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集合9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本次语文七色光共安派了四项语文实践活动,训练必须的课文语文素养。
目标:
1.在词句训练中,抓特点。
2.积累成语和名言。
3.阅读小幽默,感受阅读给人的快乐。
重难点:阅读小幽默,感受阅读给人的快乐。
教法:讲练法
学生准备:学生喜欢积累成语和名言。
教程:
一、练
第一项训练是读拼音,填汉字。可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在相互订正更改。
插秧 枯萎 模仿 评判 牢骚 固执 埋伏
羞愧 后悔 采纳
第二项练习是补充成语
杯弓(蛇)影 叶公好(龙) 刻舟求(剑)
水滴(石)穿 亡羊补(牢) 滥(竽)充数
二、日积月累
先指导学生读准这些成语或名言的'读音。不认识的子可以;在互相交流对成语,名言的理解;最后多读几遍“储存”在自己的小词库中。
三、开心一笑
让学生读一读,乐一乐,议一议这个小幽默讽刺了哪种类型的人?说明了那些道理?
四、总结
谁讲的幽默笑话又有趣有说明道理。
五、作业:知识窗
板书设计:
补充成语
语文七色光 日积月累
开心一笑
语文教案 篇2
师:同学们,透过一扇窗,我们能看到些什么?面对一堵墙,我们又能想到些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小说——《窗》。(板书课题、作者)
师:请大家默读一遍课文。(生默读课文)
师:谁能用简炼的语言概述小说的故事内容?
生1:发言。
生2:发言。
师:小说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反映社会生活。本文塑造了几个人物形象?
生3:两个。
师:分别是……
生3:靠窗的病人,不靠窗的病人。(师跟随学生回答,板书)
师:这两个人物形象你最想评论的是哪一个人物形象?你对他的评价是什么?并说说理由。要求:先独立思考,有了个人见解、认识后,再四人为一组,讨论、交流。
师:那位同学首先来评价一下自己想评价的人物。
生4:我想评价靠窗的病人。我认为他是一个心胸宽广的人。因为他自己的病也很重,但是他每天坚持讲不存在的美景来鼓励不靠窗的病人,减轻他的痛苦。
生5:我认为他是一个乐观的人。
生6:他是一个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
师:请说说理由。
生6:他看到的其实什么也没有,就是一堵光秃秃的墙,可他每天讲述那么美的景色,可见他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师:嗯!说得很好。请你读一下文中他所描述的窗外美景的语句。
生7:他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他两个病都很重,每天都很痛苦、很寂寞,他在这样的情况下能这样做,可见他意志坚强。
生8:还能看出他是一个关心他人、善良的人。
生9:他是一个心灵美好,品德高尚的人。
师:对靠窗的病人的评价,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稍等片刻)那,我们再来分析不靠窗的病人这个人物形象。
生10:他是一个自私的人,他认为窗外有美景,他就想占那个床位。
师:从文中哪个地方可以看出?
生10:不靠窗的病人,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偏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能有幸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呢?
生11:他是一个妒忌心很强的人,理由同上。
生12:我觉得他也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因为他当时病得很重。他们两个既不能读书阅报,也不能听收音机,看电视。靠窗的病人能看窗外的美景,他也想看,这是正常的。
师:嗯!他的分析听起来也有一定道理。其他同学有不同理解吗?
生13:他想占那个床位,我认为也是可以理解的,而且他也为这种想法感到过惭愧,也克制过自己。
师:他克制住自己了吗?
生14:没有。
师:从哪儿可以看出来他没有克制住自己。
生14:他为自己会有这种想法而感到惭愧,竭力不再这么想,可是,他愈加克制,这种想法却变得愈强烈,几天以后,这个想法已经进一步变为紧挨着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
生15:我认为他不可原谅。是的,他开始是感到惭愧,但后来,他认为那张床就该是他的,所以他见死不救。
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这一点?
生16:靠窗的病人半夜犯病,他大声咳嗽,液体充塞了他的肺腔,他只要帮忙按一下电铃,护士就会赶来,可是他纹丝不动。
师:而且,当时他还醒着。对此,同学们怎样看待?
生17:我认为他产生那种念头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他见死不救就无法原谅了。
生18:他见死不救就是为了尽快得到那张床,这是牺牲他人来成全自己。
生19:我认为他就是一个自私的人,不应该原谅他。靠窗的病人与他一样病重。但是靠窗的病人却想办法鼓励他,带给他快乐。而不靠窗的病人却始终考虑自己。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而不管病友的死活。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是啊!一个人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没错,退一步说,有点自私心、也是可以理解。但是,我们不能为了个人利益而不顾他人利益,不恩你牺牲他人利益甚至是他人生命为代价来达到个人的目的。
师:本文题目是“窗”,谁能谈一下对“窗”的理解?
生19:窗是心灵之窗,让我们看到了两个人的内心世界。
生20:本文故事就是围绕窗户来写的。
生21:这两位病人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途径就是窗。他们通过“窗”看外面的世界,我们通过“窗”看他们的灵魂世界。
师:也就是说,本文的故事情节围绕“窗”来写。窗既是病房上的窗,也是二人的心灵之窗。通过窗,我们看到了人性中美的一面,人性中丑的一面。那么,本文运用什么手法来塑造人物的呢?
生:对比。(师板书对比手法)
师:小说结尾一句是:“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想想一下他当时看到这堵“光秃秃的墙”后的心理活动。
生22:他会自责、惭愧。心里想:“原来靠窗的病人使用这种方式来安慰我、鼓励我、而我却……我真是该死啊!”
师:良心受到谴责,内心自责、懊悔。
生23:他十分生气,心里责骂靠窗的病人:“这个大骗子!根本就没有什么美景。原来,他每天都在说谎,他是在骗我啊!”
师:嗯!他并没有理解病友善良的用心。
师:那,我们再设想一下:假如病房里又住进来一位病人,不靠窗的病人会做些什么呢?
生24:他可能会把这个故事讲给新来的病人听,并且告诉他那个自私的人就是他自己。他以此来赎罪、忏悔。
生25:他不会说这件事,但他会像靠窗的病人一样也每天给新来的病人讲“窗外的美景”。
生26:我觉得他什么也不会说,什么也不会做,他只会呆呆地看窗外光秃秃的墙。因为他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他害怕新来的病人会像他一样为了占这个床位而加害他。
生27:他一直自责、内疚,病情因此越来越重。在临死之前,他把这件事告诉了新来的病人,以次来告诫人们不可因一时糊涂而遗憾终生。
生28:我也认为会像靠墙的病人一样,每天给新来的病人讲并不存在的“美景”,以此来激励他活下去。
师:同学们发言积极,发言水平也很高。我再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小说内涵丰富,意蕴深刻,我们从中可以受到怎样的启示呢?
生29:在生活中做一个心胸宽广、关心别人的人。
生30:用自己美好的`心灵去对待我们周围的每一个人。
生31: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爱自己,也爱他人。
生32:在生活中做人不可太自私,不可只顾个人利益。
生33:我们班有的学生,有好的辅导书、好的卷子不给别人看,唯恐别人超过他。我认为这也是自私的一种表现,同不靠窗的人是一样的。
师:奥!这种现象确实不好。不过,我相信:我们学完此文后,班里就不会再发生类似的现象了,对吗?
生(齐答):对!
生34:不能把个人的欢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不能做损人利己的事。
生35:在生活中,我们不能轻易地去误解、伤害别人。因为,有时我们伤害的人也许就是在暗中帮助我们的人。
师: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看到了咱们班学生的胸襟,这令我尤为欣赏。我相信同学们会把所获得的启示付之于生活实践中,会做一个心胸宽广、品德高尚的人。
师:小说的结尾十分巧妙,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我读完这篇小说后,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我把这种感受写了下来,作为赠言送给大家:(屏幕显示)
阅读感言:一扇小小的窗户,揭示了人性的美与丑,成为我们窥视灵魂、认识人性的了望台。让我们懂得了只有纯洁的心灵、高尚的人格才能浇灌出绚丽多彩的生命之花,才能幻化出充满生机的、美好、幸福的生活之景。一个人心中没有春天,他的眼中只能是一片荒漠。一个道德卑劣的人是不会找到亦美亦善的境界的。让我们在生活中,用至仁、至善、至美的心灵,用黑色的眼睛去寻找美丽的风景,把他送给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人。
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能找出文章的主要观点,简述理由。
2、能恰当引用课文语句,写一段文字表明自己的观点。
3、能对文章的观点说出自己的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写的一篇杂感《论美》。常言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有的人为了让这张脸变得好看一些,花许多钞票去美容,还有甚者,不惜千金去做整容手术,当一回或人造美男。我们都不是一掷千金的富翁,当然没有那么许多闲钱花在这张脸上,那么我们如何去追求自身的美呢?那么我们学习完这篇课文,相信同学们能找到一个满意的答案。
(二)整体感知。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用文中的'句子归纳课文的主要观点,并简要说说课文论述的思路。
(三)观点运用。
1、有一位品学兼优的同学,他的脸上有一块难看的胎记,其他同学的异样眼光使他很难为情。他自己也常常为这块胎记而郁郁寡欢。作为好朋友,请你写一封信劝说他(她)。
要求:
(1)运用文中的一些观点或语句进行劝说。
(2)认真研读课文,收集有关语句,仔细揣摩。
(3)150字左右,10分钟左右完成。
(四)辨别观点。
1、 仔细阅读课文,对于作者的一些见解你是否赞成?如果赞成请举一个例子证明;如果不赞成也请举一个例子来反驳。
总结:
教师寄语:拥有美,犹如拥有冬日的阳光,温暖了别人,也会温暖你自己。学会热爱,学会珍惜,学会奉献,你就是最美。
语文教案 篇4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3、介绍有关扩展资料。
教学重难点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最佳地点。)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第22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
⑴出示潮、浩、沸、涨等生字,指名读,说说共同点。(偏旁相同,
都是形声字)再口头组词:
⑵出示犹、据、踮、恢等左右结构的生字,指名读并口头组词。
⑶出示罩、薄、崩、霎等生字,说说特点。
⑷出示
闷:多音字:mēn(闷热闷酒)mèn(闷气闷雷)
⑸说说你还有哪个字记不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三、理清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时间顺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的习惯。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时的描写。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置境引入
1、播放录像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钱塘江大潮录像的部分内容)
2、谈话
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本,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好吗?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二、联结感悟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
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里感受到的?默读课文,做上记号。
3、小组合作学习
⑴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⑵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⑶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适时播放课件)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⑴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
⑵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
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⑶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⑷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些地方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感悟。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三、生成新知
1、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2、通过学习,我们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江大潮呢?
3、再次播放录像和图片,编写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4、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选择一个课外读到的名人故事讲给同学听,同时认真听其他同学讲名人故事,交流读后感想。
2.写一篇习作,介绍自己熟悉的人的一件事。
3.自主发现引用人物的对话的三种不同形式。
4.读读背背,收集积累名人名言。
5.读成语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学习准备
收集自己准备讲的名人故事中涉及的名人图片、名人像,讲名人故事时用。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讲名人故事
谈话导入
最近在语文课上我们结识了列宁、高尔基、李四光、宋庆龄等许多名人,课外大家也在读名人故事、寻找名人资料,今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举行一个故事会。
分组举行
1.调整座位,各小组围坐在一起。
2.各人先在组内展示自己所画的名人像或图片,简要介绍自己要讲的故事的主人公。
3.交代讲故事、听故事的要求:
讲的同学要讲清楚,让别人听明白;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可以提问,也可以补充;讲完后评选本组“故事大王”1—2名。
4.各小组内学生试讲、教师巡视。
全班交流
1.各组汇报本组评选出的“故事大王”名单,教师颁奖。
2.荣获“故事大王”称号的同学非常荣幸,“故事大王”们肯定愿意让更多的同学听到你的.精彩故事。哪位“故事大王”给全班同学讲?
挑选一、二名“故事大王”讲故事。
共同评议讲述情况。如仪态是否自然大方、语言是否流利、有声有色等等。
畅谈感想
1.听了组内同学讲的名人故事、“故事大王”讲的名人故事,大家有些什么想法?可以谈谈对名人行为、品格的评价,可以联系自身和现实情况发表感想。
2.学生畅谈感想。
3.一位位名人是一座座丰碑,他们的崇高思想与品格就像一座座灯塔,让我们将他们的形象永远铭记在心中,从他们身上获得力量,学得智慧,向自己的理想迈进。
语文教案 篇6
凡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感知作者叙述故事、刻画人物的方法。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一些重点句子的含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第六自然段。
3、帮助学生认识并学会本课生字。
4、引导学生写读后感,表达自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感知作者叙述故事、刻画人物的方法。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一些重点句子的含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忆旧知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教师提醒部分要十分注意的读音
别墅(shù)邮差(chāi)窜(cuān)过 似(shì)的 逮(dǎi)住 挨(ái)打 摩(ā)平
3、快速浏览课文的前四个自然段,想想它们都是凡卡信里的内容吗?
(不是,有的是凡卡的回忆,有的是作者的`叙述,有的是凡卡信的内容)
4、再读课文,分别找出哪些是作者的叙述,哪些是凡卡信的内容,哪些是凡卡的回忆,并做上标记。
三、认识作者,自学生字
教师介绍作者
契诃夫(1860—1904)俄国著名作家。出生于小商人家庭,做过店员,当过医生,后弃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北京的美丽和巨大变化。
教学方法:引导自主合作学习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说话,出示词语
1.出示课文插图或播放根据课文插图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2.看图说话,认读词语。
你看到了北京的哪些美丽的景物,这些景物美在哪里?(根据学生的介绍,随机出示词语。)
二、读句识字
1、激励学生自己认字。
谁会认生字条中的字?能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的吗?
(学生复习已会生字,交流自主认识的生字。)
2、打开课本,学生自主学词学字。
(1)读课文,用横线画出生字词。
(2)借助拼音读词语,用三角画出词语中的生字,认一认,读一读。
(3)发现容易读错的字并正音。
3.出示词语卡片,领读。(老师领读,学生当小老师领读。)
三、指导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听教师范读,想一想: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2.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作者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北京的美?这些景物分别有哪些特点?
3.学生质疑不理解的词,师生共同解答。(庄严、矗立、绿树成阴、川流不息)
4.指名朗读课文,大家评议,教师进行朗读指导。读出北京的美丽,读出我们的自豪,读出我们热爱伟大祖国的语气。
5.小组交流搜集到的`北京新变化的资料。
四、反馈评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一、感情朗读课文
1、小组读
2、读喜欢的段
二、指导写字
1、找出左右结构的字,引导发现左右结构的字书什么特点。
2、教师范写,有重点地指导。
本课要写的字,包含了独体、上下、左右、全包围四种结构。提示、范写易错的笔画和不容易写好的字。
同偏旁的字:坛、城,国、图。
突出主笔的字:央(长横)、旁(秃宝盖)、城(斜霍:
观察字形后,边示范边讲解:提土旁横宜短,竖起笔要高;方框不要充满格子,上下左右都应该留出空隙;秃宝盖的横宜长,覆盖下面的方字的弯度,就像一把弓。
3、学生描红练习
三、实战活动
搜集有关北京的图片、明信片照片、邮票、火花、文字资料等,在班上展示、交流。
附板书设计:
10北京
天安门
美柏油马路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山雨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品读,在老师指导下、在与伙伴交流中逐步领悟到作者的某些观察方法和言语表达技巧。
3、情感与态度:走进文字,走进大自然、热爱大自然,领略大自然的神韵。
教学重难点
通过反复品读,在老师指导下、在与伙伴交流中逐步领悟到作者的某些观察方法和言语表达技巧。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跟随作者的脚步,我们访问了“山里的朋友”,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亲密无间;让我们随着下面这篇课文,体会山雨的韵味。认真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字里行间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还可以背下来。
打开书,自己读读阅读提示,(点课件)在阅读提示中,你读懂了什么?(名确学习要求)
二、初读感知
我们跟着作者一起走进这场山雨,用你喜欢的阅读方式,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遇到不熟练的地方停下来多读几遍,直到熟练为止。想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把这场山雨介绍给我们的?(板书:雨来———雨中———雨后)
三、自主学习深入感悟。
跟着作者的脚步,再次走进课文中去,认真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字里行间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生自由读)
谁愿意用文中的语句描述一下你所看到的雨来时的景象吗?学生朗读1一4自然段。
听了他的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抓住词、读体会)让我们一起用读书声请出山雨,让他悄然无声地来到、让大家都无法发觉。(学生读)
2、(自学雨中)
听了你们的朗读,我已经感受到了山雨飘然而至,孩子们让我们一起走进雨中,看看雨中又是一番什么景象?你可以去听听山雨的声音,也可以去欣赏雨中的颜色,要通过朗读把你听到的声音或者欣赏到的颜色展现出来哟。
3、小组交流。(把你听到的山雨的声音或欣赏到的颜色在小组里读一读,再说说你的感受。)
4、集体汇报。说到哪句点哪句。
(1)听,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点课件)我能感受到这山雨是无字的歌谣,那样动听,你能感受到那是怎样的歌谣?(学生说)神奇、动听、悠扬等。问:他会是怎样神奇呢?
是的.,的确是——的歌谣。把你们感受到的歌谣读给同桌听听吧!谁来试着读读?(可以请同学老师一起读)我能感受到同学们对这曲歌谣的喜爱?为什么说这是一曲无字的歌谣呢?
师过渡:因为这曲歌谣是大自然这为神奇的音乐家谱写而成的,再听
(2)(点课件)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有幻想的色彩。
真是动人的乐曲,(点课件)我也想和你们一起弹奏这首小曲,你们是琴键,我就是轻捷柔软的手指。我觉得咱们应该一起演奏这首曲子怎么样?(师生共读)
山中,除了岩石、树叶、绿草,还会有哪些奇妙无比的琴键?你愿意成为哪个琴键?(雨声里,山中的每一朵小花、每一根松针、每一块鹅卵石、每一棵灌木丛————)快把它们成为琴键吧,相信你们还能弹奏出更美的旋律。赶快和同桌一起演奏演奏。
(点课件)(雨声里,山中的每一朵小花、每一根松针、每一块鹅卵石、每一棵灌木丛————)
师过渡:一路走来,我们都在用心倾听雨声,我们的眼睛又看到了什么?
(3)(点课件)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阳光下,山林的色彩层次多得几乎难以辨认,有墨绿、翠绿,有淡青、金黄,也有火一般的红色。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谈感受)
(点课件)正像你们说的一样,阳光下的山林色彩斑斓,雨中的山林一片嫩绿。
(引读)瞧,阳光下,山林的色彩层次多得——有——有——也有——,然而雨中的山林,所有的色彩都——绿得——,这清新的绿仿佛在——流进——流进——
师过渡:我听出来了,这清新的绿色已经流进了你们的眼里、流进了你们的心里,我多么希望你们用优美的朗读声让绿色也流进我的眼里,流进我的心里。学生再读。
师过渡: 此时,我们和作者的感受一样,(点课件)我们的记忆——宛若一张干燥的宣纸,这绿色随着丝丝屡屡的微雨悄然在纸上化开,化开……我建议我们一起再读读吧,能会背更好,让此时的记忆在脑子里化开,化开……(一起读)
师过渡: 不知什么时候,雨悄悄地停了,山雨过后,又会是怎样的画面呢?赶快去读读吧!。(汇报)雨后是怎样的画面?
5、雨后。
(1)(点课件)不知在什么时候,雨,悄悄地停了。——仿佛是一场山雨的余韵。
雨后的景象可用文中一个词概括,那就是?(幽静)
(点课件)听 鸟声 水珠的叮咚声
我有疑问,这部分既然是些雨后山之幽静的,为何要写鸟儿的啼啭,水珠的叮咚呢?
(点课件)出示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首诗就向我们传达了“鸟鸣山更幽”的意境,这种写作法就是以动衬静,以后在我们的写作中要掌握运用哟!
四、拓展
同学们,今天我们我们跟着作者赵丽宏,听雨声、观林色、品山静。走着走着,山雨已浸入的我们的心中,对山雨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如果我们热爱身边的大自然,用心去看每一处景物都会似人间仙境。用心去聆听每一个声音都会是优雅的乐曲。散文家朱自清眼里的雨又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看。
(点击课件)(资料)
雨下个不停,紧张而又舒缓……。我们在雨水的弹奏中攀缘于茫茫山谷,感觉着上天赐予的无边旋律,它一会儿如小提琴空旷轻灵,一会儿铁骑突出,一会儿春江花月,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雨滴,在伞上清晰地弹奏着,又顺着伞缘滴入泥中,有着鸣筝般的乐声,仔细听去,耳中似乎并没有声音,再听,又分明翁翁地,遥远而飘忽,如身边的雾……
这是老师眼里的雨,(师出示课件读)
语文教案 篇9
一、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课文内容,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3、初步整体地感知烟台的四季海上奇观。
4、了解烟台冬季的海上奇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5、完成“字词练习”练习作业。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创设情境。
1、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吧(板书:海)你们见过的大海是什么样的?(用一句话说一下)
2、今天老师带你们到烟台去看一看海,(板书:烟台的)为什么单单去烟台呢?因为中国的沿海城市,东面或南面临海的居多……所以便有了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齐读课题)
3、设疑激读
这份独特的景观到底是什么样子呢?请同学们轻轻地将课本翻到第十页。
(二)、听课文录音,注意生字的读音,留意多音字的正确读法,标出某些长句的停顿。
(三)、让我们也像录音一样美美地将课文读一便,要读准字音,画出生字词。
(四)、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词。
石凳 嬉笑 惬意 过滤 湛蓝 恬静
崇山峻岭 前赴后继 蔚为壮观 如痴如醉
2、指名读、齐读。
3、自己读,记住字形。
4、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5、交流板书:冬 凝重
春 轻盈
夏 浪漫
秋 高远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
1、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描写海的句子,圈出突出大海特点的词语,并在旁边写上你的读书体会。
2、交流。
重点品读:出示: “小山似的涌浪……掀到十几米远的马路中央。”
A、自由读读这儿,看能不能把这巨浪折岸的场面给映在自己的脑中,不看书就能说出来。(让学生自由反复读)
B、指名读,谈体会,其他同学边听边想。
C、指名不看书“读”(也即背)。
3、这样的场面真是太吓人了,可是许多烟台人和外地的游客,纷纷――(示意生接着往下说),还有的不顾被――(示意学生说)。
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指名回答)
4、读第二自然段,回忆学法。
烟台的海冬天如此蔚为壮观,春、夏、秋三季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下一节课再学习。
(六)、指导写字,完成作业。
1、指导书写:
仔细独立观察,自我体会字的结构与写法。
2、生写字。
5、烟台的海
教学要求: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掌握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能联系课文理解文中打比方的句子的意思,并能仿造打比方的句子。
4 凭借课文语言材料,了解烟台四季不同的海上奇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同时感悟课文中一些关键词句的'意思,感受烟台的海绮丽壮观,烟台的人勤劳、能干,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第二课时
【设计思路】
第二课时需要一个较为完整的结构与表象。教学“冬天”时,渗入一个方法,那就是把文字转化成一幅幅有动感的画面。接下来的三个季节的教学都遵循着这个方法。这三个季节的教学,我采取的方法是自由选读,自由寻找一个最喜欢的季节去品读。总体的设计思路就是先整体把握,再深入品读,通过朗读再现四季海与人的画面。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烟台的海有了哪些初步的印象?
2、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烟台的海有着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并且一年四季的景色都不相同。这节课我们共同再走入烟台的海,去身临其境地体会和感受它。
二、深入品读(冬),再现画面
1、按照作者的写作顺序,我们先来走进冬天烟台的海,放声朗读课文第二小节,,边读边感受冬天烟台的海有什么样的特点。2、指名读(冬天烟台的海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体会到的?用你的朗读来告诉大家。)
预设:生读: “小山似的涌浪……掀到十几米远的马路中央。”
A、听了这位同学刚才的朗读,你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相机根据学生朗读情况进行评点,结合句中的重点词句进行品读,体会和感受。)
B、还有谁能通过自己的朗读告诉我们一些新的感受?(意在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化朗读。) 3、“百闻不如一见。”你想亲眼看看那海上磅礴的景象吗?(播放录象) 4、这样的场面在我们看来是很吓人的,可是许多烟台人和外地的游客,纷纷――(示意生接着往下说),还有的不顾被――(示意学生说)。从这你感受到了什么呢?在那道壮丽的风景线中你看到了什么?(给予学生想象的空间,感受人与海的亲密关系。)三、、品读其他三季1、总结引入:刚刚大家读得很投入,大家是 〈1〉读,分层;〈2〉读,欣赏美;〈3〉说说画面;〈4〉感情朗读,通过这几步把这些文字,全都变成了真实鲜明的图象印在自己的脑中,所以就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下面大家就按着刚才的学习方法,选择春、夏、秋季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季节的海,好好地读一读,深入地感受一番。
2、学生自选一个季节,进行自读体会。
3、同学交流读书体会4、师生交流:
春天的海:预设学生选读“微波泛起,浪花嬉笑着,追逐着奔来,刚一触摸到岸边的礁石、沙滩,又害羞似的退了回去,然后又扑了上来,像个顽皮的孩子。”结合学生所谈所读进行指导:
(1)这段话我们该怎么读?(轻快活泼)(指名读)
(2) 读得不错,如果你能注意语调的起伏变化就更好!如果把“害羞似的退了回去”读得轻一点,“然后又扑了上来”读得重一点儿,这样一来,就能更好地表现浪花的轻盈活泼。谁再来试试?
(3)请读;女生齐读;全班齐读。
(4)欣赏录象画面。
(5)春天是播种的季节,勤劳的烟台人民在大海上忙些什么呢?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夏季的海:预设学生选读比喻句。(1)作者把夏季的海比作一个恬静、温柔的少女恰当吗? 为什么?(夏天烟台的海常常水平如镜)
(2)你还从什么地方感受到了夏天的海象是位温柔恬静的少女呢?引导学生摄取清晨和傍晚两个镜头来朗读想象感受。
(3)欣赏录象画面。
(4)小结:夏季烟台的海给烟台人民带去了精神的愉悦和享受。
秋季的海:
(1)朗读时抓住“格外湛蓝”。
(2)欣赏录象画面。
(3)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你们看,渔家驾船出海了,货轮起锚远航了,秋天的大海为烟台人民带来了什么呢? 三、收尾总结1、与学生一起回味式总结:刚刚我们一起走过了冬天的―春日的―夏日的―秋天的――
2、所以,我们可以说,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让学生齐读)。四、积累巩固,布置作业体会烟台海四季的特点,当一回小导游,介绍一下某一季节烟台的海。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树教案11-13
语文《荷花》教案09-19
语文《掌声》教案12-08
语文下册教案10-08
语文桥的教案09-07
语文天地教案12-10
语文综合教案08-03
语文写作教案12-26
语文的设计教案07-20
(精选)语文教案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