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时间:2024-09-16 08:40:57 教案 我要投稿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1

  教学目标:

  1.识字写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铿锵有力、振兴中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

  学生: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预习课文,熟读课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周恩来在12岁的时候,就立下了这样远大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二、预习展示,字词过关。

  1、出示文中词,两人小组过关读。加点字的读音易错,要特别注意。

  崛起巡警叫嚷诸生踊跃效仿惩处喝彩

  帝国主义热闹非凡为之一振铿锵有力耀武扬威得意扬扬

  2、小组展示读。

  3、齐读。

  4、指导书写易错生字:嚷巡

  三、课文朗读,把握内容。

  1、指名轮读课文。在读文过程中,随机正音,指导读出语气,在读中理解“租界”、“中华不振”、“耀武扬威”、“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的意思。

  2、概括课文的三部分内容。浏览课文,你觉得课文写了几件事?能概括出来吗?

  (1)初到沈阳,听伯父说不能到租界去,因为当时中华不振。

  (2)周恩来和同学闯进租界,看到外国人轧死了中国人,中国巡警不但不为中国人撑腰,还加以训斥,围观者也敢怒不敢言。

  (3)在修身课上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目标。

  四、精读感悟,领悟周恩来立志原因。

  (一)第一部分

  1、找出周恩来初到沈阳后和伯父的对话,并用心读一读。

  2、出示对话部分,师生分角色朗读。

  3、指名学生分角色朗读。

  4、同桌分角色朗读。

  (二)第二部分

  过渡:听到伯父说不让自己到租界去,还说是因为“中华不振”,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到租界看个究竟。于是在一个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

  1、周恩来和同学闯进租界,先看到了什么与租界外不同的景象,又看到了什么令人气愤的事情,用()和【】标出来。

  2、指名读周恩来和同学在租界里看到的景象。

  3、出示租界外老百姓的生活图片,想象周恩来此时的心情。(伤心、难过,为中国这么落后)

  4、出示第八段中周恩来看到的令人气愤的事情,指名学生朗读。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5、把“哭诉、得意扬扬、原指望、谁知、不但不、反而、只能”变红,再请学生朗读,听着朗读,你脑海了浮现出了什么画面?

  6、边读边想象画面有助于我们理解课文,请大家运用这种方法,自己读一读这段话。

  7、把你看到的画面通过你的朗读表达出来,齐读。

  8、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

  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还得意扬扬?

  为什么中国巡警不惩处洋人,反而把中国妇女训斥一通?

  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9、这无数的问题其实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什么?(中华不振)

  你们的疑问也一定是周恩来的疑问,此时此刻,周恩来才真正理解了他初到沈阳后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了。

  (三)第三部分

  1、从租界回来,周恩来常常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想什么呢?

  2、在修身课上魏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时,同学们踊跃回答,有的说……有的说……有的说……还有的说……

  怎样叫踊跃回答呢?师生再现一下当时的情景,理解“踊跃”的意思。

  3、通过教师引读感受周恩来的抱负和胸怀。

  当魏校长请一直静静坐着的周恩来回答时,他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生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出示)读!

  同学们,周恩来为什么而读书?(生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请同学们清晰而坚定地回答,周恩来为什么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生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请同学们铿锵有力地回答,为什么而读书?(生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是的,12岁的周恩来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五、总结全文,感悟三件事的内在联系,寻找读写结合点。

  1、周恩来在修身课上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目标,你觉得原因是什么?

  2、课文写了三件事,你觉得它们前后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吗?

  听伯父说不让去租界是周恩来闯进租界去的一个原因,在租界里看到的这件事不但让周恩来真正懂了了“中华不振”的含义,还是他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远大志向的直接原因。

  3、是啊,一个人树立一种读书目标总是有一定的原因的。读了这篇课文,你是否也要好好想想“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呢?那就请仔细想想,你是为什么而读书的,或者说从今天起你准备为什么而读书?

  4、我想,你之所也树立这样的读书目标,一定也有原因,那就让我们好好思考一下,然后仿照课文的写法,以“为而读书”为题,写一写自己的故事。

  六、布置作业。

  1、以“为而读书”为题,仿照课文的写法,先详细写一两件事,然后引出自己树立的读书目标,写自己的成长故事。

  2、继续深入阅读课外书《少年周恩来》,为下周阅读课的读书交流做准备。(已经提前一周布置学生阅读这本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2

  一、设计理念

  本课以“学会关心”为主题,在教学中力求打破学科界限,让学生在情景中打动心灵,在阅读中生成感受,在活动中诠释行为,提升感受。在实践延续中积极体验,付诸行动。让学生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是本课的教学目的所在。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读故事、诵名人名言、开展模拟小比赛活动等方式,缅怀革命先烈,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树立奋发图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爱国志向。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把爱国情感落实在具体行动中,明确自己的责任。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为自己制定一份切实可行的成材计划。

  四、课前准备

  PPT课件、录象片断、模拟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纸板7块、名言小卡片、搜集有关我国诚信危机、环境危机、恶习危机、教育危机、健康危机、科技危机、文化危机的资料和言论。

  五、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播放《你是这样的人》乐曲,边看有关周总理工作的图片师边深情朗诵:

  在这里

  我要歌颂一个人

  歌颂智慧和精力

  歌颂马蹄莲的纯洁和质朴

  在民族迷失了道路的地方

  他以一个微笑

  解开了人民的疑惑

  他以神奇的魅力征服过所有的人

  他以革命家的力量和战士的热情

  使贫困的土地上开满了花朵

  他的心脏和脉搏

  在人民的躯体里从没有停止过跳动

  他就是把毕生献给祖国和人民的一代伟人,我们人生的楷模——周恩来总理。周总理从小志气高,在他12岁时就许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板书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下面请同学们把书翻到30页,读读链接桥里的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师生交流)

  [设计意图:用抒情的赞美诗和生动的故事让一代伟人周总理自然地走进学生心田,使学生初步懂得一个人从小要有远大志向,树立报效祖国的理想。情景导入和故事的阅读方式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

  (二)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含义

  1、课件出示人民英雄纪念碑图文

  教师:同学们,整理好衣服,佩戴好红领巾,请肃立!请向一切为了争取民族和人民的自由幸福而牺牲的英雄们深深鞠躬!

  2、师:如果在纪念碑上开辟一小块缅怀者留言板,你会在上面写什么?

  发小纸片,学生各自书写。

  实物投影展示其中的部分留言。

  3、小比赛,每组一个模拟纪念碑的纸板,3分钟之内,看哪组在上面写出的中华英烈名字最多,写得最工整。

  [设计意图:很多时候,活动的教育方式远甚于苦口婆心的劝告。比赛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满足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有效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

  (三)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实质涵义,学习榜样的实际行动

  1、师:同学们,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历来是一面旗帜,是我们国家和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人成就伟大事业和伟大人格的根本所在。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以振兴祖国为己任,他们身上具有的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真诚的爱和责任让人感动。现在,让我们走近,了解有关他们的故事。

  2、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26页,读读“广角镜”里面的三个故事,看看主人公是怎么做的?

  大屏幕出示《闻鸡起舞》文本,指名读

  师生交流:故事里祖逖怎么做?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师小结:祖逖等一代又一代热血之士为了祖国的安定繁荣,闻鸡起舞,精忠报国。

  3、出示《人民科学家的忠诚》文本,指名读

  师生交流:故事讲了什么?钱学森为新中国国防事业作出了哪些历史性的贡献?

  出示并齐读钱学森的话:“外国人能造,中国人同样能造。”

  师小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为了祖国的“两弹一星”事业,呕心沥血,孜孜不倦。

  4、默读文中故事《童弟周:生命的追问》,交流感想。

  划出童弟周说的话,齐读:我是中国人,我的最大愿望是让中国快些富强起来!现在中国看到了希望,我得赶快回国去!

  师小结: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一种义务,一种光荣。

  5、六人小组故事会:介绍自己最敬仰的爱国志士和革命先辈,说说他们对自己的影响。

  请学生上台说,对说得好的同学奖励名言名句小卡片

  [设计意图:感人的故事往往最能打动孩子的心灵。读英雄故事,讲英雄故事这些直观、形象的'教育形式,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祖逖、钱学森、童第周都是关心国家命运、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典范,选用他们的故事,能促进学生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含义的理解。]

  (四)熟读成诵,深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涵义

  1、刚才有几位同学得到了老师的小卡片,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和大家共同来分享。

  指名说句子和意思,逐句理解。(出示句子和注释)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宋.朱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范仲淹)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清.顾炎武)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

  2、师:这几句爱国的至理名言给人以深刻的启迪,请同学们多读几遍,认真背一背,记一记。

  学生自由背诵——指名学生背诵

  [设计意图:名言名句是我们中国文化的瑰宝。通读诵读教材“积累园”及补充的名言名句,能够帮助学生深化主题认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的责任!

  (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贵在行动

  1、播放八国联军侵华,香港岛被迫割让给英国后又于1997年顺利回归的录象片段。

  师生交流:帝国主义列强为什么敢在我们的国土上横行霸道?为什么香港岛曾经被迫割让给英国?为什么又能于1997年顺利回归祖国?说说你所知道的原因。出示并引读:

  ——:中华民族百年屈辱的历史告诉我们

  ——:落后就要挨打。回顾过去,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在、开拓未来。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这是历史的重任,先烈的遗志,我们的责任。今天,我们需要努力的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读书!

  2、师:在这和平安宁的时代,振兴祖国的内容和任务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请说说你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吧。(点名学生谈看法)

  3、小组合作

  请同学们在学习小组组长的带领下,在黑板的指定圈内写下自己的感悟。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的责任是:

  4、教师介绍我国今天在国际上的地位、恳切陈述我们面临的种种危机:诚信危机、环境危机、恶习危机、战争危机、教育危机、健康危机、科技危机、文化危机等等。

  5、听了老师的介绍,你还有什么想说的?

  6、同学们谈了很多自己的想法和愿望。心动不如行动,让我们马上行动起来,为自己制定一份切实可行的成材计划,写在一张白纸上。

  (六)总结

  同学们,我们每一个人的命运都和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振兴中华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责任,我们理所当然要尽自己所能,刻苦学习、储备知识和能量,为了祖国的明天、也为了自己的美好未来而努力奋斗!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3

  学习目标

  1、会认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伯父、模范、巡警、惩处、抱负、胸怀、喝彩、帝国主义、灯红酒绿、热闹非凡、风和日丽、耀武扬威、左顾右盼、得意洋洋、、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与同学合作朗读课文的对话部分。

  3、在阅读中能比较深入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目标。

  4、开展一次综合性活动,了解别人是怎样成长的。

  重点难点

  1、理解周恩来小时侯是怎样产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念头的。

  2、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目标。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周恩来同志生平的资料。

  2、搜集反映20世纪初中国社会状况的资料。

  3、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周恩来同志生平的事迹

  1、出示周恩来同志的照片,请同学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周恩来同志的生平及主要事迹。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作适当补充。

  2、周恩来同志能为共和国的缔造和成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立下卓著的功勋,是和他少年时代的经历是分不开的。周恩来同志从小就心系民族振兴,立下从危难中拯救国家的远大志向,刻苦学习。

  二、提示课题,范读课文

  1、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讲周恩来同志少年立志的故事。(板书课题)

  2、释题:中华崛起兴起(先由学生试说,教师补充)

  3、教师范读课文。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练习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2、自学生字,读准字音。

  3、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用查字典词典,联系生活实际等办法初步了解词语的意思。

  四、通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指名逐段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中讲了少年周恩来的哪几件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五、练习写字,掌握字型

  1、学生说说每个生字要注意的地方,教师做示范和指点。

  2、学生练习写字。

  六、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听写生字词。

  2、说说课文写了哪几件事。

  二、分段朗读,体会思想感情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让学生读这一部分课文,想想周恩来的语言和心里想的几个问题应该怎样读。

  (2)同座位的学生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仔细阅读这一部分课文,想象当时的情景。

  想一想当时这位妇女、中国巡警、那个大个子洋人以及周围的中国人都会说些什么?(学生分小组说一说,把当时的情景表演一下。)再让学生说一说“中华不振”的含义。

  (2)联系全文的内容,想想周恩来一个人沉思是都在想些什么,并把想到的写下来。

  3、学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1)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进行现场表演,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周恩来的远大志向。

  (3)分析一下少年周恩来的读书目的`与其他学生读书目的到底有什么不同。

  (4)再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写周恩来的读书志向之前先写了同学们的回答,为什么具体写了魏校长在听到周恩来的回答之后的反映。

  4、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齐度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联系全文深入思考

  1、是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2、课文中的三件事之间是什么关系,文章又是怎样把三件事连在一起的。

  四、积累词语

  找出课文中的四字词,读一读含有这些词语的句子,然后写一写。

  第三课时

  一、拓展阅读,理解诗意

  1、课件出示周恩来“大江歌罢掉头东”一诗手迹的图片。

  2、学生自由读“阅读链接”中的短文。

  3、教师提供诗的注释,学生试说诗意。

  4、联系课文内容谈谈阅读后的感受。

  二、自主学习,小组交流

  1、自拟题目,把自己阅读课文和“阅读链接”中的材料所想到的,写下来。

  2、小组内交流小习作。

  三、布置综合性学习

  1、我们已经了解了总理小时侯的故事,让我们通过各种渠道来了解更多人的成长故事吧‘

  2、分小组,说说你想了解哪些人成长的故事。

  板书设计: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沉思振兴中华

  (疑惑不解)(理想、抱负、目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4

  一、说教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本文采用倒叙的方式讲述了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魏校长提出“你们为什么而读书?”,周生的回答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少年的他有这样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是因为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都无处说理,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胸怀、疑惑、训斥、屈辱”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四、说教法学法。

  “教有多法,但无定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在本课中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法、朗读感悟法、讨论法和多媒体辅助法进行教学,从而让生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课激趣。

  1.以谈论自己成长中的故事为题,引入少年周恩来的成长故事,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2.指导学生学习课题中的“崛”字。通过查字典理解“崛起”及“崛”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本文围绕着少年周恩来写了哪几件事?并找出相关段落。引导生以“地点、人物、事件”为线索进行概括,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互动,理清课文结构,明确:本文围绕着少年周恩来写了三件事。

  1.周恩来在修身课上,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1—9)

  2.周恩来来到沈阳,与伯父的对话。(10—14)

  3.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目睹妇女受人欺凌却无处说理。(15—17)

  【这一环节的设置,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把握课文结构,理清课文思路】

  (三)精读课文,感受少年周恩来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

  共四个部分来教学

  1.课文第一部分,引导学生体会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的抱负和胸怀。“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到“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什么而读书?”同学们各有想法,而这位同学的回答却让魏校长为之一振。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所有所思”“坚定”这些词语,试想这位学生的回答绝不是出于一时冲动,而是在此之前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考才立下了远大志向,他的志向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推想一下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什么,让学生谈一谈或写一写自己感受到的少年周恩来的内心世界。

  2.课文的第二部分,用指导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如,在读周恩来与伯父的对话时,“那不是我们中国的地方吗?为什么不能去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体会周恩来对这些事情的关注和思考。

  3.第三部分,周恩来亲眼见到中国人在租界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这是他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远大志向的.直接导火索,这件事不但使他真正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而且引发了他更深入的思考,逐渐明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课文中的情景。如,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再让学生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体会当时我国贫穷落后、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社会现实,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体会周恩来当时的心理感受。

  4.引导学生在对比中理解,思考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使学生体会到,为家父、明理、为光耀门楣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在

  这样的对比中,使学生感受到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让学生谈谈课文哪些部分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畅谈自己读文后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想自己读书是为了什么,在相互交流中提高认识,升华情感。(通过交流,让生明白,人不能仅为自己活着,应该活得更有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明确远大的方向。)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相关文章: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02-07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05-21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12篇02-26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03-13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读后感02-01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读后感03-10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读后感09-29

《桥之思》教案02-25

《旅鼠之迷》教案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