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优选6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道滑轮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能产生的具大作用。
2、知道滑轮在生活中是如何产生作用的,并认识共工作的原理。
3、学会开动脑筋利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些小问题。
教学重点:知道定、动滑轮是如何工作的'。
教这难点:认识其工作的原理。
教学用具:铁架台、线、滑轮、钩码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提问导入: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家村,都有许许多多的建筑工地,参观这些忙碌的建筑工地,我们会有很多的发现。(学生自由表述自己所看见的,并说说自己有些什么问题)起重机是怎样把那么重的物体送到高空去的呢?
二、解决问题
1、滑轮组的作用。观察结构图P12
2、实验探讨滑轮的作用。
(1) 试用一个定滑轮和一下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吊起一个1000克的重物需要多在的力?请学生猜想(结合图)
(2) 增加滑轮的数量,试试吊起同样的重物需要的力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3) 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要求:
1、明确分工。
2、拟定实验计划交老师检查后实行。
3、进行实验并作好实验记录。
三、游戏体验。
小个子战胜大力士:游戏规则见教材P13并将游戏结果用表格作好记录。
四、说出自己的发现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发现并从这个游戏中明白了什么?从我们的研究中明白为什么起重机能够吊起那么重的物体。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 利用各种多面体展开图,制作有变化的多面体。
2. 巩固做纸工的各种制作符号。
3.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协作。
教学重难点:粘贴边与边时要轻,要粘贴平整。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做好的成品。
2. 学生准备:剪刀、胶水、刻刀、手工材料。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激趣导入。
提问:今天,我们就来自己制作多面体?
制作六面体:教师拿出六面体的手工材料。重点讲解粘贴最后一条边时要轻,要粘贴凭证
学学做做:
1. 学生制作有变化的多面体
拿出手工材料,根据自己的喜好制作有变化的六面体或其他多面体。
指导制作时,需提出增添附加物的`做法是在多面体做成后,再将附加物加贴上去的。挖去一部分或切折,压印都必须在展开图上先做好,然后再把展开图折叠成多面体。
2.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小组。
3.学习 组织学生自评或互评,从掌握要领,外形美观,创新三方面对作品进行全面的。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垃圾处理的一般方法,分析简单填埋和直接焚烧垃圾带来的危害。
2.做垃圾填埋模拟实验,经历尝试设计合理、清洁垃圾填埋场的活动。
3.了解现代垃圾填埋场的设施和作用,分析仍然存在的问题。
4.引发学生对垃圾问题的进一步关注和思考。
【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广口瓶、洗净的小石子和沙、纸巾或废纸、墨水、塑料瓶(瓶盖上打一些小孔)。
2.现代清洁垃圾填埋场构造图。
3.填埋场垃圾处理过程的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我们每天产生的`这么多垃圾,是怎样处理掉的呢?你知道关于垃圾处理方面的内容吗?
2. 垃圾填埋起来,是人们常用的一种垃圾处理方法,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3. 是不是把垃圾填埋起来就一定安全了呢?
二、进行填埋垃圾的模拟实验过程
1.让我们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一下这种方法。如何操作呢?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22 页的内容。
2.分析填埋模拟实验:
这个实验模拟的是什么?
实验的各个部分分别代表了什么?
3.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并注意仔细观察,描述其现象。
4.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如果是真正的垃圾处理场,还会对周围的环境带来哪些危害?
三、探索减少污染的垃圾填埋场
1.为了有效地防止垃圾对环境的污染。我们能设计一个更好的垃圾填埋场吗?
2.学生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把垃圾和环境隔离起来。
3.分小组尝试设计,记录设计的重点。
4.汇报交流各小组的设计,大家评价。
5.观察真正的垃圾填埋场的构造图,分析它是怎么防止垃圾污染环境的。
6.这样的垃圾填埋场就永远安全了吗?能在上面种植庄稼、建造房屋吗?
四、垃圾焚烧的分析
1.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处理垃圾呢?
2.提出焚烧垃圾的方法,分析其优点和缺点。
3.提出思考,怎样做才是解决垃圾处理问题更有效的办法呢?
科学教案 篇4
《做框架》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的第五课,下面为大家分享了科学做框架的教案设计,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
过程与方法
用三角形框架来加固框架结构。
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的框架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动脑、动手合作做框架的必要,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筷子或塑料吸管、橡皮筋、剪子。
教师自己准备:框架结构建筑的图片或影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现示各种框架结构的图片(可选视频材料)
二、研究简单框架
1、 实践体会
利用筷子捆一 角形框架和长方形框架
观察经们受到力的作用时有什么不同?
哪一个容易变形?
可以把长方形框架加固吗?
2、根据要求分组操作,并作好各种形状的记录。
主要思考增加斜杆起什么作用?
并说说三角形框架有什么特点。
三、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
1、请同不思考如何制作一个坚固的方体框架。
2、制作一个较复杂的结构,应当先画草图,计算材料。
3、 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要多少根横杆?多少根竖杆?多少根斜杆?它们的长短一样吗?
4、每根斜杆起什么作用?框架中有多少个三角形?
5、考验我们的正方体的承受能力。
在我们的正方体框架上一本一本地放书,它能承载多少本?
四、 小结
板书设计:
制作的原则 做成的形状
稳定
承压大
用料少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整体活动是非常明晰而有逻辑性的,通过图片观察让学生建立起框架结构的概念,初步了解它的优点,自己做三角形和四边形的框架并在实践中发现三角形的稳定性,最后是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来加固正方体的框架。在做教学设计的时候以为这节课上起来会比较简单,但上下来才发现自己忽略了太多的细节问题。
首先,对学生的了解和沟通不够。在第一个环节认识框架结构的活动中,出示很多图片让学生自己说说框架结构是什么样的,城区的学生现实生活中见的多一般会表述的较好,而乡镇的学生会有点不知从哪说起,很容易出现冷场,所以后来我设计了很多提示性的问题:这些建筑是实心的吗?用什么材料怎样搭建而成的?像人体的什么部分……在这样的具体提示下学生会更有针对性的观察和思考,从而认识像人体骨架式的构造就是框架结构。
其次,有先入为主的观念,对小组活动的合作指导有欠缺。在本校上课时,学生已经习惯了小组合作的.模式,因为毕竟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所以在设计教案时根本没有想到要对小组合作做具体的指导,在一个学校上课时就出现了小组中一个人做框架,其他人看着的情况,我立刻意识到了自己的疏忽,马上提醒同学们该怎么分工合作。这是一节以手工为主的制作课,没有很好的分工合作是不可能在40分钟内完成的,这对我也是一个提醒,任何时候都不要忽略对学生合作和团队意识的培养。
再次,对三角形的稳定性的研究中感觉自己主导作用过多,学生被教师牵着在一步一步往下探究,其探究的内需力没有很好的能到激发,最好能将学生的内需力激发出来,有意愿去研究三角形的稳定性,如果能够设计一个情景,出现学生想做的框架有三角形的,也有四边形等其他形状的,学生们也各自据理力争,有内在需要通过实验去检验这些框架到底谁的稳定性最佳。可是六年级的学生在数学上已经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所以要设计出这种教学情境很困难。
最后,在加固正方体框架的活动中,从节约的原则出发,其正方体的上、下两个面上的斜杆可以不加,对框架的稳定性影响不大。但事实上有时候学生作出来加了四根斜杆和加六根的承重能力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因为我们搭的正方体,尤其是学生搭的,不可能是理想中的稳固的正方体,其边总有长短差异,出现正方体框架倾斜,不能完全直立,如果在上面压重物,就有可能出现重物向下的压力向侧面倾斜,这是要考虑到的,因为你的比赛规则是先看承重多少,后看材料的多少。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我加上了这样一段评价:“在做框架的过程中手工的精细度也是很重要的,有时可能不是你的设计有问题而是在做连接的时候有些偏差,就像现实生活中的建筑一样,如果在施工和用料等方面有疏忽,再科学的设计建造出来的也只会是工程!细节决定成败!”这样既能解释结果和设计的为什么会出现偏差,又能培养学生严谨的态度。
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也送给我自己。开放式的课堂上什么情况都有可能出现,注重细节才能更好的做学生的引导者。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同一个摆,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
过程与方法:在真实情境中研究摆长如何影响摆的快慢;在不断尝试中,调制出每分钟摆动30次的钟摆。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细心观察和准确测量的重要性;体会制作钟摆的乐趣。
【教学重点】在真实情境中研究摆长如何影响摆的快慢。
【教学难点】调制出每分钟摆动30次的钟摆。
【教学准备】学生自带计时表(小组)、铁架台、棉线、一根宽1厘米长30厘米的木条、稍大金属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复习上节课内容,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2、阅读课本P62上图和文字,并作出预测。师出示上节课的实验单摆再次演示。
3、小结:摆长不等同与绳长。
二、摆长怎样影响摆动次数:
1、师出示金属圆片,问:假如把它固定到木条上,这个摆的摆动快慢会变化吗?为什么?
2、学生小组实验,把金属片固定在底部,三次实验记录15秒内摆动的次数。记录表见课本P62。
3、反馈数据。
4、思考:我们观察到了什么变化?怎样解释这种变化呢?
5、师问:金属圆片在木条上固定的位置不同,对摆的.快慢有影响吗?
6、小组三次实验并记录金属片挂在上、中、下处时,15秒内摆动的次数。
7、反馈数据。
8、解释变化原因并小结。
三、做个钟摆:
1、提出要求:利用刚才的材料,我们能做一个每分钟正好摆动30次的钟摆吗?
2、板书课题:做一个钟摆。
3、小组尝试调整制作。
4、请成功的小组展示钟摆。板书设计:
做一个钟摆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长则慢,短则快。
每分钟摆动30次教学后记: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 尝试用双侧同重平衡杆的方法帮助铅笔站立,掌握简单的平衡原理。
2.乐意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体验成功的乐趣。
活动准备:1.秃头铅笔、铅丝、记录纸人手一份。
2 .辅助用具;夹子、木珠、橡皮泥、螺帽、雪花片、木头积木等。
3 .西游记人物图片(数量为幼儿人数的两倍)。
4. 西游记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出示铅笔,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T: 铅笔放在手指上不用手扶会怎样?
今天偏要和铅笔做个游戏,让它立在手指上不用手扶也不掉下来,你有什么好办法么?
(二)幼儿第一次尝试
T:桌上有许多工具,用它们来试一试,看看能不能让铅笔立在手指上不掉下来。
1. 幼儿尝试
2. 教师出示范例
T:看,我的`铅笔会跳舞,它跳得多开心呀。你知道我是怎么做到的吗?好,你也来试一试吧。
(三) 幼儿第二次尝试
1.探索学习平衡杆的制作
引导:它为什么站不稳?朝哪边倒?为什么/
帮助:铅丝需绕紧,两侧铅丝要一样长,悬挂物一样重。
2.进一步尝试新工具并记录
T:记下你成功的方法,比比谁用的工具种类多,谁成功的次数多。
3. 交流记录结果
问:为什么你的铅笔能站稳?(“平衡”的概念)
(四) 运用已有经验制作铅笔娃娃
1 .出示西游记人物图片,提出制作玩具
T:你们的铅笔都会跳舞了,我们帮它们打扮打扮,让它们变成有趣的玩具。
2 .听音乐庆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