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教案

时间:2023-06-12 11:40:44 教案 我要投稿

三年级语文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三年级语文教案

三年级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会认“替”、“雏”、“姹”、“嫣”,会写“笔”、“纸”、“昏”、“紫”、“航”、“贴”、“紧”这七个字,了解“姹紫嫣红”、“风平浪静”这两个词的意思。

  2、理解课文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中蕴含的互亲互爱、互帮互助的人情美。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蕴含的互亲互爱、互帮互助的人情美。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接到过别人写给你们的信吗?你们给远方的亲人和朋友写过信吗?能给大家说说你接到信或写信时的.感受吗?

  2、当大家写出或接到表达内心真诚情感的来信后,总会感到格外欣喜,这就是信的魅力。一位作家金波老爷爷专门写了一首有关信的诗,让我们一起去读读它,来领悟写信的真谛吧!

  二、初读课文

  1、读课文,读准字音,将课文读通顺。

  2、出示生字卡片,采用多种方式检查生字读音,进行扩词练习。

  3、同桌再读课文,互相纠正读音。

  4、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并对同学提出诚恳的建议。

  三、学习课文

  1、指名读第一节。其他同学找一找:在这段诗里,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话。

  2、理解第1句。

  “用笔和纸”、“用手和心”,对这两部分如何理解呢?

  (重点理解“心”,无论是写什么信,将信写给谁,都要有一颗真诚的心。)

  3、理解第2句。“我多么想写啊”,体会“多么”、“啊”,表现出内心对写信的渴望。

  4、指导朗读。读出真诚和渴盼的情感。(指名读——评价朗读——自由读——齐读。)

  四、小结

  “我多么想写啊,写许多许多的信”,作者的渴望溢于言表,他究竟想写些什么呢?下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非常想用手中的笔和纸,用一颗真诚的心来写许许多多的信。他想帮谁写信?写些什么呢?让我们来看看2——5节。

  二、学习课文2——5节。

  1、自由读2——5节,你最喜欢哪封信,就将写这封信的小节多读几遍。

  2、全班交流。

  A、第二节。理解“雏鸟”,体会出雏鸟对妈妈的期盼之情,并通过朗读把这种期盼表现出来。(猜一猜:雏鸟会对妈妈说些什么?)

  B、第三节。理解“姹紫嫣红”,体会出花朵对蜜蜂的焦急、期盼之情。指导朗读。

  C、第四节。理解“风平浪静”,体会出风平浪静时航海的快乐。(如果你是大海,你会对小船说些什么呢?)指导朗读。

  D、第五节。理解“绵绵细雨”、“无边”,用手势进行表演读。

  3、你还想帮谁写信?学习学习金波爷爷,把你的心声表达出来。

  4、在信中表达真实的想法,表达真诚的情感,这封信就成为了心和情的使者。用你们的朗读将这份心和情表达出来吧!

  5、你喜欢哪一段,就将这一段试着背一背吧!

  三、学习第6节。

  1、指名读第6节。

  2、这一段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句子是什么,你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四、小结

  信可以让相隔千里的人连得更紧,这就是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只要你愿意,你也可以写成一封封情真意切的信,表白自己,帮助别人。

  五、拓展

  你想帮谁写信呢?说一说,再仿照课文写一写。

  六、作业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信

  雏鸟天近黄昏妈妈

  花朵姹紫嫣红蜜蜂

  大海风平浪静小船

  云绵绵春雨云

  树连成森林树

三年级语文教案2

  【教材评价】

  本文是一篇科普类文章,旨在向学生介绍海底的奇异景色和丰富物产,具有很强的科普性和实用性。通过按照事物的几个方面分段,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将知识点有机地连接起来,结构清晰、简洁明了。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中的生字“是否”等词语,理解“窃窃私语”在句子中的意思,背诵第二自然段;

  2.初步学会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分段的方法,能根据问题的提示理解长句与难句的意思;

  3.培养学生用“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有的还好像……”的句式造句的能力;

  4.了解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掌握海底景色的奇异;

  2.能用“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有的还好像……”的句式造句。

  (选择这两点作为重点的原因在于,奇异是第一段的中心词,有利于文章知识的集中与拓展;排比式的句式训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排比的好处,还可以积累写作经验,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能够具体了解海底景色的奇异。

  【教学时间】

  本文适合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掌握“否、窃、汪”3个生字,理解“窃窃私语”等词语的意思,了解海底奇异的景色,感受海洋的奇特;

  第二课时:掌握“肌”等5个生字,理解“梭子”等词语的意思,了解海底丰富的物产,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秘密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海洋意识。

  【教学方法】

  科普类文章往往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课堂讲解:通过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文章中的知识点和重难点,解答学生的疑惑;

  2.示范演练:由老师先进行示范,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句式和用法;

  3.小组合作: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见解和体验,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4.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对于文章知识点和重要内容的掌握程度,提升学习效果。

  “小组合作,自主探索”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既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又能够让学生在探索中得到成长和发展。同时,“感情朗读”和“形象表演或声音模仿”也是很好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出文本中描写的景色和情感,并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美感意识和表演能力。但除此之外,当今的教学也应该接受电化教学的应用,比如利用投影片展示景色,用音乐和录像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课本中的内容。

  以上教学理念和方法,我运用到了课堂中。我的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放飞想象、眼见为实、侧耳倾听、总结全文和作业布置。

  一、放飞想象

  我播放了海浪和海鸟相伴的音乐,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想象放飞出去,感受大海的气息,并请他们回答关于大海的问题。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对海洋的基本认知,而且可以让他们感受到课程的氛围,进入到学习的状态。

  二、眼见为实

  我播放了一段录像,让学生感受到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景象。紧接着,我使用问题激活的方式,让学生自由朗读,并探讨海底的宁静原因。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我也进行板书,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为接下来的探索做好铺垫。

  三、侧耳倾听

  我通过录像展示,让学生感受到海底的黑暗,并介绍了一些深水鱼的特点。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海底的景象,而录像展示则有助于他们记忆深刻。

  四、总结全文

  通过上述三个环节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海底的景象,接下来我引导他们再次阅读课文,并总结课文中描述的海洋世界。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并让他们从全局上把握文章的脉络和主旨。

  五、作业布置

  最后,我布置了一些作业,让学生巩固当天的学习成果。同时,我也邀请学生自主探索,收集关于海洋世界的相关信息,并回来与同学分享。

  海底是否毫无声音?当然不是。

  在课堂上,老师通过教授生字“否”,并强调其发音,引导学生认识设问句及其特点——自问自答,并请学生说出设问句。接着,放一段非常微弱的声音,请学生聆听:可以听到海底动物在窃窃私语。

  并要求学生理解“窃窃私语”的含义,并模拟出“窃窃私语”的样子。然后,问学生这些声音是什么样子的,请求他们感情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并找出划线句子。

  一位学生要朗读划线句子。接着,相互评价读得如何(实际上,评价过程自然引导学生如何阅读)。最后,呈现出这样一句话:“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还好像在打鼾。”

  紧接着,让学生集体朗读这句话。再分析句子的结构——总分结构,同时感受排比句形式使用比喻的影响力(这部分引导学生从阅读中感知——首先是声音形象化,其次是声音种类大量)。然后,让学生认识象声词:“嗡嗡”,“啾啾”,和“汪汪”,并且能模仿并写出三个象声词。最后,落实教学重点,让学生用“有的像……有的像……有的还好像……”造句。由于学生有差异,分别降低难度。

  然后,让学生集体讨论并互相评价,最后进行独立修改。最后再次读一遍,背诵这个句子(分散背诵难点)。

  接下来,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以便了解海底动物发出的其他声音。接着,老师提出疑问:海底不是非常宁静吗?那么为什么又要描述这么多的声音?教导学生理解:宁静并不意味着死寂,听到了如此轻微的声音,更能体现海底的宁静。最后,老师让学生再次情感朗读,并说有余力的同学可以试着背诵。

  最后,回顾全文:

  海底是黑暗而又光亮的世界,宁静却又热闹,神秘而又丰富。板书上列出这些信息,并请学生自学课文第三到第五自然段,了解海底之所以丰富的原因。

  最后,布置作业:完成练习册的第三和第四题。

  2. 自学3-5自然段。

  VI. 白板记录:

  海底:宁静 ── 热闹

  —— 奇特的景色

  黑暗 ── 光明

  这个白板记录的设计旨在突出重点,明显对比和清晰的结构。

  通过我的整个过程设计,学生们不仅可以在文字中感受到海底的奇妙之处,还能通过直观的录像感知,初步唤起他们对海洋的意识。

三年级语文教案3

  一、教材分析

  《燕子专列》是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组的一篇精读课文,主题为爱护周围环境。故事讲述了从南方飞回北方的燕子在瑞士遇到恶劣天气,面临死亡的危险。瑞士政府和居民们联手寻找冻僵的燕子,并用装有空调的列车将它们送到温暖的地方,展现了人与动物之间深厚的感情。此篇文章旨在呼吁人们保护动物。

  通过了解年段目标及教材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和难点。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正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把握全文主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等方式,读懂课文内容,理解重点词句在表达上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人与动物之间的深情,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课文整体的理解和关键词句的把握,体会全文主旨和贯穿全文的爱心,以及保护环境和爱护鸟类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领会描写恶劣气候和环境,以及人们奉献爱心的关系,感受文字描写的效果。

  二、教法

  作为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生活与教材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因此,本课采用提问导入、品读感悟、朗读指导和创设情景法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充分尊重他们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三、学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着重于学生自学自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发展自身。因此,本课引导学生采取品读感悟、自主学习、情感体验和情境想象等学习方式。

  四、教学过程

  在整个授课过程中,本课以“爱”的情感为主线,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爱之情;

  (二)初读悟文,体会同情之情;

  (三)层层研读,感悟关怀之情。

  (四) 拓展延伸,提升博爱情怀

  (一) 创设情境,唤醒喜爱之情

  在新的一天开始时,我与孩子们谈论关于燕子这种候鸟的知识,然后创造一个情境:孩子们,燕子是春天的使者,也是人类的朋友。它们带来了春天的气息,让天空更加灵动,同时也是自然创造的美好音符。为了唤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我安排了学生们背诵第一课《燕子》,并在情感引导下,向学生们介绍了小燕子的可爱之处。这样顺利地引入了新的课程。

  (二) 初读领悟,抒发怜爱之情

  首先我让学生们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对文章的叙述顺序进行梳理。然后,我问学生们一个问题:既然燕子是候鸟,能长途飞行,那为什么还要用专列送呢?孩子们立刻找到了答案:“当地气温骤降,风雪不止,几乎所有昆虫都被冻死了。燕子经过长途跋涉,已经非常疲劳,再加上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濒临死亡。”接下来我引导学生们关注“气温骤降、长途跋涉、饥寒交迫、濒临死亡”等词语来探究。我询问学生们燕子要飞过哪些地方时,让他们先自行描绘,然后告诉他们每年三月份,燕子从南方飞回北方,需要飞行5,000多公里才能到达目的地。在这漫长的旅途中,它们穿越城市、大海、沙漠和高山,每天都要飞行100多公里。当我们深入探究这些重点词语时,学生们深刻感受到燕子在饱经寒冷、饥饿和疲劳的艰难境遇下的可怜和无助。

  接下来,我引导学生们通过角色扮演来体验濒临死亡的小燕子会说什么话。当学生们投入到角色扮演中时,我加以朗读指导,让学生们能够感知自己的焦虑和担忧,进而产生对燕子的怜爱之心。

  (三) 多层次研读,深入理解关爱之情

  当学生们理解燕子所面临的种种艰辛之后,我及时引导他们关注《燕子》第3、4、5自然段,去体会小燕子所受到的关爱究竟来自于哪些方面。通过深入自主阅读,学生们很快就能够找到政府、居民和贝蒂三个层面的关爱。(我的'相机板书:政府、)

  在此基础上,我要求学生们思考这些关爱为何显得如此宝贵,并通过讨论展示对燕子的博爱之情。同时,我帮助学生们感受到关爱不仅是燕子的需要,也是我们大家所需要的。不管是燕子还是人类,相互关爱是我们生存和繁荣的必备条件。

  在这个活动中,我们邀请了三位代表:政府、居民和小姑娘贝蒂来表达他们对燕子的关爱。我们让孩子们先考虑他们对燕子的爱,然后引导他们阅读相关段落,并为他们提供指导和朗读技巧。

  第一位代表是政府,我们重点关注"呼吁"这个关键词。我们为孩子们提供一个情景:假设你是瑞士电视台主持人或广播员,你如何宣传这则新闻?我们让孩子们模拟广播员,为他们提供简单提示,让他们在语言实践中体验政府对燕子的爱心。

  第二位代表是居民,我们着重体会这句话的含义:“听到消息后,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严寒,顶着漫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我们先让孩子们填空,让他们从填空的词语中体会这句话的含义。当孩子们想到"纷纷"这个词的时候,我们进一步引导他们思考所有参与救助燕子的人员,包括老人、年轻人、孩子、政府官员、警察等。我们为孩子们朗读相关段落,让他们通过连贯的读书声,感受到瑞士居民的博爱精神,提升文本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第三位代表是小姑娘贝蒂,我们注重理解“一个叫贝蒂的小姑娘,听到广播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在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山间岩缝里,寻找冻僵的燕子。一天下来,她一个人就救护了十几只燕子。她的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一点也不在乎。”

  我们关注句子中的“一点也不在乎”这个词汇,邀请孩子们用"贝蒂不在乎( ),不在乎( ),不在乎( ),只在乎( )"的句式进行练习。无论孩子们填什么,我们都会尊重他们的想法,并给与充分的肯定。

  我再次设计情境,带领学生体验小贝蒂捧着小燕子的情景,在课文中出现的插图中观察小贝蒂的动作和表情,想象她会向小燕子说些什么。唤起孩子们的情感,感受小贝蒂珍惜生命的心情,再次朗读课文以表达情感。

  政府的呼吁和居民的救助,都展现了瑞士人民对燕子的热爱。我始终让学生接触到文本,创造情境,在留白处开启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这体现了“以情为基点、以读为主线、以悟为手段”的设计理念。

  爱是一种神奇的语言,可以沟通人类与动物之间的情感。在这一刻,濒临死亡的小燕子,恢复了生命和活力,不停地唧唧喳喳叫着。我让孩子们朗读课文开头和结尾,在想象自己站在送燕子的行列中的同时,思考对远去的燕子说些什么。假设他们是其中一只获救的燕子,又会如何向人类表达感激之情?

  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解、感受和表达能力的重要课程,将文本内容和语言表达融为一体。

  最后,拓展和延伸让我们深入了解保护动物和爱护环境的意识,我带来一个真实的故事,让孩子们分享和讲述在我们生活中有多少感人的人与动物的故事。这样的设计将深深触动孩子们的心灵,让他们remember的词语是“爱”。

  我的板书简明形象,突出爱这一中心,让孩子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年级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3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筑路工人的行动中受到教育,培养爱护花草树木、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步骤:

  (一)揭示课题

  1.如果在修一条路时,前面遇到一棵树,你打算怎样办?

  2.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11课《路旁的橡树》。

  (二)自学

  出示自学提示

  ①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②一边读、一边想:每段讲的是什么?

  ③把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反复读。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说一说:每段讲的是什么?

  理解“宽阔、平坦、沉重、不约而同、赞叹”等词语。

  2.置疑

  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交流。

  (四)再读课文

  1.一边读、一边想:为什么人们赞叹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说明了什么?

  2.大家讨论、交流。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总结

  学了这篇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想法?

  在选择是保树,还是砍树修路时,筑路人毅然选择了保树,宁可多费力气,多花钱,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教案点评: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示例二点评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语言简练,含义深刻。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多给学生读书的机会,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读中理解,读中悟情,把对筑路工人高尚行为的赞美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探究活动

  卫生纸纸芯应当省去

  我们平时使用的筒装卫生纸,里面都衬有一个硬纸板芯,用完外面的卫生纸,纸内的那个纸芯子也就变成了垃圾。

  去掉那个纸芯,一点也不影响卫生纸的质量,也不影响使用。别笑看了这小小的一个圆纸芯,它可是拿木材等资源换来的!以城市每户家庭月消耗15筒算,那么,全国1亿户家庭月消耗卫生纸就达15亿筒之巨,而一年的`数量更是达到了180亿筒这一天文数字。再加上宾馆、单位所用,这卫生纸的消耗量是多么是多么惊人。那么,用于这二三百亿筒卫生纸的硬纸板芯又需多少木材?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可遗憾的是,为此而倒下的几百万、上千万立方米的树木,仅仅只是做一点“内衬”而已,根本起不到丝毫的作用。这岂只是可惜,而是对有限的森林资源的糟蹋!

  今天,环境恶化已到了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危险关头,环境保护已是刻不容缓的头等大事。有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千方百计,想尽一切办法,包括从大处着眼和从小处入手来节约资源,来维护生态平衡,来坚决杜绝各方面的浪费。联想到卫生纸,自然应该省去这个纸芯。当然,在生产、消费领域,由于过度包装,由于画蛇添足,可以省去的地方还有许多。我想,节省资源,简洁包装,减少浪费,应该成为新世纪的主旋律。对此,除了企业增强环保意识,自觉把自己的生产(包括包装)纳入环保的轨道之外,还期待政策法规的完善,从法律上来遏制过度的包装和浪费。

  看了《卫生纸芯应当省去》一文后,你受到哪些启发?

  找一找我们学习、生活中还存在着哪些浪费资源的现象;写出你所了解的情况(可用数字法、举例说明等方法),想一想有没有解决现状的办法。

  也可以采用写建议书的形式给相关的部门,针对具体问题提出解决的几条建议。

  下面向同学们推荐一篇刘寅同学写的建议书,供大家参考。

  建议书

  康居小区管理处的叔叔阿姨们:

  咱们小区刚建立了不到两年,环境建设等方面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我想给您们提几条建议:

  一、春天到了,别的小区里草绿了,花开了,可咱们小区却光秃秃的,一片荒芜的景象。所以,我认为咱们应该腾出一片空地,种上草籽,撒上花种,移植树木,既让我们小区的空气清鲜,又使环境优美。另外,应该派专职人员定期修剪,浇水。

  二、平时,我们这些学生想下楼玩球、做游戏,都没有一个固定的场所。打篮球,没有篮筐;打乒乓球,没有台子;打网球、羽毛球,又没有网子。看到其它小区的学生尽情地玩耍,我们既羡慕又妒忌。所以,我想请小区为我们开辟一块游戏的场所,设置一些体育器材和设备。

三年级语文教案5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重点,编者的主要意图,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部分新词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读懂课文内容,能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句子,体会秋天放风筝给孩子带来的乐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验童年生活的快乐。

  难点:在引导理解孩子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的。

  二、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本课设计中我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以读代讲、读思结合,同时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个性化表达的能力。

  三、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地为学生创造一个具体、生动、形象的情境,并通过适当的方式把学生完全带入这个情境,才能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的启发下有效地进行学习。在教学本课时,我就通过生动优美的语言、丰富多彩的图片、及多次的角色转化,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新知。

  2、赏析教学法:即品读课文,感受语言美。我主要是通过对文中的句、段进行品析,采用了以读代讲 法、品词析句法,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在朗读中逐渐由文字深入到情感深处,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0要、最基本的手段和方法之一。我还在朗读中让学生训练语言文字,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在朗读中发展思维,在朗读中陶冶情感。最终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四、说学法:

  教学本课时,我指导学生采用了自主学习法和合作学习法,在学习生字环节和学习“做、放、找”哪一部分最有趣时,用上了这两个学习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学习相结合,教学中既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尝试以自己特有的目光认知、感受课文,又在学生认真思考之后,让其参与到合作探究的学习之中,互相倾诉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独特感受,将课文内容的学习巧妙地融于情感的交流之中,互相取长补短,初步实现由对文字的感知过渡到情感的体验)

  五、说教学过程

  在本课的学习中我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辛勤的良好的课堂氛围,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教学。

  1、唤起情感,激趣导入

  首先让同学说说自己在童年最快乐的事与大家一起分享,提出贴近生活、情感兴趣的问题有利于在一开始就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为课文的学习开设了一个不错的开端。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在朗读中检查学生生字读音,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词语,变枯燥为生动,学生才有想读课文的欲 望,为课文的学习进行铺垫。

  3、细读深究,体悟情感

  (1)感悟做风筝的乐趣。让学生找出描写做风筝时表现心情的句子,并通过想和同桌交流风筝什么都不像,却还把它叫做“幸福鸟”的原因,让学生体会做风筝的快乐,学生独立思考之后,让其参与到合作探究的学习中,互相说说自己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将课文内容的学习巧妙的融入情感的交流之中,互相取长补短,初步实现由对文字的感知过度到对情感的`体验。

  (2)感悟放风筝的快乐。通过朗读第3自然段,找出这一自然段描写风筝飞起来的词语,从内容上感受放风筝的心情,再联系生活想象自己放风筝时的情景,自己在放飞风筝时的动作、语言、心情等。让生活在课堂中回放,并观看放风筝时图片,让放风筝的快乐感染着每一个孩子,这样的设计能使其更加投入自己的情感,学生在富有情感的朗读中如同身临其境,多次通过角色转换的方式,让学生尝试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体会做风筝、放风筝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实现情感的转移。

  (3)体验找风筝的心情。教师配悲伤音乐范读风筝飞走时的心情,学生谈谈自己听后的感受,并通过找描写心情难过的词语,进一步理解此时的心情,用自己的动作、语言,理解两个关键词“大惊失色”、“千呼万唤”来深入体会由快乐到难过的心情变化,朗读的指导也就水到渠成,并通过寻找风筝来找回那份快乐,此时进一步拓展,请学生想象找到风筝和没找到风筝的心情变化。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创新离不开想像,想象离不开假设。一个事件可以有多种办法,一个故事可以有多种结局。教师要善于用假设延伸课文内容,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三年级语文教案6

  教学目标:

  1、认读6个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在评画讨论的过程中,感受画中的丰富想像力,体会孩子们的善良、正直,受到关爱别人、关心环境的美好心灵感染。

  4、参与绘画比赛,在说“画”中,练习想像,渗透人文关怀。

  教学重点:

  在朗读、评画中感受画中的丰富想像力,体会孩子们的善良、正直,受到关爱别人、关心环境的美好心灵感染。

  教学难点:

  想象画的内容,感受孩子们的善良、正直,对“参赛作品”做出正确的评价,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评价观。

  教具准备:

  xxxx。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理念:

  1、突出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在语言文字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2、发挥语文教育的熏陶作用,注意挖掘课文内容的价值取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参加过绘画比赛吗?今天我们以评委的身份去参加一场比赛。

  (学生读课文)

  [环节意图]创设情景,转换学生的身份。

  二、新授课:

  (一)朗读课文

  1、小组内朗读,互相检查读音。

  2、出示词语,指名带读。

  绘画金灿灿宫殿清澈强盗金箍棒打滚儿

  [环节意图]读准字音,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3、理解内容,分角色朗读课文

  六人一组,分配好角色后练习朗读。教师参与朗读,进行个别指导。

  请一组同学到前面来,让我们听听参赛的小选手是怎么介绍自己的作品的?

  [环节意图]指导朗读,体会介绍作品的顺序。

  (二)展开评价,形成科学的评价观

  1、听了他们的.介绍,你认为谁的画该得第一名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全班展开讨论)

  [环节意图]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教师从发言中掌握学生评价的标准。

  2、刘老师听了同学们的建议有些为难,到底采用谁的意见可不能一个人说了算,咱们来制定一个方案吧!

  (或以不同标准评出单方面,或评出并列第一)

  全班根据方案进行评选

  [环节意图]培养正确的评价观,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3、为你最喜欢的一幅画起个名字吧!(板书作品名称,依评选结果对号入座)

  [环节意图]发散学生思维,利用思维的变通性增强创新意识。

  三、拓展:

  你想画什么?

  像参赛的选手一样讲一讲你这幅画的内容。

  [环节意图]

  四、作业:

  画一幅画,把它介绍给自己的家长。听听他们的评价。

  五、板书设计:

  谁该得第一

  课后反思:学生在朗读上没有困难,在分析谁该得第一时,每个孩子都能发达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三年级语文教案7

  今天我要讲的是来源于义务教育新课程语文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三篇课文《找骆驼》。

  教材内容

  《找骆驼》是小学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是第五单元的第一篇阅读课文。主要情节是一位商人在路上走失了一只骆驼,向一位老人打听后,老人通过仅观察到的现象,准确分析判断而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学生情况分析

  教师的设计需要与学生的情况相符合。在设计这节课之前,我先对本班学生的情况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我了解到学生已经预习了课文,对课文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不够具体。此外,在朗读课文时,学生的情感表现还需加强。鉴于此,我设计了这节课。

  设计理念:

  1、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质疑探究,使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2、通过个性化阅读方式,自读、自悟,理解老人的推理过程;

  3、转换角色,显露个性化思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遇事需要观察细致,认真分析问题,才能得出正确结论,并练习使用因果句式表达;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解决文中老人如何知道骆驼的下落问题,初步培养询问、解答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认真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老人如何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峰骆驼,并知道为什么老人要让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寻找骆驼。

  教学难点:理解老人的推理过程,并知道老人所想出的找骆驼方法的优点。

  教学流程:

  一、巧设悬念,引起学生兴趣

  1. 同学们看,这是什么?你们对骆驼有多少了解?

  2.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与骆驼有关的课文,通过学习,你们将会获得很多启 insight。我们一起读题,预习后,你们对课文已经有了什么理解和想法了?(学生进行交流)

  随机板书出示:

  —骆驼(走失)

  —商人(寻找)

  —老人(指点)

  二、引发思考,帮助学生享受学习乐趣。《语文课程新标准》中要求学生:“对于课文的内容和表达,要有自己的心得,能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问题,并能与同学合作,共同探讨难点问题。”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本单元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因此,我的设计如下:

  1. 之前,我们通过学习已经了解到很多问题了,但是,你们是否还有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呢?(引发学生的思考并激励学生质疑)

  2. 总结:刚才大家提出了很多问题,有些问题只需仔细读课文即可解决,而有些问题则需要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探究。你们可以思考一下,在本篇课文中是否有值得我们共同研究的问题呢?

  3. 课文中有一个句子提示老人告诉商人寻找骆驼的方法,快速朗读课文找出这个句子并用“____”标记它。(提供学生定位句子的机会)

  课件展示:“至于骆驼究竟往哪儿去了,你应该顺着它的脚印去找。”

  4.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这个句子,并陈述自己的理解。有没有其他的有趣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思考句子的深层内涵,引发更多的思考和讨论)

  三、重点培养,引导学生探索。

  1. 提出本节课的研究问题:既然老人没有亲眼看见骆驼,那他怎么知道商人失去的那头骆驼的情况?为什么要让商人跟随骆驼的足迹找到骆驼?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方法来研究这两个问题?(帮助学生梳理问题,并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

  2. 学生自主讨论并展开研究。

  3. 分享和反馈:

  ①老人观察到了什么?文本上如何描述?

  ②随机呈现:“看到”和 “脚印左轻右重”

  也看到:“树叶有咬痕 ”

  ③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老人看到的情景。

  ④为什么使用“看到”、“又看到”、“还看到”这些词?展示:仔细观察。

  ⑤老人根据观察得出什么结论?展示:得出结论。

  ⑥根据答案依次呈现:“左跛”、“左边驮着麻和右边驮着米”和“缺一颗牙齿”。

  ⑦使用“因为……所以……”和“……那是因为……”这些句式,表述老人根据他的观察得出的结论。

  老人的推理过程:从“仔细观察”到“得出结论”,中间还需要有一个思考、分析的过程。现在请大家学着老人的样子来思考分析一下,看看老人是怎样一步一步想过来的呢?

  交流与表演:左脚跛怎么走路、图片掉落的'蜜和米、树叶上哪片是骆驼啃过的。师生对老人分析判断的话。

  小结:老人经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分析,才得出正确的结论。那么,老人看到的情况有三个,他为什么要要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呢?

  请同学们朗读老人不紧不慢说的话。

  课外拓展:

  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实践能力,我设计了课外拓展的训练:假设你是那位商人,在回来的路上遇到了老人,你会说些什么?让学生们重温推理的思路,让每个人都有机会表现自己的独特思维。

  课堂小结:

  1、通过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

  2、还有什么疑问吗?

  课后反思:

  在本堂课中,学生们的表现非常出色。首先,他们预习得非常充分;其次,他们对学习很积极。

  但是,我也反思出了自己的不足。首先,我的语言表达不够丰富,一些激励性语言不够充分,我也习惯性地重复学生的观点。其次,我还不能真正地投入到课堂中。

  最后,我深深地体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朗读应该是情感体验的表现、把自己的独特情感体验在朗读中体现出来。”然而,在具体教学中,我却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在语文教学中,我会努力让“活动”与“语文”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活动为基础,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自觉性、积极性和独立性,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觉地学习语文,用语文。我也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让那些富有个性的思维方式、独特的思维使课堂焕发活力,也要让学生还语文以自然的面目,张扬他们的个性。

三年级语文教案8

  《小狗学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11个生字,学习本课新词,掌握5个多音字。

  2、品析人物形象,体会童话的特点及阅读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品析人物形象,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童话的特点。

  2、一边读,一边预测故事情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培养阅读和感悟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从对话描写中感知人物形象。

  2、增补课文情节,进行想象思维训练,预测故事内容,并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学难点】

  1、对童话主旨和借助想象反映生活的写法的理解。

  2、体会、挖掘课文幽默的语言所蕴藏的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多媒体导入新课。

  出示多媒体课件:小动物们的叫声

  同学们,你们听,这是一些小动物们的叫声:小鸡的叽叽声,小鸭子的嘎嘎声,老牛的哞哞声,还有小狗的汪汪声……小动物们的叫声各不相同。如果,小鸡有一天发出了嘎嘎的叫声,你们肯定觉得奇怪。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动物叫声的童话——《小狗学叫》。

  板书:14_小狗学叫

  设计意图:

  童话是小学生喜欢的文体之一。利用童话中出现的小动物唤起他们的阅读兴趣,进而让他们在初步掌握文体特点的基础上展开本课的.学习。

  二、初次阅读,学习生字。

  1、自由朗读课文,在读课文的同时,标记不熟悉的生字、生词,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2、出示多媒体课件:生字、生词。检查预习情况。

  (1)熟读生字。

  讨厌怒火批评访问差不多忍着模仿疯狂汪汪搞不清

  (2)牢记多音字。

  三、朗读教学。

  1、分角色朗读课文。

  (1)明确课文中出场人物的名单、人数。(旁白1人,不会叫的狗1人,其他角色各1人)(2)分组指定注意几个主要角色的对话朗读的重音、声调、节奏。

  (3)揣摩人物心理,把握角色形象。

  (4)分配角色,进行朗读。

  2、师生交流,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

  分角色朗读。学生们在有声有色的角色朗读中,个性得以彰显,更得以感悟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四、品评形象,深入理解。

  出示多媒体课件:图片

  1、课文中的“别人”、小公鸡、狐狸、杜鹃是如何看待这只不会叫的小狗的?师生交流,并总结。

  板书:“别人”——疑惑、不屑小公鸡——关心小狗,诚心诚意地教它狐狸——嘲笑、看不起杜鹃——怜悯、关心

  2、童话中经常把一切事物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的思想感情、行为动作和说话做事的能力。例如,本文中的小公鸡、狐狸、杜鹃、小狗等进入了童话领域就都“活”了。

  3、故事里的小狗是一只怎样的小狗?

  (1)不幸、可怜。(它因为不会叫而受到别人的嘲笑)

  (2)勤奋刻苦、坚持不懈。(它每次学习叫都是一遍一遍地练习)

  (3)有尊严、有追求、不甘人后。(虽然老遇到困难,但是它却没有放弃,一次又一次地追求目标)

  设计意图:

  童话中的主人公是一篇童话重点刻画的对象。阅读童话,要通过体味主人公的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明确主人公的形象特征,从而感知文章所表达的含义。

  五、预测结局,拓展延伸。

  本文最为有趣的是作者为自己的童话作品设计了一些不同的结局。你认为哪种结局更好一些,为什么?(学生分小组讨论,明确后,教师加以适当的点评。)

  1、比如,第一种结局的迷失自我,第二种结局的平庸,第三种结局,小狗找到了自己真正的位置。当然,如果学生能对第一、二种结局有新的理解,也要给予肯定。

  2、学生们可能有多种预测,但在评价时要明确一点,童话中的幻想不是胡思乱想,夸张不是不合逻辑地随意编造,童话中的幻想、夸张都是根植于现实生活的,都是有依据的。

  设计意图:

  童话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它里面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对现实的社会和人生有着一种象征和隐喻,不能孤立地仅仅将形象放在童话本身的情节中去理解,而应联系现实生活,思考其中蕴藏的有关生活的启示。

  六、课堂小结。

  我们每个人都在童话的伴随下成长,被其中美妙的故事和奇异的幻想吸引过、陶醉过。

  童话《小狗学叫》展现了一个真实的世界,同时还告诉大家应该怎么做以及努力之后这个世界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希望同学们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所体会,有所收获。

三年级语文教案9

  教学目标:

  1、通过检查预习,了解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理解词语。

  2、重点指导朗读指定句子,并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体会重点句的写法。

  3、学习课文“总—分”的写法,把自己知道的有趣的机器人情况跟同学交流。

  4、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机器人的有趣,对机器人产生兴趣,受到科普教育。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介绍了哪几种机器人导游,朗读指定的句子,并能够说出自己的感受。对机器人产生兴趣,受到科普教育。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能够体会到重点段落的写法以及全篇文章的脉络。

  教具准备:

  课件,查阅的资料。

  一、情境引入

  谁搜集了有关机器人的资料了?在你们了解到的这些机器人中,有没有特别有趣的,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你们了解到的这些机器人真的很有意思。今天我们还要认识几个更有趣的机器人。(板书:30有趣的机器人导游)

  二、检查预习

  1、检查词语:你们搜集资料做得这么好,我想你们预习的也一定很充分,看看这些词语你会不会读。(课件演示,逐个出示词语)

  需要讲解游览求救介绍指挥

  简单甚至历届劳驾冲

  指导个别词的读音、写法和意思。

  2、检查读课文:通过预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字词,那谁愿意读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听他的字音读得准不准句子读的通顺不通顺。谁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

  三、学习课文

  1、师: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注意看默读提示:(课件出示默读提示)

  (1)第一自然段中“如果为你导游的是机器人,那可就别有一番情趣了”加点的词是什么意思?

  (2)文中介绍了哪几个机器人导游?哪个介绍的最详细?

  师:“别”就是“另外”的意思。用机器人当导游,还会增加另外的情趣。文中又介绍了哪几个有趣的机器人呢?

  (师:板书:灵灵、莹莹、童童、哈力)

  2、师: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找一找你从哪儿感受到了灵灵的有趣?(生:先读句子,再说出自己的感受。)

  第1句:随着场景的.变化为大家讲解就是到哪个场景就讲哪个场景的情况,还有哪儿写了它的有趣?

  第2—6句:哪几句话写了它的快乐。带着你的感受再读一读。出示(2—6句)看看这几句话是围绕哪句话写的?师:那你们知道这几句话是用什么方法把灵灵的快乐写具体的吗?让我们再读读这几句话,体会这种总分的写法。(齐读第一句,分4组,读后面4句)

  第7句:机器人也能像人一样既有快乐又有烦恼,真是太有趣了。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来齐读第三自然段吧!

  3、师:在读第3自然段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灵灵的有趣,那哈尔滨的机器人导游也像灵灵这么有趣吗?

  请同学们结合书中插图默读第四自然段,读后想一想,你最喜欢哪个机器人导游,为什么喜欢它?做好批注。

  师:先说你喜欢谁,为什么喜欢它,再读读描写它的句子。(师板书:热情多才多艺音乐家)

  师:这三个机器人导游,各有各的本领,但它们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共同的印象,那就是(有趣)

  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去读读第四自然段。

  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我听出了这几个机器人导游真是太有趣了。那你们知道这段是用什么方法来写的吗?

  谁能说说这段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

  师:让我们合作再来读读第四自然段,体会一下这种写法。

  老师读第1句,后面同学们齐读。

  四、回归整体

  师:今天认识的这4位机器人导游你们觉得怎么样?

  让我们读读课文最后一句话。

  生齐读:这些机器人导游多么有趣呀!(板书:有趣)

  请你们再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课文开始写了什么?结尾写了什么?中间写四个机器人导游又是围绕什么来写的呢?全文都在围绕着“有趣”写,这种写法叫“总—分—总”的写法。(板书:“总—分—总”)

  作者用这种写法把这几个机器人导游写得多清楚呀,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可以尝试着用这种写法。

  今天认识的四个机器人导游,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着你的感受再去读读课文,体会机器人导游的有趣和课文“总—分—总”的写法。

  五、拓展延伸

  师:了解了这么多有趣的机器人,你们想知道世界上第一个机器人是谁研制出来的吗?

  1、世界上第一个机器人是一个电动机器人,是美国一位名叫温兹利的工程师,在1927年研制出的。它可以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但是还不会走动。

  2、老师还有一个更有趣的机器人想介绍给大家。(出示图片)这是目前研制出的最小的机器人。它只有一个纽扣那么大,重量还不到5克,已经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你能像老师这样用“总—分”的方法来介绍一下你觉得有趣的机器人吗?

  六、小结

  这节课,通过课文的学习和资料的交流,使我们感受到了机器人带给我们的无穷乐趣,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有一个有趣的机器人会是你研制出来的呢!

  课下请同学们学习课文中“总—分”的写法,把你觉得有趣的机器人写成一段话。板书:有趣的,也可以写一件玩具或一种小动物,下节课我们再一起交流。

  板书设计:

  30有趣的机器人导游

  灵灵快乐

  莹莹热情

  童童多才多艺

  别有一番情趣哈力音乐家有趣

  总——分——总

  有趣的作业

  1、朗读课文。

  2、用“总—分”的写法写自己觉得有趣的物品。

三年级语文教案10

  教学目标:

  1.了解金丝猴的外形、生活习性和生活方式。

  2.知道为什么称金丝猴为“国宝”,懂得要保护金丝猴。

  教学重点:

  1.了解金丝猴的外形、生活习性和生活方式。

  2.知道为什么称金丝猴为“国宝”。

  教学难点:

  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金丝猴资料、图片

  课时:

  1课时

  教学理念:

  给学生完全自主的空间,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通过表格、质疑等形式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几天到动物园中看到了世界上最小的猴,今天我们还要认识一种猴,它叫——金丝猴。

  在读课文之前,你想了解金丝猴什么?(困)

  好!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自己到课文中去找一找。

  二、初读课文

  1、自己读课文

  2、标出自然段(同桌互相检查是否标得准确)

  3、同桌互相读(检查语句是否读通顺,朗读是否正确、流利)

  三、自读自悟

  1、回答问题(根据黑板上学生的.提问进行朗读解答)

  2、默读课文,文中标划,口头填表

  3、说说为什么称金丝猴为“国宝”。

  课后反思:

  文中的很多词语虽然学生读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学生在预习时比较认真,从学生的读书情况来看,预习的效果较好。

三年级语文教案1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感受生活的快乐。

  3、结合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像,训练学生说写能力。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理解“这风一样的日子”的含义

  2、发挥想像,模仿文中相关内容进行练说

  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在夏天最喜欢玩什么?(雨天玩水、滑旱冰、骑车、放风筝....)而在乡村孩子 的童年记忆里,泥巴是他们的珍爱。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回忆童年的课文。板书课题,师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

  2、检查识字

  3、找学生“开火车”读文,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并加以指导,帮助其纠正。

  4、再读课文,理清条理,弄清:课文讲了什么内容?讨论交流后,板书: 涅泥人,泥物 孩子们 备下野餐 课文主要讲了孩子们捏泥人,泥物活灵活现,饿了累了备下野餐,快乐无比。

  三、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1、文中的哪些段落语句让你感受到童年的快乐呢?我们再次走进课文,默读课文,找到并画出你喜欢的段落句子。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读。

  ★班上交流。先把自己喜欢的句段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然后再说明喜欢的理由。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加以指导:要读出开心、快乐的情感。

  A、第3自然段

  (1)“撒欢”是什么意思?你有没有撒欢的时候?都是在什么情况下撒欢的?

  (2)一个“撒欢”,多么形象,多么传神,孩子们玩泥巴的急切心情跃然纸上。

  (3)再读这部分,看你能不能读到那些玩泥巴孩子的心里去!

  B、读捏泥人泥物一段(第4自然段)

  (修饰词用的比较准确,使孩子们捏出的泥人泥物活灵活现)

  (1)想想看,孩子们除了涅书中提到的人、物外,还可能捏些什么?它们又各有什么特 点?请依照书中的`格式试着说一说。

  (2)读这一部分时,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表现出一种活泼、快乐的感情。

  (3)这部分写出孩子们捏得尽兴,还写出了唱得尽兴。谁来读一读?

  (4)这段话还写出了“三美”白牙、黑泥鳅、红泥哨写出色彩之美。 清亮亮。脆生生用ABB式写出声音之美。

  为秋日沉寂的田野平添了无限生机写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C、饿了累了准备野餐这一段(第5自然段)

  用了“不是…就是”说明孩子们是不愁吃的,在寻找吃的过程中体会到孩子们的天真快乐。用这个关联词语说话。

  2、引导学生讨论

  (1)文中有两句几乎一样的话,把他们找出来画出来,然后观察它们在文中所处的位置,读一读,再动脑想一想:这两句话是不是重复了?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

  (2)在开篇部分写“这风一样的日子哟”结尾部分写“啊,童年的泥巴,那风一样的日子哟”是比喻句,开篇说明童年时光虽然美好,但更为短暂,感叹时光流逝之快。结尾与开头相呼应,说明作者对童年十分眷恋。

  四、总结

  童年是金色的,童年是一首欢快的歌,玩泥巴师童年生活中一段最快乐的时光,那活灵活现的泥人,泥物是多么让人难以忘怀呀!

  板书设计:

  童 年 的 泥 巴

  捏泥人、泥物——捏得尽兴

  孩子们 唱得尽兴 快乐无比

  备 下 野 餐——吃得尽兴

三年级语文教案12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等6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中的牧童机灵可爱、天真可爱的形象。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看图导入

  1.(板书“见”)小朋友,你们能给这个老朋友组个词吗?(生组)是呀,看见、听见都是见,看来呀,用上眼睛,用上耳朵,都能有所发现!老师这儿有一幅画,你能用上眼睛和耳朵发现什么呢?

  2.出示图片,学生观察,回答。

  (1)林樾:你觉得这是一片怎样的树林?

  对,这样郁郁葱葱、十分茂密的树林就可以称为“林樾”(板书)仔细观察这个词,它有什么特点?(都有木)一组小火车读一读――齐读。

  (2)牧童:(学生说“我看到了小孩骑着黄牛”时直接板书“骑黄牛”)你再仔细看看,这个小孩子在干什么的?这样放牛放羊就叫放牧,放牧的孩子就称为“牧童”。(板书)指名读。

  (3)蝉:“知了”还有一个名字,叫“蝉”知了是一种昆虫,所以左边是虫,右边读chán,是一个形声字。(字卡,指名读)听,你们听见蝉儿的声音了吗?(播放蝉叫声)是呀,蝉儿正在鸣叫呢!像这样正在鸣叫的蝉可以称为“鸣蝉”。再开一列火车读读――齐读。

  3.你还有其它的所看、所听吗?

  二、揭题

  1.以上是同学们看见、听见的,是“我们”的“所见”。(板书“我们”)在两百多年前的清代,有位诗人叫袁枚,他是个善于观察、描摹细致的人,他亲眼看见,亲耳听到了这画中的美景,并把这些“所见”写成了一首诗,请你们仔细读读袁枚的《所见》,看看他比我们多看见、多听见了什么?

  2.第一次读诗我们可以做什么呢?学生自由读诗。

  3.先请小朋友一行一行来读诗,其他同学竖起耳朵仔细听,听听他读正确了吗?(随机正音)

  4.四人小组合作读,每人读一句,先自由练习,等会我们比比哪个小组读得对。(先自由,再站起来,发现读错的'句子再纠正、齐读。)

  5.大家一起再正确地、流利地、响亮地把古诗朗读一次。

  三、情景感悟、评赏古诗

  1.现在我们来找找袁枚的所见比我们的所见多了什么?

  2.生交流。

  (1)“歌声振林樾”:(我听到了牧童的“歌声”)(板书),这歌声怎么样?(声音响亮,在树林里回荡)从哪个字感受到的?(“振”板书)

  谁能用朗读表现出牧童放声歌唱的样子?(指名读)

  师引读:瞧,牧童正在快乐地唱;牧童悠闲地唱;牧童美美地唱;牧童响亮地唱;牧童清脆地唱。

  (2)“意欲捕鸣蝉”:已经去“捕”了吗?(板书“捕”)从哪看出来?(板书“意欲” )这就是指想要的意思。

  袁枚怎么知道牧童的想法的呢?(仔细看,发现牧童的眼睛一动不动,嘴巴张大,已经不再唱了,出示“闭口”,站住不动了,出示“立”,牛也不再继续前进了,惟恐惊动了知了。)

  请你边想象边来读好这句。

  4.看来,袁枚不仅看到了景物,还发现了牧童的许多动作,有“骑、振、捕、闭、立这样一写,牧童的形象就被袁枚写活了,仿佛活生生地站在我们面前呢!我们比比,看谁能把牧童给读活了。

  5.生同桌比赛读,男女生比赛读。

  6.读完诗,你猜想一下牧童捕到蝉了吗?(不管牧童有没有捕到蝉,让我们把想象继续下去吧!)

  四、背诵全诗

  1.看看这张画,让我们想象着古诗的内容,在头脑中像放电影一样,自由练习背诵。

  2.谁愿意站起来背给大家听?同学点评。

  3.一起有感情地背诵。

  五、指导写字

  1.在这首诗中要求我们会写的字有五个,这两个字有点特别,出示“立、童”看看这两个字有什么相似和不同的地方?(“立”要写得方正,像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一样,“童”上的立字头要写得扁些,在横中线的上方点,还有好多立字头的字如“意、音、亲”都是这样的。这个小窍门可得记住了!)师范写。

  2.现在就请你们自己在书本上练一练吧。

  小朋友们,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让我们从小热爱它、诵读它、品味它吧!

三年级语文教案13

  第一课时

  知识与技能

  1、会认,会写本课的12个生字;

  2、能借助词典理解生词。

  过程与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懂得同学之间要友好相处,相亲相爱,与人相处应规范自己行为。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本课12个生字。

  难点:理解课文意义。

  教法与学法

  教法:质疑、引导、点拨。

  学法: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一课,我们来学习一个与教育家陶行知爷爷有关的故事。

  二、自读课文

  1、提示: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看谁能弄清楚下面的问题:

  (1)课文为什么样要以“难忘的小诗”为题目?为了一件什么事?

  (2)朗读小诗以后,“我们”的心里觉得怎么样?

  (3)结果怎样?

  2、学生自读。

  3、把生字的字音读准,用的.办法识记字形。

  三、检查识字情况,老师相机指导

  难忘、但是、难免、骂人、注视、不甘示弱,朗读

  四、再读课文

  1、要求巩固生字读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注意故事情节是怎么样发展的?

  五、注意结构、整体把握

  课文从哪到哪写的是“争吵”?

  六、学习第1、2自然段

  1、学生轻声朗读课文,要求根据人物的情绪读出相应的语气。

  2、指名读、齐读。

  3、小结:

  这两自然段写了陶校长处理小磨擦自有办法,到两位同学发生争吵,为后面两首小诗的出现打下埋伏。

  七、巩固生字。

  重点提示字形中容易写错的地方。

  第二课时

  知识与技能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

  2、指导学生尝试自编小诗

  过程与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懂得同学之间要友好相处,相亲相爱,与人相处应规范自己行为。

  重点、难点

  重点:仿写句子。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

  教法与学法

  教法:质疑、引导、点拨。

  学法: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

  二、读讲课文

  1、学习第3—6自然段课文

  (1)发生争吵以后,陶行知校长是怎样做的?

  (2)下面请你们自己轻声朗读第3—5自然段。思考:

  “我们”从中明白了什么?

  (3)再读一坊,看看这三自然段你是不是弄懂了意思。

  (4)指导:这应该怎么读?

  轻声地、充满高兴的情绪。“会意”,领会别人没有明白表示的意思。要读出“同学们”对那位同学的赞美和会心的笑声。

  (5)陶行知校长这次没有训斥学生,而是用小诗来教育他们,收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6)让我们把这两首小诗再读一遍,你觉得陶行知校长做得对吗?你和小伙伴相处时要怎么样做呢?

  2、学习第7自然段

  (1)这一段课文是总结全文。

  (2)指名轻声读最后一自然段。

  (3)读了这一段,说说这两首小诗为什么令孩子们终身难忘?

  3、现在我们来说几句话来表达我们对陶行知校长的敬意吧。

  三、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中写出了一件什么事?

  3、背诵课文中两首小诗。

  四、课堂练习

  小练笔:回忆自己与同学之间发生的事,联系学校生活,自编一首小诗。

三年级语文教案14

  教学目标:

  让学生掌握高考成语题的解题方法,通过适量练习,让学生学会运用。

  教学重点:

  ①了解易设误的成语的几种类型;

  ②辨析容易混淆的成语;

  ③有的放矢,加强积累。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成语,凝练精辟、生动形象,虽历经沧桑岁月沿用至今,却依旧文采熠熠,闪烁着灼人的光辉。因此,它是数年来高考语文试卷上一道“永恒的风景”,亦是检测数百万考生词语运用能力的一道“上佳题型”。

  〖要点阐释〗

  1.成语的特点

  ①成语是定型的语素组合,不但结构稳定,其构成语素的音、形、义也是相当固定的。

  【例】“心广体胖”的`“胖”,只能读pán,而不能读pàng,因为它是安泰舒适的意思;“自怨自艾”的“艾”只能读yì,而不能读ài,因为它是治理、惩治的意思。又如“闻鸡起舞”的“舞”只能指舞剑,而不是指跳舞;“不名一文”的“名”只能是占有的意思。懂得这一点很重要,因为现在各种媒体尤其是其中的广告,乱写、乱读、乱用的情况实在太多,这给知之不多的高中学生制造了很大的混乱。

  ②不少成语有特定的含义,不能随意解释,不能不分场合随意乱用。

  【例】“文不加点”,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点,涂上一点,表示删去),绝不是写文章不加标点符号;“七步之才”指很有才华,绝不是才华很低;“江郎才尽”,是指本来有才而后“尽”了,不能用于本来就无才的人;“豆蔻年华”只能用于形容十几岁的少女,而不能形容其他人;“学富五车”,形容读书多,学问大,而“汗牛充栋”只是形容书籍多,而不表明学问大;“美轮美奂”,形容高大华美,一般多用于称赞房屋,而不能用于化妆品。这也是应该注意的。

  ③成语同其他词语一样,也有感情色彩,语体色彩。

  【例】“无微不至”是褒义的,“无所不至”、“无所不为”是贬义的;“东山再起”是中性的,“死灰复燃”是贬义的。“杀一儆百”是书面语体的,“杀鸡吓猴”是口头语体的。

三年级语文教案15

  一、学习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知道春风给大自然所送来的礼物,了解春天的基本特征,感受春天的神奇美妙,激发学生对春天、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重点教学

  指导朗读课文,了解春天的基本特征,感受春天的神奇美妙。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三、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句子,初步了解课文的构段方式。

  四、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自由地、大声地读课文,想想春风让大地发生了哪些变化?

  2.指名说,生补充,师小结。

  【精读课文,想象感悟】

  1.春天是怎样唤醒沉睡的大地的呢?自读课文二、三、四自然段,把你的发现做上记号。读后,和同桌交流。

  2.全班反馈交流,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引导,指导朗读。

  (1)第二自然段(地上的变化)

  重点指导读好下面的句子:

  句1:原野上,小草率先换上鲜绿的新衣。它们有的点点头,有的弯弯腰,以不同的姿态展示自己的活力。

  句2:各种花朵也不甘示弱,纷纷披上艳丽的衣裳,红的、黄的、白的、紫的……

  通过读句子,使学生体会作者对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赞叹之情,学习作者把事物当作人来写的方法。可以采用范读、领读、赛读等方式指导朗读。

  (2)第三自然段(空中的变化)

  采用引读的形式,进一步感受春光里的小鸟、蝴蝶、蜜蜂愉快的心情,优美的`舞姿。

  (3)第四自然段(水中的变化)

  重点指导朗读的句子:清澈的小溪里,一群小蝌蚪在那儿玩构图游戏,一会儿像串着的黑珍珠,一会儿像浸在水中的水墨画;小鱼在追逐嬉戏,有的钻进石缝里,有的躲在水草里。

  在读中体会小鱼、小蝌蚪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心情。

  采用小组派代表赛读、齐读的形式加深体会。

  3.齐读第五自然段。

  这一段写了什么?(是全文的总结,概括地写春天令世界充满生趣和活力。)

  【总结拓展,升华情感】

  1.默读全文,结合插图,想想春风给大自然送来了什么?你眼中的春天还有哪些美妙的景象?

  2.小组里交流。

  3.全班反馈交流,师相机指导品读,背诵相关段落。

  4.学习课文把事物当作人来写的方法,把你所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写下来。

【三年级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语文《语文园地四》教案07-25

三年级语文上册 语文园地一教案09-07

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六教案08-30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4-03

三年级语文教案08-25

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08-26

三年级的语文设计教案02-23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8-26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1-07

三年级语文《荷花》教案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