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汇总9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知识与技能
1. 认识三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目前,哺乳,上颚,退化,垂直,胎生,经验,特征,寿命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朗读课文,了解鲸的形体,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来表现事物,并用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 初读课文,抓住要点,可采用找中心句和例提纲的方法。
2. 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细读课文,体会特点。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朗诵家,小画家,演说家,表演家中的一个角色来汇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 研读课文,领悟说明方法。练习运用学到的说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索动物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特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作者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突破方法
对于说明方法,要让学生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来体会认识,老师要让学生去寻找,发现课文中的不同的说明方法。
教法与学法
教法:1.展示有关鲸的资料,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2.引导学生从鲸的形体,捕食,呼吸,睡觉等方面全面地认识鲸的特点。
学法:课外收集鲸的资料,了解鲸的样子和习性。抓住自然段中的'中心句和重点词语,选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鲸的文字,图片资料
教师:准备一些有关鲸的图片,生字,新词和重点语句内容的课件。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体会诗歌语句精炼,形象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懂得要珍惜生命,善待动物。
4.学会加上适当的表情甚至动作深情诵读。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诵读诗文
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从一年级至今读了好多诗歌,美文,甚至还会背,对不对?
谁愿意来背上一首诗?(背得真流利)明白它的意思吗?明白,一定能背得更好听。(课前交流准备)
同学们诵读了这么多优美的诗歌,这是送给老师的最精美的礼物了,陈老师也想给大家朗诵一首余光中的诗——《乡愁》。
教者朗诵。
你认为老师读得好吗?(你说,好在哪儿?1.听出思念故乡2.老师的朗读好在哪儿?语速缓慢能让人听出哀伤的回忆)
是啊,声情并茂的诵读,最能触动人的心弦。
二.疏通正音,读顺读通
今天老师跟同学们一起来学习诵读一首诗——《小鸟,请原谅我》,齐读题。
“我”为什么要小鸟原谅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诗,边读边想每一段的意思。
1.自由读。
2.指名分节读。(谁来读第1节)
三.抓点释疑,读清读懂
1.逐段提问,这段讲的什么意思?(用一句话概括段意)
板书:
(1)凄美死去。(惋惜难过)
(2)自然悲泣。(哀伤)
(3)万物抗议。(害怕孤独)
(4)请求原谅。(忏悔)
2.每一节的意思读懂了,那么你能体会到每段中融入了作者什么情感呢?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边读边想:每段各自流露出什么感情?(学生读2分钟)读好了吗?
(出示第1节)请一位同学读读看,看他体会得怎样?
个别读。(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一只美丽的鸟儿,它颈上的羽毛是那样白,比雪花还白,你突出了哪个字——还,翅膀的羽毛是那样绿,比小草更绿,你也突出了一个字——更,真好,这就叫重读,重读一些关键词更能表达出情感来。多美的鸟啊,可他现在已经——死了,静静地躺在我的手中,此时,你的心情怎样?你呢?你呢?)是啊,谁都会难过,谁都会可惜。(板书可惜)
一起来读读,体会一下,注意加点的字。
3.多美的鸟啊,大家想看看吗?(播放视频)
你觉得视频中的鸟美吗?
可是我亲手扼杀了美丽,我的心沉痛极了,整个自然界也仿佛沉浸在哀伤之中,啊,大森林少了一名歌手——(引读第2节,出示第2节)
小鸟的死给森林,给鸟妈妈,给山村、小树、小草,给大自然中的一切带来的是深深的——?(你说,板书哀伤在诵读中如何表达哀伤的情感呢?一般的做法,放慢语速,语调低沉)
指名读。你能读出这种情感吗?(“痛心的泪滴”太好了,读。)
4.小鸟曾经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然而“我”却朝它举起弹弓。(出示第3节)啊,远处有只鸟在叫,他在干什么?(抗议)抗议的不仅仅是鸟儿,还有 ——花儿、树……一切美丽的生命,好像都要离开我。设想一下,地球上鸟没了,花谢了,树秃了,就剩下你一个人,此时,你是什么感受?(孤独害怕)读出来。(板书孤独)这种孤独的感觉真令人窒息。
如果再给你一把弹弓,你还会这样去做吗?(出示第4节)文中的“我”也后悔了(板书后悔)——把弹弓扔进深深的谷底。决心再不——打鸟!
如果是你,你会下决心改正错误吗?请你读,看看决心大不大。(“深深的谷底”决心大齐读)
四.综合操练,读熟读美
古人云“言为心声”,优美的.诵读犹如一杯清新的绿茶,沁人心脾;仿佛一个美丽的故事感人肺腑;好像一直动听的歌曲给人力量。
(1)听了同学们朗读,老师也忍不住跃跃欲试了,愿意听老师读吗?
师范读。
同学们的掌声说明是对老师朗读的肯定。你说说老师的朗读好在哪儿?(语速慢,表现出悲伤。)(真会听,对了,一般,读热烈、欢快的内容语速快一些,而这种悲伤的内容语速要慢一些)
同学们也想试试了吧!想不想?读好先得练好。请你自由选择一段练一练,老师也给你配上音乐。
(2)指名配乐读。练(哪些同学练得第一段?就你)
(3)师生共评。(说出了我的心声我也是这么认为的赶上老师了你是我的老师)
(4)男女生赛读。(据我了解,我们班男生、女生朗读水平难分高下,今天来赛一赛,男女生各推荐一名选手来比比)
言为心声,老师听到了惋惜,听到了哀伤,听到了惶恐,听到了忏悔。听出了诵读的力量。同时我们还学会了诵读的一些技巧,重读一些关键词更能表达感情,读到悲伤的内容语速要慢一些。这里有一首西班牙著名诗人迦尔洛的小诗,这首诗用什么样的语速来读?(慢)为什么?(悲伤)(好,你来读)
猎人
在松林上,
四只鸽子在空中飞翔。
四只鸽子
在盘旋,在飞翔。
掉下四个影子,
都受了伤。
在松林里,
四只鸽子躺在地上。
今天,我们不仅懂了诗中的感情,还通过诵读把这种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就是诵读的力量,希望同学们把这两首诗诵读给你的家人听。
语文教案 篇3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本单元课文中实词的意义和常见虚词的用法,初二语文第六单元 复习。
2.理解文中出现的多义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的意思。
3.领会句意,把握课文思想内容。
4.领会文中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培养赏析古诗文的能力。
5.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学习生动、形象的写景方法。
6.识记有关常识,美文及名句。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思维的哲理性,培养观察能力以及鉴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乐观的志趣,豁达的胸怀,进取的精神
(四)美育渗透点
感受自然美,欣赏生活情趣美。
二、学法指导
1.撰写100字左右的单元内容概述。(课前)
2.自制文体,文学常识积累卡。
3.自制实词、虚词积累卡。
4.自制名句积累卡。
5.通过练习加以巩固。
6.进行能力迁移训练。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体会个性鲜明的写入方法;
2.学习生动、形象的写景方法;
3.背诵课本中要求背诵的古诗文。
解决办法:一是反复吟咏、背诵。二是讨论归纳。
四、课时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进行知识抢答
2.交流积累卡。
3.练习巩固。
4.能力迁移训练
七、教学步骤
(一)概述单元内容
本单元所选课文有的写人,有的写景,有的记事,有的抒情,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初二语文第六单元 复习》。要注意体会《五柳先生传》的写人方法,《小石潭记》中生动形象的写景以及《观潮》中的语言描写。同时要背诵五首诗歌,悉心体味其中的名句。
(二)知识抢答
1.有关文学常识
2.多义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宇
3.名句背诵
(三)归纳常见虚词的用法
(四)巩固练习
背诵默写
1.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七言绝句《秋词》
2.《五柳先生传》中描写五柳先生生活贫困的句子是
3.全石以为底,近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差披拂。
4.苏轼词《浣溪沙》中着重描写清泉寺的外部环境,以衬托寺庙清静和优雅的三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重点语段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年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相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文中加点词。
(1)佁然:愣住的样子 (2)傲尔:忽然
(3)逝:离去 (4)邃:深
2.把上文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牙公似的凹凸交错,没法知道它的源头了。
3.上文第1段,作者写潭水时,通过游鱼、阳光、影子等具体的描写,突出了潭水 清澈透明 的特点。
4.作者描写鱼,采用了动态和静态描写的方法。上文描写鱼静态的语句有 怡然不动 ,描写鱼动态的语句有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5.第2段运用了形象的'比喻:“斗折”写的是 溪身 ,“蛇行”写的是 溪水 。
6.潭上四周景色给人的印象是什么?作者这样描写抒发了自己怎样的心情?
(六)能力迁移
临江之人畋(tián),得幼麋,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怛(dá)之。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积久,犬皆如意。幼麋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之友也,抵触偃仆,益狎。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其舌。
三年,麋出门外,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注释]畋:打猎。怛:恐吓。
1.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B)
①得幼麋,畜之(养)
②群犬垂涎,扬尾皆来(摇动)
③稍使与之戏(玩耍)
④积久,犬皆如意(心满意足)
⑤以为犬良我之友也(友善)
⑥抵触偃仆(俯卧)
⑦益狎(亲近)
⑧狼藉道上(指幼麋尸骸散乱)
A.①④⑧ B.①③⑦
C.②⑤⑦ D.②⑥⑧
2.下列加点的“之”,意思完全相同的是(D)
①临江之人畋②得幼麋,畜之
③其人怒,怛之④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
⑤稍使与之戏⑥忘己之麋也
⑦以为犬良我之友也 ⑧与之俯仰甚善
⑨共杀食之
A.①⑥⑦ B.②④⑧
C.③④⑤ D.②⑤⑨
3.为下列各句选择正确的意思。
(1)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C)
A.从这后每天抱着幼麋靠近群狗,经常性地把幼麋给狗看,只是让它别乱动。
B.从这后每天抱着幼麋走近群狗,给狗看幼麋(让它们彼此)熟悉,并让狗不要乱动。
C.从这后每天抱着幼麋走近群狗,经常性地把幼麋给狗看,并让狗不要乱动。
D.从这后每天抱着幼麋靠近群狗,给狗看幼麇(让它们彼此)习惯,只是让幼麋别乱
语文教案 篇4
知识与技能
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审美情感体验哪里和审美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文本感知、概括和鉴赏评价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2.探究与活动,亲近大自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强自然美的审美教育,陶冶情感,提升精神境界。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审美情感体验哪里和审美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对“大美”的理解
教具准备投影仪,胶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略)
二.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全文。
2.思考:
1读完全文,你觉得西地平线上落日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2最能概括全文内容的语句是什么?
3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哪两个字?
用原文语句回答。
明确:“雄伟”;
“在所有雄伟的风景中,落日大约是最令我震撼的了”;
“震撼”
三.文本研习:三次落日
小组讨论:
1.找出三次落日的背景和特征以及作者的感受。
第一次:定西高原苍茫的.远方弧状的群山之颠、左公柳
柔和美丽安谧——动感——慈爱
“惊呆”“恍若一场梦境”
第二次:罗布淖尔荒原
血红辉煌
“像在画中”“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
第三次:阿勒泰草原
火烧云:灿烂热烈夸张
“我多么卑微呀”“我多么平庸呀”
2.说说你最喜欢作者笔下的哪次落日,为什么?(只要言之成理)
3.从写作手法来品味三次落日。(朗读)
明确:第一次:比喻,突出落日之大、圆。
拟人,将落日人格化。
第二次:对比。荒原的景色——冰冷的太阳——血红的落日
突出落日的辉煌、鲜艳
渲染。在欣赏落日的过程中播放《泰坦尼克号》,体会悲壮的氛围。
第三次:侧面烘托。用火烧云来表现落日的灿烂。
4.作者在观赏落日时,有了许多联想,找出来,说说与落日有什么关系。
明确:第一次:左宗棠出征的情形。左氏的悲壮与落日的壮美很相似,爱国爱乡。
第二次:罗曼罗兰创作的《约翰克里斯多夫》时看到日出的情形。落日比日出更庄严、神圣和具有悲剧感。
第三次:成吉思汗的历史功绩。勇敢走进辉煌,走进历史的长河,与太阳把它的余热献给火烧云,造福后人很相似。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材分析:
从《老房子》、《门、窗、墙》、《我造的小房子》到《漂亮的房间》,从大到小、由外及里,形成了以房子、房间为主题的系列单元课程。
房间是我们熟悉的生活空间,不管是因陋就简的小茅屋,年久失修的老房子,还是普普通通的新房,装修豪华的大别墅,生活在里面的人们,都有着许多温馨的回忆……,想想其中的家具摆设,再说说自己更理想的房间设计,可激起学生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
本课用画画、做做的方法,让学生从表现现实中的房间到创作更美观、漂亮的理想房间,从而趣味性地学会家具、物品的合理摆设,色彩协调的装饰设计方法。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观察自己生活的房间,并对房间的装饰与布置知识有所了解。
(2)操作目标:用绘画和手工制作的方法表现自己曾生活过的房间或理想中的房间。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引起学生对自己生活过的房间的关注,感受漂亮、美丽的房间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和情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观察,学会用绘画或手工制作等美术形式表现漂亮的房间,更多关注我们生活的空间,并用所学知识装饰美化它。
教学难点:作品的表达能突出"漂亮"二字,具有一定的创意。
四、教学准备:
教师:跟自己生活有关的房间的照片,中、外室内装潢图片,教师范例图数张,表现 “漂亮房间”的学生作品数张,各种绘画工具及材料。
学生:自己喜欢的房间照片(有别人的,也有自己的,网上下载的也可),各种绘画工具及材料。
五、教学过程:
学生用自己带来的有关房间的照片,向大家介绍自己生活过的'房间及其中的布置、颜色、家具摆设等的特点,并说出自己喜欢之处和想改进的地方。
·教师也用自己带来的有关房间的照片,以故事的形式向学生讲述自己小学、中学、刚工作时直到现在生活过的房间,从布置、色彩、家具的摆放等方面讲解的同时,让学生感受时代的变迁,物质、精神生活的变化及审美观念的改变。
出示范例,用不同的绘画形式展示一组不同时代的房间布置(其中有同学们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曾生活过的房间,也有自己生活过的房间)。以此唤起学生对曾经生活、过的空间的回忆,激发他们表达温馨回忆的愿望。。
欣赏书本上的图片及师生收集的中、外室内外装潢图片,由现实转向理想,放飞学生的想像,以小组交流等形式谈谈自己理想中的漂亮房间。
作业设计:
l·根据实际观察,用自己喜欢的一种绘画形式表现房间。
2·大胆想像,用自己最善于表现的一种绘画形式画出埋想的房间。
3·与后面的手工制作《漂亮的房间》联系起来,为其画一草图。
·教师巡回指导时,帮助一部分学生解决绘画上的技巧问题,解决时可利用实物投影或学生能看到的地方进行引导示范,作业、示范可同步进行。
语文教案 篇6
案例的策划
根据教育部20xx年6月8日正式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针对以往音乐课存在的问题,新课标改变了过去音乐课以体系化的学科知识为教学中心的基本理念,把通过音乐的审美过程(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历史与文化)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作为音乐课明确而坚定的目标。而感受与鉴赏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因此,本课从音乐欣赏入手,更深层次地拓宽音乐欣赏渠道,以审美为中心,以音乐文化为主线,大胆地让孩子们接触一些中外名曲,营造出高雅的音乐氛围,让他们从小接触世界顶级音乐家(约翰施特劳斯),知道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开阔音乐视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使他们从小能亲自感受并体验到音乐的无穷魅力,由此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从而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文化素养和高尚的情操。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乐曲《杜鹃圆舞曲》《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等,让学生感受3/4拍的节奏以及三拍子舞曲的特点。
(2)引导学生听辨出《杜鹃圆舞曲》各部分不同的情绪和所表现的音乐形象,并能用不同的动作加以表现。
(3)初步了解圆舞曲、维也纳音乐会和约翰、施特劳斯音乐家。
教学思路
(1)创设情境:简单介绍维也纳和新年音乐会
(2)表现创作:学生相互合作表演四种类型的节目
(唱、跳、朗诵、器乐)
(3)聆听:“乘着音乐的翅膀”去维也纳参加新年音乐会
(欣赏曲目〈杜鹃鸟圆舞曲〉)
(4)思考:回答音乐厅门口所设下的四个问题
(进一步了解音乐作品〈杜鹃圆舞曲〉
(5)聆听:〈蓝色多瑙河圆舞曲〉:进一步感受三拍子及圆舞曲的特点。
(6)感受:师生共舞
案例的展开
一、组织教学:
1、跟着《小燕子》音乐进教室。
2、律动,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二、情境创设
1、导入:
师:今天,老师想带你们出国去参加一个盛大的音乐会,你们有兴趣吗?
2、介绍维也纳
师:我们的目的地是维也纳
维也纳是奥地利共和国首都,作为文化名城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以“音乐之都”而著称。这里不仅有维也纳爱乐乐团、维也纳男童合唱团等享誉世界的演出团体,还有国家歌剧院、音乐家协会大厦(“金色大厅”)等闻名遐迩的演出场所。每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就是在“金色大厅”里演出,并向全世界转播。
3、综合训练
师:为了表示我们的友好和礼貌,我们可以给维也纳的小朋友带些什么礼物吗?
课件:歌曲演唱——
儿歌朗诵——
舞蹈表演——
打击乐演奏——
由学生挑选其中一个内容,进行表演。
要求:所表演的节目质量要优,参与率要高。
三、欣赏《杜鹃圆舞曲》
1、导入
师:我们已经准备好了精彩的节目,马上就要出发了,今天我们不乘飞机也不坐轮船,是乘着音乐的翅膀飞向音乐之都。不过,老师要提醒小朋友,维也纳不论老、小,都非常尊重音乐,要是他们看到我们中国的小朋友边听音乐边讲话的话,他们是不欢迎我们的。好了,让我们跟着音乐出发吧!
播放:《杜鹃圆舞曲》
2、分析作品
师:看!我们到了维也纳,那里就是音乐厅了,看!那里写着什么?
课件:答对者请进
师:那就让我们看看有什么题目吧。
刚才的音乐是几拍子的乐曲?——三拍子
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手风琴
表现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有什么样的感受?
师:真高兴,你们能够顺利进入“金色大厅”,让我们一起祝贺一下,快乐地跳起来吧!
播放:《杜鹃圆舞曲》
生:可以跟着音乐表现杜鹃欢乐地跳舞,或做小鸟飞翔的动作。
介绍作品:
《杜鹃圆舞曲》是根据挪威作曲家约纳森创作的一首同名钢琴曲移植的手风琴曲。据说约纳森曾在“金杜鹃电影院”专为无声影片的放映作钢琴配音,本曲即为当时影片即兴配音而作。?
四、拓展欣赏《蓝色多瑙河》
1、导入:
师:维也纳爱乐乐团的演奏家们开始演奏了,请小朋友保持安静,如果不懂得欣赏音乐,随便讲话,那就给我们中国人丢脸了。第一首乐曲题目叫《蓝色多瑙河》
2、初步聆听乐曲片段
播放:《蓝色多瑙河》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3、介绍作品:
课件:《蓝色多瑙河》——被视为奥地利“第二国歌”,在每年元旦维也纳举行的“新年音乐会”上,本曲甚至成了保留曲目。每年新年音乐会演奏的曲目,全是施特劳斯家族所创作的各类圆舞曲。约翰父子就是这个圆舞曲王国的缔造者。
4、感受体验作品:
老师先邀请一个学生做示范,手拉手,跟着音乐跳起来。其他学
生模仿,一起跟着音乐在教室里旋转,再次感受音乐的魅力。
师:孩子们,让我们和所有参加音乐会的来宾一起跟着音乐跳起来吧!
五、教师小结
师:时间过得好快,一眨眼音乐会就要结束了,谢谢你们和老师共同
渡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希望下节课我们能继续在维也纳见面,再次聆听音乐大师的杰作!
【反思与研究】
在这节音乐课中,我是以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教学目标,即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创造性、知识横向联系以及身体的协调能力和审美能力为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结合教材内容,展开知识的拓展,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
首先,我以创设情境主题为线索组织教学内容。本课教材中的欣赏曲是《杜鹃圆舞曲》,拓展内容我选用了《蓝色多瑙河圆舞曲》,这样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圆舞曲的风格特点,并从中让他们愉快轻松地获得知识,了解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约翰施特劳斯等相关人文、多学科的综合知识。这两首乐曲的聆听,包含了两个知识点:3/4拍节奏和圆舞曲的特点。而一年级学生在这方面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储备都非常有限,而且圆舞曲相对于他们来说非常新鲜,不易理解。因此,我创设了一个带学生去欧洲维也纳参加新年音乐会的教学情境,然后展开一系列的教学。
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一年级的学生也不例外。因此,如何在音乐课堂中发挥他们的主体性,重要的是在于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让他们有机会充分地表现,展示他们的潜能。例如,我在课堂上借助情境——去维也纳之前的节目排练,让学生自己选择能发挥自己特长的节目,可以和其他同学合作表演。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展示自己的艺术活动的空间。事实证明,在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在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供学生选择的情况下,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是很有潜力的,教师只有积极地进行引导和开发,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才能使学生的才华得以充分地展示和开掘,使我们的课堂焕发光彩。
在本课教学中,我也在不经意地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如学生间合作表演节目、与好朋友一起跳舞,这样的学习既给予了每个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空间,又为他们营造了同伴间相互支持、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集体氛围。
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体验、理解和领悟的能力;掌握演奏、演唱音乐作品的能力;创作。这三个能力的培养第一个是最基础的,试想一个对音乐一点感觉都没有的人,他能演奏出动人的乐曲吗?因此,我认为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激发他们对音乐的爱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如最后的师生共舞,学生在快乐地旋转中充分体验着音乐的魅力。不过,音乐有着它的个性——没有文化背景的音乐是空乏的!要是没有前面我对维也纳、“金色大厅”、约翰施特劳斯的简介与铺垫,就不会有最后学生尽情跟着音乐激情旋转的一幕。课前,我还在犹豫有没有必要讲那么多相关的文化知识,课堂上我早已抛弃了所有的顾虑,因为孩子们对我的介绍表现出了极大的好奇与热情。课后我已在暗暗庆幸自己的做法,因为学生和我一样已经深深喜欢上了《兰色多瑙河》这部音乐作品。
一年级的学生会对圆舞曲感兴趣吗?会!!现在,我会毫不犹豫地这样回答。我真的好惊叹学生的接受能力。他们就象是一张白纸,只要你肯在这纸上画化,就会留下痕迹,只要你肯给予,他们就会吸收。我真的发现在孩子们的眼里,世界名曲和适合他们的儿童音乐并不坼,只要我们老师合理引导,精心设计,他们一样会喜欢,甚至会加倍喜欢。今天的课真的让我感受到了实验与研究的滋味,它有点苦,但回味很甜。
一堂课有成功之处,一定也会有它的不足。这堂课我把教学重心放在了《蓝色多瑙河》,而对《小杜鹃圆舞曲》只是做了粗略的教学。,感觉没有完成原定的欣赏教学目标;另外,由于赶时间,没来得及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圆舞曲的特点,留下了一点遗憾;要是让学生回家后能收集一下身边的圆舞曲资料,那拓展就更加完整了。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习兴趣
师:今天这堂语文课,由我棗大通县的司老师来讲(于黑板左上角写出姓名司美彦),同学们欢迎不欢迎?
生:(齐声)欢迎!欢迎!……
师:好啊!谢谢同学们!请同学们想一想,你们是用什么实际行动来欢迎司老师上课的呢?
生:我要认认真真地听您讲课,不做小动作。
生:我要积极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仔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师:好啊!你们考虑得真全面,也很实际。现在,请大家打开课本,翻到第88页(板书课题),让我们一道来学习习作例文。
二、指导课文阅读
1、提问检查预习情况。
师:阅读过这篇课文的同学请举手!
生:(纷纷举手)
师:手放下,看来你们都爱上语文课,已经有25名同学自动阅读过课文了。现在,谁能说一说这篇课文有哪些主要内容?
生:课文里写了一只浑身雪白的鹅,它常常下蛋,还会看家,还能保护鸡。有一次,它很勇敢地把偷吃鸡的黄鼠狼赶跑了。
师:说得好,说得可全面哪!
2、带着问题默读全文。
师:现在,请大家先翻到第91页,看一看第二道思考题,要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要边读边想!
生:(全班学生认真默读,教师行间巡视)
〔这种结合思考题,有目的地进行默读,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力。〕
三、边读议边板书
1、分段读议。
师:好了!大家默读得挺认真!看谁能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生:(较流利地朗读完)
师:噢!读得还挺流利,且有感情!这一段究竟有哪些内容,作者又是怎样抓住特点来写的(板书“形象”)?
生:开头这一段,写了一家喂了一只鹅,这只鹅周身洁白,还有一双淡黄色的脚,……
师:(边听边板书“洁白”“淡黄”)说得好!谁还有补充?
生:还有鹅的嘴是扁圆的,额头突兀,就是额头还很高很突出的样子。
师:(边听边板书“扁圆”“突兀”)说得好啊!不但发言积极,而且对“突兀”一词还能说明了意思。不过,你是怎么弄清“突兀”一词意思的呢?
生:这是我爷爷告诉我的。
师:对!请同学们注意:今后自己阅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首先要自己查字典、查词典,如果还弄不明白,就应该向你周围的人求教。就从今天这课来看,课文中还有“糟蹋”“残暴”“愤怒”“洁白无瑕”“一尘不染”等词语,都可以自己想方法弄清楚。谁对第一段的内容还有补充?
〔很自然地要求学生自己识字解词,并教给了学习方法,有利于培养自学能力。〕
生:这一段最后几句,还写鹅走路很缓慢,昂首挺胸,引颈高歌,有一副昂扬雄健的样子呢!
师:好啊!这几句不能忽视。鹅走路不仅缓慢,而且稳健,这有一副雄纠纠、气昂昂的神态,也就是昂扬雄健的姿态(板书“稳健”“昂扬”)
2、提示写法。
师:(面向全班)开头这一段的内容,大家听清楚了没有?
生:(齐声)听清楚了!
师:这一段,作者又是怎样抓住鹅的特点来写的呢?也就是说,先描写了什么?再描写了什么?最后又描写了什么?谁看出来了,看谁能大胆发言?
生:这一段,先写鹅周身洁白,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棗再写它有一双淡黄色的脚和扁圆的嘴——
师:好!他能大胆发言,语言也比较流畅。但作者究竟怎样来描写鹅的外形的呢?请大家再看一看黑板上书写的词语(依次指向板书),“洁白”与“淡黄”是不是表示某种色彩的?
生:(齐声)是!
师:(板书“颜色”)对!作者先写了鹅身上的颜色,再描写了什么呢?想一想再说。
生:再描写了鹅的嘴和额头的形状。
师:说得好(板书“形状”)!最后作者又描写了什么?
生:(齐声)最后描写了鹅的神态(约一半人说是姿态)!
〔善于引导,使多数学生能“举一反三”。〕
3、继续读议。
师:答得好!回答是描写“神态”或“姿态”的都对(转身板书“姿态”)。现在我看哪一组坐得直,有精神,就请那一组同学齐读第二自然段(扫视全班)。啊!大家都精神饱满呢!那棗就请第二组的同学一起来读第二自然段吧!
生:(第二组学生齐读)
师:(边听边板书“表现”)你们集体朗读的能力还挺不错哩!这一段详细写了鹅生蛋的前后情况,是不是?
生:(齐声)是!
师:谁能说一说鹅生蛋前的表现?
生:回答(略)。
师:(边听边板书“神情慌张”)说得不错,大家还有什么补充?
生:(齐声)没有!
师:好!大家都听得很仔细。现在谁来说一说鹅生蛋的表现?
生:回答(略)。
师:(边听边板书“悄悄离去”)说得也不错。不过,今后要注意少用课文中的语句,要练习多用自己的口语来说明更好!这一段作者写得很具体很生动,特别是用了不少比喻。请大家再看课文,用铅笔在文中比喻句的下面画上一条曲线,有多少句就画多少条,好不好?
生:(齐声)好(全班学生阅读课文,画曲线)!
师:(行间巡视指点)大家的动作真快!谁能把加上曲线的比喻句读一遍,大家认真对照一下,看有漏掉的句子没有?
生:我画的句子有:“腿里像灌满了铅”“一个比我拳头还大的雪白的蛋露出来了”“准是怕别的东西伤害了它的‘宝宝’吧!”
师:好!他一下就找出了三个比喻句,谁还有什么补充的吗?
生:我有!还有一句:“这家伙,真是个机灵鬼儿。”
师:补充得不错!谁没有画上这句的,再补画一条线。结合这一段内容,大家再仔细想一想,作者写这一段主要为表明一个什么意思?
生:(连续有三名学生回答,内容略)
师:以上三名同学都能说出一些道理,归纳起来,就是八个字(边说边板书):“机灵可爱、默默奉献”。
4、重点读议。
师:现在请大家默读第三和第四自然段,要边读边想:鹅是怎样看家的?又是怎样赶走黄鼠狼的?这些表现了鹅具有什么样的精神(板书“精神”)?
生:(全班学生低头默读)
师:(行间巡视一遍后,板书“看家”)请注意!谁先说一说鹅是怎样看家的?
生:(纷纷举手,回答内容略)
师:对!就是“看见生人,大喊大叫”这两句(边说边板书“大喊大叫”)。(转身贴出“鹅斗黄鼠狼”的彩色图)大家注意看图,看后说一说鹅为什么要和黄鼠狼搏斗?又是怎样赶走黄鼠狼的?
生:(先后有两名学生回答,内容略)
师:(边听边板书“斗贼”“敏捷”“勇猛”)你们俩说得不错。鹅为了保护弱小的鸡,敏捷和勇猛地赶走了黄鼠狼,这一行动表明鹅具有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呢?
生:(纷纷举手)
师:大家先不忙回答,让我先请最后一组的同学一起表情朗读最后一段!
生:(第八组齐声朗读)
师:(边听边板书“一尘不染、洁白可爱”“维护弱小,不畏强敌”)好!读得很整齐,还真带有点赞扬的语气哩!听了这一段,我们是不是已弄清鹅所具有的那种精神了!这一段,具有总结全文中心思想的作用,说明鹅不但具有一尘不染、洁白可爱的形象,而且还具有维护弱小、不畏强敌的精神。请大家再看黑板上的词语,像老师刚才说的那样,谁来说一遍。
生:(纷纷举手,连续有三名学生各说一遍)
〔借物喻人,有机地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
四、布置课外习作
师:好!说得好!现在请大家翻到第99页,看第六题“仔细观察一种小动物,用一两段话写出它的特点”。于下一周星期三以前写在练习本上,交给老师批阅,大家能不能按时完成?
生:(齐)能按时完成!
师:(下课铃响)好!下课。
板书设计
(任峻整理)
论文
阅读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看书报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同时还要教会儿童掌握阅读的方法,激发儿童自觉阅读的兴趣。完成上述任务,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就必须改进阅读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教师的教法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手段,它是在确定教学目的和任务、了解学生实际的基础上,因文因人而选定的。其中,不管采用什么方法,首先要重视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始终有机地渗透政治思想教育,认真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落实重点训练,培养语文能力。为此,其着眼点尚需放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方面。培养自学能力是《大纲》的核心。叶圣陶先生反复强调教学要由教到不教,由讲到不讲。就是强调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从我多年的阅读教学的实践,逐步弄清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只要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是负担,而是执着的追求。从小培养兴趣,将使学生终身受益不尽。小学语文教材里,记叙文和文学作品占了大部分,这些课文写人、记事、绘景、状物,内容具体,形象生动。在学习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文章中精炼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对文章里生动的记述和描写产生强烈的感受,在脑子里唤起相应的.形象,在情感上引起共鸣。这时,他们就会被形象的画面所吸引,进入文章所描绘的境界;他们就越读越想读,越读越爱读,阅读当中得到乐趣。如:讲《海底世界》一课时,板书课题后,我先让同学们说一说,海底将是怎样的景象呢?同学们有的说:海底漆黑没有一点光亮;有的说:海底很静,没有声音。老师不急于纠正,启发学生从课文里得到正确认识。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会迫不及待地将课文读下去。
阅读教学当中教师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一开头就生动鲜明、引人入胜,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语文课本里有很多题目新颖引人。如讲《人桥》一课时,我在揭题中讲到,“桥”是大家熟悉的建筑。桥是用什么修建成的呢?同学们都能回答出:用木料修成的桥是木桥;用石头修成的桥是石桥;还有用钢铁修成的铁桥……今天我们讲的一种桥既不是水泥修的,也不是石头造的,而是用人搭起来的“人桥”。这是讲解放战争中的故事,解放军战士为了消灭对岸的敌人,在没有桥的情况下,使进攻部队踏着“人桥”冲上对岸,消灭了敌人。这样的“揭题”引言,引起了同学们的很大兴趣,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同学们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是很有好处的。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十分尊重、爱护和善于发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做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来抓。
二、着力培养自学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关键在于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如果教师认为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老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听,学生只要能把老师讲的知识记住就行,这样学生就会处于被动地位,学得死,知识面窄,更谈不上独立掌握知识的能力。实践告诉我们,学生要想真正学到知识,只有自己动脑、动手、动口,老师是代替不了的。老师的主导作用只是外因,只有用外因去激发学生的内因,让内因起作用,才能引起质的变化,一旦学习真正成了学生主观上的需要,那他们就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成为学习的主人。当今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总量迅速增长,但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只有掌握
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将来才能独立地探究新的领域,索取新的知识。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既要改进教法,又要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如:是一篇习作例文,属于半独立阅读课文,教学时应当减少老师的讲解,多让学生动脑筋,自己读懂课文,所以我一开始就让学生看课文后边的思考题,然后启发学生带着问题一步一步地读懂课文。《我爱故乡的杨梅》也是一篇习作例文。习作例文担负着指导阅读和指导写作的双重任务。也就是说不但要求学生能在老师的辅导下读懂课文,而且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的写作方法,即抓住事物的本质和特点,按照其发展的先后顺序来说明事物。因此,在指导阅读后向学生布置一篇作文。《我赞美××》、《我爱故乡的××》《我爱学校的××》等。讲完后,要求学生观察一种小动物,启发学生用学到的抓住事物特点介绍小动物的方法,写出自己熟悉的小动物。这样做体现了读写结合、学以致用,对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大有益处。
三、要渗透政治思想教育
我们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塑造一代新人,培养一代新人,去建设两个文明的新世界,这是当前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阅读教材每一篇课文都有鲜明的思想性。《大纲》里讲到,
语文教学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它具有两性:一是工具性,二是思想性。这门学科的政治思想教育,是凭借阅读教材,在字、词、句、篇的教学中进行的。每教一篇文章,就要指导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字、词、句、篇,通过这些语言形式来理解其所表达的内容和思想,在语言文字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思想教育。这就说明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任务,思想品德教育也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二者都重要。还说明,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能孤立地进行,而要在语言文字教学中相机渗透,二者是有机结合的,相辅相成的。当然,我们反对不顾思想内容的纯语言文字的教学,也反对脱离课文,架空的分析思想内容。总之,语文课的思想品德教育要从教材实际出发,要根据课文中固有的思想内容在阅读教学中进行。
四、树立教学的整体观念
语文教学是一个多因素的整体。就小学语文来说,是由识字、写字、听话和说话、阅读和作文诸因素构成的,诸因素之间又有各自的体系。通过科学的排列组合,纵横联系,构成语文学科的整体。有些教师在教学课文时忽视了课文的整体,一篇课文,只注意其中某些词句,或是只注意开头结尾,或者只偏重认识一些生字,或者只讲求思想教育……凡此种种,都是忽视了整体。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课文的整体观念。在接触任务一篇文章时,教师首先要了解这篇课文在本单元的地位、作用,重点读写训练项目是什么。
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将其训练重点贯穿始终。对于学生来讲,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本课的内容大意,知道主要讲些什么,而后再一部分一部分地深入理解,最后再总起来阅读,体会得才会更深刻。另外深钻教材是树立整体观念的前提,钻研教材不仅要掌握每节课所教内容的训练重点,还要把握所教内容与前后知识的关系,从知识结构的整体出发,处理好今天与明天,上学年与本学年的知识内容上的关系,只要做到心中有数,就不会把课文分析得支离破碎,就会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有目的地进行序列训练。只要胸中有全局,分段把好关,层层打好基础,处处围绕主线训练,就能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整体发展。
点评
司美彦老师原籍石家庄,1969年调来青海省大通县任教。从一名普通教师到担任校长,始终坚持语文教学。
一课教学,系全省审评小学特级教师集中于西宁举行的一堂鉴定课,获得五名评委的一致好评。
课的自我简介和板书姓名,使生疏的师生关系,一下变成近于亲切的“同志式”关系;同时提出一个看似不必要的“欢迎与否”的问题,但可以起到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热情、组织课堂教学的作用,而且引发起学习兴趣。
临时指定教习作例文,教者只有半天的准备时间,但其教学设计,符合二类课文的教学要求,首先“从读入手”,重视指导学生阅读,如在阅读前引导学生看课后思考题,以及针对段落内容提问题,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做到“带着问题,阅读课文”。这就有效地引发主动性,增强阅读效果。
教者没有范读课文,没有教学生字词,没有安排段落和探讨段意;而着重教给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读自解,始终贯穿了“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的一条红线,作为二类课文的教学,似应如此,重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全文的板书设计,明显地揭示了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文路,既显示了段落层次,点明内容,而且简介了写作手法和全文的中心意思,自然导出,直观形象,并有机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课堂教学中,教者能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始终注意组织教学,引起有意注意;善于运用启发式和鼓励式,始终以商量的口气,启示学生回答问题,始终以赞扬的语气,对每一名回答问题的学生作出恰如其分的肯定和指点,较好地启发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和作文的能力。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本课10个生字,能读写下列词语:裹着、渺小、范围、恩赐、慷慨、滥用、枯竭、贡献、威胁、目睹、和蔼可亲、晶莹剔透、相互交错、生态灾难、生态环境。
能力目标.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情感目标:体会说明文用语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的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说明文用语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意识。
学法指导:
指导朗读
教法指导:
小组探究合作
教具准备:
小黑板 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
我们大家都生活在地球上,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我们生活的地球是怎样的?你了解多少?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地球呢?
二、教师范读课文
思考:课文介绍了哪些有关地球的知识,向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学生可简单回答。)
地球是渺小的。
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是可以再生的。
……
三、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读课文,认读10个生字,要读准字音。
2.查字典理解不明白的词语。
四、检查自学效果
1.读生词
遨游 璀璨(这两个词要读准字音。)
裹着 渺小 矿物 恩赐 慷慨 贡献 滥用 威胁 目睹
以上9个词语要求不但会读,还要会写。
2.指出难写的字
裹 滥胁(注意让学生练习、当堂记忆。)
3.让学生说说自己查出生词的意思。
五、学生再读课文
1.标出自然段序号。
2.想想每一个自然段都写的什么内容。
3.根据自然段的`内容给课文分成两段。
第一段:(1~4自然段)
第二段:(5~9自然段)
4.根据分段情况,说一说课文先讲了什么?又讲了什么?(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先记叙了地球的特点和人类对它的破坏,接着又讲地球上的资源枯竭之后,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我们要保护地球。)
5.质疑,提出不懂的问题。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练习朗读课文。
3.找找有关地球的材料。
板书设计:
只有一个地球
美、小
自然资源有限
不能移居别处
精心保护地球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通读全文,从整体入手
1.课文共分几段,为什么这么分?
2.提出你不明白的问题。
(学生从整体认识课文后,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学课文。教师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注意,讲到此问题时要给予解决。)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
1.自己读1~2自然段。
思考:从课文中你了解到关于地球的什么知识。通过具体的词句谈自己的理解。
地球是渺小的:半径只有六千三百多公里,表面积是5.1亿平方公里。人类生活的大陆面积只占其中的1/5。
以上的数字表明了什么。
人类的活动范围是很小很小的。不要认为地球很大,地球并不大,供人类活动的范围也很有限。
2.练习朗读,体会地球并不大的含义。
3.默读课文3~4自然段。
(1)思考:地球有什么特点?课文从哪几个方面讲了人们对地球的破坏?
(请同学们在默读的过程中、圈画出重点句、关键词语,然后谈自己的理解。说话时要按课文的先后顺序。)
(2)指导学生从这几方面考虑
地球的特点: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包括矿物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等。这些自然资源有的是不能再生的。
课文从以下几方面讲人们对地球的破坏
a.不加节制地开采地球上的矿产资源,资源会越来越少。
b.重点理解这两句话,指导学生多读多体会。投影。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就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不能再生,还造成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严重的威胁。
(引导学生谈出自己的看法,使学生认识到破坏地球、破坏自然,会带来灾难。如果这样继续下去,人类将不能在地球上生存。)
(3)指导朗读这一部分。
4.概括第一段的段意。
(地球是渺小的,它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对它的破坏,将会给人类生存带来威胁。)
四、学习课文第二段
1.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说如果地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关键词语谈体会。)
2.组织学生讨论
3.汇报。
4.引导学生从这几处考虑
a.科学家证明,没有适合人类生存的第二个星球。
b.去火星和月球的设想也是不可能的。
5.我们别无去处,为了生存,我们应该怎样做?我们应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上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
6.指导朗读。
7.概括段意。
(如果地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我们应精心保护地球。)
五、总结思考
请你谈一谈读完课文想到些什么?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地球。
(说完后,教师指导,然后写成二百字左右的读后感。)
六、指导造句
渺小、贡献。
七、作业布置
1、字。
2、词。
3、句(抄写最后一个自然段)。
4、段(课后第二题)。
八、课后小结
板书设计:
只有一个地球
自然资源类别 具体特点 人类破坏行为 造成后果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之、轮”等9个生字,会写“之、令、布、直”四个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教学重难点
1。认识“之、轮”等9个生字,会写“之、令、布、直”四个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狮子是“万兽之王”可是现在它想找一个动物接替它做“万兽之王”。都选谁了呢?请看(出示三幅图片:猫头鹰、袋鼠、小猴子、当大王图片)这样换来换去,现在究竟谁成为森林里的新首领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21课——《从现在开始》(板书课题)
sh 始。加注拼音、认读,然后齐读课题。
二。读通课文,学习生字。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边读课文,边用笔画出不认识的字。
2。对于本节课出现的生字,你有没有不认识的?
对于这些不认识的字,可以小组合作学习。(前后桌4人一组)
方法:可问同学,也可问老师,借助拼音,字典等。
3。出示生字,让学生认读
可领读,开火车读,齐读等形式。
4。这些字,你有什么好办法把它记住?
例如学生可能答出:
用加一加方法识字“眯”:目+米——眯
用编顺口溜方法识字“郑”:把耳朵关起来就是郑。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还想说的,就让学生同桌,前后桌再说一说。
5。巩固字词:
老师准备带同学们到森林去,那里有许多小动物,你想和它们交朋友吗?(想)不过有一个条件,只有把小动物后面的'词语读对,才可以交朋友。
三。正确读文,感悟内容。
1。谁能给大家读一遍课文?
边听边想:狮子都选谁做大王了?最后谁成为了森林里的新首领?
然后指名评议读文情况,指名说问题答案。
老师板书。
2。根据学生评议情况,让学生再自由读文。
四。赛读课文,探究感情。
1。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对这篇课文,已能达到正确朗读,那么你还能感情地朗读吗?把你最喜欢的一段朗读出来。
2。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让学生再读。
为了进入情境,指名让学生戴上头饰表演读一段。
然后师生共同评议。
3。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谁还想读,课后再读一读,好吗?
五。比一比,把生字写好。
1。出示要写的字,让学生认读。
2。教师重点指导难写字——“之”。
3。在教师指导下,临摹书写。
4。看一看,其它同学写的如何,结合优秀的,再书写一遍。
课后习题
一、看拼音,写词语。
xuān bù xiàn zài lún liú dì yī mìng lìng xīng qī
( ) ( ) ( ) ( ) ( ) ( )
二、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今( ) 直( ) 弟( ) 观( )
令( ) 真( ) 第( ) 现( ) ,
三、读一读,照样子写一写。
神气极了 荡来荡去 立刻喊起来
可怕极了 跑来跑去 立刻欢呼起来
________极了 _______来_______去 立刻___________
四、照样子写句子,再读一读。
从现在开始,你们都要跳着走路!
从现在开始,你们要_______!
从现在开始,__________!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设计教案07-20
语文综合教案08-03
语文教案(精选)09-25
语文树教案11-13
语文《荷花》教案09-19
(精选)语文教案08-02
语文教案(精选)09-02
语文桥的教案09-07
语文《掌声》教案12-08
语文教案[经典]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