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8-18 10:21:57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6篇(必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6篇(必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

  理解课文意思,学会生字红、黄、劳、动、笑,理解欢笑劳动等词语。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检查:

  1、用卡片认读生字词和偏旁。

  2、口头组词:红、黄、动

  3、指名朗读课文,并说说这篇课文一共有几句话?

  二、朗读、理解课文第1句。

  1、指名读,这一句告诉我们什么?

  2、什么叫果子熟了?(熟了就是可以吃了,应该收获了。)

  3、果园里哪些果子熟了?它们是什么样的?(用线划出)

  板书:苹果红梨黄葡萄紫

  4、自由读读句子,说说红红的苹果,黄黄的梨后面要加一个还有?看图,为什么说一串串葡萄,而不说一串?

  5、指导朗读这一句:要是你到果园去,看到那么多的果子成熟了,会怎样?(用高兴的语气来读读。)

  红红的/苹果,黄黄的`/梨,还有一串串的/紫葡萄。(注意:一串串的一读第二声,第二个串读轻声。)

  6、谁知道除了苹果、梨、葡萄是秋天成熟的以外,还有什么水果也成熟了?

  三、理解第二句。

  1、指名读第二句。(板书:劳动)什么叫劳动?举例说说。

  (板书:欢笑)什么叫欢笑?人们为什么欢笑?(因为果子丰收了,辛勤的劳动换来了好收成。)

  2、指导朗读:人们/在/劳动,人们/在/欢笑。(用轻松的语气读,在读重音。)

  句式训练:用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的句式说话。

  四、指导书写:

  1、认识偏旁:立刀旁、绞丝旁、竹字头。

  2、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的?(自由介绍)

  红、黄:表示颜色的词。

  劳动:因为要用力气,所以都有一个力字。

  五、练习:回家背诵课文。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寓言《拔苗助长》,使学生知道凡事都不能违背事物的发展规律,否则欲速则不达。

  2.识字14个,能熟读课文。

  教学重点:识字15个,能熟读课文,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理解寓意。

  教具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放映《拔苗助长》。谁听过这个故事?给大家讲讲。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寓言《拔苗助长》。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 自己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认一认。

  2. 互教互学生字。

  3. 检查生字掌握情况。游戏找朋友(一位小朋友举起拼音卡片,另一位拿出于拼音相对应的生字)

  4. 给生字找“邻居”并读一读。

  5. 熟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理解寓意。

  1. 指名读课文。

  2. 讨论:(1)农夫嫌自己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为了让秧苗快快长高,农夫是怎样做 的?这样做你觉得怎样?

  (2)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种种子的体会:你是不是也希望自己的种子快点长大?你用了那些办法?

  3. 师小结:像农夫那样做是愚不可及的蠢事,他违反实物的发展规律,好心办了坏事。

  4. 引导学生联想:生活中还有什么事太急了不行?

  四.巩固复习。

  1. 指名读词语。

  2. 读课文。

  课堂总结: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板书设计: 拔苗助长

语文教案 篇3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蜘蛛这种小动物,语文教案-蜘蛛 第二课时。了解了它结网捕食的生态特征,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开拓了我们的视野,激发了我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热情。作者为什么能把人们常见的蜘蛛有关的科学知识写得如此新鲜清晰,又饶有情趣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探讨。

  (一)明确目标

  1.抓住特征,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

  2.以记叙和描写为手段,进行生动的说明。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

  (二)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细读课文感受文章内容并提问:作者为什么能把与人们常见的蜘蛛有关的科学知识写得如此新鲜清晰,又饶有情趣?探究起来,主要有以下原因:

  1.抓住事物的特征,选择恰当的角度,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

  蜘蛛会织网,能捕虫,大家都知道。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它是如何结网捕食的。作者正是紧紧抓住蜘蛛结网捕食的生态特征,对它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首先,观察了蜘蛛“捉飞将”的三种情景,一是克敌制胜,二是势均力敌,三是反遭暗算;其中重点观察的是它“各种各样捉拿的方法”—对“蚊、蚋等小虫”施展的是擒拿法,对“气力较大的飞虫”使用的是捆缚法,对“带枪的飞将”则采用游击战的方法。其次,观察了蜘蛛结网的过程。最后观察了其他有丝而不结网的蜘蛛。这是一种实际的.具体的观察。文章由对檐前的网的观察生发开来,既写了蜘蛛如何捕食昆虫,也写了它如何为昆虫所食,着重说明了它的各种各样捉拿昆虫的方法,这都是以细致的观察为基础的。

  另一方面,作者还更深入的观察了蛛体结构和织网技能,这是由上述对事物表象的具体观察转入对事物内在特征的科学分析。他用科学的方法分析说明了蜘蛛“织网的技能之高妙”和“身体机构之巧妙”,以及人类对蛛丝的利用。文章把重点放在蛛丝的实用价值上,具体描述了人们对它的利用过程。这一切写在文章里虽然只是科学的结论,但是不容置疑,原因就在于它是以科学的观察——更精细的观察为基础的。

  2.把记叙和描写作为手段,进行生动的说明。

  本文属于科普读物,是写给缺少生物学专门知识的一般读者看的,因而除了具备科学性的特点外,还应力求把文章写得生动活泼,饶有趣味,以达到引人入股和易于接受的目的。最能显示本文特色的,还是作者善于把记叙和描写的方法作为手段,进行生动说明。如文章开头,“天气暖起来了,蜘蛛又出来在檐前做网”,是记叙性的语言,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蜘蛛 第二课时》。文章的结尾,写蝇虎的活动特点,是具体的描绘。最精彩的要算对蛛网上一幕幕紧张、激烈的战斗场景的介绍了,这里作者采用的是记叙夹带描写的方法。如写蜘蛛捉蚊蚋的过程,干净利索;写蜘蛛捉蜜蜂的情形,细致、生动而富于情趣;写蜘蛛在甲虫挣脱后怅然若失的情态,极为传神。如此形象的描述,使读者对蜘蛛的生态特征有了明确的认识,达到了说明的目的。这种生动的说明方法,使读者不仅有所知,而且有所感,读来更觉有趣。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说明文的分类?

  (2)什么是科学小品?它有哪些特点?

  (3)说明中的描写有何作用?

  引导学生回答如下:

  (1)说明文按对象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按语言分为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

  (2)科学小品是一种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写给一般人看,介绍科学知识的文艺性说明文。其特点是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

  (3)说明中的描写作用是使说明事物更通俗易懂、形象生动。

  2.研讨课文内容。

  讨论思考:

  (l)你读完文章内容后有何收获和体会?

  通过对本文的阅读,了解了蜘蛛的有关知识,开拓了我们的视野同时感到文章内容饶有情趣。

  (2)蜘蛛很常见,往往不被人注意,而本文作者却介绍的详尽细致,原因是什么?

  蜘蛛会织网,能捕虫,但很少有人注意它是如何结网捕食的。作者正是紧紧抓住蜘蛛结网捕食的生态特征,对它进行了细致人微的观察。

  (3)课文在说明蜘蛛如何捕捉小虫方面作了生动的描写,恰当的使用动词、形容词,采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试从课文中找出例句来,说明这样写的好处。

  为了生动的说明蜘蛛捕食小虫的情景,文章选词造句力求形象生动,准确传神,富于变化。如写蚊、纳等小飞虫,用“触在网上”;写力气较大飞虫,用“投入网里”;写带枪的飞将,用“被网粘住”;写甲虫,用“被兜住了”,所用动词准确而富于变化。再如“捆缚得细密到像一个布袋”、“披甲的飞将”等比喻或拟人的手法,使读者获得形象的感受,从而对蜘蛛在自然界的生存竞争中的表现有了具体的了解和认识。

  (4)课文对蚕丝和园蛛的丝作比较的时候,用的是数字说明。但能否改用比喻、拟人的生动描写呢?为什么?

  说明方式要灵活运用,什么时候用生动的说明,什么时候用平实的说明,应根据说明的内容来确定,都要达到准确说明的目的。课文对蚕丝和蛛丝作比较的时候。运用数字说明的方法是十分恰当的。只有摆出如此精确的数据,才能形成鲜明的对比,做到准确说明。如果改用比喻、拟人的写法,就不能达到用数字说明的准确性。离开了准确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学会要求写的生字。

  2、了解大海,想象在海边玩耍的乐趣。

  3、有感情的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生字,学会要求写的生字;

  2、了解大海,想象在海边玩耍的乐趣。

  教学难点:引导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关于大海、海岸、海滩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小朋友们,谁来说说你见过的或想象中的大海是什么样的?抽生说,小朋友们说的真好。我们出生在重庆,很多人都没有亲眼看见过大海,只是在电视上报子上看见过。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去看看美丽的大海。播放录像。

  录像看完了,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也和大海有关,题目是:看浪花,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读音

  1、下面就请小朋友打开书54页自渎课文,把不认识的或红色音节的.字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词读音,抽生读、师随时纠正读音,齐读

  3、再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通顺,读连

  抽生读,分段读,师范读,生齐读

  4、再读课文找出你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呆会儿老师讲解的时候要仔细听

  三、深读课文,理解大意。

  1、自渎第一二句话,思考浪花的形状像什么?用波浪线勾出来自己读一读

  理解“哗——哗”——这是一个拟声词。形容浪花流动的声音。你们还能仿照他说出几各这样的词吗?抽生。

  2、指导朗读,请自渎体会。抽生读,生评价,齐读。

  3、这一束束的浪花像问号,在问孩子们想什么?那孩子们到底在想什么呢?请小朋友们第3、4、5 句话告诉老师。

  理解淡水——般江河湖泊里的水是淡的,可以用来灌溉庄稼,

  探秘——探索,寻找秘密

  金疙瘩——金属矿产

  4、听老师读这几句话思考,这一段该怎么读?抽生答。请自渎体会。抽生读,生评价,齐读。

  5、刚才说了浪花像问号,除了这个以外,浪花还像什么?自渎课文最后一节,用横线勾出来。

  理解“抚摸”——来回轻轻的摸

  6、指导朗读,浪花就像小手抚摩着孩子的小脚丫,是多么舒服呀!就让我们轻轻的读一度体会一下。抽生读,齐读

  四、学习生字

  1、学习新部首“立刀旁”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字型和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重点指导“脚”师范写,讲解书写要领。

  4、生描红,师评价

  五、作业;

  抄写生字4字2音2词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引用”的修辞方法,并体会其妙处。

  2积累古诗名句。

  3了解“层次清楚、段落分明”的表达方式。

  4欣赏肖邦小屋四季的景色,激发学生对美好景物的向往。

  5运用口头或书面语交流旅游见闻,抒写独特的感受。

  教学设计

  一、温故知新

  1读两个句子,体会“引用”的好处,再交流感受。句中“引号”中的内容,就是使用了“引用”的手法。提醒学生使用“引用”的方法,应该注意:必要之处才“引用”,不要滥用;不要改变“引用”的内容。

  2请学生说几个用了“引用”手法的'句子。

  二、语海拾贝

  自读诗词,说说其大意。然后在初知大意的基础上背诵。

  三、互动平台

  自读材料,结合课文,体会“层次清楚、段落分明”的作用。

  四、自主学习园地

  1看到题目会想到些什么?为什么说“这美丽的花园与肖邦的音乐般配”?

  2交流感受,体会肖邦小屋的宁静与优美。

  五、口语交际

  1阅读材料,明确要求。

  2选择自己的旅游经历谈体会。

  六、习作百花园

  1回想旅游经历,交流自己快乐的感受。

  2确定习作范围,确定题目;交流习作题目、内容、提纲。

  3动笔,写作,讲评。

语文教案 篇6

  [教例简述]

  课始,教师定向:这节课的任务是进一步理解课文写法和内容,并背诵全文:方法是师生一起,从不同的角度归纳段意,明写法,在此中穿插背诵训练。

  教例实施:

  教师:大家能不能从描写、记叙的角度梳理课文脉络?在纸上写一写,试一试。

  (亭外山水风光——山中朝暮四时——亭下官民同乐——宴后太守醉归)

  (点出亭——亭外景——亭中宴——离亭归)

  大家刚才议论的第二种说法的每一层中都含有“亭”字,能不能都含有“乐”字呢?

  (总写乐——山水之乐——宴酣之乐——醉归之乐)

  (总写山水之乐——赏景之乐——与民同乐——自知其乐)

  能不能都含有“醉”字呢?

  (醉翁之意在山水——醉于山间朝暮四时——醉于升平之乐——醉在内心深知的乐趣)

  有不能都含有“醉翁”、“乐”呢?

  (醉翁喜山水之乐——醉翁爱赏景之乐——醉翁乐与民同乐——醉翁自知醉翁之乐)

  咱们换个说法。能不能从记叙的顺序上突破一下?

  (空间顺序——时间顺序——事件顺序—叙议结合顺序)

  教师:我还从影视拍摄的角度赏析了课文,现在也让你们欣赏一下。

  课文的脉络是:

  一个大远景镜头———组空镜关——一个长镜关——一个全景镜头

  (学生极有兴趣地倾听)

  教师:请你各自选出以一种说法,并根据它来协助自己背诵课文,用时6—10分钟。(学生背诵)

  教师:下面我们研究每一段落的内部层次。把它们清理出来,指导背诵就更有依据。我先说第一段,你们分组介绍第二、三、四段。

  (一、山—水—亭—名—太守)

  (二、朝—暮—春—夏—秋—冬)

  (三、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四、太守归—游人去—禽鸟乐,从人乐,太守乐)

  教师:请大家根据以上线条再背诵课文,用时8分钟。

  教师:下面再布置一个探索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试做:结合课后练习一以及我们对课文一、三两段的分析,谈谈文中的照应。

  [评析]

  这是一节美妙的“线条”课。

  课中设计了那么多的兴奋点: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要求,让同学们反复地梳理课文的'脉络。

  众多的兴奋点之中有着一事实上的逻辑联系:从“亭”到“乐”到“醉”到“醉翁之乐”,重点突出而又能让学生理解透彻。

  严密的逻辑性中又点缀有趣味性:教师空插进来的“大远景”“特写”、“空镜头”、“长镜头”、“全景镜头”、“蒙太奇”无疑地会使每个孩子全神贯注。

  逻辑性再现了教师清晰的思路,趣味性表现了教师的丰富知识,然而这节课中还突现出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优良技艺——科学性。丰富的立体的多侧面的分层次的理解训练,在理解训练中完成了背诵任务,都生动地表明了这一点。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有关语文的教案04-03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掌声》教案11-19

语文教案(经典)11-07

(经典)语文教案03-05

语文教案(精选)09-25

语文《荷花》教案11-26

语文下册教案01-31

语文桥的教案01-13

语文教案(精选)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