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教案

时间:2025-02-06 08:42:37 教案 我要投稿

《我的母亲》教案(通用3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的母亲》教案(通用3篇),欢迎大家分享。

《我的母亲》教案(通用3篇)

  《我的母亲》教案1

  一、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因此,我们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教师应帮助学生寻找并打开进入作者心灵的精神通道,让学生通过文本与作者交流感情或碰撞思想,并在阅读实践中获得语文能力的提升和情感的培养。

  任何文本或话语都是由一定言语材料组合而成的,它外显为一定的语言文字形式,内含着一定的思想和情感。语文课的味道在于"细读品味",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触摸作者的内心世界,在反复涵咏的过程中碰撞情感的火花。

  二、文本解读:

  《我的母亲》节选自《胡适自传》中"九年的家乡教育"部分,文章重点不是写母亲的形象而是写母亲对胡适的训导和影响,表达胡适对母亲真挚而深沉的感激之情。文章语言质朴无华而又饱含深情,读来让人感动不已。

  三、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主干深入理解文章主旨,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引导学生从作者质朴的文字中品读出母亲对作者的巨大影响以及作者对母亲深沉的感激之情。通过此文的学习,培养学生体味母亲、学会理解、懂得感恩的情感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文章重点写了母亲对胡适的言教和身教,整堂课立足这一点,开展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抓住关键段、句、词来感受和体会母亲对胡适的教育和影响。因为母亲这种的教子方法与现代社会有很大的不同,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困难,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体验胡适的.心理,从而理解母亲的这种独特的教育。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作者照片、简介。

  学生谈对胡适的印象、感觉。

  教师引出课文:许多名人、伟人的背后都站着一位伟大的母亲。

  (二)与作者对话。

  作者最想对母亲表达的是什么感情?找到直接抒发作者对母亲感激之情的段落(4、13两段)并朗读,细细品读关键词句,如:第4段中的"恩"和第13段中的"极大极深的影响"、"如果…"、"都"等词句,从中感受胡适对母亲真挚而深沉的感情,并理解文章主旨:感激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和极大极深的影响。

  (二)与文本对话。

  从4、13两段中的"训练"和"影响"分别引导学生阅读文章两部分内容:5-7段、8-12段。

  1、母亲对胡适的"做人的训练"有许多独特之处,对此你如何看待?

  在这一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可能会生发出一些独特而富有个性的理解和感受,可能会谈到"我能够理解胡适母亲教子方法,我从中感受到母亲对胡适的期望和慈爱";也可能谈到"如果我母亲也这样教育我,我一定受不了,胡适怎么会忍受得了呢";还可能谈到"母亲每天唠叨,我会嫌她烦,不理她"等等,一些因为学生不同生活经验而产生的个性理解和感受。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探寻胡适的心理,在讨论和品读关键词句中感受母亲对胡适的教之严中深藏着爱之慈,深藏着母亲对胡适的期望,教案《浙江省优质课《我的母亲》教学设计+点评+反思》。也正因为母亲这种独特的"做人训练",使胡适一步步朝着"完全的人"发展。

  2、母亲对待他人和对待胡适的态度是不同的,胡适当时的心理是怎样的?

  由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的细微处,找到母亲与其他人相处时胡适的所见、所感:母亲如何对待我的败子大哥,如何对待我的两个极难相处的嫂子,又是如何面对浪人五叔。在对关键词句的品读中感受母亲的宽容、仁慈、温和的性格;同时学生也找到体现胡适当时的心理的句子,如第8段中"这样的过年,我过了六七次"、第9段中"我渐渐明白…"、第10段中"我总听见前堂…我开了房门…"从中深入体会胡适当时的心理,感受母亲对胡适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响。

  3、引入材料:梁实秋谈胡适、彭红《好人胡适》,具体感受母亲对胡适极大极深的影响。

  引入材料:胡适的《奔丧到家》和《先母行述》中的语句。进一步感受胡适对母亲真挚而深沉的情感。

  (四)朗读最后一段结束本节课。

  设计创意:

  1、直入主题:课堂一开始,学生在问题"胡适对母亲最想表达的感情是什么?"的引领下进入作者心灵,直接触摸作者的内心世界,并在品读词句中深化自己的感受、深刻领会文章主旨。

  2、促进生成:在"与文本对话"环节中,问题:母亲对胡适的"做人的训练"有许多独特之处,对此你如何看待?这一教学问题的设计,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为学生创设与文本对话的平台,促进课堂的生成。

  3、文本细读:本设计重视引导学生从文本的细微处品读文章,在咬文嚼字、反复涵咏的过程中交流感情、碰撞思想,进而提升阅读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我的母亲》教案2

  一、教学目的:

  1、学习课文自然朴素又充满感情的语言。

  2、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热爱、赞颂、感激和怀念之情。

  3、了解课文以时间为顺序的叙述方式。

  二、教学设想:

  1、教师着重引导学生善于发现文中语言运用的精彩之处,认真揣摩、品味。

  2、教学过程可按整体阅读→重点阅读→品味语言这几个步骤进行。

  3、安排4课时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1课时

  教学要点:作者简介;整体阅读;理清时间顺序。

  一、导入新课:

  老舍,巴金称他为“中国知识分子最好的典型”;曹禺说他“是中国当代的‘人杰’”;政府授过他“人民艺术家”称号。老舍善于描述“普通人”的生活经历与行为趣味,下面我们学习老舍自传性的写自己母亲的一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小说家、戏剧家、人民艺术家。满族人。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被誉为作家劳动模范。

  老舍在《怎样学习语言》一文中谈到语言运用的几点看法:

  1.语言的运用是要看事行事的。

  2.作家必须先胸有成竹地知道人物的一切,而后设身处地地写出人物的话语来。

  3.一个作家运用语言的时候,一定要非常用心,好像用颜色画一幅匀整、美丽的画儿,不使这里多一块,那里少一块。一个作家的本领就在于能用精练的语言把情感表达出来。

  4.我们须从生活中学习语言。

  正如课文“阅读提示”中指出的:作者是一位艺术上精益求精的语言大师。

  三、指名朗读“阅读提示”:

  1.介绍这篇文章的写作顺序和写作内容;

  2.指出本文的语言特点。

  四、初读全文,要求学生逐字逐句地阅读课文,了解母亲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从而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文脉。

  1.字词正音解释:

  外甥:shēng姐妹的儿子。

  撮土:cuō抓。

  窘:jiǒng本义:生活或处境困迫;没有办法。窘迫穷困。困苦。

  份礼:fèn份子:若干人均摊等份额的钱同办一件事。

  刮痧:shā民间治疗某些疾患的一种方法。用铜钱等物蘸水或油刮患者的胸背等处,使局部皮肤充血,减轻病情。

  筹划:chóu谋划。

  私塾:shú旧时私人设立的教学处所,一般只有一个教师,实行个别教学,没有一定的教材和学习年限。

  供给:jǐ①满足社会购买力的需要;②按一定规格供应或作为伴随物而配给。

  拥挤不堪:kān人或车船等紧紧地挤在一起,不能承受。

  愣:lèng呆,失神。发愣:发呆。

  庚子:gēng天干的第七位,与地支相配,用以纪年、月、日。

  廿三:niàn二十。

  2.时间顺序:

  母亲出嫁→我的出生→我一岁半(庚子闹“拳”那一年)→我小学毕业→我师范毕业→我廿三→我廿七→七七抗战→去年→今年。

  五、布置作业:

  注音释词(见上面)。

  练习一。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课文主要内容:①写母亲的勤俭、朴实、倔强和为人热情;②写母亲对“我”的深刻影响。

  一、文章写母亲的勤俭、朴实、倔强和为人热情:

  P.5第8节,“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盘……她终年没有休息……残破的铜活发着光。”

  第10节:母亲待人热情,家里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

  第11节:“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她最会吃亏。给亲友邻居帮忙,她总跑在前面……凡是她能作的,都有求必应。但是吵嘴打架,永远没有她。她宁吃亏,不逗气。”

  第12节:写母亲并不软弱。“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可是母亲不怕,她要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她的泪会往心中落。”

  二、母亲对“我”的影响:

  六次:第9节,“从这里,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

  第10节,“到如今如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是这么清苦,因为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第12节,“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但是,在作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第17节,“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

  三、分析课文内容第6节、第8节:

  第6节:反复说“我”,是感情激动的反映,前一个“我”,一字一逗,表示心情的难过,饱含心疼母亲的感情。

  第8节:“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这一句精彩的白描具体而生动地写出了母亲的辛苦。“终年”二字突出了母亲一年到头的劳累,“鲜红微肿”则将母亲辛劳的程度逼真地展示了出来。

  “她作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一黑一白,色彩对比鲜明,从对比中显出母亲作事认真。

  “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杰出,残破的铜活发着光。”这一处白描从一个侧面表现母亲的勤劳,平实的语言中透出几分鲜明和生动。

  四、讲析第12节:

  指名朗读第12节,思考:可分几个层次?写母亲什么样性格品质?语言特点如何?

  1.分两层:

  第1层(……“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记叙母亲在兵荒马乱中表现出的坚强个性。

  第2层(“这点软而硬的个性”……)写“母亲”对“我”的人格影响。

  2.写母亲的坚强,既概括又具体。

  ⑴联军入城搜家时母亲镇定自若地保护儿女。

  ⑵北平无数次的变乱中母亲不慌不哭,从无办法中想办法。

  ⑶为一家人的生计考虑。

  3.写母亲对我的影响,这处是归纳起来写。

  “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生命的教育”,说得何等精辟。所谓“生命的教育”,就是教育“我”怎样做人,“我”的生命渗透着母亲的熏陶。也可以说母亲在为人处世、习惯品德方面给我的影响。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三。

  《我的母亲》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表达方式。

  3.学习老舍的写作方法,感悟情真意切的语言,体会真挚的感情,在写作时要说真话,表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立足文学单元,通过本课的学习,读母亲的形象。体会老舍从母亲身上受到的是生命的教育,进一步感受老舍的人格魅力。

  2.品词析句,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鉴赏作者笔下所塑造的伟大母亲形象,感受母亲美好品质,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热爱,赞颂感激和怀念之情,体会作者强调母亲给他的“生命教育”提升学生对浓浓亲情的珍视。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2.通过品词析句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

  师:同学们,这段时间以来,我们又步入了一个文学单元——“平民写家”老舍。我们走入了老舍的世界,做了很多事情,大家想一想,这段时间我们都做了些什么?

  生:我们读了老舍的《养花》

  看了电影《骆驼祥子》

  上网搜集了关于老舍的资料

  ―――

  师:是啊,我们了解了老舍的生平,读了很多他的作品,还看了电影,对老舍有了初步的了解,老舍就是这样一个有血有肉很真实的人,从别人对他的评价和他的生活,不难看出他的人格魅力和性格。他善良,勤劳,淡泊名利――。他的母亲给他的影响很多,上节课,我们一起跟着老舍先生回忆了他的母亲,大家回忆课文,文章围绕着母亲都写了些什么?

  明确:

  (1)日夜操劳

  (2)与人相处

  (3)遇事冷静

  (4)筹集学费

  (5)独自过年

  师:这节课,我们就跟随这作者走入字里行间,走入老舍的'内心。走入老舍的情感世界,去体会老舍与母亲之间浓浓的亲情。

  二、出示中心话题

  师:作者在文章最后一段这样写到“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所以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

  中心话题:

  母亲传给“我”哪些好的性格和习惯?结合课文的语言文字,以及你读的作品和搜集到的资料来谈一谈,并体会着读一读。

  师:请同学们深入思考这个问题,有了自己的看法后先在小组里交流交流自己的看法,一会我们全班交流。

  生:小组学习

  三、全班交流

  预设1日夜操劳——勤俭诚实

  (1)“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

  ①从这里体会到什么?

  ②为什么母亲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

  ③想象,是怎样的劳作让母亲的手终年鲜红微肿吗?

  (2)“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的雪白。”

  ①从这里你感受到什么?

  ②母亲是怎样将这样的袜子洗得雪白的呢?你能想象出来吗?

  ③为什么母亲要这么做?

  (3)“晚间,她与三姐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补到半夜。”

  白天,母亲辛苦劳作,晚上还要忙到半夜,可以说母亲日夜操劳啊

  (4)“忙碌中――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

  拓展:母亲这些习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我成年后依然保留着。在老舍的《养花》一文中写到“要是赶上狂风暴雨或者天气突变,就得全家动员,抢救花草,十分紧张。几百盆花,都要很快地抢到屋里去,使人腰酸腿疼,热汗直流。第二天,天气好转,又得把花都搬出去,就又一次腰酸腿疼,热汗直流。可是,这多么有意思啊!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小结:母亲用她那双“终年鲜红微肿”的双手,教给我做人要认真,要勤俭,要诚实,要热爱劳动。

  预设2与人相处——有求必应

  ①“凡是她能做的,都有求必应。――她宁吃亏,不逗气。”

  从这可以看出什么?

  ②“有求必应”是什么意思?母亲还会为别人做什么?

  小结:母亲的宽容忍让教给我如何帮助别人,如何与人相处。

  预设3遇事冷静——坚强沉着

  “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

  ①结合资料和看过的电视,谈谈那是一个怎样的年代?

  拓展:

  1、原文“联军入城,挨家搜索财物鸡鸭,我们被搜两次。母亲拉着哥哥与三姐坐在墙根,等着“鬼子”进门,街门是开着的。“鬼子”进门,一刺刀先把老黄狗刺死,而后入室搜索。他们走后,母亲把破衣箱搬起,才发现了我。假若箱子不空,我早就被压死了。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可是母亲不怕,她要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

  2、祥子被日本兵抢车的情境

  ②母亲在那样的情境下真的不着急,不着慌吗?那她为什么不哭?

  ③想象母亲是怎样做的。

  小结:母亲用她那柔弱的肩膀为子女撑起一片天,她只能“将心横起来,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母亲用自己的坚强教给我在困难面前要冷静要沉着。

  预设4筹集学费——无私奉献

  “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母亲不辞劳苦,只要儿子有出息。”

  ①这句话隐含了什么?

  ②想象母亲怎样筹到这笔“巨款”的?母亲都做了些什么?

  ③母亲为什么要这么做?

  小结:正是母亲的坚持母亲的付出让作者有了这样的成就,母亲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子女,母亲这无私的爱深深打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

  预设5独自过年——理解大度

  “我回到家中――母亲笑了―――她愣住了――叹出一口气――‘去吧,孩子!’”

  ①从这句话读到了什么?

  ②“笑”包含了母亲怎样的心情?

  ③“愣住了,叹气”又为什么?

  ④“去吧,孩子!”为什么这么说?

  小结:读了这段文字,不禁让人潸然泪下,母亲多么渴望与儿子一起热热闹闹的过春节,然而当她明白“我”必须返校时,却故作平静地让我离去,母亲这一平静的反应下,掩盖了多少理解,多少深情啊。她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理解别人是多么的可贵。

  师:就是这样一个不识字的母亲,她用自己的行动教给我做人的道理。母亲的勤劳、谦和、善良、坚强,给了我一生的影响,这就是母亲给我的生命的教育,她给老舍的一生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而“我”对母亲也饱含深情,饱含思念,作者在最后三段把这种情感展现给我们,请同学们带着体会读一读最后三段。

  1.自己体会读

  2.指名读

  师:通过朗读,你读到了什么?从那感受到的?

  生1:老舍很害怕失去母亲,从“怕怕怕怕”读到的。

  生2:老舍失去母亲之后非常的伤心,从心痛,心痛!

  四、作业

  师:学完这篇文章,你对老舍又有了哪些了解呢?课下写在你的小本本上。

【《我的母亲》教案】相关文章:

我的母亲教案12-09

《我的母亲》教案12-08

《回忆我的母亲》教案01-02

回忆我的母亲教案06-25

《我的母亲》语文优秀教案10-23

《回忆我的母亲》创意优秀教案05-13

荷叶母亲教案09-20

《荷叶母亲 》教案09-08

母亲的河教案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