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草原教案汇编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草原教案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草原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3、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4、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2、具体体会课文中静态、动态描写
【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句子。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检查预习情况,学习生字新词,质疑问难。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3、理清课文层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我国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有宽广无边的草原,景色优美,牛羊成群。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2、观看《草原》电视教材,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和意境。
3、学生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布置预习
1、学习生字新词,注意生字的音形义。
2、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
3、画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试着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
4、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三、检查自学,质疑问难
1、读生字组词,并读读生字在文中的句子,注意正音。
组词:
骏( ) 俊( ) 竣( ) 限( ) 驰( )
峻( ) 唆( ) 梭( ) 垠( ) 弛( )
蹄( ) 茶( ) 貌( ) 杯( ) 跤( )
缔( ) 荼( ) 藐( ) 怀( ) 胶( )
2、理解词语。
3、质疑问难,现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四、理清课文的线索
1、自由读课文,思考:作者初到草原和快到目的地时,看到草原景象是怎样的?
2、理清课文线索
默读思考:本文是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的经历事情的顺序来叙述的'。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写了几个意思?
3、交流、整理:
⑴ 草原美景
⑵ 欢迎远客
⑶ 亲切相见
⑷ 热情款待
⑸ 联欢话别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和词语。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4、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新词。
2、读课文,说说每一个自然段讲了什么意思。
二、学习第一段
1、听师范读,边听边在脑海中勾勒画面。
2、自由读、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哪一句话可以概括这一特点?
投影出示: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再读这一段,说说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3、“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概括了草原的特点,那么作者是怎样写具体的呢?看图,默读这一段,画出有关语句,小组交流细细体会。
教师适时点拨。
4、朗读第一段,想象画面,体会作者的心情。画出有关词句,集中交流。
5、再读第一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具体描述的。
三、学习第二段
1、自由读第二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初入草原和走了许久后景色有什么不同?画出有关语句,集中交流。
3、出示投影片:读句子,说说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什么?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
分组讨论,教师点拨。
4、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
四、学习第三段
1、默读第三段,说说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主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
2、指导朗读第三段。
五、学习第四段
1、自由读,思考: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把你体会最深的一点讲给同学们听。
2、请学生朗读,同学们边听边想象画面。
六、学习第五段
1、齐读最后一段,谈谈你的感想。
2、反复朗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说说你的理解。
七、总结
总结全文:本文通过写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表现了民族团结的精神。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课文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访问记。文章记叙了作者到内蒙古草原访问时所看到的优美景色和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远道而来的汉族同胞的动人情景,反映了蒙汉两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情厚谊。在初读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线索。然后借助录音、录像、图片,结合对课文重点词句的品味,逐段领略草原的自然之美和人情之美。教学的重点放在:1、让学说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2、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祖国的辽阔美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草原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4个生字词,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练习读好长句子。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4个生字,能正确、美观地书写。认识“厂”(偏厂旁)
2。正确地朗读课文。
教学资源
课文插图、与课文相关的诗歌、等。
预习设计
1。读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标上自然段序号。
2。搜集与草原有关的诗歌、。
学 程 预 设
导 学 策 略
调整与反思
一、导入
1。 学生读准“草原”,识记“原”,认识“厂”(偏厂旁)
学生说说自己对“草原”的认识
2、学生齐读课题。
二、朗读课文
1、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2、学生认读生字词,哪个不易读正确的多读几遍。
(1)自己读读词语,哪些生字的字音值得注意?
(2)正音:民、新、处。
(3)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4)把生字词带入到课文中,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5)读长句子。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议。
试着读文中的长句。
三、学习生字
1。小组内自学生字,说说你认识哪几个生字,是怎样认识的?不认识的向同学或老师请教。。
2。认识“偏厂旁”
3。分别给这几个字组词。
4。学生描红、临写。
板块一
1、小朋友,这几天我们跟着春姑娘欣赏了花儿盛开的梅花山,认识了顽强生长的春笋,了解了不同状态的雨点,还看了美丽的小池塘。今天,老师带大家去一个新的地方。 板书:草原
引导学生说说对草原的认识。
2、出示挂图
教师补充介绍草原:大草原在我国的内蒙古和黄土高原,是我国西北边疆地区放牧的地方,那里风光非常优美,特别是在春天的早晨。
板书完整:草原的早晨
板块二
1、教师范读
2、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3、出示生字检查自学效果。
鞭声 打破 黎明 宁静 铺满 新绿 无边 牧民 跨上 骏马 远处 飘动 回荡 圈门
4。再读课文,要求:字字读准,句句读通。
5。检查自学效果
6。出示:“啪!啪!”响亮的鞭声打破了黎明的'宁静。
远处,一群群羊儿像朵朵白云在飘动,蓝天下回荡着牧羊人的歌声。
(1)谁能来读读这个句子?你是怎样停顿的?
(2)指导读句子
7。文中还有长句,用老师的方法来读读。
8。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议。
板块三
1。 出示生字:原、打、宁、羊。
2。交流讨论。
原:“厂”偏厂旁 半包围结构
里边不是“泉”。
打:左窄右宽。
宁:上下结构。
3。 教师范写
作业
设计
读熟课文。完成《习字册》上的生字。
搜集一些关于草原的诗歌。
草原教案 篇3
课程标准
2-5通过典型实例,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2-6通过典型实例,比较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在各自的自然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澳大利亚的大牧场和中国内蒙古大草原两个内容,了解大草原的自然环境特色,感受草原上牧民生活的概况。能够从地图、图表及教师提供的材料中获取有用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不同地区牧民生活的特点。
2.过程和方法:通过比较的方法分析不同区域的人们在生产、生活方面的特色,把握自然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之间的因果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材对澳大利亚大牧场的经营特点和内蒙古游牧文化的描述,了解草原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之美,感受牧民对草原的热爱之情,进一步认识到人地关系的协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草原人家的特色:和谐发展人地关系的重要性。
学习难点:自然环境对牧业形成与发展的意义。
教学方法: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合作式讨论法;用比较的方法,识别不同的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美丽的草原》MTV营造教学气氛
设问导入:你们刚才看到的是什么自然环境?导入第四课《草原人家》
(—)现代化的大牧场
1、骑在羊背上的国家:羊多
2、澳大利亚发展养羊业的优越条件
设问讨论:澳大利亚的`位置有什么特点?
2、这种特点对澳大利亚的气候有什么影响?
3、澳大利亚的畜牧业的分布又有什么特点?由此得出什么结论?
4、澳大利亚的牧业分布:集中在中部和西部的草原上
特点:1、规模很大;2、定居生活;3、机械化程度非常高,效率高(最突出的特点)
(二)草原风情
导入:草原是哺育牧民生长的摇篮,是牧民们的天堂。从古至今生活在草原上的牧民创作了大量的歌曲,用以表达他们对自己家园的热爱。如澳大利亚的民歌《剪羊毛》,然后朗读内蒙古民歌《敕勒歌》。
接着播放《天堂》MTV,同时教师提问:内蒙古大草原在人们的衣、食、住、行、娱乐文化给我们留下什么深刻印象?要学生仔细观测。
食:牛羊肉、奶制品——饲养牛羊——草原牧业生产
住;蒙古包——便于拆装——适宜在草原的游牧生产和生活
衣:蒙古袍——便于骑马抵御严寒——适宜在草原的游牧生产和生活
行:骏马等——便于驰骋驱赶羊群——适宜在大草原上大范围的活动
娱乐:那达慕大会
教师再提问:内蒙古草原的文化与草原牧业生产有怎样的关系?同时完成上面的内容。
小结:人们在长期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富有各自草原特色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同时要求学生比较澳大利亚和我国内蒙古大草原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异同。
(三)草原生态问题
教师提问:歌手滕格尔的歌声曾被喻为“来自大草原、无污染的绿色的呼吸”,草原也被其称为理想中的“天堂”。但现在草原的天是否还蓝?水是否还清?草是否依旧嫩绿?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出示相关材料。
存在问题,就有解决的措施:退耕还林
禁牧、休牧、轮牧、舍牧。
课堂小结:以小组竞赛的形式小结本课.
布置作业:(略)
草原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能用轻柔和谐的声音学会演唱二声部歌曲《小黄鹂鸟》,让学生感受内蒙古民歌优美抒情的情绪和音乐形象。2、能认真聆听无伴奏合唱《牧歌》,随乐哼唱主题,听辨出乐曲不同速度,初步了解无伴奏合唱的演唱形式和特点。教学重点1、学唱歌曲《小黄鹂鸟》2、了解内蒙古地区的民歌及其音乐特点。教学难点
学唱歌曲《小黄鹂鸟》教学准备电子琴 磁带 奖品 教学过程一、情景定向听歌曲进教室二、欣赏〈牧歌〉1、导入(1)同学们,我们来唱一首腾格尔的〈〈天堂〉〉吧(2)你们猜猜,我们今天要走近哪个民族?对,蒙古族2、欣赏(1) 请你们闭上眼睛听一首乐曲,边听边自由想象草原上的情景,并请注意听这首合唱曲跟原来听的有什么不一样?(2) 从歌声中你感受到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同学们把想象中的画面说出来让大家听听(3) 老师也和你们一样,好象看到:清晨,太阳从草原的那边冉冉升起,淡淡的薄雾覆盖着草原,真是美极了。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注意,这首歌没有乐器伴奏的哦,这就是无伴奏合唱(4) 再听一遍,请你们随着音乐唱一唱三、歌曲学习1、导入 一群黄鹂鸟也在草原上玩耍呢,你们听2、初听全歌3、随乐唱词4、分组轮唱四、课后小结
第三课 草原上教学时量:2-2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认真聆听《森吉得玛》随乐哼唱主题,听辨出乐曲不同速度,初步了解无伴奏合唱的演唱形式和特点。2.能学会演唱内蒙古民歌《大雁湖》,边唱边跳筷子舞。3.能在〈小马跑来了〉活动中,逐渐熟悉附点八分音符,并自如运用。4.能在读谱唱歌活动中学会演唱歌曲〈可爱的羊群〉,并根据特定的画面,用不同的力度和速度来表现不同的意境。教学重点:能学会演唱内蒙古民歌《大雁湖》,边唱边跳筷子舞教学难点:1.能在〈小马跑来了〉活动中,逐渐熟悉附点八分音符,并自如运用。2.能在读谱唱歌活动中学会演唱歌曲〈可爱的羊群〉,并根据特定的画面,用不同的力度和速度来表现不同的意境。教学准备电子琴 磁带 奖品 教学过程一、情景定向听歌曲进教室二、听赏〈森吉德玛〉1、初听全曲(1)你看到了什么?(2)轻轻哼唱音乐主题试着标出速度 2、再听(1)这首乐曲速度上有什么变化?(2)速度变了,情绪呢?三、歌曲学习1、导入同学们,蒙古族的人民喜欢跳筷子舞,我们来学学吧2、学跳筷子舞现在,我们手上都拿着一把筷子,你能开动脑筋想一想,手中的筷子能击中身体的哪些部位吗?学习基本动作(错步、击筷子、击肩、击腿等)3、我们合着音乐来跳一跳吧4、学唱歌曲《大雁湖》5、边唱歌边跳舞四、节奏活动《小马跑来了》蒙古族人从小在马背上长大,在马背上生活,马成了他们的好伙伴,在每年的那达慕大会上,豆油赛马的项目呢,瞧,有三匹马过来了
第一匹:x xx| x xx | xx xx | xx xx ||
第二匹:x x xx | x x xx| x x xx |x x xx||
第三匹: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为什么第二匹和第三匹跑得快呢?因为他们有一个小圆点在帮忙呢,(学习附点八分音符)
五、学习《可爱的羊群》(1)初听全曲小牧民在唱歌,你们听(2)读谱(划拍唱曲)(3)唱词(4)用不同的速度演唱《可爱的羊群》
六、小结
草原教案 篇5
教学内容:《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教学目的:
1、情感目标:学习并演唱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理解和分析歌曲的能力。
2、知识目标:了解内蒙民歌的风格,掌握其民歌特点,力求做到旋律连贯富有弹性
3、能力目标:通过发声训练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体会气息对声音的支持,结合歌曲,以自然声区为基础,着重中声区的训练,力求做到喉头稳定发音自然流畅。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引导学生感受内蒙民歌《草原上生起不落的太阳》,体验民歌的艺术魅力。
2、内蒙民歌的演唱风格和特点,能够细致完整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讲解、分析、启发的教学法
教 具:钢琴 教材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发声训练
1、哼鸣训练
目的与要求:体验头腔共鸣和声音靠前的感觉,使其获得声音的高位置。a、身体自然直立,两肩放松,吸进适量气息并注意深的呼吸支点。b、嘴唇微闭,舌自然平放舌尖轻靠下牙根,下腭放松,上下牙稍分开不要咬紧。c、哼唱时感到声音集中在鼻腔上方,两眉
之间感到明显振动,象擤鼻涕时的感觉。d、不论音的.高低,都始终保持这种高位置的感觉,这对上下声区的统一很有益处。
2、u母音带a母音训练
目的与要求: 练习打开头腔共鸣,获得高位置,打开喉咙形成管状,上下一致,声区统一,较好地带动a母音的练习,嘴唇微闭成“撮口”,上唇要拢住,唇尖用力,喉咙打开,上下畅通好似一根管子。
连音训练
目的与要求:训练声音连贯统一。注意呼吸、发声的协调配合,每条练习都一口气唱完,音量不宜过大,力求使乐句
的线条优美连贯,富有流动感,结尾的长音要用弱----强----弱来收音,防止声音直白和僵硬。
二、歌曲学习与演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1、作品简析:
此曲作于20世纪50年代。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这首歌曲的旋律吸收了内蒙古民歌中的音调进行了再创作。歌词精炼,寓意深刻与曲调配合得天衣无缝,充满了诗情画意,展现出辽阔,宽广大草原的美丽景色。旋律优美流畅,富于激情,表达了草原牧民对党和祖国的无比感激之情和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歌曲为两个乐句的单乐段结构。
第一乐句旋律以级进为主,伴以四度跳进,形成波浪式进行,句尾逐渐高涨,最后落在高音6上,加上延长,显得特别舒展,开朗,把富饶辽阔的大草原展现在人们面前。
第二乐句基本保持了第一乐句的主体材料而形成两个乐句相互对称的乐段,第二乐句旋律起伏较大,出现了全曲的高音6和最低音3遥相呼应,使歌曲的情绪显得格外开朗,充满激情,然后以平稳的旋律进行和肯定的语气结束全曲。而结束音正是全曲的主音6,它与第一乐句的结尾6音形成八度呼应,一问一答,一唱一和,把两个乐句紧密地连接起来。歌曲采用民族五声羽调式,又鲜明的内蒙古民歌音调,遇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2、艺术处理:
歌曲由两个大的乐句组成,且两个乐句都具有鲜明的内蒙民歌音调,舒展、开朗、悠长。演唱时可从结合平稳、均匀的气息,松弛自然的声音出发,充分展现出草原的富饶、优美、辽阔以及草原牧民爱祖国、爱党、爱家乡的思想情感。
【草原教案】相关文章:
《草原 》教案08-06
草原的教案10-24
《草原》教案08-15
《草原》教案05-17
草原教案11-10
草原的早晨教案12-14
关于草原教案08-02
《草原上》教案10-27
《草原的早晨》教案09-15
草原教案范文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