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桥教案模板汇总九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桥教案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桥教案 篇1
1、本次活动屏弃了以往传统的“老师教,幼儿学”的方法,采用了引导幼儿主动的探索学习的方法。真正的尊重了幼儿的主导地位。活动时把幼儿理解儿歌的内容放在了前面,通过幼儿自己的观察、表达来得出儿歌中诗句,既充分理解了儿歌的内容,又帮助孩子们对儿歌有了一定的记忆,为后面的学习和表演做了很好的铺垫。
2、在活动的准备中,教师做了充分的准备,除了恰倒好处的运用课件以外,还制作了实物的小木桥,使孩子们能够真实的感受到小木桥的特性,加上可插图片的.教具演示,使得孩子们的眼球深深的被吸引。
3、在活动中,教师设计的提问始终是开放式的,例如在问到怎样能够帮助小熊过桥时,幼儿的回答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孩子说拿绳子绑着过去,有的说爬过去,还有的说问小鸟借个翅膀飞过去等等。正是因为提问的开放,孩子们的思维不受任何限制,可以大胆的想象。
4、孩子们在整个活动中始终是主体的地位。在活动中教师遵循幼儿的意见和建议,听从孩子们最真实的想法,让孩子们自主的选择表演的角色,使孩子们活动的更加自由,更加开心。
5、本次活动的设计比较完整,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掌握得也非常熟练。显得不足的地方就是在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内容时对于幼儿的回答可以让孩子们充分的用动作和表情表演出来。为了怕后面的学习时间不够,教师对此方面的内容有所忽略,如果在这部分能够放手大胆的让孩子们发挥的话,效果还会更加明显。
桥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受江南水乡的优美景致。
2.积累语言,体会作者爱桥、怀乡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江南水乡桥的图片。
教学建议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以优美的文字描写了记忆中故乡美丽的小桥,展现了江南水乡那份悠远的意境。
全文共分5段。第1段只有一句话,这个比喻句内涵丰富。“血脉”原指人体内流动血液的脉络,而在这里把家乡弯弯曲曲的小河比作了网布在大地母亲身上的一条条血脉。可见小河与大地母亲是多么亲密呀!
第2段写故乡的桥多。村村相连,户户相通都靠桥。桥和小镇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
第3段写了故乡的桥造型千姿百态。作者没有将桥的姿态一一罗列,而是选写了最简单朴实的.过户桥和最漂亮气派的圆形石拱桥。在二者的对比中,我们可以尽情想象其他因地制宜、美观实用的小桥姿态。
第4段先总写小桥名称美,再具体介绍。从根据形状得名的“元宝桥”“骆驼桥”,我们进一步感受到“千姿百态”的桥造型美;从“震龙桥”“娘娘桥”我们走入了水乡的民间传说;随着“如意桥”,我们走进了水乡悠久的文化。桥名美,桥名凿刻有趣。在石桥的映衬下,“或隶或楷或草或篆”的字体,或“飘逸潇洒”或“刚劲有力”的风格,由“趣”生“情趣”。而那“足足可装一条船”的外婆的故事,则进一步引发我们无边的遐想。
第5段: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后,结合生活实际,仔细揣摩“在家乡,我们孩子最恋的是桥”。为什么呢?“整个炎热的夏天,家乡的桥也成了我们的乐园”。作者再通过具体的描写把孩子们的快乐展现得淋漓尽致,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桥进一步的赞美,桥是孩子们的“乐”园。作者只是恋桥吗?不是。由恋桥,到思乡,此时作者的思想感情已经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
本课语言优美、内涵丰富,是学生积累和感受语言魅力的好素材,引导学生以不同方式读记,畅谈自己的感受,揣摩本文在写作上的妙处,是本课主要的教学方法。
通过阅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建议本课用1课时。
桥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能运用已有的运动技能过小桥,锻炼身体的平衡能力以及协调性。
2.能不怕困难,敢于克服困难,发展幼儿的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宽窄不同的平衡木3至4种;各种辅助材料,如沙包、小塑料圈、塑料碗、小球、小篮子等。
活动过程
1.搬运活动材料,布置活动环境幼儿和教师一起将平衡木和辅助材料搬运到活动场地上,并按照教师的要求布置活动环境。
2.听音乐做准备活动
幼儿在活动场地上四散开来,听音乐,与教师一起做身体的准备活动。
3.分散练习“过小桥”
幼儿自选一座“小桥”,有秩序地排好队,一个跟着一个练习过“小桥”(从平衡木上走过)。
4.尝试“花样过桥”
(1)集中幼儿,请幼儿想一想:除了站着正面走过“小桥”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过“小桥”,看看谁能想出过“小桥”的新花样。
(2)幼儿四散开来尝试过“小桥”的新方法。
(3)待幼儿尝试一段时间后,集中幼儿,请幼儿相互说一说自己的方法。
5.尝试“运货过桥”
(1)请幼儿帮助教师解决一个难题:“小桥这边有这么多的'物品,老师想把它们运到小桥的那一边,你们愿不愿意帮助老师?”并请幼儿“用你们刚才过小桥的新方法把这些物品运过小桥。”
(2)幼儿用新方法运货过“小桥”。教师观察并及时。
(3)集中幼儿,教师总结活动过程,感谢幼儿帮助教师解决了难题。
6.收和搬运活动材料
活动结束,幼儿与教师一起搬运平衡木和辅助材料。
桥教案 篇4
设计背景
通过实验激发幼儿对科学的探索能力。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操作,知道改变纸的形状可以使纸桥的承受能力发生变化。
2、鼓励幼儿运用比较的方法来进行感知,同样的纸折成山形最牢固,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活动激发幼儿对学习科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通过改变纸的形状可以使纸的承受能力发生变化。
活动准备
人手一张A4纸,2个易拉罐,吸管,积木数片。
活动过程
1、导入(激发幼儿兴趣)老师:你见过桥吗?是什么样子的?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平常我们见过的桥都是用水泥钢筋或者木头做成的,今天我们也要做一座自己的小桥,这座桥能够放一块积木在上面。教师介绍材料:积木、纸、吸管。提出要求:两块积木座桥墩,吸管是桥下面的流水,纸用来做桥面。
2、幼儿制作纸桥。
(1)幼儿进行第一次操作,并请做好纸桥的幼儿将纸桥展示在桌子上。 提问:你成功了吗?你是怎么做的?教师进一步提出要求:这次要在桥上放三块积木,你可以把你的`纸桥变一变。
(2)幼儿进行第二次操作,并将完成的作品放在桌子上。 提问:你用的是什么方法?你的纸发生了什么变化?
(3)游戏:比比谁的纸桥最牢固?刚才大家做出的纸乔都能够放三块积木,现在我请大家来比赛,看看谁做的纸桥能够放的积木最多?(提出要求:以个人为单位,进行比赛,并数一数最多在桥上能够放多少积木)从每组选一个小朋友上来展示:比一比谁的纸桥最牢固。讨论:你做的纸桥最多能够放几块积木?为什么你的纸桥能够放这么多积木?
3、帮助幼儿了解简单原理 结论:“当纸弯曲之后能够承受的重量变大,弯曲的次数变多,承受的重量也就变大了,而且弯曲的次数越多,承受的重量越大,纸桥也就越牢固。
4、扩展幼儿的经验,日常生活当中,你还发现哪些东西是利用弯曲后来使它便牢固的?
教学反思
1. 打断幼儿讲述桥的知识时候的讲话。
2. 在第一次上课的时候没有讲述桥的结构。
3. 没有关注到每一个幼儿。
桥教案 篇5
总目标:
1、通过探险寻宝游戏,掌握各种活动器械的不同玩法,发展动作技能。
2、增强规则意识:根据指示箭头有序活动,不随便插队。
3、敢于挑战困难,勇敢坚强。
4、感受运动的快乐,愉悦身心。
(一)平衡区——过鳄鱼桥
活动目标:
1、在梯子、轮胎、摇板等组合器械上行走,提高平衡能力。
2、克服困难,勇敢前进。
场地准备:
1、材料:轮胎、梯子、摇板;鳄鱼玩具若干
2、场地
游戏提示:
1、用梯子和轮胎搭建惊险的鳄鱼桥,在梯子下放置小型鳄鱼玩具,增加游戏的`情境性。
2、梯子应有长有短,便于能力不同的幼儿选择相应的路线。
3、适时增加摇板的间隔距离,逐步提高要求。
(二)钻爬区——爬桌椅
活动目标:
练习匍匐爬、倒爬和侧身钻等技能,发展动作协调性。
场地准备:
1、材料:椅子、长形桌、钻圈、垫子
2、场地
指导要点:
1、集中明确动作要领及活动规则:
A、如倒爬:先挪动双脚,后移动双手等。
B、根据箭头提示有序地分组活动,不随便插队。
2、适时变换椅子的排列形式(如椅子并排放——竖排放),增加难度。
(三)弹跳区——过高山
活动目标:
1、行进跳跃练习,增强体能。
2、树立竞争意识。
场地准备:
1、材料:羊角球若干、小型滑梯2架
2、场地
指导要点:
1、小型的竞赛游戏:先跨跳羊角球,后背球翻过小山坡。
2、鼓励幼儿自己结队竞赛。
(四)车类区——快速冲刺
活动目标:
1、练习青虫车、滑板车,掌握驾车技巧,发展动作灵活性。
2、体验游戏的快乐。
场地准备:
1、材料:青虫车、滑板车;
2、场地
指导要点:
用同伴互动,交流驾车技巧,如滑板车的猫腰、快速点地等。
活动建议:
1、因地制宜,师生共建有趣的运动环境。
2、善于观察、有效指导。选择有趣的方法如“画卡”、“发小礼物”、“寻宝”等来吸引幼儿换区;
3、保教结合、动静交替。保教人员应统一行动,并在保健室开设休息区。
桥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狰狞、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当、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研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感悟洪水肆虐的危机情境,体会老汉的英雄形象和父亲形象。
4、感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悟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题目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朗读,导入新课
同学们,无论是在战争时期,还是在和平年代,都有许多令我们感动的人.尽管他们中的有些人,连姓名都不为人所知,他们的形象却清晰地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这节课让我们再一次跟随作者的脚步走进课文16《桥》,用一颗平常心感受桥边那不平凡的人的事。
(播放课件)请同学们来看着画面,边看边听边来回忆本文的主要内容。
师读文节选,生听、看、思考。
二、走近洪水,感悟洪水可怕
生: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生: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生: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生: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师:那个可怕的黎明。洪水这么大, 这个小村庄面临的将会是什么呢?生:村庄被冲毁,人们都被洪水淹死。
师:全村一百号人从梦中惊醒。他们你拥我挤地向南跑,可是洪水挡住了他们的去路。东面、西面也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这座桥,就是平时人们走过无数次的那座普通的木桥,可现在,它还普通吗?
生:不普通。它能为人们带来生命的希望。因为过了桥,就不会死。
师:想象一下,所有的人都向这座能带来的希望的木桥拥过去,后果会怎样?生:木桥会塌。
生:人们会掉入河中,被洪水吞没。
师:一心求生的人们早已不顾这些了。可就在这你拥我挤,疯了一样的人群中,有一个人却与众不同,他是谁呢?
生:老汉。
三、细读课文 探究人物
师:(板书:老汉)请同学们读读课文里的7—23段,找出描写老汉的段落,读一读,从中感受一下,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自读、找、画、思考)
师:谁愿意汇报?注意:汇报时要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汇报。
指生回答
生1:第七自然段中,我从“拥戴”这个词知道了老汉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很有地位、很有为新的人。(课件出示第七自然段)
生:我从“没腿深”感受到水已经很深了,但老汉却依然站在水里,他没有跑,也没有逃,让我感受到他是一个先人后己有人。
生:第八自然段(课件出示第八自然段)
生:我还从这段中的“他像一座山”感受到老汉此时非常镇定,非常从容。师:这是一个什么句?为什么这么说?
生:这是一个比喻句。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谁愿意来读读这两段?读出老汉的冷静、从容?
生:(读有关语句)师:谁愿意接着讲?
生:第十自然段(课件出示第十自然段)
生:我从“党员排在后边”可以感觉到老汉是一个关心群众的人。他是党支部书记,因此他不走,留下来指挥群众。
生:他也是个舍己为人的人。(师板书舍己为人)
师:说的好。谁来读读这段?
生:(读10段)
师:注意“!”的语气,要有力些,谁再来读一读?
生:(再读)
师:接着汇报。
生:我从15段中的动词“冲、揪、吼”感受到老汉此时很生气,因为那个小伙子是党员还夹在人们中间去走。(课件出示第15自然段)
生:联系下文我知道小伙子是他儿子,他的儿子夹在人群中间过桥,就可以获得生命,可老汉却把他揪出来,而且凶得像只豹子,说明他是一个关心群众,由原则的人。连他的儿子违反原则也不可以。
师:还能用什么词来形容?
生:不徇私情。(师板书不徇私情)
师;老汉这么生气,谁能读好?
生:(读有关语句)
师:接着讲。
生:课文20段,老汉吼道“少费话,快走。”(课件出示第20自然段)
生:我从“吼”、“用力”、“推上”可以感觉到老汉是一个深爱他的儿子的人。生死关头,他把生让给了儿子,可以感受到浓浓的父子之情。
师:既然是父子,为什么父亲却不让儿子过桥?是他不爱儿子吗?
生:不是。他爱儿子,可他更爱人民群众。
生:他连亲生儿子都舍去了,可见他的品格多么高尚!
师:让我们再来看着这对父子吧!(引读)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生:只剩下他和小伙子。
师:(引读)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
生:你先走!师:(引读)老汉吼道——
生:少费话,快走。
师:(引读)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突然,那桥轰的一声塌了——生: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师:(引读)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生: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师:就在小伙子被洪水吞没的一刹那,老汉要喊什么呢?谁能说一说?
生展开想象说一说
师:为了大家,老汉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也牺牲了他儿子的生命。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用你积累过的'词语来评价他。
生说词语
师:同学们,灾年面前,老汉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只有这样的党员,群众才会拥戴他;只有这样的党员,才是群众真正的靠山!
四、寄托哀思、探究含义
(课件出示音乐响起)师生激情读文课文24——27自然段
师:肆掠的洪水冲垮了木桥,桥没有了,但这座桥永远架在老太太的心中,因为就是这座桥让她失去了两个最亲爱的人,这座桥永远架在每一位乡亲的心中,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指生回答
师:是啊,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是一座生命的桥,这是一座优秀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他们无私无畏、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永远照亮我们,这也是课文以桥为题的深刻内涵。
老汉和他的儿子永远地走了,但是他们的精神没有走,他们的精神就像一座碑,(板书:丰碑)这是一座不朽的丰碑,这一座碑,永远地矗立在人们的心中!
五、领悟写法,激发情感
师:本文作者在表达方法上独具匠心,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看一看作者在作者在表达上有哪些特点?
指生找句子说表达方法
生:这篇课文在最后才交代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很有悬念。
师:课文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的这种有特点的表达方法,希望同学们可以把这样的表达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六、布置作业,体验感悟
师大屏幕出示作业:
选做下列题目中的一题:
1、文章运用了很多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洪水肆掠时的危急。请你试着写一些这样的句子,使句子表达更生动、形象。
2、五天以后,洪水退了,老太太站在河边,桥已经没有了,望着流淌的河水,望着曾经夺去了丈夫和儿子生命的河水,嘴里喃喃地说。
桥教案 篇7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学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
2.按时间各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各对我国军民同仇人忾搞击侵略者的英雄行为的敬重之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教学重点]
目标中的2、3,目标1中的造句。
[教学具准备和辅助活动]
[主要板书计划]
卢沟桥烽火
敌军 我军
7月7日深 全副武装 喝 问
气势汹汹 严词拒绝
首先 还击
第二天凌晨 人仰马翻 同仇人忾
狼狈 举、冒
当天晚上 逃之夭夭 悄悄
可耻下场 英勇顽强
[作业设计、布置]
[课内]
1、誊写词语。
2、填写成语。
3、造句。
4、组词、多音字组词。
[课外]
1、抄默词语
2、把课文复述给家长听
3、完成练习册。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导入新课,质疑问难。
2、检查预习情况
3、初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
4、指导同学书写词语。
一、导入新课
1.听歌曲<松花江上>
2。揭题质疑
看了课题,有什么疑问?
同学提问,比方“烽火”是什么?.历史背景如何?卢沟桥在哪里?……
解决问题:
事先请同学预习,搜集有关历史资料,这时可请同学自身汇报预习效果,并和时褒扬这些同学,鼓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
相机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热点了我国东北和华北局部地区,为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
二、初读指导
1. 自学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同学字词,划分段落。
2. 检查自学情况。
(1)小黑板出示词语。
(2)开火车读,指名读,齐读,去掉拼音读。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 指导分段:
(1)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
(2)指名分段,并说说理由。
第一段(1):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2-5):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6-8):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9):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国抗战的序幕。
三、指导写字
四、作业
(1)誊写词语
(2)解释加点字
同仇人忾 万籁俱寂 众寡悬殊 如火如荼 猝不和防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第一、第二段,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各对我国军民同仇人忾搞击侵略者的英雄行为的敬重之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第二段。
3、能复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一、复习
出示词语,指名读。
1. 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同学质疑。
蚕食:像蚕吃桑叶一样。比喻逐步侵吞。
魔爪:比喻日本帝国主义凶恶的势力。
咽喉:形容险要的交通要道。
(3)这一段写了什么?(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卢沟桥的战略地位)
2、学习第二段。
(1)读每二段,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2)交流并板书:
1937年7月7日深夜
第二天凌晨
当天晚上
3、细读第二段,画出描写敌我双方的关键词语。
按三个时间,分别交流圈画的词语,并说说从中体会出了什么?
交流并相机板书:
1937年7月7日深夜
日军 我军
全副武装 喝问
气势汹汹 严词拒绝
首先 还击
通过理解这些词语,让同学体会这显然是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的行为”
指导读第2、3自然段,读出日寇的蛮横无理,妄自菲薄。指名读,评议,齐读。
小结:可见,事变的.发生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计划的。
第二天凌晨
日军 我军
人仰马翻 同仇人忾
狼狈 举、冒
通过理解“震耳欲聋”“吼叫”和联系电视、电影、书报的画面来体会日寇的残酷。
通过理解我军的表示,体会我国守军不怕强敌的英雄气概。
通过理解“人仰马翻”等词语来体会在我军面前,侵略者必定遭到的惨败的下场。
当天晚上
日军 我军
逃之夭夭 悄悄
通过讨论进一步理解我军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和敌人的可耻下场。
指导朗读
(5)换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听录音,加深印象
看板书,同桌互相复述
指名复述
(6)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习第三、第四段。
2、指导造句。
一、复习
1.指名说说“九一八”事变后的中国局势和卢沟桥的战略地位。
2.指名复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过渡:日寇岂肯就此罢休?
二、继续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三段
(1)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
当时的形势十分危急(联系前文谈谈自身的理解)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急之时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和声援
(3)指导朗读好这一自然段
2.学习第四段
(1)自由读,读不懂的做上记号。
(2)同学质疑、解疑。
(3)你们知道,中国军民是怎样英勇的抗击侵略者的呢?
(4)讨论,引导同学体会抗击侵略者战斗的激烈。
三、指导造句
1.逐步
(1)指名读带有“逐步”的句子
(2)这里的“逐步”是什么意思?
(3)我们可以说逐步怎么样?
(4)用“逐步”说一句完整的话。
2.万籁俱寂
四、延伸作业
搜集一个战争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其他同学听,从中体会军队的善战和战士的英勇。
教后感:
这篇课文按时间顺序讲述了“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所以我在教学中紧紧围绕这一重点组织教学。而这是一件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所以我重视了同学有感情朗读的训练。实践证明,朗读确实是学习此类教材的好途径。
桥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生字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品味语言。
4、感受古镇周庄的奇丽,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古镇周庄的奇丽,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作者描写美景、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展示课文插图,学生看图,谈观感。
2、这是一幅江南水乡的图画,让我们感受到江南水乡的美丽。
3、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走进课文
1、开书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那桥,那河,那船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指名汇报,交流。
3、读文章,想象画面,体会景美。
4、透过语言文字,你还看到了哪些美景?
(师相机板书)
三、围绕风景,自主寻美
1、文章哪些地方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怎样读出这种情呢?
2、交流汇报:“桥啊桥,你是多么沉稳,任风起云涌,天翻地覆;你是多么坚韧,任流年似水,沧海桑田。桥,你是周庄的代表,是周庄的灵魂。”
(带着感情,抑扬顿挫地朗读,注意重读一些词语,语调要上扬。)
3、齐读,感悟作者的'感情。
四、指导感情朗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认识生字,听写词语
2、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
二、研读与赏析
1、作者走进古镇,看到那桥,那河,那船,感受古镇那奇丽的景色,作者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合作探究,讨论明确
①抒情色彩浓,描绘了一幅幅如诗如画的美景,描摹景物栩栩如生,充满了诗情画意,表达了对周庄由衷的赞叹之情。
②大量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首发,语言清新优美,极有感染力。
③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相结合,景物描写摇曳多姿。
3、分男女生读文章中美的句段。
4、从作者对古镇周庄的奇丽的描写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讨论明确:
要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热爱我们的家乡,关注我们的家乡,关注我们的大自然,倾注我们的爱心,
三、指导感情朗读全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四、总结。
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板书设计:
5、那桥,那河,那船
写古镇美景 夜色雨幕中的那桥
白天的那河
抒赞美之情 夜晚的那桥
桥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16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懂得做事要有实际行动,不要光说不做。
教学重点:
认、写本课生字,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因为他的桥架在嘴上,而小熊的桥架在河上”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播放多媒体课件:一条水流湍急的河,河上没有桥……
这是一条水流湍急的小河,河上没有桥,怎样才能过河呢?让我们一起想想办法吧!
(生自由发言)
2、师小结导入。
是啊!如果在河上架一座桥,那就方便多了。我们的朋友小猴和小熊也是这样想的。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学习生字
1、自己读读课文,画出生字。
2、学习生字
(1)师带读生字,齐读,比赛读。
(2)师重点提示“森、便、划”的读音。
(3)说说音节的特点。
(4)游戏巩固。
课件出示架桥游戏:将木板上的词语读出来,读对一个就在桥上架一块木板,全部读对就架好了一座桥。
(5)将生字宝宝带入课文,比一比谁能将课文读得更流利。
三、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字。
2、小组内说说字的偏旁部首和间架结构。
3、将你认为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轻轻地提醒你的同桌。
4、师重点指导“桥、要、没”,师范写,生描红。
5、展示优秀作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6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懂得做事要有实际行动,不要光说不做。
教学重点:
认、写本课生字,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因为他的桥架在嘴上,而小熊的桥架在河上”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生字词
课件出示词语,认读。
二、熟读课文,情境学文
1、播放课文录音。
思考:谁和谁想要架桥?
2、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
3、读句子,谁来说说,他们为什么要架桥呢?
4、理解:方便。
5、学习第2自然段。
(1)要是有了桥,过河就方便多了,那么小猴和小熊又是怎样架桥的呢?谁能给大家读读第2自然段?
(2)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课件。
(3)继续出示课件。
读一读,想一想:如果你是小熊,你会准备些什么东西来造桥?
(4)表演读上面两句话:男生读写小猴的话,女生读写小熊的'话,边读边演。
6、学习第3、4、自然段。
(1)课件出示:河上架好了桥,是谁架的呢?
(2)课件出示:大家都在夸奖小熊,只有小猴很不好意思地站在河边。
此时此刻,小猴心里怎么样呢?为什么?
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你想向谁学习?为什么?
三、再读全文,总结拓展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读了课文,我想对小熊说什么?想对小猴说什么?
3、师小结。
我们做事情,不能光说不做,要有实际行动。
教学反思:
1、在生字的教学上,还要多花一点点时间,课文分析的时间可以短一些。
2、学习生字时要重点指导“便”这个字。
【桥教案】相关文章:
《桥》教案07-10
桥教案模板11-02
桥的小学教案01-08
桥教案范文12-08
《家乡的桥》教案11-25
中班桥的教案09-09
语文桥的教案09-07
美丽的桥幼儿教案05-18
《桥》教学教案优秀10-30
《桥之思》教案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