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时间:2024-02-28 06:59:15 教案 我要投稿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教具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主教案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梨,一种大众水果,同学们都不会陌生,大家都来说说吧。

  2、山梨味道鲜美,在李辉英的文章里,更有着特殊的含义!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课文通过回味山梨,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与怀念之情。

  二、学生自读,初步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思考:文章写了什么。

  三、检查自读情况

  1、开书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辨析多音字,理解词语。

  3、将课文分为三大部分,概括段意。

  四、再读课文,深化理解

  1、读第二部分。思考:故乡的山梨有什么特点,具体是怎样写的'。

  (学生自读,小组交流)

  从山梨的外皮、肉质、味道三个方面介绍山梨的特点,突出山梨的“酸味”。

  2、作者仅仅是回味山梨的酸味吗?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小组讨论。班内交流。教师点拨。

  (课文通过回味山梨,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与怀念之情。)

  五、理解课文,升华感情。

  你也有过课文中的感受吗?请写一个片段。

  板书设计:

  8、回味山梨

  山梨留恋故乡

  外皮

  不能忘怀肉质

  味道

  爱更爱故乡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能读通课文,理解课文意思。背诵课文。

  2、能了解古今语言的区别,能根据课后的注释理解课文。

  3、能从课文中领悟到做事要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4、对文言文产生兴趣,并尝试在课外读一些文言文。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理解文意。能根据注释读懂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教师给学生呈现课前准备的古语文言警句。

  ★三人行,必有我师。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温故而知新。

  ★学而时习之。

  教师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些警句,再把学生自己理解的意思讲一讲。

  师:同学们,跟我们平时所用的书面语言比较一下,这些警句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总结出文言文的一般特点:有些字与现代的读音、意义不同;言简意赅,语意深远……)

  师:这些警句就是用文言写成的。用文言写出的文章就叫文言文。它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诵读文言文,能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今天我们学习的《学弈》这篇文言文,仅有5句话,70个字,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其中蕴含着警示世人的道理。

  二、读通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1、师范读课文(能有声有色背诵更好),也可读两遍。

  2、总结老师读文言文的特点:一是速度比较慢,二是句中停顿较多。

  3、学生小声跟老师读两遍。

  4、学生自由练读,读通为止。

  5、学生边读边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句话。

  6、讨论交流。(只要能说出每句话的大致意思就行。)

  三、读熟课文,读懂故事

  1、学生自由反复诵读,重点指导读好“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前一句读出疑问的`语气,后一句读出肯定的语气。

  2、再联系前后句子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

  3、同桌互相说说故事的内容。

  4、“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总结出一个什么道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

  5、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联系实际谈谈,目的是进一步认识专心致志对待学习、工作的重要性。)

  四、练习背诵

  1、教师请学生自由朗读,不会的地方小组合作解决。

  2、之后教师通过开火车,接词等多种形式诵读课文。教师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错误给予纠正,帮助学生正确掌握所学。

  3、请同学到台前来诵读,并对表现好的同学给予一定形式的奖励。

  五、课后扩展

  1、抄写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意思。

  2、分小组、分角色,演课本剧。

  3、搜集文言文形式的成语故事:揠苗助长、守株待兔等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

  一、目标:

  1、积累词语,学以致用。

  2、体会句子,说明事物时,明白要注意用语准确,选择恰当的句式。

  3、丰富学生语言积累,让学生在思想和认识上受到启迪。

  4、了解学习毛笔书法的意义,了解习字姿势要领和选帖、临帖的注意事项。

  二、重难点:

  积累词语,学以致用。

  三、课时数:

  一课时

  (一)第一题

  1、学生反复读,在多种形式的读中感知词语并说说自己的发现。

  2、想想什么情况下会用到这些词语。

  (二)第二题。

  1、学生反复读。

  2、比较两句话的.区别。

  3、教师归纳小结。

  (三)读一读,记一记。

  1、让学生把两句话读通读顺。

  2、让学生对照注释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3、熟读成诵。

  (四)第四题

  1、让学生熟读短文,了解短文每一段讲了什么。

  2、学生交流读了短文后了解到哪些知识。

  3、建议学生在课余练练毛笔书法,培养兴趣特长。

  口语交际“与校长对话”

  目标要求:1留心生活,善于发现的主人翁精神。

  2锻炼学生直面校长,直陈感受,直述问题和建议的自信和勇气,提高与人对话的能力。

  课时数:一课时

  课前准备:以班级名义给校长写一封言辞恳切的邀请函。学生整理归类对学校的建议。

  1、小主持人隆重介绍校长,致欢迎辞。

  2、校长讲话。

  3、学生就自己在校学习生活的感受、学校在教育教学安全卫生,制度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4、校长回复学生提问。

  5、评价小结

  6、主持人总结,欢送校长。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理解一些难懂的句子。

  2、树立远大的志向。

  3、懂得只有持之以恒、专心致志地在实践努力奋斗,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难解的句子。

  教学方法:

  读读——议议——读读

  教学过程:

  第11课 第一教时 总第39教时

  一、整体感知,指通

  同学们,我们学了不少名人格言、警句,今天我们将学习《古今贤文》(志向)。

  1、解题。

  2、初读课文。

  要求:①读准字音;②画出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③全文 分成几个部分,每部分分别写了些什么?

  3、检查。

  ①指名学生读课文;②画出句子鼓励学生质疑;③结合上下文理解各自所画的句子。

  二、抓住重点,指懂

  1、胸无理想,枉活一世

  2、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三、诵读感受

  1、放声诵读,感受句子的节奏、音韵美。

  2、背诵或选背有关句子。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

  一、朗读

  1、教师将课文抄在黑板(或小黑板)上,学生边听教师范读课文,边领会如何停顿与断句。

  2、自由读、同桌互读、指名读、齐读。重点是断好句,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朗读停顿是:

  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

  二、猜读

  1、对照课文后的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文意,先默读思考,自己说一说,再分小组互相说一说,最后在全班说。老师及时赞扬善于理解的同学,鼓励大胆试说意思。

  2、 小结方法:把注释的字词意思放在句子中,逐句读懂意思,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三、对读

  1、翻开书,自由朗读课文与译文。

  2、两人一组,一人读文言文,一人读译文,逐句对应读,读错一句译文就让对方刮一下鼻子;分男女生全班对读。

  3、同桌互相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4、 小结方法:在借助注释读懂句子意思的基础上,通过译文可以使我们理解得更准确一些。译文不是直接翻译文言文,它适当增加了词语和句子,显得更通顺、更连贯,整体意思更清楚、更通俗易懂。我们在理解文言文意思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四、悟读

  1、学生默读,提出自己的疑问,鼓励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师生共同确定探究交流的重点:从关尹子教射箭这件事情中悟出了一些什么道理?

  2、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联系课文,联系自己学习与生活中的事例多角度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说,鼓励独特的见解。对学生的交流不必求全、求深,只要说出自己的感悟就行。如:学习本领要刻苦,要尊敬老师;学习本领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弄清楚原因与道理;学习、做事要掌握规律,不能违背规律;教师教学生要善于点拨,要启发学生思考与实践,等等。

  3、 小结延伸:

  (1)课后查阅资料,了解《列子·说符》这本书的知识。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说说对课文结尾的理解。课

  文原文结尾处有一句:“非独射也,为国与身皆如之。”(出示这句话)意思是说:不但是射箭,而且治理国家以及自我修养,都要像这样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掌握规律,不违背事物发展的规律。

  五、诵读

  自由朗读课文,加深理解与感悟。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背诵课文或背诵老师提供的古代格言名句。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激发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欲望,引导学生把内容写具体,语句通顺,意思表达清楚,发展学生的个性习作。

  2.编辑自己的习作选,培养学生设计整理、创编等综合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写作过程中,提高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

  1、激发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欲望,引导学生把内容写具体,语句通顺,意思表达清楚,发展学生的个性习作。

  2.编辑自己的习作选,培养学生设计整理、创编等综合能力。

  教学难点1.激发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欲望,引导学生把内容写具体,语句通顺,意思表达清楚,发展学生的个性习作。

  2.编辑自己的习作选,培养学生设计整理、创编等综合能力。

  课前准备组织学生课前收集自己满意的习作,为整理个人习作集做好准备。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个性备课

  一谈话导入

  成长是我们生命的永恒的主题,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汇成了我们丰富的生活轨迹,带给了我们快乐、醉人、难忘、忧伤等不同的生活体验,这些体验令我们的童年散发着迷人的气息,今天让我们将自己最感兴趣的东西流于笔端,共同分享吧!学生读书,明确习作要求: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感情真实。使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更充分的了解习作要求,并进行资料收集。

  二分组准备

  读了作文提示,相信你的头脑中一定会浮现出生活中的一幕幕情景.请选择自己印象特别深刻的.和同桌交流交流吧。

  你与同桌交流的同时是不是又想起另外的一些事情呢?赶紧拿起笔来选择你最感兴趣的内容写下来吧。

  同桌交流

  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的意识

  三生习作

  师巡视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四、修改习作,评价赏析

  1.学生自改

  请将你的习作朗读两至三遍,对照习作要求自己进行修改。

  2.小组内同学互评互改

  ①画出值得欣赏的地方,并说说好在哪里。

  ②对文章中的哪些地方还有好的意见和建议提出来。

  3.根据同学的建议再次修改润色作文。

  4.精彩赏析

  每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朗读自己的习作,可以是全文,也可以是片段,教师引导学生赏析,说说好在哪里(着重注意内容是否具体,语句是否通顺,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能够打动别人)。

  五、誊抄作文,汇编成册

  1.赏析后再次修改作文,誊抄作文

  2.汇编成册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7

  1、学生试读课文,标出难读或不会读的字,划出不会停顿的句子。

  2、教师范读课文,并重点指导:

  ①正确读写加点词语:

  学奕( ) 鸿鹄( ) 弓缴( ) 弗若( )

  ②正确停顿下列句子:

  思/援弓缴/而射之

  二、自由练读,读通读顺。

  1、根据试读,师生一起归纳朗读文言文的要点:

  ①读准字音;②停顿适当;③语速稍慢。

  2、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

  3、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

  4、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如“之

  ”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与”是通假字,同“欤”,表示疑问或反问,跟“吗”“呢”相同;弗若,不如;为是其智弗

  若与,在这句话里,“为”应读第四声;然,这样。

  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4、同桌互讲故事内容。

  四、再读课文,体会道理。

  1、两个人各是怎样学下棋的?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虽听之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

  2、学得结果怎么样?“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后一个人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3、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

  (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

  2.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中的经历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

  六、复述故事,背诵课文。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8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突出重点、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方法,体会课文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群的作用。

  二、了解故宫各部分主要建筑的方位、特征、用途,理解故宫在建筑设计上处处反映以封建帝王为中心的特点。

  三、学习方位词。

  教学设想

  一、运用已经学过的关于说明文的知识和本文的“预习提示”,理清本篇的结构层次和说明顺序,可结合让学生填写示意图的方式进行。

  二、重点研读介绍太和殿和养心殿的有关段落,其他说明可—读而过。在讨论中,强调介绍建筑群不可平均使用笔墨,要详略得当,详略的处理却须根据建筑物的特点而定。

  三、师生共同总结,当堂完成一定量的练习。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预习,扫除文字障碍: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金銮(luán)殿蟠(páan)龙鎏(liú)金

  玉玺(xǐ)妃嫔(Pín)湛(zhàn)蓝

  上谕(yù)傀儡(kuǐlěi)翊(yì)坤宫

  修缮(shàn)击罄(qìng)诏(zhào)书

  2.解释加点的字:

  举世闻名(全)溥天之下(同“普”)率土之滨(沿着)

  残破不堪(忍受、能支持)

  祸国殃民(使……受害;使……遭殃)

  3.阅读“学习重点”和“自读提示”,明确学习本课的重点。

  二、速读,理清结构层次:

  1.教师发下示意图(部分城门、宫殿名称可预先填上),要求学生依照书上的导游去游览故宫。按照课文介绍的顺序把书上提到的城门、宫殿在图上填全,并用线条和箭头连结起来,让学生对故宫的整体布局有总的印象。

  2.提问:故宫的整体布局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建筑有哪些?

  (学生根据课文第十一段的内容和所填示意图作口述。)

  3。分析课文结构层次及各部分的说明中心:

  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归纳:

  第一部分(1):概括说明故宫称属、历史及现状。

  第二部分(2—21):介绍故宫的历史、现状、规模及布局特色。

  第三部分(22—24):介绍故宫的文物价值和兴衰历史。

  三、导读,讨论重点问题:

  1.全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2.课文重点介绍的对象是什么?

  (前朝——太和殿;内廷——养心殿)

  3.研读5—8段重点介绍太和殿的部分,

  讨论:

  (1)各段说明的重点是什么?

  (2)每段主要抓住了什么特点来介绍的?划出表现这些特点的主要词语。

  (3)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中心,从对太和殿的介绍中你能看出故宫建筑设计的主要特色吗?

  (4)这部分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师生讨论后明确:

  写太和殿:

  5段:写外观特征,抓住色彩特点。如:湛蓝、金黄色、青蓝点金、红色、金锁窗、朱漆门。

  6段:写内部装饰,抓住龙的姿态特点。如:蟠龙、金龙、双龙戏珠、单龙飞舞、行龙、坐龙、升龙、降龙。

  7段:写建筑位置,抓住象征皇权的.特点。如: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皇帝宝座在这条线的中心点上。

  8段:写殿的作用,抓住大典威严气氛的特点。如:跪满百官、排列仪仗、皇帝端坐、鸣钟击罄、烟雾缭绕。

  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中心,最全面、最突出地体现了故宫的本质特征,即处处反映出以皇帝为中心、皇权至上的建筑设计特点。所以建殿于中轴线上;因皇帝自诩为真龙天子,因而处处饰以龙形。这部分采用了从外向内的说明顺序,从殿外写到殿内;写殿内设置又按照方位顺序写:正中、上面、背后、两旁、殿顶、中央、周围等。请注意方位词语及其在表意上的准确性。

  4.研读17—18段,重点介绍养心殿的部分,讨论:

  (1)这两段重点介绍了什么内容?

  (2)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3)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这两段重点介绍了养心殿的作用——封建帝王日常统治活动的中心。是按时间顺序进行说明的,采用了举例说明的方法。

  四、总结,完成课堂练习:

  1.在众多的宫殿中,作者为什么要选择太和殿和养心殿作为重点来介绍?

  明确:从全文看,重点说明前朝和内廷;就局部而言,重点介绍太和殿和养心殿。因为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文体,最能体现故宫建筑设计的特色——处处体观封建帝王“唯我独尊”、皇权至上的思想。重点介绍此殿,就能使读者窥一斑而知全貌。养心殿是封建帝王的活动中心,文章较详细地介绍封建帝王的罪恶历史,说明它在历史上的重要“位置”,自然能体现出“故宫”的特征,所以文章也作重点说明。

  2、在介绍建筑群中,重点介绍主要建筑,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在介绍建筑群时,分清主次,采用有详有略的写法。这样才能突出重点,把最有特色的地方写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重点与详略的安排,却要根据建筑物的特征而定。

  3、课文2、21段以及4、11段在文章主体部分各起什么作用?

  明确:2、21段都是对故宫全貌的总写,而且前后呼应。这两段之间的部分则是对故宫建筑的分写,这样显得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4.4、11段分别是对“三大殿”和“内廷”的总写,这两段后面的部分又是对“三大殿”和“内廷的分写。11段在全文中还起着分界、过渡的作用。

  5.至此,明确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本文是按照先总后分再总的顺序写的。分说以方位为序,由南到北、从外入内写去。这样,有利于说明建筑物的特征,使文章有条有理,结构严谨,给人的感受十分明晰。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学习“竹枝词”文学特色,了解双关修辞手法,体会本诗中谐音双关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探究本诗“谐音妙用”、“画面优美”、“乡土味浓、雅俗共赏”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了解双关修辞手法,体会本诗谐音双关表达的作用。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三峡民歌视频)刚才看到的是三峡地区的一些民歌,其实在古三峡一带还有一种民歌,这种民歌含思宛转,清韵悠远,音调和谐,明朗欢快。后来有文人非常喜欢,于是就仿照这种民歌形式填写了很多词,后来就演变为一种新文学形式,叫竹枝词。

  (播竹枝词概念幻灯片)竹枝词是流行于古三峡地域的一种民歌,含思宛转,清韵悠远,音调和谐,明朗欢快。人民在劳作之余,成群结队在江边、堤畔吹笛、击鼓,边唱边舞,抒发内心的感情,驱散一天的疲劳,是三峡人民最喜欢的娱乐方式。唐代诗人刘禹锡将竹枝词翻作新词,发掘升华为一种著名的诗歌载体,从而将“竹枝词”推向了艺术顶峰,盛行于世。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刘禹锡写的《竹枝词》。

  二、作者简介及背景介绍(播刘禹锡简介幻灯片)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政治上主张革新,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依调填词,写了十来篇,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是其中一首摹拟民间情歌的作品。

  三、整体感知,了解其基本意思

  1、师范读(播竹枝词诗歌幻灯片)

  2、生齐读

  3、生互相交流,明确诗意

  4、师具体解读诗意

  (过渡:刚才翻译过来,发现很多同学很有疑惑,这首诗既然是情诗,但后面一些句子实在让人捉摸不定,怎么又写了天气了呢?这个就涉及到本诗的一个特色,谐音双关,下面我们来详细探究)

  四、审美探究

  1、谐音妙用

  (1)关于双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A、语义双关:借助词语的多义关系构成的双关叫语义双关。

  一猴死,见冥王,求转人身。王曰:“既(1)欲做人,须将毛尽拔去。”即唤夜叉拔之(2)。方(3)拔一根,猴不胜(4)痛叫。王笑曰:“看你一毛不拔,如何做人?”(选自《笑林》)溥仪登基

  B、谐音双关:即利用词语的同音或近音条件构成的双关。

  六、七、八、九,没食(十)孔夫子搬家--尽输(书)

  结婚送梨,意离婚之意,送东西别送钟,意送终之意,意即逝世。

  (2)分析本诗双关妙处

  第三、四句接写她听到这熟悉的歌声之后的心理活动。姑娘虽然早在心里爱上了这个小伙子,但对方还没有什么表示哩。今天,他从江边走了过来,而且边走边唱,似乎是对自己多少有些意思。这,给了她很大的安慰和鼓舞,因此她就想到:这个人啊,倒是有点象黄梅时节(就是每年的端午前后,正是江淮入梅时,接下来将是一个月左右雨不止的日子,所谓黄梅时节家家雨,这个时候应该是农历的五月)晴雨不定的天气,说它是晴天吧,西边还下着雨,说它是雨天吧,东边又还出着太阳,可真有点捉摸不定了。这里晴雨的“晴”,是用来暗指感情的“情”,“道是无晴还有晴”,也就是“道是无情还有情”。通过这两句极其形象又极其朴素的诗,她的迷惘,她的眷恋,她的忐忑不安,她的希望和等待便都刻画出来了。从中也可以看出我们东方女性的含蓄美,不像现在有些歌里唱的“死了都要爱,亲爱的你怎么不在我身边”。

  拓展:刘禹锡的竹枝词,用晴的谐音暗喻“情”。大概这也是一首较早的谐音竹枝词,后人在写男女恋情上常常用这种方法表达,甚至将一些方言、歇后语也入了诗。如元人倪瓒有一首竹枝词:

  心愿嫁郎郎不归,不及江潮不失期。

  踏尽白莲根无藕,打破蜘蛛网费丝。

  婚期快要到了,然而未过门的丈夫还没回来,这位少女带有迷惘埋怨的心情,做了三个比喻。说丈夫该回来不回来,不如江潮那样如期;说踏尽白莲池也寻不到藕(偶的谐音),说打破蜘蛛网费了丝(思的谐音)。这后一句可能是当地的歇后语。

  (3)体会诗意,分批朗诵

  找4个同学(2男2女),配乐朗诵并点评

  (过渡:同学们的诗歌把老师仿佛又带到了美丽的柳叶湖边,看,春风里,如丝如梦的柳条下,一个头戴金钗,双眼含笑,手挽着竹篮在湖边洗衣服的漂亮姑娘。她突然痴情地望着湖那边……)

  2、画面优美

  放歌曲MV《竹枝词》,并在视听感受中想像美好的画面,并让学生思考五分钟,写下一个美景片断(写意境散文,绘心中梦想)

  请同学念自己写的`片断,并作点评。

  师出示一个片断:

  春光融融的岸边,青青的杨柳枝儿随着春风荡漾,不时轻抚过平静的江面。悠悠的听到江上的阿哥在唱着歌儿,如痴如醉!东边是阳光万里,西边确是春雨绵绵,说不是晴天吧,可却有太阳!

  3、雅俗共赏,乡土味浓。

  竹枝词是由民歌蜕化出来的,民间的口语、俚语皆可入诗,且极少用典,读起来琅琅上口,雅俗共赏。正是由于在竹枝词里用了大量口语、俚语和地方乡音,读起来具有浓厚的乡土风味和生活气息。

  这首诗,就吸取了巴土民歌的精华,我们可从土家族流传已久的情歌中,找到它的原始形态。土家族情歌有一首是这样唱的:

  你看天上那朵云,又像落雨又像晴。

  你看路边那个妹,又想恋郎又怕人。

  这两者相比,形式一样,内容相近,但仔细品味起来,自有文野之分,雅俗之别。竹枝词正是以俗为特色。历代许多优秀的竹枝词恰恰是淡语中有味,浅语中有情,俗语中含雅。

  五,复习诗歌,赛诗读诗

  小结:通过以上的赏析,我们对竹枝词这一文学艺术有了更深入的认识,那么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赛诗读诗的活动。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桃花潭水深千尺,……李白《赠汪伦》

  莫愁前路无知己,……高适《别董大》

  劝君更尽一杯酒,……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故人西辞黄鹤楼,……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海内存知己,……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友情诗句

  慈母手中线,……孟郊《游子吟》

  遥知兄弟登高处,……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师北定中原日,……陆游《示儿》

  --亲情诗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六、作业

  背诵并默写本诗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熟读直至背诵第九自然段,感受音乐的美妙。

  2、理解“幽静、驻足、倾听、纯熟、激动、安详、陶醉”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3、继续练习标画重点词句,练习品词品句。

  4、认字8个,写字7个,继续练习摘录笔记独立识字。

  教学重点:

  1、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

  2、熟读直至背诵第九自然段,感受音乐的美妙。

  教学难点:

  1、理解“幽静、驻足、倾听、纯熟、激动、安详、陶醉”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2、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

  教学准备:

  1、贝多芬的资料。

  2、奏鸣曲《月光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瞧,你们一个个坐得多有精神呀!老师相信,今天的你们,一定是最棒的!对自己有信心吗?

  非常好!

  俗话说:水是故乡甜,月是故乡明。每年的八月十五中秋节,那皎洁的月光总能引起人们无限的情思。唐代诗人李白就曾写下一首和月光有关的古诗——《静夜思》,你们能把它朗诵出来吗?

  听了你们的诵读,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这样的画面:月光如水,轻轻地洒在床前;诗人站在窗前思念着远方的亲人。

  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习一篇和月光有关的课文——《月光曲》(教师板书,学生回答)

  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步感知,学习新课

  在二百多年前,德国有位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过许多的乐曲,《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

  那么,这首《月光曲》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91页,齐读第一自然段,并说说从第一自然段当中你知道了什么讯息。

  学生交流有关贝多芬的资料,教师相机补充,并进行小结。

  贝多芬资料: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畔距法国不远的小城—波恩。是伟大的德国作曲家、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被世人尊称为“乐圣”。十岁举行首次公开演奏会,十二岁开始作曲,毕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主要作品有交响曲9部、钢琴奏鸣曲32首、钢琴协奏曲5部,小提琴协奏曲1部,弦乐四重奏16部。

  贝多芬曾说过:“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幸福!”那么,他是不是真的这样做的呢?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学习2—3自然段

  请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朗读段落,并拿起你们的笔,写出你们的问题。(教师提示朗读要求:一是把音读准;二是读得流利;三是不断地诵读,直到明白为止。)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交流问题,教师补充说明。

  (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当时的环境怎么样?(结合上下文理解“幽静”的意思)

  (2)抓住“断断续续”来理解:你从这个词语中了解到什么?

  (3)“断断续续”的琴声吸引了贝多芬“驻足倾听”,却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有没有同学愿意扮演两个兄妹进行分角色朗读?

  其余学生思考:你从两兄妹的对话中感受到什么?

  (4)驻足倾听的贝多芬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心中会有什么想法?

  (5)教师板书:听曲

  2、学习第4—6自然段

  (1)听了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是怎样做的呢?(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

  (2)贝多芬要做什么?(教师板书:演奏)

  (3)他为什么要为盲姑娘弹奏一曲呢?

  (4)盲姑娘听完以后,心情怎样?(激动)

  她是如何评价贝多芬的演奏的?(指导朗读。)

  为什么她能如此地断定演奏者就是贝多芬本人?(弹奏纯熟,感情深厚)这说明了什么?

  (5)贝多芬听到盲姑娘这样说,心情起了什么变化?(深深打动如大海的波涛)(与穷人的心意相通,对生活和音乐的热爱,使他与兄妹间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

  于是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指导学生朗读)

  3、学习第7—10自然段

  正在这时候,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景色发生了什么变化?(月光照进窗子来,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的清幽。)(教师指导朗读)

  这一切使贝多芬觉得心中充满了温馨和祝福,也激起了他创作的热情。(教师板书:创作)

  那么贝多芬创作了什么曲子?究竟这首曲子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找出描写《月光曲》内容的语句。

  学生浏览课文查找有关内容。

  汇报查找结果,教师出示相应语段。

  (1)这首曲子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明确这首曲子描绘的是月光下大海的景色。)

  (2)你是从哪些语句知道的?(从第九、十自然段中找出有关语句: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岸边涌过来……风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无比安详和美丽。)

  (3)教师出示上面两段文字,提问:这两段文字向我们展示了几幅画面?

  (4)学生自读这两段话后进行四人小组讨论。

  (5)师生交流找出如下四个画面:

  画面一: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引导学生简要概括后教师板书:月亮升起)

  画面二: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教师板书:月亮升高)

  画面三: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岸边涌过来……(教师板书:风起浪涌)

  画面四:风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无比安详和美丽。(教师板书:风平浪静)

  (6)随着乐曲的旋律,月光照耀下的海面这样变化着。你能不能通过你的读把这个变化表现出来呢?放开声音,各自练一遍,把海面上的四次变化用不同的语调读出来。开始。

  (7)学生各自读练习读课文。

  (8)指名学生分画面朗读课文,说说自己读课文的体会,引导学生感受乐曲旋律的变化。

  ①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

  评议朗读,体会句意。

  ②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

  ③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岸边涌过来……

  指名读,提问:此时你感受到了什么?(此处描写的是波涛汹涌的海面,曲子的旋律是激昂的,所以语调应该快速而有力。“忽然”说明时间很快,所以应读得快,“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来”也要读得快,而且有劲。教师板书:激昂)

  ④风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无比安详和美丽。

  指名读,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此时海面已经风平浪静,乐曲将要结束,所以语调要柔和、缓慢。教师板书:舒缓)

  (9)教师:《月光曲》的旋律真是这样的吗?让我们再一次去欣赏这首曲子。

  (10)配乐朗诵这两段文字。学生小声地练习自读。

  (11)教师:月光下的大海千变万化,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不是,是联想)谁的联想?(皮鞋匠和妹妹的联想)

  (12)教师:你从哪儿看出这是他们的联想?

  (13)出示句子比较:

  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她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①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第一句多了一个“仿佛也看到了”,两句话的意思不一样。)

  ②为什么要加上“仿佛也看到了”?(因为景象不是真实的,是妹妹的想像,同时妹妹是个盲人,她看不见。)

  ③教师与学生采用接读的方式体会破折号的作用。

  (师)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生)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破折号后面的部分是对前面部分展开的联想和想象)

  ④练习用“仿佛”造句。

  看着那一轮明月,我仿佛。

  (14)全班朗读。

  4、学习第11自然段

  这美妙的《月光曲》使兄妹俩深深地“陶醉”了,(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意思)以致于贝多芬已悄悄地离开了,他们还不知道。贝多芬为什么不辞而别?(教师板书:谱曲)

  当兄妹俩从音乐中清醒过来后,会交谈些什么?(请两个学生扮演兄妹进行角色会话)

  最后一个自然段的“传说”与第一自然段的“传说”起了什么作用?(首尾呼应)

  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月光曲》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出示句子:假如贝多芬,他就不会创作出《月光曲》。

  ①假如贝多芬不会作曲,音乐记忆力不强,他就不会创作出《月光曲》。

  ②假如贝多芬没有丰富的想象力,他就不会创作出《月光曲》。

  总结:从听兄妹俩的对话,听盲姑娘弹琴,激发了贝多芬创作灵感,非凡的音乐天赋和才能使他创作出了《月光曲》。这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贝多芬是个伟大的艺术家。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1

  教学目标:

  1、读通顺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知英雄杨靖宇的精神品质。

  3、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英雄杨靖宇的精神品质,学习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在抗日战争年代,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坚苦卓绝的八年抗战。八年中,中国大地上发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涌现了千千万万民族英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风雪重围》,就是发生在抗战中一个真实的故事。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学生朗读课文,同桌互相纠正读音。

  2、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

  三、检查自读情况

  1、听写字词,纠正读音,辨别字形。

  2、理解词义。

  3、指名读课文,回答问题。

  四、再读课文,深化理解。

  1、自读课文,思考:

  (1)杨靖宇给你什么样的。印象?你是从文章的哪些地方感知的?

  (2)口述课文,理清思路。

  2、交流讨论。

  3、班内交流汇报:

  (1)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来感悟英雄的精神品质。

  人物的动作、语言、行为的描写。

  日军的反衬。

  (2)记人叙事的写法。

  4、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感情朗读。

  5、学习英雄的事迹后,你想说些什么呢?

  板书设计:

  3风雪重围

  山林三尺深的积雪零下40摄氏度

  杨靖宇吨周旋抗击殉国

  日寇咬牙切齿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2.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和大自然无限生机。

  3.领悟作者抓住特点、运用比喻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以及大自然无限生机。

  3.领悟作者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优美词句蕴涵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

  人喧 马啸 白绢 循环 生生不息 晚霞 捣乱 塑像

  2.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黄果树瀑布》这篇课文,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文主要写了黄果树瀑布的声音和形态。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用“-----”画出描写瀑布声音的语句,用“~~”画出描写瀑布形态的语句。

  二、学习写声音的语段

  1.谁愿意读一读描写黄果树瀑布声音的语句呢?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中描写声音的句子。

  3.(投影出示句子)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段话。

  4.师:你们觉得读这段话的时候要读出什么?(读出声音由小到大的变化)

  5.谁愿意读。(指名读)评价:你读得不错,读出了声音由小到大的变化。

  6.再指名读。

  7.指导赏读。

  (1)同学们,让我们带着欣赏的语气再来读这段话。什么叫欣赏地读呢?就是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欣赏作者精彩的语言文字。你们读读这段话,想想作者哪些字词用得精彩,为什么。

  (2)交流品味“飘”“拂”“漫涌”“盖”。

  “飘”写出了声音的悠扬、轻柔,声音连续不断,一阵一阵地过来……

  “拂”好像拂过游人的面颊……

  “漫涌”表现声音越来越近、越来越响、越来越快、越来越猛烈……

  8.黄果树瀑布如此壮美,作者的语言又是那么准确、生动,我们要用心来读好这段话。(齐读)

  9.再读读其他描写声音的句子。

  10.回读描写声音的句子

  三、学习写形态的语段

  (一)引入:文中哪儿描写了瀑布的宽?(引出第2自然段)

  1.自由读。

  2.指名读。

  (1)老师特别欣赏你读的“挂”和“倾泻”这两个词,说一说你为什么要突出这两个词。(学生回答)

  3.齐读这句话。

  (二)引入:还有哪儿也写出了瀑布的形态?(引出第三自然段描写瀑布形态的句子)

  1.指名读,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受呢?

  2.师:同学们,我们读书的时候,不光要学会欣赏作者精彩的语言文字,还要一边读一边想,想象文字所描绘的画面。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再读一读,一边读一边想象。

  3.学生汇报想象的画面。理解“银雨”“金街”。

  4.老师发现同学们很会读书,读书就要这样,要一边读一边想,读出语言文字背后隐藏的画面。

  5.齐读这段话。

  小结:同学们,我们找到了描写黄果树瀑布声音的语句,并进行了赏读,前面又领略了黄果树瀑布壮观的景象,此时此刻,你有何感受?(指名说) 作者又有什么感受呢?(自读思考)

  四、学习写感受的部分

  1.文中哪儿写出了作者的感受,引出第5、6、7自然段。

  2.自由读,说说哪些句子读懂了,哪些句子还读不懂。重点理解:

  (1)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圆形乐池中……这真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恢弘。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什么?

  (2)我们聆听着轰然作响的瀑声……荡起天地间纯净清澈的音响。引导学生理解整句话的意思。(在大自然的感染之下,人的胸襟开阔了,全身充满了活力)

  五、升华感受

  1.读最后一段。

  2.跟着作者去黄果树风景区欣赏了一番,我们也真的被眼前的瀑布陶醉了,此时此刻,你想怎样赞美黄果树瀑布呢?

  3.指名说。

  4.作者又是怎样赞美的呢?(出示文章第一句----黄果树瀑布一部大自然的杰作)指名读。 让我们一起在心底里默默地赞叹--(齐读)

  让我们一起由衷地赞叹--(齐读)

  让我们一起大声地赞叹--(齐读)

  六、写法指导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用词准确凝练,在写作上使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比喻,及联想的方法,从而使文章充满了美感,使我们感受到了瀑布的美,领悟到大自然的魅力。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模仿学习,把我们身边的美丽书写下来。

  板书:黄果树听瀑

  声响--响遏行云 比喻 大 自 然 的   形态--阔幅白绢 联想

  杰 作 感受--人瀑相融

  《黄果树瀑布》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读中感知,读中感悟,培养语感,进而理解课文。”遵循这样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我充分地放手让学生去读,从读中品味瀑布的特点,感受作者的用词之精、之美。

  1、紧扣题眼,提纲挈领

  全篇教学的展开以“听”字为基本立足点,“听”不仅是课题中的题眼,并且也起着贯穿全文的作用,所以我在教学时以“听”为线索,对“听”瀑布的过程进行深入细读。我请学生分别用横线和波浪线划出“听瀑布”和“看瀑布”的句子,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我的侧重点放在“听”上,如果“看瀑布”没有讲到也不强求。最后在“听”瀑布具体分析结束后,在老师的引读下,学生把“听”瀑布的相关语句连起来读了一遍,作为对课文内容的一次小结。

  2、紧扣题眼,重点教学

  “听”瀑布是课文的关键部分,而且每一段的语言文字都很美,但是如果每段都细细讲解,可能造成时间上的浪费,教学效果也未必好。所以我重点教学了第一次“听瀑”。第一次瀑布的声音是渐近渐响的,我要求学生找到表现瀑布声音“轻”和“响”的重点字词,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词语,再谈自己的感受。目的在于教给学生找关键词欣赏文章、体会作者情感的方法。而且从学生的朗读及后几次“听瀑”的朗读情况来看,我的这个教学策略是可行的。

  3、紧扣题眼,选择读法

  这篇课文瀑布气势宏大,所以只有齐读,才能读出语言文字的魅力。为此我在指导完个别学生的朗读后,主要采取了齐读的方式。课堂效果还不错,孩子们读出了对响遏行云的理解。

  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1、由于备课时间比较仓促,熟悉教案的时间也不长,所以心里比较紧张。在上课时,我更关注的似乎是怎样把课顺利地上下去,所以在评价学生的回答时比较单一,不够有针对性。

  2、在进行“听”瀑布的教学中,教师语言不够优美,没有起到渲染气氛,将学生情感推进一个高潮。

  课堂永远是留有遗憾的,为了做一名更好的语文教师,我愿意不断琢磨,分析,反思,让自己的课堂遗憾更少,给学生创造的精彩更多。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3

  一、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读后令人肃然起敬的文章。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和许多人一样,生活在安宁、舒适的环境中,自在地学习、工作。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守护着这和平、安宁生活的使者——边防战士。他们长年累月守卫在祖国的边陲,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鲜血乃至生命。本文记叙的是守卫在昆仑山的解放军女战士,在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亲手种活了一棵向日葵。虽然它是那样小,而且最终被昆仑山的冰雪凝固了,但是在战士们心中,它是最高的。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防战士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中热爱祖国、热爱生命、顽强、勇敢、乐观向上的精神。

  2、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深入理解、体会所表达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三、教学重难点:弄明白为什么一棵友爱有效地向日葵却牵动着边防战士的心。

  四、课前准备:搜集关于解放军战士守卫昆仑山边防的一些故事或者有关昆仑山自然环境的资料,使学生课前就了解相关的知识。

  五、教学时间: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

  巍巍昆仑,在青藏高原西北部,主体山脊平均海拔六千米。这里冰崖壁立,山势险峻,地形复杂多变。这里不仅地形险恶,气候也十分恶劣。每年五月到九月,西南季风送来暖湿的气候,化雨而降,是本地区的雨季;九月中旬以后到第二年的四月中旬,强劲的西风凛冽而至,带来严酷的寒冬。峰顶最低气温可达零下五十摄氏度,最大风速可达每秒五米以上,意念有八十到一百天大风,这里几乎没有任何植物生长。迄今为止,昆仑山还人迹罕至,但是兵站的战士却长年驻守在这里。这篇课文的作者毕淑敏就曾在这里当兵十一年,我们一起跟随作者到她生活的地方去看一看吧。

  二、学习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同时画出不理解的新词。

  2、教学生字:茸盎萌蕾兆凄

  3、利用形近字记住生字。

  4、认识二类字:烙骤飓

  5、交流不理解的新词:萌发毛茸茸迢迢凄清花蕾先兆生机盎然沁出飓风

  三、初学课文

  1、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守卫在昆仑山的解放军女战士,在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亲手种活了一棵向日葵。虽然它是那样小,而且最终被昆仑山的冰雪凝固了,但是在战士们心中,它是最高的。)

  2、根据课文内容,可以把课文分成几部分?

  (第一部分:交代了昆仑山的自然环境;第二部分:写葵花子在在她们的精心呵护下,终于冲破生命的极限成长起来了;第三部分写葵花终于被昆仑山的冰雪凝固了。)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完成习字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听写生字:腰肢 萌发 毛茸茸 山路迢迢 一往情深 凄清 花蕾 先兆

  关山重重 生机盎然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描写昆仑山自然环境恶劣的词句。

  2、交流。

  抓住“昆仑山其实只有一个季节——冬天”,而“春节过后那段漫长而寒冷的日子”被人为地称为“春天”。直到“五一”,那里冰封的道路才渐渐开通。我们眼前俨然看到了冰雪漫天、人迹罕至的苍凉景象。

  3、找出描写驻军战士生活艰苦的词句。

  “整整一个冬天,除了脱水菜和军用罐头,没有见过绿色”

  4、面对着孩子们寄来的精心挑选的葵花种子,她们已给孩子们写好信说葵花无法在这里存活,为什么却迟迟没有发出呢?

  (暗含着这些女兵非常希望葵花子能在这里安家,就像她们一样。)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过渡:自然环境的恶劣,生活的艰苦,没有遏止住边防战士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她们明知道昆仑山常年积雪、寸草不生,不能长葵花,却还是怀着对绿色的渴望,种下了葵花子。

  2、“人们都说活不了,却天天跑来看,松土施肥。”那么葵花子是否真的如人们所说的那样没有成活呢?葵花子出人意料“居然发芽了”,“先探出两片内黄的叶子,像试探风向的小手掌,肥厚而天真。然后舒展腰肢,前仰后合,生机盎然地长大起来”。

  葵花的幼苗在她们的眼里,就像一个个娇弱白嫩、活泼顽皮的婴儿那样天真可爱,它们给边防战士带来了无限希望,给昆仑山带来了勃勃生机。

  3、接着写了昆仑山并没有像认可我们那样认可葵花,一股冷风冻死了绝大部分葵花,只奇迹般地保存下来一颗。这唯一的葵花更成了她们的“珍爱”、她们的“宝贝”,她们每天都趴着石头围墙看葵花。虽然葵花在内地只是一种极普通的植物,但在守卫着昆仑山高原的边防战士看来,却似一个活蹦乱跳的小生灵那样惹人牵挂和怜爱。

  4、而那棵葵花,在这雪域高原,没有向严寒屈服,也没有向狂风低头,更没有忘记其对太阳的挚爱的本性,“一往情深地看着太阳,勇敢地展开桃形的叶子”。它不正是敬爱的边防战士的象征吗?为了祖国的和平,为了人民的安宁,他们抛开个人的'安逸生活,远离家乡,远离亲人,来到这荒芜人烟的高原深山,守卫着祖国的千里防线,他们默默承受着恶劣环境对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

  5、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们也不畏缩、不动摇,永远勇往直前、乐观向上。在他们的心中,祖国的安宁、人民的利益永远高于一切。他们的心永远向着祖国。

  四、学习第三部分

  1、葵花是不是这样长大了呢?我们继续往下学习。

  2、“那一年没有秋天,寒凝一切的风雪毫无先兆地骤然降临。”这句话中的“寒凝一切”点出了昆仑山风雪的严酷,“毫无先兆”和“骤然降临”写这风雪来势迅猛。战士们“跌跌撞撞”地“扑”向魂系梦牵的葵花,因为葵花已成为她们的“伙伴”,她们的“战友”。虽然石围墙已被飓风吹得四散飘去,但“向日葵却毅然不动地站立在那里”。它生命已去,精神不毁,在最后一刻,还向人们献出了自己的美丽,“居然绽开一朵明艳的花”。虽然花盘很小,却具有那样的稀世之美——葵花“像丝丝柳絮一样优雅地弯曲着,沁出极轻淡的紫色”,黄色的花瓣“箭头一般怒放着,像一棵永不泯灭的星”。在边防战士心中,它是一朵永不凋零的花。渐渐地葵花被凝固成了“一方柱形的冰晶”,它成了昆仑山上的一座冰雕、一座玉碑。

  3、这棵葵花虽小,但它所处的海拔是最高的。它那不屈不挠、热爱生活的精神永远鼓舞着战士们。它是边防战士勇敢顽强、心系祖国、乐观向上精神的化身。

  五、总结

  1、“我不知道它是不是世界上最小的葵花,但我知道它是世界上最高的葵花”,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2、文章借葵花来讴歌了守卫在昆仑山的边防战士们为祖国、为人民,在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不屈不挠、乐观顽强的精神面貌。

  六、作业

  1、完成同步

  2、了解边防战士们的动人事迹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4

  教学目标

  1、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借鉴本组课文描写民风民俗的方法,即抓住特点介绍民俗,并体会作者的布局谋篇、准确用词、生动表达,完成习作。

  2、让学生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所蕴含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运用本组课文学过的描写民风民俗的表达方法进行写作。

  教学难点:

  运用本组课文学过的描写民风民俗的表达方法进行写作。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导语:同学们,我们祖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正像那首歌中唱到的: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更是丰富多彩、各具特色。这节课让我们继续畅游在这独特的`民风民俗中,写下令自己心动的那一页。

  二、明确题旨

  1、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仔细阅读教材中的要求,边读边画边归纳,想一想,这次习作要我们写什么?要想写好习作,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2、指名汇报,师生共同归纳、提炼写作要点。

  (1)内容。

  ①节日习俗: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②特色服饰:各少数民族的特色服饰。

  ③特色饮食:小吃文化、茶文化、待客文化等。

  ④独特民居:吊脚楼、土造房屋、四合院等。

  ⑤新颖别致的民间工艺品:剪纸、皮影、蜡染、脸谱、刺绣等。

  (2)注意事项。

  ①特点突出,民族特色鲜明。

  ②内容具体,描述准确生动。

  ③用词精准,表达真情实感。

  三、写前准备

  1、导语:同学们,下面老师将带领大家游览祖国的大江南北,去欣赏不同民族的风情。(播放民族风情图片,配歌曲《等你来》)

  2、引导学生交流欣赏后的感受,也可以针对画面内容进行补充。

  3、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哪一种民俗最让你感兴趣,请按一定顺序详细地介绍一下。

  四、回顾写法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都了解了哪些描写事物的方法?分别是从哪篇课文中学到的?

  2、小组归纳,教师板书。

  (1)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2)方法多样,有顺序:修辞手法,如,比喻、反问、象征、夸张;说明方法,如,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

  (3)语言生动,感染力强。

  五、入笔习作

  1、你最想写什么?先确定习作题目,再列出写作提纲。

  (1)温馨小贴士(课件出示):

  ①要介绍的民俗是什么?想拟一个什么题目?

  ②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想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③哪一部分内容将作为重点进行详细介绍?

  (2)学生自主编写提纲,进行简单的修改。

  2、按所列提纲,说一说自己想怎么写。

  3、尝试写作:前面我们欣赏和交流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可以说,不一样的习俗,不一样的文化,不一样的感受,不同凡响的精彩……下面就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记下这点点滴滴,让这些民俗的独特魅力在我们笔尖流淌吧!(学生动笔写作)

  4、教师在巡视中作场外指导。

  第二课时 一、直击目标

  1、导语:俗语说:“树木不修长不好,文章不改意境少。”这节课我将带领大家对自己的习作进行精雕细琢。

  2、讨论:你们认为这篇习作应着重体现哪些内容?

  预设:

  生1:所介绍的民俗特点要突出,而且要体现鲜明的地域或民族特色。

  生2:在介绍时要能做到内容具体,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生3:要能恰当地运用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事物的方法,或拟人、排比、比喻等修辞方法,准确而生动地描述,最关键的是要表达真情实感。

  二、修改润色

  1、自我品读,自主修改。

  (1)轻声朗读自己的习作,读一读,再品一品:词语用得是否恰当,句子是否通顺、生动,表达是否清楚、具体。边读边画出不满意的地方。

  (2)反复朗读令自己不满意的地方,一边读一边想:怎样修改?然后进行修改。

  2、全班交流,集体评改。

  (1)哪位同学愿意把你的习作推荐给大家?请大家边听边思考: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哪些地方需要修改?你认为应该怎样修改?请给出最佳的修改意见。

  (2)总结前面已交流的几篇习作,有哪些共同的优点,存在哪些不足之处?

  (3)针对大家给出的意见,再次品读自己的习作并进行第二次修改。

  3、小组合作互评互改。

  (1)没有在全班交流的同学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小组成员听,大家进行交流,提出评改意见。

  (2)交换习作进行互批。

  (3)推荐优秀习作准备全班展示。

  三、美文欣赏

  1、欣赏佳作。(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外例文)

  2、交流感受。

  3、好朋友合作,互读习作,寻找习作中的精彩之处,并为好朋友的习作写上评语。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从这次习作中,你学到了哪些本领?

  2、作业:把修改后的习作誊写到作文本上。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读感知,初步理解课文内内容。

  3、自主阅读,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课前准备

  挂图、课件、投影执笔人林中坤

  教学过程:改进方法

  第1教时

  一、激趣导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景的课文,板书:2、三亚落日。

  出示中国地图,介绍三亚的地理位置,指出三亚是观看日落的好地方,课文写的落日与我们这儿看到的落日有什么不同呢?

  二、范读课文(要对学生提出聆听时的要求。)

  三、初读指导

  1、自主学习生字新词。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利用工具书联系课文理解课文词语。(参考)

  美妙绝伦

  硕大无比

  收敛

  涨溢

  赤朱丹彤

  热带风情

  悄然无声

  笑颜

  2、交流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赤朱丹彤

  溅出

  收敛

  光芒

  硕大无比

  玫瑰

  涨溢

  一盏蘸

  椰子树

  摇曳

  搔着

  醉醺醺

  软软

  (2)指名读,注意硕盏是翘舌音,硕的韵母是uo;搔是平舌音。

  (3)自主交流感兴趣的词语意思,教师视情况点拨:(以下词语意思必须掌握:)赤朱丹彤悄然无声硕大无朋美妙绝伦收敛

  3、指名读课文,及时纠正读错的字音、读破的句子。

  4、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景?

  (3-5节)课文第1、2小节分别写了什么?(在三亚看落日很有诗意;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学生分段、简要说说段意。

  四、再度课文

  1、自由轻读,画出概括全文的一句话,然后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感悟、理解的(板书:真有诗意)

  2、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

  (1)学生试读。

  (2)朗读指导:重点读好:真有诗意美妙绝伦一点也不逊色

  (要求读出喜爱、赞美之情。)

  (3)多种形式朗读。

  五、写字指导

  六、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生字;

  2、读一读,再抄写4遍。

  第2教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欣赏并摘抄描写落日的语句。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带着你们到三亚观赏那富有诗意,美妙绝伦的日落的景象。

  二、精读第二段

  过渡:在三亚看落日怎么有诗意?三亚是个怎样的地方?

  1、(出示投影三亚风光)自由读这一段图文结合,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2、集体交流。(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很美;作者非常喜爱三亚的热带风情。)(板书:热带风情)

  (1)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三亚很美?在有关语句上作记号。交流:

  ①蓝透了碧玉般玉屑银末般金灿灿等词语写出了海、椰子树、细沙的色彩美和形态美。

  ②挺拔俊秀等词语突出了椰子树的姿态美。

  ③低翔和摇曳等写出了白鸥、椰子树的动态美。

  (2)结合课文对白鸥、椰子树和细沙的描写,展开对三亚神奇而又瑰丽画面的想象。

  (3)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作者的喜爱之情?(如:浓浓、金灿灿软软等叠词的运用。蘸搔拟人手法的.运用。真让人担心谁都想等心理描写。

  (4)指导朗读,读出喜爱之情。

  三、精读第三段

  过渡:三亚的风采神奇而又瑰丽,在这样的地方观落日,的确真有诗意,下面我们和作者一起欣赏夕阳滑落的美景。

  1、自由读第3、4自然段。体会太阳滑落前与滑落时景色的不同。

  2、交流:(1)在第3自然段中,作者把太阳比作什么?(板书:像孩童)

  投影: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像一个快乐的孩童。

  研读:a

  、哪些地方写出了太阳像个快乐的孩童?(红扑扑、抖落、溅出)

  b、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鲜明生动,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c、想象夕阳的孩童形象及海天一色的奇观。

  d、指导朗读。抓住关键词语,读出对此种景象的无限喜爱。

  (2)研读第4自然段,画出描写夕阳滑落过程的语句。〔悬在海与天的边缘在海面蹦跳轻快入水〕

  ①投影: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变得温和起来,悬在海与天的边缘。

  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在海与天的边缘。

  学法:a、轻读这一组句子,比较哪种写法好,好在哪里?b、指名说。(板书:像灯笼)C、指导朗读第2句。

  四、小结

  五、作业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第3教时

  教学目标、

  1、继续精读第三段,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过程:

  继续精读第三段

  ②读夕阳在还面上蹦跳的句子。

  a、你怎么理解句子中的再一次?

  b、作者又一次把夕阳比作了什么?

  c、想象夕阳海面蹦跳的情景。

  d、指导朗读。

  ③投影: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落下去了。

  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最后像跳水员那样,以一个轻快、敏捷的弹跳,再以一个悄然无声、水波不惊的优美姿势入了水,向人们道了再见。

  A、小组合作研究:a、品读感悟,比较这两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b、第二句运用了比拟的方法,好在哪里?

  c、组内交流。选派代表,综合大家意见。

  B、大组交流。(把夕阳完全落下时的情景写得十分细致,而且写活了,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板书:像跳水员)

  C、想象夕阳滑落的情景。

  D、激情赏读。

  (3)作者在写夕阳滑落的情景时还写了我看落日的神情,请画出有关语句读读,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3、通读全段,再找一找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4、指导背诵第三段。

  四、学习第5节

  1、自由轻读。

  2、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你想用什么话语赞赏?

  五、总结全文

  1、作者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景,包含着作者对这大自然景观的喜爱和赞美。

  2、播放课文录音,再次欣赏三亚落日的神奇景观。

  六、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综合实践活动:之(1)组织学生阅读补充教材上的巴金《海上日出》。

  之(2)从光、色、日、霞四个字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查阅资料,进行课题研究。

  板书设计或教后感

  像孩童

  2、三亚落日

  真有诗意

  像灯笼

  像跳水员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下册教案01-31

六年级人教版下册语文教案11-03

六年级下册语文《凡卡》教案07-25

六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教案01-29

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01-19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08-01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03-07

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编钟》语文教案01-17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9篇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