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8-19 10:17:52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精华(6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精华(6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领会本文骈散兼行,音韵流畅的艺术风格。

  2.理解本文详略适宜的写作特点。

  3.体会本篇的铺排手法和代古讽今的作用,以及丰富的想象和奇特的夸张。

  4.理解并归纳“一、爱、取、族、焉、而、天”等词语的用法。

  5.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明确运用想象,夸张等多种手法具体描写阿房宫这一艺术形象,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加强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2.理解文章内容并背诵全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秦代时,秦始皇嫌都城咸阳人多,原来的宫廷狭小,就在谓南营造新宫,面积庞大,隔离天日,到秦之都没有完工。直到项羽带兵攻入咸阳,一把火将它烧毁,据说大火足足烧了三个月不灭。这座庞大的宫殿建筑群现在只剩下夯工和台基,它就是阿房宫。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杜牧的《阿房宫赋》。

  二、解题

  1.文体

  “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是介于散文和诗歌中间的`一种体裁。《文心雕龙诠赋》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是赋的内容;铺采摛文,指铺的手法。

  赋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时注重铺陈和夸张;结尾多发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

  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多个阶段。本文属于文赋。

  2.背景

  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此时的唐王朝已是大厦将倾,风雨飘摇。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好游猎,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杜牧此文意在借古讽今,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毁灭,总结秦王朝骄奢遥逸终政亡国的历史教训,从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警告,希望唐朝统治者引以为戒,不要重蹈覆辙。

  三、整体把握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熟悉课文。

  3.学生对照书下注释疏通例文,划出疑难。

  四、指导学生自读1、2段

  (一)第1段:

  1.第一层:“六五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写了阿房宫的背景。

  重点词:

  兀:形——动,被砍光。

  一:名——动,统一。

  学生背诵。

  2.第二层:覆压三百余里。

  写阿房宫的面积。

  学生背诵。

  3.第三层: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写规模气势。

  重点词;北构而西折:北、西名——状

  直走咸阳:趋向。

  学生背诵。

  4.第四层;五步一楼……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写阿房宫的楼阁廊檐。

  重点词:

  钩心斗争:古今异义。

  蜂房水涡:蜂房,水涡,名——状,像蜂房,像水涡。

  学生背诵。

  5.第五层:长桥卧波……不知西东。

  写长桥复道。

  重点词:

  未云何龙:云、龙、名——动,出现之出现龙。

  不霁何虹:虹名——动,出现彩虹。

  学生背诵。

  6.第六层:歌台暖响……而气候不齐。

  写歌台和舞榭。

  重点词:

  气候:环境气氛。

  学生背诵。

  总结:本段从阿房宫的兴建背景,面积,规模,楼阁廊檐,宫内的长桥复道,歌台舞榭等方面描写了阿房宫规模的壮丽。

  (二)第2段

  1.第1层:妃嫔媵嫱……为秦宫人。

  写宫人的来历。

  重点词:

  辇名——历乘车。

  学生背诵。

  2.第二层:明星荧荧……焚椒兰也。

  写宫女众多。

  重点词:

  绿云:绿即青,不用青,给人一种视觉上的美感。

  梳晓鬟也:晓梳鬟也。

  学生背诵。

  3.第三层:雷霆飞惊……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写宫人的命运。

  重点词:

  缦之:长久地。

  而望幸焉:宠幸。

  学生背诵。

  4.第四层:燕赵之收藏……亦不其惜。

  写宫内奢侈的生活。

  重点词:

  鼎铛玉石,金块缕砾:把宝鼎当作铁锅,把宝石当作石头,把金子当作土块,把珍珠当作瓦砾。

  学生背诵。

  总结:本段从宫人的情况和宫人的生活来写阿房宫内奢侈的生活。

  五、布置作业

  1.背诵1、2段。

  2.预习3、4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指导学生自读三、四段

  1.重点词:

  (1)秦爱纷奢:豪华

  (2)直栏横槛:栏杆

  (3)可怜焦土:可怜,可惜;焦土:名——动。变成焦土。

  (4)族:灭族

  (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动——意动,以……为鉴。

  2.段落大意:

  第3段:写秦始皇的荒淫导致秦国灭亡。

  第4段:总结历史教训,希望当世统治者引以为戒。

  3.总结:

  第3段用“嗟乎”紧承上两段的铺陈,转入对秦之历史教训的议论,并领起后文一叹再叹的笔调。使用了六组“使……多于……”的比喻句排比,尽情揭露了秦王朝的奢侈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最后写民众的反抗,迅猛异常,摧枯拉朽。

  第4段讽劝后人引以为戒,是前一段的扩展。作者连续慨叹,情不自禁,“呜呼”之后提出论点,阐明兴亡自取的道理;“嗟夫”以下申述论据,指出爱民与长治久安的息息相关。最后用“后人”,委婉提醒唐朝统治者不要重蹈秦亡的覆辙。

  三、借古讽今

  本文的写作目的是借古讽今,借回领历史来向当地统治者进行讽喻,希望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提醒唐敬宗不要为自己享乐而劳民伤财,最终落得亡秦的下场。

  四、布置作业

  1.背诵3、4段。

  2.完成练习二、三、四。

  附:板书设计

  阿房宫赋

  杜牧

  一、解题:

  1.赋

  2.背景

  二、分析

  第1、2段:铺陈

语文教案 篇2

  一、我的发现

  这一项安排了两组汉字,每组的前一个字都是学过的熟字,后一个字都是要学习的生字,而后一个字都是前一个字表示读音的部分。教学时应引导同学们辨一辨,从中发现规律——利用形声字声旁识字的方法。在“我会读”中应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巩固,记住生字。在“我会写”中引导同学们写出带有“木、月、艹、宀”偏旁的字,从中加以巩固和运用识字方法。

  过程建议:

  我会认

  1、同学们看拼音读字、读词,在词语中认读生字。

  2、辩字形,让同学们自己去找出每组中两个字的异同。

  3、组词语,区别每组两个字的意思。

  4、书中的学习小伙伴是用什么方法学会生字的呢?你能帮她告诉大家吗?(形声字声旁识字的方法或熟字减一减的方法。)

  5、出示“我会认”中生字,读准字音。重点指导:翘舌音“支”,后鼻韵“龙”。

  6、扩词练习。引导同学们采取多种方式扩词。

  7、改变语境,在不同语境中巩固生字。

  出示下列词语,同学们认读。

  交朋友交通支招一支笔九龙坡龙头巨龙龙舟

  要求请求凡人凡是平凡利用利益有利

  我会写:

  1、出示四组字引导同学们认读。

  2、引导同学们发现每组字的相同点。回忆一下部首木字旁、月字旁、草字头代表的意思。

  3、书中的学习小伙伴还能写出几个这样的字,你也能吗?

  木字旁:树、林、枝、枫、样、杨、梅、柳

  月字旁:明、肚、脸、胆、腿、脚、脑

  草字头:草、花、蓝、苗、苹、苦、荷

  宝盖头:宝、它、安、完、家、定

  二、日积月累

  这部分是由“我会读”和“读读背背”组成。“我会读”是本组教材中所同学们字的复现,帮助同学们加以巩固。“读读背背”是一首表现秋天丰收景象的儿歌,与“我会读”共同起到促进同学们对语言积累的作用。

  过程建议

  我会读:

  1、同学们分小组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后全班进行读词训练。

  2、引导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造句。

  3、交流词语的记忆方法,引导同学们自己找出记住词语的.好方法,全班交流,互相促进。

  读读背背:

  1、教师示范读。

  2、轻声读儿歌,不认识的字,看看音节多读几遍。

  3、引导同学们品读,比一比谁读得有味道。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儿歌。

  2、拓展

  将收集的秋天的儿歌读给同学听或自己写一写儿歌展示给同学。

  (朗读时需注意:轻声:庄稼高粱葡萄一声:黄澄澄红彤彤)

  三、口语交际

  这次口语交际是进行秋游的前期准备,主要是讨论去哪,要做些什么,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目的在于引导同学们做事要有一定的计划性,培养同学们创造力。激发同学们想说的热情,能说清自己的计划和理由,并能用商量的口吻与别人交流。在交际中培养同学们合作意识、取长补短的好品质。

  交际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同学们搜集的有关景点或秋游路线的资料。

  组织过程:

  1、创设情境、走进秋天。

  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出秋天的美丽景色。教师启发谈话:同学们,秋妈妈已来到了我们身边,给我们带来美景,带来丰收,带来乐趣。我们在这样美好的季节里去秋游那有多好呀!可不去什么地方,你们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2、小组汇报,组内讨论。

  引导同学们出示自己课前搜集的有关景点或秋游的路线资料,结合资料向小组的伙伴说说自己的打算,其他人要进行评价。

  小组讨论谁的计划好,达成共识,进行补充完善本组的秋游计划。

  3、全班交流,统一计划。

  各组陈述本组的计划和理由,进行评价,引导同学们用商量的语气进行讨论,集中大家的意见,确定秋天计划。

  4、讨论具体事宜。

  引导同学们讨论秋天的前期准备工作和秋游的分工。

  5、总结评议,提出建议。

  教师总结秋天的计划研究情况,引导同学们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建议。

  四、展示台

  这次展示台是在本组教学开始就引导同学们平时进行动手、动脑,创作关于秋天的作品,积累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的内容是同学们自制的书签、贺卡、图画、诗歌等都是有关秋天的,给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展示成果的平台,可让同学们尽情享受学习的快乐。教学时教师引导同学们开展“我眼中的秋天”活动:布置一个展示角或课上展出并交流。培养同学们的参与意识和自我表现的意识。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理解“宽敞、崭新、优秀、苗圃”等词语的意思。

  2、能从课文中找出打比方的句子,并理解它的意思。

  3、读懂第3段,初步知道按方位顺序写的段的特征,认识方位词,了解读懂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话的方法。

  4、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第3段,认识方位词,了解读懂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话的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第3段中比喻句的含义,

  “大黑板就像一方土地,老师带我们在这里播撒着希望的种子”,含义较深,学生难以理解。

  2、能仿照第3段的写法,按方位顺序介绍自己教室的`某一地方的陈设。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题。

  1、小朋友,你能说说我们的教室是怎样的吗?(说某一处)

  如果像刚才那样介绍我们的教室:一会儿说课桌,一会儿说日光灯,一会儿说讲台,别人会听得糊里糊涂的。

  虽然我们几乎天天坐在教室里,但要把教室有条理地介绍给别人,还是挺不容易的。

  2、今天,我们要通过学习19课《我们的教室》(出示课题),来学习怎样按方位顺序介绍一个地方,这也是我们这个单元的学习重点。

  二、初读课文

  1、那么,小作者是怎样介绍他们的教室的呢?我们来听课文的录音。听录音,要求:

  (1)边听边标好小节。

  (2)注意听准生字的读音,划出新词。

  2、分小组自学,师指导。

  a课件出示要求:

  (1)一起读读生字、词语。

  (2)说说用什么好方法记住了哪些生字,提出不理解的词语进行讨论。

  (3)分段读通课文,说说各段介绍了什么。

  读读单元提示,想想本单元训练的重点是什么。

  b小组学习,师巡回指导。

  三、检查自学,学习单元重点。

  1、分段选择读课文,说说读的这一段介绍了什么。

  2、重点写了哪一段,它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3、学习单元重点。

  那么,怎样读懂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话呢?课件出示单元提示:

  介绍一个地方或一件物品的一段话,常常是按方位顺序写的。阅读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话,要注意写了哪几个方位,每个方位写了些什么。

  指名读——说说应该怎样读懂——标一标(明确有两点)

  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第3段,看看作者是怎样按方位顺序来写的。

  四、学习第3段。

  1、自由读课文,划出本段中的方位词。

  指名回答,师生共同订正。(课桌前面的墙上、黑板正上方、黑板左上方、黑板右上方)

  2、尝试作业

  什么地方

  有什么

  课桌前面的墙上

  黑板正上方

  黑板左上方

  黑板右上方

  (1)再读课文,填表——反馈。

  (2)拿出学具,按方位顺序把物品贴到图中相应的位置。

  指名上前,结合课件把物品放到准确的位置。

  (3)对照课件,按方位说说什么地方有什么。

  3、感情朗读,加深对方位词的印象。

  (1)师生对读:教师读表示方位的部分,学生接着读。如:

  师:课桌前面雪白的墙上——

  生:有一块常常的大黑板……

  (2)男、女生对读。

  4、理解比喻句:大黑板就像一方土地,老师带我们在这里播撒着希望的种子。

  (1)认真读读这一段,说说哪个地方最难理解?从本段中找出比喻句,读一读。(课件出示)指出这是个比喻句。

  (2)思考:这个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把老师在黑板上写字、画图,教学生学知识和学生在黑板上演算、听写,比做农民在土地上播撒种子。)

  (3)读读句子,再看看图,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课件出示两幅图:一张是农民在田里播种,边上是一片丰收的景象;另一张是老师在黑板前上课,学生在黑板上演算,边上是学生长大后在各条战线上工作。

  (4)讨论,理解句子。

  长长的大黑板就像一方土地,农民伯伯播撒下的种子会发芽、生长、开花、结果,所以他播下的是希望的种子。老师在黑板上写字、画图,带着同学们在黑板上演算、写字,这就是在播撒知识的种子,等同学们学好了本领,将来就能为建设祖国作贡献,所以,老师播下的也是希望的种子。

  5、回顾学习方法。

  齐读第3段,想想刚才是怎样读懂按方位顺序写的这段话的。

  课件出示:(1)看看写了哪几个方位;

  (2)每个方位写了什么。

  五、学习迁移

  a)接下来,我们也来试一试,按方位顺序说说我们自己教室的陈设。

  b)明确要求:选择教室的前面或后面按方位顺序有条理地说。

  c)指名优等生说,集体评议。(板书一些方位词:如正中、右边、左上、左下等)

  d)同桌互说,互相评议。

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认识“醒、雷”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能通过朗读感悟春天的美。

  3、能发现春天里事物的变化。

  【课前准备】

  CAI课件,生字卡。

  【教学过程】

  一、直观感受,激发兴趣

  1、谜语导入:

  三人同日见(打一字)

  (随机揭底,课件出示绿色的“春”字)

  师: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了什么?

  2、放映CAI课件:

  草长莺飞,万紫千红的春景图,并伴以和谐优美的乐曲。

  3、师:春天是一个美好的季节,春天一到,万物复苏,小柳树呀,也醒了!(出示课题,齐读:柳树醒了)

  设计意图:游戏引入,形象感知春天色彩明丽的美景,不仅让学生进入优美的教学情境,获得身心的愉悦,而且巧妙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后面的自主学习做好铺垫。

  二、整体感知,初步体验

  1、学生欣赏老师的配乐朗诵,边听边想:文中写了春天的什么景物?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说说柳树在谁的帮助下醒了。

  3、再读课文,圈出生字,把生字多读几遍,想办法记住它。

  4、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⑴同桌互相读、听。

  ⑵认读生字卡片。

  5、分节让学生选读课文,说说柳树的变化。

  设计意图:从整体入手,以读为主感知课文,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读课文,在朗读过程中识生字,初悟文章的美。

  三、读读画画,深化感悟

  1、指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一节,师随机板画“春雷”。

  2、男女小组以轻柔、缓慢的语调读第二、三节,让喜欢画画的同学板画微风下的柳枝。

  3、自读第四节,然后让喜欢手工制作的同学,将自己制作的柳絮贴到黑板上。

  4、再读课文,全班交流:读了课文后有什么感受?

  (学生边欣赏师生合作的优美板画,边交流。)

  设计意图:读画结合,将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使文章的情趣与学生的感悟融为一体,使朗读变成一种享受,也体现了学科间相互沟通这一教学思想。

  四、入情入境,美读成诵

  1、带着自己的感受美读全文

  可采取多种方式,如自由读,小组赛读,男女生赛读。

  2、背诵全文:

  ⑴借助板画试背。

  ⑵表演背。

  ⑶全班背。

  设计意图: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背使学生在读中进行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中去,深化美的感受。

  五、拓展延伸,丰富想象

  1、说一说:在春天里,还有什么醒了呢?

  2、写一写:春天跟()说话了,说着说着()。

  3、画一画:你眼中万物复苏的春天。

  设计意图:文章内容的延伸,有利于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教案 篇5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相信大家对春节再熟悉不过了!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传统、最热闹的节日,想必同学们都非常喜欢过春节吧!那么,你们知道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吗?你们知道北京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北京的春节》,就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浓缩的展现北京春节民俗风情的文章。

  板书:北京的春节老舍

  2、问:谁查到了关于老舍先生的资料给大家介绍一下:资料: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小说家,剧作家,老舍先生是一代“语言大师”,有驾驭语言的本领,尤其是北京话的运用,使其作品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强烈的生活气息,老舍先生的作品很多,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龙须沟》、《春华秋实》等被誉为“人民艺术家。”1966年,老舍先生去世。(注:资料也可以换成介绍春节的内容)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作者老舍先生和有关春节的习俗,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热闹的.喜庆气氛。

  2、理清文章的脉络,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三、自学指导:

  1、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想一想:

  (1)、全文主要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2)、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3)、你认为课文应该怎样来分段呢?

  四、汇报

  1、指名读课文

  思考:全文主要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学生汇报:学生:全文先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之后详细描述了除夕守岁,正月初一拜年,正月十五闹花灯,最后些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板书:腊月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复习巩固本单元学过的生字词,培养语感。训练学生正确使用关联词语

  训练学生把句子写连贯,把意思表达清楚,前后一致。

  教学重点:扩大学生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读写结合,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口语交际训练鼓励学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的看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时间:11月12日星期一

  教学内容:完成1-4题

  过程:

  一.独立完成1-4题。提醒学生注意审题

  二.交流:

  1、2题略

  3题:先引导学生读懂句子,了解前后句子之间的关系,在选择关联词语填空。

  常间关联词语有:

  假设关系:如果……就……

  即使……也……

  条件关系:只有……才……只要……就……无论……都……

  填好后引导学生读句子。

  4题:交流时强调学生说明理由。

  三.作业:完成以上练习

  教学反思:学生对关联词语中的“即使……也……”运用不好,对句子间的前后关系把握不好。第四题的形式学生比较生疏,需要教师蒋介、引领、指导后在独立完成。

  第2课时

  教学时间:11月13日星期二

  教学内容:完成阅读和口语交际练习

  教学过程:

  一.独立读文完成问文后练习

  二.交流:1-3题略

  1.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2.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报告一:山鸡妈妈孵不出小山鸡,因为吃了喷了农药的野草和种子,身体也有了农药。

  报告二:燕子在哭泣,因为它的老伴吃了打过农药的害虫,中毒死去了。

  报告三:石油污染了海面,海鸥的羽毛被石油粘住,再也飞不起来了。

  报告四:由于工厂的黑烟多,形成了浓雾,小鸟迷失了方向,请求帮助。

  三:口语交际练习

  课前布置:搜集环保问题及采取的措施

  练习生活实际谈谈环境破坏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教学反思:学生能根据短文内容和自己了解的知识,体会出小鸟的心情,能读出感情。学生口语交际有的说,但是说的内容提过简单,不能结合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做法。

  第3-4课时

  教学时间:11月15星期四

  教学内容:作文指导

  教学过程:

  一、复习《鸟的侦查报告》的.写法

  1、报告是由若干个小故事组成。

  2、每个小故事都是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再加上合理的想象构成的一个个小童话。

  3、每个小故事都是围绕一个主题——环境污染给鸟类带来的灾难

  4、报告从“农药”“石油”“黑烟”三个角度谈环境污染问题,线索清晰明了

  二、引导学生审题明确本次作文要求。

  1、写一篇侦查报告,内容自选。

  2、结合口语交际的内容确定写作素材,可以写看到的也可以写想到的事

  题目自拟

  3、题材:可以写童话也可以写记叙文。

  4、围绕环保主题表达出真情实感

  5、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教学反思:学生习作语言的条理性差,应该更多的让学生课下搜集资料,了解的更多,口语交际才能说出真情实感,写作才能做到言之有物,条理清楚。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有关语文的教案04-03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掌声》教案11-19

语文教案(经典)11-07

(经典)语文教案03-05

语文教案(精选)09-25

语文《荷花》教案11-26

语文下册教案01-31

语文桥的教案01-13

语文教案(精选)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