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语文教案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篇1
师: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13课——
生:花钟。
师:从题目看,花钟是用花草做成的钟。生活中有人见过花钟吗?
生无语。
师:同学们都没有见过用花草做成的钟,是吧?嗯,看,老师这儿就有一座用花草建成的钟,(出示做好的花钟,有指针)漂亮吗?
生:漂亮!
师:那我们把它贴到黑板上,挂起来。(将花钟贴到黑板上)在我们祖国的许多城市,都有这样用花草做成的——钟,(屏幕显示)这是台北市阳明公园里的一座花钟,许多游人都驻足观赏;这是南京市的花钟。许多国外的城市也有花钟这样的景观,这座花钟坐落在俄罗斯,在号称花园之国,钟表之乡的瑞士,花钟已经成为它的第二大城市日内瓦的象征,李老师的家乡哈尔滨,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在著名的中央大街上,也有一座巨大的花钟。我还在那儿留过影呢。看,李老师精神吧?
生:精神!
师:只不过我在这花钟前,显得有些太渺小了。这些花钟,不仅美观,还能报时。那是因为人们把钟表的机械结构设置在地下,将花卉之美同钟表的工艺结合在一起了。那么,课文中的花钟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轻轻地把书翻到第十三课,听老师来读课文。看课文都向我们介绍了些什么。你也可以试着轻声地跟老师读,注意生字的读音。
(教师配乐朗读课文)
师:读了课文,谁来说一说,你都知道了些什么?知道什么就说什么。
生:我知道了有些花是几点。
师:你说你知道了有些花是几点开的,是吗?
生:是。
师:那你都知道哪些花是几点开的?是不是很多种?
生:嗯。
师:那就是不同的花都是在不同的时间开放的。
生:对。
师:这就是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你知道什么了?
生:我知道了为什么植物开花的时间不同。
师:哦,这是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内容,还有谁知道什么了?请你来说。
生:读了课文,我知道了各种各样的花可以组成花钟。
师:把这三个自然段的内容合起来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了。
师:这篇文章的生字新词特别的多,下面同学们自由地再读读课文,别忘了拿好铅笔,边读边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把它们读准确。开始吧。
(学生自读课文,师提示,你可以大声读)
师:好了,我们先读到这里。刚才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而且我还看到有些同学在翻字典,这是你学习生字新词一个很好的方法。下面,请你认真地看着书,把刚才划出来的带有拼音的词语读一读。
生读生词。
师:好,我们先读到这儿。下面我们看着拼音,看准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带有拼音的词语。找到第一个了吗?
生:找到了。
师:好,起——
生:凌晨 丁香 ……
师:读得很准确,我们看屏幕。(屏幕出现生词),离开课文中的这些拼音,还能把这些字词读准吗?
生:能!
师:嗯,有信心了。我想请你们自由的读一读,试一试。
(生自由练读)
师:好,我想请这一组的同学读给大家听,每个人读一个词,开始。
生:争奇斗艳(读成了“研”)
师:那是鲜艳的——“艳”,是吗?再读一遍。
生:争奇斗艳。
师:嗯,争字读得真准!临来之前我还担心呢,重庆的小朋友普通话说得怎么样呢?听了你读这个词,我放心了。来(对另一生)。
生:芬芳迷人
师:很好
生:欣然怒放
生:暮色
生:干燥
生:淡雅
生:……
师:我们就读到这里,同学们都读得很好。我们一起把这些词读一遍,看好屏幕,起——
生(齐):争奇斗艳……
师:后面两个词也读得很准确,那看一看,这些词有哪几个在课文中是用来描写花的,谁找到了?请你来说,传过去,谁能说就传麦克。
生:争奇斗艳。
师:哦,看,有“争”有“斗”,花在比美呢!
生:芬芳怡人。
师:嗯,闻一闻,好——
生:—— 香啊!
生:欣然怒放。
师:噢,好!我问你们,过年的时候放过烟火没有?
生:放过。
师:那个礼花绽放的样子也就是这样,是不是?
生:是。
生:艳丽。
生:娇嫩。
师:我听见了,你说娇嫩。还有吗?……你来说。
生:淡雅。
师:哦,还有啊?
生:暮色。
师:他说暮色是说花的,大家赶快读一读带有“暮色”的句子。找到了吗?
生:找到了。
师:那我问问你,(面对刚才答错的那个同学)读了课文你认为这个词是描写花的吗?
生:不是。
师:那你知道暮色是什么时候的天色吗?你再读读那句话。
生(默读后):晚上。
师:几点钟?
生无语。
师:谁告诉他?周围的人谁读到那句话了?
生(就是那位答错的同学):六点。
师:傍晚的时候,那个时候的天色就是暮色中了。
师:我们刚才找到了这些词语中描写花的词,看看课文当中这些描写花的词,有描写花色的,有描写花香的,还有描写花开放的样子。这里面有两个词正好是一对,都是描写花色的,看(屏幕显示),(有学生找到)对了,淡雅,淡淡的;艳丽,艳艳的。两种色彩,两种不同的美。下面我们看一看,这么多描写花的词,在课文中都用它们写了那些花呢?赶快到课文中去找一找,把花的名字划下来。
学生勾画。
语文教案 篇2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称、曹、议、论、秤、砍、块、沉、线、止、然、量”12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学习曹冲遇事开动脑筋。
3.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同学遇事要开动脑筋,平时多观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教育同学学习曹冲,平时多观察,遇事要开动脑筋想方法。
二、重点、难点和解决方法
重点:曹冲称象的方法以和他和官员称象的方法之间的联系。
解决方法:教师启发同学把官员们提出的称象方法与曹冲提出的称象方法进行对比。
难点:曹冲想出称象方法的原因。
解决方法:通过实验使同学知道用船代替秤,解决了提不动的难题,用石头代替大象,化整为零,找到了称大象的巧方法,实验过程就是突破难点的过程。
三、课时布置:2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称象》(板书课题),“象”就是我们在公园、电视中看到的大象。“称象”就是称大象的重量,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呢?(谁称象,为什么要称象,怎样称的,称出来了吗等)这些问题,同学们学了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
1.了解课文内容。
2.动笔勾画出本课的生字新词。
3.分组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字义。
4.分段朗读,纠正字音,分析字形。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考虑:本文主要写的是谁称象的事?(曹冲)
曹冲是曹操的儿子。曹操是什么人?(古时候的大官)
2.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段主要讲的是谁?讲了他什么事?引导同学感知这段的主要内容。
(2)读第1句话,回答曹操是什么时候的人?理解“古时候”指三国时期,离现在大约有一千七百多年。
(3)读第2、3句,回答:人家送给他一头大象,他心情怎样?是怎样做的?(他很高兴,所以就带着官员和儿子去看象)
(4)指导朗读。
3.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第2段,考虑并回答:象是什么样子?官员们怎么做的?(使同学了解本段主要写了象又高又大,官员们边看边议论象的重量)。
(2)读第1句,看图回答:从哪地方看出象又高又大?
理解“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的意思,具体认识象的高大。
(3)再读课文,从中体会象很大。
(4)读第2句话,举例说说“议论”的意思,再回答:从官员们议论的话里你知道了什么?(象很重,官员们很想知道象有多重)。
再读这句话,读出官员们疑问语气。
(5)朗读第2段。
第二课时
(一)朗读全文。
(二)回顾第1、2自然段。
(三)学习第3段。
1.朗读第3段,考虑官员们想出哪些称象的方法。引导同学抓住这段的主要内容。
2.曹操问:谁有方法把这头大象的重量称一称?官员们是怎样说的?这个方法行吗?
(先引导同学把第一种方法概括为“造大秤”,再让同学理解第3句话,了解这个方法不行的原因是因为谁也没有那么大的力气提起这杆大秤。)
3.读第4句,说说第二种方法是什么?为什么也不成。
(联系曹操得到象时高兴的心情,认识把象割成几块称的`方法更不成。)4.读最后一句,说一说“摇头”和“直摇头”有什么不同。(“直摇头”的意思是不住地摇头,标明曹操对官员们提出的称象方法持坚决反对的态度)。
再读一读课文体会曹操的态度。
(四)学习第4段。
1.朗读第4段,考虑曹冲想出了什么样的称象方法。
(1)从“才七岁”体会出曹冲的年龄怎样。(年龄太小了)
(2)这么小的年龄就能想出称象的好方法。谁能分步说说曹冲称象的方法呢?
(3)教师根据同学说的内容演示称象过程的前两步。
第一步:把演示用的“船”放在装水的大玻璃缸里,再把“大象”放进“船”里,“船身”下沉,沿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
第二步:把“象”拿出,往“船”上装演示用的小石子,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
(通过演示协助同学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和“下沉”“沿着水面”“船舷”“为止”等词语的意思。)
第三步:称一称船上石头。着重理解石头可以一局部一局部地称。第四步:知道石头有多重,就知道大象有多重,着重理解知道石头的总重量就等于知道大象的重量。因为石头和大象使船下沉的深度是一样的。
2.朗读第5段,考虑:用曹冲想出的方法称象,结果怎样?
(1)“曹操微笑着点点头”,说明什么?(对这个方法很满意)。
(2)“果然”说明结果和预想的一样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3.曹冲是怎样想出称象的方法的?
讨论:(分成小组或同桌)
(1)曹冲听了官员们议论造大秤的方法,想到了什么?
(曹冲想:大秤没有人能提得起来,船却能装得很重很重的东西,可以用船做秤。)
(2)曹冲听了官员们议论宰象、称象块的方法又想到了什么?(用石头代替象块。称出石头的重量就可知道象的重量)
4.你向曹冲学习什么?(启发同学从两方面学习)。
(1)曹冲用心听他人的议论,积极动脑筋想方法。
(2)曹冲善于观察和学习,知识丰富,知道船在水里下沉的程度与重量有关系。通过学习课文认识到必需有丰富的知识,肯动脑筋考虑问题,就会变得聪明起来。
(五)分析识记字形,完成本课作业。
1.读生字卡片,分析字形组词语。
(1)比较“称”和“秤”字音字形相近,字义不同。
(2)“曹”和“线”的笔画笔顺。
曹:上半局部的笔顺为,下半局部是“日”字,共11画。
线:左边是绞纟旁,右边的笔顺为:共8画。
(3)“块、议论、砍、沉止”等字利用熟字识记。
2.完成课后第2题,会用“直”“才”“到底”造句。
3.完成课后第3题,读这段话,再誊写。
4.把这篇课文内容讲给他人听。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读描写春天的句子。
2、能说出偏旁的意义,并找出同偏旁的字。
3、补充句子。
4、写字,认识先撇后捺的笔顺规则。
5、读熟、背诵成语。
6、积累谚语。
7、会做一张贺年卡,并会在上面写一句祝贺的话。
8、口语交际:春天来了。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字、词、句。
2、口语交际。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2、有找出同偏旁的字,并了解形声字构字的.特点,提高学生识字兴趣和能力。
3、把句子补充完整,让学生意识到同一段话,可从不同角度学到许多东西,从而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4、写字训练,认识先撇后捺的笔顺规则。
教学过程:
第一题:
(第一小题)
1、让学生读题后读下面这段描写春天的话。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老师指导朗读,然后指名读。
3、这段话写得美吗?为什么?你能读出春天的美吗?
(第二小题:)
1、让学生自己读第二题的内容,想一想:你们知道了什么?
2、学生交流、讨论、。
3、找一找文中的字,看有没有相同偏旁,再想一想,为什么带有这个偏旁,同座位可以讨论讨论。
4、“艹”表示什么?“虫”呢?
5、你还知道哪些偏旁的意义?看谁的知识多。
(第三小题:)
1、你能说说你对文中出现的动物园有什么了解?
2、生相互交流所知道的有关燕子、蜜蜂、布谷鸟的习性。
3、(出示)蜜蜂在
燕子在
布谷鸟在
你会补充完整吗?口头填空。
4、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生活习性或特点?
第二题:
1、审题后进行指导。
(1)(出示投影)学生认读,让学生观察一下今天的生字有什么相同点?写撇、捺时要注意什么?
(2)引导学生回忆写字要求和描红要求。
(3)指导学生书写,然后学生练习。
教学后记:能找出同一偏旁的许多字,并能照句子说一句话。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能积累描写春天景色的成语。
2、熟记谚语。
3、教会学生做一张贺年卡,能写一句祝贺的话,培养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语文。
第三题:
(第一小题)
1、读题,审题。
2、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来了,有没有发现身边的事物有什么变化?
3、你们看,那盛开的花儿像小朋友的脸呀!你们看,花坛里除了花,还有什么?让学生读一读。
4、你还知道哪些赞美春天的诗句?
5、齐声朗读成语,背诵成语。
(第二小题)
1、审题,指民学生观察。
(1)图上是谁在干什么呢?本题的两个谚语讲的是什么?自己读一读。
(2)生自由读,指名读,并请人说说谚语的意思。然后练习背诵。
第四题:
1、审题后,问:谁会做贺年呢?你能教教其他的小朋友吗?
2、老师指名学生做,做完后,在贺年卡上写上一句话,带给妈妈一份惊喜。说说你准备了些什么呢?
3、学生在写的时候要注意格式
第五题:
一、审题,然后指名说要求。
二、指导观察。
1、(出示挂图)按先上后下,先近到远的顺序说说图上远处近处画了哪些景物?各是什么样子?小朋友在做什么?
三指导说话。
1、指导学生说好开头第一句话。
2、将板书逐步变成填空,指导学生分句练说。
3、让学生自己看图练说(将描述的景物的话连起来说一说。)
4、指导学生说一句结束语。,并将整个内容连起来说一说。(注意引导学生评议。)
教学后记:学生能背诵读读背背,并做了一张卡片给妈妈。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 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⑵ 培养朗诵能力,背诵这篇文章。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通过语言感悟春天的美丽。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课文导入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课件配以相应的图片、文字及轻音乐)
要求学生:
⑴ 注意字的`读音;
⑵ 注意老师的朗读技巧。
2、学生对老师的朗读进行评价以及自读。
三、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分小组来讨论六幅春天的画面。每一小组分配一个画面。
问题提示:
⑴ 这个画面描写的对象是什么?
⑵ 这个描写对象从哪些方面表现出了春天的气息?
⑶ 哪些词句让你身临其境,有见到、听到、触到、嗅到的感觉,并从中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⑷ 为这幅画面取个名字,并说明取名的理由。
(学生的研讨不限于此提示,同时穿插各种方式的读,加深体会。)
2、全班进行交流。小组推选代表发言,小组其他成员作补充发言。
(进行变句比较。)
3、全班共同研讨开头和结尾。
⑴ 概括开头和结尾的内容?
⑵ 这样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作用?
4、全班同学带着感情朗读课文,并勾画出所喜欢的句子,然后说说喜欢的原因,并仿写一个。
四、教学小结
让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侧重从理解写景散文的特点方面加以引导。有如下要点:
1、要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物;
2、要抓住景物特点绘形、绘声、绘色、绘神,使景物能够逼真地再现在读者面前;
3、在景物中融入自己强烈的情感,并通过直接抒情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4、要借助拟人、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语言优美生动。
五、作业设计
感悟朱自清先生的《春》,写一篇短文,描绘自己家乡的春天。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2.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3.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教学重点:
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新课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挡。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2.解题。
本文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民心背向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二、讲授新课:
1.朗读课文。
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泛读,学生听读,注意读音、节奏等。
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天时不如地利: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如,比不上。
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三里之城:周围三里(那样的小)城。
七里之郭:郭,外城。
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围。而,表转折,却。
夫环而攻之:夫,句首发语词。
4.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池非不深也:池,护城河。
兵革非不坚利也:
教案《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二章》教案》,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衣。坚利,坚固锋利。
米粟非不多也:米粟,指粮食。
委而去之:委,放弃。去,离开。意思是弃城而逃。
5.请学生翻译第4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界限,这里意思是限制。以,凭,靠。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迁移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国,巩固国防。
威天下之以兵革之利:威,震摄。兵革之利,武器的强大。
寡助之至:之,动词,到。至,极点。
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天下顺之:顺,归顺,服从。
故君子有不战:故,所以。有不战,不战则已。
6.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l—3段)论述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在决定战争胜负中作用大小不同。
第一层(1段):总论。摆出观点,提挚全文。
第二层(2段):从进攻一方的失利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第三层(3段):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第二部分(4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则“战必胜”。
7.提问:“人和”与下文所说的“道”是什么关系?
--“道”即指仁政。“得道”就是施行仁政。施行仁政则“多助”,“多助”则“天下顺之”,这就是“人和”,即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8.提问: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主要观点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9.提问:文章第3段运用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
--运用双重否定的排比句,起肯定、加强语言气势的作用,极言防御一方地利条件的优越。
10.提问:文章第4段运用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
(l)运用排比句,再次强调“地利”不足恃。
(2)运用对比手法,把“得道者”与“失道者”的后果进行对比,点明文章主旨。
11.提问:本文的论证方式有什么特点?
--本文先摆出观点,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三、小结:
1.古今异义。
郭 古义:外城七里之郭 今义:姓氏
池 古义:护城河池非不深也 今义:池塘
去 古义:离开委而去之 今义:到……去
亲戚 古义:内亲外戚亲戚畔之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其他的成员。
委 古义:放弃委而去之 今义:委任
域 古义:界限,限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今义:地域
是 古义:这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今义:判断动词
2.通假字。
畔通“叛”,背叛。亲戚畔之。
3.虚词。
之 代词“他”亲戚畔之。 助词“的”三里之城。 动词“到”寡助之至
而 表并列“并且”泉香而酒例 表修饰“着、地”夫环而攻之。表转折“却、但是”环而攻之而不胜。
4.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②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③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四、作业:
1.背诵默写全文。
2.掌握文中的字词。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有关语文的教案04-03
语文备课教案 11-12
语文教案(精选)09-02
语文教案(精选)09-25
语文教案07-21
(精选)语文教案08-02
语文树教案12-05
(经典)语文教案03-05
语文桥的教案01-13
语文教案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