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苏轼《江城子》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轼《江城子》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轼《江城子》教案1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教学目标】
1、品读鉴赏,学习词作纯系白描、虚实相生的手法。
2、诵读体悟,感悟苏轼对亡妻的凄婉的爱情与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
1、诵读体悟,感悟苏轼对亡妻的凄婉的爱情与思念之情。
2、赏析词作抒写悼亡之情的手法。【教学难点】
想象丰富,往复曲折的结构。【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结婚了。新郎是19岁的四川才子苏东坡,新娘是16岁的王弗。新郎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新娘也是年轻美貌,天资聪颖,一对新人可谓才子佳人,琴瑟和谐。据记载,在一个正月夜里,王弗见庭前梅花盛开,月色清朗,对苏轼说:“春月胜与秋月。秋色让人惨凄,春月令人和悦。可召清高之人饮此花下。”东坡听了高兴地说:“此乃诗家语也。”王弗贤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咐。可见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二十六岁时就谢世了。这对诗人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公元1075年,东坡来到密州(今山东诸城县),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教学准备】
苏轼一生共有三个伴侣:结发妻王弗、继室王闰之、侍妾王朝云。王弗去世后,娶王闰之,朝云安居侍妾之位,陪着苏轼贬谪岭南,病死于惠州。
苏轼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王弗,四川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聪明沉静,知书达礼,刚嫁给苏轼时,未曾说自己读过书。婚后,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苏轼问她其它书,她都约略知道。王弗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可惜天命无常,王弗27岁就去世了。这时苏轼30岁,中年丧妻,其心中的沉痛是不言而喻的。
苏轼21岁中进士,开始为宦生涯。宋神宗熙宁八年(乙卯年,公元1075年)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自请外调,在密州做地方官。这时他已经40岁了,二十年仕途奔波沉浮,妻子亡故已十年。现实里的境遇,对亡妻依旧的一往情深,这年正月二十日夜,苏轼梦见亡妻王氏……
二、诵读感知
1、幻灯片展示课题——《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2、播放朗读带(可选择多次播放),学生听,跟读,学生代表朗读,集体范读。渐融于此境。
3、诵读指导
(1)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诵读指导:注意词语“两茫茫”的朗读特色、轻音“思量”、重音“难忘”的朗读。“十年”一词要读得悠长而凝重;“两茫茫”要读出迷茫的感觉,而且“茫茫”的境界是阔大的,所以我们要尽量把声调压低,拉长;中间“生死”两个字,音调要拔高。(2)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诵读指导: “孤坟”,这是一个非常凄清冷寂的意象,我们自然要读出孤寂感;而前面“千里”一词,要用我们语音的悠长来表现其距离感;“无处”读出无奈与无助来,“话”字不妨重读;“凄凉”不用说,一定要悲戚,最好能带出颤音。(3)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诵读指导:朗读注意“纵使”读长,“尘满面,鬓如霜”短促。(4)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诵读指导:表现出梦中相见时的复杂情感:惊喜和痛苦的交加。“相顾无言”开始,要
读得悲伤;“唯有泪千行”语带颤音;“肠断处”要读出特别伤痛的感觉。(5)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诵读指导:“料得”推测之词,语气却又十分肯定。“明月夜,短松冈”是短句,却是长节奏朗读法。
4、整体感知
(1)本词题为“记梦”,写“梦”,上阕是写梦吗?是否删除?
不能,是一个情感铺垫。有了上阕的“日有所思”,也就有下阕的“夜有所梦”了。(2)理清思路
上阙:死别之痛和相思之苦——写景、记事、抒情,以白描取胜 下阙:梦见亡妻和相见之喜——写人、写事、写情,无声胜有声 时间线索:梦前——如梦——梦后
三、品读鉴赏
(1)“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如何理解“两茫茫”?传达了怎样的情思?
“茫茫”二字传达出了一种莫可名状的空寂凄清之感。“两茫茫”,就不只是讲诗人这一面的心情和感受,也同时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内。生者和死者,一样的情思,一样的哀绪。这里将无知作有知写,虽系虚空悬想,却更见得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两茫茫”所表现出的感情,凄婉、沉痛,直笼罩全篇。
“不思量,自难忘”是否矛盾?
“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说不思量,即是思量。因为这种思念,既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可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李清照《一剪梅》)所以是“不思量,自难忘”。(2)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如果坟近在身旁,就“有处”“话凄凉”? 这是抹煞了生死界限的痴语、情语呀!
教师补充:王弗死后,迁葬于四川眉山(苏轼的家乡),而此时苏轼则在密州任所,不止千里之隔。死者在千里之外,没有昔日的伴侣近在咫尺相陪,九泉之下若有灵,连诉话凄凉的地方也没有。这该多么孤寂清冷!至此,作者通过生者与死者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隔离,表达了对亡妻沉痛的思念以及永远不得相逢的遗恨。(3)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请想象苏轼“尘满面,鬓如霜”的形象,找一些词句来概括其特点。一个老者、饱经风霜、灰尘满面、鬓角如霜、生活坎坷??
小结:一个老者,一个饱经风霜的老者,十年的奔波劳碌、辛劳坎坷,让满腔豪情的苏轼灰尘满面、鬓角如霜,而此时的苏轼才四十岁,一个正成熟的年龄却过早的衰老了。
教师补充: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熙宁四年(1071),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朝中受到排挤打压,因而请求出任地方官,先是通判杭州,三年后又移知密州。仕途坎坷,遭际不幸,转徙外地,艰辛备尝。可以说,跟妻子死别十年来的痛苦经历、感情,都含蕴在这六个字之中了。作此词时,苏轼年仅四十,说“鬓如霜”不无夸张,但我们也由此可见其生活之蹭蹬和心境之凄凉。(4)作者是如何为下阕记梦做铺垫的?
“十年”,是漫长的时间;“千里”,是广阔的空间。在这漫长广阔的时间空间之中,又隔阻着难以逾越的生死之间的界限,作者又怎能不倍增“无处话凄凉”的'感叹呢?时、空、生死这种种界限难以跨越,那只好乞诸于梦中相会了。以上四句为“记梦”作好了铺垫(5)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下阕首五句记梦。请以
“梦”是“幽梦”,一“幽”字写出了梦境之缥缈朦胧。“忽还乡”的“忽”字也值得玩味。梦可以超越时间、空间,也可以打破冥冥世界与人间社会的幽隔。“忽”字写出了千里归乡之快速,亦写出了与亡妻相见之容易。
“小轩窗,正梳妆”,看似梦境记实,实际是恩爱夫妻平居生活的生动写照。写出了一对年轻夫妻相亲相爱的和美关系和幸福生活的情景。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十年死别,思念至苦,一旦相见,该有千种哀愁、万种凄凉要向对方倾诉;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无言胜过有言,万千思绪尽在其中了。(6)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梦醒了,展现在作者脑海中的又是什么呢?
“明月夜,短松冈”营造了悲凉肠断的环境氛围。诗人的思绪又回到了上阕的“千里孤坟”处。短松岗,即指王弗的墓地。诗人推想妻子的亡灵在年年的明月之夜,在遍植松树的坟地上,该是何等伤心断肠!
四、当堂训练
1、师生一起有情朗读此诗,再入诗境。并尝试背诵。
2、请用一句诗小结梦前、梦境、梦后的情感。
示范:梦前——此情无计可消除
梦中——此时无声胜有声 梦后——此恨绵绵无绝期
2、名家评价
艾治平:从这首词看,苏轼追求的似是一种更高的生活情趣,是能够互通衷曲的人生知己,因此他虽写的只是个人生活范围的感伤,却不粘不滞,冰清玉洁,在悼亡词中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唐圭璋:此首为公悼亡之作。真情郁勃,句句沉痛,而音响凄厉,诚后山所谓“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也。
王方俊:本词通篇采用白描手法,娓娓诉说自己的心情和梦境,抒发自己对亡妻的深情。情真意切,全不见雕琢痕迹;语言朴素,寓意却十分深刻。
六、课堂小结
这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用词写悼亡之情,为苏轼首创。该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上片写诗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是写实。下片记述梦境,抒写了诗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全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既写了王弗,又写了诗人自己。词中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这首词思致委婉,境界层出,情调凄凉哀婉,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附:板书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之思 梦前——此情无计可消除 千里之思
思——梦
梦中之思 梦中——此时无声胜有声 梦醒之思 梦后——此恨绵绵无绝期
著名作家方方写过一篇文章《喜欢苏东坡》,弄得丈夫有些吃醋,酸溜溜地问:如果你同苏东坡活在同一时代,你是不是会嫁给他?方方回答:当然,只要苏东坡肯娶我。可见苏轼在女孩子心目中还是很有市场的。他的魅力何在呢?在你心目中苏轼是一个什么形象?结合学过的诗句回答。
苏轼《江城子》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词人的生活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了解次的艺术风格和豪放词派。
2、训练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3、引导学生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4、背诵这首词。
过程与方法
1、了解词人和写作背景。
2、诵读诗歌,用心体会诗词的意蕴。
3、通过质疑和讨论提升学生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品味词的节奏美、语言美、意境美。理解诗词中蕴含的情感
2、理解词人的创作风格。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和讨论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此的感悟、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仔细看画面,观察画中人物的年龄、身份,引发大家的兴趣,猜想任务的行踪,导出标题《江城子密州出猎》。(大屏幕出示图片和标题)
二、作者介绍、写作背景介绍(出示相关图片)
1、苏轼简介请同学一起朗读屏幕简介,然后知名同学补充。
2、写作背景介绍(多媒体展示)
教师强调:这是一首出猎词,是被公认的第一首豪放词。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语气、节奏。
请同学用一两个词语来谈谈听读感受。
2、学生练习朗读(大屏幕展示节奏划分),进一步感知全文。
四、研读苏轼的《江城子》
(出示全词)
1、请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词句,理解诗意,题为此中的意蕴。
a、学生同桌间互相讨论,注意强调的字、词、句。请同学回答上片内容,教师补充:少年狂、卷、千骑、倾城、亲射虎,提示词人年龄。(出示《出猎图》)
b、请同学朗读上片。
c、请同学回答下片内容,后教师补充:胸胆、开张、持节、会、遣冯唐、射天狼,提示上下篇的联系为由“狂”而“豪”。
d、明确:词的上片描绘了热烈的出猎场面,下片抒发了豪放之情、报国之志。
e、学生齐读下片。
2、多媒体出示“典故”,请同学们思考它们的用意,明确:
a、亲射虎,看孙郎:出自《三国志》,词人的意思是他要想当年的孙权一样弯弓马前射虎,这突出展示了作者虽然年纪不小,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
b、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史记》记载,汉文帝时采纳了冯唐的建议,派冯唐持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希望朝廷能重用自己。
c、西北望,射天狼:天狼星,《晋书》说是“主侵略”,这里借指西夏军队,苏轼借此表达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3、讨论探究,形象分析
(多媒体出示讨论问题)
请同学分小组讨论:
(1)苏轼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2)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个形象的?
(3)请用“读了xx,我仿佛看到了一位xx”的句式表达你对人物的理解。
对前两个问题教师和同学一起明确,第三题请同学同学回答,保留同学的不同见解,对回答予以肯定。教师明确:雄心勃勃、英武豪迈、保家卫国、弯弓劲射、征战沙场;上片写“狂”、下片写“豪”;例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爱国报国”。
五、小结
(出示幻灯片)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表达了为国效命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思想,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请学生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这首词,更进一步感受诗词的魅力。
六、拓展
以本词为例,概括说明豪放词风。(出示幻灯片)
学生思考后明确:豪放、雄壮、刚强、爱国的英雄气。学生言之成理即可,不必要求统一。
让学生在了解豪放词风的基础上朗读全词,强调力量和气势。要求学生课后背诵。
七、作业布置
(展示幻灯片)
1、课后搜集苏轼的词作,更进一步题为豪放词风。
2、搜集爱国词句。
八、板书设计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威武雄壮的出猎图
豪放之词
豪放不羁的英雄志
爱国之心
【苏轼《江城子》教案】相关文章: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11-15
幼儿教案音乐教案05-31
艺术教案中班教案01-08
小班教案起床啦教案11-17
拼音a教案大班教案参考06-08
《所见》的教案04-02
《项链》教案02-27
《咏柳》教案03-02
《跳水》教案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