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语文教案集合8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本课用两教时完成,教学目标确定为:
1、 知识目标:
⑴ 学会七个生字.
⑵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3、情感目标:在日常生活中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对事物不能墨守成规、迷信教条,应该遵守客观事实。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性的话语展开思考讨论,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
三、教学难点
了解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四、教学准备:课件
五、教学时间: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放课件导入,激发兴趣
(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产生学习动力、激发主体意识的前提。)
二、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1、先学《矛与盾》:
教师范读,领读。使学生读准字音,知道如何断句停顿,读出句子语气。(“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读古文的经验,同样也适合初学文言文的学生。文言文的朗读特别要注意节奏和韵味,还要特别注意该停顿的地方要停顿,因此,老师的范读是十分关键的。)
2、学生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通顺,读流畅。然后,整体感知寓言大意,试着说一说: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个性化朗读可以将无声的文字变成生活中活泼的语言。教师创操性的编加插图,鼓励学生尝试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人物的个性朗读,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活跃了文言文课堂!)
三、读通语句,对照注释自悟句意文意
1、自己边读句子边看课后注释,揣摩句子意思。
2、小组合作练习说句意,提出不好理解或说不通顺的词句。
3、全班交流质疑。教师重点指导难句:“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引导学生注意三句中“之”字的意思。
强调:用现代语言表达古文句子的意思,句子形式可以灵活些,说法不必强求一致,意思不错即可。
4、把句子意思连起来,练习讲寓言故事。先自己讲,再指名讲。评议:讲得是否正确,语句是否通顺连贯。
四、明确寓意,联系实际受到启发
1、小组讨论:
⑴ 卖矛又卖盾的人可笑在哪里?帮那个人总结一下教训;
⑵ 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情?举例说一说。
2、班级交流讨论结果。教师指导点拨: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不实事求是,使自己陷入自相矛盾尴尬境地的人,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引导学生回忆、列举生活中的事例,让事实说话,既检验了学生对寓意的理解,又有效地引进生活的活水,加深寓意的体会。)
五、熟读背诵,进行语言积累
1、 练习读出感情,再分角色演读(分叙述人,卖矛与盾的人,观看的人),体会寓言的情境。(教师没有纠缠于字意词性,支离破碎的让学生去理解句子的意思,自始自终都是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去读去悟,有效品味语言,培养语感。)
2、练习背诵课文。(“熟读成诵”,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达到“其词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吾之心”的境界。)
3、读写生字。
六、板书设计
矛与盾
盾之坚:莫能陷誉? 弗能应
矛之利:无不陷事实求是 前后一致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简述学习《矛与盾》的方法。
2、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则寓言《郑人置履》。(板书课题)谁能解释一下题目的'意思?有一个郑国人买鞋。那他又是怎样买鞋的呢?让我们来看看课文。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出示课件
1、结合注释,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想一想,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哪些词句不理解?提出来讨论。
2、检查自学情况。
⑴ 指读短文。(要读通句子)
⑵ 本文讲什么事?(有个郑国人去买鞋,到集市上不相信自己的脚而相信尺码,最终没有买到鞋的事。)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词句和短文内容。
2、交流:教师应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理解:“郑人有且置履者”,意思是:“有一个郑国人打算买一双鞋”或“有一个打算买鞋的郑国人”均可。“已得履”,“已经拿到了鞋”。“乃曰”是“于是说”的意思。“及反”是“等到返回来”,“人曰”即“有人说”。“何”是“为什么”。
译成白话文。(有一个郑国人打算买鞋,先自己量了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上才发现忘了拿尺码。他拿到了鞋鞋说:“我忘了拿尺码了”,于是,返回家里取尺码。等到返回时,集市已经散了,因此他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那个人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3、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什么地方?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具体情况下应采取具体的办法。)
4、指导朗读。背诵短文。(读出买鞋人的可笑。)
四、总结
郑国那个买鞋人和楚国卖矛和盾的人同样可笑。在生活 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举例说一说。
五、作业
准备一次古代寓言故事会。(讲故事或用演故事的形式,明事理。)
六、板书设计
郑人买履
度 置 忘
郑人 不得履
反归取度 市罢
墨守成规
迷信教条
不遵守客观事实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过程
1.课前谈话:
A.师:“小乌鸦拿着100分的试卷走回家,可是怎么没有人表扬它呢?”
B.播放一年中人过不同的传统节日的录象带。
2.新课新授:
(1)录象介绍了哪几个节日?
教师随机出示生词“春节、清明、端午、中秋”。
3.学习生字词
(1)学习“饺子、月饼“的读音。
A.分别出示“饺子、月饼、”让学生个别读,齐读。(当学生出现发音错误时,教师引导学生互相纠正)。
B.让学生分四人小组合作练读。
C.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读读生词,检查学习情况。
4.要求学生读所有生词。指名读检查学习情况。
5.去掉生词的拼音,请个别学生读生词。
(教师通过手势帮助学生抑扬顿挫地读生词)。
6.说话练习:
(1)拜年的时候你们会说些什么呀?
让学生互相拜年。
(2)师请个别学生说说自己的拜年祝福语,了解练说状况。
(3)出示过年的画面:
师:看到这画面,你想起哪些成语呢?
生:“欢声笑语、普天同庆、喜气洋洋……”
师:谁来说说,我们过年的时候干些什么?
生:“人们在春节会包饺子;清明节的时候会扫墓、踏青……”
7.指导感情朗读。
(1)请个别学生感情朗读“春节、饺子、拜年”。
(2)指导朗读“清明、扫墓、踏青”。
A.播放录象片段。
B.师:小朋友去干什么?
C.师激情描绘小朋友去踏青的画面,引导学生快乐地朗读这组词组。(对于清明节,每个人的感受都会有所不同,为什么一定要求学生是快乐的感受呢?)
指名读
(3)指导朗读“端午、粽子、龙舟”。
A.师:端午节为什么要划龙舟呢?
生“因为……”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奶奶告诉我的。”
师:其实我们还可以通过看书了解这知识。
B.指导感情朗读这组词。
指名读
(4)指导朗读“中秋、团圆、月饼”。
A.师:中秋节我们还会干什么呢?
B.师:吃团圆饭的时候我们还会在什么时候吃?(是否可以再收集一些关于团圆的图片,让学生在具体的图画环境中有团圆的概念?)
C.师范读。
(5)学生齐读词串。
8.指导记忆“墓、踏、端”的`字形:
(1)指名说各自的记字方法。
(2)师:谁能用最简单的记字方法记住这些字。(为什么一定要学生按自己认为的简单方法来记字。每个人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我们是否应该尊重学生的感受呢?)
9.指导书写:
(1)师范写生字,要求学生认真看。
(2)学生完成习字册相关练习。(播放古筝音乐、师巡视个别辅导)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14个生字,并掌握其中6个生字。
2、教育学生遇事不慌,勇敢向前。
重点难点:
1、认识14个生字。
2、掌握6个生字的音、形、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
借助拼音读文,画出生字反复拼读。
三、教学生字。
1、灯片出示生字,学生认真拼读。
不心叫笑出巴
桥竹乱跳乌流怕尾
指名读,分组读,开火车读,齐读。
2、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心:
笑:
(注意中间是一撇)
出:
中间是一长竖。
学生进行笔顺描红练习。
3、在书本上画出生词反复读。
教学反思:
8、小熊过桥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了解象声词不达意“哇哇、哗哗”的意思。
2、培养学生遇事不慌、勇敢向前的.精神。
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象声词的意思。
2、从故事中得到启迪,受到教益。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认读生字。指名读、齐读,并指名口头组词。
2、听写、指名板写生字。
3、指名读文。
二、指导朗读。
1、通过读,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读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开火车读,指名轮读。
了解课文共有几句,每句写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
2、通过读,理解词句。
灯片出示句子:“头上乌鸦叫”(生读)再出现句子:“头上乌鸦哇哇叫”(读)
比较一下哪句好一些,为什么突出乌鸦对熊的嘲笑把自己的感受带进朗读中去再读句子。
同样理解“桥下流水哗哗笑”。
三、拓展延伸。
1、想像:“走进桥上人乱跳”小熊心里会想到什么,
2、用讲故事的方法复述课文。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艇的样子以及它同水城的关系;
2.学习第四自然段的写法,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欣赏异国风光,领略异国风情。
教学重点:
1.了解小艇的样子以及它同水城的关系;
2.学习第四自然段先概括再具体的写法;
处理方法:观察图片,了解小艇的样子;引导学生理清句与句的关系、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作者先概括再具体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威尼斯夜晚的景色与小艇的关系
处理方法:联系上下文、观看录像片体会小艇与水城的关系。
教具准备:1.投影片 2. 录像片 3.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13课的分段依据是什么?分几段?
归纳段意的方法是什么?段意是什么?
2、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3课威尼斯的小艇,一起乘小艇欣赏水
城威尼斯的风光。 板书: 13 威尼斯的小艇
二、讲读课文:
1学习第一段
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
这一自然段主要介绍了什么?
为什么小艇在威尼斯成了重要的交通工具?
2学习第二段
读课文第2、3自然段,思考
第二自然段主要介绍了什么? 板书: 样子
小艇是什么样子的.? 板书: 又窄又深 两头翘
这些词说明小艇的样子怎么样?(奇特)
小艇行动起来像什么?
出图片,欣赏小艇的样子。(激发学习兴趣,准确把握小艇的样子)
船舱里的座位怎么样?
坐在里面欣赏外面的风光,内心的感受如何?
“怪”怎样理解?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⒈认识到地球为类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培养热爱地球、关爱地球、感激地球的情感,体会“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
⒉初步了解环境恶化、人口剧增、资源匮乏是当前地球所面临的重大问题,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初步树立环境忧患意识。
⒊了解并关注家乡的生态环境,初步学会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的基本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学
同学们,去年冬天,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只有一个地球》,你还记得宇航员在太空遨游时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吗?(学生思考回答)
是啊,我们生存的地球实在是太可爱了,它无私地为我们提供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像一位伟大的母亲,为我们这些儿女奉献了自己的`一切。那么我们这些做儿女的,应当如何来报答地球母亲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只有一个地球》。(板书课题)
二、教学活动
活动一:感悟地球的奉献
⒈播放《只有一个地球》课文,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地球为人类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和资源。
⒉以教材上的水、森林、矿产资源为范例,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衣食住行和休闲娱乐生活,来说说地球给我们提供了什么。
活动二:论证地球是人类的家园
⒈活动准备:收集一些有关其他星球基本概况(温度、水分、氧气)的资料,分发给学生,为课堂讨论做准备。
⒉引导学生围绕我们能否找到其他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这一话题展开讨论。⑴月球和火星的温度、大气含氧量和水分善能否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⑵如果学生还提到其他星球,老师可以简单介绍其他星球的基本概况。也可布置学生自己在课后查阅资料,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⒊到目前为止,除了地球之外,我们还没有找到适合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其他星球。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人为地创造出一个适合人类长期生存与发展的第二个空间呢?
⑴让学生说一说他们的大胆假设和想象,其他学生对此提出质疑。
⑵老师介绍“生物圈2号”实验基地的相关情况。
⒋让学生说一说他们对“地球是人类的家园”的感想,老师加以总结。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4.重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5.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结合苏东坡的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和本地东坡遗迹(惠州东坡亭、东坡小学等)导入。
学生自由发言,简介东坡的生平、经历、作品。
投影:作者生平。
二、疏通文意
1.解决生字词读音(叫学生读、纠正、齐读)
遂(suì) 寝(qǐn) 藻(zǎo) 荇(xìng)
2.朗读课文,听录音纠正
3.翻译课文(学生提问,师生解决,强调重点,学生翻译,对照投影)
4.研习课文
▲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明:叙述、描写、抒情
▲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明: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绘景修辞作用特点
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比喻生动形象 如临其境皎洁、澄清、透明
▲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板书设计
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三、能力扩展:一切景语皆情语。
能力迁移:看图写景抒情。
四、作业
1)背诵《寄承天寺夜游》。
2)阅读古诗《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结合作者的身世和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自行查阅作者的身世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燕子、赶集”等22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培养热爱大自然春天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细致地观察和一些表达方法,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燕子的可爱以及作者细致观察和描写生动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注意观察身边春天的景物,想想你了解的春天是什么样的;搜集有关春天的图片(特别是有关燕子的资料),诵读歌颂春天的诗歌和文章。
教学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资料交流导入课题;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文章脉络;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学习7个生字)
一、交流“我知道的春天”,导入课题
1、展示自己收集的.有关春天的图片并用优美词句描述给大家听。
2、师小结导入:从同学们介绍的鸟语花香、潺潺流水中,我们感受到春天已经来临了,特别是小燕子,更是给早春的山光水色增添了生气,把春光点缀得更加美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篇课文《燕子》。(出示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文章脉络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词
(1)读准字音:开火车读个个过关。
(2)讨论识记难记的生字、不懂的词语。
(3)出示生字词集体点拨:“俏”读“qiào”,要和“悄”区别读音和字形。“拂”的读音是“fú”,不要错读成“fó”。“掠”是撮口音。
3、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燕子的?
4、集体交流。(按由近及远的观察顺序来描写)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轻声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段话写什么?(燕子的外形特点)
2、你想怎么读这段话?为什么?试着读读。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
机灵的小燕子。“一身羽毛”“一对翅膀”“凑成小燕子”是小燕子外形的勾勒,“乌黑光亮”“俊俏轻快”“剪刀似的”突出活泼机灵的燕子的特点。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小燕子的活泼可爱。
3、词语训练:“凑成”换成“组成”好吗?为什么?(反复读体会文章表达的活泼的基调)
4、采用指名读、小组读等多种方式有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
四、巩固字、词,指导书写6个生字。
1、出示本课生词:燕子、赶集、聚拢、增添、掠过、稻田、尾尖、偶尔、一圈、荡漾、
音符、演奏、赞歌、生机勃勃、沾了一下水面、飞倦了
2、出示生字“燕、聚、增、掠、稻、尖、偶”认读、组词
3、自己观察识记,集体点拨:
“燕”的上部分是“廿”,不要错写成“艹”;“聚”的下面是“”,不要写成“水”;“尖”,上小下大,"稻"右下部第一笔是撇,中间横没有连着。
4、师根据需要范写,学生书写练习。
第二课时
(复习生字词;学习2—4自然段,通过朗读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的习作方法。)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词:燕子、聚拢、增加、稻田、偶尔
2、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2—4自然段
1、轻声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段话讲什么?(讲春天来了,小燕子从南方飞来,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机)
2、这段话描写了春天的哪些景色,仔细地读一读相关的句子,边读边想象。
第二自然段描写的花、草、叶“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这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呢?把你脑中的画面描述一下。(花儿争相开放)
3、指导朗读第2自然段。
定准轻松欢快的基调,语速根据内容的变化时缓时急。“才下过几阵/蒙蒙的/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语调要舒缓、轻柔,体现柳丝的柔美多姿。“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语速加快,要有赶集、聚拢之意。
“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要读出欣喜之情,读“光彩夺目”时,语速要放慢,语调加重,感情要饱满。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丽和勃勃生机。
语文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1、《济南的冬天》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课文都以描写四季景物为主,而且大多出自名家之手,具有许多共同的特点:意境优美、构思精巧、语言精美、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学习这些课文,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更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美、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济南冬天天气的温晴,又进一步从山和水具体描绘,抒发了自己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作为写景抒情的散文,本文运用了丰富的写景方法和技巧,是同类作品中的典范,更是学生学习写景方法的最好范例;同时,文中优美的语言、美好的意境,都足以让学生获得不少的教益。
学情分析
1、学生认知发展分析:由于地域相距较远,学生对济南知之甚少,但结合我们当地的`冬季景物,可以很好地理解本文内容。另外,学生活泼好动,善于思考探究,有利于课堂上的合作学习与互动交流。
2、学生认知障碍点:本文内容较易理解,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的是:抓住事物特征多角度描绘景物的方法。
3、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利用导学案让学生先进性自学,然后重点探讨重难点问题,最后再通过当堂检测题考察学生对知识的落实情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积累字词;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理解文中描绘济南冬天美景的精妙,感悟景物描写中情与景的融合;培养自读写景抒情散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揣摩、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学习运用各种修辞给文章增添文采的方法;把握济南冬天的特点,学习由里到外、由山到水的写景顺序,学会抓住特征多角度描绘景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朗读感悟文章的图画美、情感美、音乐美;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由里到外、由山到水的写景顺序,抓住事物特征多角度写景的方法。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桥的教案01-13
语文教案【精选】11-03
语文教案[经典]09-05
(经典)语文教案09-26
语文教案(经典)10-15
语文秋天教案04-21
语文教案(精选)09-25
语文教案07-21
语文教案08-09
语文教案(经典)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