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教案共4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教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教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毖Щ岜究紊字,并能正确读写。
2闭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长廊的美。
3蹦芰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而理解长廊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的美。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词语所描绘的情境,感受长廊的美。
教学准备
课件或挂图、小黑板。
教学时数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板书:颐和园)同学们,谁去过颐和园?颐和园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呢?(又大又美)而颐和园里,最著名的景致要数长廊了,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循着作者的足迹,饱览颐和园长廊的美吧!
(板书:的长廊)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弊杂啥廖模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标出段落的序号。
2笨渭(或小黑板)检测掌握生字新词的情况。
3狈中∽槎量挝摹
4倍镣耆文,你感觉这长廊怎么样?
三、细读课文,感受长廊的美
(一)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二)讲读第1~2段。
1钡1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从这句中,你了解到什么?
2币导学生从第1段进行质疑。(引入第2段的设问句。)
3弊髡咄我们一样,也产生了这个问题,他就积极地去寻找答案,他找到答案了吗?因此,作者用一个设问句,给我们造成了悬念,成功地引起了我们读者的好奇心,引我们随他一同去欣赏长廊引人注目的地方。
板书:长廊
(三)讲读第3~10段。
1币宰约合舶的方式朗读第3~10段。
2闭獠糠帜谌菔前词裁此承蚪樯艿模康3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你从中了解到长廊的什么特点?板书:建筑艺术绘画艺术
3毙郎统だ鹊拿溃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1)长廊的美,是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的集中体现,这就是长廊引人注目的地方呢!
(2)长廊的建筑非常精美,它有三绝:一是造型绝,全长728米,从万寿山上看,形状像一只倒挂的蝙蝠;二是风水绝,北倚万寿山,南临昆明湖,依山傍水,构成美丽的图画,园中美景随水波而动,随四季而变,真可谓是变化无穷;三是结构绝,斗拱结构,全部是木头搭成,竟没用一颗钉子。相机板书:精美三绝万寿山昆明湖小结:我国民间有在建筑物上画刻蝙蝠的习俗,而蝙蝠倒挂的意思就是表示福到了。而长廊所处的地理形势非常绝,既考虑了气候,又考虑了游人对园中美景的一览无遗,真是人在廊中走,景在身边移。造型更非比一般,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多么精湛的技艺呀!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啊!引读第4~7段,还可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读,齐读、赛读等形式,读出长廊的美,因势利导,感受其中几个句子的妙处,并反复感受长廊三绝的精美。这三段的中心句是(生齐答)。过渡:长廊的美,不只体现在建筑艺术上,还体现在(生齐答:绘画艺术)
(3)关于绘画艺术,作者给我们介绍了哪些内容?
A笨焖倌读第8~10段。
B钡8段在第8~10段中有什么作用?
C苯涣鳎耗愣炼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相机板书:赏心悦目
(4)小结:这些画来历不凡,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颜色各异,精美绚丽,堪称艺术珍品,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4笨渭、插图等再现长廊的美,让学生再一次形象地了解长廊的特点,体会、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5笔ι合作朗读第3~10段,师引读,让学生再从文字中感受一次长廊的.精美。
6毙〗幔嚎挝拇咏ㄖ艺术和绘画艺术两方面详细描写了长廊的美,让大家领略了拥山抱水、气象万千的皇家园林景象,让大家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自豪。
(四)齐读最后一段,读出对长廊的向往。
(五)梳理文章结构:师生共同完成。
作者以总分形式介绍了长廊的美,文章开门见山介绍了长廊是颐和园最著名的景致,被列为吉尼斯世界纪录,那么到底有什么地方引人注目呢?作者以一个设问句激发读者的兴趣;接下来第3~10段详细为我们介绍了长廊的美,其中第4~10段是全文的重点。第4~6段详细介绍了长廊建筑艺术的美,作者抓住了一个绝字,从造型、风水、结构等方面作了介绍。第8段是一个过渡段,作者其后在第9~10段写了长廊的绘画数量、由来和种类等方面的情况。最后一段以一个疑问句收尾,激发同学们对长廊的向往。文章的条理非常清晰,我们学习时要注意学习其写作方法。
(六)总结
长廊是颐和园中匠心独运的一大手笔,除了它的长度和它所具有的建筑功能闻名于世以外,长廊最吸引人之处还在于它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彩画长廊。人们在长廊中漫游欣赏的时候,就仿佛是走入了一座别致的精妙画廊。这条独一无二的长廊,代表了中国园林建筑的高超水平,是颐和园内的建筑经典。
四、巩固
感知现在,长廊就在你们眼中,用上课后4题中的词语,说说你眼中的长廊是什么样的。
五、练习与拓展
1彼鸭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2崩识琳抄自己喜欢的句、段,体会文中的语言美。
3狈滦葱×繁剩汗鄄煲淮景点(如学校、公园、广场等),按总分形式把它介绍给大家。
附:板书设计
小学教学教案2
学习目标:
1、认识颐、耸、阁等7个生字,会写廊、殿、柱等11个生字,理解并会书写神清气爽、金碧辉煌、滑过、隐隐约约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和摘录最感兴趣的词句,培养学生赏美爱美的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3、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颐和园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1、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2、借助课文,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时间: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教师激情她,构思巧妙,建筑精致,全国各地有名的园林都能在此看到影子,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她,被誉为世界几大文明的有力象征,是中国的世界遗产之一,园内的长廊还被列入吉尼斯世界记录之中。她,就是北京的颐和园。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美丽的大公园。板书课题。强调颐的`笔顺。
二、初读。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检测掌握生字的情况,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3、颐和园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通过初读课文,你对颐和园都有了哪些了解?
板书:美丽大公园练习有感情朗读第一句和最后一句。
三、再读课文。
1、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找出作者的游览路线,把有关的句子划下来。
课件出示: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2、游览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3、画一画旅游示意图。这就是按地点转换顺序记叙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进了、绕过、走完、来到、登上、下来、走过等记叙游览过程的动词,学习作者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
四、研读课文
把描写你所喜欢的景点的段落多读几遍,想想为什么喜欢它。并用自己习惯用的标记方式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朗读,思考讨论,:
(1)长廊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把长廊这处景观写具体的?你体会到了什么?
①长:一眼望不到头,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②美:五彩的画,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栽满了花木,神清气爽
(2)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用具体的数据来表现长廊的长、间数多
(3)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4)长廊两旁:风景宜人。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说明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开和谢是一对反义词,形象地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景色特点。)/article/使人神清气爽的: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这句话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长廊在昆明湖的右边。一进颐和园的大门,长廊就把它那富有特点的美,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怎样朗读这段才能把长廊的美读出来呢?读的形式要丰富一些;熟读成诵,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此段
3、练习说话:
小学教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会认颐、耸、阁、舫、眺、堤、态这七个生字;会写殿、廊、柱、栽十一个字。
2、会正确地读写神清气爽、金碧辉煌、葱郁、堤岸、眺望、姿态不一这些词语。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及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美景。
4、体会作者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
1、体会文章结构严谨,文脉清晰的特点及感悟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2、字词的书写。
【教学难点】
字词的书写,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感悟颐和园的美景。
【教学过程】
一、出示多媒体──观看颐和园美景图
1、看颐和园的图片:
同学们,游览了雄伟的长城后,今天老师想带着大家去另一处地方看看。
2、揭示课题:
这么美丽的风景是哪里呢?
⑴出示课件:
18、颐和园
⑵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初步体会作者写作的思路
1、自由地读课文,要求:
⑴自由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⑵边读边思考颐和园带给你怎样地感受。
2、检查生字词:
出示课件:
颐和园、柱子、栽种、狮子、朱红、大殿、长廊、耸立、琉璃瓦、佛香阁、金碧辉煌、葱郁、画舫、几乎、远眺、堤岸、姿态不一
先指名读──再齐读。
3、整体感知:
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反馈交流:
导:读了课文后你能来说说颐和园是个怎样的公园吗?
⑴学生找到第一段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导:你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回答吗?
齐读第一段──指名回答读了这句话后,你知道了颐和园的哪个特点?
(大、美)
老师插入一个知识:
颐和园占地290.8公顷=29080000平方米约5000个校园大。
导:了解了这个知识后你想说些什么?
齐读这句话:
带着你的感受来读读这句话吧!
⑵学生说美丽找到最后一段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
齐读这句话──指名回答读了这句话后的感受。
引到第一段导:
请不同的学生找。
三、再读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1、自由读2~5段:
说一说小作者游览美丽的颐和园时,一共去了几处地方,在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画出来。
2、反馈交流:
导:小作者先游览了哪些地方,再游览了哪些地方呢?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导: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句子看出来的呢?
3、理清文章思路: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了。
板书: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导:我们从这些句子中明白了作者游览的顺序,下面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起去游览美丽的颐和园吧!
四、精读课文
引:你最喜欢颐和园哪处景点呢?选择相关的段落认真读一读。
交流:
1、精读第二段:
齐读第二段读了这段话后你体会到了这是一条怎样的长廊?
⑴出示长廊的图片:
我们一起先去领略一下这条美丽的长廊看看他的魅力吧!一起读!
⑵读完后问感受:
我觉得这是一条很长的长廊。
在文中找句子:
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齐读这句话──讲说明的方法读了这句话后你想说什么?
这句话说明了长廊的长(列数据)。
⑶这条长廊很美丽。
在文中找句子:
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
齐读这句话──说说读了这句话后,你有什么感受(景色十分美丽)。
导:如果当时正值,秋高气爽,丹桂飘香,伴着徐徐微风,你正走在这条长廊上,深深地呼一口气,你会感到怎样?
指名请同学读──齐读。
⑷朗读体会:
①找到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读了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②再次齐读第二段:
带着你们的感受,伴着音乐,我们一起再来读读第二段吧!
2、精读第三段:
⑴找到佛香阁排云殿:
走完长廊后作者又去游览了哪些景物?
⑵教学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①找出这句话:
文中是怎样来描写佛香阁的呢?我们一起来读读。
②齐读这句话。
③读了这句话后你有什么感受?在图中找一找作者所说的佛香阁是哪个建筑。
④看完图后,再自由地来读读这句话,谈谈佛香阁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地方?
(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解释琉璃瓦。
理解耸立,体会佛香阁的高。
⑤想着佛香阁的.样子,带着你的感受再来读读这两句话。
⑶教学排云殿:
①找到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
导:作者又是如何来写排云殿的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这句话,说说作者在描写排云殿时哪个词语用得好?从这个词语体会到了什么?
②理解金碧辉煌:
从这个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③齐读这句话(先看图,排云殿):
这一排排金碧辉煌的排云殿多么漂亮啊!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一句话。
3、精读第四段:
⑴找到:
宫殿、昆明湖、城楼、白塔。
导: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作者是在哪个角度看的?看到了那些景物呢?
①找到宫墙:
齐读这一句话。
文中用了怎样的语言来写宫墙的呢?
②体会掩映。
③从这个词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互相衬托,互相遮掩。)
④体会颜色:
找到描写表示颜色的词语谈谈你的感受?
⑵找到昆明湖:
看着这么美丽的昆明湖,我们一起把作者的语言来读一读吧!
出示:
正前面,昆明湖
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朗读指导:
读得轻。
齐读这一句话。
⑶体会滑:
拓展:
假如此时你正坐在船上,听着悠悠地桨声呼吸着新鲜空气你有什么感受?
⑷找到城楼和白塔:
①作者是怎样观察到城楼和白塔的。
②齐读第四段。
4、齐读第三四两段:
导:我们在万寿山脚下,抬头看到了这些美景,让我们伴着音乐,随着作者再去走走吧!
5、第五段:
⑴自由地读第五段:
找到堤岸,读相关的句子。
⑵找到小岛读相关的句子。
⑶找到十七孔桥:
导:说说十七孔桥有什么特点吗?
桥洞多──找词语
柱子多──找词语
狮子多──找词语
想象一下狮子会有哪些形态?
齐读2~5自然段。
导:作者一路带我们去游览了那么多的景点,让我们再次去感受一下吧!
五、结课、布置作业
1、提醒难写的字,及容易写错的字:
栽、雕、廊。
2、画词语、抄词语。
【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美丽的大公园
长廊:长、奇、美
山脚:佛香阁、排云殿
万寿山
山上:宫殿、昆明湖、城楼、白塔
昆明湖: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教材的开放性表现在教材要和生活实践相结合,要课内外结合,要学用结合。作为教师要突破教材对学生教育的禁锢,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而不能成为教材的奴隶,应该做教材的主人。
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最美丽的景色通过读、赏,感受颐和园的美,整个教学思路设计得比较清晰,但是实际教授起来感觉有些乱,对学生的问题把握不到位,归根到底是对教材的钻研不透。
课堂上要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鼓励学生对不同意见展开争论,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迸射出火花,从而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通过用新课程崭新的理念上课,我觉得新理念已经在慢慢的渗透到学生的思维中去了,这是值得欣慰的。
小学教学教案4
【情景说明】
《颐和园》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材第七册第五组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组共三篇课文,两篇精读课文《长城》、《颐和园》,一篇略读课文《秦兵马俑》,介绍的都是我国的世界遗产。《颐和园》这篇课文描述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景色。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学生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的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法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学准备】
教材中配有三幅图片,分别是长廊、佛香寺和十七孔桥,可以使学生形象地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教师在课前可让学生查找更多有关颐和园的图片、文字资料,对颐和园有更深刻的了解,并在学文过程中适时展示收集的资料,拓展学生视野。
【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再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自学课文,质疑问难。
第二课时,精读课文,领略美景,学习语言,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为了保护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全世界最突出的自然和文化景观评为世界遗产,编成《世界遗产名录》。我国已有多处景观名列其中。
播放CAI课件:
《世界遗产名录》一书,翻开扉页,上面书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文化景观。
今天,我们再去领略我国另一处景观颐和园的风光。
板书课题:
颐和园
二、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颐和园的图片、文字资料
同学们在课外收集了颐和园的有关资料。请你介绍和展示收集的资料或图片。
三、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懂之处多读几遍,并做上记号。
2、同桌分段对读课文,互相检查,互相帮助。
四、检查学习情况
1、指名分段读课文:
纠正字音。并做简要评价。
2、交流读书感受,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游览顺序:
师:读了课文,你已经了解了什么?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可相机出示文中三幅插图:长廊、佛香阁和二七孔桥。)
师:作者按怎样的顺序来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
(引导学生找出第2、3、4、5自然段的第一句话理清课文条理。)
(CAI课件出示第2、3、4、5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游览路线。)
师:请同学们读读大屏幕上的句子,注意句中记叙游览过程的动词,学习作者游览观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
3、CAI展现颐和园地形图,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游览顺序的记忆。
五、布置练习
自己最喜欢文中哪一处景点?把相应的段落多读几遍,想象文中描绘的美景。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旧知
课文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主要介绍了颐和园的哪几个景点?
板书:
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
二、精读课文,领悟语句,品味语言美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想想颐和园里的哪处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把描写该处景物的段落多读几遍,说说这处景物有什么特点?
2、学生小组间交流学习情况:
教师巡视,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3、全班交流学习情况:
师:颐和园里的哪处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并说说为什么会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学生可能会抓住重点段(课文的2~5自然段)来谈体会:
⑴引导学习第二自然段:
描写长廊的长,横槛上的五彩画没有哪两处是相同的,长廊两旁花木成荫。
①CAI出示句子: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
②学生读后谈理解:
读了这几句话,你感觉长廊这个景点有什么特点?
(长廊长的特点可与教室的长做个比较来感受长廊的长。)
③出示长廊图片:
欣赏长廊,感受长廊的长、美。
④指导朗读:
长廊真是长呀,横槛上面几千幅画又各不相同,画家真伟大呀!请同学们感情朗读这几句话。
⑤请同学们仿照这几句话来说说教室走廊的特点,如:
走廊地面的水磨石被同学们拖得发白发亮,一侧的水泥柱子非常坚固,不锈钢栏杆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⑵自主学习第三自然段:
描写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
①CAI出示句子:
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那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②指名读句子,谈体会:
我读后感觉佛香阁闪闪发光,排云殿金碧辉煌。
③师指导写法:
比起长廊,佛香阁、排云殿两处景点所花的笔墨非常少,是略写。
④出示佛香阁插图:
齐读大屏幕上的句子。边读边观插图,感觉佛香阁、排云殿的雄伟。
⑶抓重点,体悟第四自然段:
①CAI出示句子: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②学生读后谈感受:
昆明湖非常平静,非常绿。昆明湖湖面像镜子一样光滑。
③点明比喻句:
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比喻形象、具体。
④师: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句话更强调了湖面的平静。句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形象?为什么?
(体会滑字用得准确、形象,与划字比较,体会用词的准确。)
⑤启发想象:
作者注意观察,又发挥想象,把昆明湖的静与绿写活了。由昆明湖的静你还知道哪些描写静的句子?
(课文《我们的民族小学》中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⑥欣赏美景,感情朗读。
⑷赏读第五自然段:
①CAI出示句子:
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倒垂的杨柳。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②学生读后谈体会:
这段话详细描写了昆明湖的美景,有长长的堤岸,有不同式样的石桥,有湖心小岛。主要写了湖中十七孔桥。
③教师总结:
这段话详细描写了昆明湖的美景,是详写。
④CAI播放昆明湖的美景,并配音朗读出示的语句。
⑤学生感情朗读该段,想象美景。
三、总结全文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作者按游览的顺序向我们描绘了长廊的长、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昆明湖的静、绿和十七孔桥上的石狮子姿态不一,形象而生动。
四、课后小练笔
学习了《颐和园》移步换景的写法,课后同学们记一次游览活动。注意按一定顺序描写,抓住特点描写。
【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前,我自己通过网络搜集了大量文字、音像资料,精心设计了教学结构,整合了许多文字、音像资料。课堂活动中,学生在阅读文本、想像画面的同时,欣赏颐和园的真实景象,既丰富了视野,又增添了热爱颐和园的情感。特别是颐和园的地形图的再现,让我们这些远离北京的孩子能深刻记忆游览颐和园的路线。
学生在学习本课后,能按一定的顺序记叙自己的游览经历。有的学生按照游览顺序记叙了参观校园的过程:一进大门,就看见一条笔直的水泥路通向教学楼。水泥路两旁穿过教学楼走廊,顺着又宽又干净的楼梯,扶着光亮的扶手,上了二楼就来到我们的教室学生仿照课文第二至五段每段开头的第一句话,清楚地交代了自己的参观经过。
【专家点评】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颐和园》一课结构清晰,课文第二至五自然段的每段开头第一句话很明显地交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该教学设计借助多媒体再现真实景象、展现课文重点语句,注重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在交流的过程中拓展了文本,丰富了学生语言。比如:学生不仅收集到关于颐和园的历史资料,还收集到文中各景点的具体文字介绍及优美图片,学生介绍收集的资料,语言表达流畅,用词恰到好处,充分调动了学生动手收集资料的能力和整理、表述语言的能力。注重启发想象,学生由昆明湖的静想到了《我们的民族小学》中学生读书时窗外的静,学生从书中跳到书外,展示了学生对以往所学知识的回顾,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注重读写结合──引导学生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的写法,并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完成课后小练笔,做到了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小学教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教学教案03-05
小学教学教案11-20
小学体育教学教案11-24
小学语文的教学教案11-17
小学篮球教学教案06-16
小学教学设计教案06-23
小学篮球教学教案11-26
小学教学教案(热)01-10
小学教学教案(精)01-10
小学课堂教学教案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