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案

时间:2022-04-06 10:41:15 教案 我要投稿

《草原》教案1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草原》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草原》教案15篇

《草原》教案1

  案例过程:

  师:上课前,老师为大家清唱一首歌,大家听听歌曲里唱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教师清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师: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歌曲?

  生:草原。

  师:谁能讲一讲,你想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是一望无际,有碧绿的小草。

  师:他说的对不对?和你想像中的草原一样吗?谁还有补充?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有许多的牛羊。

  师:很好。大家想象很丰富,也都很符合草原的实际情况。今天我们来学习老舍先生写的一篇关于草原的文章。看看他笔下的草原是什么样的?

  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师:课文写了什么?

  生:课文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

  师:对,一开始就写草原美景,后来呢?

  生:写作者去内蒙访问,蒙族人民怎样欢迎他们,还写喝酒、唱歌、演节目什么的。

  师:你这么一说,差不多把课文上的内容都说完了。

  生:还有,作者写喝酒、唱歌等,并不是就要写这些,而是写了这些就说明了蒙族牧民们和作者他们这些汉族的人们很友好。

  师:你看出了作者心里的想法,很好,还有吗?

  生:还写了蒙族人民和作者他们告别。

  师:写了没有?

  生:没有。

  师:没写?但是他也说对了,课文的话里已经带出要分别的意思了,对不对?生:对。

  师:哪句话?

  生:我认为是最后一小节写的。“天涯碧草话斜阳”(板书)的就是他们依依惜别的情景。

  师:就这一句吗?

  生:还有“蒙汉情深何忍别”。(板书)

  师:大家再考虑考虑,课文写了那么多的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

  生:以空间转换的顺序:初入草原-目的地-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蒙古包外(板书)

  师:那么这些内容大致可以分成几部分呢?

  生:我认为可以分成三部分,初入草原为第一部分,目的地为第二部分,蒙古包内外为第三部分。

  师:为什么这样分?

  生:因为三~五自然段都是写蒙古包内外的,所以我把它们归为一个部分。

  师:对他的分段方法,大家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生:我认为可以分成五部分,初入草原-目的地-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蒙古包外各为一部分。

  师:对这样的分段方法,大家有没有意见?

  生:我认为这样分太细了,这样一个自然段就是一段了。

  师:我们分段是分逻辑段,将课文内容相近的段落分在一起的,不能太细了。那么还有什么样的分发?

  生:我认为大致可分为两部分。

  师:怎么分呢?

  师:第一部分是我们看到的草原上的景色。

  师:第一部分是草原的美丽景色,对不对?

  师: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草原风光,行不行?(板书:“风光”)

  生:行。

  师:继续说。

  生:第二部分写了蒙古族的人民欢迎了我们,接着我们一起联欢。

  师:谁能说得更简单一些?

  生:我们和蒙古族人一起联欢。

  师:他用“联欢”来代表和所有蒙古族人接触的过程,可以不可以?

  生:可以。

  师:但是从整个接触过程中表现了一种什么情感?

  生:表现了蒙汉两族人民,情谊深厚。

  师:对不对?

  师:也就是说,第二部分写的是草原上的人情,(板书“人情”)人的情感,那么,你通过预习,对整个课文有一个什么初步感受?

  生:我感觉到草原十分美丽,草原上的蒙古人民和汉族人民感情十分深厚。

  师:他说草原的风光是十分美丽的,这一点对不对?

  师:(在“风光”后加“美”)那么还有一点他说得不太清楚,谁来说一说?

  生:草原上的人民非常好客。

  师:十分热情好客,还有呢?

  生:应该是,蒙汉之间存在着深厚的感情。

  师:对,还有吗?热情好客,蒙汉情深这都表现了人情的什么?(在板书“人情”后加“美”)是不是一种人情美呀?那么整个的课文连起来,草原的风光和草原的人情都是这么美好,(在“风光美”与“人情美”间画一直线相连)那么就构成了一幅(板书“草原风情画”并用直线与“人情美”连接)可不可以这样说?

  生:可以。

  师:其实分段没有一定的标准,只要你能充分说出分段的理由,根据课文内容的逻辑意义给文章分段,都有助于我们理解课文内容。这篇文章是老舍先生写的。老舍先生用他一支笔,给我们“画”出了一幅美丽的草原风情画。从课文整体来看,是不是这个意思?

  师:那么这幅画究竟是怎么样的呢?我们一会儿来仔细学。

  师:现在大家打开书,默读写草原风光美的这一部分,一边读,一边想,手里还要一边画。画什么呢?看看作者除去写风光美以外,还写没写别的东西?把你认为不是直接写草原风光的句子勾出来,看谁勾得准。

  师:勾出不是直接写草原风光的句子来了吗?

  生:勾出来了。

  师:谁勾出来了?

  生:我勾了两句,“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还有,“这种境界……奇丽的小诗”

  师:还有没有勾出别的来?

  生:我勾了“在这境界里……无限乐趣。”

  生:我只勾了“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下一堂课接着交流,下课。

  二、思路提要:

  1、初读课文,总体把握:让学生对课文又一个总体的了解,总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再读课文,理清脉络:了解文章各段的内容,了解文章的叙述顺率,理清脉络。

  3、品词析句,理解内涵:深入理解作者老舍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本领,丰富自己的语言,提高写作水平。

  4、深情朗读,加深体会:进一步受到文章思想感情的熏陶,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三、课后反思:

  这是一节课题组的教研课,主要向大家呈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这一教学环节。就《草原》这篇课文,我先让学生理解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接着让学生看看这篇课文按什么顺序来叙述?学生通过在课文当中找关键词,知道各自然段是按空间转换的顺序描写的,最后,我引导学生用归并法给课文划分意义段,当学生出现不同的意见分歧时,我没有一味地制止,而是让学生充分说明自己的理由。通过大家讨论交流,明白划分段落不可随心所欲,想怎么分就怎么分,一定要认真把握作者的思路,合理划分。大段落划分又不能过于强求一致,简单地肯定一种,否定另一种。不管怎么分,只要讲出令人信服的理由就好,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辩论能力。

  但是,就研究课题的子课题“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分段理解课文”,本课时所呈现的研究价值似乎欠缺。首先,在分段方法的总结上涉及不多,不利于学生对此方面能力的提升。其次,仅仅拿一篇课文来进行分段练习,没有达到学习效果,最后,没有对分段的方法进行复习概括,学生就没有分段的依据。

  四、案例修改:

  师:上课前,老师为大家清唱一首歌,大家听听歌曲里唱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教师清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师: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歌曲?

  生:草原。

  师:谁能讲一讲,你想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是一望无际,有碧绿的小草。

  师:他说的对不对?和你想像中的草原一样吗?谁还有补充?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有许多的牛羊。

  师:很好。大家想象很丰富,也都很符合草原的实际情况。今天我们来学习老舍先生写的一篇关于草原的文章。看看他笔下的草原是什么样的?

  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师:课文写了什么?

  生:课文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

  师:对,一开始就写草原美景,后来呢?

  生:写作者去内蒙访问,蒙族人民怎样欢迎他们,还写喝酒、唱歌、演节目什么的。

  师:你这么一说,差不多把课文上的内容都说完了。

  生:还有,作者写喝酒、唱歌等,并不是就要写这些,而是写了这些就说明了蒙族牧民们和作者他们这些汉族的人们很友好。

  师:你看出了作者心里的想法,很好,还有吗?

  生:还写了蒙族人民和作者他们告别。

  师:写了没有?

  生:没有。

  师:没写?但是他也说对了,课文的话里已经带出要分别的意思了,对不对?生:对。

  师:哪句话?

  生:我认为是最后一小节写的。“天涯碧草话斜阳”(板书)的就是他们依依惜别的情景。

  师:就这一句吗?

  生:还有“蒙汉情深何忍别”。(板书)

  师:大家再考虑考虑,课文写了那么多的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

  生:以空间转换的顺序:初入草原-目的地-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蒙古包外(板书)

  师:课文我们暂时理解到这,让们回顾一下,我们阅读文章的时候,为了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常常要给文章分段,那么,你们知道哪些分段的方法?

  生:我知道的分段方法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

  师:你能给大家举例说明吗?

  生:我们学习13课《牛郎织女》时,我就运用到这个分段方法,全文按照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可以分为四段。

  生:其实,这一课还可以按“时间的推移”分段。

  师:对,虽然是同一篇课文,但是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分段。谁还有其他的分段方法?

  生:我们学过按“空间转换的顺序”分段,“总分分段法”, 按照事物的不同类型、不同性质去给课文分段。(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师:你知道的分段方法还真多,同学们,请大家根据黑板上的分段方法进行选择,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应该运用什么方法进行分段。

  学生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然后让学生试着给后面的课文分段。

《草原》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会认4个字,能正确读写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礼貌、拘束、摔跤、襟飘带舞等词语。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文美。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和谐的教育。

  3.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下培养美感。初步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中描述的精彩情景,体会句中所含的意思。

  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及表达上的作用。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1.带着想象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有层次的朗读,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会。

  2.运用音乐的情感引导作用体会文中美景及表达的情感。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音乐铺垫、孕育情感

  1.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说说歌曲中描绘的是哪里的景色。听着歌曲,在你头脑中呈现了怎样的景象?出示课题。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及见闻说说草原的美丽景象,与实践阅历相结合,缩短文本与生活的距离,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今天我们将在老舍先生优美文字的引导下走进那美丽的草原。

  二、自读感悟、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找出生字、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结成旅行伙伴,去游览草原的美景,在美景中细细观赏。

  2.汇报交流,共同感悟。

  课文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印象深刻的句子勾画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你有怎样的感受?请把你的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

  3.内容归纳,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说说作者老舍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草原?分别根据学生留下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得出介绍了草原的自然景色和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及民族间的团结友爱。(引导学生明确课文内容。)

  三、分层朗读,感悟美景

  1.找出描写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的段落,自己有感情地朗读,把你喜欢的词句勾画下来,细细品读。

  2.引导学生说说草原的自然风光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感慨?

  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3.是怎样的一种景象让作者有了如此的感慨呢?以此引导学生说说草原的天、地的景色各有什么样的特点?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

  4.找出第一自然段中描写天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说说天的特点。在这样的天空下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读出作者的感受。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羊群和小丘的句子,说说给自己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读中评价,体味美感。

  6.在这样的境界里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自然段。

  7.齐读感悟、练习背诵。

  四、品味练笔

  通过老舍先生优美的语言描写,让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写出一两句描绘草原美景的句子或小诗。也可以用你手中神奇的画笔画出草原的美景。

  交流展示。

  五、巩固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回顾美景、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草原自然风光,今天让我们接着走进草原,继续我们的草原之旅。

  二、朗读理解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2自然段,说说你又看到了什么?

  2.行车在草原上所见到的景象、蒙古人民骑马几十里欢迎远到而来的我们的情景。

  3.请同学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读中评议。

  看到这样的场面你有何感想呢?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

  4.交流感受,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读中体会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3.4.5自然段,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记号。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感受,抓住课文片段进行理解体会。

  (1)主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用--线标出、交流。引导学生从词句中体会(如:

  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中的两个再。总是热乎乎地握着中的总是,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中的很多都是体会到主客双方的感情热烈、深厚。)

  (2)自由读思考,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把你体会最深的一点讲给同学们听。找学生朗读,同学们边听边想象画面。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你有什么话要说,你又会做些什么呢?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体验。

  (3)学习第五段:

  齐读最后一段,说说你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理解。

  四、总结感悟

  1.总结全文谈谈你的感受。本文通过写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表现了民族团结的精神。

  2.齐唱《爱我中华》。

  五、练笔拓展

  同学们,草原真的是美极了。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本文描写的是老舍先生几十年前去访问内蒙大草原所看到的景象,今天的草原又是什么样的呢?请你展开丰富的想象,用精彩的文字描述草原新景象。

《草原》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积累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厚情谊,培养热爱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引导学生自主读书,用心感受和体会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2、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按照空间位置、事情发展、思想感情三条叙述的特点。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草原的文字资料、图片、歌曲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看见过草原吗?谁想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自由谈自己心中的草原)。

  2、草原辽阔无际、一碧千里、牛羊肥壮、野花遍地,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草原吧。(出示草原录像片)

  3、看到片中的景色,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4、是的,我国现代著名的大作家老舍先生正是带着这种感觉写下了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课文—《草原》。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读生字、生词,教师及时正音。

  2、快速朗读课文,思考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能用一个字概括出来么?(板书:美)。

  3、师:草原的美主要体现在哪两个方面?(板书:景色美,人情美)。

  三、精读课文,理解和体会草原美景。

  1、围绕草原“景色美”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2、齐读,思考:你从哪些字词、句子感受到草原的美丽景色。

  3、引导学生从作者对草原景色的描写和自己的感受两个方面,品味草原美景。描写:天空、空气、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小丘线条柔美,羊群,等。感受: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骏马和大牛静立不动,好像......等。

  4、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的同时,进行朗读和背诵指导。

  5、指导学生课上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四、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体会和感受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1、指生朗读课文。

  2、思考:你从哪里体会到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3、学生汇报,教师及时引导、归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会:

  (1)远道迎客—一群马,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几十里外欢迎远客,等。

  (2)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也不知道谁的手,总是热乎乎的,握住不放,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等。

  (3)蒙古包内—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一会儿,干部、70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再举杯,再回敬,鄂温克姑娘既大方,又有点羞涩,等。

  (4)联欢话别—饭后,小伙子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民族舞蹈,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等。

  4、面对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我们”有哪些表现呢?(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描写中,体会客人们的表现—有礼貌,亲热,一点儿也不拘束,依依惜别)。

  5、指导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五、延伸拓展。

  1、引导学生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

  2、在话别的时候,主人会对客人说些什么呢?客人又会对主人说些什么呢?

  六、作业

  1、书写字词。

  2、背诵第一自然段。

  3、搜集表现各民族人民团结互助的故事。

  板书设计:

  草原

  景色美—风景如画

  人情美—热情好客

  民族团结互助

《草原》教案4

  教学准备:

  CD音乐、CD机、练功服

  教学目的:

  了解蒙古族人的性格,习俗,生活环境,以及蒙族舞蹈的风格、特点,通过学习进而掌握该民族舞蹈,达到自如展示

  教学难点:

  民族感觉,重点动作的掌握

  教学过程:

  1、说明本节课将要接触的民族

  2、对该民族舞蹈进行赏析并提问学生该民族的动作特点

  3、介绍该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生活环境,动作特点等基本知识

  4、教师展示完整舞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5、分析音乐,单一介绍舞蹈动作中的重点、难点

  6、强调基本位置

  7、示范、讲解单一动作

  8、串连动作并提问动作所属名称

  9、带领学生结合音乐串连完整舞蹈

  10、学生单独展示

  教学内容:

  硬肩、提压肩、蹉步、硬手、移重心步伐、勒马手、小马步、吸跳步、骑马步

  作业:

  总结本次课的优劣之处,课后进行舞蹈复习

《草原》教案5

  教学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会认4个字,能正确读写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礼貌、拘束、摔跤、襟飘带舞等词语。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文美。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和谐的教育。

  3.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下培养美感。初步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中描述的精彩情景,体会句中所含的意思。

  教学难点:

  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及表达上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上一节课的参观,我们知道蒙古草原上清新的空气,有明朗的天空,有翠绿的小丘,有迂回明如玻璃的小河,那里形美、色美,而更美的是那里的人。

  二、你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出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的“、敬酒──回敬──再回敬”、“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只有心相同,才会“握手再握手”,才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主客人都舞的舞、唱的唱,以至于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是啊,“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你能将这段文章满含深情地读出来吗?

  三、课外延伸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民族团结互助的事情又何止这些呢?你还知道哪些?

  学生汇报收集的资料。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草原》教案6

  教学内容简介:

  《草原》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材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经历和感受写的一篇访问记,《草原》教学设计。文章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学生通过学习景美、人美两部分,体会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人文内涵。透过文字使学生感受到环境与生命相互依存的关系,体会到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感受到祖国是各民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会认3个字,能正确读写勾勒、骏马、迂腐、鞭子、疾驰、墨线、无际、拘束、摔跤、襟飘带舞等词语。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文美。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和谐的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草原美丽景色的段落,并且能背下来。

  4、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下培养美感。初步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中描述的精彩情景,体会句中所含的意思。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及在表达上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同学们你去过草原吗?(指名回答)你知道草原是什么样子的?(指名回答)

  2、那么草原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老舍先生写的《草原》一课,一起感受一下草原的美景。

  二、了解作者加深印象。

  1、这篇课文是老舍爷爷写的,关于老舍你知道多少呢?教师相机简介作者老舍。

  2、我们以前学过他的什么文章?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老舍的文章。(《老北京的春节》、《鸟的天堂》等)

  3、老舍爷爷一生写下了许多优美的文章,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大师,学习他的文章就是一种美的享受。

  三、初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整体认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

  2、草原在你的印象中是什么样子?结合自己得到理解来谈一谈。(指名回答)

  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1961年夏天老舍先生访问陈巴尔虎旗的经过)

  4、本篇课文作者写了草原哪几个方面的情况?

  (本文主要写了两方面的情况,一是风景很美,一是草原人民的热情,教案《《草原》教学设计》。)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并板书。

  板书:风光美、人情美。

  5、课文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作者对草原和草原人民的热爱,歌颂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

  四、品读赏析课文感悟课文中的美景

  1、作者老舍初到草原的感受是独特的,你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看课文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草原之美的?划出你认为描写优美的词句,印象深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并批注。

  汇报交流。

  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合作探究。

  师:以小组为单位,学习你喜欢的部分。

  (课件出示自学提示:第一部分:抓重点词句理解草原的美丽景色。)

  2、锁定重点,品读感悟。

  根据汇报内容随机出示相关句子,进行学习。

  (1)景美部分:

  在汇报第一部分时,可通过"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青翠欲滴,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等句子引导学生理解品悟草原的美景。渗透环保教育。

  课件演示,再现草原之美:通过刚才的交流,同学们感受到的草原之美,那么真实的草原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你们想看一看吗?(播放草原的有关录像资料)

  谈一谈,看完录像的感受。

  指名再来读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结合文中的语句,想象画面的内容。

  过渡:这么迷人的景色,这么优美的语句,我们真的应该多读读。选择本段中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读进去。

  学生配乐朗读课文的情况,教师适时鼓励。

  (2)人美部分

  多么美丽的草原之景!多热情的草原人民呀!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感受他们把酒话别的激动场面。自学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然后互相交流一下自己读后的感受。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汇报:这两自然段,主要写了草原人民热情迎接: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同学们这种热情,真是让人感动不已,你体会到了吗?那么你能够带着蒙古人民的热情来读一读吗?

  让学生读自己认为最能表现出蒙古人热情好客的句子,体会人情美,渗透民族大团结的思想。

  教师小结。

  3、情感升华体会蒙汉情深

  投影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你怎样理解这句话?你从这句话中又读出了什么?

  4、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场面。要求读出自己的体验和个性的理解。师生评议朗读。

  五、总结课文。

  1、依据板书,讲清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借景、借事抒发情感的写作手法。(板书:写景--抒情,写事--抒情)

  2、归纳课文整体内容,并指出本课第一大段,写了草原的风光美,第二大段写了草原的人情美,把这两部分联系起来,作者实际上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浓笔重彩、有声有色的草原风情画。(板书:草原风情画,并用箭头连接有关内容)

  (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完整的"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思路,不论对全篇课文的认识还是对每一个大段、段中的每层,都是引导学生先从整体上形成一定的认识,然后再进行具体的学习,最后再从整体上进行更高层次的概括。这在各个教学步骤的实施过程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来。)

  板书设计

  草原

  景美人美

  明朗可爱热情好客

  一碧千里蒙汉情深

  民族团结

《草原》教案7

  第一课时

  目的: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练习用关联词语造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3、给课文分段,初步理解课文。

  重点: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段落。

  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录像导入:

  你到过草原吗?在^电.影,电视中见过草原吗?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用他亲身的经历,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草原地人民。下面请看录像。(单击题目后的录像)。

  二、检查习题

  1、请五名同学按顺序每人读一个自段。

  2、纠正字音,初步理解文中的新词。

  3、出示生字卡片,读生字。“勒”读le,不读lei,“迂”读yu,不要读成yu,“驰读chi,不要读成ci

  4、本文的作者是谁?写的是哪里的草原?(写的是内蒙古草原上的陈巴尔旗的牧业公社。旗相当于县。牧业公社就是现在的牧业乡。)

  三、初步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

  2、思考,讨论。

  〈1〉本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

  〈2〉按方向过程,课文可分几段,为什么?(有三种方法:分五段,三段或二段,我们按五段来分析课文。第一段讲初次见到草原的景色:第二段讲主人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第三段讲在蒙古包外迎客的情况;第四段讲进了蒙古包相互敬酒以及相互献歌的情形;第五段讲主客话别。)

  3、播放录音,透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听完朗读后,(单击品句析段中第一段的录像)。

  〈1〉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课文有表达这样思想感情的句子吗?请找也出来,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单击第五自然段的品句)

  〈2〉学生各读这句话,进一步体会这句话表达的感情。

  4、指名朗读课文,要读出文中表达的感情。

  四、练习

  1、课后习题4,指导用关联词语造句。

  〈1〉“那么……那么……“是排比句式,表示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2〉“既……又……”是两种情况兼而有之,在这一句中,表示一个事物的四个方面。

  〈3〉“不管……总是……”是表示条件不同,结果相同的句式。

  2、查字典

  3、比字组词

  五、作业

  1、课后练习题2。

  2、用课后练习4的关联词造句。

  第二课时

  目的:

  1、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领会草原的景色秀丽,地域辽阔。

  2、理解课文第一段,朗读,背诵第一段。

  重点:体会第一段中动态,静态的描写。

  难点:理解作者是怎样描写草原景色的静态,动态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本文共分几段,每段主要写什么?

  2、课文哪一句话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这一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指导学习第第一段

  〈一〉指名朗读第一段

  〈二〉播放录像,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单击第一自然段前的录像)

  〈三〉单击目录中的确良13课课题,出现草原画面,加深对草原风景的印象。

  〈四〉思考讨论:

  1、从“这次,我到了草原”中,你能读出哪些意思?(点题,第一次初到草原。)

  2、课文是从哪俩个方面写草原的?(天空,天底下)。

  3、齐读描写天空的一句话

  讨论:

  (1)高歌一曲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想高歌一曲?(单击“高歌一曲”)

  (2)“我”为什么感到这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

  (3)课文中连用两个“那么”表示什么意思?强调了什么?(单击第一段品句一)。站在草原上,老舍先生放眼天底下,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作者是怎样描写的?站在草原上,老舍先生放眼天底下,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4、请同学读一读课文,讨论交流:

  (1)解释“一碧千里,茫茫”的意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说说为什么辽阔无边的草原却没给人迷蒙,空荡的感觉呢?(单击“一碧千里”和品句二)。

  (2)作者在描写草原时,具体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小丘,平地,羊群,颜色有绿有白,形态有动有静)

  (3)作者把草原和羊群比作什么?又为什么说小丘像只用绿色漂染而不用墨成勾勒的中国画?(单击品句三和“渲染,中国画,翠^***流”这三个词语。)

  (4)“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如何理解?(单击品句4)

  (5)小丘本身会流动吗?作者为什么要用“流”字呢?用这个“流”字给我们什么感觉呢?(单击“流”这个词语。)

  (6)这样的境界使“我”产生什么样的感受?“我”为什么会“惊叹”感到舒服,愿意“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奇丽的小诗?

  (7)这样的境界为什么会使骏马和大牛都静立不动?课文中为什么用“好象“一词?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单击品句七和”回味“词语)。

  〈五〉小结。

  老舍先生以满腔热情,以轻松愉快的心情,用生动的语言赞美了草原的美丽。这种美丽体现在草原辽阔而不空荡,宁静而不死气沉沉、到处充满蓬勃的生机。我们可以通过如诗如画的草原美景,体会到草原动态美和静美。

  〈六〉、播放录音(单击这一自然段前面的录音)

  〈七〉指导朗读第一段,要求有感情地读,读出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三、达标练习:

  这一段主要写了几层意思?学生在课本中用——标出,并画出静态和动态描写的句子。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根据分层,思考怎样背诵才又快又准?(单击第一段的析段)

  四、作业:背诵第一段。

  第三课时

  目的:

  1、理解课文后四段内容,受到热爱祖国、加强民族团结的教育。

  2、领会课文中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难点:进一步理解事物的静态和动态。

  教学过程:

  一、背诵第一段。

  二、指导学习第二段

  (一)指名读第二段。

  (二)指导给第二段分层和概括层意。(可以分作三层。第一层讲在去陈巴尔虎旗的牧业公社的路上;第二层讲走了许久,看到了河、马群,听到了鞭响;第三层讲“我们”在距离目的地几十里以外受到热情的欢迎。)

  (三)思考、讨论:

  1、解释“洒脱”的意思,为什么在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单击第二段品句一)

  2、“远远地望见了一条天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这句话中的“河”为什么要加感叹号?(单击品句二)

  3、说说第一、二层所讲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4、齐读第三层,思考、讨论:

  (1)联系上下文,说说“忽然”的意思。(情况变化很快,出乎意料,没有想到。)

  (2)说说“我们”快到公社时,草原上出现了怎样的景象?这些景象说明了什么?

  (3)“群马疾驰”和“襟飘带舞”写出了什么特点?(单击品句三)

  (4)作者把欢迎远客的男女老少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

  (5)作者是怎样写静态的草原热闹起来的场面的?学生读读有关句子,提问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表达了草原人民的什么感情?(单击品句五)

  5、初到草原和快到公社时,景象有什么不同?课文描写的景象由静到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指导朗读第二段,从语气的变化上,要突出草原由静到动的变化。

  三、指导学习第三、四段

  (一)默读第三段。

  1、思考、讨论:

  (1)这一段是讲发生在什么地方的事情?

  (2)蒙古包外,主客相见时,作者写了哪三多?说明了什么?

  (3)结合这一段

《草原》教案8

  设计意图:

  充分利用“筷子”诱发学生联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有个性的表现,为歌曲的再创造打下基础。

  不做规范性要求,营造全员参与的气氛,注重学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特别是对男生,鼓励个性化的表现,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让学生感受并体验蒙古族音乐舞蹈所表现的奔放情绪。唤起学生心底的遐想,激发学生对蒙古族音乐舞蹈的兴趣。

  充个调动“男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他们来表现创造,并在多声部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通过学生自身的参与体验,让学生勇敢自信地来表现音乐,同时学习和继承蒙古族的音乐舞蹈艺术,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环节:

  三、举行“篝火晚会”深化体验

  师生活动:

  (一)歌曲学唱

  1.播放录音《草原就是我的家》让学生静静聆听歌曲,感受其音乐情绪。

  2.出示歌词图谱。

  3.听录音,教师带领学生做体态律动。

  4.教师范唱,学生做相应的体态律动

  5.教师弹琴,学生边唱边律动

  (二)歌曲再表现

  师:篝火晚会马上就要开始了,让我们一起载歌载舞,欢度这美好的时刻吧!

  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喜好,自由组合并分组,如小骑兵组、筷子组、合唱组、挤奶组等等。

  教师扮演主持人,请各小组依次表演节目。

  引导组织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共同合作来表现歌曲。

  请小骑兵组用筷子为歌曲加上引子(,卜骑兵由远而近)和尾声(小骑兵由近到远)

  请筷子组用筷子给歌曲伴奏、伴舞。

  请挤奶组运用课堂上所学的一些蒙古族舞蹈的简单语汇来为歌曲伴舞。

  引子+歌曲(合唱加筷子伴奏)+间奏(筷子舞)+歌曲(合唱加伴奏)+尾声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在热情的参与和表现之后安静地聆听音乐,追求音乐课堂的动静结合,张弛有度。

  利用图谱来帮助学生记忆歌词,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充分运用体态律动,来帮助学生记忆歌词,同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营造人人想,人人做,全面参与的气氛,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创造热情,激活学生思维。

  提供舞台,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同时又巩固本堂课所学的知识。

  教学环节:

  四、拓展教学延伸体验

  师生活动:

  教师小结,引导学生课后去收集更多的有关蒙古族的音乐舞蹈及风土人情等知识,并把所学的歌曲、舞蹈唱、跳给家人、好朋友听一听、看一看!

  设计意图:

  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延续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收集学习,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持续学习的意识。

《草原》教案9

  教学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 奇而美丽的景象。

  2、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充满无限生机,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 思想感情,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重点:

  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辽阔美丽,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 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 体会神奇而美丽的 景象。

  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读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题目叫什么呀?(生齐读课 题)师指导读(在锡林郭勒下画一条线):请你们再读的时候,把这四个字读连 贯。再读。

  2、理解锡林郭勒的意思。 你知道老师为什么用线把这几个字连起来吗?(是一个地名)对,它是一个 草原的名字。 锡林郭勒是从蒙古族的语言里音译过来的, 它背后还有一定的含义。 有人知道锡林郭勒是什么意思吗?不知道?我们来一起看一张图片。 你可以借助 这张图片来判断一下锡林郭勒可能是什么意思(多媒体出示图片)。生说,师注 意听:哎,他发现了,一般的草原没有水,而锡林郭勒有水。老师告诉大家,在 蒙古语里,有水有草的地方、水草丰美的地方,就叫——锡林郭勒。

  3、再读课题。(指板书)我们一起再来读读它的名字!(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昨天已经布置大家预习课文了,会读了吗?老师来检查检查你们读得怎么 样。把书打开!

  1、齐读课文。边读边想:锡林郭勒大草原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生读。

  3、师:同学们读得不错,看来大家在课前都认真地进行了预习,个别地方 还有一点小问题,没关系,随着学习的深入,你们肯定会越读越好。现在谁来说 说,锡林郭勒大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4、生说。师边听边板书:广阔 美丽 欢腾 过渡: 课文中哪些段落写了草原广阔美丽的特点?哪些段落又写了草原欢腾 的特点?这节课, 就让我们先来领略大草原广阔而美丽的景色吧!请同学们默读 第一、二自然段,边读边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你的同桌听,并说说为什么 喜欢。

  三、研读课文,感悟理解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师:默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写草原广阔美丽的句子,用直线画出来,读一 读,跟同桌的同学一起交流交流。

  1、草

  ①“蓝天底下,满眼绿色,一直扑向远方。 ” “满眼绿色”“铺” 、 师:假如此时你站在草原上,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都是青青的野草。就 像一个绿色的地毯一样一直扑向远方。这样的草原真?.(大呀)真?..(美呀) (谁能读出草原的大和美?-------指名读------师生评议)------ppt:一望无 际的草原 我们看那青青的野草, 都扑到了哪里? (山岭上、 深谷里、 平原上……加动作)仿佛与蓝蓝的天空连在了一起。多辽阔呀!让我们一起读出来-----齐 读 描写草的句子还有吗?谁来补充。

  ②师:这样的草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ppt 师:站起来比一比,看看草有多深。 师:在这么深的草丛中捉迷藏,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多有意思呀!读给同 桌听--------指名读 ③草原上的录得广阔,录得美丽。谁来读一读描写草的部分

  2、湖水

  ①指名读谈体会

  ②师: 高低不平的草滩上还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那么到底有多清亮呢? 你能用“湖水清亮得可以…….”说一句话吗?

  ③谁能把刚才同学们说的梳理一下连成一句话? 湖水清亮得可以……可以……还可以…….。 师:这样的湖水我们就把它叫做……(清亮的湖水)它们就像宝镜镶嵌在 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多美呀!多神奇呀!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过渡语:在一碧千里的大草原上,不仅有茂密的青草。一洼洼清亮的湖水, 还有各种各样的(野花)

  3、野花

  ①指名读,谈体会——ppt 出示野花的句子。

  ②你能读出它们的特点吗?——自由练 Ppt:观看野花——草原不仅仅只有这些种类的花, 看看还有……这些婀娜多 姿的野花点缀在草原上, 为草原增添了缤纷的色彩。美吗?美美的读读——指名 读。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认识中心句与下文的关系。

  1、引出中心句。

  同学们, 刚才我们学习了第二自然段,从中领略到了锡林郭勒大草原广阔而 又美丽的景色(指板书)请大家再找找看,课文中哪句话概括了这个意思?(第 一段) 也就是说第二段就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 对吗?像这样的句子我们叫它 (中 心句)。其实第二段中也有这种写法的句子,比如: (出示“草丛中……”一句) 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写的?这就是这篇课文的写作方法, 围绕一句话具体地来描 写。你能学习这总方法也来写一写吗?

  拓展练习。出示小练笔要求

  仿写句子:

  1、超市里的水果真多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市场里的蔬菜各种各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作品展示。(哪位小作家能让大家欣赏你的作品呢?)学生把自己的作 品拿上投影仪前展示,评议。

  四、总结全文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第一、二自然段,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 丽的画卷,先是青青的(野草),再展现了清亮的(湖水),最后是各种各样的 (野花),锡林郭勒大草原真是(美丽)极了!(结合板书师生合作总结)。 同学们, 你们想不想把这美丽的景色记在心里?让我们试着背一背第二自然 段。(自由练  五、作业布置

  背诵第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激发情感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锡林郭勒大草原的 美丽景色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草原广阔无垠、一碧千 里、绿水镶嵌、百花点缀的恬静的自然风光。后面的两段课文,将给我们展示出 大草原特有的欢腾画面。让我们再跟着课文深入大草原吧!

  二、齐读第三自然段,体会意思,说说它在本文中的作用。

  这段只有一句话,既总结了上文,又引出了下文,像一座桥梁一样把两部分 内容连起来了,这样的句子叫(过渡句)。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 为什么说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呢?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四自然段。 (课 件 第四段) 请一个同学读,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描写人和动物动作的`词语。

  2、生读。

  3、师评价,纠正字音。(小马驹)

  4、找出动词。表现人和动物动作的词你都找到了哪些?

  5、生汇报,师相机板书。

  6、练习。 同学们,有那么多的动物和牧民在草原上活动,草原可真热闹啊。接下来 请同学们小组中讨论,完成一道小小的练习题。出示:把句子补充完整,并且把 所填的内容用动作表现出来。

  因为( )所以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

  (1)学生讨论,师巡视。

  (2)汇报。

  7、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请同学们一边朗读课文, 一边大胆地表演,把草原的欢腾淋漓尽致地表现出 来。全班齐读,边读边配上动作表演。

  四、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来到了锡林郭勒大草原,看到了大草原广阔美丽的景色,又感受 到了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此时此刻,你最想用什么方式表达对草原的喜爱之 情?(画画、背《敕勒歌》、到草原上做客、为草原做广告等)

  五、布置作业

  1、同步练习。

  六、板书设计

  锡林郭勒大草原

  野草(青) 动物

  广阔而美丽 湖水 (清) 欢腾的世界

  野花(多) 牧民

《草原》教案10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美丽草原我的家》)动人的旋律,优美的舞姿,勾起多少人美好的回忆,激起多少人对那神奇土地的向往。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草原,感受她独特的魅力。(揭示课题)

  二、自主朗读,自主体会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 再读课文,按课文第2题的要求边读边批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

  3. 交流阅读感受,相互质疑、解答。

  三、品味课文,领悟美景

  1. 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并根据自己的批语说清楚为什么喜欢。

  2. 请学生分析后,让其他同学补充、完善,再集体朗读,共同领悟美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学到这儿,我也禁不住激动起来,可惜,我没有去过草原,有没有哪位同学去过?给我们介绍介绍。

  4.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创设情境,升华情感

  1. 作者笔下的草原如此动人,摄像师眼中的草原又是怎样的呢?一起去欣赏欣赏吧!(播放配乐风光片)

  2. 你眼中或心中的草原又是怎样的?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和同桌交流交流吧!

  3. 学完这一课,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草原》教案1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3.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4.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第一自然段中的文字所表达的草原的意境美。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师:今年暑假,老师到过一个美丽的地方,我还带回了几张照片。你们看!这是哪里呀?(板书:草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老舍先生的小学课文《草原》。四十二年前,老舍先生到草原参观访问时,记下了沿途的所见所闻。今天,就让我们与老舍先生共作一次“草原心灵之旅”。

  二.自主学文,勾画圈点

  1.整体感知

  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草原的?

  2.自主研读

  师: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呢?请大家静静地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勾画让你感受很深的关键词句。

  3.放声朗读

  师:自由地、放声朗读这一段,读出你对草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一会儿把你感受最深、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三.合作研读,品读玩味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想象点拨,指导朗读)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分享经验,指导朗读)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借助经验,唤起想象)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象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大花。”(以读代讲)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四.音乐过渡,读中悟情

  1.音乐过渡,激发想象。

  2.自由朗读,读中悟情。

  3.指名朗读,以读代讲。

  五.个性朗读,小结全文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板书设计

  景一碧,千里并不茫茫美丽动人。

  草原

  人远迎、款待、话别蒙汉情深。

《草原》教案1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3.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4.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2.具体体会课文中静态、动态描写

  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句子。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检查预习情况,学习生字新词,质疑问难。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3.理清课文层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我国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有宽广无边的草原,景色优美,牛羊成群。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2.观看《草原》电视教材,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和意境。

  3.学生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布置预习

  1.学习生字新词,注意生字的音形义。

  2.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

  3.画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试着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

  4.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三、检查自学,质疑问难

  1.读生字组词,并读读生字在文中的句子,注意正音。

  组词:

  骏()俊()竣()限()驰()

  峻()唆()梭()垠()弛()

  蹄()茶()貌()杯()跤()

  缔()荼()藐()怀()胶()

  2.理解词语。

  3.质疑问难,现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四、理清课文的线索

  1.自由读课文,思考:作者初到草原和快到目的地时,看到草原景象是怎样的?

  2.理清课文线索

  默读思考:本文是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的经历事情的顺序来叙述的。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写了几个意思?

  3.交流、整理:

  (1)草原美景

  (2)欢迎远客

  (3)亲切相见

  (4)热情款待

  (5)联欢话别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和词语。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4.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新词。

  2.读课文,说说每一个自然段讲了什么意思。

  二、学习第一段

  1.听师范读,边听边在脑海中勾勒画面。

  2.自由读、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哪一句话可以概括这一特点?

  投影出示: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再读这一段,说说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3.“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概括了草原的特点,那么作者是怎样写具体的呢?看图,默读这一段,画出有关语句,小组交流细细体会。

  教师适时点拨。

  4.朗读第一段,想象画面,体会作者的心情。画出有关词句,集中交流。

  5.再读第一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具体描述的。

  三、学习第二段

  1.自由读第二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初入草原和走了许久后景色有什么不同?画出有关语句,集中交流。

  3.出示投影片:读句子,说说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什么?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

  分组讨论,教师点拨。

  4.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

  四、学习第三段

  1.默读第三段,说说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主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

  2.指导朗读第三段。

  五、学习第四段

  1.自由读,思考: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把你体会最深的一点讲给同学们听。

  2.请学生朗读,同学们边听边想象画面。

  六、学习第五段

  1.齐读最后一段,谈谈你的感想。

  2.反复朗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说说你的理解。

  七、总结

  总结全文:本文通过写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表现了民族团结的精神。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草原》教案13

  一、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2课时)

  二、 教学要求:

  1、 掌握生字词,理解重点句。

  2、 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历事情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 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4、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伟大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丽,她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必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重点句子

  四、 教学方法:

  读书自悟、悟中体情。

  五、学生学习方法: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六、使用媒体:

  挂图、录音机、投影、幻灯。

  七、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 明确目标。

  1、 学习课文前两段,理解课文内容。

  2、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 目标完成过程。

  1、 揭题:

  我国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有宽广无边的草原,景色优美,牛羊成群。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2、 检查自学、质疑问难。

  3、 引读课文,学生自悟。

  (1) 板书课题

  (2) 自由读课文,思考:

  作者初到草原和快到目的地时,看到草原景象是怎样的?

  4、 理清脉胳,讨论分段:

  5、 默读思考:本文是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历事情的顺序来叙述的。可分成几段?段意是什么?

  6、 复习检查。请同学们根据课后习题1的提示,说说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课文写了初到草原看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快到目的地时看到草原人民从几十里外来迎接客人。)

  7、 默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问难。

  8、 7、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1) 学习第一段。

  听师范读 边听边在脑海申勾勒画面。

  自由读、思考。

  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哪一句话可以概括这一特点?

  (这一段写作者初次见到的草原景色:"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投影出示:

  在天底下 一碧千里

  小组讨论,老师点拨:

  一碧千里:一望无际全是碧绿的草原。

  茫茫:檬陇的样子。尽管一望无际,但远处仍是那样清清楚楚,没有模糊的感觉。

  "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概括了草原的特点,那么作者是怎样写具体的呢?看图,默读这一段,画出有关语句,小组交流细细体会。

  教师适时点拨:

  a、 在这一段申作者运用非常贴切的打比方的句子来写具体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作者用 "无边的绿毯绣上白色的大花"比喻羊群在草原上的情景。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演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流,轻轻流入云际。"作者用 "『用绿色喧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比喻草原上小丘线条的柔美。

  b、 作者用词准确,语句生动、形象、优美。比较句子,读一读,、说说哪一句写得好,好在哪里?

  再读第一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具体描述的。

  (2) 学习第二段。

  A、 自由读第二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这一段主要写了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从 "洒脱"一词体会到草原的"一碧千里"。"河"字后面加了感叹号,说明河在草原上的重要,有了河,才能有牲口,才会有人家……)

  B、 初人草原和接近公社时景色有什么不同?画出有关语句,集申交流 (初人草原,看出草原辽阔、寂静。从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都……"和"初入草原,听不见……也看不见……"接近公社时:看到了小河、牛羊、马群听见了鞭响。

  C、 出示投影片:看图,读句子,说说从哪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什么? 分组讨论,教师点拨。

  (从 "远处"一词看出,草原人民从很远的地方来迎接客人,体会到牧区人民情深谊长。"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看出主人们穿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挥动马鞭,马跑得飞快,体会到主人迎客心切;小丘的顶部成半圆形,因为马队是从小丘上过来的,所以远看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热闹的场面打破了草原的寂静。)

  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

  8、布置作业: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 明确目标。

  1、 学习三、四、五段。

  2、 总结全文,归纳中心。

  (二) 目标完成过程。

  1、 复习检查。(指名背诵第一段)

  2、 学习第三段。

  (1) 默读第三段。

  说说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主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用"--"线标出、交流。

  (如:"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中的两个 "再"。"总是热乎乎地握着"中的"总是",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中的"很多……都是……"体会到主客双方的感情热烈、深厚。)

  (2) 指导朗读这一段。

  (注意:重音读画线的词语,表达主客双方激动的心情。)

  3、 学习第四段:

  a、 自由读思考,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把你体会最深的一点讲给同学们听。(如b、进了蒙古包,好客的主人倒上了好茶,摆上了好豆腐,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他们用自己民族特有的风味食品来款待我们。这充分表现了蒙汉两族人民亲如一家。

  b、主客互相敬酒,齐声歌唱,体现了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C、 找学生朗读,同学们边听边想象画面。

  4、 学习第五段:齐读最后一段,谈谈你的感想。

  (三) 总结、扩展。

  1、 总结全文,归纳中心。本文通过写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表现了民族团结的精神。

  2、 围绕重点;学习表述。

  (1) 找出描写草原美景的部分和叙述蒙古族同胞热情待窑的部分读一读。

  思考:作者是怎样写草原上的景美,人更亲的?

  (2) 小结:这篇课文既有草原静态美景的描写又有热情迎客的动人场面,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3) 片断练习:《校园一角》。

  (要求:运用《草原》的写法,突出描写校园一角的特点。)

  ▲教学小结:

  同学们,草原真的是美极了。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本文描写的是老舍先生几十年前去访问内蒙大草原所看到的景象,今天的草原又是什么样的呢?你能想一想,说一说吗?

《草原》教案14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听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多媒体课件展示草原的美丽风光和人土风情的画片,请学生谈谈观后的感受。(放课件,听歌曲)

  听了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欣赏着草原美丽的画面,此时你有什么想法?

  2.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板书课题)

  今天,让我们随着作家一起走进草原,齐读课题。

  二、质疑问难,了解学情。

  过渡:在预习课文中,大家知道了这篇课文描写的是的作家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

  1.读了文章题目,你想了解哪些内容?也可以把预习课文中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

  2.教师随时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课件展示)

  三、自学课文,合作探究。

  1.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要注意一边读,一边画出重点的词句,在课文的空白处,写写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教师相机指导。

  过渡:在自学的过程中,同学们特别认真,尤其是同学们能抓住重点的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课前查找的资料,写出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这种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2.小组同学自学交流,认识上达成共识后,待会汇报你们自学的的成果。教师深入到小组内,和同学一起交流探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于组织教学。

  四、激励评价,赏读涵咏。

  过渡:刚才老师参与了同学们小组的活动,每个同学参与合作的积极性特别高,很多同学还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下面,我们请同学代表你们小组的同学,结合课文中的重点的词句,谈谈你们的体会和理解认识。

  (一)指名研读草原景色部分的同学,汇报学习的情况。

  1.结合课文中的重点的词句,说说老舍眼中草原的景色是什么样子的?并且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用书上的词语或者自己概括词语加以总结,请同学把这些词板书在黑板上。〔你体会的很好,能否用书上的重点的词语加以总结,把它板书在黑板上。学生参与板书课文中的重点的词语。学生板书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错别字。〕

  2.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展示课件),加深学生感悟,充分地表达自己对草原喜爱的思想感情。(听了同学们谈的对草原的感受,一定想走入草原了,来吧!放课件)

  3.鼓励学生有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的课文。

  过渡:这么迷人的景色,这么优美的语句,我们真的应该多读读。选择本段中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读进去。〔板书:景色美〕

  4.学生配乐朗读课文的情况,教师适时鼓励。(出示课件)

  (二)研读老舍先生在访问中被热情招待的部分。

  过渡:同学们通过边读边谈体会的方法,我们感受到草原的美,让我们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作者在访问的过程中又什么的感受呢?

  1.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文部分,放声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交流理解课文的其他部分,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1)迎接远客:学生先读重点的语句谈体会,然后看录像,学生再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出示课件,板书概括的词语)

  教师小结:在路上作者初步感受到了草原人民的热情,随后他们来到了蒙古包外。

  (2)学生齐读蒙古包外迎接的部分。

  (3)热情接待:先让学生随作者一起走进蒙古包,看看发生什么样的事,(学生看录像),再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谈谈为什么这样读课文。学生概括板书词语)

  五、拓展延伸,感情升华。

  1.如果自己是一位访问团的成员,看到草原的美丽景色,又受到内蒙古人民的热情款待,此时你有什么话要说?结合自己家乡的情况,能不能对主人发出访问我们家乡的邀请?(教师板书:人热情)

  2.时间过得真快,在联欢的欢声笑语中,今天的访问就要结束了,作者感受到了草原的景色美,人更美。在斜阳下,怎么舍得分别?作者感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理解句子的意思,齐读。

  六、课内外结合:

  我们学习的课文是作者五六十年代在草原的所见所闻,课下收集今天发生了巨大变化的草原资料或者图片,准备在班上交流展评。

  《草原》的教学设计应该让孩子们感受课文中作者描述的内蒙古草原的美丽景色。同时,借助多媒体展示与文字内容相符的美丽的草原图片,让学生走进语言文字里,就如身临其境去到草原,和作者一起交流感受着草原的无限秀美。

《草原》教案15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草原》教案设计(三)。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那么……那……”“既……又……”造句。

  3.背诵课文第一段。

  4.初步掌握文章中描写事物与环境联系变化的关系。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情景交融即事物与环境的相互联系。

  【教具准备】录音机一架、幻灯机一台、自录配乐朗读磁带一盒、幻灯片若干。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学生自学课文,总体感知课文内容,扫除字词障碍。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你在图画里见到的草原是怎样的?草原上的牧民有什么风俗习惯?

  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有辽阔的草原。作者老舍访问内蒙时,身临其境,处在草原这一特定情境之中,油然而生了特殊的感受,目睹了草原的蒙族人民接人待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意。作者把这些内容都活灵活现地写下了,让我们一起随着录音去参观访问。

  二、听录音,了解主要内容

  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想象一下:

  1.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

  2.草原人民是怎样待客的?

  三、学生自学课文

  轻声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读准生字字音,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不懂的字、词查字典解决。

  四、检查自学情况

  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并说说每一节写发生了什么事,同时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

  第一节:看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

  绿毯 勾勒 骏马 奇丽 柔美

  渲染 回味 茫茫 一碧千里

  翠流

  第二节:初入草原,快到公社时看到的景色。

  疾驰 迂回 洒脱 襟飘带舞

  第三节:蒙古包外的握手欢迎。

  第四节:蒙古包内的盛情款待。

  拘束 羞涩 鄂温克

  第五节:斜阳下的话别。

  天涯 斜阳

  五、质疑

  还有什么不懂的字词?

  六、作业

  1.练习作业第1题。

  2.熟读第一自然段,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草原》教案设计(三)》。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讲读第一、二自然段,初步了解事物与环境的联系。

  一、讲读第一节

  1.默读、分层次。

  2.作者第一次来到草原,看到的天空景色是怎样的?(板书:“那么清鲜,那么明朗”)

  3.“那么……那么……”表示什么意思?谁能够用上它说一句话?

  4.如果你置身于这样一种清鲜、辽阔的环境之中,会产生怎样的感受呢?作者的感受又是怎样的?(板书:“总想高歌一曲”)

  5.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录音,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听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想象回到作者的描写,板书)

  天底下 一碧千里

  平地 绿

  小丘 线条柔美翠流

  羊群 白色的大花

  6.出示幻灯图景。重点理解“茫茫、翠流、渲染、勾勒”同时进行朗读训练。

  7.如果你置身于这番美景之中,又会产生如何的感受呢?作者又是怎样的感受呢?(板书:惊叹、舒服)

  8.作者为什么会“惊叹”?“既……又……”表示什么意思?谁能用“既……又……”说一句话?

  9.最后一句话写出谁的感受?为什么这样写?(骏马、大牛衬托景色的美丽)

  10.小结:这节写作者初到草原看到的景象,从天空写到地面,置身于美丽的草原这一特定环境之中,作者产生了特有的感受,情景交融。祖国的草原是这么美丽,让我们看这图景,听着草原音乐,把课文内容回味一遍,争取背下来。

  (学生看图听音乐,教师随着音乐指点图景,即兴诵读)

  11.指名试背。

  二、讲读第二节

  1.作者欣赏了草原美景,随汽车继续往前走,初入草原和快到公社时,作者分别听见了什么?看见了什么?产生了怎样不同的感受?

  默读课文第二节并在练习题上填写表一,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填写。

  2.“马疾驰,襟飘带舞”是何意思?

  3.为什么说“象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4.小结:作者初入草原,看不见什么东西,听不见一点声音,处在这种环境,使人产生一种辽阔、静寂的感受,接着作者快到公社时,看到了牛羊成群,主人迎客,听到了各种声响,自然引起了一种兴旺、热闹的感受。作者的感受由静到动,是因为他所处的环境在变化的结果,这说明,环境变了,事物也在变化。

  三、作业:

  1.背诵第一节。

  2.练习作业第2题、第3题。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讲读三、四、五自然段,领会中心,点明写作特色。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课后词语。

  2.指名背诵第一小节。

  二、讲读第三、四、五小节

  1.出示课后题(3)

  主客是怎样见面的?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我们的?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

  2.围绕以上问题,默读三至五小节,找出有关动词,填写在表(2)中,(指名将找到的动词填在黑板上。)

  3.主客见面,作者写出了热情洋溢的气氛,主客之间是怎样握手的?(引读)怎样笑的?(引读)怎样说的?(引读)。你体会到此时大家的心情怎样?(高兴、欢乐、热情)有感情地朗读。

  4.主客之间就是这么握着、笑着、说着,不知不觉进入了蒙古包,在蒙古包里,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蒙汉人民的深厚情意?

  5.饭后,在草原上又举行了联欢告别仪式,让我们一起分享这蒙汉情深的欢乐吧。

  (出示幻灯图景,播放草原民歌及舞蹈音乐)

  6.香醇的奶酒、激跃的赛马、嘹亮的牧歌、狂欢的舞蹈,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呀!可是夕阳西下,主客要分别了,如果这时你也在场,心情将是如何呢?

  7.作者的诗句充分表达了这种心情。说说“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诗意。

  8.感情朗读课文最后一节。

  9.这三节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

  三、总结全文

  1.从全文看,前面两节主要是写什么的?

  后面三节主要是写什么的?

  2.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却为什么要以

【《草原》教案15篇】相关文章:

草原的早晨教案04-01

关于草原教案集合5篇03-31

精选草原教案锦集8篇03-26

草原教案范文锦集5篇03-22

草原教案模板锦集五篇03-21

关于草原教案模板集锦6篇03-15

精选草原教案模板汇编九篇03-11

草原说课稿11-13

《草原上的小木屋》读后感(精选15篇)03-19

an en in教案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