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教学反思

时间:2022-06-17 11:16:2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习作》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习作》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习作》教学反思

《习作》教学反思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一指导思想充分传达出作文教学特别注重倡导“从生活中取材”这一先进教学理念,也就是说,老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通过日常生活搜集、积累和发掘习作素材,提倡写出生活的真实面目。

  前段日子刚刚学完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这一单元的习作教学任务是:在阅读了四篇说明文之后,让学生也来练习写一写说明文,内容是介绍一种物品,可以是蔬菜、水果,也可以是玩具、文具或电器。旨在鼓励学生将阅读中体会到的说明文的表达方法及时运用到习作中去,使学生在习作实践中不断提高表达能力,受到热爱科学的教育,陶冶热爱生活的情趣。

  我提前了几天布置学生选择好物品,并通过观察、参观、访问、阅读说明书、查找资料等方式,尽可能多地掌握这种物品的有关资料。课堂上,首先我根据学生所选物品的情况,将学生分成小组,如介绍蔬菜的为一组,介绍水果的为一组,介绍玩具的为一组,介绍文具的为一组,介绍电器的为一组。然后,为每个小组提供一篇相关的例文,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明确应从哪些方面进行介绍。学生比较容易知道了,介绍蔬菜、水果,应重点介绍形状、颜色、味道,还可以介绍种类、产地、产量、营养价值等方面的情况;介绍玩具、文具、电器,应重点介绍形状、特点、构造、用途以及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等等。接下来,我对说明的顺序和说明方法进行了恰当的指导。结合学过的课文《鲸》《松鼠》《新型玻璃》等文章,了解并列式、总分式结构的特点,特别是鼓励学生大胆运用一些学过的说明方法,如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然后,就是动笔习作、自我修改和同桌互改,最后是修改定稿。

  这次习作教学,我觉得成功之处有:

  一是巧用例文,为学生掌握写作方法铺路搭桥。例文的运用应当要慎重,运用不好,可能会束缚学生的思维;但这里主要是学习写作方法,如表达顺序、说明方法等。

  二、是自我改评有实效。学生完成初稿后,我要求学生先进行自我修改和评价,练习在原文上用修改符号进行修改,并针对我给出的评价方法写眉批和尾批。眉批主要这样写:“先画记出运用了说明方法的句子,再在旁边写上:用的什么说明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尾批这样写:“本文从_________等几个方面介绍_________,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本文语言__________________,结构___________________。不足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做能够巩固写说明文的方法,还能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但问题还很多:

  一是资料的运用出现了偏差。我在教学前布置学生查找相关资料,看使用说明书等,结果有的学生就大量照搬了这些资料中的文字材料。可以这样改进:建议学生写自己熟悉的物品,最好不需要查资料;要查资料也可以,但要内化成自己的东西,习作时最好不要看资料。

  二是介绍蔬菜、水果,应重点介绍形状、颜色、味道,还可以介绍种类、产地、产量、营养价值等方面的情况;介绍玩具、文具、电器,应重点介绍形状、特点、构造、用途以及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等等,但没有抓住主要特征写具体。

  三是说明的顺序和说明方法的指导还不到位。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观察、去记录生活,引导学生把写作和生活实际相联系,写实实在在的事情,写想表达的感受,给学生展示的舞台,在展示中鼓励优秀学生,带动暂时有困难的学生。还要辅导学生捕捉生活的细节,积累写作题材,在写好作文的同时,要把作文修改初稿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并有意选取某个学生一篇有代表性的习作,在班中朗读,讨论分析,共同提高写作能力。让学生爱上语文,爱上作文,不再为上习作课而犯愁。

《习作》教学反思2

  第一单元的习作内容,是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围绕自己游览过或了解到的一处自然景观,写一篇习作,《第一单元习作批改》教学反思。可以写著名的旅游景点,也可以写身边的景物。写之前要想想主要突出哪一点奇特之处,大体按怎样的顺序写。利用国庆这个假期,第一单元的作文已批改完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有意识的丰富自己的见闻;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习作中写出真情实感。

  1.充分利用文本

  本单元是以“自然奇观”为专题编写的,由四篇课文组成,这些课文虽然都是描写自然景观,但描写的方法却不一样,各有特色,每篇课文都是经典之作。除了四篇课文以外,还安排了很多与专题密切相关的学习内容,如“资料袋”中有相关背景材料的介绍;“口语交际”与“习作”要求学生就自己了解的自然奇观展开交流;“日积月累”中,安排的是描写自然景物的趣联,教学反思《《第一单元习作批改》教学反思》。教学本组课文,主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揣摩、品味语言,从字里行间感受大自然的美。同时要重视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课文中精彩的语段应让学生熟读成诵。另外,应建议学生运用课上获得的阅读方法阅读选读课文中的《五彩池》。通过学习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神奇。

  2.做好充分的准备

  虽然,用了整整两节课来进行作文教学,但我觉得值得,在孩子下笔前进行指导,有助于学生养成下笔三思的作文习惯。教学本单元开始,让学生收集自己曾经旅游过的景点的资料,初步学会筛选资料,这样要求明确具体,有助于学生目标明确的搜集资料,而且有助于在资料搜集过程中回忆自己当时的亲身经历,为写作选材作准备。)接着,我利用连堂进行作文教学,让学生上台介绍他们的景点,老师相机在一旁点拨、提问,有意引导同学留意选材。最后,老师才介绍“如何写景”的几种不同结构、方法。

  3.学生写作水平有所提高

  通过批改第一单元的习作,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一是作文结构更加完整,掌握了习作的三段式,重难点突出,观察仔细。二是学会运用自己平时阅读中积累的好词佳句,为习作锦上添花。三是学会运用课文中学过的写作方法,如修辞方法、中心句、过渡句、首尾呼应等等。四是书写水平也有了进步,学生的对待态度端正。

  还需要努力的地方就是个别学生的习作内容有些偏少,今后还要加强阅读,多积累,多运用。

《习作》教学反思3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作文课,内容不是书中园地的习作题目,通过设计一个情境,获得一次体验,完成一次写话练习。

  这节课我设计了三大环节:

  一游戏亲自实践

  二动笔写写体验

  三作品简单展现

  设计理念:

  三年级是学生作文起步阶段,对于他们来说,写作可能还是个难题,缺乏的不是写作的热情,而是不知该怎么写,写什么。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活动式导入,选择了一个小游戏,想通过游戏,提供一个写作素材,激发孩子的写作灵感,学生不会感到厌烦,不会把写作当做成一种机械,枯燥乏味的任务去完成,希望通过这种形式,让孩子不害怕上作文课,期待下一次的作文课。

  这节课没有提出太多的写作要求,孩子不会望而生畏,只要能用通顺流利的话来表达出自己的所见所感就值得赞扬和肯定。

  课后名师点评:

  1在说一说游戏过程时,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说。

  2作品展现的同时要加入现场的点评。

  课后自我反思:

  学生有真实的感受,作品在上完课后检查,基本都很充实完整,经过评改,已经抄写在大作文本上。

《习作》教学反思4

  又是一节习作课,从李老师《观察中的发现》中受到启发,我决定尝试改变传统的习作教学模式,赋矛它新的活力,让学生在快乐中习作着,在习作中快乐着。

  上课铃响了,我拿着烧杯、鸡蛋和盐向教室走去。刚到门口,正在大声唱歌的同学们就发现了我的“异常”,他们面面相觑,歌声也渐渐变小,进而停止了。我收住窃笑,走上讲台,亲切地对孩子们说:“同学们,这节课我给你们做个小实验,你们想看吗?”我话音刚落,教室里就“耶”声一片。“不过,我有个要求”同学们又立即安静了下来,“我在做的时候,你们必须认真看,不许闹。能做到吗?”“没问题!”同学们如释重负地响亮回答。于是我摆出烧杯,慢吞吞地给里面倒了两小杯水,再轻轻地把鸡蛋放了进去,只见鸡蛋马上沉到了水底。我偷偷瞥了一眼同学们,他们都瞪大双眼看得津津有味。看到沉在水底的鸡蛋,异口同声地小声惊呼:“好大的鸡蛋!”此时,我剪开盐袋,给烧杯里添加食盐,并用勺子不断搅动,让盐完全溶解于水。随着食盐的增多,横在水底的鸡蛋慢慢立了起来。我继续加盐,鸡蛋越立越直,然后慢慢脱离水底,悬在了水中。兴奋的孩子们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大声叫了起来:“鸡蛋浮起来了!”“鸡蛋浮起来了!”我也停下来,举起烧杯仔细看了看悬在水中的鸡蛋。等孩子们兴奋够了后,我接着往水里倒盐,鸡蛋继续上升,最后完全浮出了水面。孩子们更兴奋了,教室里简直就闹开了锅,坐在后面的同学还不知不觉地离开了座位。我没制止他们,而是让他们看了个够。这时,一个同学问到:“鸡蛋为什么会浮起来呢?”“非常不错,学会了边看边思考。”我称赞着他。“我知道”“我知道”无数双小手举了起来,我还没来得及点名呢,他们又迫不及待地嚷嚷:“大概和死海的原理差不多吧!”“太棒了!不过到底是个什么原理,你们回去查了明天再告诉我,好吗?”同学位欣然答应。接下来,我说:“刚才我是如何做这个实验的,你们看清了吗?”“看清了!”“说给我听听,看是不是真的看清了。”教室里小手林立。我点了一个平时从不举手,特别胆小的女同学,她竟清楚地描述出了我做实验的全过程,而且还穿插了许多我的神态描写,我异常兴奋。又说:“从我进教室那一刻说起,还别忘了自己当时是怎么想的,以及同学们当时是什么表现。谁再说说?”我以为加大了难度,会冷会儿场呢,没想到依然是小手林立,且描述的精彩程度超乎我的想象,真可谓妙语连珠!接下来,我让孩子们把刚才所说的用日记的格式记在作文本上,没有一个同学面有难色。他们拿到本子就刷刷地写个不停,以前写作文时看天花板的现象也消失了。看到孩子们言如泉涌,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

  这次成功的尝试让我明白,习作教学的难源于我们教师自己。我们把学生从生活中脱离出来,反复强调习作的技巧,不仅让习作教学变得空洞、枯燥,更严重的是打灭了学生习作的兴趣,让学生对习作产生了畏难情绪。其实,我们若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充分运用学生无意注意的心理特点,寓习作指导于观察和活动之中,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观察和活动之中,自然而然地完成一篇习作,学生不仅能回报我们精彩,更能感受到习作是一件愉快、高兴的事。叶老曾经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我想,只要我们充分利用生活这广阔的泉源,和孩子一起融入其中,习作这条小溪里就会充满欢快的乐曲!

《习作》教学反思5

  习作2是一篇写小动物的作文。为了能让学生写好这篇作文,我在教学《变色龙》、《金蝉脱壳》这两课时对写小动物的方法做了适当的讲解。课堂上特别抓住变色龙的外形指导学生反复读,让学生明白写小动物该从哪些方面来写。我自己认为我已经讲得很细了,可当读到孩子们的作文,我觉得很失败。他们虽然能从动物的各个方面来写,可读起来平平淡淡,干巴巴的。我总结了一下,可能有这么几个原因:

  一、学生观察不够仔细。只有在观察细致的基础上,才能写好小动物。学生写作文时只是凭自己的印象去写,在动笔写的时候,没有把观察的结果,有重点地加以选择、有条理地加以描述,所以显得啰嗦。

  二、没有恰当地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学生整篇文章都是大白话,读了就像喝白开水一样。

  三、没有将自已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写进去。

《习作》教学反思6

  以习作板块为精品课程研究是为了突破中高年级作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设定习作5为精品课程模块研究的目的是:以一课辐射出中高年级其他作文中习作教学的新理念,新模式。最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习作5的教学中,我的教学理念是:“以练为主,随文写作;营造自主、童趣的学习氛围,激发孩子喜欢学习习作,主动练写习作的愿望。”

  一、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是:

  (一)巧妙导入,课始引趣。

  (二)四读文本,读解结合。

  (三)脱离文本,自主练笔。

  二、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是:立足文本,关注学生、易于操作、效果显著。体现在:

  (一)运用了这种教学模式,教师的备课可以如行云流水,运用自如。

  (二)课堂上学生全员参与每一个环节,没有教师“唱独角戏”的现象,学生是课堂的真正快乐学习的主人。

  (三)习作效果好。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习作时间,能养成正确习作的良好习惯。

  (四)教师不用花大量的时间制作花俏的课件。课件制作只用在突破难点上。

  三、这种教学模式的缺点与解决方法是:

  1、教学环节简单,当学生熟悉了会倦怠。

  解决方法是: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讨论。教师课堂情感的奖励,创设的氛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

  2、在“读例文,自练笔”时,考验教师在课堂中睿智的一个环节,部分学生的思维被限制住了,难以打开。

  解决方法: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特点,适当地调节这一环节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写作时候更好的展开思维,不要局限在文具或者仅仅就是在教室之内,引导学生观察身边事物,合理想象、思考。

《习作》教学反思7

  作为老师,我不愿意带一年级的孩子,因为他们什么都不懂,什么都得教。作为语文老师,我不愿意带三年级的孩子,因为教写作文将成为一大难题。

  因为之前带过几个三年级,所以做好了心理准备,也认真地备了课。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作文是《我的课余生活》,我让孩子们提前记录了自己的课余生活。在口语交际课上,孩子们说得都挺好,但不够具体,写作文这样是不行的。因此,在上习作课时,在交流了写作内容之后,我挑选了一篇范文,请学生观察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学生很快就回答出来了。弄清写作条理,那接下来就是如何写具体了。我出示了这篇范文作者第一次写的文章和第二次修改后的文章作比较,发现有什么不同?学生在引导之下,发现加了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描写。最后我教学生取题目。

  作文草稿本交上了,孩子们基本上都能分段,条理也比较清楚,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具体。比如:写学跳舞的,在介绍完相关内容之后,就来一句“我就这样学呀学呀,就学会了。”中间遇到的困难,发生的故事通通没有,只能发回去补充;有的报流水账似的把课余生活罗列了一遍,我只好帮他理清详略再让他回去重写;但凡大体上还好,还能修改的就在原文上帮他添加、修改、删除,有时写得比他们还多,全是红色笔记。就这样反复几次,才放心让他们誊抄在作文本上。

  我知道每个班的情况都差不多,但如何能让孩子们更快地进入写作的状态,写出优秀的作文,这是值得思考的,必须让孩子们都看书,多积累,多练笔。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习作》教学反思8

  第二单元的习作是关于保护环境方面的。上课前我跟其他几个班的语文教师进行了交流,又上网查找了一下资料,正好有这方面的知识。慢慢的我的教学思路清晰了。

  我决定把习作的地点选在家乡的河和校园,从这两个地方着手,让孩子们交流自己平时观察到的破坏环境的现象。让孩子们从以前到现在进步对比,从寻找污染源出发,找整改措施。孩子们特别重视写河水的污染情况。因为这是最典型的,目前孩子们感受最深的。校园这一块孩子们不太喜欢写,因为不太会表达。学校比较干净,对于景物前后的对比不易写。

  从作业中看出,许多学生都听了课,能从课堂的讨论中吸取习作的资料,能从范文和引导中懂得写作的方法。在辅导不合格的学生重新写作时,我想应该更加让他们明确自己写作的方法。通过什么样的叙述方法写,通过美与丑的对比,然后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是采用什么的方法保护环境。让他们有更加清晰的写作思路。

《习作》教学反思9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的开端就是新课的导入部分。其赋有酝酿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任务。精心设计的导入,能牵动学生的思绪,立疑激趣,促使学生情绪高涨,步入求知欲的振奋状态,还可以促进学生综合分析,归纳总结,推理判断的抽象的逻辑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导入的形式是灵活多样的,但最成功的导入是建立在熟悉教学内容,掌握教学大纲,了解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之上的。

  在初次设计这一习作教学时,我煞费苦心。如何才能设计一个成功的导入,孩子既能激发对习作的欲望,又能调节课堂的气氛呢?为了寻找一个最合适的答案。我每天下课后都会深入到孩子的中间,去跟他们聊天谈心,让他们告诉我一些新鲜事以及他们最感兴趣的事。但是学生给我的提示是五花八门的,让我一时无从下手。后来,在一个偶然的课间,我看到学生正在饶有兴趣地玩橡皮擦,在它上面画画、用尺子把橡皮擦锯成一块块、把橡皮擦戳一个大洞等等。看他们脸上的表情,似乎还很开心,对自己的“杰作”很满意。于是,一个灵动的念头从我脑海中闪过“何不就利用这个来作导入?”。将计就计,我在教学设计上便打下了这一些文字。

  上课的日子终于来临了!我像一个导演正在等待自己的剧本上演效果如何的忐忑不安的心情开始讲课了。当我问学生“你平时是怎么欺负小橡皮擦”时,孩子静寂的课堂开始有一些躁动起来,从他们脸上那得意、神气的模样,我猜想,他们“中招”了。他们童真的回答更是让我惊讶、欣喜不已!接下来的课就顺利多了,整个课堂也活跃起来,让我享受其中。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起点,因此,导入的设计在知识深度上必须具有可行性,在实施教学目标上要把握方向性,在设计的形式与内容上要增强趣味性,在思维的训练上要具有启发性,在情感意志的培养上要具有引导性,为完成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及思想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习作》教学反思10

  讲座主要从习作教学的典型问题分析,蕴含于《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策略,对应年段教学目标的典型课例分析,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基本策略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四、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基本策略。在“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基本策略”中,王老师引用美国学者克莱默的观点非常有用:

  1.运用学生的经验。

  2.激励儿童写感兴趣的东西。

  3.应该使儿童的作文具有实用的目的。

  (1)作文不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2)作品不成为作文本上的摆设

  (3)作品成为本人生活中重要事件

  (4)作品交流是学生习作具有实用功能的好策略

  4.大量阅读经典,模仿、对照、比较。

  (1)阅读为习作提供丰富的语言积累

  (2)阅读材料为习作提供模仿的范例

  (3)习作促进阅读的深入

  5.教师必须亲自指导儿童的作文过程。

  (1)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帮助

  (2)尽力帮助解决学生面临的困难

  6.教师应该同儿童一起写作文。

  (1)教师下水作文,是最重要的备课内容。

  (2)教师下水作文,才能体会学生习作的甘苦。

  (3)教师下水作文,是教师有效指导学生习作的前提。这些策略和方法将能较好的.解决习作教学中的困惑。

《习作》教学反思11

  这一习作题要求学生刻画出某个人呈现某种情感时的样子。回想一下事情的前因后果,把经过写下来,特别是要把他当时的表现写具体。怎样使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是本次习作教学的关键所在。

  从教学环节来看,从交流到习作,从选材习作到赏析评价,再到反思修改作文,整个过程需注重学生习作能力和修改能力同步提高,有利培养学生完成习作和修改习作的能力,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在课堂上,可以先引导学生积极交流自己印象深刻的情绪,让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学生的习作热情。由于交流话题接近孩子生活,所以学生能按教师的教学流程思考并回答问题,课堂气氛融洽,师生配合得好。学生对习作素材筛选比较准确,很少出现无话可说的现象,但是具体的表现手法学生运用还不够熟练,还需二次指导。

  评价修改环节中,我们运用个人修改、小组交流、全班评价、修改誊抄等方式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培养学生修改习作的习惯,提高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

《习作》教学反思12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经过三上教材的试教和习作反馈,我们欣喜地看到,苏教版国标本紧扣《课程标准》习作教学理念,一洗陈旧思维定势。以“勇立潮头敢当先”的魄力和“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设计匠心,从三年级开始全面推出习作教学科学序列。

  习作教材特点分析

  上、下册习作教材的编写意图是一脉相承的,既有螺旋重复,又有质量提升。从下册看,习作教材的编写特色更加鲜明,主要体现在“三本三从”六个特点上。

  1.本位转向。

  即从片面应试为本位转向以儿童发展为本位。在以应试为本位的前提下,老师和学生都围绕着考试的指挥棒,哪管儿童独有的认知规律和心理规律,如兴趣、注意、思维、记忆等规律。只管以成人成熟的心理和成人的语言、见解、认识与思想去要求或指导学生习作。儿童不再是习作的主体,却被异化成作文考试或“奉命”作文的机器。要么猜题押宝,要么背、抄、套作。一味要求通过观察抓特点、巧选材,立意要高,描写要生动形象,不管你习作空话、假话、言不由衷,只要骗过阅卷人的眼睛,得高分就好。苏教版习作教材一开始就突出“儿童本位”的理念,关注学生年龄、生理和心理特点,一反以往偏重于回忆性习作训练,安排的话题都是写儿童最感兴趣的,且刚刚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现在和他(她)生活、学习、游戏在一起的人。从《脱棉衣》到《小草中的发现》,从《我的朋友武建设》到《肚子再也不痛了》……哪一篇习作不为儿童所喜闻乐见又乐写、易写呢?

  2.本体确认。

  即对儿童习作本质的认同,还儿童习作的本色。小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对事件的认识,。多源于感观和形式多样的活动,而不像成人以理性成分居多。《课程标准》有一段针对第二学段习作的话,很明确:“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这就是儿童作文本体观的内涵所在。习作不是创作,也不是文学作品。它是一种自由的、真实的、有自己个性的表情达意的练笔或书面交际活动。苏教版习作教材在创设活动情境和提供同龄人本体、本色例文以及互相交流方面,引导儿童习作向本、真发展。

  3.本源回归。

  即从立意本源(老师预定中心思想或设定命题)走进生活本源。长期以来,“立意本源”的习作理念一直占统治地位。儿童的构思、选材、谋篇、用词、造句和老师的批改、评价、反馈等一系列操作环节,都必须遵循“立意本源”这个理念。老师命题或框定中心思想之后,不管儿童有无这方面的材料和认识,都必须写。写不出的学生只能靠胡编乱造或抄袭或他人代笔来完成习作任务了。其实,儿童习作本源应来自于日常生活,习作教学必须引导学生从观察、体验身边的人、事、物人手。正如《课程标准》所说:“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三年级下册的8篇习作教材,均来自儿童熟悉的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儿童都能在各自的生活环境和前期经验中找到与之匹配又易于表达的“相似块”。苏教版习作教学已回归童真、童趣的生活,踏上了一条返璞归真、正本清源的康庄大道。

  4.内容从封闭走向开放。

  要开阔儿童的习作思路,启发自由表达,能自主选择表达材料,关键是要开放作文内容,摆脱封闭式思维的束缚。以往以命题作文为主,题目大多封闭在《记一件难忘的事》、《童年趣事》、《记一个助人为乐的人》、《美丽的校园》等等一类圈子之内,为一代又一代小学生所操练。有的老师提供现成的材料让学生“依葫芦画瓢”写“葫芦文”;有的为学生列好提纲,提供语串语词,写“框架文”、“喂食文”。而通观本册教材,习作内容堪称“贴得紧、放得开,前有孕伏、后有铺垫,内容资源有机整合。”所谓贴得紧,是指贴近儿童生活、贴近阅读教材内容、贴近儿童前期经验。放得开,是指内容开放、思维发散。例如《习作2》,“画一张像,写一写”,可以画同学、老师、家长,还可以画想象中的人。除了写外貌,还要写写性格、爱好。导学既宽松,又富有启发性层次性。又如《习作1》,通过图文对照学例文,知道怎样按内容分段写。然后在两组图画中,任选一组写,也可以自找课外的一组连贯的图写。例文浅显、易仿、能创,导学又关注儿童兴趣和认知的差异性,尊重学生多向选择,处处体现开放性和人文关怀。关于“孕状”、“铺垫”、“资源整合”这一特色,它又像一条暗线贯穿于整套教材。例如,一年级课文《秋姑娘的信》中有“给小树裹上冬衣…”的内容,本册《习作1》例文就有给小树“脱棉衣”的句段,前呼后应,长线联系;二年级有“舐犊之爱、乌鸟私情……”的读背练习,本册《习作4》的例文《乌鸦反哺》,学起来也就不陌生;二年级有口语交际课“买文具”,本册《习作4》,看类似买玩具的图写一段人物对话,应该说是用不同语言形式呈现熟悉的“相似块”;三上《习作2》有《我的自画像》,重在写外貌和长相,本册《习作2》又有写“画像”(画别人),除了写外貌长相,还要写写性格、爱好,似是一种习作反复,实则是螺旋上升。

  5.形式从单一走向多元。

  如前所述,以往的习作是在单元练习里安排一个题目,然后按要求作文。基本上是:“命题(或半命题)+提示+要求”——单一的线性呈现方式,大多是空泛的说教文字。而苏教版习作教材呈现方式是多元的、立体型的:有的是配图例文——导学语——迁移性图画导写;有的是激趣导人——配图例文——讨论合作——选图仿写;有的则是提供数条素材资料——配图想象——围绕话题写介绍文等等,可以说形式活泼多样,图文简明生动,促动儿童自主习作、自能作文。

  从习作体裁形态上看,有记事、有写人、有日记、有童话,还有随笔和说明式介绍,形式上不拘一格,让学生自由表达,发展个性。

  6.思维从手脑分离走向手脑合一。

  多年来,在片面追求应试的扭曲下,我们没能让学生自主地表达自己熟悉的生活,做到“用我心思我事,用我口抒我情,用我手写我心”,常常是“用自己的笔写人家的话”,习作者的手与自己的大脑思维处于分离状态。教学归根到底就是一门思维科学。学生习作其实就是其大脑思维成果的物化。教材编委、特级教师高林生先生运用脑科学,针对苏教版习作教材的运作机理,作了一番精辟的分析:“选材与构思是一个人接受外部信号刺激,调用自己已有的相似块,使用内部言语,根据话题要求所做出的相似激活、相似选择、相似重组、相似匹配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过程。”这段话把手脑合一的重要意义和内隐操作说得很透彻。苏教版三下习作教材利于激活学生思维、促进手脑合一,易化儿童习作。例如《习作8》是编写童话故事。故事怎么编?学生能很快地从上学期“摆玩具编童话故事”找到文体“相似块”。至于本册是围绕“习惯”这个话题编故事,学生除了从话题示图中得到信号刺激,拓展思路,还能从1—6册习惯篇教学中选择到一系列匹配信息,有事可思,有话可写。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从整册教材的设计看,每次习作的版面都是图文并茂、多姿多彩、形象鲜明生动,还有同龄人誊写例文的视觉美。教学中,再适当配以音响、音乐,视听交互感染,能有效地促动学生乐于用脑、易于动笔、手脑合一的进程。

  教学策略与基本步骤

  理解编写意图和抓住新教材特点,实施新的教学策略与采用求真务实的操作步骤,是有效导学、不断提高习作教学质量的关键。

  “制度作文”与读写迁移式小练笔结合

  所谓“制度作文”,是指教材中规定的习作。一学期下来单靠8篇习作显然是不够的。鲁迅先生曾经指出:“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这里的“多看”,指阅读,要大量阅读。这里的“练习”,指练笔,要多写。笔者认为,结合阅读进行尝试性运用练笔,是提高小学生表达能力非常有效的途径。张庆先生说到读写结合时要求:“长线”孕伏积累,“多布云彩”;“短线”相机渗透,机动练笔,做到“长短结合”、“大小互补”。“长线”应该是一种隐陛的言语积淀,有一个先吞噬后反刍——吸收、内化,再到倾吐的过程。而“短线”则是一种显性的,“趁热打铁”式的小练笔。例如,学了《雨点》,让学生仿照句式续写不同的句子:雨点落进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又如,学了《拉萨的天空》之后,就按照课文开头段总写的句式结构仿写:海口是___________。那里的天空___________,好像___________。再如,学了《飞驰在高速公路上》,可以按课文段式层次,用上“这条河好宽哪!——这条河好长啊!——这条河好美啊!”开头学写三段话。还有,学了《小露珠》之后导学:假如你是一种小植物(或小动物),会对小露珠说什么呢?先互相说说,然后写下来。……这些因势利导式语言实践,既有句式历练,也有段式的尝试运用。这样,不但有助于学生对课文表达的理解,又为习作储备了怎样表达的语言材料。再加上教材中“语串”读读背背的积累和内化,已为儿童自主建构句段、重组相似模块、习作成篇打好了基础,做好了铺垫。

《习作》教学反思13

  作文教学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作文教学的难点其实在于学生无素材写。无素材可写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把作文教学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之中。在两千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说过:“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孔子的话形象生动地阐明了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知识从生命开始,与生活同行。生活是作文创作的源头活水。作文与生活是血肉相连的。我们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地应用,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以此提高学生习作的兴趣,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作文素养。

  一、作文教学要体现生活

  “体现生活”是新课程的一大特点。贴近生活,让语文教学生活化,是重塑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作文教学是语文课程中最具生命个性的教学层面,是具有个性的学习主体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放飞情感,表明态度,实践人生价值的体现。新课标要求写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基于这一理念,我认为,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敢于表达的能力,要解除羁绊于学生作文情感的条条框框,为学生提供体验生活的机会。学生让学生在开放中放胆作文,弘扬人性,放飞情感,写真实的生活,述生动的情感。

  二、让生活成为习作的来源

  生活,永远是作文创作的源头活水。在日常生活中听、说、读的活动总陪伴我们左右。我认为引导学生“多读、多听、多想、多说、多记”是提高作文能力的重要途径。作文教学生活化,就是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关注生活,扩大信息接受量,让源头活水滋润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情不自禁地学习作文、应用作文。“生活处处皆作文”,报刊杂志要看,广播电视要听,中外名著要读,名胜古迹要赏,山川河流要游。从打电话到接待客人,从写留言条到写申请书,从看电视广告到看电器说明书,无一不是听说读写能力的运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多读、多听、多说、勤写生活随笔”,努力把习作自然而然地由课堂扩展到生活天地。生活有多广阔,习作就有多广阔。

  家庭生活是日常生活重要的部分,家庭是小社会,在这其中学生品尝了成长过程中的苦乐酸甜,也体味到了亲情的可贵。然而,许多学生认为每天都和父母接触,实在没有什么让人激动的事情。在这时,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去细心观察、用心感受家庭中让学生动情的东西。如让学生回家参加家务劳动,学习劳动技能,和父母一起体会劳动的甘苦;父母节日或生日的时候,给父母送上自己亲自做的礼物等等。体验亲情,积累写作素材。还可以让学生和父母每周谈一次心,把成长的困惑告诉家长,把成长的成果和家长一起分享。学生在与父母的交流中,享受到了亲情,也为学生的学习奠定了情感的基础,同时也积累丰富的习作材料。有了丰富的习作材料,学生将必克服作文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难题。

  三、让语文教学生活化

  作文是语文知识的实际应用,语文是否学的好、学的扎实,是作文成败的前

  提。“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把语文教学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中,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应用语文,学好语文。四五年级的学生,课外阅读能力提高了,并学会了做读书笔记。在每节课的组织教学时间里,我指名一、二位学生将课外书中抄录的好段落、好句子念或背给大家听。。一方面,更多的学生主动去阅读课外书,另一方面,写作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做生活的有心人,并为写作提供素材。渐渐的,学生在生活中养成了会听、会想、会说的习惯。充分利用班级举行的各种活动学习语文。如班委选举,上台作竞选演说;运动赛场,小记者在行动;新年到了,让学生写《新年的快乐》??班级的这些活动“语文化”,真可谓一举多得:学生既是在实践语文,又是在搞班级建设;教师既是在进行语文用法训练,又是在进行班级教育。每月学生独自出一份手抄报。由于学生平时能留心班级生活中的闪光点,一篇篇感情真挚,内容鲜活的文章,由此诞生了。对学生而言,这些手抄报是他们小学时代的成长纪念册;对老师来说,则是班级生活与语文素养和谐统一的结晶。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让生活成为语文学习的动力和参照吧,同时让学生通过对语文的学习去关注生活,获得各色人生经验,品味各色别样人生,书写心中的篇章。

《习作》教学反思14

  习作3的教学内容是让孩子们学会观察,做个有心人,在草丛、树林、池塘甚至泥土中去发现,并把自己的发现写下来。

  经验告诉我,这次习作是非常难写的,因为,孩子们最缺乏的就是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经历。怎么办呢?那就引领孩子们去观察。

  在观察之前,我设想了教学思路:

  一、猜谜导入:

  上边草,下边草,中间一颗黑葡萄。谜底是眼睛。人人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现在正是春天,你发现了什么 ?

  在学生的发言中,我总结并板书:植物、人物、动物

  二、学习例文

  在阅读例文的过程中,总结每一段所写的内容:

  1、发现什么

  2、是什么样

  3、想到什么

  三、设想发现

  如果老师带你去校园中发现,你觉得会发现什么?在观察的过程中要注意:有动有静、有声有色;要发现动态美和静态美。

  在观察的时候要带着眼睛看一看、耳朵听一听、鼻子闻一闻、用手摸一摸、用心去感受……

  四、范文引路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观察,我还找出来以前孩子写的文章,让孩子们欣赏,这样,他们在观察的时候就可以有的放矢了。

  有了设计思路,到校园什么地方观察呢,我多次到校园中采风,确定了学校西南角的小花园为观察地点。

  万事具备,之前东风了,这天,天不凑巧,夜里下了雨,早上起来,有些凉意。不知道小动物们是否能出来呢?带着期待,我在教室里指导完之后,就带着孩子们下楼了,刚到了地点,远处的杨树上就飞来了几只小鸟,在喳喳叫着,像是欢迎我们。接着,我们来到花园观察了梨花、海棠花,苹果花,观察了花的形状、颜色、闻了气味。结合《荷花》一课对花的形状的描写,我让孩子结合实物,观察花园里的花。在这样的引导下,孩子们还发现了许多植物的与众不同之处。

  接着,我让孩子们分散开,去寻找小动物的踪迹。可能是刚刚下过雨的原因,小动物都躲起来了,那些淘气的男孩子找了半天才发现了一只蜘蛛、一些飞蛾、半截蚯蚓。时间关系,孩子们不能再找了,我告诉他们,下课的时候,再来找找呀。

  通过这样的指导,孩子们的习作写好了,个个有话可写。写好后,我又进行了讲评,结合孩子们的薄弱环节——增加想象方面,又再次进行了指导,这样,孩子们写出了比较满意的文章。我想这都是因为他们在校园中真的又发现。

《习作》教学反思15

  记得初次踏入教育的大门,首先熟悉的便是刚刚进入三年级的孩子。春去秋来,时光飞逝,如今,站在我眼前的孩子又换了新的面孔,相同的是,他们依旧可爱,同样刚刚结束两年的小学生涯,迈向更美好的未来,不同的是,这群孩子来自江苏的各个角落,随父母工作一次又一次地变换着学习的环境,让人心生怜惜。当我得知接手的这个班较为特殊时,心底的压力与日俱增。为了挣钱,孩子的父母背井离乡,居住生活朝不保夕,更遑论让孩子接受一份好的教育,有学上已倍感幸运。因此,我心底也明白,我的孩子们较三年级其他班的孩子一定是有所差距的。

  我非常清楚,三年级是孩子的转折点,特别是作文方面,开始由从前的写一段话转变为写一篇完整的文章。学习就像九连环,环环紧扣,要想完整地写好一篇文章,首先要乐于表达,并能较为通顺地将自己想要说的话写下来。于是,我在学初刚开始学课文的时候有机地渗透了简短的写话。这一系列的摸底让我极为忧心,班里大部分孩子的写话语句都不太通顺,甚至有些内容让我摸不着头脑。后来,给孩子推荐课外阅读书目时又得知孩子们以前没有好好地读过一本课外书。自此,每次迈入班级,我的脚步都格外沉重,觉得自己身上的担子真是千斤重。

  随着时间的推移,看着孩子们懂事的言行、纯真笑脸,一颗浮躁的心渐渐沉静下来,我开始审视,审视自己,也审视我所面对的孩子们。我不再拿班里孩子的成绩与其他班相比,而是让孩子与过去的自己较劲,做更好的自己。我也宽慰自己,不能对孩子的要求太高,要从孩子的学情出发,否则,事与愿违。

  当我开始冷静地思考如何提高孩子习作水平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习作一的教学是一个好的开端与契机。我仔细地阅读了习作一的目标,它与自由、乐趣相关,随着孩子的思维而延展。它让我明白,习作伊始,兴趣最为重要,要让孩子乐于表达,乐于习作,不再为作文的内容犯愁,只要把身边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就是一篇文章,甚至刷牙、洗脸、吃饭……这些寻常生活中的琐事都可以成为最好的素材。

  为了激发孩子的兴趣,同时方便第一篇作文统一指导,我关注到了练习一出现的一幅色彩艳丽的图画:蓝的天、绿的叶、清澈的河流、调皮的小鱼、孩子欢快地钓着鱼。多么美妙而富有童趣的画,何不借助孩子的手将它描绘得更为生动活泼呢?为了圆满地完成第一篇习作,我带着孩子们一起仔细地观察了这幅图画,让孩子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说一说图中出现了哪些景物,进而引导孩子们明白写景的时候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描绘。然后,给每个孩子发了一张学习单,让孩子们就文中出现的景物进行生动形象地扩写。由于担心孩子们回家会无从下手,我将干瘪的语言与带有比喻拟人句的语言进行对比,让孩子体会到可以借助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景物描写得惟妙惟肖。

  第二天上课,我随着孩子们一起对图中的景物进行口头描述,给予一些优美的词语,协助孩子们将图中的景物说得生动有趣。有了准备,孩子们发言的底气格外充足,在我不断的赞美声中,孩子们举起的小手如同雨后春笋般,令我激动万分。钓鱼这一环节可能孩子们不太熟悉,于是,我给孩子们提供了几个动词:拎起、套上、甩入、划过、提起……引导孩子们将钓鱼的过程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的成员在组长的带动下都能较有条理地将钓鱼的过程说清楚,整个课堂趣味横生,孩子们之间的互动会生成最意想不到的效果。解决了这些难以掌控的片段,将他们有序地组合起来就是一篇成功的文章啦。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中开始写作,效果自然可观。考虑到这是孩子们第一次写整篇的文字,我采用填空式的方法扶着孩子们慢慢写、有序地写,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写作文其实并不难,掌握技巧并在平时多多积累语言素材,写出来的文字会更精彩。

  看着孩子自改、互改后的作文,我深感欣慰,同时也让自己变得更有信心去迎接孩子们更大的进步。好的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我相信只要安静地等候,静静地聆听,适时地灌溉,花开的时节也许正临水踏歌而来。

【《习作》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06-11

刻舟求剑教学反思06-11

《跳水》教学反思06-06

燕子教学反思06-05

新课改教学反思06-04

《掌声》教学反思06-02

《穷人》教学反思06-01

《牧童》教学反思05-31

压强教学反思05-29

《雪儿》教学反思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