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实用)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教案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互相学习,了解动物过冬的不同方式,激发幼儿探索动物生活的兴趣。
2、通过活动,让幼儿知道冬天取暖的各种方法,学会如何保护自己
活动准备:
1、幼儿对动物过冬方式做过调查(附调查表)
2、实物冬眠的乌龟
3、字卡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
1、(出示乌龟)晶晶带来一只乌龟,她有件事和大家说:“前一段时间它吃了很多东西,可近几天它不吃也不喝,一动也不动,你们能告诉我,它怎么了吗?”
2、幼儿解答。
二、探讨动物过冬的方式
1、天气越来越冷了,动物们也准备过冬了,他们是怎样过冬的`?
2、幼儿结合调查表讲述
3、出示大表格总结:动物过冬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有冬眠过冬,储食过冬,南飞过冬,增厚皮毛过冬等
三、我们怎么过冬
1、小动物们用不同的方法过冬,我们用什么办法渡过寒冷的冬天呢?
2、幼儿介绍
3、教师小结:可以增加衣服戴帽子围巾、参加运动、喝热水、开空调等等帮助我们取暖,哪种方法最节约、最好呢?(运动)
4、运动确实是个好方法,又可以锻炼身体,又可以让自己暖和起来,真不错。
附:动物过冬方式的调查
请列举4种动物过冬的方式,每种方式写(画)出4种动物。
科学教案 篇2
一、活动目标
1、认识静电现象,知道摩擦起电的原理。
2、激发好奇心和科学探索的欲望。
3、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4、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二、活动准备
彩色纸屑若干;梳子每幼儿一把;塑料玩具每幼儿一件;气球若干;塑料绳若干。
三、活动过程
1、邀请小朋友做"理发店"游戏,发给每个娃娃一把塑料梳子。
2、小洋娃娃要求理发,请一名幼儿和老师一起给小洋娃娃"理发"。引导小朋友发现:头发飞(飘、立)起来了;教师给一个小朋友"理发",引导小朋友发现:头发飞起来了。
幼儿游戏,给自己梳头,给同伴"理发",看看能发现什么。教师适当指导、提示、鼓励。
3、教师示范用塑料盒、塑料玩具摩擦后粘住彩色纸条。并奖励每个小理发师一件塑料玩具,到"草地"上去玩。
4、草地上,幼儿用塑料玩具、梳子在衣服上、头发上搓一搓,然后靠近地上的彩色纸屑,鼓励孩子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
5、启发孩子思考:为什么会出现刚才的现象?教师解释这一现象:梳子在头发上摩擦、玩具在衣服上摩擦产生了静电,所以,头发会立起来、纸屑会粘上来。
6、启发孩子思考,鼓励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发现静电现象。
7、气球娃娃来看你。
师:有客人来看小朋友了,是气球娃娃,我们欢迎!
将气球在毛衣上摩擦一阵以后,靠近幼儿的脸颊,幼儿的'头发就会被吸引,气球可能会粘在幼儿脸上,教师就说:气球娃娃喜欢你,它亲亲你呢;将两个气球用线捆住,然后将气球分别在毛衣上摩擦,再将两个气球提在手里,气球会分开来,就象两个气球之间生气了一样,气球还会贴到手上悬着。
和孩子一起分析、总结:这也是静电现象。
7、好玩的章鱼(蒲公英、菊、裙子)。
教师和孩子每人拿一打结的塑料绳,用手捏紧抹几下(或在衣服上搓几下),放开绳子,请幼儿观察塑料绳四面散开的现象,象章鱼一样。请幼儿带着章鱼到室外去玩,看看章鱼能不能粘到别的地方。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
活动反思通过这次活动小朋友们认识了静电现象,初步感知了摩擦起电的原理。但是孩子们在探索中发现了一个问题:只要将塑料玩具在衣服或头发上磨擦或用手不停地与塑料物品磨擦,就能将纸屑吸起来,课间活动时,他们兴致不减,拿起手中的玩具在身上摩擦,然后去吸纸,他们认为任何东西磨擦后都能将纸吸起来。对此,我没有急于否定,而是在活动区中投放了一些铁质小棒、不锈钢盖子、积木、玻璃杯等材料,让孩子们通过实验操作,自己去发现问题。当孩子们发现不是所有东西磨擦后都有吸力时,我又及时向孩子们讲解了有关静电的知识,解开了孩子们心中的疑团。接着,我又投放了不同大小、质地的纸屑,如绉纸、蜡光纸、硬纸板、塑料纸等,并设置问题:"你能通过磨擦将这些纸吸起来吗?"引导幼儿进一步感知静电现象与物体质地的关系。由此可见,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我们提供各种观察、操作、实验的机会,引导幼儿注意身边的科学现象,支持、鼓励幼儿多观察、多发现、多质疑,为幼儿独立进行科学探究打下基础。
主题产生一天午睡时,子怡在脱衣服时听到了"劈劈啪啪"的声音并感到有点刺痛,觉得很奇怪:"是什么弄得我这么痛?"旁边的嫣嫣说:"有时我脱衣时也会感到痛,晚上还能看见一点点的亮光呢!"这时好多幼儿都说:"我也有过,我也有过。"还有一次,我给女孩子梳头,孩子们发现头发被梳子吸了起来,十分好奇。于是,我就设计了"神奇的静电"这一活动,孩子们非常感兴趣。探索欲望强烈。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非常有意义的课哦!孩子们的兴趣也很高涨,课堂气氛活跃,积极性高,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让我能够改进!让自己下次会做的更好!
科学教案 篇3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孩子呱呱坠地那一天起,他们就用好奇、搜索的眼睛,欣赏着妈妈的笑脸、可爱的布娃娃、悠悠的蓝天和五颜六色的玩具,这些都给孩子带来了无比愉悦的心理体验。再长大些,他们就带着这架“眼睛摄像机”到公园、到动物园、到祖国各地的名胜古迹去游览,更是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陶冶了情操。眼睛引导孩子去发现美、感受美。可是,有时眼睛还会带给我们错觉,如旋转的理发店标志灯、变幻莫测的霓虹灯,吸引了一双双惊奇的眼睛,难道灯也在长个子、霓虹灯也会跑步、做游戏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为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我设计了这一科学活动,意在通过活动,使幼儿进一步感受、体会眼睛看到的错觉现象。
活动目标
1.感知眼睛看到的错觉现象,体验发现的乐趣。
2.初步培养幼儿对错觉游戏的兴趣,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活动准备
1.教具:①色彩鲜艳的花一束;②两组圆形组合图一幅;③花瓶图片一张;④彩色转筒一个。
2.幼儿错觉游戏材料若干:哭笑娃娃、转伞、陀螺、风车、扇子、硬币、色盘、小鸟和笼子双面转片、动画游戏等。
活动过程
一、以游戏“指指点点”形式导入
师:小朋友,我们一起来玩个“指指点点”的游戏吧!
师:“鼻子鼻子眼睛”或“鼻子鼻子嘴巴”……幼儿随指令马上指点相应感官。
(评析:教师以轻松、愉快的“指指点点”游戏,引入课题,使孩子自然进入活动状态。)
二、体会、了解眼睛的用途
教师以变魔术的形式变出一束花,问:
1.我变出来的是什么?你用什么看到我变出来的是一束花?(引出眼睛)
2.眼睛的用途非常大,在日常生活中你的眼睛还看到过什么呢?
幼:我的眼睛可以看东西;我的眼睛可以看路;我去动物园看见了大象;我在幼儿园看见了滑梯;我在大街上看见了公共汽车;我在公园里看到了许多的花、树和草坪;我和爸爸、妈妈去旅游看见了大海……
(评析:教师以变魔术的形式,神秘地变出一束色彩鲜艳的花来吸引幼儿的注意,自然引出眼睛的用途。使幼儿体会了解眼的作用并进行发散思维,扩展生活经验,产生“放眼大自然,世界真精彩”的美妙感受和情感体验。)
三、引导幼儿观察、发现错觉现象
师:看见花儿红的是眼睛,看见草儿绿的是眼睛,可是眼睛看到的一定没错吗?请你睁大眼睛仔细瞧,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1.观察两组圆,请幼儿讲讲自己的发现,初步体会错觉。
①图上有两组圆,两组圆中间的两个圆是一样大呢,还是一个大、一个小?
幼:左边中心的圆大,右边中心的圆小。
②将两个中心圆重叠对比,是一个大一个小吗?
幼:哦,原来两个圆一样大呀!
教师小结:由许多小圈围绕着的中心圆看起来比较大,由许多大圈围绕着的中心圆看起来比较小,通过对比得知,原来两个中心圆是一样大的。这是一种错觉,是眼睛给我们变的“魔术”!
2.观察花瓶图案和彩色转筒,进一步体会错觉现象。
①出示花瓶图案。
师: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幼:一个蓝色的花瓶、杯子、马桶、台灯……
师:如果只看黄颜色部分,你能发现什么?
幼:哇!我看到了两个对脸说话的小人儿。
教师小结:小朋友只看蓝颜色部分,看到了花瓶、杯子、台灯、马桶,只看黄颜色部分时,却发现了两个说话的小人儿,这也是眼睛给我们变的魔术。
②观察彩色条纹的转筒。
师:看一看转筒上面有什么?
幼:转筒上有彩条……
教师正反两个方向转动转筒,问:看看彩条有什么变化?
幼:彩条一会向上跑,一会向下跑……
教师小结:对,老师转动小筒的时候,小朋友看到花纹一会儿向上跑、一会儿向下跑,这也是一种错觉,是眼睛给我们变的“魔术”!
(评析:教师以诗一样的语言总结眼睛看到的现象,并提出疑问:眼睛看到的一定没错吗?适时出示两组圆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感知两个中心圆的大小,初步体会错觉现象。接下来分别观察花瓶图案和转动起来的彩条转筒,进一步发现、体会错觉现象,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操作探索欲望已被充分调动起来,迫不及待地想玩一玩、试一试,难道眼睛真的会看错吗?为下一环节的操作探索做了极好的铺垫。)
四、操作、探索,发现错觉现象
师:眼睛变的魔术真有趣,这里有许多好玩的玩具-,请小朋友动手玩一玩、试一试,用小眼睛仔细观察,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1.教师逐一介绍操作材料:哭笑娃娃、陀螺、转伞、硬币、转筒、魔扇、水果、动画游戏……幼儿自由选择材料,动手操作、探索。
2.请幼儿谈谈自己的发现。
师:小朋友玩得真开心,观察也很仔细,现在大家一起来谈谈自己的新发现!
幼:我发现小鸟飞到了笼子里;我发现小伞这样转,就变大了,那样转,就变小了;我使劲搓这两个硬币,发现变成三个硬币了;这个陀螺上有红色和黄色,可一转起来就变成橘子的颜色了;我看到小蝌蚪找到青蛙妈妈了……
教师小结:小朋友发现的这些现象都是眼睛造成的错觉,也是眼睛变的魔术。
(评析:为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材料,放手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探索、发现错觉现象。各式各样的玩具为幼儿所喜爱,孩子们兴趣浓厚,探索欲望得到了充分满足。孩子是天生的发现家,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教师的动儿创设了宽松的谈话环境,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孩子们畅所欲言,互相交流新发现,体验错觉游戏的奇妙,共享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五、观看录像:生活中的错觉现象
师:在生活中还有许多的错觉现象,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分享一下吧!
师幼交流、分享,体会错觉现象带来的美妙感受。
结束语:生活中我们看到的许许多多错觉现象,不但丰富了我们的生活,还给我们的视觉带来了美的感受。当你在周围的生活中发现错觉现象时,请及时告诉你身边的人,让他们也来和你一起欣赏、分享吧!
科学活动《磁铁吸什么》——新教师过关课课后反思
今天上午第二节课,我执教了我班科学活动《磁铁吸什么》,在本节过关课中又得也有失,有进步的地方,更多的存在了不足,为此,对于本节课我做出如下反思。作为一名新教师,应该通过每一节课收获更多的教学经验,每一次课堂教学后的.反思往往就是下一节课需要改进的地方,所以总是在不断的反思中慢慢成长起来的。
从设计理念的角度出发:我从幼儿的好奇心出发,磁铁对于中班幼儿来说还是很新奇的物体,在区域活动中,也经常会见他们拿磁铁玩出很多的玩法;依据《纲要》精神,让幼儿通过自主探究,初步了解磁铁的性质,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让幼儿借助自主探究,亲历记录磁铁的特性的过程。借助着幼儿对于磁铁这样新鲜事物的新鲜感与好奇心,我选定这节科学课。再说教学过程:在确定了本节课后,我根据我班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方案。最起初的想法是让幼儿通过操作感受磁铁的性质而后利用记录表的形式呈现出来,在考虑到我班幼儿没有尝试过利用记录表记载所以这个想法被耽搁了;导入活动中我利用“小老鼠上灯台”的儿歌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在这个环节中我自认为还是比较好的能够激起幼儿探索的兴趣,但是由于自己在准备的时候磁铁的位置摆放的过于靠前所以有些幼儿能直接说出了我的这个秘密,这是我今后在准备工作方面需要注意的地方,特别是一些小细节;在第一次操作的时候,我让幼儿初步感受磁铁吸物的性质,为幼儿提供了道具——回形针,让磁铁宝宝与回形针宝宝做做游戏,初步感受磁铁能够吸物。可能从科学领域的角度看,我比较直观的像幼儿透露出了磁铁吸物的概念,而在这过程中少了科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目标——让幼儿自主探索,在这个环节中可能缺少了这种让幼儿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探索的乐趣;再话第二次操作,在第一次初步感受的基础上,我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材料,让幼儿通过自己尝试找找那些东西可以和磁铁宝宝成为朋友的,
将其放入有“笑脸”的篮子了,那么既然是找朋友,用“笑脸”的图标呈现可能不能够直观的体现“好朋友”这个概念,可以将其换做“手拉手”的图标,这样就能够一目了然的让幼儿知道磁铁要去找朋友了。在教师总结的这个环节中,我逐一验证了幼儿的操作结果,但是由于每一个小组的材料不同,可能有些幼儿的材料是夹子,有些可能是硬币等等,在验证的这个环节中,我是否可以尝试性的多叫几名幼儿来验证其他组的东西是否能和磁铁成为朋友,不应该只是教师在讲,应多让幼儿尝试探索并验证。在此过程中,我还忘记了一个细小的环节,我没有请每一组幼儿的小组长将各个组的小篮子拿上来,这是我忽略的一个小问题。最后说说我的延伸活动,在延伸活动中,我分别验证最后出示了可以和磁铁做朋友的,不可以和磁铁做朋友的,将其呈现在黑板上;中间有一组幼儿的东西里有“钥匙”,可是钥匙既不是木头做的、也不是塑料做的为什么不能和磁铁宝宝做朋友呢?可能这样的延伸活动对于幼儿来说更有探索意义。
经过了本次新教师过关课,我想较于第一次亮相课相比,自己认为是有进步的,课后在与指导老师的认真交流中我也找到了自己在本节课中的不足与亮点。我想:作为一名老师,总是在不断的充实自我、学习自我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听取别人给予你这节课的评价,才能为下一次的教学做好铺垫,加油吧!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知道食用蒲瓜有什么功效。
2、全面对蒲瓜进行认识。
活动准备
1、电脑一台。
2、一个蒲瓜。
3、小红花若干。
活动过程
一、蒲瓜
1、大家快看这个绿色的是什么啊?
2、你们有说是蔬菜的,说的都不一样,跟老师用电脑查查,就知道是什么了?
3、大家看是蔬菜,看查出来了,我们把它跟照片对比一下,看看我们查找的`对不?
4、看上面显示叫蒲瓜,电脑聪明不?是不什么都知道啊?那以后在家有什么不会的也可以用电脑查找。
5、我们来仔细的认识蒲瓜吧!
二、对蒲瓜认识
1、我们都知道蒲瓜的名字了,我们看看电脑这几张图片,是不都像蒲瓜,看上面怎么写的,原来蒲瓜的果型能长成7类型,水壶蒲、杓子蒲、长扁蒲(瓠子)、葫芦蒲(即葫芦)、海豚蒲、球形蒲、疣廮蒲都是蒲瓜。
2、看蒲瓜秧全株上面都长着软毛,有卷须能攀爬,叶边缘有锯齿,叶面是心形。
3、植物是不先开花后结果,蒲瓜的花只有晚上开,早上就要凋谢了,花朵是白色的。
三、食用蒲瓜功效
1、老师让你们认识蒲瓜知道为什么吗?
2、食用蒲瓜对我们身体好,我们要多认识对身体好的蔬菜。
3、蒲瓜有润心肺、清心热、除烦渴、消肿等功效,好有很多很多功效。
4、大家要多吃蔬菜对我们的身体有很大好处哦!
5、老师出几个问题,看大家对本课学得怎么样,答对的奖励小红花。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获取有关弹性的科学经验,对探索科学现象感兴趣。
2、知道弹性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3、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4、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活动准备:
室外大型玩具。
活动过程:
1、幼儿自由探索材料,感知物体的弹性。
幼儿自由玩,在玩的过程中,引导幼儿多采用几种材料。
教师小结:有些东西玩一玩,看看这些东西用力拉或压它的时候,它就会改变形状,手一松它就能变回来,这样的东西就有弹性。
1、引导幼儿进一笔感知生活中物体的弹性。
教师:请你倒室外再找一找还有哪些物体有弹性,比一比谁找得多。
引导幼儿在室外寻找、区分并讲述哪些物体有弹性、哪些没有弹性。
2、讨论弹性和生活的关系。
教师:你还见过哪些东西有弹性?
教师:有弹性的东西有什么用途呢?
引导幼儿发现弹性与生活的关系。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中,我充分为幼儿创造了条件,引发他们仔细观察,认真体验,提供的材料都是孩子们平时见过的,玩过的,捏捏海绵,拉拉皮筋,压压气球,通过让幼儿对这些有弹性物、体的操作,充分的.感知材料,探究材料,从而获得了有关弹性的经验。并结合幼儿已有的探索经验,提出问题:这些东西它们有一个什么共同的秘密?在教师的启发下幼儿归纳出了弹性的概念。在分类活动中,幼儿再次操作,玩中观察,玩中发现,自然而然的将有弹性的物体和没有弹性的物体进行了分类。活动时,幼儿玩中学,学中玩,自主学习能力有了明显的增强。
存在问题:
关于弹性的概念很大,本次活动的目标只是让幼儿通过操作,初步感知弹性,有些物体所具有的弹性将有待与幼儿长大后再去研究,游戏时教师对乒乓球弹性的讲解只会带给幼儿一种误解。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了解家乡本地几条主要的道路名称,感知立交桥、高速公路、跨海大桥、隧道等不同道路的外形特征与用途。
2.了解道路上的路牌、站牌、站台等设施的用途,体验现代新型道路给人们出行带来的方便。
3.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4.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请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家乡的几条重要道路的图片以及宽阔的马路、立交桥、高速公路、跨海大桥、隧道等不同道路的图片。
2.《不一样的路》教师资源。
3.用大型积木、硬纸板、拱形门等创设一处模拟道路。
活动过程
1.交流“我眼里的路”,知道它们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1)同伴间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看到的路是什么样的?如:宽阔平整的马路,乡间的小路,海边的木栈道等,马路边有一排排的树木,还有路牌、站台、车站牌等。
(2)提问:这下马路和路边的站牌、站台和站牌等设施有哪些用途?
(3)教师小结:道路是为行人和车辆通行的,提示路牌帮助人们辨识各种路,站台和站牌为人们等车出行带来方便。
2.交流“我喜欢的家乡道路”知道家乡几条主要的道路。
(1)请幼儿结合收集的家乡道路的图片,用较连贯的语言讲述自己喜欢的`家乡道路,说说为什么。
(2)引导幼儿认识几条家乡著名的道路,及本地重要的道路。
3.教师利用视频拿到幼儿认识现代交通道路,感受不一样的路。
(1)出示立交桥图片提问:这座桥叫什么?你在哪里见过他?如果现在没有立交桥,我们的道路交通会怎样?
(2)出示高速公路、跨海大桥、隧道的图片,引导幼儿注意这些道路的不同,初步知道他们的一些功能,如高速公路可以提高汽车行驶速度,极大地节省时间和精力,跨海大桥连接起海岸的两端,隧道可以缩短两地之间的距离,
4.组织玩游戏。
教师带幼儿进入模拟道路的场地,请幼儿做“汽车小司机”,“开车”逛家乡的“路”说说这些“路”的特点。如“什么路到了,这里的道路多宽敞等”。
活动延伸:
教师可结合“公共汽车站的游戏”的游戏,带领幼儿认识家乡的路。
幼儿阅读幼儿学习资源4第18~19页,说说这些道路的名称,还知道家乡本地的哪些主要道路,它给人们带来了哪些方便。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豆芽的外型特征及生长过程,知道豆芽是蔬菜,有营养。
2、学习给两种豆芽进行分类并品尝豆芽,养成爱吃蔬菜的好习惯。
3、通过幼儿自己亲自种植豆芽,掌握一些基本的种植方法,培养幼儿参与种植活动的兴趣。
4、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5、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活动重难点:
了解豆芽的外型特征及生长过程。
活动准备:
1、黄豆芽,绿豆芽若干,小脸盆,每人一个,人手一把小铲子,黄豆种,绿豆种若干。
2、多媒体课件。
3、烧熟的豆芽每人一份。
活动过程:
(一)导入激趣:
演示画面“豆芽宝宝在跳舞”,激发幼儿的兴趣。
(二)了解豆芽的'特征。
1、洗豆芽。
请小朋友帮豆芽宝宝洗澡,提醒幼儿一边洗一边仔细观察豆芽宝宝是什么样子的?
提问:“你洗的豆芽宝宝是什么样子的?”幼儿自由讲述,老师出示电脑画面,帮助幼儿了解黄豆芽和绿豆芽的特征。
2、分豆芽。
请幼儿把脸盆里的黄豆芽和绿豆芽分在两个点心盆里,然后送它们回家,边送边说:“黄(绿)豆芽,我送你回家。”
(三)了解豆芽的生长过程。
提问:“你知道豆芽宝宝是怎样长出来的吗?“幼儿自由回答
演示电脑画面,让幼儿了解豆芽的生长过程
(四)了解豆芽的作用。
“你们知道豆芽有什么作用?”
出示烧好的豆芽,让幼儿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让幼儿知道豆芽是有营养的,要多吃豆芽。
(五)师幼合作种豆芽。
教师带领幼儿到自然角种豆芽。
小百科:豆芽,也称芽苗菜,又名巧芽、豆芽菜、如意菜、掐菜、银芽、银针、银苗、芽心、大豆芽、清水豆芽,是各种谷类、豆类、树类的种子培育出可以食用的“芽菜”,也称“活体蔬菜”。品种丰富,营养全面,是常见的蔬菜。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科学教案11-05
科学教案11-03
科学教案(精选)11-25
(经典)科学教案12-12
【精选】科学教案11-28
科学教案[精选]01-17
科学教案09-19
科学教案范文11-17
手的科学教案08-13
科学教案(集合)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