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教案

时间:2022-08-27 09:00:45 教案 我要投稿

《三峡》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峡》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峡》教案

《三峡》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一些文言知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了解文中所描写的三峡的自然景观,感受三峡的自然美。

  3.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4.背诵并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2.学习古人写景的方法,体会其语言的精妙。

  3.引导学生在想象中再现景物,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情感目标:

  文章描写了长江三峡雄伟壮丽的奇景,通过教读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欣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

  2.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仔细揣摩画龙点睛的词语,把握作品景物描写的特点。

  教学难点

  1.把握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说三峡

  长江,我国的第一大河,全长6300多公里。它流经四川盆地东缘时冲开崇山峻岭,夺路奔流,形成了壮丽雄奇、举世无双的大峡谷——长江三峡。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波涛、耸峙的山峦,激发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情思与灵感!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用自己的所见撩开了三峡神秘的面纱,今天,让我们跟随郦道元的脚步,一起来领略三峡美丽的风光吧!(板书文题)(多媒体显示《三峡》图,标题、作者)

  请一学生用通俗生动的语言朗读《三峡》的现代文。(媒体配动画,音乐图片)

  二、读三峡

  1.配课文朗读;(媒体)

  2.给学生相关材料,让学生自读课文;

  3.检查自读情况;(以下媒体出示)

  (1)郦道元,北魏 、 ,本文选自他写的《 》。

  (2)三峡,指长江上游的 、 、 。

  (3)读准下列词语的音;

  重岩叠嶂 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朝发白帝

  素湍绿潭 飞漱其间 属引凄异

  (4)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略无 阙 曦月 至于 襄 沿溯 或 不以 漱 良 属引

  (5)比较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沿溯阻绝 哀转九绝

  (6)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4.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1)媒体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如:第1段: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第2段:至于/夏水/襄陵、或/王命急宣。第4段:每至/晴初霜旦、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三、解三峡

  理清思路,抓住景物的特点,感受三峡的自然美,领悟作者表现美的技巧。

  说三峡:三峡的 真美,你看……

  示例:三峡的山真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学生小组里说,然后在班级说。

  教师归纳板书:山 美:山高岭连;

  四季美:水流湍急、清荣峻茂、水枯谷凄

  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散文家郦道元却仅用一百五十余字来描绘,且尽传其神,其笔法令人不能不称奇。现在我们用欣赏的眼光来审视评说课文的美(文字投影):我们欣赏文章,可从语言、结构、描写的角度(动静、粗细、远近等多方面)着手。

  示例:课文的描写手法美,正面落笔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形象而概括地描绘出三峡的地貌特点是山高岭连,峡窄水长;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则从侧面烘托了三峡峰峦绵延,隐天蔽日的山势。

  请同学们欣赏课文,说出课文的几个妙点来。(学生合作学习,自由评说)

  教师归纳板书: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对比手法、动静结合、多角度描写

  教师小结:郦道元真不愧为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散文家,他用地理学家丰富的游历和散文家丰厚的文学功底,把《水经》里的一条注释作得如此优美,真是慧眼独具、匠心独运。一百五十余字的短文,却能囊括千里,包容四季,收纳山水草木,罗入古猿怪柏,其笔法确实精妙至极。难怪余秋雨先生说郦道元《水经注》中的《三峡》,使后人再难调动描述的辞章了。

  如:清荣峻茂,一字一景,凝练生动。

  学生可在课文里找类似字词加以品味。

  探究示例:文章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顺序写景,而要先写夏景呢?

  明确:因为相比而言三峡夏季的水最有特色,要详写。夏水江水暴涨,春冬风平浪静,秋天水枯谷空,承三峡水势涨落的特点安排夏、春冬、秋的顺序写景。

  学生讨论后探讨。

  如:既然“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怎么还会“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呢?

  (“或有王命急宣”,封建社会王权至上,皇帝有命令,即使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冒险行船。)

  如:三峡的茂密树林中,常年栖息着猿猴,为何写猿猴的内容出现在秋季,

  你能理解作者的这一安排吗?

  (写猿猴悲啼是为了渲染秋季三峡的萧瑟凄凉的特点,也为过渡至下写

  到三峡渔民的悲凉凄惨的生活做好照应及情感上的铺垫。)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读课文。

  四、诵三峡

  学完这篇文章,你觉得作者的哪些写作技巧是值得你借鉴、学习的呢?

  归纳: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用多种手法表现景物特征。我们在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中应善于借鉴、吸收这些写法的长处。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篇优美的古代散文,领略了三峡的秀美风光,品味了诗人精美的语言,那么就请大家高声朗读,试着把这篇短文背下来。

  在三峡的风光片段中,让学生朗诵背诵。

  五、写三峡

  选择你所喜欢的画面,结合课文的描写,发挥你的想象,以“我走在……”为题,对三峡的山或四景进行扩写。

《三峡》教案2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三峡的具体方位,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游踪顺序。

  2.抓住景物特征,比较作者对三峡三个景点描写方法的不同之处。

  3.品味文章的语言,训练口头表达。

  4.了解祖国山河的壮丽可爱,让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引导学生关心祖国建设事业,通过自然景物感悟人生。

  重点难点

  1.了解旅游景点方位并掌握游踪顺序,了解游记特点。培养学生想象能力以及描述能力。

  2.让学生比较不同景物的不同写法以及作者渗透在文章中的感情,把握作者鲜明的语言风格。

  学法指导

  从课文出发,了解游记特点,培养学生想象能力以及描述能力。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从课文出发,学会定点观察和移步换景,一般浏览和重点观察的方法,学习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和适当的表现手法向人们介绍景点。指导学生采用边看、边想、边说、边写的方法来学习。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三峡的影片资料,制作课件。

  教时安排

  2节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介绍三峡了解作者激发兴趣

  1.古诗引入:

  ○1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黄昏。画图省市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潜在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2.三峡简介:

  思考:

  (1)这首诗所写的地点在哪里?

  (2)他是顺流而下还是逆流而行呢?你的理由是什么?

  (3)白帝城是处于长江中的哪个地段吗?

  (4)展示课件:有关三峡工程的图片、资料,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

  明确:巴东三峡由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组成,跨湖北、重庆两省市,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至宜昌南津关,全长193千米,高山壁立,水流湍急,奇险异常,被游人誉为“山水画廊”。

  今天,我们来学习刘大杰一篇介绍“巴东三峡”的现代游记,让作者刘大杰带着大家逆流而上,游览三峡。

  3.作者简介:

  刘大杰(1904—1977),现代学者、作家、翻译家。湖南岳阳人。研究专著有《托尔斯泰研究》《易卜生研究》,评论著作有《东西文学评论》《红楼梦思想与人物》,译作有《德国文学简史《德国文学概论》等。

  二.积累运用

  1.词语辨析:

  渺小微小

  渺小:指微不足道,尤其指感情色彩上的细小。例:与那些伟人相比,我觉得自己实在是太渺小了。

  微小:侧重指形体上的细小、轻微。例:植物细胞非常小,只靠肉眼是看不到的。

  唱和应和

  二者都是动词,都有“此唱而彼和,互相呼应”之意,主要区别在于:

  唱和:一个人做了诗或词,别的人相应作答(大多按照原韵)。例句:在刘三姐的故乡,歌手唱完后,别人一定是要唱和的。

  应和:常指声音、语言、行动等方面相呼应。例句:小王在单位最会应和领导,领导说东他绝不向西。

  2.词语释义

  奇伟:奇特雄伟。

  潇洒:(神情、举止、风貌等)自然大方,有韵致,不拘束。

  袅袅不断:(niǎo)形容烟气缭绕上升而不中断。

  险峻:(山势)高而险。

  峰巅:(diān)顶峰。

  浣妆:(huàn)梳洗打扮。浣,洗、洗涤。

  即景:就眼前的景物(作诗文或绘画)。

  三.整体感知示范导游

  小组讨论:

  1.找出作者到过的地方,本文按什么顺序写?按作者的思路文章可分几层?每层各写什么?

  明确:

  本文以作者游踪为顺序,按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的游览顺序描写三峡。而描写西陵峡时又分成条理清楚的四段场景:第一段黄猫峡;第二段灯影峡;第三段崆岭峡;第四段米仓峡。文章开头引用民谚“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渲染了三峡一带险恶、悲凉的氛围,为全文定下基调,同时渗透了作者对三峡的热爱讴歌之情。整篇文章环环相扣,引人人胜,荡人魂魄。

  第一部分○1:凶险三峡,紧张异常(高、曲折、急、变化)

  第一层○2总写三峡

  第二部分○2○9黄猫峡

  描写三峡灯影峡总分结构

  奇险秀丽第二层○3○6西陵峡崆岭峡

  米仓峡

  第三层○7○8巫峡巫峡山水

  巫峡之云

  第四层○9瞿塘峡(最短)

  第三部分○10通过三峡,身心轻松

  第二节

  现在请你做导游,带领我们细细游览三峡。

  四.文段精析(小导游解说分析)

  小组讨论:

  1.第一段引民谚开篇起什么作用?

  明确:写三峡一带险恶异常。

  2。“险恶”一词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险恶”一词直接为全文张本,为奇山异水反衬一笔。

  3。如何理解文中“凝望”“山崖”“怒吼”的表达作用?

  明确:“凝望”表明作者为此景而感慨。“山崖”“怒吼”动静结合,令人赞叹不已。

  4。“没有不感到”是什么句式?有何作用?

  明确:“没有不感到”用双重否定的句式强调人们对三峡奇伟的感觉。这是议论性语句。

  5。作者为什么要用两个“过于”?

  明确:两个“过于”连续地强调作者讴歌美好河山的情感,使语言也显得和谐并富有节奏感。

  6。第一自然段写什么?开头有何特点?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引民谚开篇,写三峡一带险恶异常,并交代作者的情绪及心理变化,为全文定下基调。

  7.如何理解第二段“就”“高”“最”几个词?几个“最”能否去掉?

  明确:“就”有“立刻”之意,“高”隐含着“险峻”之意。连用四个“最”的排比短句,既生动活泼,又明快有力。

  8.这段概述千里长江三峡最险,用了哪些词来形容?

  明确:这段是第二部分第一层总述三峡山水的险恶形势。用“高、曲折、急、变化”来渲染其险恶形势。

  9.西陵峡共分几段?各段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初出西陵峡的第一段是并不凶险的黄猫峡。

  黄猫峡:山高不险,水急不狭。

  灯影峡:江北险峻无味江南景色秀丽(黄陵庙)

  崆岭峡:凶险可怕

  米仓峡:群山万壑

  10.“虽……然不”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虽……然不”用两组对比短句为下文三峡的很险、很狭作伏笔,以达到前后呼应的效果。

  11.作和如何写灯影峡?他有什么特点?找出段中想象的句子。

  明确:“枕江”以拟人手法将古庙存在的位置写活了。“潇洒的竹子”“倒悬”的花,形象逼真地展现出三峡中少见的生机。“红色紫色”与“悠悠的钟声”运用视觉、听觉等描写使人身临其境。

  “好像自己”一句以想像的方式写自己情绪的暂时放松,但此刻的神定气闲是否预示着一种波澜呢?这种以静写动的手法使本段有声有色,画面搭配和谐,极富立体感。让读者如同在两段急促的音乐间隔中暂时放松了绷紧的神经。

  灯影峡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是略带江南韵味的黄陵庙,它的美丽景色使人暂时放松了紧张的心态。

  12.第5段描写什么?用了什么写法?有何作用?

  明确:描写了牛肝马肺峡和崆岭滩的凶险可怕,一方面与上段做对比,另一方面也为下文巫峡的描写作了铺垫。

  13.折断如何具体描写牛肝马肺峡和崆岭滩的凶险可怕?

  明确:“突然”写出形势急转直下,紧承上文“不到两三分钟”而来。“极曲折极窄的门”一句用比喻手法形象地将船在江中的难行呈现在读者面前。其中两个“极”字也强调了危险的程度。“倒注”让人联想到船从高处下落的危险情况,以点带面地把水从石滩上倾泻而下的可怕形势描绘得淋漓尽致。

  14.第6段如何写米仓峡?

  明确:借杜甫的诗及昭君的典故来写米仓峡群山万壑的雄奇壮丽。

  15.文中的“便”与“赴”有何作用?“一层一层”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明确:“山便低平”中的“便”字让读者仿佛沉浸到历史故事之中,而感觉不出“山崖却更加高峻”。“赴”字不止写出了活力,更写出了三峡群山的雄奇生动。“一层一层”将群山前叠后连的动态刻画得惟妙惟肖。

  小结:

  第二部分第二层○3○6:写作者游览西陵峡的经过。侧重写山势之高低,水势之缓急。

  16.第7、8段是第二部分第三层○7○8:写作者游览巫峡的经过。侧重写山水的奇险美丽、云雾变幻多姿。请找出○7段总述巫峡特点的语句。并说说作者如何写出其奇险美丽的特点?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分别找出一个排比、拟人和比喻句。

  明确:“最奇险最美丽”中两个“最”总述了巫峡的特点。作者连用四个“险”字来写水,句式短小活泼,而且与文章第二自然段中的四个“最”构成了内在的呼应。“围”“咬”等动词勾勒出群山簇拥环抱的情态,表明了巫峡山峰的险峻,无路可走,连鸟飞过这里都感到茫然。

  不单调的山与奇险美丽的水构成了天下独绝的巫峡。本段浓墨重彩地详写了山峰,正是承接上文的群山万壑,才给人“轻舟已过万重山”之感。

  ①排比句:“江水的险,险在窄,险在急,险在曲折,险在多滩。”这个句子抓住“窄”、“急”、“曲折”、“多滩”等词,突出了江水的险。

  ②拟人句:“这个峰很高,那个峰还要更高,前面有一排,后面还有一排,后面的后面,还有无数排,一层一层地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这个句子突出了山峰的特点——高。

  ③比喻句:巫山的云“有像牛马的,有像虎豹的,奇形怪状,应有尽有”。这个句子生动地写出了云雾的奇幻多变。

  17.作者没有看到巫山的云却还要写他有何好处?

  明确:没看到巫山的云但却使读者浮想联翩,给人天高云淡之感。

  庐山风景秀美,而巫山更让人魂牵梦绕。“秋高气爽”给人的感觉是空灵纯洁,配以“极高的峰巅”真是天碧云淡,再加以红花倒悬于褐岩之上,色彩的鲜明对比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效果。

  小结:

  第二部分第四层○9:最短的瞿塘峡虽山水险急,但作者却将白帝城、孙夫人庙、八阵图这些景观融到两岸的山川景物中。

  第二部分○2○9:写作者游览三峡的经过,突出表现了三峡的奇险、秀丽。

  18.第9段“突起”给人什么感觉?找出文中冷色调的词语,给人什么感觉?那句话与与文章开篇的民谚“猿鸣三声泪沾裳”形成了前后照应。“大概”一次能否去掉?为什么?

  明确:“突起”有突兀之感,不仅是地理位置的突然,行文上也让人忽然转到人文景观上来。“瓦白色”“斜阳”“苍冷”“遗迹”“凄凉”这些冷色调的词语叫人感到“英雄落泪游子思乡”,这与文章开篇的民谚“猿鸣三声泪沾裳”也极好地形成了前后照应。“大概”在不确定之中又隐含着肯定之意。

  19.读第十自然段。找出游完山峡后,游客们的心情怎样?抓出文中关键词语。“三峡算是走完了”这一句给人什么感觉?“好像一个人……”此句是不是比喻句?为什么?这段作者的情绪与前端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愉快、轻松。“三峡算是走完了”这一句给人如释重负之感。“好像一个人……”此句并不是比喻句,而是一种比照。“放下心来”“舒舒服服”等词不仅把紧张情绪化为轻松心态,且再一次反衬刚刚走过的三峡的险恶。水平岸阔人轻松,走完三峡后满船的人都很轻松。

  小结:

  第三部分○10:写走完三峡,满船的人都感到一种“脱去危险”的愉快,侧重写心情的放松,反衬出三峡的险恶。

  四.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讨论:本文写作有何特点?(写作技巧)

  (1)抓住特征,详略得当。

  介绍西陵峡的四段时简单地抓住了各段的特点。而写有名的巫峡则详细地描写了其山水的奇险、美丽。记叙瞿塘峡时,侧重记叙了两岸的人文景观。

  (2)移步换景,秩序井然。

  写游记首先要交代清楚观察点,否则会乱成一片,看不清个数。其次要随着观察上的变化,将所描写景物最突出的地方表现出来。如游巫峡时,将其奇险的山水描绘出来;游瞿塘峡时,细致描写两岸的人文景观。再次是不仅要把看到的写出来,还要把听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如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看到灯影峡的黄陵庙时,就想到了江南的秀美景色,并与之相对照。只有这样,才会层次分明,形成立体效果。

  (3)以情为线,首尾照应。

  思考:

  好的文章结构常常是严谨的。作者是如何通过心理情绪变化来描写三峡的?

  明确:作者一起笔就将自己惊异的情感展现在读者面前。如“两眼凝望着那些刀剑削成一般的山崖、怒吼着的江水,只有赞叹,只有恐怖”。

  随着山川形势的变化,作者的心情也随之而变,有时惊惧紧张,有时则轻松舒畅。

  如游西陵峡的第二段时,由于此处山水风光秀美,“先前紧张的情绪,现在突然变得很;松很悠闲了”。再如结尾写走完三峡后感到一种“脱去危险”的愉快,显出了“一阵轻松”,“放下心来”,“舒舒服服”,这些心情的描写,也反衬出了三峡的险恶。

  这种严谨首先就表现在首尾的呼应上。《巴东三峡》即是如此,全文以紧张的心情为开篇,结尾又以心情得到放松来对应,而描写:峡之险峻又暗含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赞叹。

  五.积累知识,拓展迁移

  1.联系全文,说说在游览三峡的过程中,游客的心情有什么样的变化?

  2.本文还引用了许多诗句、谚语、典故,并把它们与景物描写融为一体。请找出来并展开讨论,说说它们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3.由学生自由发言,谈谈今天的三峡。

  (可参看《地理》书48面,“长江三峡工程”介绍。)

  4.布置作文——《畅想三峡》,写好后先在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三峡》教案3

  学情分析

  1、学生对长江三峡的地理特征不太了解,或者没有直观的印象。他们大多生活在平原和极其低矮的丘陵,对山脉、高原和海拔高差,没有切实体验。可以适当使用多媒体。

  2、学生受困于借景抒情散文的阅读思维定势,他们可能会把落脚点放在抒情上,而不是放在景物本身(文本本身),比如抒发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等等空泛的情感上。这时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重点词语,分析表现技法,把握好景物特点,进而整体领略到景物的诗意美。

  3、学生可能会缺乏上述理性分析的能力,对“四美”的感受不深刻。这时要适当使用配乐朗读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用感性手段弥补理性分析的不足。

  4、学生可能整体把握能力不足,感受支离破碎,缺乏语境意识,不能有效整合阅读感受。这时要注意发挥集体阅读的优势,在学生合作学习中,在师生切磋中,形成班级共同的体验成果。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熟读成诵。

  2、品味精彩语句,欣赏多样的表现手法,体会郦道元笔下《三峡》的文笔美。

  3、能整合感受,理解“三峡”的景色特征,领略三峡多姿多彩的四种诗意美。

  教学方法

  作为常态的精读课,本文至少需要两课时。第一课时预习课文,完成基础性目标,老师收集分析学情;第二课时精读课文,完成鉴赏性目标。具体方法:

  一是“以学为主”,以“学的活动”设计问题情境、组织教学环节、展开教学流程。主要方法是创设情境、变换角色、激发想象力、模拟体验。二是品析精彩语句,欣赏多样的表现手法。主要方法是“以读为线”,多样化的朗读和细致的品读是主要读法。

  教学流程

  一、课前说课

  从学习内容上来看,老师期待同学们能把握好两方面:一是感受到三峡多姿多彩的景色美;二是体会到郦道元摇曳多姿的文笔美。

  从学习方法上来看,一是发挥想象,“神游”三峡。变换一下角色,把自己当做小画家、小诗人、小摄影师、小音乐家,这样就能比较轻松的感受到三峡多姿多彩的景色美了。二是朗读和品读。个人读、集体读、听范读、配乐读、分角色读、品味重点语句默默的用心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来读去,就能体会到郦道元摇曳多姿的文笔美了。

  二、预习检测

  1、请四位同学分段读课文,读准字音。

  2、听老师范读,注意朗读的停顿。

  3、自由读,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师生共同解决。

  4、语文常识填空

  郦道元是 (时期) 家,他撰写了《 》,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三峡, 、 和 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三、整体把握

  齐读课文,圈词,分别概括四段主要内容。

  助读问题:

  1、第一段以什么景物为主? --山。

  2、第二段以什么景物为主? --水。

  3、第三段是哪两个季节的景色? --春冬之时。

  4、第四段是哪两种天气状况下的景色? --晴初霜旦。

  四、局部品析

  活动情境设计:

  下面,我们变换一下角色,让我们化身为小画家、小诗人、小摄影师、小作曲家,根据第1、2、3、4段文意描绘、吟诵、拍摄、谱写郦道元笔下的三峡美吧。

  请大家注意:我们虽然不是画家、诗人、摄影师、作曲家,但是,我相信,同学们都有一颗敏感的心灵--善于感受美的心灵,同学们还记得七年级上册的《童趣》吧?一种平常的景物,通过联想和想象,会变得美丽而神奇,从中可以获得许多“物外之趣”,让我们用“心”去感受,用“心”去描绘三峡美、吟诵三峡美、拍摄三峡美、谱写三峡美。一定要结合课文的语句,用“心”感受哦。让我们开始吧!

  首先,让我们当一回小画家,描绘第一段的三峡美。

  先来朗读一遍课文第一段。

  让我们先来选择一下画布吧?国画的尺幅有大有小,有一种大的叫做“长卷”有一种小的叫“小品”如果请你选择一种画布描绘第一段,你选哪一种?为什么?

  (选择“长卷”:引导学生品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小结:从三峡七百里中,两岸高山连绵不绝,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作者用“自三峡七百里中”起笔,既交代了描写对象,又介绍了其总体长度。接着,作者先写山,用“两岸高山,略无阙处”写山之“连”。”“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山之“高”。)

  (选择“小品”:引导学生品析“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学生不选“小品”,老师来选,请学生用语言描绘这种情景。可以提问:是不是应该重点描绘阳光灿烂或皓月当空呢?应该重点突出什么景物?然后点拨这句话是侧面描写三峡的“山高峡窄”)

  总结:第一段全景式的宏观勾勒,总写了磅礴的山势,勾画出700里三峡的雄险,描写出了群峰连绵、隔江对峙、山高峡长的雄壮美。仿佛一幅雄伟壮丽的长卷。

  下面,让我们当一回小诗人,吟诵第二段的三峡美。

  诗人都是感情充沛的,他们的感情真的就像长江大河一样,自由奔放的。比如,后世的唐代有位诗人--李白,就很符合第二段三峡的美。

  先来朗读一遍课文第二段。

  李白的个性很像三峡的水,李白还写过一首描写三峡的诗歌,也和第二段有异曲同工之妙,是哪一首?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提问: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印证了第二段的哪些语句?

  明确:“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提问:这句话是不是说:要急速传达皇帝的旨意,所以划船划得快呢?

  明确:不是,是写江水流速急。这也是一种侧面描写的方法。

  总结:更重要的是--“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与“轻舟已过万重山。”一样,写出了作者自由奔放的情感。郦道元不是诗人胜似诗人,你听他吟诵的三峡水,自由不羁,万古奔流,充满了奔放美,也充分表达了郦道元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你能读出来吗?

  齐读第二段。

  接下来,让我们当一回小摄像师,拍摄第三段的三峡美。

  先介绍一下拍摄的术语:“推拉摇移”,也就是镜头推近、镜头拉远、镜头摇上、镜头摇下、镜头平移。

  大家读镜头里看到的景色,老师来操作摄像机。

  镜头推近,然后镜头摇下,看到什么?“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素湍”“绿潭”,两种色彩、两种情态,动静交织,对比鲜明啊。

  镜头摇上,看到什么?“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

  镜头摇下,看到什么?“飞漱其间”。“怪柏”“悬泉”“瀑布”,也是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镜头摇上,然后镜头拉远,看到什么?“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总结:“清荣峻茂”一句话四字写三物:“清”字写水,“峻”字写山,“荣”“茂”写柏树。你看,春冬季的三峡就不像前面那样雄壮奔放了,而是“清荣峻茂”,呈现出一派清悠美。“良多趣味”,又掺入了作者的审美意趣。

  齐读第三段。

  最后,让我们当一回小作曲家,谱写第四段的三峡美。

  来听听晴初霜旦的秋季,三峡里传来什么声音吧!

  齐读第四段。

  如果你为第四段配一段背景音乐,你想采用怎样风格的音乐?(ROP肯定不行,)结合课文的情境描写,谈谈你配乐的理由。

  (学生自由谈,老师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语句谈理由。)

  小结:作者从听觉的角度写秋季的三峡,表现出幽静、寂寥、凄异的特点。那猿声凄凉、悲哀,从侧面渲染了秋天萧瑟、肃杀的气氛,秋季的三峡呈现出一种别样的凄婉美。那“泪沾裳”的渔歌中不也暗含郦道元打鱼人的同情吗?

  齐读第四段。

  五、整体归纳

  学完本文,你会发现《三峡》实际上为我们展现了三峡多姿多态的“诗意美”,选文共描写四组景物群落,对应编者分的四个自然段,第一段景物以山为,全景式展现三峡的“雄壮美”;第二段景物以夏水为主,展现三峡的“奔放美”;第三段侧重描写春冬季节特征,展现三峡的“清悠美”;第四段描写三峡特定天气状况“晴初霜旦”,展现三峡的“凄婉美”。

  郦道元笔下的三峡,集“四美”于一身,给人以“山旋水转、四季变幻、奇境迭出”的审美感受,令人在惊叹之余,产生“山水如人”的错觉:“作者笔下的三峡,简直就是一位魁伟人云的奇男子:盛夏的奔放和热情,春冬的俊逸和闲远,秋日的忧伤和啸叹,构成了它多么丰满而多姿多态的性格”。

  郦道元的文笔不也像三峡那样美吗?不也像三峡美得多姿多彩吗?点面结合、正侧相衬、有静有动、有声有色、俯仰生辉……而这一切,都来源于郦道元那颗隐藏着中国山水文化奥秘的“好奇”的心灵。郦道元不仅以地理学家的目光探寻自然,而且以文学家的心灵感受自然,那流动的江河,挺峙的山峦,仿佛都是有生命的。他发现了自然山水的生命之美,并且神游其中,乐以忘忧。

  美丽的景色,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这就是要向郦道元学习的。

《三峡》教案4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理解文意,熟读成诵。

  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景色之美。

  3、欣赏课文,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笔法之妙。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教学设想:

  1、用两课时完成。其中半课时重在作预习指导,后一个半课时重在欣赏课文。

  2、重视课前预习,要求通过预习达到能通译全文,掌握一些重点的词语的意思。

  3、课堂教学中以阅读贯穿全文,分:读一读,品一品,评一评,背一背,写一写等几个环节。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2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3

  教学准备:学生搜集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请同学们展示自己收集到的相关资料。

  是啊,美丽的吸引了古今中外的很多游客,他们无不为她的秀丽和雄伟所倾倒!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就曾来过此地,用自己的亲见经历撩开了的神秘面纱,让世人真正认识了这一鬼斧神工的自然奇观。这节课让我们随着他的描绘一起来领略的无限风光吧。

  二、学习新课

  (一)、读一读:教师范读课文后,要求学生朗读,并强调朗读的要领。

  通过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1、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音把语音读准。

  2、再请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书下注解把语句读顺。

  3、读完课文,学生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自由讨论交流一下。

  练习检测阅读效果。

  练习1

  读准下列字词

  略无阙(qūe)处重岩叠嶂(zhāng)不见曦(xī)月

  沿溯(sù)阻绝素湍(tuān)绿潭绝巘(yǎn)多生怪柏

  飞漱(shù)其间属(zhǔ)引凄异哀转(zhuǎn)久绝

  练习2

  解释下列文言词语

  自(从)七百里中自(如果)非亭午(正午)夜分(半夜)

  不见曦(太阳)月至于夏水襄(漫上)陵

  沿(顺流)溯(逆流)阻绝或(有时)王命急宣

  良(实在)多趣味属(连续)引(延长)凄异

  练习3

  朗读下列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学习了课文中的字词,和朗读的节奏。下面让我们再一次进入课文,去领略的美。(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二)品一品

  品析课文,领略美景。

  1、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透过文字领略的美,……准备用“的……美”说一句简单的话。并加上一句描写的话。

  如: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学生自由品析的美,四人小组讨论,然后回答。

  老师总结:的山:延绵,高峻壮美的夏水:迅疾壮美的春冬:清荣峻茂秀美的秋:凄凉凄美

  3、老师把话题引向课外:的美哪里是文字能穷尽的?它还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之中,你能再说一句想象的话吗?

  如:的云美。你看,那漂浮在十二峰上的白雾,似烟非烟,似云非云,多么婀娜多情,多么幽深秀丽。

  4、学生展示一组图片,师生一起来欣赏的美景。

  (三)、评一评

  欣赏课文,揣摩妙处。

  1、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散文家郦道元却仅用了一百五十余字来描绘,且尽传奇神,其笔法令人不能不称奇。现在我们用欣赏的眼光来审视评说课文的美(文字投影):我们欣赏文章,可从语言、结构、描写的角度(动静、粗细、远近等多方面)着手。

  例如:课文的描写手法美,正面落笔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形象而概括地描绘出的地貌特点是山高岭连,峡窄水长;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则从侧面烘托了峰峦延绵,隐天蔽日的山势。

  2、请同学们欣赏课文,说出课文的几个妙点来。展示幻灯片11提出学习任务(学生合作学习,自由评说)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写法之妙,通过练习来提示。出示幻灯片12练习:

  练一练

  1、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一句从面体现了山峦的,山势的;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则是描写,以“不见曦月”衬托山的。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一句,用了手法,突出水势。

  3、本文描写生动,写“湍”用,写“潭”用,写“柏”用,写泉用。

  4、最后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教师小结:本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了精准的描写以及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表现的美。

  教师进一步点拨:郦道元真不愧为北魏的地理学家和散文家,他用地理学家的丰富游历和散文家的风厚的文学功底,把《水经》里的一条注释作得如此优美,真是慧眼独具、匠心独运。一百五十余字的短文,却能囊括千里,包容四季,收纳山水草木,罗入古猿怪柏,其笔法确实精妙至极。难怪余秋雨先生说郦道元《水经注》中的,使后人再难调动描述的辞章了。这样的美文,我们理应先睹为快,先背为幸啊。同学们,让我们轰轰烈烈的读起来,背起来:

  (四)背一背

  背诵课文,积累词语

  我们先请4位同学试背一遍,每人背一小段,其他同学可以小声的和背、其背、吟诵。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同学们可以在背的同时,在笔记本上作点词句赏析积累。

  三、总结

  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成为历史的美好回忆,今朝的正放射着世人瞩目的光辉,看:宏伟的葛洲坝工程,红火的工地,正在成就着一个又一个的世界奇观。是我们心中永远的!承载着我们永远的爱。

  四、课后练习:

  1、历代文人对有过很多的赞美,老师搜集了一些描写的诗歌,请同学们课后去欣赏,并用楷书或行楷抄写下来。

  2、是美丽的。其实我们身边也有美丽的风景,比如我们遵义的娄山关,新舟禹门的沙滩河,流经咱们泮水的偏岩河,到处都是美丽的风景。只要我们去探索,去发现,美丽的风景就在我们的眼前。同学们,走进大自然,去感受神奇的魅力吧!

《三峡》教案5

  教材分析

  《三峡》一文中,作者首先干脆利落直接勾勒了三峡峰峦重叠的景观,再用或浓烈或淡雅的笔调,凝炼生动地描绘了江水四季的变化以及与之相伴的万千气象。不过,无论写什么季节的江水,又都与三峡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山的特点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至于三峡的其他景观作者均未触及。所以,《三峡》是一篇以“山”为首,以“水”为纲,描述流经三峡的长江之水四季变化及其所带来的沿江壮丽景色的游记散文。

  教学目标

  1、利用书中注释和工具书自主掌握生字,学会翻译,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进而达到快乐背诵的目的。

  3、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诗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积累文言词语,掌握读音和意义,品味诗文中的优美意境。

  教学活动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波涛、耸峙的山峦,激发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情思与灵感!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恐怕是其中最早的一位了,今天,我们学习选自《水经注疏》的《三峡》。

  二、三峡简介

  三峡是万里长江上最为奇秀的一段,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的山水画廊。宜昌的南津关是其东端,四川奉节的白帝城是其西端,其间全长193公里。三峡由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组成。西陵峡以“险”著称,巫峡以“秀”见长,瞿塘峡以“雄”著称。

  三、作者简介

  郦道元(公元470——527年),南北朝时北魏著名的散文家、地理学家。著有《水经注》,不仅是地理学的重要著作,也是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散文名作。

  四、初读课文

  1、对照注释,小声自由朗读,初步理解文句。

  阙(quē)叠嶂(zhàng)曦(xī)月襄(xiāng)陵沿溯sù)素湍(tuān)绝巘(yǎn)长啸(xiào)属(zhǔ)引哀转(zhuǎn)

  2、辨明词义。

  (1)通假字。略无阙处(通“缺”空缺);哀转久绝(通“啭”声音转折)

  (2)古今异义。

  夏水襄陵(襄:冲上);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良:实在)

  (3)一词多义。

  自三峡七百里中(自:在)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自:如果)

  (4)重点词语。

  重岩叠嶂(像屏障一样的高山)

  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乘奔御风(奔:飞奔的马,衬托夏水顺流行船之快)

  素湍绿潭(素:白色;湍:急流)

  清荣峻茂(清:指水;荣:指树;峻:指山;茂:指草)

  哀转久绝(绝:消失)

  3、指导朗读,读出节奏。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沿//溯/阻绝。

  (3)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清/荣/峻/茂

  (5)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4、理清课文的层次及主要意思

  第一段:山:两岸连山,隐天蔽日——高峻美

  第二段:夏水:夏水襄陵,乘奔御风——奔放美

  第三段:春冬之景:素湍绿潭,悬泉瀑布,清荣峻茂——清幽美

  第四段:秋峡: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凄婉美

  小结:本文先写山,再写水,抓住景物特征,以不同季节表现三峡的美景。

  5、体会作者情感和情景交融的写法

  第一段:想像群山连绵,高耸入云的三峡美景(高峻美)

  第二段:想像江水浩荡,日行千里的画面,感受其奔放美。

  第三段:想像三峡的秀美、挺拔,感受其清幽美。

  第四段:感受秋峡萧瑟凄凉的氛围。

  五、译一译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试译课文,并在全班交流。

《三峡》教案6

  课题: 三 峡 [郦道元]

  班级:C一(2) 地点:多媒体教室

  说明:开课内容为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词句。

  3、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的能力。

  4、学习抓住景物的特征来描写景物的方法。

  5、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爱护自然环境的情感。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词句。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的能力。

  2、欣赏优美文章,积累写作经验。

  [教学设想]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A、对于作家与作品的介绍,可以让学生上互联网查找。

  B、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采用合作、讨论方式来学习。

  2、采用多媒体教学,师生互动,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

  [学法指导]

  1、“文言文四步诵读法”

  第一步:朗读——读准字音,朗读指导;

  第二步:解读——准确翻译,理解内容;

  第三步:研读——质疑探究,提炼主题;

  第四步:品读——品味语言,赏析亮点。

  2、“文言文固定程序阅读法”

  (1)标题;(2)作者;(3)出处;(4)基本内容;(5)文中涉及的重要史实;(6)文章特点及有争论之处;(7)文中的观点及可取之处。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内容:

  A、导入;B、朗读;C、学生展示所查资料;D、准确翻译、理解内容。

  第二课时主要内容:

  A、质疑探究,提炼主题;B、品味语言,赏析亮点。C、联想想象,拓展思维。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略)

  二、学生展示所查资料。(利用多媒体展示)

  1、关于作者。2、关于《水经注》。3、关于三峡。

  三、朗读课文。(略)(教师说明朗读方法)

  四、解读课文——准确翻译、理解内容。(略)

  要求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字词,先由各组学生讨论解决,再由老师于疑难处点拨。

  第 二 课 时

  一、研读——质疑探究,提炼主题。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想象文章所描绘的画面,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友情提示:

  A、文章写了三峡的什么景物?

  B、这些景物有什么主要特点?(请根据原文语句回答)

  C、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归纳成板书,大致内容如下。)

  三峡山两岸连山,重岩叠嶂。

  妙处:

  1、抓住三峡主要特征来写,突出其山水风光。

  2、在四季变化中展现三峡的奇特壮美。

  3、动静结合,写出了三峡的整体的富于动感的景色。

  水夏大水猛涨,江流湍急。

  冬、春

  素湍绿潭,清荣峻茂。

  秋

  林寒涧肃,哀猿凄清。

  2、请同学们概括本文的主题。

  友情提示:

  A、你们认为这篇文章表现了大自然的什么特征?

  B、你们认为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二、品读——品味语言,赏析亮点。

  体会文章“片言万语”的精炼,音韵的和谐,思路的清晰。

  1.全篇只有一百多字,却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色,罗列山水草木,抒发游览感慨,描绘高猿异相。请同学们举几个具体的例子说明文章语言的精炼。

  2.本文读起来具有音韵美,琅琅上口。你能发现作者是怎样营造这种效果的吗?请同学们注意文章的句式特点并加以分析。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提出见解。教师可适当点拨。)

  三、联想想象,拓展思维。

  1、同学们,学了这篇优美的文章,你能用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诗歌来概括本文的意境吗?(学生背诵《早发白帝城》)

  2、讨论:文中描绘的三峡,与我们今天看到的三峡相比,有什么特点?(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让学生在对比中讨论分析。)

  3、请同学们针对课文内容,提出你的疑问,看哪个组的同学会思考、善质疑。(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竞赛。)

  四、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本文。

  2、根据本文的内容和意境,请同学们将本文改写成一篇现代文,作为本周的周记。请同学们不要只是照抄译文,而要展开你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

  3、对比阅读、开拓视野。

  老师为同学们摘抄了《三峡》原文中的一些语段和著名作家刘白羽的《长江三日》,请同学们课后阅读、欣赏。

  第一课时课堂练习:

  一、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

  曦月( ) 沿溯( ) 重岩叠嶂( )

  绝巘( ) 怪柏( ) 略无阙处( )

  飞漱( ) 属引( ) 乘奔御风( )

  二、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停顿。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请将你不会解释的字词写在下面的横线上,向同学或老师请教。(课文注释中的除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课堂练习:

  四、请思考、讨论、解决下列问题。

  1、全篇只有一百多字,却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色,罗列山水草木,抒发游客感慨,描绘高猿异相。请同学们举几个具体的例子说明文章语言的精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读起来具有音韵美,琅琅上口。你能发现作者是怎样营造这种效果的吗?请同学们注意文章的句式特点并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同学们针对课文内容,将你的疑问写在下面横线上,看哪个组的同学会思考、善质疑。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请将本文中你自己喜欢的语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并说说你欣赏它的原因。

  原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峡》教案7

  【教学目标】

  1、本单元四篇课文皆为游记,旨在让学生了解游记的特点。

  2、四篇游记的写作方法各有特点,有的写旅行的全过程,有的写多次重游同一景点,有的写同一景点的不同侧面。

  3、体会作者渗透在游记中的感情。

  4、四篇游记语言风格各不相同。有的语言质朴,有的语言华丽;有的节奏舒缓,有的节奏急促,要品味不同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

  1、掌握游记的特点。

  2、学习游记的不同写作方法及不同风格的语言。

  3、体味领悟游记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文说明】

  本文记叙了作者经过长江三峡时沿途所见到的无比雄伟奇丽的景色,是一篇内容翔实的游记。

  本文按作者的游踪,依次记叙、描写景物,层次分明。文中开始先总述,然后逆江而上,分别记叙、描写西陵峡、巫峡、瞿塘峡。记叙最长的西陵峡时,分四段介绍,条理清楚。本文介绍三峡时能抓住特色,详略得当。如介绍西陵峡中的四段,山势之高低、水势之急缓各不相同,介绍时简明扼要,抓住了要领。记叙最有名的巫峡,则着重描写其山水的奇险、美丽,同时写闻名遐迩的巫山云雨。记叙瞿塘峡,不仅介绍了山势与水势,而且侧重记叙了两岸的人文景观,丰富了山川景物的文化内涵。

  【教学步骤】

  1、弄清楚游踪:本文以作者游览三峡的顺序为游踪。按照三峡: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的顺序记叙和描写。具体为:船从宜昌上驶,首先经过西陵峡(第一段黄猫峡;第二段灯影峡,其间有黄陵庙;第三段崆岭峡,其中有牛肝马肺峡,崆岭滩等处;第四段是米仓峡,出峡处有香溪。船过姊归和巴东,进入巫峡。过巫山进入瞿塘峡。过瞿塘峡,到白帝城(有孙夫人庙,八阵图遗迹),最后船泊在夔府的江岸。

  2、找出文中的景物,分析其特点:文章记叙和描写的景物分别为:

  西陵峡:

  黄猫峡:水、山(略写)

  灯影峡:黄陵庙:(树木、花、竹子、青烟)——优美秀丽

  崆岭峡:牛肝马肺、崆岭滩——最为可怕

  米仓峡:香溪、山峰——高峻

  巫峡:

  水——险(窄、急、曲折、多滩)

  山——高(笔直、整齐、险峻)

  云——奇妙多变(奇形怪状)

  瞿塘峡:

  滟滪滩——险急

  白帝城、孙夫人庙、八阵图遗迹———三峡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3、体味文章语言的特点:

  (1)文中引用了一些诗、民谚、典故,渲染气氛,收画龙点睛之效。

  文中开头引用民谚“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渲染了三峡一带险恶、悲凉的氛围,为全文定下基调。民谚“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表现了崆岭滩的险恶。可怕。前句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显现崆岭滩,后句中用“鬼门关”形容崆岭滩,其险恶可见,令人望而生畏。引用杜甫诗句“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突出赞赏诗中“赴”字运用之妙,从而进一步表现了沿江两岸如群马奔驰的山势。作者的即景诗句“黄陵庙下江南味,也有垂杨也有花”,用“江南味”“垂杨”“花”形象生动地描绘出黄陵庙一带山水景色之美。文中写白帝城,引用刘皇叔托孤的故事,突出了三峡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更耐人寻味。

  (2)作者写巫峡的江水,突出一个“险”字,抓住江水“窄”“急”“曲折”“多滩”等特点。写巫峡的山,突出其山峰之“高”,抓住其“笔直、整齐、险峻”的特点。作者并未亲见巫山之云,文中描写乃根据道听途说,发挥想象,抓住了巫山云雾奇妙多变的特点。

  (3)作者运用大量的修辞方法来写作这篇游记,是文章语言的一大特点。

  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比喻:“两眼凝望着那些刀剑削成一般的山崖,怒吼着的江水”

  “只见顶上云雾腾腾,有像牛马的,有像虎豹的”

  拟人:“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

  反复:“江水的险,险在窄,险在急,险在曲折,险在多滩”

  “偶尔看见一只黑色的鸟,拼命的飞,拼命的飞,”

  反问:“万一那山顶上崩下一块石头来,或是船触着石滩,那不就完了吗?”

  【拓展训练】

  1、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这句话我们曾在七年级接触过,你还记得是哪篇吗?作者是谁?你还能默写其中的几句话吗?

  2、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是杜甫的名诗,请查阅相关资料找出组诗的其他几首。

  练习

  一、生字注音(10分)

  浣()袅()崆()秭()壑()

  瞿()夔()赴()褐()促()

  二、根据拼音写汉字(5分)

  níng jǜn lóng xuán bì

  ()望险()玲()()崖绝()

  三、多音字组词(6分)

  四、阅读回答(29分)

  1、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是一句,用在《巴东三峡》一文开头,作用是。

  2、 “船过了秭归和巴东,便进入了最后最有名的巫峡,这是一段最奇险最美丽的山水。江水的险,险在窄,险在急,险在曲折,险在多滩。山的妙处,在不单调。这个峰很高,那个峰还要高,前面有一排,后面还有一排……一层一层的,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两旁的高山,笔直耸立着,好像是被一把快刀切成似的,那么整齐,那么险峻。”

  ①选段写巫峡江水突出“ ”字,抓住......等特点。写山突出“ ”,抓住、 、的特点。(9分)

  ② “险峻”一词的解释为。(2分)

  ③划“ ”句子的修辞是。(4分)

  ④作者用、两个词概括巫峡山水。(4分)

  一、 huàn,niǎo,kōng,zǐ,hè qū kuí fǜ hè cù

  二、凝峻珑悬壁

  三、三、略

  四、 1、民谚渲染三峡悲凉、险恶的气氛,为全文定下基调。

  2、 ①险,窄、急、曲折、多滩;高,笔直、整齐、险峻。

  ②略

  ③拟人

  ④奇险、美丽

《三峡》教案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并能理解“摇曳”“清冽”“朦胧”“凌空飞降”等词语的意思。

  2、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词句。

  3、能领悟按一定顺序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仿照批注,批写课文描写的三峡秋天的特点及感受。

  4、通过读课文想画面,激发学生对三峡美景的热爱。

  教学重点

  读课文,想画面,了解三峡美景在各个时段的不同特点。

  教学难点

  领悟在不同时间抓不同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课前师生均收集有关三峡的图片、文字、音像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话说三峡

  1、教师放三峡美景的.录像片断,配音简介三峡。长江三峡,是中国第一大河长江上最神奇、最壮观的一段峡谷。它西起重庆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段峡谷组成,全长193千米。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相关资料,说说自己了解的长江三峡。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勾画出生字新词。

  (1)教师出示生字,引导学生读:陡峭巨蟒眨眼驳船摇曳朦胧清冽光晕划开凌空飞降

  (2)相机对加点字的读音作指导。

  2、浏览课文,勾画出课文中表示一天中不同时段的词,想一想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三峡秋天的景物特点的

  (1)学生浏览,勾画。

  (2)学生汇报交流。课文是按照一天中的早晨、中午、晚上等不同时段描写三峡秋天的美景的。

  (3)作者写早晨的三峡美景之前和在文章的末尾,还各有一段,找出来读一读,想想这两段在文章开头与结尾,各有什么作用。文章的第一段:总写了三峡的秋天是一个成熟的季节。文末的一段,点明所写的美景正值中秋。这两段首尾照应,构成文章的开头与结尾,使文章结构完整。

  三、批读课文,感受三峡之美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一段,借助书上的批注,看看自己读懂了什么。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段

  (2)汇报交流。

  ①引导学生通过课文批注明确三峡的秋天具有成熟、丰硕的特点。

  ②引导学生批注:自己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了三峡秋天的成熟特点的。这段总写三峡的秋天,抓住了果实的特色、清香来体现成熟。

  2、这篇课文主要写三峡秋季一天中不同时段的美景,你认为哪个时段的景色最美,找出来读一读,把自己的感受批写在相应的段落旁边。

  3、学生汇报交流。(以下是教师预设课堂,可根据学生汇报而改变交流的顺序。)

  (1)汇报课文写早晨的段落:

  ①读了这一段,你认为早晨的三峡秋色最美,你是从哪些词语感受到它的美的?(透明的露水、峡风的凉意、新鲜而闪烁的阳光。)

  ②你从以上词语中发现早晨的三峡具有怎样的主要特点?(景物特别明丽。)

  ③你在文中都批注了些什么?(学生汇报,教师相机肯定,引导学生补充批写景物及景物特点,或者批写自己的感受。)

  ④教师小结:三峡的早晨,沐浴在阳光之中,清新凉爽明丽,给人轻松舒适的感受。请同学们美美地朗读这一段。

  (2)汇报课文写中午的段落。

  ①学生闭眼,听教师朗读这一片断,头脑中想象这段话描写的画面。

  ②请学生说说,从自己想象的画面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从以下词语中感受形象画面: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跳跃;长江像巨蟒翻滚呼啸,奔腾流去,波光荡漾。

  ③感受中午时候的三峡特点。引导学生从动词“跳跃”“翻滚”“呼啸”“奔腾”“荡漾”感受三峡秋天的热烈气息。

  ④让学生带着欢快、热烈的语气读好这一段。

  ⑤让学生体会本段中的几个比喻句,批注出这几个比喻句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⑥让学生带着想象的画面,美读这段课文。

  (3)汇报写下午的段落。

《三峡》教案9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2.反复诵读,欣赏三峡的优美风光,品位语言的精妙。

  3.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指导诵读的方法,培养诵读的习惯,形成诵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对课文的多遍不同形式的读,完成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难点:培养诵读的习惯,形成诵读的能力。

  教学方法朗读法、练习法、讨论法

  运用的

  信息技术工具硬件:多媒体网络教室,计算机。

  软件: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思路始终以“读”贯穿全过程,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如默读、齐读、品读句段等,在朗读、练习、讨论中完成教学目标,加深文本印象。

  教学过程

  导入(约3分钟)曾有一位有名的外国友人问余秋雨先生:中国哪一处景点最值得游览?余秋雨先生给出的答案是:三峡。同学们,三峡究竟有何魅力呢?今天让我们走进郦道元的《三峡》探究一下。

  走近作者及作品(约2分钟)同学们,郦道元因一部《水经注》而出名,《水经注》因为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地理价值而被后世称颂。这节课我们不仅要了解长江三峡的魅力,还要欣赏《三峡》语言的特色。

  学生齐读书下注解1让学生了解作者、作品

  熟读课文,理解文意。(约15分钟)

  1、教师范读一遍,学生把自己把握不准的停顿在听老师读时做上批注。学生再自由读2遍,然后请一名同学展示一下,老师点评。

  2、通过小检测,查看对课文的翻译是否到位。

  (投影出示)准确译,我能行!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沿溯阻绝。

  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1、朗读并要求:正字音、准确停顿。2、译文:借助课下注释和相关资料把课文通顺地译成现代文。重要的词作出批注,有疑问做出标记,2、准确完成翻译。

  让学生掌握朗读和课文翻译

  1、分段朗读,知三峡,欣赏三峡的优美风光2、品位语言的精妙。3、背诵(约20分钟)

  1、评价学生朗读2、出示问题让学生作答。

  怎样的山—————

  夏水有什么特征———

  春冬景色如何———

  秋景给你什么感觉——

  3、提示学生从从修辞、色彩、观察角度、准确精炼的语言等角度品味课文,学生完成后展示再作评讲。

  1、男生读写山和夏水的层次,女生读春冬和秋景的句子

  2、回答问题

  3、让学生在书上批注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

  4、背诵。

  1‘比比看谁更能读出三峡的特征来2、让学生更深刻掌握文本。

  板书设计

  怎样的山———————绵长、高峻

  夏水有什么特征———————水急、水量大

  春冬景色如何———————清静、幽美、趣味无穷

  秋景给你什么感觉———————凄凉、肃杀

《三峡》教案10

  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能有感情地背诵课文,能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2、能说出作者的写作思路;品析句子,学习动静结合的协写景方法。

  3、领略三峡的景物之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之情。

  教学重点:

  1、梳理文意,重点词语释义及关键句子翻译和理解。

  2、体会作者的写景方法,熟练掌握动静结合、正侧面描写等语言技巧。

  学法指导:

  反复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课文内容;通过品读语言,共同领略三峡的美景,学习动静结合的写景方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有没有到过咱们宜昌的三峡,不知道你们见到的三峡是什么样的,有没有同学起来跟大家分享一下。你们见到是不是这个样子(屏幕上大坝图),而在真正意义上我们说的三峡可不仅仅指这个伟大的水利工程,他究竟有那三个部分组成,究竟何种面目呢,接下来老师带领大家走进真正意义上的三峡。

  二、朗读,读出韵味

  1、听读:教师泛读,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初步感受文章内容重点注意的字词:

  阙曦襄陵沿溯御素湍飞漱属引哀转

  2、默读: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3、品读:主要进行描述。运用“三峡的______美,你看(听)______”的句式回答。

  山美:(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绝巘多生怪柏,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找出正面描与侧面描写)

  水美:(1)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注:此处学生也可归结为激流美、瀑布美也可。

  声美:(1)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2)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这歌声唱出了哀婉的猿声中旅人的悲凉心境,更加烘托出秋景的凄凉。

  三、拓展及探究:

  1、结合上述回答及文章,分别用一个词概括出每一段体现出的美的意境。

  要点:(此处需要板书)第一段—雄俊壮美的山势—雄壮美第二段—凶猛的水势—奔放美第三段—秀美的山势—清幽美第四段—凄凉的秋意—凄婉美

  2、问题探究:

  (1)为什么不按照四季的顺序来写景,而是先写夏天的景色,并将春冬二季合二为一呢?

  因为三峡的水最具特色,而水又以夏天最盛,故作者将“夏水”置于首位。相较而言,春冬二季的江水都是“清荣峻茂”的特点,因而合二为一描述。

  (2)作者描写三峡的美景运用了一些技巧,你能说出是哪些技巧吗?

  抓住景物的特点,从各种不同角度写景。

  抓住不同的季节,以动物、静物相结合的方法来写景。(动静结合是重点)

  写山,抓住了连续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抓住了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进行描写,写出了三峡的奔放美、清幽美、凄婉美。

  (3)作者写江水之湍急是如何体现的,用了什么手法?借行程速度与江水作比较,突出江流之快,之猛;对比的手法

  (4)通观全文,作者是如何编排文章的结构的?(此处弱化结构,了解即可)

  先总述三峡总体概貌,后分季节描绘三峡风光,层次清晰。

  (4)结尾引用渔歌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要这么编排?

  写出了三峡山高岭连峡窄的特点,更反衬渲染了三峡秋天凄凉萧瑟的气氛。

  借鉴:行文过程中,如果恰当引用古人诗词佳句,不仅可以准确表现文章的中心,而且可增强文章的文学性、可读性,使得文章更具音韵美。

  3、提高部分:

  (1)背诵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结合诗句说说它与本文的联系。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一二句与文章第二段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啼;文章第一段与诗中的“万重山”相应。

  (2)假如你是以为导游,请为三峡写一段解说词。请尽量尝试运用郦道元文中的句子。

  示例:各位旅客,欢迎来到三峡观光,七百里三峡,雄奇险拔出,清幽秀丽,四季美景风格迥异。秋冬之时,潭水碧绿,轻薄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悬;夏季飞涨,江流汹涌;秋景凄寒,猿鸣哀转。走进三峡人家,品尝金黄蜜桔;登上三峡大坝,感受磅礴气势。多情的三峡风光,热情的三峡人民,欢迎各位常游此地。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篇优美的古代散文,领略了三峡的秀美风光,品味了作者精美的语言,这趟三峡之旅大家感受如何?“爽”。是啊,在文字中遨游尚且怡然自得,亲身感受必定更加美妙。三峡风光无限好,期待大家明日游。

  最后,让我们在高声诵读中结束这趟轻松愉快的三峡之旅吧!

  板书设计

  三峡的山——山高岭连,中间狭窄——高峻美

  三峡的水:夏季——水势浩大、流速迅猛——奔放美

  春冬——水退潭清、风景秀丽——清幽美

  秋季——水枯气寒、猿鸣凄凉——凄婉美

《三峡》教案11

  教学内容和步骤

  —、导入新课: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妆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去过三峡的同学,可能会因那两岸倒江悬崖峭壁而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可能会因江面上飘浮着的白色垃圾而忧虑人类环境的污染,还可能会因新建的三峡工程而惊叹科学技术改造大自然的伟力,你也许会让思绪倒流,追溯三峡的过去,想—睹她在历史上的真容:学习了郦道元的《三峡》之后,我们将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二、初读课文:

  对照注释,小声自由朗读,初步理解文句。

  正音:阙(quē) 叠嶂(zhagrave;ng) 曦(xī)月 襄(xiāng)陵 沿溯sugrave;))

  素湍(tuān) 绝巘(yǎn) 长啸(xiagrave;o) 属(zhǔ)引 哀转(zhuǎn)

  三、研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间停顿。老师于疑难处点拨,或让学生探讨。

  朗读停顿训练重点:

  第1自然段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讨论:为什么“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说明江面狭窄,两岸群峰相连,峭壁对峙,山下只见一线天。)

  第2自然段

  至于/夏水矿襄陵 [襄陵:动补短语,漫上丘陵]

  沿//溯/阻绝 [沿溯:并列短语,上行和下行)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讨论:“沿溯阻绝”,朗读的时候怎样停顿,才能把意思传达得更准确?

  第3自然段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素湍:偏正短语,雪白的浪花)

  [回清:动宾短语,回旋着清波]

  绝巘/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 [清,指水清;荣,指树荣;峻,指山高;茂,指草茂。]

  讨论:“清荣峻茂”,朗读时该怎样停顿才能准确传达文意?

  第4自然段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四、畅读全篇。

  想象文章所描绘的画面,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妙处。

  讨论:文中描绘的三峡,与我们今天看到的三峡相比,有什么特点?

  五、品读课文,

  体会文章“片言万语”的精炼,音韵的和谐,思路的清晰。

  讨论:

  1.全篇只几百字,却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罗列山水草木,清猿怪柏:请举几个具体的例子说明文章语言的精炼:

  2.本文读起来具有音韵美,琅琅上口。你能发现作者是怎样营造这种效果的吗?找出文章中的对偶句和韵脚。

  3.第2自然段有一句话:“或王命急宣”,看似可有可无,实则不可缺少。如果缺少了会怎么样?

  六,熟读成诵

《三峡》教案12

  课文感知:

  这篇课文是郦道远为《水经·江水》所作注释中关于三峡的一段,但不失为一篇很好的古代的写景散文。课文写了大自然无比雄伟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怀,也使读者从中受益。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的写作特点。从自然形成的角度来看,不言而喻三峡是离不开山水的,但山水中有四季的变化穿插其间,这就不能写一时一处的景色,而是要在四季变化中展现三峡奇异诡谲的美景,寓静态于动态之中,动静结合,写出三峡的整体的富于动感的景色,这就是典型化的手法。没有典型化的手法,是写不出三峡的美景的。

  学习目标:

  1、识记与积累

  郦、阙、溯、属、略无、绝、重岩叠嶂清荣峻茂、林寒涧肃、哀转久绝

  2、知识简介:郦道元及《水经注》

  3、应用:

  ①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丰富其文学素养。

  ②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设计:

  1、利用图书室、阅览室等搜集长江三峡、郦道元及《水经注》等有关知识。

  2、熟读课文,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逐渐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疏通文意,同学间讨论解疑释难,教师只作适当指导。

  教学媒体:

  录音机、多媒体

  教学设计: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师:著名学者余秋雨曾说:“在国外,一个外国朋友曾问我,‘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这样的提问我遇到过许多次了,常常随口吐出的答案是‘三峡’。”三峡为何有这样大的魅力呢?

  生:(各抒己见,以达到资源的共享。)

  师:早在1500年前,著名的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就对三峡的风光作了精彩的描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短文《三峡》。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借用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如:郦巘阙溯属

  2、听录音,从整体把握课文。

  3、请2-3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仔细听后指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4、师范读课文(或再听录音),指导学生朗读。(在此,教师应指出注意听的事项,如:字音的校正、音节的停顿和节奏等。)

  5、朗读比赛:分小组比赛、男女生比赛等形式,以激发学生的读书积极性。

  6、讨论:疏通文意。(分成六个人一组,每组讨论一个文段的大意,让学生充分发表见解。)

  7、把各小组的意见综合到一处,教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

  8、在初步理解文中的基础上,在读课文讨论: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三峡雄伟秀丽的风光的?抓住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9、指导学生背诵课文。(出示挂图,图文结合使学生更好地感知、记忆课文。)

  写作训练

  把你曾看到的山川、名胜的美好景色描述下来。

  课后小结

  我们伟大的祖国,有雄伟的崇山峻岭,有奔腾的黄河长江,有珍贵的文物古迹,有秀丽的园林风光。《三峡》是一篇很好的古代的写景散文,作者描述了三峡无比雄伟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怀,使我们从中受益匪浅。在课文,我们要积极的走进大自然,用我们的笔来描绘大自然的雄伟壮丽。

  课后练习

  ①用正楷抄写课文,并背诵。

  ②积极的走进大自然,用你的笔来描绘眼前的景色。

  教后反思

  课堂上,把舞台让个学生,自己退居幕后。让在想法的学生到讲台上来尽情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的积极性有明显的提高,课堂气氛也随之活跃起来,使课程资源扩大到更大的限度。

《三峡》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学习古人叙事抒情的方法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4、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查找有关三峡的资料或图片,要求学生对三峡有些了解

  2、 收集有关长江或三峡的诗句

  教师准备:1、网上搜集有关三峡的图片,各个角度的精选一副

  2、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和诗句

  三、教学过程:

  1、导入:认识作者郦道元,是在《中国石拱桥》,它提到了《水经注》,回忆书的内容,《水经注》是记叙我国江河分布的专著,提到我国的江河,长江与黄河最具代表性, 关于黄河的诗句我们学了不少,那么关于长江呢?(师生共同吟诵有关长江的诗句)

  2、 长江确实壮美,尤以三峡为甚,让我们目睹一下三峡的美景。(多媒体展示三峡的美景)三峡指上游自重庆白帝城至湖北宜昌之间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都说瞿塘雄、巫峡绚、西陵险,下面的几句诗各是写哪个峡的?是否验证古人的说法?

  多媒体展示:有关三峡的诗句

  1.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十二巫山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

  朝云暮雨浑虚语,一夜猿啼月明中

  3.扁舟转山曲,未至已先惊

  白浪横江起,槎牙似雪城

  4.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5.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

  6.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7.峡尽天开朝日出,山平水阔大城浮

  8.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注】此设计让学生从总体上了解三峡的特征,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他们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

  3、 看着现代的画面,读着古人的诗篇,我们知道,长江不仅壮丽于现在,更壮丽于过去,你觉得三峡最美在什么地方?这个问题还是朗读过后再来解决。(学生齐读)

  4、 复习生字词,再次齐读课文。

  多媒体展示:本文的生字、读音

  quē xiāng yǎn zhǔ

  阙处 襄陵 绝巘 嘱引

  sù shù xī tuān

  沿溯 飞漱 曦月 急湍

  xiào zhàng

  长啸 重岩叠嶂

  【注】此项环节设计意在强化学生的诵读能力,切实抓好基础。

  5、 师生带着寻美的眼光找寻三峡最美的所在,教师引导:在山水

  (学生回答一有沾边,便及时鼓励:你们跟郦道元真是心有灵犀,他也觉得三峡美在山水)

  6、 好的诗文不需要也不要求每个字都会翻译,因为美需要的是体会而不是肢解,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文中三峡的美景。(各组一名学生限时1分钟描绘)

  【注】此项环节设计意在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7、 教师点评:这几位同学描绘的重点应该在哪些方面?(在山水)点出较好的同学给予鼓励

  8、 山是雄奇、险峻的山,水是清幽、柔美的水,山美水美,面对美景,你总不能说好美好美,古人可没照相机,他如何传达目睹的美景,一是认真观察,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二是运用恰当的语言。联系你所见过的山,运用你脑中描写山的词库,你能说出哪些?

  多媒体展示:总结描写山的词库

  险峻 磅礴 嶙峋 峻峭 突兀

  巍峨 峥嵘 连绵 逶迤

  千山万壑 峰回路转 峰峦叠嶂

  悬崖峭壁 深山幽谷 冰峰雪岭

  文中如何写山?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注】此项环节设计意在引导学生积累词汇

  9、 教师点评:我觉得是郦道元描绘的山美,他是针对山的高这个特点进行描绘,而你们还谈不上描绘,只是词语的堆砌,因为你们脑中并无一副完整的图画。现在,试想着有一副水的图画(瀑布、泉水、小溪),你能说出哪些词语来描绘?

  (小组竞争进行想象积累性的描绘)

  【注】利用初中生好胜的心理,故意给他们一个下马威,激起他们思考的激情

  10 这次是你描绘的水美还是郦道元描绘的水美?先看一下郦道元的水,万物因水而有灵性,水因季节不同而呈不同景象,郦道元在描绘水时是分季节来写的。

  多媒体展示:水因不同季节呈现不同景象

  夏之景: 沿溯阻绝

  春冬之景: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

  秋之景: 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多媒体展示:总结描写各类水的词库:

  潺潺 淙淙 涓涓 汩汩

  奔腾 咆哮 澄清(澈)

  汹涌澎湃 浩浩荡荡 波澜壮阔

  惊涛骇浪 万丈狂澜 烟波浩渺

  碧波荡漾 飞瀑溅玉

  【注】此环节把文本和课外积累相结合,牵着他们带着好胜的心进入下一环节

  11、教师点评:我觉得还是郦道元描绘的水美,水不可能脱离其他事物而单独存在,若是溪水,它有细沙、鹅卵石相伴;若是泉水,它有青松、绿柳相依;若是瀑布,它必与悬崖、岩石同时出现,作者没有只看到单纯的水,而是把水与周边的景物紧密相连,这样,有个性的水,三峡的水便活生生地出现在面前,而且,他多用四字对偶句,句势略有变化,这样读起来很有节奏感,语言显得精炼,充满生气。

  12、 让我们再次欣赏本文的山美,水美和语言美。(学生齐读)

  13、 多媒体欣赏图片:找出与之相符的诗句,体会文中简练的语言。

  ①深溪横古树,空岩卧幽石。

  ②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③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④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

  ⑤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泉声峦翠微。

  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注】此环节为课外拓展,在欣赏放松的同时积累知识,增强文化底蕴。

  14、 诗句再好,意境再美,终究是别人的,还好现在引用不用付专利。我们能否学着用优美简练的语言进行描绘。选定你想描绘的一副山水画,结合文中的句势,等下同学们一起对号入座,能对得上号,说明你观察仔细,对得上号,又能赢得同学的掌声的,证明你已学到本课的精髓了。

  【注】此环节为课内兼课外的习作,训练学生的观察、书面表达能力。

  15、 小结:点评学生习作,道出本节课重点,学习短小优美的文章,讲究手、脑、口、眼并用,让我们再次用自己美妙的嗓音诠释一下美。

  【注】在朗朗书声中结束本文的学习,意犹未尽。

《三峡》教案1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一些文言知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了解文中所描写的三峡的自然景观,感受三峡的自然美。

  3.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4.背诵并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2.学习古人写景的方法,体会其语言的精妙。

  3.引导学生在想像中再现景物,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

  文章描写了长江三峡雄伟壮丽的奇景,通过教读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欣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

  2.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仔细揣摩画龙点睛的词语,把握作品景物描写的特点。

  3.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把握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郦道元的《三峡》抓住了三峡这一自然景观的特点,描绘了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语言精美,描写生动。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可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在板书中教师最好给学生提供背诵提纲。

  2.拓展阅读法。选择与三峡有关的诗文进行拓展阅读,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3.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情调;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意,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写景的脉络,选择关键词语,增设词语提纲,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显示《三峡》图。

  设计(一)

  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波涛、耸峙的山峦,激发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情思与灵感!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恐怕是其中最早的一位了,今天,我们学习选自《水经注疏》的《三峡》。(板书文题)

  设计(二)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为我们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让我们一起走进那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三峡画卷中来吧。

  设计(三)

  电视里不断报道三峡移民乔迁新居的消息,当你为新建的三峡工程而惊叹科学技术改造大自然的伟力时,你可曾想追溯三峡的过去,一睹她在历史上的真容呢?今天,我们终于有机会走近她了。(板书文题)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多媒体显示: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范阳涿鹿人。做过州刺史、御史中尉等官职,治政严整,执法峻刻,为权豪所惮。他生性好学,历览群书,撰《水经注》40卷,是为魏晋时代无名氏所著的《水经》一书所作的注释。《水经》是一部记载全国水道的地理书,记录得非常简略。郦道元收集了有关全国水道的记载以及自己游历各地跋涉山川的见闻为《水经》作注释,对《水经》中的记载加以详细阐明和补充,引书达四百多种。它叙述了两岸各地的地理古迹、神话传说和风俗习惯,对各地秀丽的山川作了生动的描绘,文笔简洁精美,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课文所选《三峡》节选自《水经注》的《江水注》,是《水经注》中最著名的一篇。

  三、朗读课文,正确把握节奏,感受作品的音韵美

  1.学生初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初步理解文句。

  (1)教师分发文字资料,指导学生积累词语。

  资料内容如下:

  ①读准字音:

  (2)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词句,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韵律及情调。

  (2)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1段,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第2段

  至于/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第3段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

  第4段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3)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4)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四、理清背诵思路

  根据文章想象三峡壮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巧妙。

  学生分组交流,每组负责一个语段,然后选四位同学全班交流。

  1.学生明确:第1段重点写山,“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突出群山连绵的特点。“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是说一层层的悬崖,一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说明江面狭窄,两岸雄峰相连,峭壁对峙,只看见一线天。突出峰峦重迭,雄峻险拔的山势。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山 两岸连山 隐天蔽日

  学生齐读第1段,想像群山连绵,高耸入云的三峡美景。

  2.学生明确:第2、3、4段写水,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第2段写夏季三峡情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是说夏天水涨,江水淹了山陵,上行和下航的船只都被阻绝,不能通航,突出大水猛涨。“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是说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才会有航船,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以船行之快突出江流湍急的特点。

《三峡》教案15

  一、导入:

  同学们,三峡的壮美风光从古至今让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赞美倾倒,今天让我们重返三峡,再次领略三峡那奇异的风光吧!

  二、展示复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背诵课文,并能理解性默写。

  2、积累文学常识、翻译文言词句。

  3、把握文章层次结构。

  4、掌握三峡各个季节景物特点及写景技巧。

  三、复习正课

  1、文学常识。

  (1)《三峡》选自于 _______,作者_____,是我国____时期著名的______家。

  (2)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是 _______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2、解释课文中加点的字。

  3、一词多义:

  绝:

  (1)沿溯阻绝

  (2)绝山献多生怪柏

  (3)哀转久绝

  自

  (1) 自三峡七百里中

  (2)自非亭午夜分

  4、解释加点词语

  (1)虽乘奔御风:

  (2)绝山献多生怪柏:

  (3)属引凄异:

  (4)略无阙处: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6)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5、重点句子的翻译: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4)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5)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

  (6)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7)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8)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6、问题探究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2)把握文章层次,依据内容填写下面照应各项。

  7、重点句子背诵:

  (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

  (2)写山高峻的句子:

  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

  (3)写夏水的句子

  (4)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

  (5)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

  (6)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

  (7)由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一诗句,你想到《三峡》中与此意境相同的句子是:

  8、中考链接:

  (1)第3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__________”的静景,也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2分)

  (2)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可以从本文找出两条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3分)

  理由1:

  原句:

  理由2:

  原句:

  (3)本文写春冬之景,用____________四字突出其特点。写秋季之景,用____________四字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出来。

  (4)结合文章内容,用一句话概括三峡的景色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5)作者先写夏水的目的是:

  9、问题探究:

  (1)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三峡之水的?这样的安排有什么作用?

  (2)《三峡》一文中描写夏水的特点,但描写角度不同。试举例加以说明。

  (3)本文最后收笔落在渔人的歌唱上,这样写的好

  (4)《三峡》一文的写作手法及语言有何特点处是?

  (5)学习了本文,请为三峡写一篇导游词。

  四、本课小结:

  本篇描绘了三峡的景色,先总写三峡地貌,再写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同时作者融情入景,最后以忧伤的渔歌作结,也表达了“山水虽佳,可世上犹有劳贫”的思想感情。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背诵并默写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3、《三峡》与《早发白帝城》比较阅读。

【《三峡》教案】相关文章:

实用的《三峡》教案三篇08-11

八年级语文教案:《三峡》08-09

《三峡》阅读答案08-25

《杠杆》教案08-26

跳绳的教案08-26

《肯德基》教案08-25

《勇气》教案08-25

《白鲸》教案08-25

《祝福》教案08-25

《夏天》教案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