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3-12-01 13:20:13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汇总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汇总15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生活实物及相应图片的欣赏,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陶冶情操,渗透美育。

  2、通过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抽象能力及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及合作能力。

  3、使学生初步感知“对称”“对称轴”等概念,并能识别对称图形,会画对称轴。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对称图形、尺子等。

  学具准备

  长方形、正方形、圆、剪刀、尺子、铅笔等。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

  师: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小故事,大家想不想听?

  电脑演示:一个炎热的下午,一只小蜻蜓正在空中捉蚊子,这时,飞来了一只小蝴蝶,绕着小蜻蜓飞来飞去。小蜻蜓生气地说:“小蝴蝶,你绕着我飞来飞去,我都捉不成蚊子啦!”小蝴蝶却笑嘻嘻地说:“你怎么连一家人都不认识了!我是来找你玩的。”小蜻蜓奇怪地问小蝴蝶:“你是蝴蝶,我是蜻蜓,咱们怎么会是一家的?”“你不知道了吧!在图形王国里,咱们可是一家的,咱们这一家子还有好多好多成员呢。走,我带你去找一找。”小蜻蜓和小蝴蝶飞过了田野,飞过了小河,飞到了小树的叶子上。小蜻蜓更奇怪了:“树叶也和咱们一家吗?”小蝴蝶说:“对!在图形王国里,树叶也和咱们一家。”

  师:蝴蝶为什么说在“图形王国”里他们是一家的?请各组讨论讨论。

  (小组汇报)师: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每个图形左边和右边的形状一样、大小一样、条纹一样、图案也一样。如果把左边和右边对折,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师: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对称图形。

  (板书:对称)

  二、操作探索

  (一)直观感知

  师:对称的东西还有很多,如衣服、剪刀、眼镜等,这些东西都是对称的。

  师:老师还用长方形的.纸剪出了一些图形(板贴:飞机、乌龟、小鱼),他们是不是对称的?用长方形的纸剪出这些对称图形后,剩下的图案是不是对称的?

  (二)动手操作

  师:这些对称图形漂亮吗?你们能不能像老师一样也用长方形的纸剪出一个对称图形?

  师:先请每组的几个同学商量商量,用长方形的纸怎样才能剪出一个对称图形?(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后,教师板书:折、画、剪。

  想一想:我们用不用把整个图案全画在长方形纸上?为什么?

  师:把长方形纸对折以后,你认为我们应该沿着哪条边来画?为什么不沿着开口的这条边来画?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用长方形的纸自己创作一个对称图形,比比看,谁的作品最奇特、最漂亮!(学生活动后展示作品)

  师:你觉得谁的作品比较好?为什么?

  师:虽然他们剪出的对称图形样子不一样,可是在这些对称图形的中间都有什么?谁能来前面给大家画一画?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折痕的左边和右边怎么样?我们把这条线叫做对称轴(板书:对称轴)谁能指出这几个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对称,知道了对称轴,请同学们在教室里找一找,哪些东西是对称的?

  三、课间小歇

  师: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是对称的,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去欣赏一下生活中的'对称图形。(电脑演示)

  四、巩固深化

  师: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几样生活中常见的东西,请你帮老师找一找,哪些东西是对称的。(出示课本第68页“做一做”)

  师:你能画出他们的对称轴吗?(全班交流)

  师:小蜻蜓又遇到一个难题,它不知道长方形、正方形、圆的对称轴在哪儿,请你帮它找一找。(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师:其实,老师还给同学们带来了两个好朋友,你们想不想见见他们?他们就藏在方格纸上(出示课本第70页第3题),猜一猜,他们是谁?我们猜得对吗?请同学们沿着对称轴画出他们的另一半。(学生课下练习)

  五、评价体验

  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对称,你觉得什么样的图形是对称图形?

  师:同学们都说,对称图形很美,是啊!只要我们用眼睛仔细去观察,用双手去创造,就能用对称图形把生活装扮得更美好!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2

  用7、8、9的乘法口决求商

  教学内容:P48—49例1“做一做”练习十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1、掌握用7、8、9的乘法口决求商的方法,能正确运用7、8、9的乘法口决求商。

  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用7、8、9的'乘法口决求商的方法。

  教学方法:通过学生观察、小组合作交流突破重点。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方法:通过学生说一说,做一做等活动突破重点。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步骤:

  一、复习

  1、指名口算,并说一说用的哪一句口决

  ①12÷3 8÷4 16÷4 24÷6

  25÷5 30÷6 18÷3 20÷5

  ②复习7、8、9的乘法口决(用卡片)

  我们学习了用2—6的乘法口决求商的方法,今天我们学习用7、8、9的乘法口决求商,看谁最聪明,表现更好。

  二、情境激趣

  “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同学们正忙着布置教室,过自己的节日,看!小朋友准备些什么呢?(出示挂图)引导学生看图,互相说一说:分成几组,每组同学有什么任务?再指名汇报。

  ①第一小组的同学做了56面旗,要挂成8行。

  ②第二小组的同学做了49颗星,要分给7个小组。

  ③第三小组的同学带来了27个彩球,每9个摆成一行。

  三、探究新知

  1、出示例1画面。

  有56面小旗,挂成8行,平均每行挂几面?

  要求:①我们认真读第一题找出它给出的条件,把问题补充完整,并想想用什么方法计算。

  列出算式:56÷8=

  怎样算,先自己说,再告诉同桌,再指名说。

  (比一比哪一组说得最好,每组叫一个同学汇报。)

  (因为七八五十六,所以56÷8=7 答:平均每行挂7面。)

  板书:56÷8=7 七八五十六

  ②变换题中的条件:要是挂成7行呢?

  让学生列算式,说一说怎样算。

  板:56÷7=8 因为七八五十六 所以56÷7=8

  比较一下这两道题,你发现了什么?(一句口决可以做两道除法算式)

  2、①出示第二、三道题,先把问题补充完整,再让学生列出算式。

  我们做了49颗星分给7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几颗?

  49÷7=7 (因为七七四十九,所以49÷7=7 )

  这句口决能写出两道除法算式吗?(不能,因为除数和商一样。)

  ②出示:我们带来了27个汽球,每9个摆一行。可以摆几行?(已知总数和每份数,求份数。用除法计算。)

  算式:27÷9=3 (因为三九二十七 所以27÷9=3)

  这句口决还可以写一道除法算式吗?(可以,27÷3=9)

  小结:今天,我们不仅帮小朋友解决了数学有问题,而且进一步利用乘法口决来求商。以后在计算除法中,只要能够熟记口决就能很快算出除法的商。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1页例5、课堂活动1、2题及第102页练习十四2~4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有余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培养学生初步的试商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探究余数必须小于除数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 口算。

  324 637 549

  (2)把7朵花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朵?还剩几朵?比较一下这道题与上面的3道题有什么不同。

  (3)揭示课题:像第2题这样的除法叫有余数除法,今天我们继续探究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示例

  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同学的竖式有哪些不同?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这两个同学的竖式各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说出:第一个竖式表示把50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7,还余8个没分;第二个竖式表示把50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8,还余2个没分。

  议一议:哪一位同学的`计算是正确的,为什么?

  学生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并汇报:第一个竖式,余数是8,比除数6大,还可以再分,把8平均分成6份,每份还能再分1个;第二个竖式,余数是2,比除数6小,把2平均分成6份,每份分不到1个了。所以第二个竖式得到的商是正确的。

  教师: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余数能不能再分的?

  引导学生思考,得出:余数比除数大,还可以再分;余数比除数小,不能再分。

  小结:在计算有余数除法时,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2、自主练习

  做试一试的题,指名板演,全班评价。

  三、课堂活动

  1、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

  先引导学生理解:最大能填几是什么意思?

  学生独立完成后,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的,初步体验试商过程。

  2、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

  先观察竖式,引导学生比较题目中余数与除数的大小,找出错误原因,再改正。

  四、巩固练习

  1、练习十四第2题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2、练习十四第3题

  ①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练习本上。提醒学生注意书写格式。

  ②检查计算结果,集体订正。

  3、练习十四第4题

  ①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②找做题速度快的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经验。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有余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试商的方法,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学会用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2.培养学生观察、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有余数除法的试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参观数学学校,提出分7个桃,每盘放3个,能放几盘还剩几个的问题。

  老师动画演示分的结果,学生说答案并写出算式。

  7/3=2(盘)1(个)

  2.提出分17个苹果的问题,每盘放3个,能放几盘还剩几个的问题。

  老师动画演示分的结果,学生说答案并写出算式。

  17/3=5(盘)2(个)

  3.80个梨,每盘放3个,能放几盘还剩几个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具体操作过程太烦琐,产生探索计算方法的需求。

  老师动画演示分的过程,分到6盘时,问学生分完了没有,从而使学生感知到用分的方法计算有余数除法很麻烦。

  4.板书课题: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二、以旧促新、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

  ⑴回到例题:有7个桃,每盘放3个,放了( )盘,还剩( )个?

  ⑵提问:怎样列算式?

  ⑶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⑷交流反馈下面的问题:

  ① 怎么想到商是2?

  ② 竖式里的6、1怎么得来的?

  ③ 出示学生的错误写法,让学生改正。

  ④ 为什么不商1呢?如果商1,还剩几个?行吗?

  ⑸小结:今后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可以用竖式计算。在计算时关键要看被除数里最多有几个这样的除数。

  2.教学试一试。

  数学学校布置教室:老师有18个气球,平均分给5个同学,每人分几个,还剩几个?

  让学生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⑴怎样列式?

  ⑵用刚学到的试商方法独立计算。学生尝试计算。学生做完之后,互相交流。

  ⑶展示学生的竖式,相互评价,并交流如何试商。

  你是怎么想到商是5的?

  3.探索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

  ⑴比较例题和试一试中每道题里余数和除数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

  先找到每题中的商和余数,让学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把余数和除数进行比较,你能用一句话说一说你的发现吗?

  ⑵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如果余数和除数相等或者余数比除数大了,说明了什么?

  学生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使学生体会到,如果余数大,就还可以再分。

  ⑶在一道除数算式中,如果除数是4,余数有可能是几?如果余数是4,除数可能是几?

  小结:计算有余数除法,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三、组织练习、实践应用

  走进数学学校:完成想想做做第2、3题。

  学生先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每组做两题。

  学生做完之后,老师出示答案,学生核对,并说说是怎么想到商几?

  比较上下两行题目,发现有什么区别?

  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

  列出算式,并用竖式计算。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1、参观数学学校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

  2、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数学学校有位小朋友叫林林,50个果冻平均分给9个好朋友,每个小朋友分6个。够不够?为什么?还差几个?50个小朋友可以分几个?还剩几个?剩下的分给2个小弟弟,每人分几个/。还剩几个?学生口答

  播放阿凡提的故事

  25张牌,每次最多拿3张,最少拿1张。谁拿到最后一张为输。

  让学生回去思考这是为什么?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课本P80例4及练习二十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了解乘法的含义,自编9的乘法口诀,掌握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

  2、熟记9的乘法口诀,并会用9的乘法口诀求积。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体验成功的喜悦。

  重点、难点:

  重点: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

  突破方法: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来突破。

  难点:与其他乘法口诀混合运用。

  突破方法:通过合作探讨、交流来突破。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引导学生背诵7~8的乘法口诀。(7的乘法口诀有7句,8的乘法口诀有8句)

  2、口算练习

  7×4  8×3  8×5  6×8  8×7

  4×8  3×7  7×6  7×5  8×8

  抽算式说口诀再读算、抽说算式的意义。

  3、揭题: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1~8的乘法口诀,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9的乘法口诀。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的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师: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小组合作提出问题:

  (1)有几条船参加比赛?

  (2)每条船上有几人?

  (3)2条船上有几人?

  (4)一共有多少人?

  2、(1)选择问题让学生思考、同桌交流举手反馈。

  (2)板书反馈结果

  3、观察用那种方法简便

  (1)用乘法简便。

  (2)小组合作编乘法口诀。

  (3)反馈交流、并展示。

  4、小黑板出示袋鼠跳格图:指名学生填写并随时提问。

  5、熟记口诀

  齐读口诀,师生对口令

  (1)找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

  ①师:指算式:这组题有什么特点?

  生:都有一个乘数是9,另一个乘数一道比一道多9,积一道比一道多9。

  师:为什么这组题中一个乘数一道比一道多9,而积一道比一道多9?

  ②师:还有什么规律?出示P81第4题

  先找出9的乘法口诀的得数,再找规律。

  1个9是9,比10少1;

  2个9是18,比20少2;

  ……

  9个9是81,比90少9。

  (比几十少几)

  ③师:仔细观察9的`乘法口诀的积,除9以外,都是两位数。这些两位数,把个位十位上的数字加起来的和有什么特点?

  生: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字加起来都是9。

  ④师:9的乘法口诀的积,除一九得九外,其他的积互相之间有什么关系?

  比如二九十八和九九八十一,18、81,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字交换了位置。你们还能找出几组这样的口诀吗?

  (2)记口诀:可以用手指帮助记忆

  ①读一读,自己记一记

  ②背一背,觉得难记的,重点记一记

  ③对口令:师生、生生

  ④把口诀补充完整

  四九()  七()六十三  五九()  八()七十二

  ()九二十七  ()九七十二  ()九六十三  ()三十六

  三、积累运用

  1、P80做一做

  2、P81第1、2题

  3、照样子,看得数说有关9的口诀及算式

  18:二九十八2×9=189×2=18

  81、36、63、45、54、27、72、9

  其中9、18、36,还有哪些口诀的得数也是这些数?可以计算哪些乘法算式?

  四、课堂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的表现怎样?

  第2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课本P81~83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记忆9的乘法口决,运用口诀正确计算。

  2、建立9的倍数模型,培养学生探究、思考、认真计算的习惯。

  3、运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说一说、比一比、观察、讨论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熟记9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的敏捷性、认真细致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重难点:运用口诀计算和解决问题。

  突破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来突破。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小朋友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9的乘法口诀,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复习有关的知识。

  二、引导练习,巩固强化

  1、组织学生进行口算。

  1×5=  2×7=  3×8=  4×9=

  3×9=  6×5=  7×8=  9×8=

  7×9=  9×5=  8×4=  9×6=

  让学生任意选择一个算式说一说是用哪句口诀进行计算的。

  2、把口诀补完整

  四九()  ()四十五  ()七十二  六九()

  3、根据口诀,写出两个乘法算式

  七九六十三  五九四十五

  ()()

  ()()

  4、练习二十第3、5、6题

  5、方框里能填几?(课件)

  三、积累运用

  1、看图列式(课件)

  2、练习二十第7、8、10题

  理解题意、独立解决、集体校对。

  3、找规律填数(课件)

  4、练习二十第11题

  5、练习二十第12、13题。

  四、课堂总结。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36—37页

  教材分析:

  “分糖果”是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的第3课,也是第三次“分一分”的活动,分数量比较多的物体。此前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对小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经验。“把20块糖果平均分5个小朋友”,是本节课承上启下的实践活动,通过具体操作及与同伴交流,进一步感受分的策略的多样性、合理性;还要“把你分的过程在表中记录下来”,为“把40根小棒平均分给小组的小朋友”提供分步完成的经验与策略。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大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具体操作,感受分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2.体验用表格记录平均分的过程,获得“试商”的初步经验。

  3.经历小组合作的实践活动,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操作,感受大数目物品平均分方法的多样化与合理性。

  教学难点:

  如何组织有效的小组活动,在实践和交流中,培养优化策略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糖果一袋,糖果图片,小棒若干根,统计表若干根。

  教学过程:

  一、猜一猜,复—均分。

  1、老师带来了8个糖果,分给两个小朋友,怎样分他俩都高兴?什么是平均分?

  2、猜猜我用20根小棒摆了几个正方形?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星期天,几位小朋友到乐乐家给乐乐过生日,乐乐拿出了一些糖果与大家分享。可是遇到难题了,他们不知怎么分了,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这节课我们和乐乐一起分糖果。(课件出示图片)

  师:仔细观察图片,从图中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

  学生观察,获取信息。能够发现“有5个小朋友”和“20块糖果”。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学生提出问题,可能会提出“如果把20块糖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块?”也可能是“分一样多,怎么分?”“够分吗?”“能正好分完吗?”等等。

  教师接着学生说:“这正是乐乐遇到的难题,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设计思考:创设情境不但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和参与,更是为了让学生从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以帮助小朋友分糖果为情境,让学生本能产生互动,同时能让每个学生得到参与。]

  三、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1、示范分一分并记录。

  教师提出,为了帮助大家理解和记忆,可以把分的过程记录下来。(出示表格)

  师:现在通过这个表格,你能了解老师分的过程和结果了吗?是不是看上去更方便,更清楚呢?

  2、用学具代替糖果小组内分一分。

  师:我们就用5个圆片代替5个小朋友,20个糖果图片代替20糖果。先想想你准备怎样分?然后,动手分一分。

  [设计意图:有效的数学活动是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之上的,先让学生想一想怎么解决,引发学生思考,使下面的活动为解决问题而进行。同时,用统一的学具代替实物分一分,为脱离一切物质属性,抽象出除法算式打下基础。]

  师:同学们都很快地利用学具分一分,可是老师发现你们的.分法并不一样,谁愿意展示一下你们组分的过程?

  [设计意图:给每个孩子动手操作的机会。由于存在个体差异,学生分法会不相同,正好可以从中体会分法的多样性及结果的一致性。对于记录这样复杂的活动过程,学生是有困难的。所以,先让学生感受到做记录在活动和交流中的优势。让所有学生试着记录自己的过程,既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有序,又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运用“枚举法”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也为后续的小组活动打下重要基础。]

  3、交流方法,比较、反思。

  师:请观察不同分法,哪种方法和你的一样,你能来介绍一下吗?

  生介绍分的方法。

  师小结:同学们的分法不同,可能分的时候有一次分完的,有多次分完的,你更喜欢哪一种?

  预测:更多的学生会喜欢一次分完。理由是简便快捷。也不排除会有喜欢多次分完的,教师要给学生时间,等待学生从下面的大数目的分小棒活动中,自己发现用乘法口诀帮助平均分的好处。

  师:那好,你能根据你所喜欢的分法,再分一次数目更大些的吗?

  [设计意图:展示学生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交流、倾听,体验分法的多样化与结果的一致性。及时表扬利用口诀一次平均分的学生,同时引导学生比较和反思,优化自己的策略,提升数学认知,为后续学习打基础。]

  四、拓展活动,巩固提升。

  1.提出问题。

  要把40根小棒平均分给你们小组的小朋友,怎么分呢?

  2.活动准备。

  (1)小组分工,明确要求。

  师:一会儿大家要在小组内分一分,并把分的过程记录到这张表格上(出示表格)。

  (2)小组商定方法。

  师:请各小组先商量一下,想想怎么分,第一次分几块比较合适。每个人都表达一下自己的想法,共同选择一个分法。动手分一分,做好记录。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任务!

  [设计意图:有了分糖果活动的基础,学生会想到用口诀来平均分,但40根小棒相对于20块糖果,是一个大数目。让学生先商量一下分法,能够避免盲目、无效的活动。另外,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经历不是很多,缺乏经验,需要教师引导分工和组织示范。]

  3.小组活动

  学生小组内分一分。

  4.汇报交流。

  汇报分的过程和结果,本组的学生做补充,其他组的学生做检查。

  [设计意图:展示一些小组的记录,让学生感受分法的多样性,同时,引导学生交流,意在让学生评价一下哪些分法更简便、更合理,给学生反思、调整的机会,进一步促进学生反思、优化自己的策略。]

  五、数学游戏,活动延续。

  师明确游戏规则。

  抓一抓,分一分,算一算,比一比。

  师:这个游戏有趣吗?课后可以和家长、同学继续进行。

  [设计意图:此游戏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继续进行平均分的活动。也是给学生一个自主经历不定的数目平均分的过程,为以后除法中有效试商打下坚实基础。]

  六、总结收获,课外延伸。

  师:这节课我们进行了许多分一分的活动,都是怎样分的?从中,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师小结:在分糖果和分小棒的活动中,都是平均分的;可以有多种方法,结果却是一致的;可以利用乘法口诀帮助快捷地完成任务;有时会正好分完,也可能会有剩余……

  七、布置作业

  1、课后找一些大数目的物体分一分,利用表格记录分的过程。

  2、回去后和家长继续玩分糖果的游戏,可以自定游戏规则。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忆本课的活动,说一说收获,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梳理,再次提升。实践性作业是与生活中的平均分现象联系起来,是对大数目的平均分活动的延伸。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和亲身操作,完全能够获得最终结果,并记录下来,积累平均分的经验,为下节课学习除法奠定基础。]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从生活经验出发,层层深入地逐步完成对乘法意义的体验。

  2、培养孩子迁移推理能力、概括能力和总结规律的能力。

  3、体会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完成对乘法意义的体验,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教学难点:建立“数一数”的'数学模型,并运用模型感悟乘法的意义和必要性。

  教学准: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小松鼠在松树林里采了一大筐松果,你能帮他们数一数吗?

  二、问题探究

  师:哪位同学能帮小松鼠数一数?

  1、你打算怎样数,才能又对又快呢?

  2、五个五个的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松果?

  3、提问:指着第一堆松果提问,这堆松果有五个,是1个5,一共是5个松果,怎样列乘法算式呢?

  4、提问:指着第一堆和第二堆松果提问,这两堆松果有两个五个松果,是2个5,一共是10个松果,怎样列乘法算式呢?

  5、谈话:3堆、4堆、5堆……一共有多少个松果?你能列出乘法算式吗?

  三、体验感悟

  1、组织学生汇报,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你有好的办法记住这些算式和得数吗?

  3、引导学生整理口诀

  4、组织学生多种形式背诵口诀

  四、实践应用

  第1题:对口令

  1、老师说“四五”,同学说“二十”

  2、老师说“四五二十”同学说“4×5”或“5×4”

  3、同桌对口令,男生女生选代表对口令完成第2、3、4题和数学游戏

  五、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谈谈你的收获?

  六、布置作业

  一课一练第7页

  板书设计:

  数松果

  1×5=5,2×5=10,3×5=15,4×5=20

  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十五四五二十

  5×5=25,5×6=30,5×7=35,5×8=40

  五五二十五五六三十五七三十五五八四十

  5×9=45五九四十五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能读懂统计图表,并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自主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并让学生不断地收获成功的喜悦。

  2、让学生体会统计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同时渗透健康教育,让孩子从小养成合理睡眠的好习惯。

  3、通过小调查活动让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读懂统计图

  教学难点:

  在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奥运会掀起了全民健身的热潮,少儿频道要举行一次儿童体育比赛,可是应该赛什么呢?这可把董浩叔叔难住了!我们一起帮帮他好吗?

  (2)出示二(2)班同学最喜欢的体育项目统计图、学生观察。

  二、探索新知

  1、导入:出示统计图,你们认识它吗?

  这个统计图会说话,它能告诉我们许多数学信息,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统计图表。(板书课题)

  2、读二(2)班同学最喜欢的体育项目统计图。

  ①请看大屏幕,从图上你能知道或调查的是什么内容吗?你从哪知道的'?

  ②最喜欢是什么意思?

  调查项目每人只能选一个最喜欢的

  ③仔细观察,这幅统计图还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同桌说一说。

  ④学生汇报。

  ⑴ 踢毽子、踢球、游泳、跳绳,这些词表示体育项目的名称。

  ⑵ 0、1、216,这些数表示具体“人数”,人是单位名称。

  ⑶ 每行都有16个格子,1格代表1个人,1格代表一个单位。

  ⑷ 用直条的长短表示最喜欢某种体育项目的人数是多少?(汇报)

  ⑤教师小结。

  3、预测

  董浩叔叔看到这个统计图,你猜他会决定举行什么比赛?为什么?

  4、体会统计图的优点。

  5、读二(1)班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统计图。 ①比较两幅统计图有什么区别并小结。 ②读统计图并体会统计图的好处。 ③小结 ④预测。

  到了2008年8月份时,猜一猜喜欢哪一项电视节目的人会更多? 教师提问:到时候我们再统计同学们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统计图会发生什么变化?

  三、读奥运获金牌情况统计表 (1)导入

  (2)出示统计表,说说从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小组交流)

  (3)汇报 a、你知道了什么?

  b、你觉得中国的运动健儿怎么样?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四、小调查

 1、师:同学们正处在长身体的阶段,要想身体好,必须有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还要有充足的睡眠。不知道咱们班的同学每天的睡眠时间大约有多长呢?是不是有充足的睡眠呢?谁来说说看,你每天大约睡几个小时呢?(指名汇报)

  2、大家想不想了解全班同学的睡眠情况,并亲手制作统计图呢? 请看书本第88页的“小调查”:课前,我们已经调查、统计了全班同学的睡眠时间情况,并完成了统计表。

  3、现在请每个同学拿出水彩笔,独立完成书本上的统计图。比一比,哪些同学完成得最快!(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并进行汇报、交流。

  5、你们知道吗?一般10岁左右的儿童,每天应保证10个小时的睡眠。你觉得咱们班的同学是不是都有着充足的睡眠,如果没有,你想说些什么?(合理化建议)

  五、延伸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用到了统计图表,你们见到过哪些统计图表呢?

  师:同学们见识可真广,老师也从网上找到了一些统计图表。来看看,看我们还能读到些什么?

  课件展示各种统计图表:有折线形的、条形的、圆形的、地图形的。

  统计图的花样可多了,今后我们会继续学习统计知识,有兴趣的小朋友课后可以收集一些统计图表自己研究研究看能发现些什么?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结合“摆碗筷”的具体情境,经历编制2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会学习乘法口诀的学习过程与方法。

  2.掌握2的乘法口诀,会用已学的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分析〗

  本节课“做家务”(2的乘法口诀)是在学生学习了5的乘法口诀以及乘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呈现孩子“摆碗筷”的情境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探索筷子的双数与根数之间的对应,填表表示这一对应关系,再根据这个表,写出乘法算式,编制2的乘法口诀。学生经历这个过程,不仅学习了2的乘法口诀,而且体验了乘法口诀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将对学习后继的乘法口诀产生积极的迁移和影响。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本校为乡镇村办中心小学,学生的学习条件、学校的教学条件有待于完善,如缺少多媒体教室,不能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师主要还是以挂图和准备好的小黑板以及教师自制的教具为主要教学手段。由于本地区属于城乡结合地带,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家长大多都是以经营小生意为主,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检查和辅导自己孩子的功课,以至于本班有部分学困生。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平时对这些同学总是耐心辅导,给予他们帮助,使得这些学生也都能顺利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在家里会做家务吗?(展现挂图)

  星期天,家里来了好多客人,爸爸妈妈都忙着招待客人,烧菜、做饭,小明也过来帮着做家务活,你们看(老师指着挂图,让学生观察)小明在做什么呢?(生:帮着摆碗筷。)

  师: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做家务(摆筷子)”这一情境来学习2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做家务)

  (二)操作探究,学习新知

  1.看图说一说。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小明摆碗筷这幅图,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同桌互相说说,再汇报。)

  生:桌上摆了9个碗,3双筷子,可能吃饭的有9人,应该摆9双筷子,已摆好了3双,还要摆6双……

  师:请同学们看看小明是怎样摆筷子的呢?(一双一双地摆)你们能帮助小明把其余的筷子摆好吗?

  生:能。

  2.摆一摆,数一数。

  (1)请每位同学用小棒代替筷子摆一摆。想一想:共要摆几次。(9次)要求边摆边说:一双筷子有2根,2双筷子有4根……

  (2)学生自己动手摆,边摆边说。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帮助,请个别同学示范。)

  (3)汇报。你摆了几双筷子?共几根?你是怎样数的?

  (4)比一比看谁数得又对又快!

  (有的.学生一根一根地数:1,2,3,4,…,18根;有的学生两根两根跳着数:2,4,6,8,…,18根。)

  先让每个学生看着摆的小棒与同桌互相说,然后全班闭着眼睛说,小组内说,个别说。

  3.填一填。(用小黑板出示这个表格)

  几双筷子

  1

  2

  3

  4

  5

  6

  7

  8

  9

  几根筷子

  2

  4

  (1)观察思考。这个表格表示什么意思?

  (2)试一试。独立把书上的表格填完整。

  (3)交流订正。“你填的数是几?为什么填这个数?说说你的算法。”

  生1:我是边摆小棒边数边填表。

  生2:我是先数一双2根,2双就是在一双的基础上加2根,即用2连加的方法。

  4.试一试。

  (1)根据表格写乘法算式。

  师:1双筷子2根也就是几个2?(1个2),那么1个2是2,用乘法算式表示,你们会吗?

  (同桌交流、汇报。老师板书:1×2=2。)

  师:2双筷子呢?(2个2)

  2个2是4,用乘法算式来表示又是怎样的呢?

  (交流、汇报。老师板书:2×2=4。)

  师:同学们很聪明,那你们能根据表格写出3双、4双、5双……9双所对应的乘法算式吗?

  (学生同桌交流后,独立填写算式,再汇报;老师按顺序板书乘法算式。)

  (2)根据乘法算式,编一编乘法口诀。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学了5的乘法口诀。想一想,5的乘法口诀是怎么编的呢?你们能根据这9个乘法算式编出对应的2的乘法口诀吗?(能)

  (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

  (3)交流订正。可让个别学生说说他们的想法,其他小组同学补充,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按顺序写出乘法口诀。

  (4)学生齐读乘法口诀。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自己编出了“2的乘法口诀”;仔细观察,同桌讨论“2的乘法口诀”有什么特点。

  (学生口述发现的规律,老师用彩色粉笔圈注。)

  5.读一读、记一记。

  (1)按顺序齐背。

  (2)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对口令。

  (3)教师指表格中任一组信息,学生说口诀。

  (三)巩固新知、拓展思维

  1.游戏(对口令)。

  形式多样:可以师生对口令,小组之间对口令。内容是:两道乘法算式与一句口诀对。如,2×3,3×2,对口诀二三得六。

  2.圈一圈。

  (把第15页练习第2题写在小黑板上展示)先理解题意,再独立完成,然后反馈订正。

  提问:(指着小黑板上已填完的表)观察这些圈起来的数,你发现了什么?(双数)没有圈起来的数呢?(单数)

  3.比一比,哪一组获胜。

  规则:每一个同学先独立完成第15页第3题,然后老师选两组同学进行接力,其他同学当评委。接力同学每人只做一题,然后按顺序传给下一位同学,最先完成又全对的小组获胜。让同学说说比赛的感想。

  4.综合拓展题。

  出示15页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反馈订正。要求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总结

  请小朋友谈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2. 使学生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

  3. 使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积极的学习情感和良好的合作意识。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前两天咱们刚刚开了运动会,喜欢看运动会吗?咱们今天再去看一场特殊的运动会,好吗?(出示动物运动会的场景图)仔细看看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

  谈话:看了这幅图,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可能提出很多问题,如:有哪些动物参加了运动会,它们各有几只?有哪些比赛项目?

  【说明:创设学生喜爱的动物运动会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便于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与本课教学目标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二、 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 尝试统计,发现问题。

  谈话:同学们刚才提出了很多问题,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一起数一数,把数出的结果记录在这样的统计表里(拿出课前发给学生的空白表格)。

  反馈,组织学生展示交流自己的统计表,如:

  狗

  猴

  长跑

  5只

  6只

  8只

  狗

  兔

  猴

  跳高

  长跑

  一共

  5只

  2只

  6只

  5只

  8只

  13只

  反馈:先请完成第一张统计表的小朋友来说一说,你是统计了哪些动物的数量?是怎样想的?

  提问:他统计的动物的数量对吗?这张表格有问题吗?(动物的数量是对的,但从他的统计结果中看不清一共有多少只动物)

  反馈:我们再请完成第二张统计表的小朋友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统计的,怎样想的?

  提问:他统计的结果对吗?你认为他的这张表格怎么样?有没有问题?(学生可能认为这样统计是对的)

  激疑:我们来看这里(指表中的一共13只),一共是有13只动物吗?不对吧,我怎么觉得是26只呢?咱们一起算一算,好吗?(把统计表里的几个数都加起来,算出结果是26只)

  学生会提出算动物一共有多少只,不能把狗、兔、猴的只数与跳高、长跑的动物只数相加,因为参加跳高和长跑比赛的动物中就有狗、兔、猴,这样加就加重了。

  提问:想一想,怎样统计才比较合适呢?(把它们分开)

  引导:是的。可以把它们分开统计,按什么标准来分呢?请大家先在小组里讨论讨论。

  学生讨论后,组织交流,明确:可以按动物的种类分,统计各种动物有多少只,也可以按比赛项目分,统计参加各种比赛的动物有多少只。

  【说明:这节课研究的问题是从不同的角度对事物进行分类整理,需要按不同的标准分类统计。教学中,教师并没有把具体的方法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放手让学生去尝试解决,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到原有的统计方法已经不能满足解决问题的需要,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索新方法的过程中来。】

  2. 再次统计,解决问题。

  谈话: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先统计各种动物有多少只,再统计参加各种比赛的动物有多少只,好吗?请小朋友想一想,怎样列表统计呢?

  根据学生提出的列表方案,出示相应的统计表。

  要求:请小朋友按刚才讨论的方法分类整理,把结果填在表格里。

  反馈:哪个小朋友愿意把自己的统计表拿上来给大家介绍介绍?(学生在实物展示台上展示自己的表格)

  狗

  兔

  猴

  长跑

  5只

  2只

  6只

  13只

  跳高

  长跑

  一共

  5只

  8只

  13只

  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调整统计表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提问:观察两张统计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引导:是的,第一张表是按动物种类统计的,第二张表是按运动项目统计的。怎样才能让人一眼就看清楚每张表格是按什么标准进行统计的呢?

  学生交流后,小结:为了使统计表所表达的信息更清楚,要在表格的前面加上一栏,注明表中每个项目的'意思(课件演示修改统计表的过程)。像这张表格,是按动物的种类进行统计的,第一行表示各种动物的名称,就写上动物种类,第二行是每种动物的只数,就写上只数,后面的每个数就不要再写单位了。这里的一共是指一共有多少只动物,习惯上放在数据的前面,用合计表示。

  师生共同修改第二张表格。

  3. 观察统计表。

  提问:通过小朋友自己的努力,我们出色地完成了动物运动会的统计任务。看了统计表,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说明:没有把教学目标仅仅局限于让学生掌握简单的统计方法,而是着眼于让学生经历从尝试失败到成功的过程。学生在不断探索并完善统计方法的过程中,更深刻地体会了分类统计的必要性和实际作用。让学生根据统计表进行简单的分析,既能增强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的意识和能力,又能从整体上体会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三、 拓展应用

  1. 做想想做做第1题。

  小组合作完成,并在全班交流。

  2. 做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两个统计表,并组织交流。

  【说明:教材安排了丰富的统计活动,可以根据教学时间和教学需要灵活处理。】

  四、 全课总结(略)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11

  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P31页例4,练习七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使学生进一步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探索解决乘除两步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探索解决乘除两步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主题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今天,让我们一起到儿童商场逛一逛。出示例4的主题图。

  问:你们瞧,这个柜台里有什么?

  学生观察主题图后回答。

  【设计意图】:把学生带入商场,身临其境,提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教学例4。

  (1)、出示情境图:从他们的议论中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观察情境图,找出里面的数学问题。

  (3)、小明想买5辆小汽车。,应该付多少钱?

  引导学生得出:12÷3=4(元)是求1辆小汽车多少钱。因为要知道小明买5辆小汽车应付多少钱,必须要先知道1辆小汽车多少钱。

  (4)、鼓励学生再提出问题。

  2、小结: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把探索知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汇报的形式,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提供选择的空间,引发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应用

  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七第1题。问:要完成这道题必须先知道什么?

  引导学生完成第2题。

  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巩固并掌握利用乘法和除法的实际问题。

  四、课堂总结。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12

  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时,我虽然注意了知识间的相互迁移,重视了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构建新的知识内容,消除了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但处理的还是不够细致,对问题的剖析不够透彻,对课本的解读不够深入,还有就是对学生的竖式书写的方式习惯要求不够严格,导致错误的情况依然存在。存在错误情况有:

  1、学生抄错题。在列竖式时将数字或者运算符号抄错,导致错误率高。

  2、学生书写不规范。例如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学生在书写时由于不规范会导致计算时将数位看错,造成错误;还有就是最底下的横线必须要求用直尺画,这样更加美观。

  3、计算时,尤其是减法运算时,会出现倒减(从高位减起)的情况。

  4、计算时的进位和退位的“1”会经常忘记计算。

  5、等号的后面往往忘记写得数。

  面对这些错误,我认为重要的是整合错误资源。我和学生一起找错误,抓典型事例,分析错误的所在,是粗心的错误还是方法的错误,或者是其他的错误。让学生在作业中反思自己的错误,做到自己检查,自己改正。还可以在课堂上引出错误,例如提问“我们从十位算起可以吗?”勾起学生的思考,避免类似的`错误。这些是我们在课堂上能做的,但计算题的内容毕竟有别与其他内容的学习,它更要学生养成细心做题的习惯。所以,在纠错的道路上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也非常重要。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13

  一、揭示课题

  二、复习笔算

  1、做复习第1题。

  (1)做第一组加法题。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在练习本上计算。提问:笔算加法要怎样算?

  (2)做第二组减法题。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做在练习本上。

  (3)提问:笔算减法要怎样算?

  (4)小结:笔算加法和减法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哪些地方不同?

  2、做复习第2题第一行,三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把三道题做在自己的本子上。

  3、下列题对不对,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765246942356003

  +235+1183-607-235

  4、做复习题第3题里的'第一组题

  三、复习加减法的验算

  1、做复习题第4题,指名两人板演。

  2、引导学生小结:加法和减法怎样验算、

  四、小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笔算加法和减法各要怎样算?加减法的口算和笔算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五、作业:复习第2题余下的六道题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统计——生日》(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

  教学过程:

  一、创设音乐情境,提出问题。(播放生日快乐歌)

  师:同学们今天是淘气的生日,我们一起来为他唱首生日歌庆祝庆祝好吗?(学生立即兴奋起来,情不自禁地拍手哼唱起来)淘气说他的生日是在12月,是在冬季出生的。

  师:谁愿意告诉大家你是在哪个月份出生的?属于哪个季节?

  生1:我的生日是在6月,是夏季出生。

  生2:我的生日是12月,是冬季出生。

  生3:我的生日是4月,是冬季出生。

  师:到底你们说对了吗?请看大屏幕:三、四、五月是春季,六、七、八月是夏季,九、十、十一月是秋季,十二、一、二月是冬季。

  师:现在你们知道自己是在哪个季节出生的吗?在小组里和你的伙伴说说。

  师:看来,有的同学生日在春季,有的同学生日在夏季,有的同学生日在秋季或者冬季。到底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呢?(教师表情疑惑)

  (学生七嘴八舌地说自己的意见)

  师:大家的意见不统一,可难坏了老师,要想准确知道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该怎么办呢?(学生各抒已见,想法不一,学生体会到需要统计大家的意见。)板书:生日——统计

  二、亲自调查,收集数据

  1、调查准备

  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用统计的方法来调查我们每个大组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

  师:下面我们就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进行调查。你们想怎样去调查?

  生1:可以让在春季过生日的同学站在一排,在夏季过生日的同学站在另一排……

  生2:让在春季过生日的同学举手,数一数有多少个?再让在夏季过生日的同学举手……

  生3:让每个同学在什么季节过生日写在纸上,交给组长进行统计。

  生4:让在春季过生日的伸出一个手指,在夏季过生日的伸出两个手指,在秋季过生日的伸出三个手指,在冬季过生日的伸出四个手指。

  师:看来同学们的方法还有很多。调查前,请小组成员先商量你们打算如何分工调查?

  师:调查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不重复、不遗漏)强调安静。

  2、小组合作调查,绘制统计图

  教师重点关注需要帮助的或有不同记录方法的学生,并进行评比。

  3、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都调查完了,哪个小组愿意派代表,说说你们小组是怎样调查的?结果怎样?

  师提出要求:其他同学仔细倾听,听调查的结果和小组里的人数是否一样。

  师:其它小组的同学和他们的这一小组调查的结果一样吗?

  大家一起数数统计的人数是否有遗漏。

  (各小组依次汇报)生汇报的时候,老师将每个大组的春、夏、秋、冬出生的人数统计在大表格中

  三、验证数据

  师:这是刚才大家每个大组调查的结果,老师根据你们的统计绘制出这张班级统计图。请小朋友们先来数一数在春季过生日的有几人?夏季、秋季、冬季过生日的有几人呢?

  师:那你们算一算,我们一共统计了多少名同学?再看一看,今天来这里上课的同学有多少人?说明在统计时有没有多余的?有没有遗漏的?看来,同学们在统计时非常认真。

  四、分析统计结果,解决问题

  师:仔细观察图,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生1:我知道了春季过生日的人数最多。

  生2:我知道了春季过生日的比夏季过生日的多8人。

  师:如果___同学也来参加我们的统计活动,同学们猜猜他最有可能在哪个季节出生?为什么?

  五、可能性教学渗透

  师:这是笑笑给我们二年段春季出生的同学做的统计表,你们能根据这个表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请你们在小组里交流,提出最经典的一个问题考考其它小组。

  师:在我们二年段中,三班春季出生的人数排行榜第二多,请你们猜猜三班春季出生的人数可能有几个?为什么?

  六、拓展延伸,全课小结。

  师:今天这一节课,我们要调查我们班哪个季节出生的人最多的'问题解决了吗?是怎么解决的?

  生:……

  师:对,是大家通过亲自调查,得出数据,再整理制成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分析得到解决的,也就是统计出来的。

  师:在生活当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统计呢?

  生1:要想知道在上次考试中,哪一个分数段的人数最多?

  生2:要想知道我们小组每个同学每个星期的零花钱是多少,也要用到统计。

  生3:要知道全校哪个班级的人数最多,也要进行统计。

  相信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能把统计的知识更好的运用到我们的生活当中去。

  点评:今天这一节课,哪个小组表现的突出?

  教学反思:

  以小朋友们喜欢的"生日快乐歌"引入,新颖、有趣,使学生在开课阶段情绪就处于十分活跃的状态。"要想知道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该怎么办呢?"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调动了学生的内在知识冲突,诱发了学生探索的热情,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的必要性,统计与生活密不可分。联系生活实际,给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展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将过去的老师讲变为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通过学生之间交流调查方法,使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小组合作前,教师提出了十分明确的合作要求及注意事项,为后面的调查做好了准备。

  在小组合作调查中,教师不停地巡视、指导,与学生一同投入到调查之中,尤其关注需要帮助的小组,将传统教学中之间的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促进了学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同时,也使学生经历了搜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从活动中体会到成功感。使学生认识到统计的结果和调查的人数必须一致。

  在汇报的过程中,不仅使学生明确了各组采用的方法,而且各组之间取长补短,更完善了自己的想法,也使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同时培养了学生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

  教后反思:能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融入其中。从整体上创设了一个完整的情境,围绕"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同学们情绪高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统计与生活密不可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情境的创设者、知识的引导者、活动的组织者,而参与、体验、主动获得知识的是学生自己,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思想。但在小组调查时教师指导的不够到位,小组内同学合作得不够理想。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在学生合作等方面加强指导,注意平时的培养与提高。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15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百以内加减法以及整十、整百的加减法口算、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万以内加法的计算应该比较容易掌握,稍有困难的是万以内数的进位加法中连续进位的加法的口算和笔算。为此,本课教学中,在注重学生已有的计算基础上,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教师点拨引导为辅的策略,让学生在生活实例中感知,在积极思辨中发现,在具体运用中理解的方法进行连续进位加法的教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自己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在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比较分析、归纳总结、与人交流、合作学习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联系实际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推理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养成认真、有条理的计算习惯 。通过情景对比,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是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教学难点:

  三位数加法中的连续进位方法。

  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创设了十年前我去动物园参观的情境激趣引出课题,与今天再去逛时情境的对比,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出知识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提出问题。这一环节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的良好数学品质。整个课堂我创设小动物参与的环节,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开课伊始,我通过情景创设十年前逛动物园的情境,与今天学生再逛动物园的情境作对比,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从而引入今天的知识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既现实、又有趣,同时还受到了环保教育。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中改变学生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汇报自己或小组的成果,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

  1.课件出示青山县野生动物园相关数学信息。

  (1)思考并回答:对比同一个动物园两张照片,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

  (2)提出数学问题。

  2.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学生独立计算。

  (2)四人小组内交流算法。

  (3)全班汇报。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计算方法: 口算 数线

  在计数器上拨珠计算。

  尝试列竖式的方法计算。(小老师板书,讲解)

  3.小狮子先知道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加法时要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你愿意告诉它吗?

  4.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补充课题) 6.. 趣味练习,评选动物园环保之家(板演)

  三、联系实际,巩固应用

  这一环节设计了帮森林医生啄木鸟找对错,比一比谁做得又对又快两个环节,目的是为了对今天学习的连续进位的加法进行巩固练习。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03-27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12-17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14

小学数学教案10-13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15篇03-29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15篇)03-31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15篇01-14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15篇)03-04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通用15篇)07-28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汇编15篇)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