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10-10 09:05:16 教案 我要投稿

(优选)语文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优选)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有一定的时间去思考挖掘自己的特点,同时从别人的评价中对自己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2、通过学生对自己的优缺点、性格、兴趣、爱好、特长等内容的小结,使同伴对他有更多的认识与了解。

  教学形式:集体活动为主,做一做,猜一猜,演一演,说一说,写一写,议一议。

  教学重点:使学生坦露自我,进一步了解自我。

  教学难点:在组织活动过程中,注意避免学生之间的相互比较好坏及封闭自我。

  理论分析:

  人是生活在各种人际关系之中的,与他人交往是人的一种心理需要。社会越先进人际关系越会显示其特有价值。从儿童、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来说,学会交往具有特殊意义。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往往只看到自己成功的一面,认识不到自己的缺点。他们对自己缺乏全面的认识,也很少主动去了解他人,使自己与周围人们之间的关系失衡,产生矛盾,在今后的人际交往中常常会失控,而处于失败之地。

  认识自己,认识别人是人际关系中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人际交往的第一步。让学生认识了解自己和他人,有很多方式和途径,而积极、主动的态度则更为重要。本活动在课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制一张个人档案卡,课上通过猜猜演演、讨论、交流等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使学生在宽松、活泼的气氛中,主动向他人展示自我,从他人的评价中认识自我,也通过集体活动增进同学间的相互了解。

  课前准备:歌曲录音带《手拉手》、小红星,学生各制一份个人档案卡。

  教学建议:

  1、档案卡的制作可根据学生的喜好,不规定颜色、形状、大小。

  2、本次活动只是围绕同学之间的互相认识进行,不存在比较学生好坏的性质。

  3、活动结束后,可以把卡纸收集起来张贴于教室。

  4、此活动可以5-6人的小组开展,也可以全班进行。

  5、此活动适用于小学中、高年级。虽说小学的几年生活,学生已经有了认识,有了了解,但并不一定真正地了解。此项活动让学生有意识地认识自己,也认识他人,有利于在以后的交往中减少矛盾和误会。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老师请大家每人做了一张个人档案卡,在卡上写上自己的生日、性格、兴趣、爱好、优缺点、喜欢玩的……大家做得非常好。老师把你们的档案卡装在这只箱子里(出示箱子)。今天,我们来进行一次有趣的活动。

  揭题(板书:我的自画像),目的是让每位同学能更好地认识自我(板书:认识自我)同时,进一步认识班上的其他同学。(板书:认识他人)。

  二、活动与训练

  活动(一)猜猜他是谁

  1、教师说明:下面,老师请一位同学上来,随意从这箱子中抽一张档案卡,把卡上写的内容大声读给大家听,读完后,请大家猜一猜,卡片上所描述的是哪位同学。

  2、指名一位同学抽卡,读卡。

  3、交流:(1)卡片所写介绍的是我班的哪位同学?

  (2)你为什么能准确猜出来?

  4、请被猜到的同学上台。

  (1)鼓励他介绍自己。你的朋友准确地猜出卡片是你做的,可见他对你已有所了解,也说明你能真实地把自己的情况写出来告诉别人,你做得真好!你想让朋友更了解你吗?如果愿意,就请把自己的情况详细地告诉他们。

  (2)上台的那位同学自我介绍。

  5、根据那位同学的介绍,请他展示一下自己的特长或爱好,教师及时给予表扬或激励。

  6、听了刚才一位同学的介绍和表演,作为他的朋友,你觉得他还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或你想给他提些什么希望?(朋友补充介绍)

  7、多么真诚的话语,听了朋友的话,你有什么想法?(上台者谈体会)

  8、小结:刚才那位同学勇敢地向大家介绍了自己,真诚地接受朋友的忠告,作为他的朋友,也能伸出友谊之手,如实向他提出希望,他们做得真好(每人奖一颗小红星,发到上台者手里时,送给他一句祝福的话)。

  那位同学在朋友的帮助下,更了解了自己,所以我们如果想进一步认识自己,可以让我们的朋友更了解自己,多帮助自己。(板书:让朋友更了解我,多帮助我)

  9、再请一位同学抽卡,读卡(方法同上,所不同的是可针对上台者卡上的爱好,让他作自我介绍)。

  10、改变方式,把抽卡,读卡改为老师说某个同学的特点,考考大家对他是否了解。(避免同一形式的重复,激发学生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

  11、老师让同学猜一个平时表现不太好的同学,让这位同学从朋友的赞扬声中看到自己也有不少优点,从朋友的.忠告中得到启发,激励他以后往好的方面发展。

  (如有时间,还可改变方式,可让班中一位同学讲出他的朋友的特点,让其他人猜,这样更能体现活动的主体性)。

  过渡:刚才几位同学,通过让朋友更了解自己,从而得到朋友们更多的帮助,更认识了自己,同学们,你们想更了解自己吗?下面,就让你的同桌来了解你,帮助你吧。(板书:同桌)

  活动(二)同桌手拉手

  1、宣布活动规则:

  (1)请几位同学把卡发给每个同学;

  (2)先由一位同学把自己卡上的内容读给同桌听;

  (3)听者向读卡者提出希望或讲讲对方自己还没注意到的优点。

  (4)另一位同学读卡,听前一位同学告诉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缺点。

  2、同桌交流,教师主动加入,适当指导。

  3、小结活动情况(过渡)

  (三)实话实说

  1、刚才,你通过朋友、同桌的帮助,一定有不少新的收获吧!谁来说一说?

  (1)指名上台的同学说。

  (2)指名一、二对同桌说。

  2、你喜欢这样的活动吗?为什么?(再次点明主题)

  小结:大家通过让朋友,同桌了解自己,得到了他们的帮助,更了解了自己。你们想进一步认识自己和别人吗?那就让大家一起来了解自己,让大家互相帮助,手拉手,共创美好的明天。(板书:大家)

  3、全班学生可互换卡片,也可随意把自己卡上的内容告诉给同学听,请别人向你提出希望,对别人优点说几句祝福的话。(放歌曲《手拉手》,渲染气氛)

  三、总结

  由于时间关系,这节课上,我们的自画像只能画到这儿,相信许多同学还有很多真心话要对同学或朋友说,也很想把自己的卡给更多的人看,让更多人了解自己。我们还可以相互交流,你可以把别人的祝福或忠告记在卡上。到期末,我们再来搞一次活动,相信到时,你们的自画像会更完美。

  附板书:         我的自画像

  朋友

  让 同桌  更了解我,多帮助我

  大家认识自我,认识他人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人工驯良的马和天然野生的马的特性。

  2、学习对比的写法。

  3、理解课文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重点难点:

  1、重点:

  (1)理解人工驯良的马和天然野生的马的特性。

  (2)学习对比的写法。

  2、难点:理解课文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解决生字词(读一读写一写)

  觑 鬣 剽悍 疆场 驯良 勇毅 窥伺 迎合 疮痍 枉然 阔绰 观瞻

  妍丽 庇荫 遒劲 犷野 畸形 颚骨 慷慨以赴 相得益彰 有过之无不及

  2、朗读全文,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布封(1707-1788),法国博物学家、作家。代表作为博物志《自然史》。

  2、导语

  马是人类忠诚而高贵的朋友。当你看到一匹拉着车的马喘息着默默地走过的时候,你是否会想到在广漠的草原纵情奔腾的成群的野马,它们的生存状态不同,外形、性格也迥然不同,你注意到了吗?下面我们一起研讨布封的《马》,大家一定有所收获。

  三、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课文写了两种不同生存状态下的马,找找看课文那些地方各写了那一种马?

  明确:第一部分(12)写人类驯养的马。

  第二部分(35)写天然野生的马。

  2、讨论:人工驯养的马有什么特性?从课文中找出这些词语。

  明确:(1)无畏的精神,勇毅,慷慨以赴,兴奋鼓舞,精神抖擞,耀武扬威。

  (2)驯良的性格,克制,屈从,舍己从人,迎合,无保留地贡献着自己,舍弃生命。

  3、天然野生的马有什么特性?从课文中找出这些词语。

  明确:(1)美质:动作的自由,自由自在的生活,既不受拘束,又没有节制,因不受羁勒而感觉自豪,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强壮、轻捷和遒劲,充沛的精力和高贵的精神。

  (2)美德:绝不凶猛,豪迈而犷野,互相眷恋,依依不舍,和平生活,欲望既平凡又简单不互相妒忌。

  (3)美貌:身材高大而身体各部分又都配合得最匀称、最优美,它的头部比例整齐,却给它一种轻捷的神情,而这种神情又恰好与颈部的美相得益彰,高贵姿态,它的眼睛闪闪有光,并且目光十分坦率;它的耳朵也长得好,并且不大不小,它的鬣毛正好衬着它的头,装饰着它的颈部,给予它一种强劲而豪迈的模样;它那下垂而茂盛的尾巴覆盖着、并且美观地结束着它的身躯的末端。

  四、问题探究

  1、文章在描述马的外在特征时,用了其他七种动物作比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通过比较突出的描写马的身体是大自然的杰作,盛赞马的高贵姿态。

  2、本文既写了人工驯养的马,又写了天然野生的马。反复阅读课文,说说这两种生存状态中的马各有什么特性,你更欣赏哪种马?为什么?

  明确:(根据课文内容描述,言之成理即可)

  五、体验与反思

  1、马是人类忠诚而高贵的.朋友,但是人是不是马的朋友呢?

  明确:人对马是养育训练驱使奴役......驯养,马成为人的奴隶。不仅如此,人还用鞍辔羁绊约束它,用衔铁马刺铁钉残忍地禁锢它,使它们浑身的姿态都显得不自然。更悲惨的是有些人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摆阔绰,壮观瞻,给马戴上黄金链条,把马的项鬣编成了细辫,满身盖着丝绸和锦毡,侮辱马性,使马成了人类的玩物。

  2、如何理解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这句话?

  明确:首先,教育一词是拟人化用法,指的是人类对马的驯养。其次,以丧失自由而开始指马一出生就受到人的照料,被人喂养,而不是自由自在地自己去觅食;以接受束缚而告终,包含两层含义:(1)指马被套上缰绳,披上鞍辔,戴上衔铁,钉上蹄铁;(2)指马从思想上接受服从的观念,服从成为马的天性。文章用这一句话概括了人类对马所做的一切,表达了作者对马的深刻同情。同时也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六、小结

  这是一篇介绍马的科学小品,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用文学的笔调,描绘了马只两种生存状态下的不同形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在无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马匹的由衷赞美,对被人养育经过训练供人驱使的马的深刻同情。

  七、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二题。

  2、反复朗读,体味欧化语言。

  3、学习本文写法,课外仔细观察动物的活动,写一篇以动物为主角的散文。

  八、教学后记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新颖的构思,托物寓情的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有感情朗读的能力及抒发生动、具体、含蓄、深沉的感情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对母亲的爱。

  (四)美育渗透点

  领会本诗挚爱母亲的亲情美。

  二、学法引导

  在简要了解写作背景和作者情况的基础上,进入对课文本身的欣赏。重点欣赏这首诗在表达母爱上的独特之处。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讲清母女之间的深深的情感。

  2、难点:托物寓情的写法。

  3、疑点:诗的第三节。

  4、解决方法:讲解,辩论。

  四、课时安排

  2~3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及相关的软件(大海行船画面及配音或朗读)、录音机及相关的伴乐朗诵带。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利用多媒体画面展示沧海、小船及相应音响,以此作背景,范读诗歌。

  2、读诗歌,总结诗歌内容,找出感受最深或自己比较喜欢的句子,并对其作用予以讨论。

  3、让学生折纸鹤,折纸船,写上对亲人祝愿思念之言。或写一首小诗表达情感。

  七、教学步骤

  导语说起诗,同学们马上就会想起李白、杜甫的许多首脍炙人口的佳作,却很少想到冰心的诗。冰心,这位我国著名的女作家,写了大量的反映社会生活和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文学作品。她的“问题小说”,早在新文学初期,就引起文学界的注目;她那清新、隽永、富有哲理的小诗,曾形成了“小诗流行的时代”。她文思潮涌,彩笔纵横,谱写出许多新的篇章。

  今天,我们学习冰心的一首诗《纸船——寄母亲》。1923年8月,冰收由上海启程赴美留学,在漫长的旅程中,面对茫茫大海,她倍感孤独,日夜思念亲爱的母亲,于是写这首诗。

  (一)明确目标

  反复朗读感受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赋予“纸船”的含义。

  (二)整体感知

  1、有感情朗读诗文,要求学生划出生字词。

  生字

  叠dié抛pāo

  生词

  天风:大自然之风。

  吹卷:吹动翻卷。

  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例:无端生事。

  至爱:至,极;最。例:欢迎之至。至爱:最爱。

  2、朗读诗文,理解全诗内容,领悟文章思想内涵。

  3、自由领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颂读,重点品味其精神实质。

  (三)总结、扩展

  1、教师提问: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心情?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思念母亲的心情。

  1923年初夏,冰心毕业于燕京大学。同年八月十七日,她在上海乘约克逊号邮船赴美

  国留学,在向大洋彼岸进发的海轮上创作了这首诗。粼粼的海波,澎湃的海潮,复苏了诗人爱海的童心;碧绿的海水,飞翔的海鸥,使诗人又与自然亲近。从吴淞口出发的十天左右的海上生活中,冰心早期人生观“爱”的哲学中的三根支柱——母亲、童心、自然,只有“童心”、“自然”在此时得以复活和重现,而“母爱”则因远离母亲而无法亲近。因而诗人格外怀念母亲,甚至因思念母亲而得病,又因在梦中见到母亲而病愈。这首诗就抒写了诗人思念母亲的深情。

  2、提问:这首诗分三节,每节写的是什么?

  诗的第一节从自己充满童真的行为——折纸作船写起,说自己在海船上不肯废弃一张纸,留着它折叠成船,从船上抛到海里。看似平淡的四行诗,为感情的喷发作了铺垫。

  诗的第二节写从船上抛出的纸船的去向,“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这种种去向,都不符合诗人诚挚的心愿。她“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为此她“仍是不灰心的每天叠着”,可见她这种强烈诚挚的愿望。至于希望那纸船流到什么地方去,诗人在这一节没有明白说出,从而造成悬念,耐人寻味。

  诗人自然明白纸船是不可能流到母亲身边的,于是诗的第三节翻出新意。诗人遥想母亲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纸船。如果说这一现象还属一般的话,“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就显示了诗人设想的奇特。那么,为什么要让母亲不要惊讶小船的入梦呢?诗人采用“卒章显其志”的方法,在诗的结尾点明想像中进入母亲梦中的纸船是她含着泪叠的,她祈求纸船载着她对母亲的爱和因远离母亲而产生的悲哀情怀流到母亲的身边。这一结尾是全诗的高潮所在。

  3、提问:这首诗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①这首诗构思新颖,诗人采用托物寓情的方法,感情的抒发就显得既生动、具体,又含蓄、深沉。②这首诗的诗行较长,语调缓慢,正与对母亲的绵长思念相协调。③诗以洁白无瑕而轻盈的纸船作为寄托物,有利于想像的展开。④诗是自由体,但感情的潮水自由翻腾,风格质朴、委婉。

  八、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1)

  2、折一纸船或纸鹤或写一首小诗交上来。

  九、板书设计

  纸船——寄母亲

  冰心

  十、随堂练习

  繁星

  小小的花

  也想抬起头来

  感谢春光的爱——

  然而那深厚的恩慈

  反使他终于沉默

  母亲啊

  你是那春光吗?

  思考题

  1、明明想“感谢春光”,却“终于沉默”。为什么不说呢?这其中包含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2、最后的一句话隐含着对母亲的特别的感激之情,它的后面可以补充上一句话揭示出这种感激之情,发挥你的想象补充上。

  3、这首诗和唐代孟郊的《游子吟》中的一句表达的思想很接近,你能默写出那句诗吗?

  答案

  1、因为他认识到几句感谢的话是不足以报答“春光的爱”的,沉默中包含着更深的感激与敬意。

  2、我就是那朵小小的花。

  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 学会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词。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生活遭遇,体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4、 领悟文章将作者叙述、信的内容和回忆结合和一起的表达方法。

  教材分析:这篇课文通过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件事,反映了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喜欢哪些作家作品?

  我们快升入初中了,不仅要多读规范的汉语言文学作品,而且还要有选择地读一下外国的优秀文学作品,了解一些外国文化。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写的短篇小说《凡卡》

  课前谁搜集到了关于作者以及文章.写作背景的资料?给大家介绍一下。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对我们学习课文会有很大的帮助。

  二、整体感知课文

  前大家都预习了课文,谁能说说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什么?

  既然是写信,我们就要认识一下写信人和收信人。写信人是谁?(出示凡卡)什么是学徒?

  再来认识一下爷爷,(出示)什么是守夜人?

  认识了写信人和收信人,我们再来看看信的内容。整篇文章是不是都是信的内容?还有什么?下面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标出信的内容部分。信挺长的,怎么读好?哪一排愿意来开?你们想给读的同学提点什么要求?(这一遍读得正确流利就可以,如果能读得很有感情那就更棒了。你们对听的同学有什么要求?我再补充一个要求:听完后告诉我你心里是什么滋味。开始读。

  三、重点学习第八自然段

  1、来谈谈听了凡卡的信你心里是什么滋味?大家难过是因为凡卡受了很多苦,凡卡都受了哪些苦?请大家大声朗读第八自然段,读完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凡卡受了哪些苦。哪个小组愿意交流一下你们讨论的结果?请写到黑板上。

  2、想想,一个九岁的孩子,忍受着这样非人的折磨,他的心里又是什么滋味?(痛、恨、委屈、抱怨)谁能把凡卡的这种。。。。读出来?我听出了一丝委屈和抱怨,但还不够苦,这样吧,练习一下,读的时候想象着你就是凡卡,此时最疼爱你的爷爷就站在你面前,赶快把你那一肚子的苦水向爷爷倾诉出来吧。哪位小凡卡来诉说一下你的痛苦?谁来评评这位小凡卡苦不苦?谁还想读?来,给他评评。

  3、可怜的凡卡每天都要遭受这些折磨,如果你是凡卡会产生什么念头?(出示后半段)大家齐读这段话。想像一下当凡卡写到“家”“村子”这样的字眼时,脸上会是什么表情?请读出你的感受,体会出兴奋来了吗?谁还有别的体会?读一下,好,同样的地方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读了有不同的体会,这就是读书,会读书,读书一定要有自己的见解。相信其他同学还会有不同的感受,接着谈。

  刚才我们从这句话中体会出了这么多的感情,就像这样,从这段的'其他句子中你还体会到了什么?(大家看这个字“死”,一个九岁的孩子怎么会想到死呢?写到这的时候,凡卡的心情怎样?(绝望)读出来。大家再看这段话,要字字入目,连标点也要注意,发现什么了?两处省略号表示信断了,信断了时凡卡在干什么?(不敢写,从哪看出?)(哭泣)再读这段话,读到省略号时,把刚才的体会读出,注意停顿。)

  四、体会写法

  刚才我们重点体会了文章的第八自然段,现在大家再读读信的其它部分,看看你还体会到了什么。交流。

  现在大家再读读凡卡回忆和爷爷在一起的部分,看看从中你又能品出什么?这次你品出了什么?一个字就是“乐”。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他想表达的是苦,为什么还要写乐呢?(通过这种反衬、对比,苦就显得更苦了。)

  五、布置作业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想大家肯定有很多话想对凡卡说,课下请写在你的日记里。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语文教案08-02

语文教案(精选)09-02

语文教案[经典]09-05

语文《掌声》教案11-19

语文下册教案01-31

语文教案(精选)09-25

语文备课教案 11-12

语文《荷花》教案11-26

语文桥的教案01-13

语文树教案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