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9-23 08:42:35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7篇(合集)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7篇(合集)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一、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

  二、了解古代白话小说的语言与今天口语的差异。

  三、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教学设想

  一、使学生理解对比手法和讽刺艺术,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二、第一课时采用以读为主了解大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达到理解文章内容的目的。第二课时抓住中举前后对比进行分析,使学生感受文中的讽刺艺术,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想。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指导预习。

  1引导学生读“预习提示”,要求:

  (1)了解作者吴敬梓。

  (2)了解课文内容。

  (3)《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2自读排障、疑难词语补充解释。如:进学、烂忠厚、闯将来、

  权变等。

  (为什么古代的白话小说中有这么多难懂的词?一是因为时代的变迁,好多当时通用的习惯用语,现在已被淘汰,如古代称“妻子”为“浑家”,称秀才为“相公”。二是文言文对口头语言的影响。如“谨具贺仪”“华居”等。所以,我们在阅读古代白话小说时,要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以免产生歧义。)

  3结合注释默读全文,体会文中句子的含义。

  二、设疑导引

  1、范进为什么会发疯?对他的发疯应该怎样理解?

  2、作者借报录人之口,设计治疗疯病的灵丹妙药是狠狠打他一个嘴巴,这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课文是怎样运用对比的?对比的运用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4、试将《范进中举》与《孔乙己》作一个总体的比较。

  三、讨论释疑。

  小结:

  这一节课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讨论中的疑难问题我们将在下一节课里继续分析,进一步理解课文。

  第二课时

  一、师生共同讨论,完成第一课时“练习”:重点归纳总结对比的运用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1通过对比,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主题思想。

  我们以“中举”为分界线,将三个人物中举前后的语言、行动等等作了一系列的对比,从而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一个(范进)醉心功名;一个(胡屠户)庸俗势利;一个(张乡绅)逢迎拉拢。中举前后三个人物的种种变化,无不受封建科举制度的制约。可见文章的矛头直接指向封建科举制度和缔造这种制度的黑暗社会。

  2通过对比,讽刺鞭挞,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我们试分析三种不同的对比形式,来看对比达到的艺术效果。

  ①通过人物的种种丑态和高贵身分的对比,收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那中了举人的范老爷:“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丑态之一)“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丑态之二)“在一个庙门口站着,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兀自拍着掌,口里叫道:‘中了!中了!’”(丑态之三)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举人老爷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而眼前这个形象却是:穷酸、疯颠、荒唐。对比十分强烈,岂能不教“众人和邻居见这模样,忍不住的笑”。从而收到了理想的艺术效果。

  ②通过同一人物对同一事件因情势的不同而前后语言行动都不同,揭示矛盾,形成对比,来达到讽刺的目的。

  胡屠户两次贺喜的表演,同一地点,对同一对象,评价截然不同。前面是说“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后来“现世宝”成了举人,成了老爷,语言立刻变化,说“……我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老爷,今日果然不错”。

  中举前后在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完全两样。中举前,范进去向胡屠户借盘费,“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凶神似的”样子简直令人发指。中举后’“屠户被众人局不过,只得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大着胆子打了一下”,居然“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这一打一骂相映成趣,讽刺鞭挞何等深刻,胡屠户的形象也就跃然纸上。

  ③通过人物的言词与截然相反的事实之间的对比,来揭示人物丑恶的灵魂,取得良好的讽刺效果。

  中举后,张乡绅来了,张口一个“世先生”,闭口一个“亲切的世弟兄”,而且“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又送银子,又送房子。既然如此亲近,那么当初,当初范进“家里饿了两三天”“抱着鸡”“寻人买”时,你这位“至亲骨肉般”的世弟兄到哪里去了呢?人物的言词与当实初的事实一对比,那丑恶的灵魂,那可鄙的形象不是昭然若揭了吗?

  在完成上述分析后,由学生概括、归纳,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答案不必强求一律。

  二、师生继续讨论,将《范进中举》与《孔乙己》作一个总体比较。

  明确:

  我们将两篇文章从三方面进行比较:

  1人物和主题思想。

  范进与孔乙己同是读书人,一个到晚年终于中举而发疯,一个始终没有进学,潦倒而死。从思想性格方面来说,他们都热衷于功名,迂腐可笑,疯的不知为何而疯,死的.不知因谁而死,麻木不仁,可悲可怜。因此,这两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摧残他们的精神,摧残他们的肉体。

  2作者的态度和讽刺手法。

  《范进中举》和《孔乙己》都运用了讽刺手法,但又有区别。前者是对主人公(范进)尖锐的嘲笑,那“抱着鸡,手里插了草标”的形象,那“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水”的丑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后者对孔乙己的嘲讽,严厉而冷峻,却并不显露,那又脏又破的长衫,那“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的神情,描绘得那样淋漓尽致。

  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呢?吴敬梓对笔下的人物是的尖锐的嘲笑,无情的鞭挞,因为他痛恨封建科举制度;鲁迅对他笔下的人物却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因为作者希望他能从麻木中觉醒,以便拯救中华民族。由此可见,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由作者对该形象的态度所决定。

  3表现手法。

  《范进中举》主要运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而《孔乙己》则选取人物一生中几个富有表现力的片断,放在一个典型的环境里,去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三、布置作业完成“揣摩运用”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思想品德要求: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知识要求: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能力要求:在学习中展开联想;体会作者的联想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重点难点: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的联想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一边朗读一边想像当时的劳动场面,理解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教具准备:中国地图,长城的图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我们刚刚欣赏了被誉为天下第一泉的趵突泉的美景,体会到了大自然的伟大神奇。今天我们又将一起登上长城。那些同学去过长城?

  2、请几位同学说说长城是什么样的。(可以用书上的词语)

  3、出示中国地图,找出长城的东西端各在什么地方?长城经过哪些地方?

  二、介绍长城

  三、仔细看图,从图上你了解到了什么?

  四、自学生字,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生字的

  五、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读第一段,你从这段中知道了什么?

  2、老师肯定学生发言。这段是作者从远处看长城,是从整体上看长城像一条长龙,突出了长城的长,请同学一块读读这段。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我们随着作者一起去登长城,站在雄伟的长城上看看长城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请一位同学做导游给我们介绍一下吧!读读这段课文。听的同学从文中找一个词来概括长城给你的'印象。

  2、大家说得真好!下面我们边看图边读课文,看看从哪些地方能体会到长城的高大坚固。

  小结:本段具体地给我们介绍了长城的结构,从长城的建筑材料,城顶的样子,城墙的外沿的垛子,射口的构造和作用,城台的样子和作用等方面做了具体说明。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如同实实在在看到了长城,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站在这样的长城上,作者想到很大,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第三自然段。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学生自己读课文,标出这段有几句话?每句说什么?学生讨论后发言。

  三、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你对“伟大的奇迹”如何理解?

  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补充相关内容,加深对“伟大奇迹”的理解。

  四、出示相关图片,把感情融入课文朗读。

  五、喜欢哪一段课文?尝试背诵。

语文教案 篇3

  识字7

  综合课

  1、认识“棉”、“照”等13个生字,会写“看”、“着”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有关心长辈的愿望,学会体贴长辈。

  识字、写字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悟课文

  小组合作

  生字卡片

  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我们来玩个对反义词的游戏好吗?我说一个词,你们对一个意思相反的词。比如:我说“大”,你们说“小”;我说“白”,你们对“黑”。现在开始!

  高— 明— 胖— 美— 新— 忙—

  2、今天我们学习的“识字”中的对子比这更有趣。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

  1、勾出文中的生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

  2、分小组交流识字方法。说说自己是怎样认识的。

  3、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生字,教师注意纠正平翘舌音。

  4、现在我们把生字娃娃送回家,自读全文。

  5、同桌互读互听互纠正。

  三、再读课文,感悟内容。

  1、出示不注音的课文,请小朋友们试着读一读,看谁读得正确、流利。

  2、课文里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用铅笔打个小问号。

  3、学生质疑,教师引导解疑。

  4、师生、生生合作读对子。还可以试着不看书,背一背。

  四、练习写字。

  1、看看这六个生字,哪些字容易写错?请告诉大家。

  2、教师范写几个不大好写的字,并提示学生:“冷”的最后一点别忘了;“淡”的三点水要分开,别写成“言”字旁了,否则就成了“谈”字了。

  3、学生描红、临写。

  五、拓展练习:你还知道哪些俗语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简析

  《春天的声音》这首小诗优美清新,格调优雅。作者通过细致观察,写出了春天里鸟儿、青蛙、蜜蜂和虫儿们发出的声音,还有那绿叶抽芽、种子出土的声音。用这些声音,展现出了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情景。全诗想象丰富,描写生动,富有童趣。

  设计理念

  以读为主线,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文,让学生感知文意,走进文本,受到感染。通过扎实读文,学习语言,并尝试运用,在实践中达到积累和发展语言的目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升华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拓展知识,学会合作学习。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认识“许、妙”等8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课文,增强学生喜爱春天的情感。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拓展知识,能够创造性地处理使用搜集的材料。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春天的图片及描写春天的古诗、儿歌、散文等。教师准备录音机,录有流水、鸟叫、蜜蜂嗡嗡、虫子鸣叫等声音的磁带。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带有春天声音的录音,请学生回答听到这些声音后,想到了些什么。

  学生欣赏后自由回答,教师板书课题。

  (创设学习情境,在情境中展开学习活动,激起学生读文的兴趣。)

  二、新课教学

  1.初读课文,整体把握。(1)学生看拼音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遇到不认识的字可问同学或老师。

  (2)看汉字自由读文,不认识的字看拼音多读几遍。

  (3)小组合作读书,会读的同学给不会读的同学当“小老师”,看哪个小组合作得最棒!

  (扫清朗读文章的障碍,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

  2.品读课文,想像画面。

  教师出示读书提示,学生品读课文。

  (1)充分阅读全文,边读边想象春天的美丽景色。

  (2)小组合作,一人读,其他学生闭目感受春天的盎然生机。

  (3)可模仿小动物的声音来感受课文。

  教师随机指导朗读。学生朗读文章,发表见解,自由其他同学读文。

  (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春天的美。增强评读意识,培养合作交流能力,在评读中自我提高。)

  三、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用书中的描写格式讲述你还听到了春天的哪些美妙声音?

  2.学生出示收集到的有关春天的图片、儿歌、散文等。(按收集到的资料类别分小组。)

  学生自由发言,分小组交流课前准备的资料。选出小组中的代表作向全班同学展示。

  (了解课文的表达形式,通过模仿练说,提高学生细心观察生活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把课外搜集的资料与课内学习内容结合起来,通过交流开阔学生的视野。)

  四、识字

  出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卡片,引导学生选择相应的词语说话,进一步识记生字。

  五、拓展阅读

  读《小学语文阅读资源(注音版)》中《柳树醒了》这文章,进一步感受春天的美好。

语文教案 篇5

  课型: 略读课文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德育目标: 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方法: 自主阅读,自读自悟。

  教学准备:

  1,导游线路的小黑板;

  2、天山景物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渡语

  学生自学

  带着过渡提示问题,初读课文,并读准生字,找出新词。

  整体感知,提问:文章似乎是个向导,带着你游览,能看出导游线路吗?

  教师指导:随着导游线路观看图象或网页浏览,初步感知新疆天山的美丽风光。

  引导读通

  结合看画面,指导读好课文各个小节,让学生说说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同时正音、解词、通读句子。

  二,引导第2自然段的学习

  如:作者在第2自然段中写了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水。读了这段话我仿佛见到了寂静的天山,又是充满生机的天山。我仿佛走进了一个寂静的清凉世界。)

  师:我跟你们一样,作者笔下的天山之夏及其景物,是那么独特,那么令人神往。正像刚才同学们说的,这是一个寂静的,又是充满生机的地方。作者是

  如何具体、形象地描绘这一景物的呢?

  (再次默读课文)我觉得作者不仅仔细观察眼前的景物,而且能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确切的比喻,把天山的景物形象地描绘出来。

  你们觉得哪些想象和比喻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作者把雪峰比喻为白缎子,雪峰间的云影比作是银灰色的花朵,整个雪峰

  就变成像一块绣着花的.白缎子,多漂亮呀!

  还有,作者把从峭壁断崖上泻下来的雪水比作银链,既写出了雪水的样子,又写出了它的光亮,多么生动啊!

  作者还把溪流抛起的浪花比作是盛开的白莲花,浪花像玲珑剔透的小水珠

  那么的美,多讨人喜爱,这里也流露了作者当时那种喜爱之情。

  师:我很赞同同学们的看法,的确,生动形象的比喻能把所见的景物变得栩栩如生,让读者有亲临其境的感觉。除了比喻外,还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去

  揣摩,欣赏?

  我还觉得作者用词很巧妙,很有特点,如一开头写“炎暑被远远地抛在后边”这个“抛”字,写雪水流下时用“飞泻”这个词,让人感到雪水流下时很有气势。

  我觉得作者在写这些景物时,层次非常清楚,从蓝天到雪峰,接着写溶化的雪水,最后写雪水汇成的溪流从上到下,很有条理。

  师:说得好。描写景物,要注意按一定顺序写。

  这篇课文其余各段中都有很多写得生动的地方值得我们探究发现。现在

  请大家互相合作探究,等会儿把你们探究的成果与大家交流,好吗?

  合作学习

  你觉得 哪些语段、词句写的好?这段话或这一词语好在哪里?在四人小组里阅读交流,说出感受,请同学发表看法,不理解的可以请教老师。

  班级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体会不到位的进行点拨,并结合朗读加深体会。

  激发兴趣,课外延伸

  在学生交流后,问他们是否喜欢读这样的游记,并让学生在课外自由选择读些这方面的书,也可以浏览互联网上的资料,鼓励学生多和老师、同学交流。

  摘抄优美词句

  用专门的摘录本子,指导摘录的格式,提醒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也要进行这样的摘录。

  作业

  复习词语卡。

  三板书设计

  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流

  *七月的天山 密林幽静的美景 移步换景的方法

  深处的景象

  四.教学反思:

语文教案 篇6

  鬼是一棵矮杉树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阅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明确文章中蕴含的道理。

  (2)通过探究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讨论,体会人物心理变化和人物品质。

  (2)通过默读了解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小战士来头勇挑战自我、敢于战胜自我的精神,懂得世界上根本没有鬼,要崇尚科学,破除迷信。

  重难点、关键

  阅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明确文章中蕴含的道理。

  通过探究,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

  教具准备

  部分课文片断投影。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谈自己第一次走夜路、第一次独自睡觉时的情景。

  2、有一个小战士,也和你们一样,怕黑,以为有鬼,甚至吓的尿了裤子。

  二、速读课文边思考,边做标记

  1.来头为什么怕“从小怕鬼”?

  2.那一次来头吓得尿裤子是在什么情况下?

  三、讨论,交流

  1、因为来头小时候在财主家放牛时,厨子老宽总是在夜里对来头讲鬼故事,讲得活灵活现,听得直起鸡皮疙瘩,所以来头从小怕鬼。

  2、是一个人在夜里独自站岗放哨时尿裤子,因为当时周围有鬼,所以吓的。

  四、默读课文,理清文章顺序和脉络

  1、找出文中一个用来隔开两件事的表明时间的.词语。(“过了没几天”)

  2、讨论课文的顺序和分部分。

  五、突破难点,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1、自由读文,划出文中描写来头心理活动的语句。

  2、联系自己比较,如果当时是你在坟地的话,你会怎么样?

  六、体会文章中写得妙的其他语句、词语

  1、根据学生找句来进行交流汇报。

  2、“来头不吭声,脸红了大半片。”

  七、指导改变顺序来改写故事

  1、出示课后问题2。

  2、讨论

  八、课堂总结

  谈谈本课给你的启发。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能体会课文情感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读后的感想,学习船长遇事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品质。

  教学难点

  1.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谈自己读后的感想和体会。

  2.感受课文的特殊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描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指名讲这个故事,老师借助媒件演示,请同学们边听、边看、边想:你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1.学生说心情有什么变化,并读读书上有关的句子,老师适时地板书词语:好玩、生气、担心、紧张、放心

  2.你对课文哪部分感受深就自读那部分。(重点学习4、5段)

  ①先默读课文,做简单的批注。

  ②轻声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内容,进一步体会心情的变化。

  提问:你感受到了什么?(危险加剧陷入绝境)

  A.出示这段话,学生品读(第4自然段)

  B.指名读,然后其他同学评价,谁读得好?

  让读得好的同学说说他是怎么学习的。(抓孩子的动作。)

  C.自由读再指名读。

  D.再读读人们的变化和孩子的变化。

  再把第4自然段分角色(分部分:描写孩子的动作,人们的变化,孩子的变化,读一读这一段。),整体感知这段的写法:生动逼真,扣人心法。

  3.就在这危急时刻,船长出现了,他是怎样做的?想象一下,当时船长是怎么想的?

  ①学生读相关的句子体会: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一!二!

  ②启发提问:这是不是救孩子的唯一办法,为什么?(联系上下文,想到情况的危急,孩子的危险,船长的镇定,机智)说说当时船长是怎么想的?

  4.孩子得救了,我们每一位读者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提示:可以对孩子说,对船长说,也可以对水手们说)

  (三)总结全文

  1.课文谁是主要人物?课题为什么叫《跳水》?再浏览全文,思考。

  2.总结

  板书:沉着冷静 机智果断

  师:这就是大作家写法的特殊之处,小说用了四分之三的篇幅把事情推到了千钧一发的紧要关头,为主要人物的.出场作铺垫,而写主要人物的笔墨不多,寥寥数语,化险为夷。这样写,使人感到真实,自然。

  3.作业

  课文仿佛缺少个结果,请同学们续写,孩子被救上来以后,船长、水手、孩子都会说些什么?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弄清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的以及得救的过程。难点是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跳水是不是最好的办法?教师通过启发谈话、引导和点拨来解决重难点,学生通过读书感悟、讨论和交流来突破重难点。围绕有关段落、语句,深入探究,感悟当时情况的危急。让学生出主意,想办法,然后逐个分析,看哪个办法既能赢得时间,又有把握。通过理解课文,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明白遇事应该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

  探究活动

  1.读完这个故事,你是否想到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这两个故事的共同点是什么?请想一想,写下来。

  2.当孩子被救上船后,船长、水手、孩子分别会说些什么?想一想,说一说,再写下来。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有关语文的教案04-03

语文《荷花》教案11-26

(经典)语文教案03-05

语文秋天教案04-21

语文教案08-09

语文教案[经典]09-05

语文教案07-21

语文教案(经典)11-07

语文《掌声》教案11-19

语文桥的教案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