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10-10 10:05:36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7篇(经典)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7篇(经典)

语文教案 篇1

  一、用下面的多音字组词。(帮助学生掌握多音字)

  1、学生查字典想一想:这几个多音字读不同的读音时,意思有什么不同?

  2、学生独立组词。

  3、全班集体订正。

  qiang(强大)(增强)(加强)zhe(折断)(折磨)(折射)

  强

  折

  qiang(勉强)(强迫)she(枝折花落)

  gei(送给)(交给)(献给)

  jin(尽职)(尽力)(尽情)

  给尽

  Ji(配给)(给予)(供给)jin(尽管)(尽快)(尽早)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积累词语)

  1、学生独立填写。

  2、全班订正。

  3、订正答案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想想括号外面的词语和括号里面填写的词语各有什么特点,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左边一组括号外面是表示动作的词语,括号里面填写的都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右边一组括号里填写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语,括号外边的都是表示事物怎么样的词语。)

  开辟(专栏)(航线)(道路)(战场)维持(生命)(生活)(秩序)(现状)

  培养(人才)(干部)(接班人)(好习惯)变换(位置)(队形)(方式)(手法)

  (星光)闪烁(灯光)闪烁(群星)闪烁

  (脾气)古怪(性格)古怪(相貌)古怪

  (气候)恶劣(环境)恶劣(行为)恶劣(品质)恶劣

  (商品)丰富(物产)丰富(内容)丰富(经验)丰富

  三、读一读,找出意思相反的词语写在括号里。(反义词的理解和积累)

  1、读一读这些句子,说说句子的意思。

  2、独立找出反义词写在书上。

  3、全班订正。

  (进)——(退)(失败)——(成功)(虚心)——(骄傲)或(进步)——(落后)(干燥)——(湿润)(宽)——(窄)或(缓)——(急)

  四、读读下面的歇后语,请你再说出几个。(积累歇后语,丰富语言积累)

  1、读一读这些歇后语,说说它们的意思,并说说在什么场合可以用。

  2、说几个歇后语。

  3、学生课下继续收集歇后语。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按要求做。(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特别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1、学生独立阅读,独立完成文后第1题(根据填空)

  2、围绕文后第1题进行交流,订正答案。

  3、自读思考文后第2题(文章为什么以“暖”为题)

  4、围绕第2题讨论交流。

  答案:

  1、为了让买不起手套的翠丝愉快地接受自己的帮助,安娜特意准备了两副一模一样的手套放在大衣两侧的口袋里,装作因为糊涂而多带了一副手套,使翠丝能够愉快地接受自己的帮助。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安娜是个关心他人、又非常理解他人的孩子。

  2、文章为什么以“暖”为题?

  要点:(1)突出了安娜对小伙伴的关心。安娜用这种特殊的方法帮助了翠丝,使翠丝在寒冷的冬天得到了温暖。(2)表现了“我”的心情。母亲知道女儿安娜帮助小朋友的事,知道安娜是个关心他人、善解人意的孩子,心里一定会感到温暖舒适。(3)点明了“我”发现安娜口袋中有两副手套的时间是在春暖花开的季节。

  口语交际:

  在此次口语交际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学生可以赞成三种看法中的'一种,也可以提出其他不同的看法。

  2、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准备的时间,然后再谈看法或展开便辩论。

  3、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看法说清楚,把理由说充分;也可以指出其他看法的不足之处。

  4、引导学生在尊重他人的前提下交流、探讨,。要尊重他人,不能以让对方难堪为目的,更不能用刁钻刻薄的语言伤害他人。

  5、引导学生倾听别人的发言。

  6、要、点拨。在讨论或辩论结束的时候,教师应针对这次口语交际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地、点拨,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以利于今后的口语交际活动的开展。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十三个生字,会写十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课文内容,感受首都北京的巨大变化。

  过程与方法:初步感受课文按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首都北京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图片。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审题、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的首都是哪儿吗?说说你对北京有哪些了解?

  二、读中识字。

  1、教师范读课文。

  2、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生字。

  3、小组内读课文:互查读音。

  三、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自主识字。

  1、出示图片:你看到北京的那些美丽的景物?这些景物美在哪里?(教师随即出示词语。)

  2、“读读记记”下面词语。

  绿树成阴 鲜花盛开 风景优美 来来往往 高楼大厦 名胜古迹

  四、写字指导。

  1、分析字的结构。

  2、注重同偏旁的字。

  3、突出主笔的字:央、市、旁、城

  4、教师范写:边写边讲解。

  五、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北京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2、用书上的一句话概括?读出语气

  3、学生质疑,提出不懂的'问题。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自由读课文:

  北京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用书上的一句话来概括。

  2、有感情的读这句话,读出赞美的语气。

  二、朗读感悟,了解内容,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课文:作者都抓住了哪些景物写出了北京的美?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

  2、学生讨论得出:天安门:庄严、美丽,宽阔的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

  柏油马路:又宽又长,绿树成阴、鲜花盛开。

  立交桥:许多、有绿毯似的草坪、拼成图案的花坛,车辆来来往往、川流不息。(读出立交桥的美)

  名胜古迹和公园、高楼大厦:许多、风景优美。

  3、教师小结。

  三、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实践活动。

  交流有关的北京变化的资料。

  五、布置作业。

语文教案 篇3

  《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一(习作教学)

  【教学准备】

  1.让学生到大自然观察秋天。

  2.搜集秋天的资料。

  【教学设计】

  一、感悟秋天──创设情境,引发真情

  1.图片、录像引入。

  (1)师:同学们,上周我们学习了第三单元的四篇描绘秋天的课文,谁来说说秋天是怎样的景象?

  (学生们可以根据手中搜集的秋天的资料或结合自己身临秋天的感受来谈秋天。)

  (2)教师渲染: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是个丰收的季节,秋天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乐趣:小伙伴们放风筝的身影、玩耍嬉戏的场面都让我们回味无穷。秋天里红红的枫叶,黄黄的叶子,清凉的秋雨……这么美丽的秋天,同学们想亲眼去看看吗?(播放录像,帮助学生丰富秋天的印象。)

  (3)师:刚才同学们自己描绘了秋天,现在我们又亲眼看了看秋天的景象,我相信此时此刻你们心中的秋大一定是五彩斑斓、丰富多彩的吧!那就请你借助手中的画笔,把心中的秋天画出来吧!播放一段轻音乐,边听边画。(通过音乐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拓展习作思路。)

  (4)教师小结:同学们利用画笔画出了心中的秋天,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说说秋天吧!

  [设计意图:教师的任务不是硬性要学生怎么写,而是引导、启发,让学生在选材、构思的过程中产生不同的.感受,自由抒发。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找寻习作素材,为学生的自主习作提供条件和广阔空间。因此本部分设计了学生亲临大自然感受秋天,在日常生活中捕捉秋天,放录像回味秋天,描绘秋天。目的是让学生身临其境,从特定的环境中感知,丰富积累,为下一步“说” 好秋天埋下伏笔。]

  二、说秋天──拓展思路,展开话题

  1.小组交流。

  师:请大家把你心中的秋天讲给小组同学听听,怎么想的就怎么说。(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巡视,参与交流。)

  2.集体交流。

  (1)指名上台描绘秋天,及时进行评价与指导。

  师:听了这位同学描绘的秋天,你们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说)

  生:他说秋天里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多美呀!

  师:你听得可真认真!是呀,刚才那位同学注意用上了咱们平时课文中积累的词句来说秋天,他多会学习呀!(随机板书:用上平时积累的词句)

  (2)再找一人描绘秋天后,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师:他观察得多仔细呀!不仅说出美丽的景象,还体会到了秋收时人们的喜悦之情。这就说描写秋天时不仅可以写秋景,还可以写秋天里的人(随机板书:景、人)

  (3)教师根据学生的评价,相机指导。

  教师抓住学生发言,在习作的内容上继续给予指导(例如,描写秋天的文章里还可以写秋天里的事情以及秋天带给我们的欢乐。)

  3.教师小结。

  [设计意图: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双方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无拘无束、自由奔放地进入习作中态。本部分的教学设计就是遵循以上理念通过学生自由的说和教师的有机指导,使与生拓展思路、善于表达,为下一步“写” 女秋天奠定基础。]

  三、写秋天──引导习作,抒发真情

  1.习作导入。

  师:同学们描绘的秋天这么美,那现在请你提起笔,把你心中的秋大写下来,怎么想的就怎么写,别忘了用上咱们平时积累的词句,好吗?

  2.开始习作。

  学生根据要求,结合自己的画或图片开始进行秋天的片断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设计意图: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因此,在此部分的设计中,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真情实感,最终写出优秀的文章。]

  四、品秋天──评析习作,交流真情

  1.小组评析。

  师:请同学们写好后读给小组内同学听听,让同学们评一评。

  2.集体评析。

  实物投影出示几个学生的习作,让全班同学评议。

  3.小结延伸。

  师:同学们,习作是心与心交流的书面表达形式,选择真实的事例,抒发真实的感情,带给我们无穷的乐趣。课后,请大家把习作念给家长或同学听一听,让他们评一评,然后根据别人的意见自己改一改,抄一抄,把习作和图画一起贴在教室的学习园地里,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好吗?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步的设计目的是重视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中提高习作能力。]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构想】

  《怀疑与学问》是一篇观点鲜明、论证充分、说理透彻的议论文,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17课《怀疑与学问》。

  因此,我想从议论文教学的结构人手,既注重课文的整体把握,又注重语言文字的教学,使两者得到统一,从而使传统教法与教学创新得以有机结合。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论点层层深入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3.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难点: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国当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叫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知识面广,并且读书时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因此特别喜欢考证。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儿子竟如此难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学问。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板书课题)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布置阅读思考题

  思考题一:文章的论点是什么?总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

  思考题二:分论点是什么?分论点的提出有什么特点?分论点与总论点之间有何联系?

  思考题三:试找出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思考题四:文章用了哪些议论方法?

  (此环节指导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

  三、学生分组阅读课文,合作探究,考虑思考题的回答(学生通过交流讨论领会作者的观点,这一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自由解读文本,这样才能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17课《怀疑与学问》》。教师以平等对话的'形式加入学生的学习讨论过程中。)

  四、师生共同讨论并归纳

  1.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2.分论点:

  ①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②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之后,第3自然段至第5自然段先从消极方面进行论证,第6自然段再从积极方面进行论证。第6自然段首句是承上启下的递进复句,精当地概括了前后两个分论点:“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而前一方面的论述,又分为两层来论证中心论点:第3、第4自然段先说对传说要有怀疑精神,既然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这种证据有时又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而这种传说又不一定可靠,所以对于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亦即怀疑;第5自然段扩展开来,又提出“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小论点。这样,本文议论的内容从对于传说的怀疑,进而扩大到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意义,进而转到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作用,层层深入论证,对怀疑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做了全面而精当的阐述。

  (在此环节中,尤其要注意鼓励学生。此外,在评价时我们应采用多种方法,比如说让学生自评、互评等,这样更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主人翁的地位,也更能投入到学习中去。)

  2.试找出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请学生各小组派代表在黑板上板书,评出归纳准确、简洁的学生,增加学生自学的兴趣。)

  讨论并归纳:

  ①事实论据:

  a.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

  b.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

  c.听说“腐草为萤”。

  d.戴震善问的例子。

  ②道理论据:

  a.“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b.“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c.“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

  3.请编写本文的阅读提纲,并请同组互评,选出优秀的提纲板书。

  (这个步骤有利于学生梳理文章,理清思路。)

  五、小结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本文围绕着中心论点,分设了两个分论点,分层次地进行论述,条理清楚,中心明确。这种论证结构和方法值得同学们学习。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用书信与人交流。

  2、懂得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从多角度观察事物。

  3、学会按一定的顺序记叙事情,记叙中能表达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点:

  学会用书信与人交流

  教学难点:

  拓展学生写作思路,学会按一定的顺序具体地记叙事情,记叙中能表达自己的见解。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拓展思路

  1、谈话引入:你曾经收到别人给你的信吗?你高兴吗?请谈谈你收到后的感受。(老师做个有心人,提前给每一位学生写封信,不仅仅是为了这次习作,让学生感受写信这一交流工具的独特魅力。更重要的是师生进行情感交流。)

  2、人类进行情感与信息交流的方式是多样的。你能说一说吗?

  重点引导学生:

  交流的方式这么多,为什么还要写信呢?(让学生认识写信是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

  2、今天,我们要学习如何写信。揭示课题(写一封信)后出示本次习作的要求,明确习作任务。

  3、?你最想给谁写信?为什么?

  4、出示幻灯片:(比尔.盖茨香港总督澳门总督********校长)

  问:(1)想和他交流什么话题?你有什么想法?

  5、除此之外,哪个是你最想和他交流的?(同桌交流/小组交流——个别交流)(同伴学习策略。同伴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6、出示课前的信:你对课前阅读的几封信有什么发现和收获?哪一封信最让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随机板书:格式准确用语得体情感真实)

  二、构思起草,完成习作

  1、创设情境,激发构思起草的兴趣

  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景:想想你怎么写这封信?请把思路简单地记录下来。(目的是:指导学生理清学生的思路,写作要有一定的'顺序。)

  2、学生独立构思,教师巡视,并对习作有困难的学生作个别辅导。

  3、全班交流。

  4、自由写文,个别指导

  第二课时

  一、指导修改,完善习作(学生学会修改,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1、启发谈话:美玉是琢出来的,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你的习作初稿写好以后,通过自己的修改可以使文章锦上添花。你有信心把自己的习作初稿修改得更完美些吗?

  2、出示星级评价标准。让学生对照自己的习作,你认为可以达到几星级?为什么?

  三星级:

  (1)写信格式欠规范;

  (2)语句不大通顺,有错别字;

  (3)情感真实,用语欠得体;

  (4)基本把事情写清楚。

  四星级:

  (1)写信格式正确;

  (2)语句较通顺,不写错别字;

  (3)情感真实,用语较得体;

  (4)能按一定的顺序写。

  五星级:

  (1)写信格式正确;

  (2)语句通顺,不写错别字;

  (3)情感真实,用语得体;

  (4)按一定的是顺序写。

  3、鼓励修改:你认为经过努力,你会达到几星级?你准备从哪几方面修改?

  4、学生独立修改习作。

  5、课堂交流。指名交流时,学生按“原来是怎么写的?-刚才从哪几方面修改?-为什么要这样修改”的顺序说出自己修改的过程和理由。相机简单复习书信的格式。

  二、师生、生生合作评改

  1、根据标准评改一个同学的习作,互评后交流评改意见。

  2、根据交流建议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三、指导评赏,成就激励

  1、启发自我评赏

  (1启发谈话:你的习作通过自己多次的修改,一定有许多成功之处。请你将自己习作中成功之处,或写得最精彩的部分读给同学们听听,和他们一起分享你成功的欢乐。如果你认为自己全文写得好的,就读全文。对评赏得好的同学,教师将授予“浪花奖”。

  (2评赏交流。

  2、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习作寄出去(相机指导信封格式的书写)。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板书设计:

  写一封信

  格式准确 分清对象 内容具体 情感真实 用语得体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妈妈”这一主题,编排了两篇主体课文,一篇自渎课文。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妈妈的爱无时不在身边,懂得回报母亲无私的爱。进而增进母子亲情。

  《妈妈的爱》是本单元第一篇主体课文,这是一首饱含深情的小诗,通过一些生活中的细节,表现了妈妈对孩子无私的爱,也抒发了孩子对妈妈的爱。是一篇意义很强的课文。

  二、学情分析:

  本首诗里所描绘的生活细节几乎发生在每个学生的家庭,每个学生都经历过,正因为司空见惯,成长中的孩子反而容易忽略。通过引导学生朗读、讨论,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生活在深深的母爱之中。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报答妈妈的养育之情,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对二年级学生的要求及本课特点,制定目标如下:

  认识本课10个生字,会写10个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在阅读中独立识字。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妈妈平日的爱,懂得要尊重关心父母,不要让父母操心。

  四、重点与难点:

  体会诗歌的感情,有感情朗读。

  五、设计理念:

  凭借教材把浓浓的亲情传递给学生,让孩子留意平时生活的点点滴滴,体会妈妈的爱。,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来朗读,引导学生在语境中学字词,受感染。让他们在感兴趣,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六、教学准备:

  磁带《世上只有妈妈好》;生字、词卡片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切入课文

  谁愿意介绍自己的妈妈?

  说到妈妈,老师看出你们很自豪,今天我带来一首赞颂妈妈的歌,一起来听听,会的同学可以一起唱。

  正如各种所唱,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我们从小到大,妈妈付出了很多心血,这就是妈妈的爱,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妈妈的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

  同桌合用一本书,相互检查正音。

  通过指名读、开火车、擂台赛等方式检查识字情况。

  指名分节读课文,说说诗歌中把妈妈的爱比做什么?

  (三)、品读感悟,体会感情

  整体感知内容。

  默读这首诗,然后说一说读后你想到了什么?

  同学们说得真好,你想怎样学这首诗?

  就按你们说的.方法来学习,可以自己学,也可以几个人在一起学。

  集体交流后,学生汇报。

  你最喜欢哪一小节,为什么喜欢她?

  在学生汇报时重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理解妈妈的爱为什么是清凉的风、遮雨的伞、滴落的泪、责备的目光、亲切的教诲。

  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四)、联系实际,赞美母爱

  同学们,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遮雨的伞、滴落的泪、责备的目光、亲切的教诲。妈妈的爱还是什么?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你从那里感受到妈妈的爱了?妈妈是怎样爱你的?

  妈妈的爱是无私的、伟大的。就让我们带着对妈妈的感激之情,深情地朗诵这首儿歌,能背得背下来。

  3、把你对妈妈的赞扬像书上那样写成一首小诗,读给爸爸妈妈听。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要求:

  1、复习生字、生词,写“刮”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小猫的胡子的作用,明白“不能见到什么学什么,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的道理。

  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课文的学习明白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写“刮”字

  1、师出示小猫图(没胡子)引出课题,并贴在黑板上(板书:小猫、胡子)。

  2、请一生上台写“刮”,补充课题,其余生书空。生评,读课题。

  二、复习生词。

  1、分别出示两组生词,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2、选择其中的一个或者几个词来说话,指名说。

  三、细读课文,品味感悟。

  1、自由小声地读课文,找一找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小花猫,并且在这些自然段的前面标上三角符号。(生说,师相机在自己的书上标)

  (1)第2自然段。

  ①指名读,其他小朋友边听边想:你认为这是一只怎样的'小花猫?

  ②生答,师相机板书:认真看。再读并指导朗读。

  ③除了“认真”还有什么不同的看法?(漂亮)哪个词能看出?

  ④出示:“碧绿、碧绿碧绿的”,生读。出示“火红、金黄、雪白、乌黑、粉红、湛蓝”生仿照例子说新词,再读!

  ⑤生站起来加上表情一起读这一段!

  ⑥小花猫一眨不眨地看着主人,会想些什么呢?(出示“小花猫一眨不眨地看着主人,心里想:……”的句式)用句式说话!

  (2)第4自然段。

  (生齐读)这只爱美又爱模仿的小花猫就这样跟着学主人把胡子给刮掉了。(板书:跟着学)。

  (3)第5、6、7自然段。

  ①(出示小猫被撞图)生看图,说一说发生什么事了?那课文又是怎么写的呢?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这幅图?自由大声地读课文。

  ②分别指名读五、六自然段,并指导朗读,再齐读。

  ③(师戴头饰扮小猫,表演小猫被撞后的情景)生与“小猫”对话,说说为什么会撞。

  ④(出示猫妈妈的话)指名读,相机指导朗读。齐读。

  ⑤现在小花猫总算明白了,它的胡子好比…(生说“一把尺子”)(出示“你的胡子好比一把尺子”)指名读,出示“松鼠、大象”的图,用“好比”说话。

  ⑥猫妈妈不光是要让小花猫明白自己胡子的作用,还要让它明白一个道理,是什么道理呢?齐读课文,生说(板书:想明白)。

  (4)第8自然段:听了猫妈妈的话,(出示这一段,师引读“从那以后……”)。

  四、小结,作业

  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不久,小花猫的胡子又长出来了。(在黑板小猫图上画胡子)一天晚上,小花猫又发现了一只老鼠,这一次,它能捉到老鼠吗?(四人小组讨论,指名说)回家先读读课文,再想一想,最后写下来!

  板书设计:认真看

  小猫(刮)胡子小猫图跟着学想明白。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语文教案08-02

语文教案(精选)09-02

语文教案[经典]09-05

语文《掌声》教案11-19

语文下册教案01-31

语文教案(精选)09-25

语文备课教案 11-12

语文《荷花》教案11-26

语文桥的教案01-13

语文树教案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