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教案(优选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虞美人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虞美人教案1
教学目的:
1、掌握有关词的文体知识。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3、学会选择恰当的意象来写愁。
4、学会用积极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
1、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
2、如何通过词眼来分析课文。
3、通过对比,探讨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把主动权教给学生,通过学生讨论,老师总结的形式完成)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一)、“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代赵翼《论诗》)唐诗过后是宋词。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二)、以《相见欢》引出新课(全班同学一起背诵,并板书名句,然后板书新课题)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这首词是作者降宋后所写,通过描述秋夜冷落凄清之景,以及由此引起的无限愁思,借以表达他的亡国哀思。)
二、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有人会唱就唱一遍),要注意节奏和情感。
朗读此诗,抓住一个“愁”字即可,要读出幽怨、悲伤、无奈、悔恨的味道。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三、同学们喜欢这首词吗?(必须说明原因)最喜欢哪一句?(也必须说明原因)你认为全词最关键的应是哪一个词?以此引出名句,引出词眼。
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词眼:愁
四、既然词眼是“愁”,就请同学们读一遍课文,讨论一下,作者的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可从作者的背景和词中的内容提取)
李煜,即李后主,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这是李煜的绝命词,表达了词人对故国的深切怀念。
李煜的“愁”:(学生讨论,然后请两位同学上来板书)
师:这些层层叠叠的“愁”铺天盖地而来,真的是“剪不断,理还乱”。我们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么,作者是借什么来把抽象的“愁情”写得如此生动呢?
1:选取典型的景物,如“春花秋月”“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两次出现了“月”,而“月”又常常表现怀念故乡,思念亲人等主题有关。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我寄愁心与明月”等名句。
2:结尾的名句用了比喻,把抽象的感情写得很形象。
3:虚实结合。对往事的回忆,引起现在的愁苦,前虚后实。
师:很好。我看除了对比(“雕栏玉砌”的“在”和“朱颜”的“改”作对比)、比喻、虚实的运用外,作者的发问也很有特色。
先问天:“春花秋月何时了?”
再问人:“往事知多少?”
最后问自己:“问君能有几多愁?”可以说是,问天天不应,问人人不知,问己泪满面。层层叠加,曲折回旋。
最后以“一江春水”作结,这哪是一江春水啊?简直就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使抒情达到了极至。
板书:①意境的创设上: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实写:物是(自然永恒)
虚写:人非(人生无常)
②比喻
③对比。(“宇宙的永恒不变”和“人生之短暂无常”作对比)
④发问
其实,全文除了“愁”字以外,还有一个关键的字眼,那就是“改”字。
明确:“只是朱颜改”的“改”字,改变的不仅仅是“朱颜”,还有人的地位(由国之君沦为阶下囚)、人的感受(由安富尊荣到忍辱蒙羞)。
总结:这首词通过描述秋夜冷落凄清之景,以及由此引起的无限愁思,借以表达他的亡国哀思。
五、全词的整体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前六句的章法是三组对比,隔句相承,反复对比宇宙之永恒不变与人生短暂无常,富于哲理意味,感慨深沉。
这六句中哪些是写“宇宙的永恒不变”?哪些是写“人生之短暂无常”?
在这六句中,“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如此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唱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唱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
六、名句欣赏:“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九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并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愁苦吗?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这两句充满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诗人这种纯真深挚感情的全心倾注,让他为此付出了生命,但也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这样的不朽篇章。这是一种化帝王之愁为凡人之愁的做法,这是他卸去帝王外衣后的平民式的抒情,否则的话,它就无法深深感染着古往今来的他的读者。
尼采说:“在所有文学作品中,我尤其喜欢那些用血写出来的文字。”
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陈毅的《梅岭三章》也是在这种情况下写的)
的确,平庸的心灵只能有平庸的痛苦,平庸的痛苦只能产生平庸的艺术,而那些伟大的艺术只会在绝望的心灵里诞生。
我们可能不会绝望,我们可能不会写出惊人的篇章,但是,热爱生活比一切都显得重要。让我们热爱诗歌热爱生活吧!
七、请同学们在记忆中搜索有关写愁的诗词名句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愁的重量
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的长度
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辛弃疾《鹧鸪天》)——愁的动感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愁的无绪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愁的形状(或体积)
八、评价李煜(或我看李煜)
(一)从职业上看,他既是国主,又是词人
1、成功的词人(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
2、失败的政治家(生活奢侈豪华、沉浸于声色犬马、不务正业,从他作
品的内容可体现这一方面:他的作品前期主要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后期主要表现他的思乡之情、亡国之恨,而这种“情”,这种“恨”又主要体现在对过去生活的怀念)。
(二)勾践与李煜
同是亡国之君,他们两人的做法却大相径庭。
勾 践:反省自己,制定策略,卧薪尝胆,东山再起
李 煜:留念过去,纵情声色,胸无大志,被赐而死
就其根本原因,勾践还想当国王,李煜选错了职业。这是由人生观的不同造成的。如果是你,你将选择什么样的人生观?
九、课堂作业:
⑴熟读、背诵。
⑵找一个你认为最能表现“愁”的意象,写一篇作文(课堂上如有时间就先谈谈自己的构思)
十、教学反思:
文学作品主要以写人为主,写人的作品又是以写情为主。李煜是一个情感丰富的词人,他的词主要体现了一个“情”字。这首词是以写“愁情”为主的成功之作,教学时,不仅要分析词人是怎样使抽象的“愁”形象化,还要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让学生知道对“愁”的描写是多样化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如以上事例),选择的角度不同,“愁”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形象也就不同,学会借助自然景物表达自己的情感。
使用勾践的事例,主要是想教会学生对待生活须持的一种积极的态度。生活的无助,学习的艰难,事业的失败,病痛的折磨,这些都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生活的勇气。在困难面前,我们不能像李煜那样,只会借梧桐,借江水来抒发自己的无奈,而要学勾践,卧薪尝胆,打败吴国,夺回天下,永远把生活的主动权操纵在自己手上,做生活的强者。
虞美人教案2
教学目标
1.能说出本词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能就这种感情作出恰当的评价。
2.能说出作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达这种思想感情的。
3.能入情入境地诵读并背诵全词。
教学设想
1.本文是自读课文,但是,却是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后所学的第一首词作。较之以初中所学的三首词(李清照的《如梦令》、辛弃疾的《西江月》和苏轼的《水调歌头》),除了在背诵和把握全词的思想感情外,重点应放在通过语言来品味词中情景的况味,进一步分析词的艺术特点、表现手法等,从而引发学生对词章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潜心涵咏的诵读习惯。
2.本词是唐宋词中的名篇,文意理解的难度并不大。可以以诵读为主线,结合评议,抓住词义要旨,分组讨论意境构成及艺术特点。争取当堂成诵。
3.李煜是开一代词风的领袖,他的作品都深深烙上个人生活情感的印记,因此有必要对其生平进行补充。另外,可以引入他的《浪淘沙帘外雨潺潺》,进行延伸阅读。
4.自制多媒体课件,渲染教学的情感氛围,梳理知识要点。
5.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讲一个历史故事。不过,需要提醒的是,这不是一个欢乐的故事,而是一个悲伤凄婉的故事。我要求大家在听读的过程中,能把听到的内容在脑海里转换为形象的画面。我也相信大家都是出色的摄影师,一定能完成这个任务。下面,让我们开始——
一个细雨蒙蒙阴云低垂的早晨,一座金碧辉煌而又气氛肃杀的宫殿,一个泪眼朦胧面容苍白的君主。佛,他拜过了;契丹,他也求过了,眼见着亡国被俘的命运是逃不掉了。在这花园般美丽的古都金陵即将沉陷于敌国铁蹄之下的时候,这位“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风流天子,缓缓地站起身来,脱去穿在身上15年之久的那件金光闪闪的龙袍,肉袒负荆,出城跪降。随后,在宋兵的辱骂声中,一路呜咽,北上东京。紧接着就是被囚禁,只能日夕以泪洗面。虽被封为“违命侯”,但最后的命运还是在他过完41岁生日的那天晚上,面对一弯残月,他慢慢转过身去,远眺南方他那无法看到的“三千里地山河”。失落的、冰凉的眼泪打在他的手臂上,他再也无法整理这多年积累的愁绪,吟唱了一曲最为绝望的诗歌,喝完宋太宗赐来的毒酒,倒地而亡。
请问,他是谁?
明确:他就是南唐后主李煜,一位失败的政治家。但在死神来临之前,他却用一个艺术家的天才敏感,领受到非人的囚徒生涯,以一个昔日君主的眼光看取亡国灭种的不幸命运。在死亡的召唤声中,他没有闭上眼睛,而是蘸着血,和着泪写下了一曲曲凄凉如挽歌般的诗作,创造了审美世界的'最后辉煌。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南唐末代帝王的内心世界——
二、读
1.学习课文先从诵读开始。先请两位同学来朗读这首词,其他同学在听读过程中,要注意比较,然后评析谁朗读得更好。
2.评价朗读。
提示:入情入境的读,一定要把握整体的感情和局部的重音。
整体:低沉凄楚、曲折迂回
局部:何时、多少、又、不堪、应犹、只是、几多、一江
月——明——中——
向——东——流——
3.学生朗读,试背。
4.再请学生配乐朗读。
5.教师示范,加入朗读比赛。
6.评议师生朗读优劣,齐读。
三、议
1.问:要朗读得好,必定要把握全词的情感核心。请问,文中哪个词可以概括全文的感情?
(明确:愁)
2.那么,根据这首词,再结合李煜的生平,看看李煜到底有哪些愁。
明确:往事之叹
亡国之恨
“愁”
离家之痛
思家之苦
真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3.那些层层叠叠、排山倒海、接踵而来的忧愁,虽然真实存在,但毕竟过于抽象。我们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么,问问大家,作者是怎么样来写“愁情”的?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明确:
①意境的创设上: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春花秋月、往事、小楼、东风、故国、明月、雕栏玉砌、朱颜、一江春水
作者运用这么多意象,创设了生动形象的一幅幅画境:春花秋月图、小楼东风图、故国月明图等。
实写:物是(自然永恒)
虚写:人非(人生无常)
②比喻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作者将一腔愁绪化为有形的流水,无穷无尽,无边无际,丰盈而且沉重。这哪里是江水,分明是一滴滴负载着愁情的李煜的眼泪。这样的比喻,一江春水,就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比喻,使得抒发的感情兼有了无边无际的广度和深度。
③对比
春花秋月与往事的对比
小楼东风与故国明月的对比
雕栏玉砌与已改朱颜的对比
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载不动许多愁”。
④发问
问天——问人——问自己,一唱三叹。问天天不应,问人人不知,问己泪满面。凄楚中,造成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
四、小结
这首词前六句三度对比,隔句相承,反复对比自然与人生之无常,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如此循环往复,一唱三叹,将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难平
虞美人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依据时间顺序,理清三个不同时期听雨的场景。
2、通过三幅听雨场景的对比写法,分析出作者在文字背后隐藏的情感变化。
说明:
这首词的作者蒋捷,虽生卒年不详,但知生当宋、元易代之际,是进士出身,几年以后宋就亡了,隐居竹山不仕。故作者在听雨过程中,截取了三幅富有暗示性和象征性的画面,感怀已逝的岁月,感慨目前的境遇,形象地概括自己曲折的经历,暗示整个时世的变迁。整首词的层次清楚、脉络分明,所以教师期望通过对本词的不同形式的'诵读,依据时间顺序,让学生找出并理清词中作者三个不同时期听雨的场景。当我们细读这首词时,其间那作者的一股身世之衰和亡国之恨是纷至沓来、涌集心头。因此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在不断的诵读中,并且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三幅听雨场景的对比写法,分析并充分感受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情感的变化。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在初步朗读的基础上,借助圈划、品读等方法,把握文中有感染力的字词,感受作者在“听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身世之衰和亡国之恨相融和的情感。
2、难点:作者如何运用画面,来对比表现出他的家国情愁。
说明:
这是一篇伤时感事的词,针对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教学的重点设计为借助各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宋词”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朗读是把握文本、体会情感的有效方法,在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会圈划,抓住关键字词品读、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虞美人教案4
教学目的
1.掌握词的文体知识,了解词的四个发展阶段和两大流派。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
2.了解词的韵律和章法。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4课时。
(以下只选了李煜词的教学步骤,其他6首词的教学方法同此。)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代赵翼《论诗》)唐诗
过后是宋词。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板书课题)
解说:激发学生对祖国悠久灿烂文化的自豪感,并指出创新才是文学发展的出路。
二、解题
介绍词的一般知识(分段投影显示):
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明代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
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本课的七首词都分两片。
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见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
为了说明方便,似可将词在唐宋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时期:
┌─────────┬────────┬──────────┐
│时期│主要风格│代表作家│
├─────────┼────────┼──────────┤
│唐、五代、北宋初年│婉约艳丽│温庭筠、李煜、晏殊│
├─────────┼────────┼──────────┤
│││苏轼、柳永、秦观、│
│北宋中叶到南渡│婉约、豪放并举││
│││李清照│
├─────────┼────────┼──────────┤
│南宋前期│壮怀高唱│辛弃疾、陆游│
├─────────┼────────┼──────────┤
│南宋后期│哀感低吟│姜夔、张炎│
└─────────┴────────┴──────────┘
三、研习《虞美人》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①齐读课文,找出该词的韵脚。
(解说:引导学生体会词的音韵美,整体感知词的思想内涵。)
②内容与形式总理。
李煜,即李后主,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这是李煜的绝命词,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深切怀念。(见课本注释①)这首词采用白描手法,以自己的心境去观照事物、想像事物,这样,词中的意象就在“情”的贯穿下,构成了自然流畅、和谐完整的意境。
(解说:引导学生读注释,并且从"情”的高度理顺词的脉络。)
2.具体研习
①“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明确:李煜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他对人生已经绝望,所以见了春花秋月的无尽无休反而觉得厌烦。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很奇,却又在情理之中。
(解说:引导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感情的外化的道理。)
②讨论:“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
学生讨论的直接结果可能是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等,更可引导他们从精神层面上思考,诸如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
(解说:进一步挖掘词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用两点论思考问题。)
③“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解说:引导学生理解虚词的表达作用。)
④讨论: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
学生可能回答的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我寄愁心与明月”等名句,只要诗句能表现怀念故乡、怀念亲人的主题即可。
(解说: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中意象相对固定的特征,其他诸如“梅”“莲”“柳”“雁”“长亭”等。)
⑤在前六句中,哪个字可以作为全词的“诗眼”?
明确:“只是朱颜改”的“改”字,改变的不仅仅是“朱颜”,还有人的地位(由国之君沦为阶下囚)、人的感受(由安富尊荣到忍辱蒙羞)。
⑥全词的整体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前六句的章法是三组对比,隔句相承,反复对比宇宙之永恒不变与人生短暂无常,富于哲理意味,感慨深沉。 《醉翁亭记》教案,《醉翁亭记》教学设计《蓝蓝的威尼斯》教案,《蓝蓝的威尼斯》教学设计《绿色蝈蝈》教案,《绿色蝈蝈》教学设计《杨修之死》教案,《杨修之死》教学设计《背影》教案,《背影》教学设计《幽径悲剧》教案,《幽径悲剧》教学设计《陶罐和铁罐》教案,《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紫藤萝瀑布》教案,《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
⑦这六句中哪些是写“宇宙的永恒不变”?哪些是写“人生之短暂无常”?
在这六句中,“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如此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唱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唱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
(解说:整理全词的脉络,让学生理解词人的匠心。)
⑧欣赏品味:“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9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并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愁苦吗?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这两句充满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诗人这种纯真深挚感情的全心倾注,让他为此付出了生命,但也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这样的不朽篇章。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4.课堂训练(投影显示)
阅读李煜的词,完成题目。
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大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①下面对于词句比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比喻自己帝王生活结束之快。
B.以“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比喻国亡家破,是由于外力的打击。
C.以“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比喻帝王生活一去不复返,企其重来之不可再得。
D.以“水长东”比喻自己的愁苦将会像东流水一样滚滚而去,这样自己就能摆脱忧愁,自由生活了。
虞美人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其人、论其事、诵其诗。
2、评鉴名句,把握诗人的感情。
3、自主阅读,提高审美情绪,培养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评鉴名句,把握诗人的感情。
2、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一、导入:
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一首最美丽也是最绝望的词——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板课题)
二、简介词人——李煜
(多媒体呈现李煜头像及相关档案)
姓名:李煜
别名:重光
生辰:937年七月初七
祭日:978年七月初七
国家:南唐
职业:国主词人
信仰:佛教
三、听、读:
1、听:
现在让我们随着《虞美人》一词,一起走进这位南唐末代帝王的内心世界。请大家认真听录音朗读,用心感受词人通过词传达出来的情感。(放录音朗读)
2、问:同学们通过听了诵读能不能体会到作者写这首词时的心情?
(幽怨、悲伤、无奈、悔恨)
同学们说得很好,接下来请同学们用3分钟的时间读这首词,同桌的两个同学为一组,一个读一个听,并且互相点评,结束之后,我们再请一位同学诵读,好不好?
(学生听、评,教师巡视指点)
3、刚才同学们都很认真,现在哪一位同学能为我们诵读这首词?(由一位学生读)
四、感:
通过听、读的环节我们基本把握了这首词的思想感情是幽怨、是悲伤、是无奈、是痛苦。请同学们想一想这种情感在词中表现最为明确,最为直接的是哪一句?一起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这句可以说是这首词的中心句,主旨句,那这句中哪一个字最重要?(愁)因此它是这首词的词眼。这么说这首词的就是围绕着这个“愁”字来写的。李煜的“愁”是李清照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还是苏东坡“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壮志难酬之这愁?作者他愁什么?从词作中那里可以体现出他的的愁?
(由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老师归纳。多媒体显示板书)
往事之叹
亡国之恨愁
离家之痛
思家之苦
(1)“春花秋月”本来是非常美好的事物,词人李煜为什么希望它们结束呢?
(由学生讨论后发言,教师点评)
教师点评:李煜亡国后,过着囚徒般的生活,名虽是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所以对生活感到绝望,在绝望之时,“春花秋月”对他是一种讽刺,从而对花开花谢、月圆月缺感到厌烦,希望这一切都结束。词人用眼前的景写出了他心中的情。
(2)“小楼昨夜又东风”“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东风自故国吹来,春水向故乡流去)
(3)“往事知多少”(锦衣玉食的生活、后宫如云的佳丽、尊严、自由、生存的安全感)
(4)“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春花秋月何时了?(列举写月的诗词,领悟月的意象“思乡怀人”的沉淀意义)
问:对于李煜的“往事”同学们又知多呢?(学生发言,教师补充)
五、品
是啊!李煜此时真是悔恨交加、愁苦绝望,所以他禁不住: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一问就是千古,同学们想一想它成为千古名句的理由是什么呢?作者为什么把自己的愁比成一江向东流去的春水?这样比能达到什么效果?
比喻1、愁思如春水般汪洋恣肆,奔放倾泻
2、愁思如春水般不舍昼夜,无穷无尽
作为一位亡国之君,李煜过着屈辱的生活,人生的愁思,故国灭亡之恨,让他心潮起伏,忧思难平。这种有如滔滔江水,一泻千里,绵绵无尽。
六、读
通过对词的分析我们对作者的情感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现在哪一位同学能通过朗读把你对《虞美人》一词的理解表现出来。(学生读、评,老师点评)
七、听:这一次比我们第一次读进步不小,但在语调的升降、语速的快慢还不够完美,让我们再一起来听一听范读,感受李煜愁。
八、拓
李煜在《虞美人》一词中用情真切,抒发了他的亡国之恨。《虞美人》正是用字字血泪打动了古往今来的李煜的读者,而且我们从这首词中读到的不仅仅是一行行美丽的词句,更是愁苦绝望的心,孤寂悲凉的处境。此时如果你面对孤苦、无奈、绝望的李煜你想对他说什么?
九、小结及作业:
“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可以说是后人对他的一生最好的评价。是的作为君主,他很失败,如果在他亡国之前听到同学们的这些话,或许他不会亡国,但我们今天也就读不到他作为绝代才子,为后人留下的30多首精美的词。学习了《虞美人》我们更进一步地认识了李煜,但他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值得我们深思的东西,请同学们回去把你们学习这首词的感想写在周记本上。
虞美人教案6
教学目标:
1、了解李煜生平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知其人、论其事、诵其诗。
2、反复诵读,把握诗歌朗读的一般方法和技巧,理解文意。
3、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精神
教学重点:
1、体悟词的思想内容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2、学习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写法。
教学难点:
词中各种写作技巧的运用对提升主题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代赵翼《论诗》)唐诗过后是宋词。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板书课题)
二、解题
介绍词的一般知识(分段投影显示):
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明代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
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本课的七首词都分两片。
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见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
三、研习《虞美人》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①齐读课文,找出该词的韵脚。
②词牌名与作者
词牌名:虞美人: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取名于项羽宠姬虞美人。虞姬,项羽的宠姬,常随项羽出征各地。公元前202年,项羽被刘邦军队围于垓下。项羽知道自己的灭亡已经无法避免,他的事业就要烟消云散,他没有留恋,没有悔恨,没有叹息。他惟一忧虑的是他所挚爱的、经常陪伴他东征西讨的虞美人的命运和前途。毫无疑问,在他死后,虞美人的命运将会十分悲惨,于是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美人在旁听了,泣不成声。那些未曾散去的亲信和侍臣见了,也个个情不自禁,大放悲声。这时,营中更鼓敲了五下,项羽回头对虞美人说:“天将明了,我当冒死冲出重围,你将怎么样!”这时的项羽,竟然说不出让虞美人一起突围的话。虞姬虽然得到项羽宠爱,与项羽难舍难分,但她也是最理解项羽的。为了不使项羽为难,便对项羽说:“贱妾生随大王,死亦随大王,愿大王前途保重!”她一转身,突然从项羽腰间拔出佩剑,向自己项上一横,就这样香消玉殒。项羽抚尸大哭一声,命人就地掘坑掩埋了虞姬,跨上战马,杀出重围。但终究没有逃出汉兵的追击,到了乌江边无处可逃,自刎于江边,这年项羽才31岁。
刘邦后来以礼埋葬了虞美人。后来,在虞姬血染的地方就长出了一种罕见的艳美花草,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美丽多情又柔骨侠肠的虞姬,就把这种不知名的花叫做“虞美人”。这名称就一直流传到今天。作者:李煜,即李后主,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这是李煜的绝命词,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深切怀念。(见课本注释①)这首词运用白描手法,以自己的心境去观照事物、想像事物,这样,词中的意象就在“情”的贯穿下,构成了自然流畅、和谐完整的意境。
(解说:引导学生读注释,并且从“情”的高度理顺词的脉络。)
2.具体研习
⒈同学们喜欢这首词吗?最喜欢哪一句?(说明原因)你认为全词最关键的应是哪一个词?以此引出名句,引出词眼。
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词眼:愁
⒉要朗读得好,必定要把握全词的情感核心。既然词眼是“愁”,请大家说说李煜的愁有哪些。
生回答后老师归纳(多媒体显示):
往事之叹
亡国之恨“愁”
离家之痛
思家之苦
⒊作者是通过什么来写“愁情”的?
引导学生把握词的意象和表现手法,理清脉络,初步体味词的意境:
上片虚实结合设问
实景:春花秋月——何时了
时光易逝悲
虚写:回忆往事——知多少
眼前景物:登楼远望——又东风
时光消逝亡国之恨
虚写:回忆往事——不堪回首
下片
虚写:雕栏玉砌——应犹在
故国凄凉物是人非恨
朱颜已改——人事非
发问:愁思如水——向东流——愁
4.“春花秋月”本来是美好的事物,李煜为什么希望它们结束呢?
学生发言,各抒己见。
教师点评:李煜亡国后,过着囚徒般的生活,名虽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所以对生活感到绝望,在绝望之时,“春花秋月”对他是一种讽刺,从而对花谢花开、月圆月缺感到厌烦,希望这一切都结束。
板书补充:一切景语皆情语眼前景(实写)——心中情(虚写)
5.“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所具体指的是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分小组发言。
教师点拨:锦衣玉食、后宫佳丽、国君的尊荣富贵的生活精神上的欢乐、尊严、自由及生存的安全感。
6.“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7.讨论: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
还有哪些诗句是写愁思的?
激发学生思考,小组协作讨论,发言。启发学生体会抓住意象的特征来思考其所含的'意味。
明确:通其意:问君究竟有多少愁绪,正像那滚滚的春江水向东流去。
悟其情:修辞―比喻,(春江水有何特点?)水多流急而且无穷无尽。(说明作者的愁绪如何?愁绪多而且深厚强烈。特色:抽象情感的形象化表达。(可联想)
设问、比喻。用春水来比喻愁,表现了李煜满怀的愁、无穷无尽的愁、汹涌澎湃的愁。
比喻1、愁思如春水般汪洋恣肆,奔放倾泻
2、愁思如春水般不舍昼夜,无穷无尽
作为一位亡国之君,李煜过着屈辱的生活,人生的愁思,故国灭亡之恨,让他心潮起伏,忧思难平。这种有如滔滔江水,一泻千里,绵绵无尽。
12.李煜用“一江春水向东流”来比喻他的愁,那么他是为什么而愁?请结合全词内容和李煜身世概括。
明确:念念不忘过去的美好生活,念念不忘东风是故国吹来,春水又向故乡流去,(东流有可能是双关,水流向东或南唐故都金陵[南京]在东南方向。)这在宋太祖看来会有“东归故国”之意——可以这样说,两个“东”字,断送了一代文章圣手的性命。
点评:亡国之痛,作为帝王不能保住国家的后悔自责,沦为阶下囚的痛苦,对自由尊严和安逸生活的留恋,前途无望的心灰意冷……亡国之君所特有的感情,比普通人的愁更丰富,更深远。[李煜的词,是在汴京被拘禁中写的,他看不到长江,长江成为他怀念故国的一部分。
四.课外延伸
课堂训练(投影显示)阅读李煜的词,完成题目。
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大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①下面对于词句比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比喻自己帝王生活结束之快。
B.以“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比喻国亡家破,是由于外力的打击。
C.以“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比喻帝王生活一去不复返,企其重来之不可再得。
D.以“水长东”比喻自己的愁苦将会像东流水一样滚滚而去,这样自己就能摆脱忧愁,自由生活了。
②下列对于词作内容理解不够确切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描写在寒雨急风的摧残之下,林花凋谢,春去匆匆。
字里行间,寄寓着词人因感到人生短促,好景不长而产生的极度哀伤。
B.词的下阕,抒写好景不再的哀愁和人生痛苦的怨恨。整首词的结句是主题特别深刻之处。
C.这是一首即景抒情的小词。词人通过描绘春残花谢的自然现象,抒写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它是李煜早期词作的代表作之一。
D.这首小词语言清新、情调哀怨、意味深长。词人把自己的主观感情灌注于自然景物之中,情景交融,物我一体。
(解说:这是课内的延伸阅读,旨在扩大学生阅读量,并模仿高考题型命题,旨在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参考答案:①D,“水长东”比喻恨如东流水,绵绵不断;②C,这是李煜后期写的词。)
五.课堂小结
李煜后期的词发自内心,写的是从未有人写过的作为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而词中流露的,又主要是追惜年华、感慨人事变迁无情、哀叹命运等容易引起普通人共鸣的情绪,因此艺术感染力大大加强;更由于他采用了唐五代词人少用的白描手法,以清新的语言写情,因而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使他成为我国词史上一流的大家。
播放音乐,在邓丽君《虞美人》的歌声中进一步体味这首词的意境。
结合板书,背诵这首词。
(解说:进一步肯定李煜后期词的成就,这是对作者的又一次总体把握,与第一步遥相呼应,并让学生在歌声和诵读中接受美的陶冶。)
六.布置作业
默写《虞美人》
虞美人教案7
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
通过把握词中意象的特征,鉴赏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和真挚的情感美。
2、能力目标
学习李煜“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手法。
3、情感目标
感受李煜词中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
学习思路:
整首词的学习以“读”、“感”为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意象特征的整体把握从而更好的深入探寻作者的内心世界,更好地把握词的感情。
学习过程:
一、品味鉴赏:
1、读诗悟情(是什么):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朗读语调
概括全文的情感
2、追寻愁因:(为什么)了解李煜
3、愁情表达:(怎么样/方法技巧)
1)品味意象
2)赏析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4、小结:
二、联想比较:
1)都是东流水,试比较《虞美人》的结句与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中的“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的表情达意有什么不同。
2)都是末路王侯,同是绝命词,《垓下歌》与《虞美人》的风格有何不同
三、“愁”句集锦:
1、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2、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3、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成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
4、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
四、迁移运用:
1、仿照例子,自拟一个描写对象,写一组句子,要求所写句子使用夸张、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
这满山遍野的桃花,开得热火朝天,惊天动地,是一一幅立体的画,一首无声的诗,把青春挥洒得淋漓尽致。
2、片段练习:以“李煜,我想对你说”为题
附页:
一、关于李煜:
1李煜能诗文、善书画、通音律,尤以词闻名。前期作品大都描写宫廷享乐生活、男女恋情,风格柔靡。后期则描写了思乡之情,亡国之恨以及对昔日生活的怀念,表现出浓厚的感伤情绪,在题材与意境上突破了晚唐五代以写艳主的窠臼。相传因在七夕之夜命歌妓唱此词,李煜被宋太宗赐酒毒死,所以本词也就成了他的绝命词。
二、关于词的.知识:
1、词兴于隋唐,盛于宋代,是一种和乐可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2、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可分为上下两段,叫“片”或“阙”
3、词牌名:虞美人:相传虞美人花与美人虞姬有关。楚汉相争,西楚霸王兵败乌江,听四面楚歌,自知难以突出重围,便劝所爱虞姬另寻生路。虞姬执意追随,拔剑自刎,香销玉殒。虞姬血染之地,长出了一种鲜红的花,后人把这种花称作“虞美人”。后人钦佩美人虞姬节烈可嘉,创制词曲,就常以“虞美人”三字作为曲名,诉一缕衷肠。“虞美人”因以逐渐成为词牌名
三、前人评价:
1、前人凭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主。”的确,作为“好声色而不恤国政”的亡国之君,李后主确实可悲可叹,但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诗章确实难寻其右……
2、唐圭璋《李后主评传》指出:"他身为国主,富贵繁华到了极点;而身经亡国,繁华消歇,不堪回首,悲哀也到了极点。正因为他一人经过这种极端的悲乐,遂使他在文学上的收成,也格外光荣而伟大。在欢乐的词里,我们看见一朵朵美丽之花;在悲哀的词里,我们看见一缕缕的血痕泪痕。"
3、王国维《人间词话》:“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四、相关连接:
1)垓下歌
力拨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2)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3)金陵酒肆留别(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虞美人教案8
各位领导、专家、老师们:
大家好!我是黑龙江省双城市兆麟中学的语文教师鞠海侠。我来自遥远的北方,今天有幸来到江南,来到国际化的大都市上海,有幸与你们相识,我觉得这是我人生中快乐而有意义的事情。站在这里,想起了郑愁予的几句诗: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般开落,我不是归人,我只是个匆匆的过客。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虞美人》。
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来阐述我的教学设计。
一、我对教材与学情的分析:
《虞美人》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词七首》的第一首,作者是南唐后主李煜。李煜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他的词在艺术结构和语言方面的成就影响了包括范仲淹、柳永、苏轼、李清照等在内的许多宋代词人,放在本课首位,既承上一课的唐诗,又引出以后的词人,实属必然。本单元是诗词单元,总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探究诗词的意境和语言,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水平。《虞美人》一词篇幅短小,仅有八句话,但却蕴涵了丰富而深广的情感!主要写的是词人从一国之君沦落为亡国之奴的人生境遇的改变,以致发出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和着血泪的悲叹。
2、学情分析:
本词虽是双调,却很短小,上下阕各28个字,学生对词句的理解与把握并不难,但是要使学生对此建立深刻的认识并提高相应的鉴赏水平,并不容易。在教学中,教师要有准确的定位,做好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要有积极的思考,做好充分的自学和合作学习。
二、根据本课的内容和诗歌教学的鉴赏要求,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诵读领悟
3、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学生珍惜拥有,培养他们乐观、积极向上的情感
根据教学目标确立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体悟词的深远的意境美和真挚的情感美。
2、理解主旨句的丰富内涵,感受词中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
难点:对主旨句的深刻理解,为了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
1、我想在教法上以激发兴趣,问题导引,讨论分析等方法进行教学。首先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反复吟咏诵读,在读的过程中质疑、思考、品析、鉴赏;。最后在教师适当的点拨下,在集体的热烈讨论中,理解作者的情感,获得新的认识。
2、学法上采取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课前让学生查阅有关作者李煜的生平资料,并搜集有关《虞美人》的鉴赏性文字,以及李煜的其他词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在探究文章的意境、语言和情感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合作探究,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相信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3、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以诵读与欣赏为主,课件融合朗读、音乐、歌曲、图片,构成优美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热情。
四、立足于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我安排了如下教学步骤。
导入——品味鉴赏——总结
为了先声夺人,打动学生,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导语。
冰冷的月光,狭小的殿堂,他慢慢转过身去远眺南唐美丽的河山,凄清的曲调在夜色中回响,那是怎样的无奈与忧伤。故国不在,江山不在,他再也无法整理这多年积累的愁绪,吟唱了一曲最为绝望的诗歌,用生命和眼泪浇灌了一朵最美的奇葩——“虞美人”。一首词竟让南唐后主李煜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到底是一首什么样的词呢,我们就来静静聆听这首《虞美人》。
播放徐小凤的《几多愁》,创设情境,酝酿氛围,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词的意境。(我们也来欣赏一下。)
介绍作者,知人论世。李煜的一生,传奇而浪漫,大起而大落。我设想将李煜的词纳入中国古代帝王诗歌文学这个背景中去品味,增加其文化积淀的韵味和历史的厚重感。李煜是开一代词风的领袖,他的作品都深深烙上个人生活情感的印记,因此有必要对其生平进行详细介绍。让学生把握他的生活经历的'两个不同时期所带给他的词作内容和和风格的影响。尤其是他的七月初七的出生以及七月初七的死亡,这是一种宿命还是一种巧合,还有他的重瞳的传说,他对佛教的信仰都会极大的调动学生了解走进李煜的热情。我们更多地关注李煜,其实就是在关注他的作品。我觉得了解李煜的生平经历是解读他的作品的一把钥匙。
主体部分是品味鉴赏:
我安排了这样的六个环节:听——读——品——评——仿——背。
这个过程基本上都是学生在活动,我们教师只起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新课标中有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动起来,使课堂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交流的平台,通过三者的对话,实现语文阅读教学本质的回归。
听:同学先听配乐朗诵录音,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诗的意境。(我们也来一起听一遍)
读:听完朗诵录音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采用多种朗读方式,可学生代表朗读,也可分组竞读,或集体诵读。提出具体诵读要求,抓住一个“愁”字,要读出悠远、悲伤、无奈的味道。
设计意图: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有琅琅的书声,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可以唤起学生的自我体验,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
品:品味感悟。在这一环节中,我想采用设问导思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问题的设计力求随着文章脉络的展开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地逐层深入,激发学生的思想情感,点燃他们的智慧火花。
我先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
你认为文中哪一句写得最好?或你最喜欢哪一句?并说明理由。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估计大多数学生都会说是最后两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但由于学生个人的体验和经历不同,他们所喜欢的词句也可能不尽相同。我也问过我读初三的女儿,她说喜欢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顏改。我问为什么?她说和”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仍旧笑春风”相类似,桃花又开,人已不在,有点物是人非的苍凉的味道。是啊,这在与不在之间。变与不变之间承载太多的酸甜苦辣,承载了太多的悲欢离合。那就按照学生的回答灵活处理,体现教学的预设性与生成性的统一。
如何理解全词的主旨句呢?引导学生抓住这句中的情感性词语标志,那就是“愁”,进而分析作者是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种愁的。学生很容易分析出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愁比作了滔滔的江水,奔流不息,无穷无尽。
为了加深对这句的理解,可引导学生回忆:这愁和《相见欢》中的哪句相同,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做到温故而知新。
再做深入的探讨研究:那么作者究竟为什么而愁呢?也就是他的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小组讨论探究。解决的办法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知人论事,从作者的人生经历去把握,二是从课文的内容提取信息,赏析前六句,争取最大程度地走进李煜的内心世界。通过探讨学生会发现李煜为什么而愁了,荣华富贵没有了,故国家园没有了,帝王江山没有了,阅尽了人间冷暖,饱尝了世态炎凉,经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折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愁“是李煜独有的天堂炼狱般的大绝望,苦难风流的大哀伤,那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以水喻愁,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引导学生探讨其它写“愁”的诗句,进行由此及彼的迁移拓展,与本课的主旨句进行比较,加深对作者的愁绪愁怀的理解。
(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
(2)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
(3)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
(4)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
学生也可以提出自己独特的欣赏角度。比如学生会举出许多写“月”的诗句,挖掘出“月”这个意象所沉淀下来的文化含义。
评:用一句话评价李煜其人或其词。可评价作为一个词人的成功之处,也可评价他作为一个君王的失败之处。让学生展示他们搜集到的前人的评语,教师要给予适当的肯定,让学生品尝到劳动后喜悦与快乐。学生搜集到的评语可能会有:做个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亡国之后成词宗。”“亡国之音哀以思”学生也可会有自己独到而精彩的评介,相信我们的学生,相信他们的实力。
在这里引导学生从李煜身上吸取的经验教训:
提示学生联系《伶官传序》中的“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许多同学由李煜会想到勾践,比较二者作为亡国之君的不同。勾践能"卧薪尝胆"能够"三千越甲可吞吴"最终成就复国大业,而李煜面对故国,只是日夕以泪洗面,只是用他溢满忧伤的语言,诠释了他难以名状的痛苦,历史将他变成一个弃儿,而他个人沉沦于苦痛无可自拔,最终死于自己心爱的词.而李煜的成功,也恰恰是从他做亡国奴的那天开始的,可以说是亡国的代价,造就了一位可追唐诗的伟大词家.他的成功在于他的作品里的凄丽愁绪依然笼罩着千年以后的我们。
有的同学可能会问:词牌"虞美人"的由来,当年项羽被围垓下,四面楚歌,项羽拔剑自刎,虞姬亦拔剑自刎.后来血染之地,长出一种鲜红的花,后人为了纪念她,便把这种花叫做"虞美人",所以此词牌名源于虞姬的悲剧故事。
由此,引导学生探讨这样一个问题:李煜与项羽同是末路王族,同有绝笔之作,《垓下歌》《虞美人》风格有何不同?培养学生比较鉴赏的能力(略)
在品味——评价这一环节中,抓好两点,一是让学生反复朗读,二是关注重视学生个人的理解,个人的体验,不求答案的统一,言之成理,言之有据即可.学生个人的理解和体验虽然很粗糙很不成熟,但应该是我们教学的依据和归宿。
仿:如有兴趣,学生可自填一阕《虞美人》。学会遣词造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提出格式和内容要求。
格式:上下阙的字数以及每一句的字数必须与原文相同,内容可取材自己的生活感受,也可就地取材,以学习李煜词作的感受为内容。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引路人,教师要放下架子,真正与学生一起分享成功与快乐,学习李煜的词,又学填《虞美人》,此之谓,享受词生活,提升艺术美。
背: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学生齐背这首词。
最后是教师总结:
潮起潮落,没落了多少尘埃,当我们的目光越过千年,我们看到了李煜用绝望与眼泪创造的美丽,看到了南唐后主用生命创造的辉煌!
附板书设计:
何时了——知多少
往事之哀
又东风——不堪回首,愁
亡国之痛
应犹在——朱颜改
物是人非
虞美人教案9
教学目标:
1.了解李煜生平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知其人、论其事、诵其诗。
2.反复诵读,把握诗歌朗读的一般方法和技巧,理解文意。
教学重点:
1、体悟词的思想内容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2、学习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写法。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代赵翼《论诗》)唐诗过后是宋词。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板书课题)
解说:激发学生对祖国悠久灿烂文化的自豪感,并指出创新才是文学发展的出路。
二、解题:
介绍词的一般知识(分段投影显示):
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明代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
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本课的七首词都分两片。
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见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
三、研习《虞美人》。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①齐读课文,找出该词的韵脚。
(解说:引导学生体会词的音韵美,整体感知词的思想内涵。)
②内容与形式总结。
虞美人: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取名于项羽宠姬虞美人。因李煜填此词的名句,又名“一江春水”,此外又名“玉壶冰”等。
虞姬,项羽的宠姬,常随项羽出征各地。公元前202年,项羽被刘邦军队围于垓下。项羽知道自己的灭亡已经无法避免,他的事业就要烟消云散,他没有留恋,没有悔恨,没有叹息。他惟一忧虑的是他所挚爱的、经常陪伴他东征西讨的虞美人的命运和前途。毫无疑问,在他死后,虞美人的命运将会十分悲惨,于是慷慨悲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美人在旁听了,泣不成声。那些未曾散去的亲信和侍臣见了,也个个情不自禁,大放悲声。这时,营中更鼓敲了五下,项羽回头对虞美人说:“天将明了,我当冒死冲出重围,你将怎么样!”这时的项羽,竟然说不出让虞美人一起突围的话。虞姬虽然得到项羽宠爱,与项羽难舍难分,但她也是最理解项羽的。为了不使项羽为难,便对项羽说:“贱妾生随大王,死亦随大王,愿大王前途保重!”她一转身,突然从项羽腰间拔出佩剑,向自己项上一横,就这样香消玉殒。项羽抚尸大哭一声,命人就地掘坑掩埋了虞姬,跨上战马,杀出重围。但终究没有逃出汉兵的追击,到了乌江边无处可逃,自刎于江边,这年项羽才31岁。
刘邦后来以礼埋葬了虞美人。后来,在虞姬血染的地方就长出了一种罕见的艳美花草,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美丽多情又柔骨侠肠的虞姬,就把这种不知名的花叫做“虞美人”。这名称就一直流传到今天。
虞美人也叫丽春花、赛牡丹、蝴蝶满园春等,世界各地多有栽培,比利时将其作为国花;我国也广泛栽培,以江、浙一带最多,是春季美化花坛、花境以及庭院的精细草花,也可盆栽或切花。虞美人兼具素雅与浓艳华丽之美,二者和谐地统一于一身。其容其姿大有中国古典艺术中美人的丰韵,堪称花草中的妙品。但虞美人全株有毒,内含有毒生物碱,误食后会引起抑制中枢神经中毒,严重可致生命危险。
李煜,即李后主,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这是李煜的绝命词,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深切怀念。(见课本注释①)这首词运用白描手法,以自己的心境去观照事物、想像事物,这样,词中的意象就在“情”的贯穿下,构成了自然流畅、和谐完整的意境。
(解说:引导学生读注释,并且从'情”的高度理顺词的脉络。)
2.具体研习
⒈同学们喜欢这首词吗?最喜欢哪一句?(说明原因)你认为全词最关键的应是哪一个词?以此引出名句,引出词眼。
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词眼:愁
⒉要朗读得好,必定要把握全词的情感核心。既然词眼是“愁”,请大家说说李煜的愁有哪些。
生回答后老师归纳(多媒体显示):
往事之叹
亡国之恨“愁”
离家之痛
思家之苦
⒊作者是通过什么来写“愁情”的?
引导学生把握词的意象和表现手法,理清脉络,初步体味词的意境:
上片虚实结合设问
实景:春花秋月--何时了
时光易逝悲
虚写:回忆往事--知多少
眼前景物:登楼远望--又东风
时光消逝亡国之恨
虚写:回忆往事--不堪回首
下片
虚写:雕栏玉砌--应犹在
故国凄凉物是人非恨
朱颜已改--人事非
发问:愁思如水--向东流--愁
4.“春花秋月”本来是美好的事物,李煜为什么希望它们结束呢?
学生发言,各抒己见。
教师点评:李煜亡国后,过着囚徒般的生活,名虽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所以对生活感到绝望,在绝望之时,“春花秋月”对他是一种讽刺,从而对花谢花开、月圆月缺感到厌烦,希望这一切都结束。
板书补充:一切景语皆情语眼前景(实写)--心中情(虚写)
(解说:引导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感情的外化的道理。)
5.“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所具体指的是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分小组发言。
教师点拨:锦衣玉食、后宫佳丽、国君的尊荣富贵的生活
精神上的欢乐、尊严、自由及生存的安全感。
(解说:学生讨论的直接结果可能是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等,更可引导他们从精神层面上思考,诸如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进一步挖掘词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用两点论思考问题。)
6.“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解说:引导学生理解虚词的表达作用。)
7.讨论: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潜《归田园居》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境未磨。--刘禹锡《望洞庭》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戴叔伦《兰溪棹歌》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杜甫)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
(解说:学生可能回答的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我寄愁心与明月”等名句,只要诗句能表现怀念故乡、怀念亲人的主题即可。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中意象相对固定的特征,其他诸如“梅”“莲”“柳”“雁”“长亭”等。)
8.全词的整体写作思路是怎样的?在前六句中,哪个字可以作为全词的“诗眼”?
明确:前六句的章法是三组对比,隔句相承,用自然永恒衬托人事变化,正好表达出一个亡国之君、一个阶下囚所特有的“旧日繁华转头空,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独特感受。“只是朱颜改”的“改”字,改变的不仅仅是“朱颜”,还有人的地位(由国之君沦为阶下囚)、人的感受(由安富尊荣到忍辱蒙羞);整首词词眼该是“愁”字。
问答
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宇宙之永恒不变)
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人生之短暂无常)
几多愁一江春水…… (永恒与短暂达到统一)
三度对比,三问三答,隔句相承
9.这六句中哪些是写“宇宙的永恒不变”?哪些是写“人生之短暂无常”?
在这六句中,“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如此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唱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唱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
10.前六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由学生讨论发言。
对比宇宙永恒有常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
人生短暂无常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
写出了词人作为一位亡国之君面对物是人非,复国之梦难圆的无限怅恨之情。
(解说:整理全词的脉络,让学生理解词人的匠心。)
11.品味欣赏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引导学生思考词最后一句话用了什么方法来写愁?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具有什么表达效果?让你产生了那些想象?古诗歌中还有哪些诗句是写愁思的?
激发学生思考,小组协作讨论,发言。启发学生体会抓住意象的特征来思考其所含的意味。
明确:通其意:问君究竟有多少愁绪,正像那滚滚的春江水向东流去。
悟其情:修辞―比喻,(春江水有何特点?)水多流急而且无穷无尽。(说明作者的愁绪如何?愁绪多而且深厚强烈。特色:抽象情感的形象化表达。(可联想)
设问、比喻。用春水来比喻愁,表现了李煜满怀的愁、无穷无尽的愁、汹涌澎湃的愁。
比喻1、愁思如春水般汪洋恣肆,奔放倾泻
2、愁思如春水般不舍昼夜,无穷无尽
感其声:分析平仄(五字仄声,四字平声,平仄交替,最后两字平声。读来亦如春水时起时伏,连绵不尽)
作为一位亡国之君,李煜过着屈辱的生活,人生的愁思,故国灭亡之恨,让他心潮起伏,忧思难平。这种有如滔滔江水,一泻千里,绵绵无尽。
12.李煜用“一江春水向东流”来比喻他的愁,那么他是为什么而愁?请结合全词内容和李煜身世概括。
明确:念念不忘过去的美好生活,念念不忘东风是故国吹来,春水又向故乡流去,(东流有可能是双关,水流向东或南唐故都金陵[南京]在东南方向。)这在宋太祖看来会有“东归故国”之意--可以这样说,两个“东”字,断送了一代文章圣手的性命。
点评:亡国之痛,作为帝王不能保住国家的后悔自责,沦为阶下囚的痛苦,对自由尊严和安逸生活的留恋,前途无望的心灰意冷……亡国之君所特有的感情,比普通人的愁更丰富,更深远。[李煜的词,是在汴京被拘禁中写的,他看不到长江,长江成为他怀念故国的一部分。]
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9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并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愁苦吗?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这两句充满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诗人这种纯真深挚感情的全心倾注,让他为此付出了生命,但也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这样的不朽篇章。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四、课堂小结
李煜后期的词发自内心,写的是从未有人写过的作为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而词中流露的,又主要是追惜年华、感慨人事变迁无情、哀叹命运等容易引起普通人共鸣的情绪,因此艺术感染力大大加强;更由于他采用了唐五代词人少用的白描手法,以清新的语言写情,因而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使他成为我国词史上一流的大家。
播放音乐,在邓丽君《虞美人》的歌声中进一步体味这首词的意境。
结合板书,背诵这首词。
(解说:进一步肯定李煜后期词的成就,这是对作者的又一次总体把握,与第一步遥相呼应,并让学生在歌声和诵读中接受美的陶冶。)
五、布置作业
1.默写《虞美人》
2.预习思考题
(1)《雨霖铃》和《念奴娇》的韵脚在现代汉语中也押韵吗?如何理解这两首词的用韵?
(2)柳永和苏轼分别是婉约派和豪放派的代表,试从题材范围、意境、造语等方面比较《雨霖铃》和《念奴娇》二词。
虞美人教案10
教学目的
感受李煜词中亡国之恨,故国之思
鉴赏李煜词的深远的意境美和真挚的情感美
理解李煜词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
教学设想:
以诵读与欣赏为主,课件融合朗读、音乐、歌曲、图片,构成优美的课堂情境。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背诵《相见欢》(2分钟)
读:让学生谈对这首词的感情基调,后听配乐朗读,是否合自己对词的欣赏,发表看法.(8分钟)
欣赏:歌曲
跟唱(10分钟)
积累:训练学生美读并背诵
(5分钟)
鉴赏:让学生选句欣赏
以我认为这句美(或不美),在于(10分钟)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实虚结合,看到眼前景物,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中,美好的时光匆匆而去,作者开篇奠定悲凉的基调,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作者登楼遥望,东风吹面,月明之夜,故国何在?两字不堪心中悲痛不言而喻,令人伤怀涕泣。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故国的景物依然还在吧,然而已是物是人非,不能不让人悲上心头,愁肠寸断,唏嘘不已。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此句为千古名句,以浩荡东流的长江比愁之深远,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以愁字点睛,反照全词,亡国之恨达到高潮。
拓展阅读:选择喜欢的一首词,理解并积累(5分钟)
《浪淘沙》
《相见欢》
《乌夜啼》
迁移训练(5分钟)
古诗词中写月的语句:
写出蕴含愁绪的诗句: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自由花。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李白)
引申练习:用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这种手法写愁的名句再举几例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试问闲愁几许,梅子黄时雨。
虞美人教案11
活动目标:
1.欣赏盛开的虞美人花,感受花朵颜色的五彩缤纷。
2.尝试用水彩颜料画花朵,初步感受宣纸晕染的变化效果。
3.学习点画法来表现虞美人的花朵,用直线表现虞美人的花茎。
活动准备:
宣纸、托盘,画笔,人手一份;水桶、水彩颜料,教学课件。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你们喜欢花儿吗?喜欢什么花呀?
(二)欣赏虞美人,感受其颜色、外形独特的美。
1.引导幼儿观察虞美人的图片。
谈话:图片上有什么啊?虞美人的`花朵是什么样子的吗?花瓣的中间有什么啊?虞美人的花茎是怎么样的?
2.小结:虞美人的花朵开在花朵的顶端,它的花瓣颜色鲜艳,花瓣的中间有一些花芯,花茎又细又直,虞美人盛开的时候给人一种很美的感觉。
(二)介绍绘画材料——水彩颜料、宣纸,引起幼儿的兴趣。
1.教师出示宣纸,向幼儿介绍在宣纸上作画的要点:
宣纸是我们中国的国宝,在宣纸上画画一定要注意,只要轻轻地画出圆形,颜料就会慢慢地往外圈晕染出去,所以只要画出一个小的圆形或者椭圆形就可以了,画笔在纸上停留的时间不能太长了。
2.画好各种颜色的花朵后,在花瓣中间画上不同颜色的花芯,再沾上绿色的颜料在花朵的下面画出花茎。
(三)幼儿进行创作,教师进行指导。
讲解绘画时需注意的事项:
1.不同颜色的画笔要按颜色摆放,不能把颜色弄混;
2.不要在整张纸上画满花朵,花朵之间应该留有空隙。
3.幼儿分组进行绘画,教师观察并辅导。
重点观察幼儿布局画面的情况,提醒幼儿画笔不在纸上停留太长时间。
(四)将幼儿作品展示在一起,共同欣赏,体验成功的成就感。
虞美人教案12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学生通过预习工作,来了解作者发愁的原因并初步思考作者是怎样表达愁的。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展示与交流,弄清楚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愁的,深入体会词人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课堂拓展和练习,掌握化抽象为具体的艺术手法;富有情感地朗诵这首词。
重点难点:根据我给出的预习材料(背景知识),学生弄清“作者为何发愁”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对于这么短的一首词,作者是“如何表现愁”这个问题,学生是很难来答的,需要问题启发,课前思考与交流。因此,我将本词“如何表现作者愁思”作为教学重点。关于最后两句的赏析,特别是“化抽象为具象”的手法的讲解是本课的'难点。
【导入】检查预习
检查课前预习(作者、写作背景、词牌相关内容)目的是“知人论世”。
1.南唐的都城在哪里?作者写这首词时在哪个城市?为什么在这里?
2.为什么将这首词称之为“绝名词”?
3.词牌上下片“两平韵,两仄韵”是什么意思?
教学过程
一、初读与思考:
学生自由读,进一步了解词的内容。
学生思考并自由回答“作者因何发愁”?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及时的评价、总结和板书。 总结与板书以学生的生成为主。
二、品读与交流:
过渡:既然我们已经清楚了愁的原因,现在我们再来想一想这么一首小词,它是如何表现这种深深的哀愁的?请看下面的思考题目。 小组展示与交流:(预习材料里已给出)
设计的思路:通过分析这首词里面的重要意象和艺术手法来体会词人的愁。在学生展示过程中,老师给出及时、合理的评价。
1.词人为何感慨“春花秋月”没有尽头?他想起了怎样的往事。
2.联想并描述词人小楼里的生活。(关于意向”小楼“”东风“”明月“的分析和”又“的内涵。)
3.体会“只是”的深层内涵。(”朱颜“的理解。)
4.赏析词的最后两句。(修辞、表达效果) 板书呈现:
三、拓展——化抽象为具象
过渡:刚才我们一起了解了比喻化抽象为具体的功能,这种用法在诗词中是比较常见的。我们一起再看几句诗词。
1.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李煜)
2.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
3.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 以学生自己分析评价为主。
四、美读:
学生举手来读。(带有情感地读) 五、课下作业:
1.写一句话,主题自选(欢乐、惆怅、忧伤??)用比喻修辞,达到化抽象为具体的效果。50字以上。
2.课下富有情感地诵读并背诵这首词。
虞美人教案13
学习目标:
1.鉴赏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和真挚的情感美。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3.感受李煜词中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
学习重点:
1.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 2.感受李煜词中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
学习时数:一课时
一、. 课前预习
1、 词是___________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明代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___________”,分两片的最为常见,本课的七首词都分两片。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三种,认为58字以内为___________,59—90字为___________,91字以上为___________。
2、写下我所知道的李煜及其诗词
二、课内探究
1、“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
3、“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
5、从全词来看,哪个字最能直接表现词人的感情?这种感情从何而来?请结合词句回答。
6、词的前六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7、词的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三 课后练习与提高
1、鉴赏李煜《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分析本首词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1921年毛泽东仿写了一首《虞美人》写新婚乍别的离愁别绪: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泪眼也无由。”
我们也不妨仿照《虞美人》(李煜)以《虞美人》为词牌作词一首。
虞美人教案14
教学目的:
1、了解词作者的相关情况;
2、以诵读为主来品读词;体会词的音韵美;
3、体会词的艺术特点,理解词的基本意义和词思想内涵,对李煜的词风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重点
1、如何分析诗词的意象及意境,从而把握诗人的感情。
2、提高诗歌鉴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宝库中,有两颗璀璨的明珠,一颗是唐诗,另一颗就是宋词。词最初在唐、五代就已经出现了,至宋代达到全盛时期。五代时期最杰出的词人是李煜。今天我们来学习李煜的绝命词《虞美人》。
二、简介作者
李煜,世称南唐李后主,人多称之为李后主,他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李煜的前半生,是南唐的国君,过着奢华的生活。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者离愁别恨。亡国后,词多数是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虞美人》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首。
三、配乐朗诵:学生初步体味词的意境。
四、集体朗诵
五、品味诗歌
1、“春花秋月”本来是美好的事物,李煜为什么希望它们结束呢?
春花秋月它的确是美好的事物,然而随着词人身份地位的改变,这些美好的事物也将在词人的心里改变颜色。原来锦衣玉食,在如花宫女朝歌夜弦伴着的“春花秋月”般的生活只能徒增一个“阶下囚”的无限悲伤,这样美好的的事物不如结束才好。
板书补充:一切景语皆情语眼前景(实写)——心中情(虚写)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所具体指的是什么?
教师点拨:锦衣玉食、后宫佳丽、国君的尊荣富贵的生活精神上的欢乐、尊严、自由及生存的安全感。
3、头六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头二句以春花秋月之无休无尽和人世间多少“往事”之短暂无常对比;“小楼昨夜又东风”的永恒和“故国不堪回首”的变化无常相对比;“雕栏玉砌应犹在”和“朱颜改相对比。
宇宙之永恒不变“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
对比手法
人生之短暂无常“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
几多愁江水不言之言(永恒和短暂达到统一)
写出了词人作为一位亡国之君面对物是人非,复国之梦难圆的无限怅恨之情。
4、品味欣赏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引导学生思考词句用了什么方法来写愁?抒发了词人的怎样的感情?还有哪些诗句中用了这种手法来写愁思?(启发学生体会抓住意象的特征来思考其所含的意味。)
教师点评:愁思恰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
以水喻愁(比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作为一位亡国之君,李煜过着屈辱的生活,人生的愁思,故国灭亡之恨,让他心潮起伏,忧思难平。这种有如滔滔江水,一泻千里,绵绵无尽。
运用比喻写愁思的'名句,可启发学生思考,然后列举一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5、知识延伸讨论:词中两次出现“月”这一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月”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固定的涵义吗?启发学生思考,联系他们所学过的诗歌进行分析讨论。由“月”而“柳”、“长亭”。
月:怀念亲人,怀念故乡之意。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秦时明月汉时关。
柳:同“留”,依依惜别之情。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长亭:送别之意。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六、总结全诗。
这首《虞美人》充满了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一个处在刀俎之上的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李煜这种纯真感情的全心倾注,大概就是王国维说的出于“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词”吧,以致他为此付出了生命。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这首词就是这样的不朽之作。
七、作业:背诵课文
虞美人教案15
教学目的
1. 诵读诗歌,把握诗歌基本内容。
2. 通过品读、鉴赏,体会作者诉说内心的极度痛苦,并学习词人化抽象为形象的表达技巧。
3. 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难点
1. 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 通过分析内容体会情感,并学习词人化抽象为形象的表达技巧。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古代的词是为演唱而作的歌词,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古代,欣赏一首优美的古词。播放李煜《独上西楼》——邓丽君演唱。我们已知道词分为婉约和豪放两个流派。这首词属于哪个词派?(婉约)知道谁写的吗?(李煜)下面,让我们走近李煜,去聆听这位词中帝王充满哀怨的浅唱低吟,去感受这位亡国之君声声血泪所写成的作品《虞美人》。(板书)
二、介绍作者
请同学们发言介绍李煜的生平,然后教师补充。
明确:李煜,南唐最后一个国君,字重光,史称南唐后主。他有双重身份,既是一个昏庸无能的君王,又是一个多愁善感的词人。后人评价他“作个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为君王”。他治国无方,却多才多艺,工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较高造诣,词的成就最突出。
三、写作背景
975年,宋军破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虽被封作违命侯,实则沦为阶下囚。978年的7月7日,是李煜的生日,他作了一首词命乐伎寓所演唱,宋太宗得知后极为震怒,赐酒将他毒死。这首词就成了李煜的绝命词,就是《虞美人》。
四、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请一位男生和女生分别朗诵,让学生比较评价。
2.教师范读诗歌。
3.找出韵脚和重读词。
(注意把握词人低沉、凄迷的感情基调)
明确:韵脚——了,少;风,中;在,改;愁,流
重读——何时,多少,又,不堪,应,只是,几多
4.根据诗歌内容,用一个字来概括词人的内心世界。
明确:愁。
5.提问:哪些词体现了词人的故国情感?
明确:春花,秋月,往事,东风,故国,雕栏玉砌,春水。
五、品析鉴赏,感受艺术
学生齐读上片
1. 思考:“春花秋月”是美景,如此赏心悦目的景致,作者为什么要追问它“何时了”?
明确:春花最美,秋月最亮,然而,如此美景在李煜那里却丝毫也唤不起欣赏的兴趣。一个被囚禁的亡国之君要忍受无尽的屈辱,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只是意味着这种屈辱的生活无尽的延续,这样的`日子何时才是尽头呢?
2. 思考:“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隐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思?
明确:昨夜的东风预示着又一个春天来了,举头仰望明月,不由思恋起故国。一样的东风,一样的明月,不一样的境遇,故国已不在,皇帝的身份已不在了,正所谓“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回首故国,只有伤痛和悲哀。
3.小试身手:将“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这句话改写成现代情景散文。
学生齐读下片
4.思考:“雕栏玉砌应犹在”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明确:“雕栏玉砌”是作者过去生活的象征,词人用猜测的语气,含有国破家亡,江山变色之意。反映作者悔恨、追思、悲愤的心理活动。可以说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5.思考:“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名句,你是否同意
这种观点?这句话好在哪里?
明确:同意。运用比喻,以水喻愁,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这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不舍昼夜,长流不断。
6.拓展: 化抽象为形象的诗句有哪些?
明确: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六、课堂小结
这首词充满了悲恨凄楚的感情色彩,一个处在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以致他为此付出了生命。李煜,如果没有惨痛的人生经历,就写不出如此饱含血泪的作品,也就不能打动人们的心灵。正如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七、课堂活动
请多才多艺的同学演唱《虞美人》。
八、布置作业
1. 背诵全词;
2. 李煜,我想对你说。
【虞美人教案】相关文章:
虞美人教案11-27
虞美人教案10-25
《虞美人》教案12-12
《虞美人》教案15篇11-28
【热门】虞美人教案三篇11-03
实用的虞美人教案四篇12-02
虞美人教案模板汇编8篇08-14
虞美人教案模板合集十篇12-01
虞美人教案范文锦集10篇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