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大的麦穗》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最大的麦穗》教案范例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最大的麦穗》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大的麦穗》教案1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2.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感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件创设情境,语言导入
师述:悄悄的,前天花儿开了又落了,昨天柳儿绿了更绿了,今天虫儿叫得更欢了,蛙儿唱得更乐了,萤火虫也上班了夏天来了!
夏景一夜无人见,十里麦穗迷人眼。正是麦子大熟的季节,阳光四溅的正午,黄灿灿的'麦田更是流光溢彩,粒粒饱满的麦穗沉甸甸的坠在秆上,多引人注目啊!
这不,大学者苏格拉底带着弟子摘麦穗来了。不过他是有要求的
二、多媒体显示苏格拉底的话
谁来做苏格拉底读一读
你认为这个老师读得怎么样?(评读结合,体会语气)
弟子们听懂要求了吗?
过渡:于是他们纷纷走进了麦地,摘到最大的麦穗了吗?
你从哪儿知道的?
三、多媒体显示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
轻声读,你体会到弟子们此时的心情了吗?
那些词让你感受最深?(他们可能会说)
四、学习24小节
弟子们到底是怎样追求最大的麦穗的呢?让我们读一读课文。
出示要求:划出弟子们摘麦穗时表现的有关语句,思考你从中体会出什么。
小组讨论
大组交流(根据学生回答,师适时点拨:弟子们怎么做,怎么想,你认为该怎么读?)
同学们请你对他们的做法发表意见,谈谈你的看法。
我们再看一下老师的要求,作为旁观者你想给他们提个醒吗?
五、学习苏格拉底的话
过渡:同学们提醒得对,真是英雄所见略同。我们看看苏格拉底是怎么说的?
多媒体显示内容。
轻声读课文,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谁来读一读?(评读,体会其语重心长)
苏格拉底只是在教学生摘麦穗吗?
他可真是一位
过渡:他的循循善诱、良苦用心弟子们领悟了吗?
六、学习第7小节
多媒体显示内容,指读。
轻声读一读,你最喜欢哪句,为什么?
你身边有这样的例子吗?
小组讨论。
大组交流。
让我们再次感悟品读这段话齐读。
师小结:我的追求是想成为一名最优秀的教师,但今天对我来说摘取最大的麦穗就是认真上好这堂课,明天又有新的挑战。这些对于我们人生的每一阶段都是最大的一穗。人生的目标是永无止境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踏踏实实地干好每一件事,我们才能有所收获。
所以,很多人送给我们这样的名言警句(欣赏多媒体课件)
让我们也拿起笔,写下些什么送给刚才那些需要提醒的人。
学生写。
大组交流。
机动:
背诵课文最后一节。
《最大的麦穗》教案2
一、导航台
课文主要内容及全文思路导读
还记得《哲学家的最后一课》吗?那位哲学家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为他在最后一课引导学生发现人生哲理的智慧而叹服吗?
这篇《最大的麦穗》中的大学者苏格拉底也是一位哲学家,他是如何教育自己的弟子的呢?我们从中能获得什么启示呢?
让我们走进《最大的麦穗》,领略哲学家的风采和智慧。课文讲了苏格拉底让弟子们从一块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文章可以分三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是第1自然段,写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
第二部分是第2~6自然段,写弟子们摘麦穗的经过。
第三部分是第7自然段,写弟子们从苏格拉底的话中领悟到做人的道理。
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思路来把握课文--
老师出题--学生摘穗--学生悟理
二、精品屋
课文精彩片断欣赏
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点评:
这"麦穗"指什么?是真的麦穗吗?
不失时机、错失良机,鲜明的对比。
【欣赏】
这一段是全文主旨的升华,不仅让苏格拉底的弟子们深有所悟,每个读者也在读后若有所思。上文还在讲实在的摘麦穗,而这一节已由现实的摘麦穗联系到人生路途上如何抓住机遇,这显然是在意义上更进了一层,使文章有了深度。上文写了弟子们一心要摘得最大的麦穗,便不断地取舍,直至到了麦地的尽头还一无所获。第7自然段就在前文这些内容的基础上生发开去,联系人生道路上不同的人对待机遇的不同态度来劝谕人们应该及时把握机遇,不要错失良机。由现实的摘麦穗过渡到对待人生的大智慧,这不是巧妙的主旨升华吗?
三、金手指
表达方法提示:缘事说理
这篇文章的大半部分内容是在讲述一件事: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从摘麦穗的缘由到弟子们如何摘麦穗,直至摘的结果,交代得完整而具体。但作者并非就是为了告诉读者这么一件事,而是利用这个故事来说明人生旅途中应如何对待机遇的一个道理,像这样由事及理便是缘事说理的表达方法。
这种文章的主旨在于说理,但却不吝笔墨地要把事情写生动、写具体。为什么要这样呢?就是通过具体的事情来丰富读者的感受,为所要揭示的道理提供有力的支持,使人对文章所揭示的意义深感"言之有理",不觉得空洞。像这篇文章正是这样,当读者为苏格拉底的弟子摘麦穗的故事而感觉生动之时,作者在最后一节借弟子悟出的道理给了读者以感触--人生也如在麦地中行走一般,不能错失良机。
四、益智园
创新与实践
1、想体会做一名小小研究员的滋味吗?试着比较《最大的麦穗》和学过的《哲学家的最后一课》在结构上有什么相同之处,把你的理解写下来,会是很精彩的"小论文"哟!
2、课文第5自然段有这样的句子"……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弟子们问什么会觉得麦子在嘲笑他们呢?嘲笑他们什么?
附:课后习题4提示:
(1)虽然今天雨下得很大,但他还是如约而来了。
(2)即使面临失去生命的威胁,也不应该背叛自己的祖国。
《最大的麦穗》教案3
一、创设情境,语言导入
1、师:“夏景一夜无人见,十里麦穗迷人眼。”正是麦子大熟的季节,阳光四溅的正午,黄灿灿的麦田更是流光溢彩,粒粒丰满的麦穗沉甸甸的坠在秆上,多引人注目啊!
2、通过上节课的初步学习,我们知道大学者苏格拉底带着弟子摘麦穗来了。不过他是有要求的(投影出示)
二、抓住重点,师生共学
1、多媒体显示苏格拉底的话
2、谁来做苏格拉底读一读,让弟子们明白你的要求——(评读结合,体会语气)
(只能一个,最大的,只许进不许退)
3、弟子们摘到最大的麦穗了吗?为什么呀?
三、学习2—4小节(投影出示第三小节)
1、师:弟子们到底是怎样追求最大的麦穗的呢?让我们读一读课文。圈出弟子摘麦穗时的表示和动作。
2、交流。指读段落,其他同学考虑对他们的做法发表意见。
(板书:埋头看看……;看看……又……。)
3、再读这一段。
4、说说你对这些弟子们摘麦穗的有什么看法?尽量用上“虽然……但是……”
5、我们再看一下老师的要求,作为旁观者你想给他们提个醒吗?四、学习苏格拉底的话
1、过渡:我们看看苏格拉底是怎么说的?你认为用怎样的口气呢?为什么。
2、同学自渎体会、交流。
3、假如你是其中的一株小麦,会对他们说什么呢?注意是“讪笑”。
4、齐读
2—5小节。你知道弟子们没能摘到最大的麦穗的原因吗?
5、(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刚刚摘下的。“)
(1)指名读。
(2)讨论:“有一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一穗”是不是同一穗?为什么?
(不是。“有一穗是最大的”是指真正的麦穗,但不一定碰见,即使碰见了,也不一定就知道它是最大的。“最大的一穗”是指同学们摘到手中,后来又扔掉的。)
(3)小结:是呀,真正最大的麦穗是很难得到的,在麦地里寻寻寻觅觅,最终一无所得,还不如抓住颗粒丰满的那一穗。
(4)苏格拉底仅仅是在讲摘麦穗吗?这时苏格拉底说话时的语气怎样?读一读体会一下,“说”字前可加一个什么词?(语重心长或意味深长)
(5)在理解的?∩现傅祭识琳舛位啊?
5、过渡: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小小的事来教育同学们,含蓄地告诉同学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他的同学听懂了吗?
最大的麦穗教案 篇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受中,这才识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读题
2、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课文,学习了第一段。请大家再读苏格拉底的话。(多媒体出示图片。师引读,面对满地是沉甸甸的麦穗苏格拉底严肃地对弟子们说)
3、要表达苏格拉底不给学生们重选的机会或者说没有商量的余地,该如何用朗读来表达,生再读。
过渡: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探讨弟子们为何没有摘到最大的麦穗?苏格拉底教育弟子的话到底有何目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一定能找到满意的答案。
二、读讲第二段
1、自由读课文
2~6节,用画出弟子们摘麦穗时的表现的句子,用~~画出苏格拉底教育学生的话。
2、交流:同学们读得很投入,把你画到的句子来交流一下。
3、四人组合作学习,读中感悟。
师述:其实读书有声是个展示,合作讨论也是一种学习形式。课文最大的麦穗如果是一个精神家园,那么,只要你走进这个家园,动脑去思考,用心去讨论,一定会有许多美丽的收获,不信你就试试。
要求:⑴自由读划出的这些话,然后在小组中交流你体会到的。⑵把感悟到的通过朗读表达。⑶最后小组长交流。
4、交流学习情况。
1)小组长交流弟子们表现的句子。
出示: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抓住两手空空、如梦初醒体会。
弟子们为什么会两手空空?(围绕下面问题展开)
如梦初醒是什么意思?弟子们醒悟了些什么?明白了些什么?
【弟子们摘麦穗时很认真。(抓埋头低着头用心挑挑拣拣体会)
体会弟子们摘麦穗时眼光不够开阔,这样是找不到最大麦穗的。(启发学生抓重点词体会,埋头、低着头)
体会弟子们摘麦穗时犹豫不决,不能当机立断。〔出示几株麦穗图〕,(启发学生抓重点词体会,摇了摇头、又摇了摇头、摘了几穗随手扔掉了)】
读句子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
他们为什么这样?(引读,他们总认为他们总以为)正因为这样,谁能用虽然但说说你对这些弟子们摘麦穗的有什么看法?(如何评价他们)
他们的心情如何?(懊悔)读中表达。
过渡:面对弟子们的表现,苏格拉底有什么想法。请大家自由读读他说的话,就能体会出。
(2)小组长交流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的话。
读第5节苏格拉底说的话,你要表达出苏格拉底的什么意思?(对弟子们的表现惋惜,方法的不对而不满意)到头了突出读。(启发,你这声音老师听上去不够苍老,洪钟的意思是声音浑厚、凝重、洪亮,练了再读)
苏格拉底又说了一段话,谁来读一下?苏格拉底仅仅是在讲摘麦穗吗?你还体会到什么?(对弟子们的教育是语重心长或意味深长)〔出示图〕在小组里读的基础上,交流体会。(各自感受一下,哪些词突出读了,在最能表达句子的意思的词语下面加上?,再练读一下)集体再来语重心长地朗读苏格拉底的话。读到这,大家知道苏格拉底用摘一棵最的麦穗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从中我们知道,苏格拉底是一个(循循善诱)的人。
读到这,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呢?用上虽然但、即使也说几句话。过渡,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小小的事来教育学生们,含蓄地告诉学生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他的学生听懂了吗?
三、读讲第三段
1、引读: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
出示并集体读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抓重点词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段话,使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事,并谈谈体会。同桌间可以相互交流。
2、交流学习情况。(有多人联系实际来谈)
学生交流生活中的事例,师随机板书(追求)眼前的一穗(实实在在),并出示名人名言。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
机遇只垂青(重视)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查理?艮科尔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
谁能把感悟到的用朗读表达。板书(要抓住机遇)
最大的、眼前的一穗、实实在在突出读。
学到这,你希望一生中找到最大的麦穗吗?为了找到这最大的麦穗,你会怎么做?
3、朗读句子,小结。
苏格拉底告诉我们,生活实践也告诉我们,名人名言告诉我们,一定要抓住眼前的机遇,完成当前的任务,这样才不会虚度光阴,一事无成,其实,我们的古人也说过这样的.话,让我们共同回忆三年级学过的,《明日歌》。
四、总结课文
学习本课后,你有什么收获?写一句凡人名言在书上,然后交流。
一晃,一课将结束,我们兴致勃勃地走进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的殿堂,我们徜徉其间,我们留恋往返,不知不觉当中我们发现自己变了,变得聪慧,变得有个性,变得更有创造性!
五、作业
1、最后一段话使你想起了生活中的哪些事,请举一个具体例子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2、背最后自然段。
附板书:
16最大的麦穗
追求
眼前的一穗
实实在在
《最大的麦穗》教学反思
《最大的麦穗》是一篇精美的哲理散文,讲述了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让弟子们从麦地里找一颗最大的麦穗,从中引导弟子们悟出了人的一生应该有远大的理想追求,但必须实实在在地把握眼前的机遇的道理。
初读课文时,我不禁被苏格拉底气定神闲的哲人风范,以及他用麦地模拟人生的道路,用麦穗模拟人生中遇到的大大小小的机遇来深入浅出教导弟子的教育艺术所折服,同时又被苏格拉底带给我们的引人深思的人生哲理所打动。
再读课文,深入地探讨__的哲理。发现个人理解的角度、深度、广度又各不相同。反之,想想自己的教学,如何让学生体会,读懂文中蕴涵的哲理,确有一定的困难。假如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理解、讨论,看似轻松愉快,但恐怕学生对语言文字所蕴涵的人生哲理浮于表面,恐怕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偏差。反复琢磨,决定采用导读法。给自己的本课教学定了两个原则:一是既要注意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又要注意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二是既要读懂语言文字中所蕴涵的哲理,又要学生能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水到渠成。从以下三方面入手进行教学:一、抓主线导,层层深入。
本课我教学内容的重点(主线)就是紧紧抓住苏格拉底的三段话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第一段话引导读懂人生的道路也是只许进不许退。第二段话看似简单,仅仅一句话,却是苏格拉底对弟子们的一声断喝,蕴涵着苏格拉底对弟子的行为敲醒警钟。让学生明白了两手空空的弟子是怎样走到麦地的尽头,没有收获,没有辉煌,美好年华,白白浪费。第三段话时,学生已读懂苏格拉底是在用麦地模拟人生,用麦穗模拟人生中的机遇,引导学生句句刨析理清这段话的三个层次,人生肯定有机遇;但未必碰见,即使也未必抓住,使学生明白了人生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有时我们也难以发现,难以把握;因此,抓住时机,拿在手中,抓住的才是机遇,抓不住的再大的机遇也不是机遇。弟子感悟的道理才会水到渠成。
二、读悟结合,相机点拨。
教学中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如果没有仔细地朗读,就谈不上思想的感悟与语言的积累,就会上不出语文课的语文味道来。
我始终认为语文课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感悟能力,在应当读的时候读,应该品的地方品。惟有如此才是真正的驾驭了课堂。在对学生放手时又不会让学生信马由缰地乱走。才能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例如:在教学时,我特别注意点拨学生读出一些关键的词语,读出苏格拉底那洪钟般的声音,品味苏格拉底的一番深入浅出的话。
三、尊重体验,注意熏陶。
孩子是多元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是说,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所以我在设计教学时,就告诉自己要留心多聆听学生思想,允许磋商的地方。
但同时,我还注意在学生自己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各抒己见,在彼此的探讨与思辩中得到自己的所得时,对学生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稍加引导,给予学生深层次的熏陶。例如;我在导读苏格拉底的第三段话时,就试图在语言训练、思维训练中渗透人文精神,引导学生更深入的感悟__哲理。
《最大的麦穗》教案4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古希腊堪称西方文明的发源地,那里曾诞生过许多世界级的哲学大师,苏格拉底便是其中一位。今天,让我们跨越时空的隧道,与2500年前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进行对话,去聆听他的声音、去触摸他的智慧、去感受他的哲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
《最大的麦穗》(板书课题)
二、反复诵读,品味内涵。
(一)、尝试读,感知文本
(二)、思考读,感悟文本
师:上节课,我们已初步把课文读得准确、流畅。你看现在大家多有信心,有信心是好的,扎扎实实地读书更好,现在请同学们再次自由读课文,遇到疑问动笔划一划,提出你喜欢的问题,给全班同学一个惊喜。
(生边读边思考)
师:。同学们读得很投入好,你在朗读过程中提出了哪些喜欢的问题?(出示部分)(老师把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归纳了一下)
(生边读书边讨论,师参与其过程,师生共同交流。)
(三、)展示读,内化文本
师:老师想倾听你们美妙的读书声,愿意展示一下自己吗?
(一位女同学毛遂自荐,面带微笑地站起来。)
师:你很有自信!现代人就需要充满自信,自信的本身就是一种实力。相信你一定能把课文读好。
(生读课文1—2节,读得有声有色。)
生:某某读得正确、流利,但你还可以发挥得更好。如果你就是苏格拉底,给学生提要求,既要让他们听得清又要让他们记得住。
师:那你来读。:
(这一次朗读,他把“最大的”、“只许进,不许退”强调得很清楚,也很自然)
(生热烈鼓掌)
师:真为你高兴,你读得真好!
(一生主动站起来朗读课文的第三、四、五小节,读得非常响亮、厚重。)
师:苏格拉底看到弟子们两手空空,一无所获的走到麦地的尽头,他是怎样开导弟子的呢?课文的第6节将留给平时读书机会较少的同学朗读。(“唰”地站起来五位同学)
师;你们很诚实,也很勇敢。表面上看来读书机会是老师给予的,实际上是自己争取的,希望你们珍惜自己争取的读书机会。(站起来的学生都读得很投入,很卖力气。)
师:课文还剩最后一节,这次读书的机会还剩下一次,如果你愿意就请站起来展示自己的朗读水平。(一时间,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站起来,顿时,教室内书声琅琅。)
(四、)探究读,赏析文本
1、师述:读书有声是个展示,合作讨论也是一种学习形式。这篇课文最大的麦穗如果是一个精神家园,那么,家园里应该是百花齐放的,我们每个同学走进这家园一定会留恋往返的,因为那里有姹紫嫣红的景色,只要你走进去,动脑去思考,用心地讨论,一定会有许多美丽的收获,好,现在你就试试。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请4人组合作学习。
2、要求:
⑴各自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词语,体会所表达的意思,并在4人组里交流,⑵既要有感悟到的,又要把感悟到的通过朗读表达。
(4人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学习情况。
⑴“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知道了摘麦穗结果。原因是……)
[2]“……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
A、体会弟子们摘麦穗时眼光不够开阔,这样是找不到最大麦穗的。(启发学生抓重点词体会,“埋头”、“低着头”)(生读)
B、体会弟子们摘麦穗时犹豫不决,不能当机立断。〔出示几株麦穗图〕,(是呀,面对眼前的麦穗。)(启发学生抓重点词体会,“摇了摇头”、“又……摇了摇头”、“摘了几穗……随手扔掉了”)生读
师述:弟子们听懂了老师的要求就走进了麦地,现在你不是自己,你是苏格拉底的弟子,请你读时再想一想,他们是怎么做,怎么想的。
生:指名读。
评价:真了不起!把当时的场景再现了。
4、过渡,面对弟子们的表现,苏格拉底有什么想法。请大家自由读读他说的话,就能体会出。
谁把读第5节苏格拉底说的话读一下。
5、再指名读第6节,(接着苏格拉底又说了一句话)。
师指名另一生读书后:你读的很好,请问你的表情为什么这么严肃?
生:苏格拉底的这段话揭示了人生的道理:“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他教育学生的时候应该是庄重的,语重心长的。
师:集体语重心长地朗读苏格拉底的话。……苏格拉底仅仅是在讲摘麦穗吗?你还体会到什么?
师:读到这,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呢?
生1:虽然弟子们两手空空,但从师傅的话中弟子们一定受到了教育。
在人生路上,即使错失了良机,我们也不应叹息。
虽然麦地里有一穗是最大的,我们也应该追求,但未必马上能碰到它。
即使苏格拉底教训弟子们严格了一些,也是为了他们的成长。
6、过渡: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小小的事来教育学生们,含蓄地告诉学生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他的学生听懂了吗?
师述: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生读第七节)
出示并集体读“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读中大家能领悟到什么呢?
“最大的”指远大的理想,我们应该追求。
“眼前的一穗”指摆在眼前的机遇或任务。
“实实在在”就是抓住眼前的机遇,完成当前的任务,才能不会错失良机。
·人的一生应该有远大的理想,当遇到机遇时就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这次机会,如果东张西望,就会错失良机。
(相机板书)
师:谁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人的一生,只能进,不能退,时间、机会过去了,就没有了。
师:你又联系了上文来理解,很好。
生:人生是美好的,但应是实实在在的。
生:找麦穗就是抓机遇,应先抓住身边的,再追求美好的。
生:追求美好的精神是可贵的,尽管达不到,但我无怨无悔。
生2:课文启示我们,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把握住现在,就掌握了未来。
师:好一个“把握住现在,就掌握了未来”,你朴实的话语中蕴涵着深刻的道理。
生3:人的一生仿佛是在麦地中行走,人人都在追求一个最高的理想,犹如在麦地中寻找那一株最大的麦穗。如果好高骛远,不能脚踏实地,到头来只会落得两手空空。
师:你的感受很深刻,语言很流畅!
生4:“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让我懂得,人应该有远大的理想,但也要注意现实。
师:理想是需要的,现实是客观的,理想和现实的完美结合才是重要的……(相机板书:追求……)
生5:我们要善于捕捉机遇,如果不能抓住今天,就不能拥有明天的辉煌!
8、师:读了几遍书后,你们基本上明白了文章所讲的道理。有时,读文如看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如果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欣赏《最大的麦穗》一文,譬如“大学者苏格拉底教育学生有什么独到之处?他的弟子如此学习对你有什么启发?”带着这样的问题再次与课文对话,你们肯定会收获更多的“美丽”。
(学生一听,兴趣盎然,再次潜心读书……五分钟后,师生对话。)
师:大学者苏格拉底教育学生有哪些独到之处呢?他的弟子如此学习对人有什么启发呢?龚老师愿意分享你们“发现”的喜悦!
生1:苏格拉底是个好老师。一般的上课是在教室里,而苏格拉底上课是在麦地里;一般的上课用课本,而苏格拉底却是用麦穗。
师:你不是在批评我吧!的确,你很快找到了“苏老师”教学的独到之处,很不简单!
生2:他的“发现”对我启发很大——不仅麦地可以当教室,社会也可以当教室;不仅麦穗可以当课本,整个大自然都可以当课本。
师:说得好!你思路开阔!其实,宇宙就是一个神秘大课堂,生活就是一部无字大书。那里有广阔的天地,那里有丰富的知识。
生3:苏格拉底教育弟子们不是直接告诉他们一个道理,而是让他们亲自实践、体会,最后悟出人生的道理。
师:直接告诉学生一个道理不是很省事吗?何必兜圈子,绕弯子?
生3:直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有时会记不住,如果是自己体验、悟出的道理,往往是刻骨铭心的。
师:你的回答很精彩!我赞同你的看法。“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应该像苏格拉底学习,同时也应该向你们学习,因为你们会读书,能够读出文字背后的内容。
生4:我认为,苏格拉底老师讲的很少,仅仅讲了三次话。第一次,“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这是提出一个要求。第二次,“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是进行一次提醒。第三次,“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这是进行一次
《最大的麦穗》教案5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最大的麦穗》。
2、齐读课题。
3、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谁能用简炼的语言概括一下课文的大意。(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摘一个最大的麦穗)
二、学习课文:
1、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到麦地里寻找最大的一穗麦穗之前,向弟子们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呢?弟子们寻找的结果怎样呢?请大家朗读课文,找出答案。
思考:
(1)苏格拉底向弟子们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
(2)弟子们寻找的结果怎么样?你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一下吗?
2、学生朗读、交流。
3、这几天咱们农村正是农忙时节,家家忙着大丰收,你家也不例外吧!请把你们家的稻子拿出来给老师瞧瞧,(走下去看一看)嗯,都长得不错,黄澄澄的,粒粒饱满。弟子们按老师的要求在麦地里寻寻觅觅了好长时间,居然一无所获,两手空空?寻找最大的麦穗真的如此难吗?我们也来亲身体验一下,从你的袋中找出最大的一粒稻穗,时间一分钟,然后告诉老师你在挑选最大的稻穗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心里是怎样想的?
4、学生寻找最大的'稻穗。
5、学生谈寻找时的感受、想法。
6、弟子们正是跟你们一样的心态,总是犹豫,不能作出判断。谁来把课文第3小节读一读。
(学生读)
7、犹豫到最后的结果是一无所获,苏格拉底看着两手空空的弟子,对他们说:“这地麦地里……刚刚摘下的”。
出示: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
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在心里默默地把这段话读两遍,用心揣摩揣摩“有一穗是最大的”和“最大的一穗”是不是同一穗麦穗?
A.弟子们摘到手中,后来又扔掉的。
B.所有麦穗中真正最大的麦穗。
“有一穗是最大的”指;“最大的一穗”指 。
<3>小结:事实上,麦地里客观存在着一穗真正的最大的麦穗,但这真正最大的麦穗很难得到,在麦地里寻寻觅觅,最终一无所得,还不如抓住颗粒饱满的那一穗。
8、弟子们从老师这一番语重心长的话中悟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道理:
出示:
人的一生仿佛也是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加点字词我们怎么理解?这段话说的是什么意思?请大家仔细读这段话,然后前后两桌讨论讨论。
<3>指名说。
<5>我们生活中有不少人都一而再,再而三地错失了许多良机,最后一无所成,你能举两个这样的事例吗?
三、拓展总结:
<1>我们有许多关于抓住机遇,珍惜机会的名人名言,同样都阐明了这样的道理。大家课后都收集了哪些关于珍惜机遇的名言哪,把它带上来和我们大家一起共勉。
<3>我们当前的机遇就是抓住大好时光好好读书、学习,希望大家抓住时期,努力学习,天天向上,早日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
《最大的麦穗》教案6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2、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感受。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感受。
2、凭借课文语言材料,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案
一、谈话引入课题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跟着一位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上一堂课,你知道这位老师是谁吗?
2、简介苏格拉底生平和思想。
3、引入课题:那么这节课苏格拉底老师带我们去哪里上课?到麦地里干什么?请读课题。
回答问题。
了解苏格拉底。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 师:文章拿到手,我们爱一读为快,大致了解课文的意思是第一步。谁自告奋勇?
2、 师适当加以点评。
3、 师:同学们读得很流利,但要读懂文章还远远不够。宋朝著名理学家朱熹说:读书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意思是说,我们读书要思考,把文中不懂的问题搞懂才行。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疑问去读书。
个别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三、再读课文
1、 课件显示问题:
边读课文边思考:
(1) 苏格拉底向弟子们提出怎样的要求?
(2) 弟子们摘麦穗结果如何?为什么会这样?画出相关的语句细细体会。
(3) 弟子们悟出一个什么道理?你懂吗?把自己想到的写一写,也可以把不懂的`地方圈出来,问问同学。
2、 师巡视学情。
3、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拨。
(1) 第一个问题:(课件显示)“只许进不许退”说明什么?(没有回头重选的机会)指导读出命令的语气。
(2) 第二个问题:(课件显示)“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他们为什么会两手空空?把你画出的句子读读,再说一说。“摇了摇头、埋着头走、随手扔掉、挑挑拣拣”说明了弟子们态度犹豫,不能当机立断。“还在前面、不必过早地定夺”说明他们把希望寄托在未来,不能抓住现在。指导读出惋惜之情。
(3) 重点理解:(课件显示第6自然段)苏格拉底说的这段话中“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和“最大的麦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是指同一穗吗?为什么?师小结:前者指的是麦地中真正最大的麦穗,但它可遇而不可求;后者指的是眼前你认为最大的,只有抓住它,才有比较,才能找到更大的。有句广告语说得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课件显示)指导读出语重心长的语气。
(4) 第三个问题:(课件显示第7自然段)把人生的追求比作在麦地中行走,那么在麦地中摘最大的麦穗,也就是在人的一生中追求什么?(板书:理想、成功)是啊,抓住“眼前的一穗”就是抓住时机,也就是向自己的理想迈进了坚实有力的一步。相 反,一再错失良机,成功就会擦肩而过。你能联系自己的生活中的事例来说说这两种人吗?
(5) 指导读好最后一段。
边读课文边思考。
回答问题,说出自己的见解。
有感情地练读片段。
能联系自己的生活,举事例说这两种人。
四、总结提升
1、师:读到这,我们掩卷长思,从文章中你得到什么启示呢?请说一说。
2、师:今天,老师送给同学们两句名言。(课件显示)“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机遇只垂青那些懂得怎样追求他的人。——查理 艮科尔”(读一读、说一说)
3、读书是为了明志,为了更好地生活,懂得做人的道理。现在,你有激励自己的话吗?请你写一写,别忘签上你的名字,因为将来他也许就是名人名言。
谈体会。
读名言。
写感受。
五、作业设计
把自己写的座右铭张贴软包,相互交流。
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板书:
最大的麦穗
追求 抓住时机
理想 成功
《最大的麦穗》教案7
设计理念: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和自主性,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学生在研读过程中学会交流,读懂课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节。
2、能前后联系,领悟最后一节语言文字,明白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错失良机的道理。
3、能联系实际,谈谈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重点:
着重读好苏格拉底说的话,体会弟子们所悟出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
1、有句古诗这样说道“夏景一夜无人见,十里麦穗迷人眼。”正是麦子大熟的季节,粒粒饱满的麦穗沉甸甸地坠在秆上,多引人注目啊!,大学者苏格拉底带着弟子来到麦地里摘麦穗。我们先来听听他提出的要求。
2、多媒体显示苏格拉底的话。谁来做苏格拉底读一读——你认为这个老师读得怎么样?(评读结合,体会语气)(语气严肃的、严厉的)
苏格拉底要求是什么?
生:最大的,只许进不许退。不能走回头路。
师:遵照老师的要求,弟子们是怎样去摘最大的麦穗的?结果怎样?让我们一起来深入探究课文2-6自然段。
二、学习探究。
1、出示要求:自主阅读课文,用“——”划出弟子们摘麦穗时表现的有关语句,用“~~ ”划出苏格拉底教育学生的话。边读边思考,从中体会出什么,及时在书上写下你的感受。可以与同桌讨论讨论。
多媒体显示: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2、大组交流(根据学生回答,师适时点拨:弟子们怎么做,怎么想,你认为该怎么读?)
(1)“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态度犹豫,拿不定主义,不能当机立断。
(2)“……弟子们埋头向前走。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看出弟子们摘麦穗时非常认真,但眼光不够开阔,目光狭窄。这样是找不到最大的麦穗的
(3)“总认为……总以为……”——总把希望寄托在未来,不能立足眼前,首先抓住“现在”。
3、弟子们这么做,结果怎样?谁来读读第五自然段。(幸子)
“你们已经到头了”。这句话的意思是?从苏格拉底苍老如同洪钟的声音中你体会大了什么?(投影)(对弟子的表现惋惜、对弟子的方法不满意)
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两手空空”说明了什么“如梦初醒”的意思是?弟子们此刻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1)失去良机、一事无成,无比惋惜。(2)没有当机立断,错失良机;我很后悔,当时为何不……(3)我心里很失落……(4)心里很难受……(4)心中感到懊悔,明明已经摘到手了,干吗又扔掉……
如果你就是这块麦地中的一株小麦,你会怎么嘲笑这群弟子?
4、老师小结:人们常说世上没有后悔药,人生没有回头路。面对后悔莫及的弟子,苏格拉底是怎么说的?(投影)
三、学习苏格拉底的话
1、投影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见到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2、认真读一读每一句话,看看你能读懂什么呢?
3、讨论交流:
(1)讨论:“有一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麦穗”是不是同一穗?为什么?(不是。“有一穗是最大的”是指真正的麦穗,但不一定碰见,即使碰见了,也不一定就知道它是最大的。“最大的一穗”是指学生们摘到手中,后来又扔掉的。)
(2)是呀,真正最大的麦穗是很难得到的,在麦地里寻寻寻觅觅,最终一无所得,还不如抓住颗粒饱满的那一穗。
(3)虽然最大的一穗是我们的追求,但是眼前的一穗才是我们要紧紧抓住的。
4、苏格拉底真的只是在讲摘麦穗吗?他是用摘一棵最大的麦穗让弟子明白一个道理,他可真是用心良苦,循循善诱啊!这时苏格拉底说话时的语气怎样?你认为“说”字前可加上一个什么词?(语重心长或意味深长)集体语重心长地朗读苏格拉底话。
5、老师:苏格拉底是用麦地在模拟人生,用麦穗模拟机会,在给弟子们讲说人生的道理,你能否用上这些词谈谈你对人生的看法呢?自己先说说。
出示:“这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到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生1:人生肯定有许多机会,但我们未必碰到它,即使碰到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我们要把握好每一次机会,好好地拿在手中,抓住机会。
生2:我想成为一名教师。但我未必能成为一名最好的教师,即使我从现在开始努力也未必能成功的,因此要抓住每一次机会,上好每一堂课。
生3:我想考上清华大学,但我未必成考进这个学校,即使我从现在努力也未必能成功。但我会把握自己的机会。
生:我想成为服装设计师。生:我想成为律师……
6、老师:两手空空的弟子,听着老师的谆谆教诲,循循善诱,心中感慨万千,谁能用上“虽然……但……”、“即使……也……”这两组关联词来说说这时弟子们的心中感受。
生:虽然弟子们两手空空,但从老师的话中受到了教育。
生:在人生路上,即使错失了良机,我们也不应叹息。
生:虽然麦地里有一穗是最大的,但弟子们未必能碰到它。
生:即使苏格拉底教训弟子们严格了一些,也是为了他们的成长。
四、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弟子们不仅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而且还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
1、出示: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里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2、请大家认真读读,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体会,同桌可以讨论讨论。
3、交流。
生:人的一生仿佛是在麦地中行走,人人都在追求一个最高的理想,犹如在麦地中寻找那一株最大的麦穗。如果好高骛远,不能脚踏实地,到头来只会落得两手空空。
生:我认为,人的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抓住面前的每一次机会却是最重要的。因为,通向理想的道路是眼前的.每一次机会铺成的。
生: “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让我懂得:人应该有远大的理想,但也应该注重现实。比如,我的追求是考上北大,如果南大录取了我,我就先去上南大,以后我再考北大的研究生呀!
……
4、关于机会,古今中外的伟人送给我们许多名言警句,我们一起来读读。(投影名言警句)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
机遇只垂青(重视)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查理?艮科尔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
许多人对待机会,一如孩童在海滩那样:他们让小手握满了沙子,然后让沙粒掉下,一粒接一粒,直到全部落光。——托马思莫尔
5、感悟人生:学习了这篇课文,聆听了苏格拉底的教诲,诵读了伟人的名言警句,同学们一定有许多感想和收获,让我们用一两句话将自己的感想、体会概括出来,并写在你的资料卡片上,作为自己的名言送给自己或那些需要你提醒的人。
6、书写名言,交流感悟。
生:人生有许多机会,我们要好好把握。生:人生是没有回头路的。
生:人的一生只有一次。
生:人的一生是不断前进的,我们的人生有许许多多的机会,不要让机会白白地浪费掉。
生:把握每一次机会,不让人生白白地浪费。
生:时间一去不回头,机会失去难挽留。我们要好好地把握每一次机会。
生:课文启示我们,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把握住现在,就掌握了未来。
生:“只许进,不许退”!时间不能倒流,生命不能重复!
生:“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人生的路上,我们要把握住每一次机会。
7、老师总结:
苏格拉底是一位好老师,他教导弟子,不在教室,在麦地;不用课本,用麦穗;不是直接告诉他们一个道理,而是让他们亲自实践,自己悟出一个道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节课,我们走进“最大的麦穗”收获了一株颗粒饱满的麦穗,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一株最大的麦穗。这就是:抓住机会,把握当前。希望你们能紧紧抓住,铭记在心,落实于行。
板书:抓住机会,把握当前。
六、巩固作业,升华理解。
1、造句。
2、摘抄名言。
3、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最大的麦穗》教案8
目标预设:
1、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感受。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资料利用:
1、课前和学生共同收集跟机会有关的名人名言、小故事等。
2、经验链接:结合课文,让学生联系自己想想或者问问亲戚朋友有没有抓住机会或错失良机的经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最大的麦穗。
齐读课题。
过渡:上节课老师让同学们在预习课文的时候把自己不懂的问题写下来,现在老师想知道你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哪些问题,谁来说。
(二)自主阅读,发现问题
1、同桌合作,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
2、师生梳理本课讨论问题,指名写到黑板上:
为什么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师:这节课我们来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三)深入阅读,解决问题
交流,逐一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适时指导朗读。
师:老师今天就权且当一回苏格拉底,相信你们一定比他的弟子强,现在我们考考你们能不能听懂我的话。
1、出示苏格拉底的话:
“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你听懂了吗?还有什么是只能进,不能退的?意味着什么?指名说,怎么读才能让弟子们听懂?请你读。
2、师:看来你们都明白了要求了,请你们自读3-4小节跟随弟子们寻找最大的麦穗吧。
学生自读
弟子们的表现如何?你能给他们打多少分?说说你的理由好吗。可以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认真犹豫不决目光短浅……
指导朗读:你觉得该怎么读?把你的.理解读出来。
过渡:是啊,弟子们浪费了太多的机会,照这样下去,他们能找到最大的麦穗吗?请看大屏幕
3、
出示第5小节
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谁来把苏格拉底的话读一下。指名读
师:你们已经到头了。实际上是说什么?(时间到头了,生命到头了,机遇没有了……)指名读苏的话
小麦会嘲笑他们什么?指名说。
(两手空空,一无所获,犹豫不决,目光短浅)
师:在这里,我们固然可以像小麦一样嘲笑弟子们,但老师觉得弟子们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善意的提醒,刚才同学们读了课文,跟随弟子们寻找了最大的麦穗,你们是旁观者,你们能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他们刚才的表现提一些建议吗?(你觉得应该怎么做?)
指名说,点评(你很务实、你很有眼光、你很果断)
C、指导朗读第6小节
过渡:看到弟子们的表现,苏格拉底会怎样?想一想这段话该怎么读?先自由读一读。
学生自由读第6小节
4、出示第6小节
指名说:
失望指名读
生气指名读
惋惜指名读
问:这两个最大的一样吗?
指名说,那谁能把这层意思读出来,指名读
齐读第6小节
如果麦地是我们的人生,麦穗是机遇的话,苏格拉底的话还可以怎么说?
出示: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在______里肯定有_____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_________就是你们刚刚______的。”
苏格拉底说了吗?为什么不说?
请看大屏幕,出示最后一节。
5、指名读第七小节
师:弟子们明白了道理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是的,这就是苏格拉底的智慧之处,这真是“随风潜入夜,__________。”他就是要让弟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明白道理。
请同学们把这一节读一读。
指名读
麦穗为什么加双引号,这句话实际上是说?指名说,一起说
出示:
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你能联系实际,说说你的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指名说。(注意点评)
同学们,回顾历史,那些取得成功的人,往往是善于把握机遇的人,请同学们打开老师课前发给你们的资料,上面有很多关于机遇的名言。
指名读
你能再写上一条回赠给他们吗?
(四)总
同学们,回顾本堂课,你有没有抓住最大的麦穗呢?老师相信你们每个人都会收获自己最大的麦穗!下课。
《最大的麦穗》教案9
一、教材分析
我上的课文是苏教版11册24课《最大的麦穗》。这篇课文生字只有两个,而且都是以前学过的,一个是“垄”,一个是“嘲”,所以不需要在生字上下太大的功夫。这篇课文的语句通俗易懂,因此只需要同学们进行反复的朗读,读中感悟,引导学生从书面语言中获得信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地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
二、设计理念
1、教师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2、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3、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三、教学效果
1、教师角色的转变
一个学生喜欢一门学科往往从喜欢教这门学科的老师开始的。今天,我与学生第一次接触,特殊的师生关系、特殊的语文课堂给学生平添了一丝新奇,但同时多少也有了一点隔阂。为了及时让学生了解我,进入到教学的情境,参与到我的课堂教学中来,我先通过自我介绍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我,再鼓励学生作自我介绍,这样一来二去,和谐的师生关系便不知不觉地建立了起来,为我下面能够顺利地展开教学开了个好头。此时的我,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神圣的布道士,已经由权威的神坛上走了下来,变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我们彼此之间的交流,也不再是口耳相授,我说你听,而是一种心灵的对话,这样的对话是平等的,是民主的。在孩子的心目中,老师是可亲的,老师也是可爱的;老师既是学习中的导师,也是心灵的朋友。
教学中,我始终把学生当作一个有思想的人来看,处处尊重学生,处处为学生树立自信。有人说,自信是人成功的奠基石。课堂上,我不管学生回答得怎样,即使是不到位的答案,也我会真诚地去引导他们,让他们不会因为回答错误而感到自卑,相反感受到的是我浓浓的更多的关爱。如在朗读的过程中,我采用多种方法去指导、激励学生。如指导学生读“……”时,我……(请举例)再如,与学生交流“……”的感受时,我……(请举例)
2、重视学法的指导
在教育上,我们常常会听到“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
说法。教学的过程中,教给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要比教给学生死的知识有意义得多,我们不能一味“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无非是给师生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展示的平台。教师正是要通过这个例子,教给学生“渔”的方法。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我……(请举例:你们平时是怎样把课文读熟的?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有的句子一下子读不通顺又怎么办呢?)当学生遇到学习困难的时候,我……(请举例: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些词呢?)当学生静心读文,沉思默想的时候,我……(请举例:不过在这一次读的过程当中,老师提一个小小的要求,同学们可以把遇到不会的问题动笔画一画)对于小学生来说,这些是一生有用的东西。作为一名老师,不正是要教给学生这样的知识吗?
3、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个体的知识与生活经历不同,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也各不相同。因而,不应该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学生,而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态度、体验和理解。汉语本身就特别具有灵性,一个词、一句话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内涵,能够准确地表达出细微的差别和复杂的思想,用得巧妙,能够收到言近旨远,甚至言此意彼的效果。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注重学生富有个性化的体验。如在学生读完了课文后,我便对他们说“那我们现在来交流一下读书的体会,马老师愿意倾听你们的想法”,这时的老师成了课堂的配角,是学生心灵表白的对象,这样的师生的关系是和谐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体验也是极其丰富多彩的。有的学生说,(请举例……)在交流对话中,学生渐渐地明白了所赋予文本的深刻内涵。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在教学的教程中,安排了“对文本与大师的有价值的质疑”,并作出了积极的引导,让他们明白“发现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往往比解决十个问题更重要”“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任何事情,对于专家、对于大师也是这样”,“做人要有自己的思想”。
4、读写结合
在《语文课程标准》里,非常明确地给语文学科作了定性,那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的课文侧重于工具性,有的课文的侧重于人文性,相比较而言,小学语文学科更侧重于工具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努力地寻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是应该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在本课的教学中,除了让学生“跨越时光的隧道,再次走近这位大师,去领略他的风采,共享他的智慧”,我还安排了“把学生学了这篇课文后的心得体会写在书签”上这一写话训练,通过这样的方式方法,不仅让学生所获得的内心的真实情感外化为活的语言,而且还升华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制书签,让他们学会在生活中用语文,用语文来创造生活,真正尝到学语文的甜头。
《最大的麦穗》教案10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终一自然段。
2、凭借课文语言材料,领悟必需擅长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3、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当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感受。 4、联系实际谈谈学了课文的体会,并试着写写自己的人生格言
紧紧抓住苏格拉底的三段话引导学生层层深化地理解,领悟必需擅长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能够联系实际,理解“追求应当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意思。 2课时
第一课时(略)
其次课时
一、质疑导入:
1、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相识了古希腊的哲学大师苏格拉底,今日,就让我们跨越时空的隧道,再次倾听他的训诲。上文讲到在苏格拉底的引导下,弟子们领悟了这样的一个道理,(出示最终一段)
2、请同学们小声地读这段话,假如有疑问,请提出来与大家一起探讨。(指名说)
过渡:弟子们是在听了老师的话后,才悟出这个道理的,要想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关键在于读懂老师说的话,请同学们细读课文1—6自然段,划出苏格拉底说的话语。
二、解读第一句话
课件演示:
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终点等你们。
1、指名读,评议。
2、加上提示语读,苏格拉底肃穆地对弟子们说
3、作为苏格拉底的弟子,你听懂了老师的那些要求?指名说。
4、该怎样读,才能让弟子们听懂我的要求呢?谁来做苏格拉底读一读?
过渡:苏格拉底提出要求后于是他们纷纷走进了麦地,去摘最大的麦穗,弟子们摘到了最大的麦穗了吗?结果怎样?你从哪儿知道的?
三、解读其次句话
“你们已经到头了。”
1、苏格拉底说这话时,弟子们完成任务了吗?他们表现如何?
2、苏格拉底用苍老的犹如洪钟一般的声音敲响了弟子的警钟,带着自己的理解读,想象苏格拉底的心情。投影出示:苏格拉底xxxxxxxxx说:“你们已经到头了。”(苍老的犹如洪钟一般的声音)
3、弟子们如梦初醒,想想弟子们明白了什么?
4、弟子们不能完成任务,是因为他们没有仔细对待吗?投影出示: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足,便顺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许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5、这段话对弟子们进行了什么描写?细致体会弟子们的表现,揣摩弟子们的心理,呆会儿老师要进行现场采访。
6、采访不同表现的弟子,体会抓住时机的重要。(埋头前行的;摘了又顺手扔掉的;光看光摇头的;两手空空的)
7、随机采访麦地里的小麦,强化抓住时机的重要性。(颗粒饱满的;比较瘦小的;打算讪笑的;摇摆脑袋的)
8、我能理解弟子们此刻的心情,他们“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然我们可以像小麦一样讪笑弟子们,但我觉得弟子们这个时候最须要的是善意的提示,我们能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他们刚才的表现提一些建议吗?
9、小结
送上培根的名言:人在起先做事前要像千眼神那样察视时机,而在进行时要像千手神那样抓住时机。
四、解读第三句话
“这块麦地里确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精确的推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苏格拉底是怎么对弟子们说的呢?投影出示,以不同的语气指名读
2、明确两个“最大的麦穗”不同的含义
3、醉翁之意不在酒,苏格拉底仅仅在说“麦穗”吗?还在说什么?
假如麦地是我们的人生,麦穗是机遇的话,苏格拉底的话还可以怎么说?投影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在xxxxxx里确定有xxxxx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精确的推断。因此xxxxxxxxx就是你们刚刚xxxxxx的。”
4、现在你还认为弟子们走出麦地,手中空空如也吗?他们收获了一个重要的人生道理。这就是......
五、解读最终段落
“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找寻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当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齐读
2、体会分号的用法,麦穗为什么要加上引号呢?体会双引号的作用
3、理解“最大的麦穗”、“饱满的麦穗”“眼前的一穗”不同含义
4、再读几遍,看看这里哪句话在你心中占据的重量越来越大?
突出显示:当然,追求应当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这样的道理苏格拉底干脆跟弟子们说了吗?潜移默化间给弟子影响,这种教化方法可以用哪一句诗形容。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明白道理,真是一个高超的老师!
5、老师示范理解:
我的追求是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今日对我来说摘取最大的麦穗就是仔细上好这堂课,只有上好每一节课,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脚踏实地地干好每一件事,我才能离我的追求更近!
你能联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6、指名联系实际理解。(老师点评)
7、创设情境,多反复诵读:“追求应当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六、观赏创作,感悟内化。
1、观赏有关“机遇”的名人名言,再次体会“机不行失,时不再来”的道理。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曾经有过的错失良机的事。
3、创作名言,送给那些须要提示的人。
七、布置作业,课外延长。
1、课外搜集有关“机遇”的名人名言。
2、背诵最终一个自然段。板书设计:
最大的麦穗
最大的麦穗(追求)
眼前的一穗(实实在在)抓住机遇把握当前
《最大的麦穗》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内外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古希腊有一位大学者,名叫苏格拉底。你能用一两句话介绍一下他吗?
(苏格拉底:古希腊哲学家。本人并无著作传世,其言行大都见于其弟子柏拉图的一些对话体著述中和色诺芬的《苏格拉底言行回忆录》。苏格拉底的母亲是一位产婆。苏格拉底也常说他的谈话艺术就像为人接生一样。他认为他的工作就是帮助人们“生出”正确的思想,因为真正的智慧来自内心,而不是得自别人的传授。)
(二)精读课文:
1、出示一幅丰收麦田图,教师叙述:古人说“夏景一夜无人见,十里麦穗迷人眼。”这正是麦子大熟的季节,黄灿灿的麦田里流光溢彩,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
2、苏格拉底和弟子们来到了麦田边,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自己读一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指名答)
4、下面就让我们走进那片金黄的麦田,听苏格拉底说话——(播放录音:“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
5、你听懂了苏格拉底的要求吗?弟子们必须遵守的规则是什么?指名读,出示。(明确几个要点:必须摘一个最大的、只许进不许退。让学生明确苏格拉底的规则是让弟子们没有回头重选的机会。)
6、弟子们是怎样追求最大的麦穗的呢?走在麦田里,他们会想些什么呢?从文中哪儿可以看出来?默读课文三、四小节,圈出有关的句子。
7、交流:读一读相关的句子,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用一个词来形容。(犹豫不决、坚定不移)
这样复杂的情感你能读好吗?(出示相关段落,自读、指名读。指导学生读出弟子们的认真和犹豫。)
8、可事情的结果令大家始料未及,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播放录音“你们已经到头了。”
9、这时,弟子们两手空空,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这句话(出示:“这时,两手空空的……”)
10、这句话中有两个生字,我们来读一读。“麦垄”指的是哪儿?什么叫“嘲笑”?
11、光阴白白流淌,最大的麦穗在哪儿呢?此时此刻,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弟子们的心情吗?(后悔、惭愧、沮丧)
12、从哪里看出来的?练读第五小节。
13、请全体男生读一读第六节苏格拉底的话。
14、他的`这段话你读懂了吗?(指名答:不一定能碰到最大的麦穗;碰到了不一定能正确判断。)
15、从这件事中,我们得到这样的启示:出示第七小节。自己读一读。
“眼前的一穗”和“最大的一穗”有什么不同?带入文中思考。
(最大的一穗:理想、追求;眼前的一穗:机会)
文中告诉我们,遇到机会,我们就该“不失时机”地摘下它,切不可“错失良机”,这两个词你能理解吗?
16、你答的很好,老师送你一句名言。出示: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抓住它。——巴尔扎克
许多人对待机会,一如孩童在海滩那样:他们让小手握满了沙子,然后让沙粒掉下,一粒接一粒,直到全部落光。——托马思·莫尔)
17、齐读最后一句话,你对文中最重要的这句话有什么感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来谈一谈(学生各抒己见)
18、苏格拉底一生从未留下任何文字,但却是对欧洲思想影响最重大的人物之一他是一位伟大的却又像谜一样的哲学家。让我们换个角度再去读读课文,你对苏格拉底有了怎样的认识?
(指名答:循循善诱、满腹经纶、很会育人。)
(三)总结课文:
1、教师结语:现在,苏格拉底的“麦穗”故事已经成为一种经典理论,或者说叫“麦穗智慧”“麦穗哲理”,让我们通读全文,将它也作为今天我们所收获的一束“饱满的麦穗”吧!
2、布置作业:征文《握住手中的麦穗》
板书设计:
24、最大的麦穗
错失良机 最大的一穗 眼前的一穗
不失时机 远大的理想 摆在眼前的机遇或任务
《最大的麦穗》教案12
设计理念:
1.“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地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
2.教师要变一味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设计特色: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课前谈话
师:(课前谈话)同学们!下午好!认识我吗?(不认识)那我自我介绍一下……听了我的介绍,你们该怎么称呼我呢?(生答)那上课敢发言吗?(敢)敢大声发言吗?(敢)这么大胆?这么自信?好,我得检验一下,谁敢露一下手?(很少学生举手)自信的人都跑哪了?(在老师的鼓励下有少部分的学生举手)好!你来露一下,你洪亮地、清楚地、正确地告诉我,你的名字是什么?(生答)我们握握手,老师相信你的自信和勇敢一定会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没举手的后悔了吧?(后悔)上课读书、发言,都是你自己争取的,稍微一犹豫,机会就溜走了,可惜吧!所以我们要抓住眼前的每一个机会哟!
二、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最大的麦穗》(板书课题),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写课题,注意“麦”的竖和撇是分开的,不要写了连起来,“穗”的一竖和提是分开的。
师:这篇课文只有两个生字,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够把课文读正确、流畅。不过你们能不能先告诉马老师,你们平时是怎样把课文读熟的?(生自由说)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有的句子一下子读不通顺又怎么办呢?
(学生各抒己见)
师:(小结)双语的学生真不简单,因为你们有自己朗读的方法,说明你们会学习,老师更有理由相信:经过你们的练习,一定能把课文读正确、流畅。好,开始练练。
师:读完了?有不理解的词吗?
生1:……
生2:……
生3:……
麦垄大熟定夺
如梦初醒错失良机
师: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些词呢?
生1:……
生2:……
生3:……
师: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这些词语。开始!
(生自由解决)
师:好,我们交流一下。
生1:……
生2:……
生3:……
(师随机问学生用的是哪种方法解决的)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课堂上最美妙的声音是你们朗朗的读书声,想不想展示你们美妙的声音?
生:想!
师:有没有信心把课文读正确、流畅呀?(生说能)有信心是好样的,但扎扎实实地读书更好,为了给大家一个惊喜,我们把课文再认认真真的、仔仔细细地读一遍,好吗?
(生再次自由朗读)
师:到现在我们已经把课文读了两、三遍了,谁愿意读第一小节?
(指名读)
师:好,打断一下,你读得正确、流利。同学们听好了,苏格拉底向他的弟子提了一个要求,怎样读才能让他的弟子听清楚提的是什么要求,听得懂,记得住,好!在下面练练,你们现在就是苏格拉底,在向他的弟子提要求了。
(生自由练读)
师:这样,还请你读,老师相信你一定能比上一次读得更棒!
(生读)
师:老师真为你高兴,你一遍比一遍读得好!这个要求一听就懂,记得住!同学们觉得她这一次读的跟刚才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生:“最大”、“只许”、“不许”读得很重……
师:你听得真认真,你也能像她一样读吗?
(生读)
师:读得真好!奖励你,接着往下读。
(生读)
师:暂停,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要求,就走过了麦地,现在你就不是你自己了,是苏格拉底的弟子,你也想一想该怎么做,怎么读,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读好!
(生继续读)
师:请坐,谁接着读?
师:打断一下,老师觉得你的声音不够老,洪钟嘛!应该浑厚,凝重,大家在下面练一练,待会儿有人要挑战你。你也要好好地练哟!
(生练读)
师:再来第二次。
(生读)
师:大家满意吗?
生:(自由说)不满意。
师:那谁来读?
(指名读)
师:(问刚才读的男生)你满意吗?
生:不满意。
师:你还想跟他们赛一次?
生:嗯
(生读)
师:掌声鼓励!(生鼓掌)不过这掌声是老师替他要来的,老师认为我们应当该学会欣赏,在别人成功或进步的时候,要给予肯定和赞扬。接着往下读。
师:这样请你转过脸,让我们聆听他朗读的声音,欣赏他那股投入的劲、朗读时那份专注的表情。
(生接着读)
师:如果我是你的弟子,我听你这样严肃地、认真地开导我,我一定会对人生有所悟,还有谁也想做苏格拉底,读一读地六小节这段话?我这次找个不举手的。
(女生读)
师:你的读书如春雨、润物细无声,滋润心田的开导,看样子,你是温柔派的苏格拉底。
师:课文还剩最后一小节,谁愿意读?谁愿意把握最后一次机会?
(举手的人很多)
师:哇!看到你们都想读,我也想读一读,愿意也给老师一次机会吗?
(师感情朗诵)
师:读的怎么样?
生:好!
师:那怎么还不鼓掌呀?(鼓掌)其实老师也想得到同学们的表扬呀!你们也能读得像老师一样吗?
生:能!
师:我们再练练,好吗?
(生自由朗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为了展示最好的读书效果,让我们把书捧起来,抬头挺胸,两脚并拢,酝酿一下感情,准备好了吗?
(生齐读)
第二课时
一、了解苏格拉底
师:同学们已经把课文读得正确、流畅了,有的同学还能做到声情并茂,真是好样的!通过读书,我们知道课文主要讲的是古希腊的一位大哲学家的事,这为哲学家叫什么名字?
生:苏格拉底
师:那苏格拉底是什么样的人呢?谁能用一句话说说?
生1:……
生2:……
生3:……
师:你们说的非常的好,苏格拉底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课前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关于苏格拉底的资料,请同学们看屏幕(出示文字),读了以后,老师相信你们会对苏格拉底有更深的了解。
(学生读文章)
师:读了以后,你们对苏格拉底又了解了什么?
生1:……
生2:……
生3:……
二、批注课文文本对话
师:让我们跨越时光的隧道,再次走近这位大师,去领略他的风采,共享他的智慧。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默读课文。不过在这一次读的过程当中,老师提一个小小的要求,同学们可以把遇到不会的问题动笔画一画,好,开始!
(生自由读,边读边批注。有声的读书是一种交流,无声的读书是一种思考。)
师:你们读得那样认真、投入,有没有问题要提呢?
(生自由说)
生1:……
生2:……
师:呵!这个问题有质量,提的好!
生3:……
生4:……
师:真不简单,连标点符号也看出来,你读得真仔细!
生5:……
师:那么,这些问题提出来了,现在的问题是,这些问题该该问谁呢?
生1:……
生2:……
生3:……
师:(小结)问自己、问同学、问课本,这“三问”都是好样的,我觉得你们说得都很有道理,如果你们带着这些问题再读课文,也许能把问题给解决了。好,试试看。
(生读。)
(师:苏格拉底把弟子们带到一块麦地,让他们从中摘取一个最大的麦穗,结果弟子们却两手空空。经过苏格拉底的开导,弟子们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追求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课文的字里行间,有许多值得我们琢磨、品味。如果你有什么想法就随手写在书的空白处,以供交流。)
三、批注交流师生对话
师:读完了?那我们现在来交流一下读书的体会,马老师愿意倾听你们的想法。
生:我从“只许进,不许退”中体会到:苏格拉底是想告诉他的弟子,没有重新选择的机会,时间是不会倒流的……
师:机会失去了就不会重来的。
师:还有谁想要说的?
生:苏格拉底的弟子很认真,这从课文的第四节可以看出,他们一边思考,一边行动。
生:他们虽然很认真,辛辛苦苦,结果却两手空空,他们只会蛮干,而不动脑筋。
师:那他们为什么还两手空空呢?
生:因为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师:是呀!我们不能把希望总寄托在未来,只有把握了现在,才能创造出美好的未来。不由使我想起我小时候的一件事……
生:我不这么看,表面上他的弟子们是两手空空,实际上却收获多。
师:是啊,“有失必有得”,表面上看他们没有得到麦穗,实际上他们却收获了人生道理。
生: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脚踏实地,否则到头来只会落得两手空空的。
生:我认为:人生的理想应该是远大的.,但必须抓住每一次机会,这才是最重要的。
师:理想是需要的,现实是客观的,理想和现实的完美结合才是最重要的,就像我们班部分同学将来要做科学………要想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我们必须现在认真学习。
生:……
生:……
师:是呀!读文如看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道高低各不同”,如果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欣赏《最大的麦穗》一文,就会提出不同的问题,譬方说:苏格拉底教育学生有什么独到之处?他的弟子如此学习对你有什么启发?
生:一般上课是在教室里,而苏格拉底上课是在麦地里,一般的上课用课本,而苏格拉底用的却是麦穗。
师:那我不就不行咯,把你们关在教室里上课,你这不是在批评我吗?(呵呵)开玩笑,老师其实听明白了,你是说知识的来源不仅仅在课堂,有一位名人说过,语文离不开生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有知识的存在。
师:谁还有高见?
生:我觉得苏格拉底教育弟子不是直接把答案告诉他们,而是通过一件事,让他们最后悟出道理。
师:直接告诉学生一个道理不是很省事吗?何必兜圈子,绕弯子?、
生:直接告诉答案,可能当时会记住,但时间长了,就有可能忘了,如果是自己亲身经历、体验,往往不容易遗忘。
师:你的回答真精彩!我赞同你的看法,有时靠别人告诉的,就好像戴在头上的假发,看上去很逼真,但却没有生命力,有一句名言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要向苏格拉底学习。
四、活读课文内化延伸
师:大师级的人物就是不一样,用一根麦穗就能使弟子们悟出人生哲理。其实即使是大师,也不可能十全十美,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那么这位大师上的课,真的完美不缺吗?我们就不能找出一点毛病?
(生没有举手,出现冷场)
师:同学们可以互相讨论讨论
(生热烈地讨论)
生:我认为他也有不足的地方,课文中“他的弟子们也试………………便随手扔了。”从“随手扔了”可见他的弟子不够爱惜粮食,苏格拉底在平时的教学中没有加强爱惜粮食的教育。
师:很好,这是一个伟大的发现。
生:我觉得苏格拉底有点强人所难,我感觉到他的学生有一种被“捉弄”的感觉。
生:我觉得苏格拉底的教育有问题:所谓最大的麦穗,一定是有比较而言的,“只许进,不许退”就导致弟子们无法进行比较,那么“最大的麦穗”也无法找到。
师:其实我们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上,都要有创新精神,敢于向权威挑战,要想别人不敢想的问题……
五、真诚对话激情总结
师:同学们,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我们另当别论,但文章却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里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粒麦穗,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师:其实许多名言警句也曾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下面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书签,把你们学了这篇课文后的心得体会写在上面,可以是一两句简短的话,也以可摘录有关的名言警句,待会儿我们交流。
师:谁来说说?
生:
生:
师:这样,我们把我们精心制作的书签送给后面听课的老师当作纪念,好吗?
(学生把书签送给听课的老师)
师:好,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共同度过了美妙的40分钟,一起走进了《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的殿堂,我们徜徉其间,我们流连忘返,不知不觉中,我发现我们双语六(2)班的同学们变了,变得更加聪慧,更加自信,老师相信你们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灿烂辉煌!双语的明天也会因为你们而变得更加精彩!下课。
《最大的麦穗》教案1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课文语言材料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3、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感受。
4、联系实际谈谈学了课文的体会并试着写写自己的人生格言。
教学重点
紧紧抓住苏格拉底的三段话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难点
能够联系实际理解“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直奔主题
1、这节课我们继续快乐地行走在这块麦地中,聆听苏格拉底智慧的语言,去寻找那——齐读课题:
最大的麦穗
2、在弟子们寻找最大的麦穗的过程中苏格拉底说了三句话找出来读一读。投影出示
3、有人说哲学家的语言,是深邃的语言,是精辟的语言,是智慧的语言。今天我们就从这三句话入手去领略这位哲学大师的智慧。
二、解读第一句话“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1、指名读
2、你们听懂苏格拉底的话了吗”只许进不许退”背后有什么深意,用上所学的名言阐述你的理解。
3、苏格拉底会以怎样的语气跟弟子们说这一句话呢?出示: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三、解读第二句话“你们已经到头了。”
1、苏格拉底说这话时,弟子们完成任务了吗?他们表现如何?
2、苏格拉底用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敲响了弟子的警钟,带着自己的理解读,想象苏格拉底的心情。出示:苏格拉底xx___说“你们已经到头了。”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
3、弟子们如梦初醒说出
“如梦初醒”的近义词,想想弟子们明白了什么?
4、弟子们不能完成任务是因为他们没有认真对待吗?投影出示: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5、这段话对弟子们进行了什么描写?仔细体会弟子们的表现揣摩弟子们的心理,呆会儿老师要进行现场采访。
6、采访不同表现的弟子体会抓住时机的重要。埋头前行的摘了又随手扔掉的光看光摇头的两手空空的7、随机采访麦地里的小麦,强化抓住时机的重要性。颗粒饱满的、比较瘦小的、准备嘲笑的、摇晃脑袋的。
8、你能理解弟子们此刻的心情,他们“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固然我们可以像小麦一样嘲笑弟子们,但我觉得弟子们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善意的提醒,我们能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他们刚才的表现提一些建议吗?
9、小结:送上培根的名言:
人在开始做事前要像千眼神那样察视时机,而在进行时要像千手神那样抓住时机。
四、解读第三句话“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苏格拉底是怎么对弟子们说的呢?投影出示,以不同的语气指名读。
2、醉翁之意不在酒,苏格拉底仅仅在说“麦穗”吗?还在说什么?如果麦地是我们的人生,麦穗是机遇的话,苏格拉底的话还可以怎么说?
投影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在xx里肯定有xx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xx___就是你们刚刚xx的。”
3、现在你还认为弟子们走出麦地手中空空如也吗?
五、解读最后段落“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齐读
2、体会分号的用法,麦穗为什么要加上引号呢?体会双引号的作用。
3、理解“最大的麦穗”、“饱满的麦穗”“眼前的一穗”不同含义。
4、再读几遍看看这里哪句话在你心中占据的分量越来越大?突出显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样的道理苏格拉底直接跟弟子们说了吗?潜移默化间给弟子影响,这种教育方法可以用哪一句诗形容。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明白道理真是一个高明的老师。
5、老师示范理解:我的追求是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今天对我来说,摘取最大的麦穗就是认真上好这堂课,只有上好每一节课,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脚踏实地地干好每一件事,我才能离我的追求更近。你能联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6、指名联系实际理解。教师点评
7、创设情境多反复诵读“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8、苏格拉底教育他的学生,和其他的老师有什么不同呢?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
六、走出文本回味无穷
1、同学们走出那金灿灿的麦地,回首今天的快乐智慧之旅,想想自己的所得所获。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概括,你会怎么说?
2、积累诗句:明日歌节选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3、写一段“与机会失之交臂”令自己遗憾深深的往事,细致刻画自己的心理活动。板书设计
《最大的麦穗》教案14
教学目标:
1、在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中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在潜心、感情读文的过程中寻找苏格拉底的学生为何没有摘到最大的麦穗的真正原因,从而明白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3、背诵最后一小节。
教学活动:
一、名人简介,导入新课
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吧!故事发生在2500多年前的古希腊。有人问大学者苏格拉底:“据说你是天底下最有学问的人,那么我想请教一个问题:请你告诉我,天与地之间的高度到底是多少?”苏格拉底微笑着答道:“三尺!”“胡说,我们每个人都有四五尺高,天与地之间的高度只有三尺,那人还不把天给戳出许多窟窿?”苏格拉底仍微笑着说:“所以,凡是高度超过三尺的人,要能够长久立足于天地之间,就要懂得低头呀!”低头深思的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老师要告诉我们做人应懂得谦虚!
平淡的话语中折射出深刻的哲理,这是就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他用他的思想,他的睿智,他的循循善诱,征服了无数年轻人,他们敬仰他,崇拜他,以作苏格拉底的学生为荣。今天也让我们做一回智慧大师的学生吧,去采摘(最大的麦穗)(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这次苏格拉底又给学生上了一堂怎样的课?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开火车分节朗读,随机正音,理解词语。
3、苏格拉底给学生上了一堂怎样的课?你知道吗?
三、精读课文,明白哲理
1、出示:“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我们一起把苏格拉底的要求读一读。
2、你听懂这样的要求吗?你说说呢?
3、弟子们也听懂了老师要求,走进了麦地,结果摘到“最大的麦穗”了吗?自读课文你是从文中的哪里知道的?
4、在这个麦子丰收的季节里,弟子们走到尽头,却一无所获。他们所有人竟然没有摘到一株最大的麦穗,这是什么原因呢?
5、是麦地里就没有最大的麦穗吗?有最大的麦穗,你是从文中哪里知道的,读一读文中有关句子。
6、交流探讨,读书明理
相关原因的分析
①不是地里没有最大的麦穗
l那正是大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
长得多好呀,个个都颗粒饱满,这其中怎么会没有一个最大的呢?
我听你强调了……,为什么这么读?
你一眼就看出来了,能再读一读这句话吗?让我们感受一下麦子丰收的景象吗?
真好,仿佛看了到满眼的金色。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l地里到处都是大麦穗,哪一个才是最大的呢?
一望无垠,密密层层,一颗颗鼓胀的麦穗晃着脑袋像是在说:“我是最大的,你们怎么没有看到我呢?
你还从文中哪些句子中看出的?
l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正因为地里的麦穗是一个比一个饱满,一个比一个大,弟子们才会在麦田里挑得眼花缭乱。
l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
……
过渡:地里有这么多大麦穗,里面肯定有最大的,可他们没有找到。是他们找得不认真?从哪里看出他们在很认真地找,再去好好读书,画出有关句子说说你的理由。
②学生们不是找得不认真
l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
采得很认真,还在作比较。这是一群认真的学生。
l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l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
过渡:地里有那么多大麦穗,学生又是如此认真用心,投入地寻找,可学生为什么就是没有摘到最大的一穗呢?
7、请你仔细研读课文,用心去思考为什么摘不到最大的麦穗?可在相关句子旁作批注。
自主学习,指导。
8、充分交流:
出示:“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这段话是一语惊醒梦中人,你能读懂吗?联系学生是怎样摘麦穗,读读课文,说说你的`理解。
l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开头的要求只许进不许退
不能后退,最大的麦穗有可能不在你经过的路上,(不在你经过的麦垄里)在你的眼前出现。正如狄更斯所说,机会不上门来找人,只有人去找机会。
l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
l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
小结:弟子们虽然也在认真地挑选麦穗,但由于眼界不开阔,态度犹豫,不能当机立断,好高鹜远这山望着那山高。在机会面前,缺乏敏锐的判断力,犹豫不决或者轻易地放弃机会。总以为机会还有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因此,最后两手空空。
苏格拉底的这段话非常有哲理,再次诵读。
9、同学们,苏格拉底是个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他带领弟子到麦地里,仅仅是为了让弟子们去摘到那个最大的麦穗吗?弟子们真的无所获吗?
(1)学生读第7的自然段,发现并提出问题。
为什么说人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人的一生”与“在麦地中行走”有什么相似?“最大的麦穗”指什么?颗粒饱满的“麦穗”中双引号表示什么意思?不失良机的摘下它“摘下”是什么意思?“追求最大的”在文中指什么?在生活中指什么?“眼前的一穗”在文中指什么?在生活中指什么?……
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圈画思考。
(2)小结:是啊!我们应该有远大的理想,更要抓住眼前的每一次机会,脚踏实地地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才能实现你的人生目标。
板书:既要追求最大,又要把握机会
(3)你能联系实际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古今中外,有多少仁人志士和苏格拉底一样对机遇发出这样的感叹,出示: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
机会造访每一个人,能够及时活用的人却少之又少。——————李顿最大的一穗
请同学们读一读铭记在心,用它指引我们的人生道路。
《最大的麦穗》教案1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与课文中一些重点词语;
3、能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4、解决课后练习第二题。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重点:课后练习第二题
教学准备:ppt课件、苏格拉底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交流组织:问好!谈话:同学们爱听故事吗?看来大家都抵挡不住故事的诱惑,那老师就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人问一个大学者:“嗯,听说您是世界上最有学问的人了……”
同学们,猜一猜这个大学者是谁呀?(板书:苏格拉底)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他的课文。好!上课!
2、板书课题,强调“穗”字的音、形。齐读课题。
3、交流资料。谁知道苏格拉底的资料?指名说。老师也准备了一些。出示。指名读。谁知道老师是从哪些方面收集的?不看大屏幕再试着说一遍,指名说。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过渡:接下来就请大家用“最优秀的人其实就是你自己”的态度来完成这节课的学习好吗?
1、按要求初读
过渡: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82页,自由地轻声地朗读一遍课文。
要求:读准音、读通句、读顺文,遇到不认识的字一定要解决掉再走。
2、检查初读
过渡:刚才看见大家读得都特别认真,相信同学们一定也做到胸有成竹了,现在谁愿意站起来把你的读展现给大家呢?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出示“沉甸甸”(正音,积累abb式的词语)
(2)指名读第二至三自然段
(3)指名读第四、五、六自然段
出示“挑挑拣拣”(积累aabb式的词语)
“两手空空”(积累abcc式的词语)
“麦垄”(识记字音、分辨字形、了解字义、进行描红)
“如梦初醒”
(四)指名读第七自然段
出示“不失时机”、“错失良机”(释义,明白这是一组反义词)
出示所有词语,指名全读、齐读
三、再读课文、整体把握
1、按要求默读
过渡:同学们的字、词都过关了,老师相信,通过再一次读课文,你会对这些词语有更深地了解的,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一下: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默读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专注。指名回答。
进行评价,借助词语再次进行概括。
3、理清脉络
过渡:围绕这个主要内容,课文时怎们分段的?静下心来,再快速读读课文,说说每段的意思。指名回答,(随机板书:提要求、找麦穗、悟道理)
4、渗透体裁——借事说理(板书)
四、深度读文、重点突破
过渡:提要求、找麦穗、悟道理看似平常的一件事情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一)提要求
过渡:现在就让我们去第一部分中去看看,苏格拉底提了一个什么要求?找到勾住
1、指名读
2、指导读:如果你是苏格拉底,你想让大家听清你的要求,你会强调哪些字眼?怎么读?
3、质疑:如果你是苏格拉底的弟子,你听了这样的'要求,你会想什么?
4、齐读。这么多的疑问一定要收藏好,因为它会带领走向成功彼岸,好,让我们齐读第一自然段,感受事情发生的背景。
(二)找麦穗
过渡:苏格拉底给弟子们提了个要求,让大家找麦穗,好,现在我们去第二部分看看。
1、共有几个自然段?谁愿意读?指名读2.3自然段。
出示:“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读了这句话有什么感觉?
“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读了这句话感觉怎样?对比一下这两句话有什么特点?
所以中间用什么号?出示分号。那分号在这有什么作用?
注意:分号的停顿比逗号稍长,比句号稍短。谁愿意试试?一起试试
2、作为奖励,你可以叫一位同学来读,指名读3.4自然段。
这段话中苏格拉底说了一句什么话?找到勾住。出示“你们已经到头了”
指名读
指导读:从文中找答案,这句话该怎么读?用这种强调谁愿意来读一遍。
3、作为奖励,你可以叫一个你的好朋友来读,指名读5自然段。
这儿藏着一个难啃的骨头,出示“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
指名读这个句子,谈发现,引作用
指名小组读句子。
指导读“除了”碰见“这个词出现了两次,哪个词还出现了两次?分别是什么意思咱这儿先卖个关子,既然一句话中连续出现两次,可以感觉到它很重要,怎么读呢?指名读。齐读。
(三)悟道理
过渡:从提要求到找麦穗,整个感觉就和教学无关、和学习无关,更和人生无关,但这正是苏格拉底的睿智所在。这才是真正的教学!来,让我们看看弟子们学到了什么?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出示“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
又有一个熟悉的身影,对,分号!男生读分号前边的句子,女生读分号后边的句子。
读完之后,细心的同学一定会发现分号前后的句子什么关系?那分号有什么作用?
本文三个分号的句子学完了,回忆一下我们学分号的方法概括一下要想知道分号的作用得用什么方法?
指名读。齐读全段。
五、巩固练习
1、听写
2、想一想:“最大的麦穗”指什么?
六、小结过渡
“最大的麦穗”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下节课请同学们和又帅气又睿智又幽默的杨老师一起继续探讨人生,老师期待大家的表现。
七、板书设计:
提要求16、最大的麦穗
苏格拉底找麦穗
悟道理
【《最大的麦穗》教案】相关文章:
《最大的麦穗》教案04-10
《最大的书》教案09-15
《最大的书》优秀教案12-13
最大的麦穗读后感11-11
《最大的麦穗》读后感11-20
最大的麦穗读后感[汇总15篇]08-25
《最大的麦穗》读后感(汇编15篇)11-21
《最大的麦穗》读后感通用15篇11-21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01-30
《最大公因数》说课稿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