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声》教案

时间:2025-07-24 09:42:31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心声》教案四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声》教案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用】《心声》教案四篇

《心声》教案 篇1

  七年级语文教案:《心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习本文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2、能力目标

  ⑴ 继续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⑵ 通过复述故事梗概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

  ⑶ 通过对标题含义的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文章重难点问题的理解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

  ⑴ 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平等待人的良好品质;

  ⑵ 培养学生对理想目标执着追求的精神;

  ⑶ 通过师生互吐心声,让“心声”架起师生之间爱的桥梁。

  六、教学及活动流程

  1、教学准备阶段

  ⑴ 在设计好教学思路的基础上,搜集相关素材,应用信息技术,制作本课的多媒体课件;

  ⑵ 指导学生预习,包括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等。

  二、课堂教学活动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多媒体出示契诃夫《万卡》中万卡的图片,并配有《万卡》中的相应文字,提问学生。

  2、导入:契诃夫的《万卡》曾感动过许多人,一个小男孩儿读了《万卡》,勾起了他对往事深深地怀念,也由此引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故事,同学们想深入了解这个故事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黄蓓佳的小说《心声》(出示课题)。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师生互动,进入情境。

  (二)检查预习,理解故事梗概。

  1、读准字音,注意字形

  发窘 抽噎 撇嘴道歉 琅琅 过瘾簪子 窸窣 恍惚

  2、指名2人复述故事梗概,教师根据复述情况,指导学生复述的技巧。

  3、师生共同总结。(出示行文脉络)

  公开课前( 读课文)→回家路上( 读课文)→次日放学( 读课文)→公开课上( 读课文) 1、齐读生字词,读准字音。

  2、快速浏览课文,复述课文。

  3、同桌讨论,填空,巩固对文章脉络的理解。

  加强基础,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及综合概括能力。

  (三)精读课文,巩固心理描写写法,理解“心声”的含义。

  1、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心理描写的作用。

  2、与学生共同总结李京京的“心声”是什么。

  1、从课文中找出最能体现京京心理的各种描写语句,感情朗读并在小组中加以讨论分析,在班上交流。

  2、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刻理解李京京的“心声”。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既提高朗读水平,又培养阅读和写作能力。

  心理描写:1、人物直接表露自己的.心声;2、作者直接描述人物的心声;3、通过行动描写揭示内心活动。

  (四) 结合师生实际,倾诉“心声”。

  1、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倾诉“心声”,教师随机点评。

  2、教师倾诉自己的“心声”: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每位同学都能像李京京那样在课堂上勇敢地回答问题;也希望每位同学都拥有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作为教师,我也将努力做到公正、平等地关爱每一个学生,尤其关注像京京这样特殊家庭的孩子。

  学生各抒己见,用流畅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心声”。

  师生平等对话,培养学生的爱心,营造积极主动、民主快乐的学习氛围。

  (五)布置作业

  出示作业:以李京京的身份给他乡下的爷爷写一封像凡卡写的那样富于感情的信。

  (六)板书设计

  心声

  黄蓓佳

  公开课前 → 回家路上 → 次日放学 → 公开课上

  (想读课文) (偷读课文) (听读课文) (终读课文)

  “心声”: 渴望亲情 呼唤平等

《心声》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对全文整体感知把握人物形象,以及把握小说通对情节反映的社会生活。

  2、 品析“心声”的内涵,并学会如何进行文学欣赏。

  3、 细品并学习小说中出色的心理描写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难点:

  1、 小说如何通过情节反映社会生活,让学生学会通过人物形象赏析小说。

  2、 细品语言,内化语言。

  教学构思:

  1、 课前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练习课前预习,整体把握;

  2、 复述课文情节检查预习;

  3、 讨论人物、主题、心声内涵,并从中明的如何赏析文学作品。

  4、 通过美读比赛品析、内化语言。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我们来带着一声啼哭来到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我们用好奇的眼晴打量我们周围的一切,接受周围的一切,同时我们也希望被他人接受,我们一路走来,面对人生我们有太多的话想说,有太多的心声要表达,让我们一起走进《心声》去听听主人公——李京京的心声吧,他会让你有似曾相识的感受。

  二、细品语言,内化语言。

  1、 从语言的角度你喜欢这篇小说吗?你喜欢哪一部分?朗读自己喜欢的地方!(尽量和李京京读得一样好。)

  2、 合作活动:

  四人小组互样读给对方听,推荐读得最好的一名同学参加全班朗读比赛。

  三、 整体感知,把握人物形象及所反映的的社会生活。

  1、 检查课前预习情况,请同学复述全文故事情节。(四个主要情节不能掉)

  2、 请同学们仔细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将下面的.一个短语和一句话补充完整。

  ( )的李京京

  《心声》表达了李京京想…………的心声。

  3、 讨论:

  (1)如果让你来朗读《万卡》这篇课文,你会不会朗读得和李京京一样好?为什么?

  提示:《万卡》之所以打动李京京,是因为李京京有与万卡相似的经历,相似的情感体验,相似的倾诉需求,他的心与作品中的万卡的心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万卡的心声似乎也就成了他的心声。“他真想念。不是要出风头,是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念出来,吐出来。”

  启示一:要融进小说中去,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才能深入理解作品。

  启示二:要从小说中出来,从生活中发现小说,从小说中理解生活。

  (2)从这篇小说中你看到了什么?你对你所看到的现象有何看法?

  教师点拔,总结,引导学生对现象作正确的评价。

《心声》教案 篇3

  教材简析:

  《心声》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它是一篇反映历经生活磨难与挫折的青少年心愿的小说,具有一定的悲剧色彩,贴近学生心理,颇能打动人心,也具有很强的时代特色。文章通过讲述一次公开课的经历,细腻描写了一个不幸而又倔强的孩子的心理变化过程。文章设置了明暗两条线索和四个场景,内容丰满,情节曲折,结构清晰,极具教学价值。

  教学目标

  1、梳理小说的情节,品味人物心理,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2、学习执著地追求,不言放弃的品质,培养爱心和平等待人的态度。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明白小说所反映的问题。

  3、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教学重难点

  1.仔细品味人物的心理描写,激发情感共鸣,理解“心声”含义,把握人物形象。

  2.理解并正确看待小说反映的社会问题,积累小说的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

  流程一:画面激趣,分享心声

  1、播放流星雨画面,教师配画外音:“长久以来,人们常盼望流星的出现,因为只要对着流星许愿,你的愿望就会很快实现。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对着流星许个愿吧!”

  2、你愿意把你刚才许下的心愿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吗?学生交流自己的心愿并说明理由。

  流程二:走进文本,感受心声

  教师激发:刚才我们相互倾诉了我们的心声,我们的心贴得更近了,我们的友情更深了。现在我要给你们介绍一位新朋友——李京京。让我们一起走进黄蓓佳的小说《心声》,看谁最先和他交上朋友,懂得他的心声。

  问题设置:

  1、复述全文故事情节。

  例:为准备一次语文公开课,程老师设计了让学生表情朗读小说《万卡》的教学环节。学生李京京被《万卡》深深吸引而无比喜欢,很想参与课文的表情朗读。他的这一愿望遭到老师的断然拒绝和同学的无端嘲笑。最后,在公开课上,当程老师的预先设计因学生怯场被打乱,李京京勇敢地站起来,用沙哑的嗓子满怀感情地朗读了课文,表达了自己的心声,打动了所有的师生。

  2、文章表达了京京怎样的心声?(结合文中原句来回答)

  3、李京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声?

  4、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请试着用“我从看出京京的心声,此处使用的是描写。”的句式回答以上三个问题。

  一是执著地要求在公开课上展示自己的心声。

  二是渴望老师能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给予每个人相同的关心和发展机会的心声。

  三是李京京想念爷爷、渴望家庭和谐、能生活在一个幸福安宁的环境里的心声。

  四是李京京渴望得到友谊的心声。

  五是全体学生的心声,是渴望老师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的心声。

  李京京的心声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体现了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教师小结:同学们,人生的路上,当你们遭逢逆境,理想落空的时候,你是选择放弃追求,从此灰心丧气,还是不懈追求,永不言弃?李京京同学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希望同学们在你未来的人生旅途上,面对厄运,不气馁,不抱怨,以自己顽强的毅力和乐观向上精神为自己赢得成功的掌声。

  流程三:体味情感,积累方法。

  问题设置:

  1.李京京成功地朗读了《万卡》,打动了所有师生。《万卡》为什么那样拨动李京京的.心弦?你从中得到有关小说阅读和欣赏方面的哪些启示?

  创设情景,屏显万卡和李京京的生活情景图片。

  图片一:

  (1)万卡被老板揪住头发,提到院子里用皮带狠狠地抽打。

  (2)万卡回忆和爷爷在一起的快乐时光。

  (3)万卡梦中,看见爷爷坐在椅子上,小狗摇着尾巴走来走去。

  图片二:

  (1)李京京现在的生活:妈妈边哭边打京京,京京害怕的眼神。

  (2)李京京的童年生活:爷爷放下水烟袋,将京京揽在怀里,给他讲故事。

  (3)李京京在树林里读书,回想爷爷抽烟的快乐情景。

  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分组讨论:《万卡》为什么打动李京京?你是从文章什么内容得出这一结论的?

  预设回答:李京京强烈要求在公开课上朗读这篇文章,是因为李京京与“万卡”经历相似,在感情上产生了共鸣,李京京理解“万卡”的内心感受,李京京觉得文中的“万卡”就是自己。读《万卡》,李京京可以找到“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觉。主要是根据课文第19—24段中的叙述得出这个结论的。

  总结阅读小说的方法:

  启示一:要融进小说中去,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才能充分理解作品。

  启示二:要反复朗读课文,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去深入体会人物心理,把握人物性格。

  `2.《心声》打动你了吗?请把你最受感动的一个文段,带着感情朗读出来。其它同学在听的时候注意:这段文字中,什么地方最能打动你?为什么?

  学生回答,师生共同评议。

  流程四:延伸拓展,张扬个性

  读了《万卡》,你是否心潮涌动,想说些什么?请你也来一次真情的表白。

  话题一:你想对课文中的某个人物说些什么?

  请用“……,我想对你说:……”的句式说话。

  话题二、当程老师在公开课上用发颤的声音说:“李京京,请你……把课文全部读完吧.”时,她的心理如何?用你的笔把它表达出来。

  总结全课:播放歌曲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这节课远比程老师的公开课精彩,我也远比程老师幸运!因为有那么多同学敢于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谢谢大家!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中,让我们心灵相通,成为彼此尊重、彼此信任的好朋友,好吗?

  布置作业:。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以“心声”为题,写下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

《心声》教案 篇4

  一、检查作业

  请学生互相交流各自富有创意性的结局续写,并以小组为单位推举优秀习作在班上宣读,师生共同点评。

  二、研读品味

  1、请学生表情诵读全文,思考:投影:小说在人物塑造上的独到之处在于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刻画。

  1)请同学们品味下面的语句,揣摩母亲在希望破灭时的心理和感情。

  ①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②母亲回来了。我看出她在哆嗦。她很快地说:“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

  ③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2)“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默念的三句话意思有什么异同?为什么重复写?这表现“我”的什么心理?

  学生思考后发言,教师适当点拨:

  (1)①虽然母亲听到了那个穷水手就是于勒的消息。但发财梦使她不愿相信这是真的,于是“吞吞吐吐”地责怪丈夫“胡说八道”。

  ②等她亲自看清楚那卖牡蛎的果真是于勒以后,也惊恐地“哆嗦”起来,但仍存一些希望,所以叫丈夫再去向船长打听。

  ③当最终证实那穷水手就是于勒时,看到丈夫“神色很狼狈”,想起于勒以前占有过他们应得的一部分遗产,而以后又给过他们发财的“希望”,现在这种希望竟成了泡影,于是旧怨新仇一起发作,“突然暴怒起来”,破口大骂。她自私、冷酷、惟利是图的性格,随着她的语言和心理变化,一层层地发展,至此毕露无遗。

  (2)这默念的三句话中,从字面的人物关系看,没有什么不同。但从排列的顺序分析,作者是很具匠心的,最后重复“我的叔叔”,其中却加上一个“亲”字,反映了“我”对处于贫困境地的于勒叔叔深切的同情和对父母无义寡情的困惑、苦闷及不满。这是一句包含讽刺意味的心里话。

  2、合作探究,体会匠心构思。

  (1)文章开头在写了菲利普一家的家境后,不接着写于勒,而是写他们一家星期天到海边栈桥散步的习惯,写父亲永不变更的话。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2)文中关于于勒去美洲前后的情况,是运用什么方法交代的?这部分内容对情节发展起什么作用?

  (3)写二姐婚事的成功,全家决定举行婚礼之后到哲尔赛岛旅行,这与整个故事情节有什么关系?

  (4)安排两位先生请两位打扮得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蛎这样一个细节,作用是什么?

  (5)“我”给于勒叔叔十个铜子的小费一段描述,对表现主题起什么作用?

  学生合作探讨后回答,教师点拨;

  (1)这样叙述是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知道于勒是谁,他在哪里,为什么菲利普一家都急切盼望他回来,从而使情节发展更有吸引力。

  (2)插叙。介绍于勒的经历,交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更突出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归来的急切心情,为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3)二姐婚事的成功,引出了去哲尔赛岛旅行,从而创造遇见于勒的机会,把故事引入对中心事件的`叙述。

  (4)这一细节牵动了菲利普的虚荣,使他也产生了请家人吃牡蛎的念头。而由此才使菲利普与于勒进一步接近,并终于认出了于勒,使情节发展急转而下,同时也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

  (5)这段描述把故事情节推向高潮,把菲利普夫妇冷酷无情、惟利是图的本质暴露得十分充分。

  三、体验反思

  1、教师简要归结文中主要人物形象:

  菲利普是典型的小市民形象,他虚荣、势利、自私、贪婪、冷酷,有着一副可怜又可鄙的拜金相。而菲利普太太除了有和丈夫一样的小市民阶层的共性外,还精细、刻薄、泼辣。文中的“我”富有正义感和怜悯心。于勒则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受害者和失败者。

  2、请同学们畅谈学习课文后的感受和启示。

  学生探讨交流,教师点评:

  (1)不要把理想的实现寄托在别人身上,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奋斗、去争取。

  (2)在金钱和亲情上,应珍惜亲情,淡泊名利。

  (3)对弱者应多付出爱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课文以于勒的遭遇为引线,精彩的情节发展犹如一把利剑,劈出了病态社会中人性的扭曲。经济的世界,金钱的关系,把于勒推入了人生悲剧,使菲利普夫妇淡漠了爱心和同情,变得庸俗、狭隘和自私。观照生活,思索人生,我们找到了健全、美好心灵的答案。六、布置作业

  1、写一篇反映当今社会人际关系的小作文,文体不限,立意自定。

  2、有人说,势利是人类普遍的劣习和商品社会必然衍生的生活现象,它是超越时代和地域的,“菲利普”永远不会绝迹。你是否也这样看呢?请以短文阐说。

  五、作业布置

【《心声》教案】相关文章:

心声教案设计11-08

《心声》教案设计09-08

心声教案(精选25篇)02-17

【实用】《心声》教案三篇05-17

关于《心声》教案4篇04-05

【热门】《心声》教案四篇07-24

《心声》教案集锦九篇10-13

《心声》教案集锦7篇12-10

关于《心声》教案范文7篇03-29

《心声》教案锦集5篇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