛奶,可一不小心,只轻轻一捏,牛奶就从管里流出来了,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吗?我们能不能找一种器材代替牛奶盒,在里面装水(引出烧瓶),找一种器材代替牛奶盒管,让瓶里的水膨胀一点,管里就能明显看到(引出玻璃管),那就这样直接把玻璃管放入烧瓶中行不行呢?当然不行,因为这样要漏水,所以还要用一个橡胶塞,让玻璃管从中间穿过去。结合桌上现有的器材,引导学生得出画出实验装置图。

  问学生,水是透明的,方不方便观察,如果不方便,可以怎么力,引导学生想到给水加色(如滴红墨水)。教师把瓶塞塞在装了水的烧瓶口上,注意不要漏水(检查一下)。这时问学生,为了便于后面观察液面有没有变化,我们应该怎么办,可能有学生说作记号,然后就在玻璃管液面处作上记号(系橡皮筋),最后放在大烧杯里。

  (三)用水做实验

  因为老师不示范,可能很多学生在组装器材是会遇到困难甚至产生意外,所以老师先示范了,然后让每组的学生像刚才老师那样把实验器材组装好,放在桌子上。而开水是很烫的,不能让学生自己倒,以免发生意外,所以让学生把组装好的器材放在桌子边上,老师一组一组地加热水,请孩子们观察并记录下来。加热水前让同学们把温度计也放入烧杯中观察,并指导学生可用画图的方法记录,也可以用文字和数字来记录。

  (四)交流讨论

  实验一段时间后请几个组的汇报员来汇报小组实验的发现和收获。尽可能引导学生说准确,说清楚。(开始不面慢慢上升,然后快速上升,再慢慢上升,后来停止上升,最后慢慢下降。)

  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了水因温度变化而产生的体积变化,那我们能不能从水的体积变化推测水的冷热呢?例如:把同一个装置放入甲烧杯中和放入乙烧杯中液面高度不同,那液面上升高的温度应该高些,液面低的温度就该低些,这就非常像我们用来测温度的温度计了。

  最后形成科学概念: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五)用其它液体做实验

  刚才我们研究了水的热胀冷缩,水研究了之后,你们有什么问题和想法吗?可能很多同学就会提出想研究其它液体,如酒精,牛奶,食用油等。那我们就选择酒精,牛奶,醋,果汁,啤酒,酱油进行再次实验(每两个组做一种)。

  实验之前观察装这些液体的瓶子,为什么没有装满呢?引导学生用本课知识进行思考,从而得出液体热胀冷缩需要空间,所以不能装满的结论。那是不是真的这样呢?马上用实验进行验证。(这时烧杯中的热水已经变冷,所以应该倒入水槽中,由老师重新加热水。)

  (六)总结

  我们做了水、酒精、牛奶、醋、果汁、啤酒、酱油的实验,它们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是不是可以说所有的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那我们应该怎么说呢?(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十、说评价

  请同学们自己说说自己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学得怎么样?你认为哪一组学得最好?

【【精华】说课稿9篇】相关文章:

1.【精华】说课稿四篇

2.【精华】说课稿3篇

3.【精华】说课稿4篇

4.【精华】说课稿三篇

5.【精华】说课稿8篇

6.【精华】说课稿八篇

7.【精华】说课稿6篇

8.【精华】说课稿九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