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12-23 12:25:06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汇总8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汇总8篇)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郊、散”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2.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 读中感悟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多媒体课件。

  4.收集关于列宁的生平、故事等资料。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 合作学习

  1.出示列宁照片,这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同志。利用课前预习收集的资料,谈谈你对列宁的了解。

  (1)学习小组交流资料(教师下组参与,发现有价值的交流资料)

  (2)全班交流

  2.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简介列宁。今天要学习的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发生在伟大领袖列宁身上的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

  3.板书课题。

  二、读通课文,自主学习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好自然段序号。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重点指导读准“散(sàn)步”、

  “胸(xiōng)脯(pú)”、“白桦(huà)树”。注意“诚”“病”“蹦”读后鼻音。

  3.赛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读书竞赛,互相提提意见、帮助别人读得更好。

  三、指导学习,读懂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了解到了什么。

  2.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三只灰雀的?找出来读一读。

  说说哪几个词语用得好,借助多媒体动画,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

  3.教师引读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体会列宁心中的感受,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4.巧妙结尾、设置悬念:第二天,那只深红胸脯的灰雀竟然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里去了?列宁和小男孩围绕着这只灰雀发生了一段怎样的故事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课堂作业

  1、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贴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歌、跳跃的图画。

  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散步都来到这儿,和它们打打招呼,问候问候它们。可有一天,列宁发现有一只灰雀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儿去了呢?

  二、深入学习,读懂第3至10自然段

  1.自由轻声读一读课文 3-10自然段,哪几段是列宁说的话,哪几段是小男孩说的,找一找、读一读。

  2.屏幕出示课文3.5.7.9自然段,请大家读列宁的这几句话,仔细体会列宁这些话的意思。

  a.学生交流。哪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说一说,也可以把体会到的用朗读来告诉大家。

  b.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板书:爱。

  3.聪明的孩子,有谁知道灰雀到底到哪里去了?你从课文哪儿看出来的?出示4.8.10段。

  a.各自练读这几段话,指名朗读检查。指导读好“一定会飞回来的!”教师运用手势,指导学生加强语气。

  b.读后体会: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

  c.男孩为什么要捉走这只灰雀?他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发表看法,相互补充,汇报体会。

  5.相机小结:列宁的爱是给鸟自由,男孩的爱却夺去了鸟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的爱鸟!

  6.细细体会列宁和男孩的心理感受,分角色朗读3-10自然段,

  三、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1.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树林,看,它们又在枝头欢唱了。

  多媒体投影显示:列宁和小男孩在白桦树旁看着灰雀。

  2.自由朗读11-13自然段。

  3.读了这几段,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交流、提出疑问,如“列宁为什么要问鸟?鸟怎么会说话呢?”等等。

  4.小组讨论,解答上面列出的两个关键问题。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可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的心,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5.你们一定也和列宁一样,为鸟儿重归自然、为孩子改正错误而高兴吧!拿起书来,美美地读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6.小结板书,总结课文。

  四、收集故事、积累提高

  1.学了这篇课文,你发现了什么?大家一起来说说。

  2.收集列宁或其他名人的故事,读一读,开展讲故事比赛。

  5、灰雀

  板书设计

  列宁 小男孩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区分“”和“”的字。

  2、能正确、规范地书写“每、参、卖、象”。

  3、继续培养学生善于积累的习惯,及时记录所观所感。

  4、能用普通话讲述自己的故事。

  5、放飞假想,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发展个性。

  6、让学生乐于、敢于、善于表达,集中注意力倾听他人发言。

  教学重点:

  能用普通话讲述自己的故事。

  教学难点:

  能用普通话讲述自己的故事。

  一、引入

  同学们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出示“小笑脸”)想得到它吗?那你就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这些“小笑脸”就愿意和表现好的同学在一起,有信心得到它吗?现在和老师看下面的题目。

  二、练习设计

  (一)有趣的汉字。

  1.出示题,请学生认真观察。

  2. 你发现了什么?

  3.游戏:猜偏旁(“”和“”的字,可以是课外的)一人说字,一人说偏旁。

  (二) 把字写好看。

  1. 请平时写字好的学生说说如何把字写好。

  2. 观察“每、卖、参、象”四个字的特点(上下结构)

  (三)我的.采蜜集

  你们的“采蜜集”里一定有采了不少“蜜”吧,快拿出来让大家“尝一尝”。

  1. 在小组内读自己的“采蜜集”,最好说出从哪里“采”到的。

  2.每组推举一个优秀的在班内展示。

  3.颁发“小红星”。

  认真观察

  照样子涂上颜色。

  先在小组内说一说,然后在全班汇报。表现好的学生将得到“小红星”。

  小组讨论如何写才能把这些字写漂亮。

  描红写字,评出(写字小能手)发“小红星”奖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分 析对比,讨论交流感悟汉字的特点

  指导学生自己分析生字的结构布局,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互相补充互相学习。

  “采蜜集”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语文学习的广阔空间,培养学生养成勤阅读,多积累的好习惯。

  (四)读读背背

  小组内展示,评出“小诗人”。颁发“小红星”。

  (五)我的小笔头 打开你的“小笔头”,看看又有新内容了吗 ?红红的“小笔头”上又多了一篇,读读。

  三、调整策略

  1. 小组内交流“小笔头”。

  2. 评出可爱“小笔头”。

  3. 你还想写点什么吗?把它写在“小笔

  头”上吧。

  同学们,你们会讲故事吗?今天森林里的小动物们正在进行讲故事比赛,可是有一个问题难住了它们,咱们去帮帮它们,好吗?

  出示“续编故事”要求。

  四、口语交际

  1.师生齐读要求。

  2.读文字“春天里……”一段后先发挥自己的想象,编成一个小故事。

  五、评价总结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并背诵。

  2. 你还搜集到了王之涣写的那些诗?

  把自己编的故事讲给小组的同学听,再听听别人是怎么讲的,可以讨论交流。丰富学生知识,砸实学生的文化底蕴。

  培养学生写话的兴趣和习惯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展开丰富的想象,拓宽学生思维。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感受晴朗夜空的美丽,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看懂图意,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11个生字,挑选其中的几个生字写一写。

  教学重点:

  识字认字,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课件、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迷语。

  出示课件:

  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

  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弯刀。

  学生猜谜——月亮。

  师:你们平时见到的月亮什么样?

  学生自由回答。

  点评:教师注意积极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

  (教师出示有关月亮的照片。)

  师:多么神奇的月亮!我国古代的人们创造了许多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想不想听听?

  教师配乐讲《嫦娥奔月》的故事。

  远古时代,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烤得大地冒烟,海水枯干,人们都倒在地上喘不过气来。有一位英雄叫后羿,这一天,他拉开神弓一口气射下了九个太阳,只留下了一个让它给咱们带来光明和温暖。王母娘娘因此给了后羿一包长生不老的仙药,他就交给了妻子嫦娥保管。

  有一个叫逄蒙的坏人一心想得到这包药。有一天,他趁后羿不在就威逼嫦娥交出长生不老药,嫦娥急中生智,一转身将药吞了下去,她的身子便飘了起来,飞到空中。因为她舍不得离开后羿,便飞到离地球最近的月亮上去了。这就是嫦娥奔月的故事。

  点评:一个美丽的月亮的谜语,几幅美丽的月亮的图片,再加上一个美丽的月亮的故事,已经把学生领到了美丽的月亮跟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油然而生。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

  师:蓝蓝的天空,闪闪的星星,弯弯的月亮,一幅多么美丽的图画呀!有位老爷爷把它写成了一首儿歌。

  教师配乐范读。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你们一定想把它读好,对么?那么,你想给自己提出什么要求?

  学生自己提出对自己的要求,教师整理。

  点评:教师的这一设计,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学生自己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

  师:请你打开书,一边指一边读。比一比谁最先能把字音读准。

  指名读。评读。

  三、细读课文

  1.课件出示:

  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

  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师:谁愿意读读这些句子?

  师:“弯弯的月儿”什么样呢?我们一起画一画吧。

  (老师在黑板上画,学生在纸上画。)

  点评:学生通过画体会到“弯弯的”、“两头尖”,很巧妙。

  师: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弯弯”的事物?

  学生自由回答。

  师:看!弯弯的月儿多像一条小船。

  对比体会:

  弯的月小的船,

  小的船两头尖。

  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

  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点评:这样的设计,学生很快体会到“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形象地写出了月亮弯弯,小船弯弯,非常可爱。

  指导学生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自由读。指名读。集体读。

  2.课件出示:

  我在小小的船里坐,

  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师:一个晴朗的夜晚,我们坐在院子里抬头仰望。只见蓝蓝的天空,无数颗星星一闪一闪的',还有一轮弯弯的月亮,多美啊!让我们飞上蓝天,坐到月亮上去,这时你又会看到了什么?

  点评: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想象,能坐到月亮上去,太美妙了!插上想象的翅膀,美美的想吧。

  学生展开想象自由回答。

  师:再来读读这两句,把我们的想象读出来。

  学生自由练读。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指名读。比赛读。评读。

  课中操:

  随着歌曲“小小的船”学生自由表演唱。

  四、学习生字

  1.学习生字。

  出示课件:生字在课文中变成红色。

  师:你记住了哪些生字?能说说是怎么记住的吗?

  随着学生的介绍,教师出示相应的生字课件,巩固识字。

  2.巩固生字。

  出示课件:生字

  师:这些生字从课文里跑出来了,你还认识它们吗?自己读一读。

  出示课件:打乱顺序的生字,点一个出一个生字和一部分航天器的形状。生字都出现后,背景出现一个完整的航天器。

  师:如今,人们乘坐航天器,不仅可以到月亮上去,还可以飞到更远的宇宙中去呢。

  点评:这里,教师的设计非常独到,将生字落在航天器的一部分上,最终组成一个完整的航天器的图形,既有趣味性,又有科学性;既达到了复习巩固生字的目的,又自然的引出,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的梦想已经一一变成了现实。同时,暗示学生打好基础就是实现梦想的重要途径。

  五、学写生字

  课件出示要写的生字。

  师:你有什么想提醒大家注意么?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指导写生字。

  六、课后延伸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知道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适时出示课件:

  1.有关的诗词。

  2.阿波罗15飞船的宇航员和月球车的图片和有关月球的知识。

  师:有兴趣的同学在课下可以上网,到“月亮网站”再收集一些资料。

  点评:这里鼓励学生上网收集有关月球知识的资料,推荐“月亮网站”,倡导收集古诗词等环节的设计,沟通了课堂内外的学习渠道,拓宽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引导了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真正把学生当成了学习、发展的主人。

语文教案 篇4

  设计理念:

  “学贵有疑”,借助电教,用孩子好奇的眼睛来学习。引导他们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同时展开想象的翅膀,尝试通过讨论,让学生自己解疑。

  设计特色:

  纯真的童趣,大胆的想象。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让学生读题后,谈一谈自己想知道些什么。以孩子的好奇心调动他们学习诗歌的积极性,导入新课。

  二、初读诗歌,感知文意。

  1、(动画课件)师范读。

  2、学生试读(小组合作)。

  3、全班齐读。

  4、诗歌中,小朋友们向老树提了哪些问题?

  设计分析:

  老师范读配上动画课件,让孩子对老树的形象有较具体的感知。孩子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扫清文字障碍,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在初读诗歌后,将诗歌几小节的内容用一个个问号串起来,激发孩子的求知欲。

  一、 抓住问题,分小节学习诗歌。

  1、“老树,老树,你怎么这么大!你有一百岁了吗?

  (1)[投影插图]看着画面,大胆地想象,老树有多大呢?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

  (2)(生展开想象,小组内先交流。)

  (3)生朗读,互评。

  2、“有多少鸟儿,在你身上安过家,和你谈过话?”

  (1)[播放《鸟的'天堂》相关画面] “一起来数一数共有多少只鸟儿呢?”——数不清。

  (2)小组朗读挑战赛。(互评)

  3、“这些身穿礼服的音乐家,是从哪儿来的?唱的都是什么歌?”

  (1)[播放各种鸟的叫声] “它是谁呀?正在说些什么呢?”

  (2)生大胆想象,畅所欲言。

  (3)鸟儿唱歌可真好听,小朋友朗读也得点儿。(生朗读)

  4、“老树,老树,告诉我吧,告诉我——所有的故事和童话。”

  (1)你能向其他小朋友说一说关于老树的故事吗?

  (2)生说。(不要求完整,鼓励加入更多的想象。)

  5、全文感情朗读。(配乐)

  (设计分析:利用电教设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插上想象的翅膀,让孩子在学习的领空快乐地飞翔。)

  二、 课本剧表演。(准备头饰)

  四人小组中一人为老树,其余为提出不同问题的小朋友。(鼓励“老树”回答小朋友的问题。

  设计分析:

  将诗歌的内容以表演的形式体现出来,符合低年级孩子表现欲强的特点。惟妙惟肖地为老树配音,更显出他们的天真可爱。让孩子真正动起来。

  三、 你还想对老树提什么问题呢?

  1、[幻灯出示句式] 练说。

  老树,老树,告诉我吧,__________?

  2、“可是有一天,老树变样了……”[简笔画——哭泣的树桩]

  “发生了什么事呢?你又想问老树什么问题?”

  3、你能找得到答案吗?(生想象,讨论。)

  4、(爱护花草树木,保护环境)

  设计分析:

  续《老树的故事》,让孩子所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语文教案 篇5

  神鸟以其聪明才智,使得可汗不得不打消了捉它的念头。为方便教师更好的教学,今天,语文网小编给大家推荐关于神鸟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尽早发现一些教学不足,比如说教学设计上出现哪些问题、课堂交流和启迪是否得当、课后训练是否到位等等,从而为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累计经验。一起来看下吧!

  《神鸟》这篇课文是蒙古族民间故事,讲的是从前有一只聪明伶俐,会说话的神鸟,许多国家的国王、大臣、富翁都想得到它,但都没捉到。依尔特戈尔可汗三次捉到神鸟,神鸟却用讲故事的方法三次逃脱。

  文章内容浅显易懂,教学中我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先让他们自学自悟。

  课堂上,我是这样教学的:先让学生带着老师的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文本内容,了解故事大概内容,记下不明白的问题。神鸟神奇在哪儿?为什么称它为“神鸟”?以读促思,让学生在思考中不断提高自身独立的阅读课文的能力,养成独立阅读的习惯。然后抓住神鸟是如何一次又一次的从可汗手里逃脱的进行教学,感悟神鸟的神奇,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敬佩之情。最后学生通过阅读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认为故事中的狗、乌鸦、猫很善良、忠实,有的认为它们命运很悲惨,很是冤枉,可怜;故事中的人物,有的同学认为他们做事冲动、缺乏调查,有的.认为他们也很善良,知错就改,后悔莫及……

  学生通过充分品读课文重点语句,探寻了三种动物被错杀的原因,由此产生深深的震撼:这么善良的动物,人类的朋友,就因为人们没有仔细调查,被错杀了。使学生明白:如果遇事不经过仔细的调查,弄清事情的真相,那么,善良的人也会办错事,甚至会伤及无辜,伤害忠良;要做一个善良的人。

  给予学生自由的时间,联系实际自由畅说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是否也因误会而造成伤害的例子。由此学生联想到了自己,使得他们认识事物的片面性,思想的狭隘性,造成对人对事理解的偏激,往往也是没有经过调查研究,就轻易下结论,造成误会是很不好的。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变得心胸阔达,遇事能冷静处理,就是最大的成功。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包身工的涵义及包身工制度。

  2、学习《包身工》的写作手法。

  a.刻画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 b.艺术构思; c.细节描写; d.语言风格。

  3、了解《包身工》的影响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探讨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家作品介绍

  夏衍,原名沈端先(1900——1995),优秀剧作家,戏剧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主要进行话剧和电影创作,长期而多方面从事创作实践。著名的电影剧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并改编鲁迅《祝福》、茅盾的《林家铺子》为电影剧本。解放后任文化部副部长。

  《包身工》发表于1936年6月上海《光明》月刊创刊号,是作者仅有的一篇报告文学作品,但在我国报告文学发展史上有较大的影响。文学在我国是三十年代新兴的一种文学样式。它以散文手法报导真人真事,它的特点是新闻性与文学性的有机结合。它的新闻性表现为严格的真实性、报导的时间性以及内容的倾向性,它的文学性主要在于语言优美形象生动。

  《包身工》之前的报告文学往往存在偏重事实报导而缺乏艺术加工的弊病,而夏衍先生提炼生活中材料真实而生动,富有鼓动性,成为名副其实的报告文学作品,并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作者夏衍先生当时为了写《包身工》这篇文章,选择一家日本工厂,名叫“三井系”,当时作者靠厂里一位朋友帮忙,以“外头工人”的身份混进工厂,并且对包身工的生活进行观察。他每天早上四点半左右出发,从上海郊县步行至三井系工厂。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他总在工房周围兜来兜去引起带工头的注意,认为他是“挑乱”来了,戒备很森严,夏衍先生只好中止对包身工的观察。

  课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8段)记叙包身工起床情景。同时又议包身工制度的产生。通过写包身工起床的情景,介绍她们恶劣的住宿条件;通过写包身工的来历和身份,说明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第二部分(第9-17段)记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并议及包身工制度的发展。这一部分中第9段至第11段重点描写包身工吃早饭的情景,介绍恶劣的饮食条件;第12段至第17段,作者深入分析了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佣包身工的三大原因:可靠、安全、廉价,说明包身工制度的发展。并以“芦柴棒”被殴打侮辱为例,形象揭示出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残酷的压迫。

  第三部分(第18-25段)记叙身工上工的情景,揭露帝国主义工厂对于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其中第18段至第23段,作者重点介绍包身工上工的情景。点出三大威胁,即音响、尘埃、和湿气,又指出殴打、罚工钱和“停生意”这三大危险。第24段至第25段归结出本文的主题,点明帝国主义由于利用了包身工这种廉价劳力而获得巨额利润。

  第四部分(第26-33段)这是全文的总结,沉痛概述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愤怒控诉野蛮的吃人制度,并指出黎明即将到来。这一部分,作者以墨鸭作喻,形象地揭露、控诉包身工制度的野蛮和残酷。

  第二课时

  分析课文

  1、 了解包身工的生活

  (一)住房:“七尺阔,十二尺深”,约为9个平方多。“在不到十个平方的房间里”住着十六七个人;平均居住面积是0.6个平方

  房间除了作寝室外,还作“吃喝拉撒”用,生活如猪猡

  (二)生活安排:作者描写了包身工起订时的混乱情景,紧张忙乱。她们为何这么紧张,可以慢点吗?

  作息时间:四点一刻:起床 要做多少事?其忙乱程度可想而知

  五点上工 中餐及午休一小时 下午六点收工

  除了十二小时强劳动,还有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务,而她们的年龄与在座的同学的年龄差不多。恶劣的生活条件,繁重的体力劳动,严重摧残着这些未成年少女的身心健康。在这样的环境里,她们变得麻木,像机器一样。差不多失去了作为女性最起码的羞耻感。

  (三)生活条件

  “穿”——穿着短衣,上面是褪了色的油脏了的湖绿乃到青莲的.短衫,下面是无色或是柳条的裤子。长头发,很多还梳着辫子。破脏的粗布鞋,缠过而未放大的脚,走路也就有点蹒跚的样子,

  “吃”——早晚吃粥,中午干饭。中午的饭和晚上的粥,由老板差人给她们送进工厂里去。粥,它的成分并不和一般通用的意义一样。在南方,碎米和豆渣根本就是猪食。

  “住”——每间工房七尺宽,十二尺长——面积约9.32平方米。要容十六、七个人,吃喝拉撒睡都在这里。

  “行”——她们没有自由,只能在严密监视下往来于工房与工厂之间,两点一线。可见所谓“供给住食”用“饲养”一词更符合实际——猪狗不如的生活。

  2、带工老板如何压榨包身工的?

  (一)“两年来带工老板从‘芦柴棒’身上实际已收入二百三十元钱了。”

  第三年若按第二年末的日工钱三角八分计算,并且就算是“芦柴棒”一年仅干340天,带工老板三年从她身上的收入是359块,除去包身费二十块,带工老板从“芦柴棒”身上至少榨取了纯利润339块。每个带工老板带三十、王十甚至一百五十以上的包身工,三年至少可赚10170块钱!多者可赚50850块钱以上。

  全上海当年 有24000以上的包身工,她们仅在三年之内至少被带工老板榨取了8136000块钱以上。包身工身受日本资本家和带工老板双重剥削的,日本资本家获得会更多。

  第三课时

  在上节课中我们分析了包身工们的实际年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和被剥削程度。

  q1:作者为什么要描写那个穿着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被他连踢带骂吆喝起床的“猪猡”如此“懒惰”?

  a:豪华的不合时宜的穿着,揭示了那个男子的身份、地位和内心世界,与包身工们“衣服破烂”形成鲜明对比。在恶劣的劳动环境(音响、尘埃和湿气)的威胁下,经党挨打受罚而又只有两粥一饭的包身工们,每天从事繁重的工作长达十二小时,因而身体衰弱、精疲力竭,而“清晨四点一刻”那么早就又得起床,难免一些人一时起不来。但这不能说明包身工们懒惰,反而和包身工们所受的非人折磨和牛马般的生活,充分暴露出包身工制度的黑暗。

  q2:包身工们的“女性所有的那种害羞的感觉”为什么“似乎已经迟钝了”?她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为什么朝夕相处两年多的同伴却“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这合不合情理?

  a:这些都是一些反常的现象,是当时包身工们被压近得麻木不仁的悲惨生活的写照,完全合乎当时特定的“情理”。

  q3:她们是如何沦落到这种地步的?

  a:在家乡无法活命,又受骗签下了“包身契据”,所心“她们的身体”“包给 了叫做‘带工’的老板”,成了“替带工赚钱的‘机器’”。在“包身契”上早已写明“生死疾病,一听天命”。当女孩子真的有事时,她们真的没脸见人了吗?

  q4:“包身工”制度是如何造成的?它形成的政治经济原因是什么?

  6-8 由包工头“招工”的实例指出包身工制度的起因

  12-17 由“芒柴棒”等人的实例分析包身工制度得以发展的三个原因。

  24-25 以大量确凿的数据阐明包身工制度发展的实况。

  19-23 以包身工所受的三大威胁和三大罚规为例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我们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包身工制度的形成原因及本质有了一个全面、概括地的了解,那么对于具体的例子也就是书上所说的点面结合的中典型人物“芦柴棒”、“小福子”遭遇:烧火、生病、抄身、挨罚。这样写的作用是:具体形象的面上的材料使课文的内容充分,典型突出的点上的材料使课文内容深刻鲜明。点面结合,相得益彰,增强了课文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3个。认识两种笔画“ㄅ”和“?”认识两个偏旁“犭”和“宀”。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会识别“前、后、左、右”四个方位。

  4、认识有关“影子”的一些现象。

  【教学准备】

  课前领学生玩踩影子游戏。带有小动图案的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刚才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玩了踩影子游戏,大家高兴吗?大家现在看一看我们现在还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吗?这是为什么?(没有太阳)你说一说影子是怎样形成的?除了在太阳底下能看到自己的影子,我们还能在什么时候也能看见自己的影子呢?那《影子》一课又是怎样写影子的呢?快打开书,来读一读这一课吧。

  二、学生自主预习

  1、同学们读一遍课文,圈出本课生字。每个生字读3遍。

  2、同学们这次读课文争取不再看拼音,只看汉字,看一看谁能做到。

  3、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看一看哪句话你读完之后不知道什么意思。

  4、同桌互相读文。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读文,订正字音。

  2、出示生字卡片,认读本课的生字。

  3、给本课生字进行扩词练习。

  4、学生提在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四、整体感知

  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什么?

  五、指导写“飞”字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影子》一课,同学们已经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而且认识了许多生字。老师想考考你们,谁能认识老师字卡上的字。老师就把这个字卡送给他,每张字卡上都有一张美丽的画呢!大家想认吗?他认对了,大家就跟着读一遍。

  1、出示字卡认字

  2、认字组词

  3、晃一下认字

  师:同学们,字认得这样好,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把课文读得特别棒!你们能做到吗?让我们举起大母指说一声“我能行,我最棒!”

  二、学习课文

  1、同学们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想一想,哪句话你读完后不知道什么意思?学生提不懂的问题,让同学到前面做演示,并填空。太阳在我的()面,影子在我的()面。我怎样走,影子会在我前面?影子不是天天跟着我们吗?课文为什么说“常常”跟着我们呢?影子有时在我们身前,影子有时在我们身后,我们有时能看到自己的`影子,有时看不到自己的影子,所以课文才说影子常常跟着我,而不是天天跟着我。谁也能用“常常”说一句话。同学们,说得这样好,一定也会读得特别好,谁来读一读“影子常常陪着我”。生读,生评。(引导把常常读成重音)

  影子常常跟着我,为什么说像一条小黑狗呢?而不是一只小黑猪呢?(影子是黑的)哪位同学家有小狗?你跑小狗跟你跑还是小猪跟你跑?当你跟小狗玩时,你走,小狗会怎样?小狗总是跟着我们。影子就像小狗一样你走它也走,你跑它也跑,总是跟着我们。所以才说影子就像一条小黑狗。当小狗围着你跑前跑后,不愿意离开你,你心里是怎么想的?(高兴)。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第

  4句,生读,生评。同学们把这一段连起来读一读。

  男同学读1、3句,女同学读2、4句

  女同学读1、3句,男同学读2、4句

  边做动作边读。

  (过渡)影子还会出现在我们的哪一面?

  2、生读第二段。汇报,看图,小朋友怎样走,影子就会出现在我们的左右?

  出示:太阳在我的()面,影子在我的()面。谁来说一说,课文中的小朋友这会又把影子当成什么?生汇报。这个班有你的好朋友吗?为什么他是你的好朋友?你们上课一起听课,下课一起做游戏,总也不分开。当你见到你的好朋友时,你是怎样想的?(高兴,又相见了)带着这种感受读“它是我的好朋友”生读、生评。引导学生读出重音。

  下面同桌对读(你读一句,我读一句)集体做动作读。把课文连起来做动作读。

  3、我们已经把课文读许多遍了,下面大家把书扣过去我们试着背一背。学生练习背诵,指名背诵。

  4、做课后“我会说”。

  5、指导写“马”和“鸟”。

  6、写话练习:

  _______像_________。

语文教案 篇8

  学生视角

  延安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党中央的所在地,人们都说它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作者为什么要追寻这样一个地方呢?在革命胜利这么多年以后,追寻延安又有什么意义呢?

  难点:

  搜集相关的背景资料,拉近学生的认识距离,有助于深刻理解全诗的思想内容。

  教师思考:

  本文属略读课文,是一首新体诗,作者以充满深情的笔触,生动而形象地讴歌了延安精神,热情地抒发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强调了在新时期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极端重要性。全诗不但节奏感强,韵律和谐,而且结构整齐,感情强烈,适于朗读。教学时,应注意充分利用收集的资料和文中的有关诗句和插图,帮助学生理解主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充满对延安的崇敬和赞美,使学生沉浸在崇高美好的课堂氛围当中,在领会诗歌思想感情的同进,受到革命传统的'教育。

  重点:

  1、了解诗中具体事物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设计特色:

  分组选学,合作拼接,诵读感悟。

  信息资料:

  搜集有关延安的背景资料(文字介绍、图片、音像等)

  教学要求

  1、借助资料,了解全诗的内容,领会延安精神产,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自主读书,合作交流的能力与习惯。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了解背景。

  你听说过延安吗:你对它了解多少?

  (引导学生把搜集的材料展示出来,丰富知识,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于展。)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读出节奏,韵律,在自读基础上,同桌互读,互相评价。

  2、通过初读,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没读懂?

  三、疏理问题,分组选学。

  1、师生共同对初读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及时解决简单的问题,明确共性的或有价值的问题。

  (鼓励质疑是必要的,但不要让学生产生思维的惰性依赖,引导学生在敢于提问题的基础上,会提问题,是需要逐步培养的。)

  2、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相关的诗节,借助手中的资料,进行组内研读。

  (减小学习目标,降低学习难度,尊重学生选择,鼓励学生自主,提高学习效率。)

  四、汇报交流,拼接共享。

  师生共同分享各组的学习收获,教师有意识地点拨评价,进行成果拼接,并结合回答,适当板书。使学生明晰全诗的结构,以便整体感知全诗内容。

  五、小结升华,感情朗读。

  (在充分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指导感情朗读,会获得水到渠成的效果。)

  六、课堂练习,扩展巩固。

  1、结合全诗内容,谈谈你对延安精神的理解。

  2、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谈变怎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备课教案10-04

语文树教案11-13

语文教案07-21

(经典)语文教案03-05

语文教案[经典]09-05

语文教案08-09

语文教案(经典)11-07

语文教案(精选)09-02

(精选)语文教案08-02

语文教案(精选)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