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知识与能力] :
1.了解有关“四书”的常识。
[过程与方法]:
1、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2、理解本文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注重实践、富有创新精神的重要性,积极争取做一名有开拓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理解本文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论证中心论点。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教学方法]:导学、启发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PPT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列举现实生活中或摘引报刊的统计报道,有关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
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的高分低能现象,并由
引导学生初步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
本文作者从关注祖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关心祖国青年一代尤其是从事科学研究的青年
一代的成长的高度,选择典型事例,特别是选取自己的生活经历,极有说服力地阐述了不
光在研究学术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上都需要有格物致知精神的道理。
(三)内容研讨
1.学生自读课文一至两遍,初步了解各节大意及写作思路。
关于写作思路提示:
本文的题目即是中心论点。课文开头先剖题,由“格物致知”的出处,带出对其含义的理解以及我国古代对“格物致知”并不真正重视的原因分析,澄清了人们的错误认识。接着着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及怎样把这种精神应用到科研实际中去,最后诚挚地提出希望,发出号召。
2.PPT出示下列思考题,讨论理解本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1)什么是“格物致知”?
明确:“格物致知”即从探索物体而得致知识。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明确: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3)为什么应该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明确:因为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4)“格物致知”精神适用于哪些范围?
明确: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5)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文中列举了哪些事例?这些事例与本文论点有什么关系?
明确: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所举事例,一是第四节,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物”失败告终。一是第十二节,“我”初到美国学物理不知所措的生活经历。
这两个事例,在文章都是作者为了阐明观点所借以的事实论据。王阳明的例证,很好地证明了,在我国古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埋没了的观点,王阳明失败的结局,是由于他的“格物”并不是真正的实验,而是把探究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是不理解“格物致知”真正意义的必然结果。“我”的亲身经历,雄辩地证明了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在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的观点。告诉人们“格物”即实验精神在科学研究上的重要性。两个事例,都为“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一中心论点提供事实论据。
(四)总结、扩展
本文思路清晰,例证确凿,极雄辩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不光增长了人们知识,而且大大开启了人们的思想,学完本文后,最重要的应在于积极培养这种精神。为此,可放手让学生结合“书后练习二”展开讨论,重点讨论“怎样才能真正成为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
(五)布置作业
以“怎样才能避免高分低能”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读后感。
(六)板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心论点
一、点题、剖析“格物致知”的含义 层次清晰
二、具体分析“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
三、总结、发出号召 叙议结合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巨人”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充分利用课外资源,紧密联系生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知识、认识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巨人”的含义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知识、认识世界的兴趣,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具: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带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流程:
一、复习巩固
听写新词,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师评议
二、探究赏析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将不懂的问题进行。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交流不懂的问题。
3、师巡视,学生的'问题,形成问题组:
什么是巨人?
说说“当我们领到巨人的身份证,才有资格在时代的舞台上微笑”一句话的意思。
学完这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4、针对以上问题再次展开讨论,师指导
5、指名学生回答问题,师评议、点拨
6、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加深印象
三、拓展创新
1、出示多媒体课件---古代人的生活情况和现代社会的高科技术,学生学生在对比中说一说科学的力量。
2、未来社会将是怎样的?科学将发展到怎样的程度?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发挥想象,先说一说,再写一写。
3、查阅资料或请教别人,用事实证明“能上银河摘星,可入龙宫寻宝,改天换地的‘盘古’传人,天天把新的神话创造”这句话。
四、课堂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所学的生字词语,积累“睫毛”等词语。
2、了解环境描写在习作表达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在写作时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进行适当的环境描写。
3、积累名人名言,培养积累语言的习惯。
4、教育学生珍惜友谊,与同学团结友爱,互相尊重。
5、习作:写一写自己的朋友,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教学时数:
4课时。
三、教学准备:
课件。
第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词语超市:
1、要求学生自读词语,巩固对所学字词的认读。
2、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读,检查个别读的情况。
3、强调部分生字的读音。
4、再读词语,读中巩固。
(二)金钥匙:
1、引导学生读一读下面的语段。“东边的天空火红火红的……闪出一种紫色……”
2、启发:
这个语段写了什么》它出了给我们介绍了阳光照在芦苇上的美丽景色以外,还告诉我们什么?(故事发生的地点和时间)
3、作者在交代时间和地点的同时,为什么要对景色进行这样具体的描写呢?
学生自由地说一说,教师适当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课文赞颂了刘老师热爱学生、无私奉献的美好品质,在这里是想通过景色的美丽来衬托人物心灵的美。
4、小结:
写作的时候,对周围景物、环境的描写,有助于读者了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学们在进行创作的时候,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适当的环境描写。
(三)名人名言: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一读,说一说自己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3、学生自由反馈。
4、师:世界各国的名人对友谊有着不同的认识,他们的名言时刻警醒着我们,要珍惜友谊!希望同学们牢牢记住这些话,用它们来激励自己。
5、学生熟读成诵。
(四)作业布置。
听写生词,背诵并默写名人名言。
第二课时
(一)阅读短文《“差生”档案》。
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2、学生质疑:“差生”为什么加上了引号?档案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二)自主阅读,解答疑难。
(三)集体反馈,畅谈感想。
1、“差生”档案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2、这些所谓的`“差生”是谁?
3、他们真的是“差生”吗?你知道他们哪些成就?
4、现在,你知道差生这个词为什么要加引号了吗?(他们并不是差生。虽然小时候他们有这样那样的比别人落后的地方,但是后来经过努力,他们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5、老师为什么要把这份档案给蔡林?她想告诉蔡林什么呢?
6、小结:是呀,同学们,在困难面前,我们不能退缩,不能被自己打败,我们要鼓起勇气,面对困难,不懈地努力!
第三、四课时
(一)复习旧知,拓展思维。
1、《童年的朋友》为我们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2、小结:同学们,小熊陪着“我”度过了快乐的童年,成了“我”的好朋友。
3、们都有哪些好朋友呢?(学生自由地说一说。)
(二)明确内容,指导选材。
1、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自己的“朋友”(板书),可是这里的“朋友”为什么加上了引号呢?
2、要求学生读一读习作提示第一点。
3、指名反馈:因为这里的“朋友”不只是真实的朋友,还包括和自己有感情的小动物或小物品等。
4、师:你们能列举一些你的朋友吗?(指名说)
(三)把握要求,指导写作。
1、师:从同学们的口中,老师知道带给你们快乐的不仅有自己身边的朋友,还有一些不会说话的玩具、动物,它们共同建构了你们快乐的童年。怎样才能把自己的朋友介绍给大家呢?2、学生自由读习作提示2-4点。
3、指名反馈:你掌握了哪些写好本次习作的技巧呢?
(1)突出特点。
(2)写出相处的故事,表达出情感。
(3)写认要注意刻画出人物的动作和语言。
(4)写物要注意观察,适当地运用拟人的手法进行介绍。
4、齐读习作提示。
(四)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五)评议习作,修改习作。
第五课时
(一)观察、掌握部首书写要点。
1、教师出示“松”“种”“精”,学生读一读。
2、引导学生观察,找出这三个字的部首。
3、指名反馈。
4、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部首,发现他们的共同点。(这三个字笔画中都有横、竖、直撇、点)
5、指导学生写好这三个部首。
6、指名读一读要点提示,教师边示范边调。
7、学生动笔练习写部首。
(二)读贴,指导学好字。
1、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指名说一说,教师强调“精”右边的“青”横画多要把横画间的距离缩短。
(三)学生写字,教师巡视辅导。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不仅学习了部首“本”“禾”“米”,还学习了“松”“种”“精”的书写要点,希望同学们回去后能够好好练习。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课题:
美在学习中
二、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出学习中的美,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增强乐学好学意识。
2、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
3、进一步弄清语文学习的范围和方法,体现语文“课内外衔接”教学改革宗旨。
4、渗透美育教育。
三、活动准备:
1、分组完成学校校门设计,手工作品制作等工作,评出优秀作品,准备参赛。
2、准备录音机,朗读带,投影仪,影碟机,电视机等电教器材。
四、活动形式:
分组进行擂台赛
五、活动过程:
〈一〉导语:教师提出方法、要求,设奖等情况。
〈二〉组织比赛:
1、每组必答:
⑴在“美”和“丑”之间,你怎么选择?(满分1分)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备课教案10-04
语文树教案11-13
语文教案07-21
(经典)语文教案03-05
语文教案[经典]09-05
语文教案08-09
语文教案(经典)11-07
语文教案(精选)09-02
(精选)语文教案08-02
语文教案(精选)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