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教案范文汇编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师说教案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师说教案 篇1
一、大纲要求及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的要求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积累语言知识。高一教学就是在初中对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修订后的新教材,旧教材的七个单元压缩为六单元,但文言文单元却由旧教材的两个单元8课增至三个单元12课。由此可以看出,新教材十分重视文言文教学,这也是重视继承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体现。教材的三个文言文单元按着历史的顺序编排,即先秦历史散文、先秦诸子散文、汉魏晋散文,这样,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的发展不仅有一个历史的纵向概念,而且对于每一时期的作家作品也有一个横向的把握与了解,从而,更好的吸取传统文化的精髓,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本课《烛之武退秦师》就是第四单元中的第一篇。
二、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
2.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理解、分析、概括能力。
3.学习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反顾捍卫国家主权的爱国精神。
三、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词语、词组、文言特殊句式。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四、教学难点
理解烛之武说辞的内容及逻辑思维方式。
五、教学方法
采用研讨点拨法,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六、教学设计
(一)布置预习
①回忆初中学过的《曹刿论战》并结合书下注释、课后介绍了解《左传》。
②了解本课历史背景。
a。 阅读《读本》中《重耳之亡》。
b。 了解“城濮之战”。
③通读全文,注意揣摩语意、语气,了解词语的意义、用法。
④分析烛之武这一形象,他是如何说退秦师的?
⑤通过本文体会《左传》语言特点。
(二)授课过程
1.导入 检查预习,由《曹刿论战》引入对《左传》的介绍,再引出本课。
2.设计四个大问题串连全文
1) 烛之武在什么情况下“退秦师”的?(讨论)
由此问题引出文章的第一段,分析战争的原因:三点。
2) 烛之武是怎样出场的?第二段对表现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
此段为侧面烘托人物形象。佚之狐的推荐,道出了烛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场时,就引起了读者极大的关注。
3) 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师的?
烛之武的说辞共125个字,语言非常精炼,含义丰富,可分为五层:(学生讨论,理解内容,分出层次)
i。 站在秦国立场上,博得秦伯好感,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可能。
ii。 说明亡郑利晋,保郑利秦,动摇秦亡郑信心。
iii。 进一步利益诱惑,使秦舍弊求利,放弃原有做法。
iv。 再以历史上晋对秦的背叛,离间秦晋联盟。
v。 从历史说到将来,指出晋的贪婪将威胁到秦的发展。
总之,在短短的百余字内,烛之武站在秦的立场上,替秦分析围郑的利弊,层层深入,句句击中要害,又句句打动秦伯,使秦国最终撤去了包围,保全了郑国。整个说辞充分表现出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4) 秦伯退师后,晋文公表现如何?(提问讨论)
此问引出文章的最后一段,这段对事件结果的交代,也顺便表现了晋文公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在盟友变敌友的情况下,晋文公并没有感情冲动,而是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正是晋文公日后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说明:以上四个问题,以第三个问题为重点。因为它是课文的难点,要集中突破。
3.总结
⑴文章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请学生总结一下烛之武的形象。
烛之武是这篇课文的中心人物,虽然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但他的能力和能言善辩却早已闻名郑国。所以,在国难当头,郑国君臣一筹莫展的时候,佚之狐推荐了他。他的一番牢骚,使他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郑伯的自责,更重要的是,烛之武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使他化解了不满,增强了了义无反顾奔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见到秦伯之后,他胸有成竹,对秦晋的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只字不提郑国的利益,似乎处处为秦国着想,因而能够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说的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递进,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左传》就是这样通过正面和侧面,用精彩的语言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⑵《左传》以叙事为主,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在本文中就有所体现。请学生体会(讨论,提问)
“文似看山不喜平”,这篇文章充满了波澜,显得生动活泼。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了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力挽狂澜,谁知他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使郑国的希望又趋于渺茫。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
⑶整理文章中重点词、词组、句式
实词:贰 军 师 子 是 鄙 远 陪 赐 朝夕 版 唯
一词多义:若 说 辞 鄙 微 之
词组: 以为 “所”字词组
句式:判断句 宾语前置句
4.布置作业
(1) 背诵全文
(2) 课后练习三
(3) 课外阅读《荆轲刺秦王》,分析荆轲是怎样得到樊於期首级的。
师说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 理解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作用和从师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
2. 认识本文中反映的韩愈的封建思想,从而逐步培养自己批判地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的能力。
3. 鉴赏本文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反复论证加强说服力的写作方法。
4. 学习积累并掌握“传”“师”“从”等多义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目标重点】
1. 学习积累并掌握“传”“师”“从”等多义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2. 理解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作用和从师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
【目标难点】
认识本文中反映的韩愈的封建思想,从而逐步培养自己批判地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的能力。
【教学内容】
[字词积累]
1. 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传授)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2. 古今异义
学者古义:求学的人,读书人。如:古之学者必有师。
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句读古义:句子停顿的地方。如:句读之不知。
今义:看字发出声音
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如:小学而大遗,吾示见其明也。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众人古义:一般人,普通人。如: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远矣。
今义:许多人。
所以古义:特指代词“所”+介词“以”,相当于“用来……的”。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不必古义:不一定。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今义:用不着,不需要。
前瞻预测
对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⑤年十七,好古文
A.全不相同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C.全都相同D.①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答案:A。学者,古义:求学之人;今义:有学问之人。传道,古义:传播道理,文中指传播儒家思想;今义:通常指传播宗教思想。众人,古义:普通人;今义:大家。小学,古义:文字学,文中指对小的方面是学习的;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古文,古义:先秦两汉的文字;今义:相对于白话文的文言文。
3. 一词多义
道: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③道相似也(道德学问)
④余嘉其能行古道(道路)
传: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
贤:①其贤不及孔子(才能)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高明)
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②吾从而师之(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③吾师道也(学习)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
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从师)
惑: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难问题)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知: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识别,动词)
②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知道,了解)
前瞻预测
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圣人无常师
C.吾从而师之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乃大惊,问所从来余嘉其能行古道
答案:B(A项中的两个“传”,一念chuán,一念zhuàn;B项中的两个“师”都是老师的意思;C项中的的两个“从”,一是跟从之义,一是表方向的介词;D项中的两个“道”,一是道理,一是风尚)
4. 词类活用
吾师道也(名词“师”用作动词,学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师”用作动词,表自动,从师。下文“则耻师焉”“师道之不得”中的“师”同此)
或师焉(名词“师”用作动词,从师学习)
不耻相师(名词“师”用作动词,表自动,学习)
吾从而师之(名词“师”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而耻学于师(形容词“耻”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孔子师郯子(名词“师”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惑”活用作名词,疑难问题)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前面的“圣”“愚”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后面的“圣”“愚”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前瞻预测
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活用方式不同于其它各项的一项()
A. 吾从而师之。
B. 孔子师郯子……
C. 不耻相师。
D. 稍稍宾客其父。
答案:C(C项中的“耻”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对……感到羞耻”;其余各项加点的词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分别解释为“以……为师”“以……为师”“以……为宾客”)
5. 虚词的用法
之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 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如“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如“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 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连接定语与中心词,相当于“的”。如“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宾语前置的标志。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如“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如“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作动词,“到”、“往”。如“吾欲之南海”
其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复指,作主语。如“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如“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语。如“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②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如“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叹。如“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
前瞻预测
下列各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C.而耻学于师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不拘于时,学于余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答案:A(A项中两个“之”都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前一个“师”是动词“从师学习”,后一个“师”是名词“老师”;C项中前一个“于”是介词,表所向,后一个“于”是介词,表被动;D项中前一个“乎”是介词,相当于“于”,后一个“乎”是疑问语气词,相当于“……呢”)
[句式积累]
1. 判断句:
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
②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
2. 被动句:
① 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3. 宾语前置句: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之”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介宾短语后置句:
① 而耻学于师。
② 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 师不必贤于弟子。
4. 省略句:
①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② (人)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③ (人)问之,(士大夫)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
④ (士大夫)则群居而笑之。
5. 固定格式: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表示反问,意思是“难道……吗?”)
前瞻预测
把下面文言句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各句的句式特点。
①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不遗,吾未见其明也。
③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④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答案:①我学习的是道理,哪管他出生在我之前还是在我之后呢?
②不懂得书中的文句就从师学习,疑难问题不得解释,却不向老师请教,小事学习,大事反而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明白道理的地方。
③现在那些“上层人士”的明智程度竟然反而不及这些人,岂不是可以奇怪的么!
④爱好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注全都学了,不被时俗拘束,来向我学习。
[熟语积累]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语段积累]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品思题目]
“师说”,意思是说说从师学习的道理。这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非常重要的论说文,是中国古代专论教师的名篇。它着重阐明了从师学道的必要性和应有的态度,提出了教师的基本任务是“传道受业解惑也”,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选择教师应以掌握仁义之道为根本条件,“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他提倡学无常师,要虚心好学,不耻下问。在师生关系中,他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他认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师生也是可以互相学习的。这比《学记》中的“教学相长”的观点更进了一步,注入了民主与辩证的新内容。
高考在线文学常识
关于“说”
“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的文章的总称,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文章辨体序说》指出:“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而以己之意述之也。”可见,“说”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中学阶段出现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师说》、《马说》、《少年中国说》、《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等。
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走进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因为昌黎(今河北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柳宗元很推崇这篇文章,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曾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晚辈),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抗颜,端正容颜。抗颜而为师,正正经经地做起老师来了),世果群怪聚骂,指目(手指而目视)牵引(拉拉扯扯),而增与为言辞(增添一些言辞来毁谤韩愈)。愈以是得狂名。”文章针对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恶劣社会风气,阐述了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还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因有进步的一面,在当时是具有移风易俗影响的。
[创作心语]
1.愈之所志于古者,不唯其辞之好,好其道焉尔。(《答李秀才书》)
2.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于今者邪?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题哀辞后》)
3.读书以为学,缵言以为文,非以夸多而斗靡也;盖学所以为道,文所以为理耳。苟行事得其宜,出言适其要,虽不吾面,吾将信其富于文学也。(《送陈秀才彤序》)
4.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贤人。曰:古圣贤人的为书具存,辞皆不同,宜何师?必谨对曰:师其意,不师其辞。又问曰:文宜易宜难?必谨对曰:无难易,唯其是尔。(《答刘正夫书》)
5.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音,其皆有弗平者乎!(《送孟东野序》)
6.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是故文章之作,恒发于羁旅草野。至若王公贵人,气满志得,非性能而好之,则不暇以为。(《荆潭唱和诗序》)
[探寻背景]
这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韩愈写这篇文章时35岁,正在国子监任教。那么,韩愈为什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原来他听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韩愈既以这样的人自我标榜,也以好为人师而著称。《新唐书》本传说他“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示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实际上,可以把《师说》看作韩愈提倡“古文”的一个庄严宣言。六朝以来,骈文盛行,写文章不重视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尽管也产生了一些艺术成就很高的作品,却导致了文学创作中浮靡之风的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在唐代,韩愈不是第一个提倡“古文”的人,却是一个集大成者。他无论在文学理论还是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成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并身体力行,培养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创作的年轻人。
师说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掌握积累文中的文言知识
2.理解从师的必要
3.赏析本文的对比证技巧
4.背诵课文
一
教学内容:朗读正音,质疑答疑。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审题
①定文体。说,文体名称。
②明内容。题目中“师”的含义是老师,还是“从师之道”?
③作者简介
读课文注释1。
二、朗读正音
1.指名读。注意字音、句读、语气。
2.齐读。
三、质疑,解疑
老师指点方法、技巧。
二
教学内容:翻译课文一、二段,知识归类;指导背诵课文一、二段。
教学过程
一、翻译第一段,知识归类
1.齐读。
2.归类解释如下知识点
老师板书如下知识点,师生共同解释。
①实词
终 闻 固 庸 是故 孰
②通假字
受
③虚词
之 乎 其 所 所以
④古今异义
学者 从而
⑤词类活用
师
3.指名翻译
一人翻译,一人点评。每人翻译两句。
二、翻译第二段,知识归类
1.齐读。
2.归类解释如下知识点
老师板书如下知识点,师生共同解释。
①实词
惑 句读 遗 之族 若 谀 复 齿
②通假字
不
③虚词
之 而 乎 其 于 则 所以 犹且
④古今异义
众人 小学
⑤词类活用
师 下 习(使……学习)
⑥文言句式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指名翻译
一人翻译,一人点评。每人翻译两句。
三、指导背诵
1.讨论:第1段和第2段各自的思路是怎样的?请梳理出来。
老师板书
第1段
首先亮出观点——古之学者必有师,然后明确老师的作用,接着一正一反阐明从师的必要性,然后结合自己对择师的认识,指出择师的标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2段
首先感叹当下师道不存;然后古将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众人耻学师对比,指出圣益圣,愚益愚的原因;接着以择师教子与己耻学于师对比,批评其未见明,然后将百工等不耻相师与士大夫群聚而笑对比,感叹师道不复。
2.背诵
三
教学内容:翻译课文三、四段,知识归类;指导背诵课文三、四段;理解文章主
旨,对比论证。
教学过程
一、翻译第三、四段,知识归类;指导背诵
1.齐读。
2.归类解释如下知识点
老师板书如下知识点,师生共同解释。
①实词
常 之徒 攻 如 通 嘉 贻
②虚词
于
③古今异义
不必
④文言句式
师不必贤与弟子 不拘于时
3.指名翻译
一人翻译,一人点评。每人翻译两句。
4.指导背诵
这两段的思路是怎样的?
二、学习课文的主旨及论证思路
1.本文的观点有哪些?找出来。
老师板书
中心论点 论证结构 分论点
从师必要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为什么)
从师标准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怎么做)
古之学者必有师
耻师可耻 师道不传久,欲人无惑难
(为什么)
从师标准 圣人无常师
(怎么做)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2.讨论:①你认为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么论证这一中心论点的?②文章第二段作者感情汪洋恣肆、旗帜鲜明,作者是怎样传达这种强烈感情的?请分析。
学生充分讨论、回答。通过回答明确观点之间的关系和对比论证方法,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
老师根据学生讨论,补充上边板书。
老师明确:第2段,首先用一个感叹句紧承前一段,转入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分析,然后从三方面作对比。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次用对自己与对儿子的要求不同来对比,指出“士大夫之族”行为的自相矛盾;最后用“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比,批判士大夫的错误想法,指出这是“师道不复”的真正原因。从后果、行为、心理等方面逐层深入分析,笔锋犀利。几个感叹句,均有加强感染力的作用。句式也有变化,“其皆出于此乎”,是用推测语气作判断;“吾未见其明也”是用肯定语气作判断;“其可怪也欤”,是用惊诧语气作判断。“同”中有“变”,感情一层比一层强烈。
3.明确写作背景
作者为什么有这样强烈的感情呢?文章的写作背景: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写的。门第观念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自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重门第之分,严士庶之别,士族的子弟,凭高贵的门第可以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废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这对择师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韩愈反对这种错误的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这是有进步意义的。
4.背诵全文
5.延伸
后人评价《师说》成为千古名篇的原因之一是“思想进步”,那么你认为《师说》的思想进步性体现在哪里?谈谈你的看法。
作者概括而全面地提出教师的职责。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掖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作用。
三、作业
本文对比论证的方法值得学习,请运用这一论证方法写一片段,论证论点“语文学习需要良好的学习习惯”。
《师说》导学案
课时安排:3课时
【学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准字音,翻译文章。
2、掌握积累文中文言知识。
3、学习本文运用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的写作手法。
4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品质。
【学习重、难点】
1、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2、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学习方法】
诵读、讨论、点拨。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熟读课文
2、 学习文章第一段
3、 积累文言词汇
【知识链接】
韩愈,其人:(768——824),字 ,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县,所以后人称他为“ ”。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他先后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直接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凡经他教授、指点过的学生,皆自称韩门弟子,如贾岛、孟郊、刘叉等。足见韩愈是唐代一位很有影响的教育家。韩愈不仅是唐代的 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后世尊他为“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有作品 。
其事:1、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来反对魏晋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
2、“自魏晋氏以下,人益(更加)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学生),作《师说》,因抗颜(态度严正不屈)而为师。 “耻学于师”的坏风气,是在门第观念影响下产生的。门第观念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到唐代,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显贵之家称“高门”,卑庶之家称“寒门”。这对择师也有很大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思想。韩愈针对这种错误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是有进步意义的。
3、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宫中要迎佛骨,韩愈上表反对,要求将佛骨“投诸水火,永绝根本”。唐宪宗是信佛的,览表大怒,要杀死韩愈,多亏宰相说“愈虽狂,发于忠恳,宜宽容以开言路”,乃贬潮州——这年韩愈是51岁。他有诗记载这件事:“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政,肯将衰朽惜残年。”这种胸怀在封建文人中是不可多得的世(世人)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学习过程】
一、解题:《师说》中“说”是一种表议论的文体,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如初中学过的《马说》、《爱莲说》。“师说”意为“解说从师的道理”。
二、课文朗读
要求:1、读准字音、节奏。 2、读准文章语气、读出作者的感情。
给下列生字注音:
谀( ) 苌( ) 聃( ) 郯( ) 句读( )
或不焉( ) 欤( ) 蟠( ) 经传( ) 贻( )
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1、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三、学习第一段
(一)、字词释义: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是故无贵无贱 吾师道也 道之所存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二)、翻译重点句子:
师者,所以传到授业解惑也。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三)、文言词汇积累:
1.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吾从而师之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3、 一词多义
(1) 师 (2) 乎
① 古之学者必有师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②吾从而师之 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③吾师道也
(3)其 (4)而
①其为惑也终不解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②惑而不从师
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③吾从而师之
5. 之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
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第二三四段2、归纳积累文言词汇
一、 字词释义:
其出人也远矣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则耻师焉,惑矣
惑之不解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句读之不知
小学而大遗 不耻相师 君子不齿
圣人无常师 不拘于时 作师说以贻之
二、翻译重点句子: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欲也难矣!
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其皆出于此乎?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三、文言知识归纳与积累: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
3、一词多义
4、词类活用
5、特殊句式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运用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的写作手法。
2、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品质
一、文本探究:
1、这篇文章韩愈说写给谁的?何以见得?韩愈为何专门写文章给他?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2、文中的“古道”指的是什么?第一段又是如何阐释古人的从师之道的呢?
3、作者阐释“古道”仅仅是讲道理吗?有没有举例呢?
4、、韩愈为李蟠写文章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不拘于时。 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呢(找出一个以不同面目反复出现的词语来概括回答)?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并批判这种风气的?用了什么手法?得出什么结果?
5、通过这三组对比,韩愈有何感受?你对哪一组对比的感受最深?
二、思绪拓展:
这篇文章说是写给那个叫李蟠的学生的,他还写给谁看的呢?
三、总结:
记得居里夫人曾经说过:“我之所以获得成功,是因为我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这里固然有谦虚的成分,但也到出了一个事实:这个巨人就是韩愈所说的`“师”.
学到这里,相信很多同学思想的火花还在飞溅,意犹未尽,那就请同学们课下把自己的想法也写成一篇文章来和大家交流。
四、巩固提升: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众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进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7.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在句中的意思。
A.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
C.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
8.指出下列句子各属于什么句式。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 )
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D.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9.下列各句加点字的意思与例句中加点字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A.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C.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D.其如土石何?
10.对本段文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正面阐发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B.反面批判了上层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
C.正面阐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途径。
D. 反面批评古人从师的途径和择师标准。
附:答案
第一课时
一、知识链接:退之 韩昌黎 古文运动 唐宋八大家 《昌黎先生文集》
二、1.yú cháng dān tán dóu fǒu yú pán zhuàn yí
2、(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2)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三、1、本来 ;因此 ;道理; 存在的地方;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2、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
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四、1“受”通“授” 传授 2、(1)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4)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
五、 1 师 ① 名词,老师 ②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③名词作动词,学习 2、乎①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 ②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3、其①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②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③代词,他的 4.、而(1)连词表承接(2)连词,表转折 (3)连词,表承接 5、之(1)结构助词,的(2)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3)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第二课时
一、超出;比……低下; 以……为耻;糊涂;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圣人/圣明;愚昧的人/愚昧;文辞休止和停顿处;小的方面/大的方面;拜别人为师;看不起;固定的;被;赠送。二、翻译重点句子: 1、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
2、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圣明,愚人愚昧,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3、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则足以感到耻辱;以官大的人为师,则被认为近于谄媚。
4、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三、(一)通假字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2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fǒu)
(二)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
(5)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6)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
(7)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常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
(三)、 一词多义
1 师
①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③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④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2.传
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③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
3.道
① 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
③ 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4.惑
① 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
②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③ 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5. 乎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4)嗟乎!师道之不传了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
6. 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
(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
(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
(4) 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
(5)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
(6) 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
(7) 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
(8) 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
7. 之
(1)古之学者必有师(结构助词,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 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
(8)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
(9)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10)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
(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
(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音节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不译)
(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
8. 其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
(6)于其身也 (反称代词,自己)
9. 于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
(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
(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
(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10. 也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四)、 词类活用
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则群聚而笑之(群,表动作的情态,成群)
2.名词作动词
①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②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3.名词的意动用法
①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② 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
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② 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
③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⑤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 盛:势盛位高的人)
2.形容词作动词
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三)动词的使动用法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使……学习)
五、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
(3)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非,表否定判断)
(二)被动句
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三) 倒装句
1.介宾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1)而耻学于师(于师学,介宾短语后置)
(2)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贤,介宾短语后置)
(3)不拘于时,学于余(于余学,介宾短语后置)
2.宾语前置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
4. 省略句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宾语)
(2)吾从(之)而师之(省宾语)
(3)(其,指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省主语)
(4)(师)位卑(者)则足羞,(师)官盛(者)则近谀(省略谓语动词)
5. 固定格式
庸……乎:表反问,难道……吗,哪里……呢
例句: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第三课时
1、写给李蟠的:作师说以贻之。
三条原因:①、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②他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能行古道
根本原因:能行古道 不拘于时
2、古人的从师学习之道。 分为两层:①、古道的核心:学者必有师
② 、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3、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第二段)
孔子师郯子、师襄、老聃(倒数第二段)
两个例子点面结合,说服力增强,同时呼应了第一段的说理。使文章对古道的阐释由抽象到具体,渐渐地清晰化、明朗化。
4、、韩愈为李蟠写文章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不拘于时。 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呢(找出一个以不同面目反复出现的词语来概括回答)?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并批判这种风气的?用了什么手法?得出什么结果?
耻学于师 于其身则耻师焉 不耻相师 耻师:以从师为耻
古圣人――今众人; 对子―――对己; 百工―――士大夫; 对比。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小学而大遗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5、非常痛心(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朗读时,应读出语气。
家长给孩子找家教,而自己不学习;
学习好的更有动力成绩更好;学习差的更厌学成绩更差;
富裕家庭的孩子大多不如贫家子弟学习更刻苦
二、思绪拓展:
那些不愿学习的士大夫阶层:提醒他们改掉这种坏习惯,否则后果会很严重。
1200多年之后的我们:今天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在重复着唐人同样的错误
“唐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四、同步检测:1.D(A.传zhuàn B.苌cháng C.蟠pán)2.D(吾从/而师之)3.B(师D(A.有—又,暴—曝B.生—性C.受—授)5.A.老师B.以……为师C.掌握专门学问或技术的人D.老师 6.C(判断句)7.A.更加B.以……为羞耻C.丢弃D.不屑一提,看不起8.
A.宾语前置句B.判断句C.介宾短语后置句D.介宾短语后置句9.C(例句和C是代词,ABD皆为语气词)10.B
《师说》导学案
课题:《师说》
【学习目标】
三维目标:
1. 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区别古今异义词语,了解词性活用的词语,掌握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知识与能力)
2.了解对比论证在论说作者观点时所起到的作用。学习正反对比论证方法,学会反复论证来加强说服力的写法。
3.训练有感情的诵读课文的能力。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感受作者在行文过程中的情感起伏。既读准句读,又读出情感。
4.认识到本文的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从而逐步培养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的能力。
5.了解作者所论述的老师的作用,从师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习惯。
难点:
作者关于老师的职能、从师的必要、择师的原则等方面的精辟论述,其刻含义的体会。
【激趣资料】
一、作家作品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二、了解背景
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但在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就愈来愈不被重视,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了唐代。当时仍沿袭着一种封建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求师学道往往会招来路人的讥笑。而韩愈却不顾流俗,勇为人师,广招后学,培养文人。并以大无畏的气魄,抨击时弊,提倡师道,从而写下了此文。
【自主预习】一、解题:
题目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二.读准字音(注意后面多音或形近字)
李蟠(pán) 巫(wū)医 针砭(biān) 阿谀(yǘ)
郯子(tán) 苌弘 (cháng) 师襄(xiāng)
句读dòu——读书dú 或不焉fǒu——不能bù
经传zhuàn——传道chuán 老聃dān——冉rǎn
三.逐段逐句找出文言现象
【预习检测】文言现象整理:
1、列出课文中含有通假字的句子,指出并解释意义
2.古今义对比整理
古之学者 古: 今:
句读之不知 古: 今:
小学而大遗 古: 今: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 古: 今:
吾从而师之 古: 今: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 今:
3.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1)师 课文中出现 26 次,它的含义和用法整理
(2)之 课文中出现 25 次,它的用法整理
(3)其 课文中出现 17 次,用法整理
4、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形容词最常见,其次是名词,还有少数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意动用法翻译成现代汉语,基本格式是:
名、形(动)+ 宾= 以+ 宾+ 为+ 名、形(动),例如:
吾从而师之 /孔子师郯子
渔人甚异之
而耻学于师/不耻相师
【我的疑问】将自己的疑问写下来,和小组内成员一起讨论交流
【小组疑问】将小组的疑问写下来,和别的小组一起讨论交流
【合作探究】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师生一起解决
1、 本文第一段作者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又怎样从理论上作初步论证?
2、 第二段提出的分论点是什么?主要从哪三方面进行对比论证?与上段什么关系?
3、 第三段引述孔子言行,阐述什么观点?作出什么论断?
4、 第四段中作者为什么赞扬李蟠?这段文字有什么作用?
5、 总结本文在语言、论证结构上的特色
【当堂检测】【基础提升训练】
一1、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 作《师说》以贻之
C.吾从而师之 D. 彼与彼年相若也
2、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耻 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3、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A. 传 B .绝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古之学者必有师
C.利 D. 师
金就砺则利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不拘于时,学于余
二阅读下列语段,按要求答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其可怪也欤!
5、解释加点词语。
(1)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2)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6、写出这段文字批判的三种错误态度及结果。
(1)态度 结果
(2)态度 结果
(3)态度 结果
7、对本段意思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正面阐发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B.反面批判了上层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
C.正面阐发从师学习的重要途径
D.反面批评古人从师的途径和择师标准
【学习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寻找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改进的措施
怎样认识韩愈在文中所讲的从师的道理?讨论后提取文章的精华及糟粕。
师说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但是唐朝时候,人们却以从师为耻。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
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韩愈倡言师道,触犯流俗、勇气可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著名的文章《师说》。
二、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解题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
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四、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学生自读课文,查字词典疏通文字,并根据注解初步弄清文章的含义。教师巡回指导。
(2)请学生统计本课的生难字词,并注音解释,可将有关的.内容整理在笔记本上,教师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将自己整理的内容写出,然后全班同学一起订正、补充。
2.具体研习,突出重点难点。
(1)请学生自由翻译课文,要放声翻译,提倡讨论。
(2)学生相互讨论,将自己的疑难问题提出,以求教于周围同学,最后全班统一讨论
请同学向全班学生和老师询疑问难,教师或引导学生回答,或亲自回答。
(3)学生朗读课文。
(4)教师范读课文。
(说明:本课主要任务是在理解写作背景、熟悉作家的基础之上把握文意,以学生自学为主,培养其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诵读也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通过诵读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
师说教案 篇5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2、掌握、积累文言文常用实词和虚词,熟记文中通假字,进而疏通文意。
能力目标:
1、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2、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明确结构。
3、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4、理解文章的语言特点。
情意目标:
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
1、掌握、积累文言文中常用实词和虚词;
2、疏通文意;
3、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教学难点
1、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2、理解文章的语言特点。
课外作业
1、结合注释理解词句,读懂课文并熟读成诵。
2、整理课后习题。
3、完成《同步练习》。
板书设计
授课主要内容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用《论语》中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导入。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一: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1、文学常识简介:(学生答,教师补充)
韩愈(768一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四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集》四十卷。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师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师说》是针对时弊而写,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具有进步意义。
2、解题:
板书课题。指出题目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刚才说过,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三、出示学习目标二:
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
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
学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
进而疏通文意。
在预习的基础上读通课文,读准字词。
1、疏通文意,掌握实词与虚词。
2、帮助学生归纳:
A:一词多义
B: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古之学者古: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句读之不知古:句子停顿的地方今:看字发出声音
小学而大遗古:小的方面学习今:小学校
C: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1)师
找出课文中出现的师,并说说它的不同含义:
①作名词,有三种情况
作“老师”讲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专门技艺人”讲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作“姓”讲孔子师郯子……师襄
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A、作“学习、效法”讲:
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师说教案】相关文章:
《师说》教案08-27
《师说》教案07-14
师说的教案01-15
《师说》教案优秀08-18
师说的教案优秀02-26
《师说》优秀教案05-19
师说教案简单11-15
关于师说教案09-05
《师说》教案优秀[经典13篇]01-11
最新师说公开课教案优秀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