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8-22 11:19:49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精品]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精品]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并理解课文。

  2、认识本课14个生字。

  3、培养同学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动口、动手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师生一起谈论“芝麻开门”激起同学的求知欲进入下一环节教学。

  二、初读感知

  1、出示课文。

  2、让同学自由读课文,先要求同学读通每段,再读通全文,初步感知课文。

  3、纠正发音错误,如:“膝、缝、假”。

  4、在同学能正确阅读课文后,反复出示文中需要会认的字、词,使同学在读中正音、记形。

  三、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1、以合作小组读课文。

  2、同组内相互提问,完成自身能解决的问题。

  3、全班交流有疑问的.内容,教师给予适当引导。

  4、口语训练:“假如你见到了小林,会对他说些什么?”

  四、联系实际、大胆创新

  1、想想日常生活用品中有哪些需要改进。

  2、局部同学交流自身的创新设想。

  五、弹性作业、课外延伸

  把课上自身的设想动手做一做,我们将在班内随时进行展览,评出“小发明家”。

语文教案 篇2

  一、复习旧知,导入 新课。

  填一填,想一想,作者怎样写出了翠鸟的可爱?

  翠鸟的颜色非常鲜艳:

  头上的羽毛像 。

  背上的羽毛像 。

  腹部的羽毛像 。

  翠鸟小巧玲珑:

  一双 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 的嘴。

  你有没有自己喜欢的鸟儿?你想不想也试着把你喜欢的.鸟儿写一写呢?

  二、再读例文,感知写法

  1、边读边思考。

  (1)这段写了翠鸟什么特点?

  (2)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3)表达了对翠鸟怎样的感情?怎么看出来的?

  2、检查阅读,思考情况。

  3、点拨后,师生共同总结。

  三、分组讨论,明确写法。

  1、试着也按这几点来说说你喜欢的鸟儿

  (1)你喜欢的鸟儿有什么特点?

  (2)按顺序描述它的样子

  (3)试着用些比喻句。

  学生自己试着练习说一说。

  2、小组交流。

  3、指名说一说,评一评。

  4、写一写。

  把你说的,试着写一写。

  5、展示部分学生的作文:看看他们写的鸟儿有什么特点?按什么顺序写的?评一评。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工整、美观地书写8个字。

  2、结合上下文理解部分词语,在有感情地朗读中积累词语,感悟4个排比句的语言美。

  3、体会春节的快活、热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教学难点:

  借助插图,体会春节的快活、热闹,感受孩子们盼春节、爱春节、挽留春节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学生

  课前回忆自己以前是怎样过春节的,思考一下春节该如何度过。

  教师

  生字词卡片,教学挂图、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引入新课

  1、出示课题,你们喜欢春节吗?为什么?(学生自由发言,讲述自己过春节的情境)

  2、看来大家都挺喜爱春节的,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认识一位特别喜爱春节的朋友,让我们去看看,他和他的伙伴是怎样过春节的。

  二、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勾画出不认识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句。

  2、通读课文,看看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再读课文,自主识字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联系旧知识,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

  2、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师选择较难写的字范写,指导。

  3、学生照范字认真书写。

  4、同桌相互检查识字、写字情况,相互交流自己的写字体会。

  5、教师小结。

  四、美读课文,体会情感

  1、自由地读文,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没有读懂?

  2、课文哪些地方具体写出了春节是最快活、最热闹的节日?

  (1)学生自己朗读第二段。

  (2)体会排比“这一天……”的意思及作用,感受春节期间活动的丰富多彩,人们的心情也无比欢快。

  (3)在这一段中,有好几个省略号,谁知道它表示什么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再次体会“春节真好!” 是啊:春节真好啊!什么好看的、好玩的、好吃的……都汇到一起了,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段吧!

  3、春节真是太好了,难怪在它来到之前,人们是那样的盼望;在它来到之后,人们又是那样的不舍得它离去。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盼望,这样的不舍,读一读第一段和第三段。

  4、学生自由组合,两三个一组,有感情地朗读本课,比比看,谁读得最好。

  五、启发引导,拓展迁移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请大家谈谈你的想法好吗?

  2、能为我们介绍一下你最难忘的一次春节吗?

  板书设计:

  春节都盼望的

  最大的

  最快活的

  最热闹的节日

  好看的

  好玩的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中草药的名称,学会八个成语及《三字经》中的一个片段。能正确、美观地书写具有相同部件的字。讨论班级公约。学写毛笔字。

  2、能读懂中成药的说明书;能正确美观地书写汉字;能大方清晰地进行口语表达。

  3、在认识中草药、学习成语的过程中感受语文的魅力;在口语交际中乐于表达,培养交流表达能力和认真倾听的习惯。

  【教学重点】

  处处留心学语文、读读背背和口语交际。

  【教学难点】

  在生活实际中学会使用药品说明书。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读准课文中出现的7种中药的药名,初步了解中药的功效;学会读懂中成药的说明书;联系所学课文《永远的白衣战士》,学会八个成语。正确、流利地朗读《三字经》的`片段,并能理解其意思;能美观地书写具有相同部件的字。

  【教学重点】

  在生活实际中学习语文知识,认识中草药,会看说明书了解用法用量等。

  【教学难点】

  懂得中成药的说明部分。

  【课前预学】

  了解一些中药的作用、药性,准备交流。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平常生病了,都会去医院看病,吃药或打针。我们吃的药分成两类:中药、西药。今天,我们来初步认识中药。

  二、学习认识中草药。

  1、中医中所用的中药多以植物为材,也有以动物、矿物为材料的。《本草纲目》中就介绍多种中药的材料的功效,是我国医学、医药上的一个瑰宝。

  2、读一读课本中的中药名,读准音。

  3、图文结合,认识这7种中药。并大致了解7种中药的功效。

  4。中成药的说明书交流汇报,教师适当点拨:保质期到20xx年12月(过期),到20xx年12月(课件出示),则在有效期内。

  三、指导学习成语

  1、理解成语的意思。

  2、读了这些词,你脑中仿佛出现了什么样的场面?

  3、有感情朗读八个成语。

  4、读一读《三字经》的片段,交流《三字经》这个片段的意思。教师予以帮助。

  5、有感情读一读,注意抑扬顿挫。指导背诵。

  四、学习钢笔字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羽、弱、朋”。

  2、找出共同点。

  3、指导:这些字中都有相同的部件,右半边比左半边上头略高一点,下头略低才显得匀称端正。

  4、师范写“羽”。学生描红、仿写,师巡视指导。

  5、反馈。展示字,师生共同评析

  五、作业

  背诵成语、三字经。

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引导同学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2.读背并积累古诗句。

  交流平台

  (1)回顾本组四篇课文,说一说《山中访友》《山雨》和以前学过的《桂林山水》《观潮》等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本组课文,作者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在表达自身独特感受的过程中,充沛运用联想和想象。

  (2)联系《草虫的村落》,小组内交流自身的收获和体会,体会联想和想象的魅力。

  (3)交流课外阅读中读到过的类似文章,说说自身的体会和感悟。介绍相关的课外阅读文章及书籍。

  日积月累

  (1)在许多描写景物,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作中,诗人以其独特的视角,大胆想象,抒发情感,留下了光辉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几句。

  (2)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句子。(幻灯片)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张维屏)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陈与义)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

  a同学自由吟诵。

  b尝试理解。

  (3)选择其中的几个诗句,体会诗人在写景过程中的联想与想象。

  a己亥杂诗(龚自珍)

  浩荡离愁百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花并非无情无义之物,化成春泥使后来的花更红。这是一种自然现象,但诗人比喻自身不做官并非丧失报国志,而是走另一条路为国效力。

  b月夜(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夜半更深,在夜寒袭人、万籁俱寂之时,响起了清脆、欢快的虫鸣声。初春的虫声,可能比较稀疏,也许刚开始时还显得很微弱,但诗人敏感地注意到了,而且从中听到了春天的信息。在静静的月夜中,虫声显得分外引人注意。它标志着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所以它在敏感的诗人心中所引起的,便是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

  c菊花(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菊花在百花之中差不多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没有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因此,作为后凋的花,它得天独厚地受人珍爱。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较深的道理,回答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这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谢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4)背诵并积累这些诗句。有兴趣的同学读读背背原诗。

  趣味语文

  (1)自由读故事。

  (2)同桌自身的理解。

  (3)全班交流,体会一字诗的妙处。

语文教案 篇6

  【单元教材简析】

  本组围绕着“世界是大家的、各国人民是一家”这一主题选入了三篇讲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和一个学习园地本组围绕着,体裁多样,内容丰富,篇篇充满着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和爱意。

  《太阳是大家的》以此为题,寓意“世界是大家的”,全世界孩子同在一片蓝天下,分享太阳的温暖、世界的和平和社会的安宁。

  《一面五星红旗》蕴含着对爱国主义精神的赞美。课文中的我尊重、热爱国旗的表现,换来他人对“我”的尊重。

  《卖木雕的少年》本文通过写“我”在非洲南部想买一个木雕,但因为过重无法购买,卖木雕的少年看“我”是中国人,特意送我一个木雕小象墩,而且不收钱的事,歌颂了少年的美好心灵和中非人民之间的深厚情意。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由一篇通讯改写而成。写的是非洲国家阿尔及利亚发生地震,中国派出了救援队帮助救灾的事。通讯是一种常用的'新闻体裁,是对新闻事件、人物和各种见闻进行及时、详尽而生动的报道。它不光交代什么事,而且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情节、细节和有关环境气氛。

  【单元总体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积累词句、会写生字词。

  2、分析文章的内容,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3、感受世界人民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各国人民之间要相互关爱,世界才会更和平、稳定、发展。

  【单元教学建议】

  本组课文的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感情,明白世界和平人民幸福。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通过体会重点词句来感悟课文内容。

  在每课的教学末尾,可以引导学生由课文内容延伸开去,联系自己的经历过或读过的各国之间的感人故事,感悟世界和平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单元教学时间】

  《太阳是大家的》2课时。

  《一面五星红旗》2课时。

  《卖木雕的少年》2课时。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1课时。

  《语文园地》4课时。

语文教案 篇7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杂说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了解“说”及其文体特点

  3.理解课文字词及其比喻义

  二、引入

  1.关于“说”的文体,你知道多少?学过哪些文章?

  2.说说你对韩愈了解多少,韩愈的诗文你学过哪些?

  三、引导自主学习

  1.了解关于“说”的常识及作者、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现在河南孟县)人,唐代文学家,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写作背景: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幕下,郁郁不得志,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说”--“说”是古代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说理透彻。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2.自主学习课文内容及重点字词

  食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策 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曰

  四、小组合作学习释疑

  第一段

  1.本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作用。)

  第二段

  1.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食不饱)

  2.本段文字从侧面讽刺了喂马者?(无能、无知、目光短浅。)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

  第三段

  1.哪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2.本段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本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人才埋没的愤懑之情。)

  五、疑难探究

  1.文中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么?

  千里马:有才能的人

  伯 乐:能发现、提拔、任用人才的的人

  食马者:寓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2.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示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

  六、课堂检测

  如果你怀才不遇,你会学下列哪位古人?说出原因。

  A.韩愈 怀才不遇写文章

  B.苏秦 悬梁刺股发愤成材

  C.韩信 另寻明主创大业

  D.陶渊明 归隐田园其乐悠悠

  课文对译:

  世有伯乐[1],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於奴隶人之手,骈死於槽枥之间[2],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3]。食马者[4],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6],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7]!

  ——选自东雅堂刊本《昌黎先生集》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被发现。可是千里马虽然世代常有,而伯乐却不常有,因此虽然有不少好马,却只能在马夫手中受糟塌,最后接连不断地死在马厩之中,而不能以千里马著名。

  那些千里马,一顿往往要吃尽一石小米。可是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只是象对凡马一般地饲养它。于是,那些好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可是吃不饱,力气不足,它们的骨力特长因此不能表现出来,这样,即使想与凡马一般也不可能,哪里还能叫它日行千里呢?

  (现在那些养马的人,自己不知道手中有千里马),因此驾驭时不能顺其本性;喂养时又不能给料充足,使它充分发挥才能;马虽然哀鸣,人却一点不懂得它的意思。还拿着马鞭,煞有介事地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这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呢,还是确实不识千里马呢!

  【注释】

  [1]伯乐:春秋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字伯乐。以善于相马著称(事见《战国策·楚策》、《庄子·马蹄篇》等),因此历来又作为善于识拔人才的代表。[2]骈死:相比连而死。糟枥:盛马饲料的器具叫槽,马厩叫枥,槽枥为并列复词,即指马厩。[3]一食:数量词,犹言一顿。[4]食(sì肆):用作动词,即饲,喂养。下同。[5]见(xiàn现):通“现”,表现出来。[6]策:鞭马用器,这里作动词用,鞭策、驾御之意。[7]也:通“耶”,疑问语气词,这里是用反问加强语气。

  七、课后反思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有关语文的教案04-03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掌声》教案11-19

语文教案(经典)11-07

(经典)语文教案03-05

语文教案(精选)09-25

语文《荷花》教案11-26

语文下册教案01-31

语文桥的教案01-13

语文教案(精选)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