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模板合集6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自然的语言教案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
2、整体感知课文,,学会筛选信息并概括要点。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生动优美的特点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学会筛选信息并概括要点。
教学难点: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生动优美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你会读加点的字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连翘( )翘尾巴( )观测( )道观( )差异( )差遣( )差劲( ) 参差( )播种( ) 耕种( )落叶( )丢三落四( )落枕( )
萌发( 翩然( ) 孕育( ) 簌簌( )销声匿迹( )风雪载途( ) 衰草连天( )
二、指导学习研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走进大自然,人会神清气爽,心旷神恰。今天我们不是去领略大自然优美的风光,而是去探寻大自然的奥秘,学习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说明文。
(二)认识作者,检查预习情况
1.简介作者
2.检查字词预习,夯实基础。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自读,画出自己喜欢的语段。
(四)理清思路
思考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物候学知识的?
(五)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读第1至3自然段,根据下列问题评点课文
1.每个自然段写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文章一开始从丰富的物候现象写起,作者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文中 哪些词语用得既准确又生动?有何作用?(在书上作好评点。)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第1、2自然段的语言进行精点精评,从中我们体会了说明文中也可以对事物进行准确、生动、形象的描写,这既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也增强了说明的.文学性。这种寓说明于描写之中的写法值得我们学习。
四。布置作业
1.背诵第1自然段。
2.将第1至3段的有关词语抄下来,作好词语的积累。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
2、整体感知课文,,学会筛选信息并概括要点。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生动优美的特点
学习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学会筛选信息并概括要点。
学习难点: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生动优美的特点
学习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你会读加点的字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连翘( )翘尾巴( )观测( )道观( )差异( )差遣( )差劲( ) 参差( )播种( ) 耕种( )落叶( )丢三落四( )落枕( )
萌发( 翩然( ) 孕育( ) 簌簌( )销声匿迹( )风雪载途( ) 衰草连天( )
二、指导学习研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认识作者,检查预习情况
1.简介作者
2.检查字词预习,夯实基础。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要求学生读的准确流利,画出自己喜欢的语段。
(四)理清思路
思考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物候学知识的?
(五)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读第1至3自然段,根据下列问题评点课文
1.每个自然段写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文章一开始从丰富的'物候现象写起,作者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文中 哪些词语用得既准确又生动?有何作用?(在书上作好评点。)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理解文章内容,归纳段意及文章的内容要点。
2.培养速读习惯和能力。
3.积累一些词语。
重点、难点
重点:
(l)分段、归纳段意及文章的内容要点。
(2)积累词汇。
难点:
速读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衰草连天 鬓 毛 衰 翘 尾 巴 连 翘
观 测 道 观 播 种 耕 种
差 异 差 遣 差 劲 参 差
落 叶 丢三落四 落 枕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1)融化:(冰、雪等)变成水。
(2)萌发:种子、草木发芽。萌、发同义。
(3)次第:一个挨一个地。
(4)呈现:显出、露出。
(5)周而复始:形容不断地循环往复。
(6)花香鸟语:形容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多指春天的风光。
(7)物候;生物的周期性现象与气候的关系。
(8)观测:本课指观察并测验。
(9)悬殊:相差很远。
3.阅读课文,思考自读提示及课后练习。
二、导入
1.作者简介:作者竺可帧,物候学家。
2.导语
本文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所谓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我们读了这篇文章才会恍然大悟,原来指的是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本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三、正课
1.速读课文。要求以最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做到注意力集中,不出声,不回视,用笔画出主要词语,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争取2分钟内读完。
2.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
第一段:从开头到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说明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第二段:从物候观测使用的到就可能避免。
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段;从物候现象的来!脑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到春天提前9天。
说明决定物候现象迟早的各种因素。
第四段:从物候学这门研究到完。
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3.提问:第一自然段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按照什么顺序?
讨论并归纳: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
4.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说明时间的推移?
讨论并归纳:用了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接等词语,变化灵活。
5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写得生动典雅?
讨论并归纳;
(1)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 人格化,显得亲切动人。)
(2)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融化 萌发 次第 用词典雅,富有形象性。)
(3)燕子翩然归来。(翩然指轻快地飞舞的样子,用来描绘燕子的飞行十分恰当、形象。)
(4)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用词典雅,如果改为植物结果则显得口语化。
(5)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簌簌是纷纷 落下的样子,用词形象、典雅。)
(6)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销声匿迹指消失了 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用词形象、典雅。如果改为消失了则显得口语 化。)
(7)到处呈现一片蓑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用词形象、典雅,给人美感。)
(8)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用词典雅,有文言色彩。)
以上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如 同展现一幅
四季风光的画卷,给人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用词形 象、典雅。
6提问:第二自然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 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讨论并归纳;举了三个例子。
7.提问:这一段举的三个例子按照什么顺序?
讨论并归纳:按时间先后顺序。
8。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写得生动活泼形象?
讨论并归纳:
(l)用传语暗示唱歌这些词语形象地说明大自然的语言,拟人生动。
(2)用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驾飞这些词写物候现象,用词形象、典雅。
(3)用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俗语,模仿布谷鸟的叫声,说成催促农民及时耕作的话,十分形象生动。
9.提问:第三自然段讲到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请一个同学
用概括的语言回答。
讨论并归纳: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一些自然现象称为物候。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作物候学。
10.提问:这一段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按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四、小结
课文的第一部分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形象地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现象。每一个段落里面的句序也讲究条理性。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二、四。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②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③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④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⑤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③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则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届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1.请按时间顺序,重新调整语序。
2.找出上文中的一句拟人句,并指出运用这种修辞手法的好处。
拟人句:_
好处:_
3.上文用词典雅,如果把下面的词改为口语说法,其意思不变,应该怎么改?
A.融化( ) B.萌发( ) C.次第( )
D.簌簌( ) E.销声匿迹( )F.衰草连天( )
G.风雪载途( )H.年年如是( )
4.简答;
(1)什么是物候?
(2)什么是物候学?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品味本文简洁,准确,生动,科学的语言。
2、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重点)
3、掌握说明文的几种说明顺序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重点)
4、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并体会说明的条理性。(难点)
5、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
【教学课时】
两课时。
【课前准备】
搜集一些农谚。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方式一:(提问式)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来交流,那么大自然呢?它也有语言吗?
方式二:从图片导入,从图片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像这些草木荣枯,春华秋实的现象,古代的劳动人们称为“物候现象”。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聆听她们的语言。
〖新课讲授
一、察言观色:学生介绍竺可桢,教师补充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8年获哈佛大学地学系博士学位。回国后先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成为我国近代气象学和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1936 年起,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在贵州的穷乡僻壤,他将浙大从一所地方性大学办成了全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耀眼的篇章。1949年10月,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二、狼吞虎咽
快速朗读课文:
1、标出难读,难记的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上讲台板书。
三、畅所欲言
你从课文中获得哪些信息?在文中找出,并概括。
自由交流:(补充)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1、2、3段)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第4、5段)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第6、7、8、9、10)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第11、12段)
四、细嚼慢咽
朗读1段,品味语言。
找出这一个自然段,你最喜欢哪些好词,好句,说说理由。(参考)
五、摩拳檫掌
欣赏四季图片(春,夏,秋,冬)选任一季节,用生动,美丽的文字把眼前的美景描绘出来。
六、作业
曲不离口,朗读并背诵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初试牛刀,同学朗读上一堂课的小短文,并做评价。
无论是桃红柳绿的春日还是冰天封地的冬夜,都是大自然的现象。那么学习大自然的语言对我们人类有什么作用呢?它们又是由什么来决定的呢?今天我们继续来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新课讲授
一、朗读6~10段,思考
1、物候现象的决定性因素?(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物候现象的决定因素的?
(抓住关键词: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明确: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或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的逻辑顺序。 (详答见问题探究A)
2、作者主要用什么说明方法来分别说明这些因素的影响?
明确:举例子。(找出并分析)①③④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比北京要早开20天。说明了纬度对物候的影响。但有时为了使说明对象更透彻,可以举更多的例子。②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3、第10段中,“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可否删去?为什么?
明确:起限制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你还能在文中找出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的'地方吗?
(探讨),例如:第一段末:“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准确地说明了存在四季分明的地方。
二、抛砖引玉,《大林寺桃花》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
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参考古诗中的物候现象
三、七嘴八舌,质疑问难三步曲
第一步,默读课文,找出疑难地方,标出。
第二步,四人一组讨论问题。
第三步,每组提出“杀手锏”(本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讨论。
若没有,教师提问:同学们都知道文章介绍了物候现象,那为何要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能否换成《物候知识》?
四,各显神通
在生活中,你知道还有哪些独特的大自然语言吗?为人类敲响了哪些警钟?
沙尘暴,沙漠化 ,海啸 水土流失。
【问题探究】
A、本文中决定物候现象的因素可否调换?
(不能)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安排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小。另外,纬度和经度在同一地球上方位的不同。而高下是同一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而第四个因素是时间因素。从时间到空间又是一种排列顺序。
这四个因素的顺序是按照事物内部关系来安排的,是逻辑顺序。
B、本文题目的好处:
语言是交流工具,是传递信息与沟通的桥梁。用“大自然的语言”命题,把大自然拟人化了,生动形象的展现了大自然的人情化。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学习作者准确的语言和清晰的条理。
2、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作者准确运用语言和清晰的条理性说明。
2、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环保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文章的前半部分,这部分以优美的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形象地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和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下面我们再来学习作者是如何深入地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
二、深入学习
1、快速阅读课文后半部分,明确下面问题:
⑴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
讨论并归纳:
① 纬度的差异。
② 经度的差异。
③ 高下的差异。
④ 古今的差异。
⑵ 这四个因素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用了哪些词语来说明?
明确:这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主到次,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条理。前三者都是空间顺序;后一因素则是时间因素。由空间到时间因素,又是一种条理。
词语:“首先”、“对于”、“还可以利用来”、“也可以利用来”。
⑶ 在说明这四个因素中,文章举了哪些例子?
纬度:南京桃花和南京刺槐开花的早晚。
经度:大连的连翘和榆叶梅和济南苹果的花开早晚。
高下:秋冬之交山地与山脚,还有山腰的温差。
古今:英国南部物候记录。
⑷ 文章是如何结尾的?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并提出希望。
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也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等。
三、知识拓展
1、小组讨论:说一说你所知道的“大自然的语言”。
2、小组派代表反馈信息。
例:下雨前蚂蚁搬家,蚯蚓钻出地面,乌云密布等现象;枫叶变红、大多树木的落叶等预示秋天的来临……
四、课外延伸
1、小组讨论: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你有过与诗人类似的观察和体验吗?说给大家听听。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诗意:人间四月花已开尽,春去夏来。山寺中的桃花四月才盛开,春意盎然。经常责怪春去无处觅春影,不晓得春开转入到高山中。)注:大林寺,庐山寺名,庐山海拔1474米)
⑴ 影响物候的高下差异:植物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夏秋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⑵ 春季爬山,山上的树木比平地的树木发芽晚。
2、回顾课文,物候来临的决定性因素当中有说到古今的差异,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会出现古今的`差异呢?(可提示学生从环境方面去考虑)
⑴ 小组讨论。
⑵ 信息反馈(各抒己见、重点在“关注”这个话题上,勿过于强调正确与否)
⑶ 教师介绍相关的世界环境现状,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五、小结
说明文除了要注意抓住事物的特征外,还要注意说明事物的条理性,运用语言的准确、生动性。大自然时时刻刻都在向人们暗示着,认识大自然就是更好地认识我们人类本身。希望大家今后在学习生活中多多去留意、去观察身边的自然现象。同时更需要同学们去关注我们这个美丽的家园──地球,去爱护、保护我们生活的环境。
六、作业布置
1、收集的一些农事谚语,并简单解说一下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设计一到两条环保的标语。
【附板书】
大自然的语言
纬度的差异。
经度的差异。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的顺序说明
高下的差异。(条理性)
古今的差异。
爱护环境、保护环境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掌握“语言、以为、说话、发现、已经、古老、化石、告诉、学习、人们、永远”等词语。认识“察、逗、间、如、粗、意”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是一首诗歌,共有5个小节。第一小节讲别以为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只要仔细观察就能发现。第二、三、四小节是以蝌蚪在水中游动,大鱼鱼鳞上的圈圈、喜马拉雅山巅的三叶虫化石为例,说明了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第五小节是讲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也看不见。通过朗读课文,知道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观念。
2.识字教学: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注意“诉”字的读音,应读作“sù”,不读“shù”。
采用多种方法识记字形,如顺口溜记字:诉:斤字加点,言字做边,心中有话,全都说完。化:一边 首一边人,大稿“四化”建攻勋。习:横折钩,小点提,勤努力来勤学习,语:五口人说话,语声这么大。告:一口咬掉牛尾巴。如用熟字加偏旁记字,“这”用文化的“文”字加上走之帝,就是这。
本课9个生字中左右结构的有5个字,左右大体相等的是“就,那”;左窄右宽的是“语、化和诉”。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这些字结构的相同和不同,抓住写好这些字的重点笔画。“语”字的言字帝的第二笔起笔在横中线上起笔,“吾”的“吾”字写在右上格偏左下位置。下面“口”字的竖写在竖中线上。“化”字的第四笔竖弯钩从竖中线上起笔开始写。“诉”的第四笔“撇”要直立些,写在靠近竖中线上的位置。“就”字左下部分的“小”字的右边“点”要离“竖钩”近些,让学生知道这是笔画的避让规则。“那”字的左右两部分基本相等。左边第一笔“横折钩”不要写得太靠下,“横折钩”的“折”写在竖中线上,第二笔“横”写在横中线上,右边的“耳刀帝”稍微比左边低一点。“习”字的第二笔“点”与第一笔的起笔对齐写。第三笔“提”起笔偏左一点。“告”字的第四笔写在横中线上,书写时稍长些。“永”字的第一笔“点”写在竖中线上,“横折钩”的“折”写在竖中线上,左右两边的“撇和捺”要写对称。“这”字的第一笔“点”写在竖中线上,第三笔“撇”的起笔与上边的横挨上,第四笔。“点”是悬空的。“走之帝”的第二笔在横中线上起笔。
3.了解课文内容与指导朗读相结合。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除注意纠正生字的读音外,还要注意读准轻声,如:多么、鱼鳞上、圈圈、告诉等字的读音。要注意词连读,即使是多音节词,也要读或整体,如:“三叶虫化石”、“喜马拉雅山巅”、“粗心大意”。
(2)朗读时要注意节奏和语气。要根据诗句的.意思,凭着语感自然停顿。如:“这是/大自然的/语言,春天/已经来到/人间。”“镶嵌在/喜马拉雅山巅”“不爱学习的人/看不见”等等。注意纠正学生不要唱读。
(3)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如读到“多么像游动的逗号”时,想像春天来了,大脑袋,长尾巴的小蝌蚪在水中欢快、自由地游来游去,多么可爱,多么有趣呀!也可以观察图片,(三叶虫化石)或者实物(鱼鳞)激发学生了解大自然语言的兴趣,使他们感觉到从一片小小的鱼鳞中,竟然知道鱼的岁数,根据一块三叶虫化石,可以推测喜马拉雅的很久很久以前是汪洋一片,因为这个在2亿多年就灭绝的节肢动物,大多数是生活在海洋里。
(4)联系实际,读中感悟,解决难点,诗中有些难句,教学中要把握好尺度。如:“不爱学习的人总也看不懂”,意思是说不爱学习的人知识很贫乏,对自然界的观察看不懂。教师要深入浅出地给学生讲解,使学生感悟到学习科学知识很重要,不必讲出诗句的意思。
(5)扩展课文内容的练习,主要结合学生观察后说说议议,体会“大自然”的“的语言”的意思。例如:①大雁南飞告诉人们天气冷了。②枫叶红了,说明秋天到了。③晚霞满天,预示着明天是好天气。④月亮四周出现一个圈了(月晕)就是刮风的预兆。⑤夏天,燕子低飞,蚂蚁搬家,鱼儿游水面,表示快要下雨了等等。教师要准备一些说明“大自然的语言”的例子,提供给学生,这样做不仅能丰富“大自然的语言”的内容,而且能使学生增长知识,进一步激发学生了解“大自然的语言”的兴趣。
教法建议
一、说话导入。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及词语。
三、精读课文内容,指导朗读。
1.学习第二小节,通过课件的演示,让学生说说蝌蚪在水中游,这是大自然的语言,在学这段时进行配乐朗读,读出它的有趣。
2.学习第三段:
出示一条大鱼,让学生讨论这条大鱼有几岁,学生知道有几岁,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就理解了。
3.学习第四段:
由于学生对三叶虫不太了解,通过观察图片,查找有关资料,请同学讲一讲,必要时教师给予讲解。
4.课外扩展采取“考考你”的竞赛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词语解释
古老:经历了久远的年代。
化石: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
镶嵌: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汪洋:形容水势浩大的样子。
妙不可言:好,美妙。
粗心大意:疏忽,不细心。
近、反义词
近义词:到处——处处 仔细——细心 观察——观看
粗心大意——粗枝大叶
反义词:古老——崭新 仔细——马虎 粗心大意——认认真真
句意推敲
不爱学习的人总也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这是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既总结了前文,又启示了人只有学习才能知道自然世界的无穷奥妙,而对事物马马虎虎,不善于观察和思考,永远也不可能发现大自然的奥妙。
剖析段篇章
课文结构
全诗共分为5节。
第一节:写大自然的语言到处都有,仔细观察就能发现。
第二、三、四节:具体写出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五节:写不爱学习,不仔细观察是看不见大自然的语言的。
中心思想
这首诗歌用生动的语言告诉我们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说明只要努力学习,仔细观察大自然,就能发现其中的许多奥妙。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相关文章: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08-08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05-26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荐】06-25
大自然语言教案11-19
【精品】大自然的语言教案4篇04-12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集合6篇04-05
【精华】大自然的语言教案3篇04-11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06-26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集锦七篇04-24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集锦六篇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