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案

时间:2025-11-14 11:17:12 教案 我要投稿

有关草原教案6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草原教案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有关草原教案6篇

草原教案 篇1

  有一只爱嫉妒的百灵鸟,自以为在鸟类中在没有比自己更能飞的双翼了,资料《百灵鸟的传说教案》。

  有一天,他正在地里捡麦粒,忽然看见一只雄鹰矫健地飞过高空,而别的.飞禽们又纷纷为此赞不绝口百灵鸟对雄鹰非常嫉妒。他想:

  “哼,别看他现在这么神气,我会让他羞愧的,否则我就不叫百灵鸟。”

  第二天,他来找雄鹰,提出要比一比飞行技能,雄鹰答应了。

草原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认识5个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能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

  情感目标:感受草原早晨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快乐。 激发学生热爱大草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难点:看图理解词语,启发想象,感受草原的美丽和牧民的勤劳。

  教学用具:光盘、录音歌曲、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听!悠悠的歌声把我们带到了哪里?(板书:草原)(放录音歌曲) 今天,老师就要带大家一起去美丽的大草原,看看那里的早晨是什么样的`。(补充课题:的早晨) 齐读课题。

  二、看图感知 看!(播放光盘) 你喜欢草原吗?你喜欢草原的早晨吗?

  三、初读课文 1.那就翻开书,自己来读读这篇课文吧! 2.能把课文再读给你的好朋友听听吗? 要求:请拼音小博士帮好你的忙,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好朋友仔细听好,注意纠正错误的字音。然后两人再交换进行,开始! 3.练读了几遍课文,那课文有几个自然段?用手势来表示。

  四、细读训练 1.谁来先读好第一自然段(指名朗读) 评价,指导:你读得很流利。 好象鞭声还不够响亮,谁再试试。 黎明时,草原还没有苏醒,是很静很静的。读好:宁静。 眼前,你看到了怎样的草原?读好:铺满新绿。 谁愿意当一回牧民,甩起鞭子将草原唤醒。 草原还没彻底醒来,再来一遍。 齐读 2.此时,草原开始热闹起来,欢乐起来!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学生评价:哪些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读得还不够?从朗读中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谁来读好它。谁能超过他。 喜欢羊儿出圈,喜欢跨马追赶的同学一起来读吧! 3.让我们眺望远处。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草原的远处十分迷人。谁来读。为什么这样读? 悠悠的感觉读得真棒!学他的样子一起来读。 4.草原真是太美了,这样美的地方,这样美的课文,老师也忍不住想和你们一起读了。 (齐读)你觉得草原怎么样,草原的早晨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交流)

  五、写字教学 小朋友把课文读得这么棒,相信课文中的生字你也能学得很棒。 1.认读生字卡片 小火车开起来(带拼音,去拼音) 2.这堂课我们学习两个生字“动、牧“ 自学笔顺表,掌握笔顺。学生书空笔顺。 自己分析字型结构,左右等宽。结合学习新偏旁。 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注意写字姿势。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 出示生字词: 草原打破新绿无边牧民远处飘动 2. 指名认读,介绍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二、背诵指导 1. 各自朗读课文,准备口头填空练习 (1)()的(),打破了()。()的草原醒来了。 (2)()羊儿()圈门,()奔向()。牧民们(),追赶那()。 (3)()羊儿像()在飘动,蓝天下回荡着()。 2. 结合口头填空,理清文章结构。 3. 读了课文,我们又懂得了什么? 4. 练习背诵。

  三、写字指导 1. 出示生字:无打处民原新 2. 指名认读。 3. 仔细看光盘上生字书写笔顺,比较每个生字的结构安排。 指导:“无、民”都是独体字。“无”最后一笔是竖弯钩,沿竖中线往下写,“民”的最后一笔是斜钩,幅度较大。 “处、原”是半包围结构。“处”第三笔是平撇,“原”里面是“白、小”。

  四、作业 1. 练习描红。 2. 各自练习书写生字,觉得难写难记的多写几遍,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3. 背诵课文。

草原教案 篇3

  教学准备:

  CD音乐、CD机、练功服

  教学目的:

  了解蒙古族人的性格,习俗,生活环境,以及蒙族舞蹈的风格、特点,通过学习进而掌握该民族舞蹈,达到自如展示

  教学难点:

  民族感觉,重点动作的掌握

  教学过程:

  1、说明本节课将要接触的`民族

  2、对该民族舞蹈进行赏析并提问学生该民族的动作特点

  3、介绍该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生活环境,动作特点等基本知识

  4、教师展示完整舞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5、分析音乐,单一介绍舞蹈动作中的重点、难点

  6、强调基本位置

  7、示范、讲解单一动作

  8、串连动作并提问动作所属名称

  9、带领学生结合音乐串连完整舞蹈

  10、学生单独展示

  教学内容:

  硬肩、提压肩、蹉步、硬手、移重心步伐、勒马手、小马步、吸跳步、骑马步

  作业:

  总结本次课的优劣之处,课后进行舞蹈复习

草原教案 篇4

  小学语文教材精选了古今中外的名佳作,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语文教师在教学这些名著佳时,可以充分利用其中的语言文学美和蕴含的道德情操美,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从而陶冶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健康的人生观。下面就是我教学《草原》的点滴体会。

  《草原》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他把自己第一次见到草原的真情实感告诉读者。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美、地美、生活在草原上的人民热情好客,歌颂了民族大团结。学习课文,就是要让学生理解这些美,并从中受到美的教育,从小争做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的人。基于此,我教学,采取读的方式。

  一、初读,了解美。

  《草原》具有丰富的美育内容。初读时,学生可以了解到草原的天很蓝,地很绿,是色彩美;有马牛羊在草原上吃草、嬉戏,是动态美;蒙古族人穿着各色袍子,骑马飞奔几十里外迎客,蒙古包内热情待客,以及表演歌舞、摔跤,是草原人特有的传统美德。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给课分段,并加上小标题。

  二、精读,理解美。

  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是一幅高远素雅的美丽图画。精读时,透过课文优美的语言,抓住重点词句,启发揣摩、品味语言美,从而让学生理解这些优美的语言描绘的图画美,受到美的陶冶。

  先生笔下草原的天“比别处更可爱”,什么地方更可爱呢?作者抓住“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来写的。引导学生仔细品读,并闭目遐想,甚至深深呼吸一口清新的空气,让学生的感受与作者有相同的美感。让学生读出“我”赞美草原美的'方式是“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追问:“为什么想高歌一曲呢?”作者受到美的感染,决意用歌声来赞美草原。

  天很美,抓住“蓝”地很美,抓住一碧千里的“碧”字。老师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碧”的语句,仔细品味。“平地是绿的,小丘是绿的”,“无边的绿毯”上羊群还为它“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加上那些“线条柔美”的小丘“就像一幅”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画”。作者被这美境深深地吸引和打动了,从而产生了“惊叹”“舒服”“久立四望”“低吟小诗”的感受。读到这里,师生都被这美境打动,脑海里就会浮现出那美境的形象,体会到作者的神妙之笔,达到与作者感受同步,产生共鸣。也不知是谁带的头,师生们一起唱起了: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

  三、选读,感悟美。

  情待客那一段,当他绘声绘色地读道:“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人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切,一点也不拘束。不大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敬酒,七旬老翁敬酒。举杯,举杯,回敬再回敬……”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言:“嗬!蒙古包里待客真热闹!”“多新鲜啊,吃的,喝的全是奶制品,都是我爱吃的东西。”说完,还响响地咂咂嘴。“还有手抓羊肉,我从没见过。”更新鲜的是吃饭时,“还有戴尖尖帽的姑娘唱歌”……一切都是那么新鲜,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同学们纷纷表示:“放暑假,我动员爸妈一起去草原旅游,亲口尝一尝那些我没见过的食品。”“我呀,想去穿上蒙古袍子在蒙古包前留个影。”“我要去学摔跤,蓝天碧草地,摔跤多有意思!即使摔倒在草地上,肯定不会疼。”……同学们在追求美的向往中陶醉了。

  四、活读,仿写美。

  老舍先生用他匠心独运的语言,描绘了一幅草原美景图。同学们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爱选读其中某部分,然后就向先生学习,仿写一个美景片断,题目自己拟定。学生们热情很高,拿出纸笔尽情挥洒。有位学生绘下了一幅小河美景图:我的家乡在芦溪,那里有一条迷人的小河。它养育了两岸儿女也给我和伙伴们带来了许多欢乐。

  记得我小时候,随爷爷、奶奶住在乡下,常到小河边玩耍。河水清可见底,它终日喝着歌欢快地流淌着。偶尔有几只大白鹅游到河里,都像给绿色的河面上绣上了几朵大白花。在轻漾的河面上,一只小船驶过,船尾留下道道水痕,渐渐扩散开去,立刻打破了水面的平静。

  夏天,小河成了孩子们的乐园。伙伴们来到河边,小挂一脱,裤子一扒,扑通“一声扎进水里。有的像泥鳅一样在水中穿梭来往,河面溅起朵朵浪花;有的三五成群打水仗,那是我们最高兴的游戏。……

  多美的孩童戏水图啊!

  还有一位学生描绘了一幅人猴和睦相处图画:今年暑假,我们一家三口到峨眉上观猴子。猴山上猴子真多呀!大的、小的,老的、幼的,有的站在树上龇牙咧嘴,有的在丛林中奔跑,有的在树枝上倒挂金钩,更有大胆的,竟敢拦路索要食物,大有不给食物休过此关之意。看,有一只猴子冲着我奔来了,我连忙学着**的样子,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带壳花生放在手掌上喂它。说来也怪,这只猴子不但没有抓咬我,而是很讲文明。它不慌不忙地拿起一颗花生,咬开壳,吃完再拿一颗。……爸爸抓住这绝好的时机,“咔嚓”一声,留下了珍贵而美好的一刻。

  多么和谐的人与动物关系呀!

草原教案 篇5

  草原上

  课型:音乐课

  教学对象:三年级

  教学目的:1.有感情地唱好这首歌,并通过其他的创编活动来初步感受内蒙古歌舞的民族风格。

  2.通过小组合作表演等音乐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创造音乐美的才能和合作协调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在小组集体中用各种创编活动来感受内蒙古歌舞的民族风格,激发学生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难点:老师通过听、唱、吹、奏来掌握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

  教材分析:这首歌曲为4/4拍的羽调式内蒙古族歌曲,音乐语言简练易记,旋律线条起伏较大,基本素材只包含两个乐句的8小节乐段。节奏舒展,旋律优美,生动地勾画出一幅风和日丽、绿草如茵的草原风光,就仿佛置身于一望无边的辽阔草原当中,抒发了牧民舒畅愉快、热爱家乡的美好生活,刻画了内蒙古人民的爽朗豪放、热情好客的性格。

  教具:多媒体、钢琴、电子琴,录音机,打击乐器(碰铃、铃鼓、双响筒、易拉罐)

  一、组织教学:

  (一)师生问好

  愉快的音乐课又开始了,先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做个游戏——听音点将。

  (二)情境导入:

  师: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去看看,你们想不想去呀?

  生:想!

  师:在看的时候如果你有什么感受都可以用你的方式表现出来,比如跟着唱、打拍子

  等等(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flash给学生看)

  1.情境想象,进入主题

  (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老师作提示:天上有什么?地上有什么?草原有什么颜色?

  它们分别是什么?生:天上有白云,地上有羊、马、狗,草原有绿色、蓝色、红色、白色、棕色,绿色是草和山,蓝色是天空和河流,白色是云和绵羊,还有蒙古包是白色红边的,棕色是马和狗)

  2.初步掌握歌曲风格:

  师:下面再给你们听一首歌,也是关于草原的。听的时候要思考这首曲子是什么速度、情

  绪、节奏和旋律是怎样的?(放《草原上》这首歌,并把有草原图片的歌谱展示出来)

  出示多媒体:

  师:所以年年光景好,草原人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生活得很幸福,对吗?

  生:对!

  师:好,下面听着录音伴奏,看老师手的指挥,一起来草原唱歌。2.有感情地跟老师电子琴伴奏

  师:全班同学自己再来唱一次,要求有感情地,就好像我们正在大草原上正享受着美好的风光。

  (二)知识点

  1.初步感受

  师: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在唱这曲子的时候,在同一个小节里有一些词唱得短一些,

  有的要唱得长一些?比如在哪个小节里的哪些词?请同学回答。

  生:高、照、跑、跳、壮、肥

  师:那他们分别相对唱什么音呢?

  生:“高、跑、壮”唱6,“照、叫、肥”唱6。

  师:请一组的同学把这两个音前的短音唱出来,另一组同学接着用竖笛把长的这两个音吹出来感受一下。

  (一组同学唱短音,另一组用竖笛吹长音,然后轮换)

  师:师:我们把这个长音叫做二分音符,短音叫做四分音符,虽然二分比四分还少两个数,但

  二分音符要比四分音符多唱长一点时间,表现二分音符的音后面还拖着一根线,那么四分音符有没有?

  生:没有,只有一个音

  师:对了,以后看到了音后带一根线的要唱得怎么样啊?

  生:唱长一点。

  师:师:对,同学们很聪明!

  1.实践活动

  师:现在这里有些打击乐器,你认为用哪种乐器可以表现出长音?哪种表现短音?(请回答的同学来演示一下,一些同学用碰铃表现长音,一些用拍铃鼓表现短音)

  师:在草原有什么动物奔跑?

  生:马!

  师:那么可以再用什么乐器来表现呢?

  生:双响筒!(让这位学生来演示)

  师:你们看过马跑吗?

  生:看过!

  师:那么马跑得怎样的啊?

  生:很快

  师:所以我们敲双响筒时应该要敲得怎么样?

  生:要快一点!

  师:师:而且要按节奏来快,听老师示范(老师演示一遍马蹄声,然后让同学来表演)另一位学生发言:生:老师铃鼓还有一种方法表演,可以摇动它来表现长音(请其演示)师:师:这位同学的想法真好!现在就请这些同学来伴奏表演,请你们用刚刚所创造的演奏方

  法来表演,其他同学请你们来给他们唱并讨论一下谁表演得好。(学生在歌声中用自选的打击乐器表演,并选出了演得较好的'一位)

  (三)分组创编表演

  师:(面向全班)同学们都表演得不错哦!那么你们能不能也来表演表演?

  生:能!

  师:师:好,我们不但可以用这些打击乐器表演,还可以用身体上发出的声音来表演,请看老师(带音高的吹唇、打舌)你们觉得这些声音可以用来表现草原上什么声音?

  生:生:前面的动作可以表现长音,后面的可以表现马蹄声!

  师:师:好的,现在你们分组然后分配好各自用什么方法来表演,要求能把长短音很好地表现出来,可以自己再创作别的方法来演,看那组的表演方式最有创意,合作得最好。

  (老师鼓励学生在合作讨论中分组出来表演各自创编的表演活动,共同评选出最有创意、合作得最好的一组)

  师:每一组都表演得很好!希望下一次你们能更好地发挥出你们的创意和合作精神!

  (四)进一步掌握风格:

  师:师:现在老师放一段朋友跳的蒙古舞蹈给你们看,叫做《我也来当小骑兵》,好不好?生:好!

  (看完以后)师:同学们你们感觉到内蒙古舞蹈有什么特点吗?

  生1:很活泼生2:动作很大生3:有骑马的动作

  师:为什么会有骑马的动作呢?

  生:因为内蒙古人爱骑马

  师:哪位同学举手来做几个内蒙古舞蹈有代表性的动作:骑

  (请几位做得比较好的同学来给学生们示范,然后跟着做)

  师:同学们做得非常好,很有天分。

  三、课堂总结

  1.总结风格

  师:师:我们已经唱过了内蒙古歌,跳过内蒙古舞了,那么你们感觉到内蒙古人的性格应该是

  怎么样啊?

  生:很开朗

  师:师:对了,而且很热情好客,如果你们到内蒙古去做客,他们一定会很热情地招待你,这就是我们中国众多少数名组中的内蒙古族,是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下课

  师:好,现在下课,请同学们骑着马离开这个美丽的大草原(放《我也来当小骑兵》音乐,学生们做着骑马状离开课室)

  教学反思

  新课标,新理念

  ——《草原上》教学方式的转变

  我在教授此课中遵循了以下几点:开展情境教学、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尊重学生差异、鼓励创造性以及简化理论知识。

  一、开展情境教学。为使学生开始对本课感兴趣,导入部分利用了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看时下网络上最流行的flash,这是用多张草原照片做的动画,先让学生进入课题的情景中,激发了他们对美丽草原的爱慕之情,从而引起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接着进入主题,让学生在欣赏新曲的同时思考音乐的表现基本要素,并且与学过的、风格相差甚远的曲子作比较,这样通过对比使学生能在无意中掌握了情境与音乐的关系,不同的音乐表现不同的情境,提高对音乐的审美能力。

  二、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能否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地学习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笔者在情境提示中让学生主动地去记歌词,并不是让学生去硬背歌词。根据这个班的情况,我用这样的方法来调动学生用打击乐器表现长短音。先让几个比较积极的学生来表演,以此给其他学生做榜样,这样就能调动起全班的表演欲望,在往下的分组创编表演能够顺利地进行。在欣赏舞蹈后让学生跳舞也是利用学生的这种特点来进行,而且在这个部分之前已试过让他们表演打击乐器,在这个部分他们的学习已被调动起来,都显得很积极主动。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的能力,为小组作努力取得好成绩,增强了与人互相协调,互相配合的团体合作精神。

  三、尊重学生差异。每个学生各有各不同的特点,在分组创编活动中,我让学生自选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演,一些演唱较弱的学生用了竖笛来表达,喜欢唱歌的同学则用歌喉来表现,并且配上打击乐器进行。笔者还往更广的方面去提示学生,如果不用打击乐器能不能也可以表现呢?然后老师示范了两个,随后就让学生自己选择来做,并且还创造出别的方式如拍手、跺脚、(这是他们曾经有过的课堂体验)。这样,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学习,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能力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表演,这样更能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作用,更能让他们能深刻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简化理论知识。根据新课标的理念,不要给孩子灌输复杂的音乐理论,要简化其并转化成有趣、生动的形式,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本课就先通过让学生听、唱。

草原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感受和体验蒙古族的音乐和舞蹈,并对其产生兴趣。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们在体验、探究、模仿、合作、综合的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让学生真正感受蒙古族曲调的风格特点,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

  1、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感受和体验蒙古族的音乐舞蹈。

  2、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

  教学难点

  为歌曲创编不同的动作

  教学过程:

  一、感受大草原

  1、师:小朋友们,愉快的音乐课开始了。今天的音乐课老师请来了一位小客人,你们瞧!(出示小红马画面)它来自辽阔的大草原,今天特意来请我们到它的家乡做客呢!想不想去?(想)那好,全体起立,我们拉好缰绳,摆好姿势,跟着小红马出发吧!

  2、律动:随《我是草原小牧民》歌曲做骑马动作

  二、走进大草原

  1、欣赏草原风光

  2、学跳筷子舞

  师:(出示筷子)咦?这是什么?(筷子)你可别小瞧它,在蒙古人民的眼里它可是跳舞的好道具呢!老师看到有些小朋友似乎有些怀疑,那让老师给你们跳一段吧!

  (1) 师示范动作

  手位:简单的筷子交叉敲击动作 脚位:前蹲、后仰

  (2)师:怎么样?信了吧!谁学会了?

  (3)指名学生上台示范动作——师指导——台上学生带领大家一起跳——全体学生跟音乐齐跳

  3、变化筷子舞节奏

  (1) 师:简单的筷子舞小朋友一学就会了,现在老师要给筷子舞变个魔术,你们仔细找一找,它变在哪?

  (2) 师示范

  在第二乐句和第四乐句的最后一小节加入XX X

  (3)学生说——练XX X

  4、师:小朋友的眼睛可真亮啊!(出示节奏谱)变变变,你们瞧!这个新节奏变到这儿来了,老师用红色的符号表示,还变了一个动作在这儿呢!(师示范)

  5、师生合作表演节奏:我邀请你们跟老师合作一下,我来念前面的节奏,你们来念后面红色的节奏,可以吗?

  (1) 师念前面节奏,生念后面

  (2) 念前面节奏,生敲后面

  (3) 师:敲的这么好,我也想加入你们的队伍,我来敲前面的节奏吧,你们还是敲后面的部分(师敲前面节奏,生敲后面)

  (4) 师:用你们的节奏告诉老师它的节奏,让筷子发出声音吧!(学生完整敲击歌曲节奏)

  (5) 播放《我是草原小牧民》歌曲,生随音乐齐跳

  (6) 师:这么厉害,看来难不倒你们,如果让你们加入脚步来跳,会吗?

  6、加入脚步师生齐跳

  7、师生随音乐齐跳筷子舞

  三、歌唱大草原

  1、师:欢快的筷子舞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而草原上小牧民的生活更是多姿多彩,他们勤劳、勇敢、放牧、欢歌,你们听

  2、聆听范唱《我是草原小牧民》

  2、 随琴哼唱:你觉得小牧民在唱起这首歌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

  跟着老师的琴声高兴的唱起来吧!

  4、指导缺点:

  “草儿青青羊儿肥”————青青的草儿跳起来了,肥壮的.羊儿扭起来了!(休止符、前倚音)

  5、随老师琴声再唱

  6、师生用欢快的歌声对唱:听到小牧民唱的这么自豪,老师也想来当一回神气的小牧民,让我们来比一比,谁唱得更神气?(师生随琴接龙唱)

  7、师:唱得比老师还神气,我可有点不服气,我要拿出筷子,边唱边跳跟你们比一比。————师生接龙加入筷子舞表演唱

  8、师:小朋友的表演就像草原上一个个神气的小牧民,现在就让我们唱起歌,跳起舞,做一回真正的小牧民,好吗?

  9、拓展

  师:今天老师和小朋友在草原上度过了快乐的一节音乐课,我们一起骑马、唱歌,最高兴的是一起学习了筷子舞。其实呀,筷子舞只是蒙古舞蹈中的一种,聪明的蒙古人民还能用许多生活中的东西跳出一段一段好看的舞蹈呢。你瞧(出示蒙古族各种舞蹈画面)

  四、告别大草原

  1、师:蒙古的舞蹈多姿多彩,蒙古的人民热情好客。瞧!小红马又来了,让我们骑上小红马跟大草原告别吧!

  2、播放歌曲,生随音乐唱起歌,边跳边出教室。

【草原教案】相关文章:

草原教案11-10

《草原》教案05-17

《草原 》教案08-06

草原的教案10-24

《草原》教案08-15

草原的早晨教案12-14

关于草原教案08-02

《草原上》教案10-27

《草原的早晨》教案09-15

草原教案范文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