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是对的观后感

时间:2025-08-11 10:20:31 观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马克思是对的观后感

  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马克思是对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马克思是对的观后感

马克思是对的观后感1

  昨日有幸观看了一部电影——《青年马克思》,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青年时期的马克思与恩格斯相识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共同成长与进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最终创造了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共产党宣言》。

  李卜克内西这样评价马克思:“没有人比马克思更真实——他是真实的化身。”不同于纸上读到的理论思想,电影让我看到了更生动有趣的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前只认为马克思是伟人,是出色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可荧屏中的'他和世上的平凡人无异,有爱欲,有不良的生活习惯,会因为工作而发愁。距离感让当代人们忽视了历史人物作为凡人的血肉,正因为他是人类中渺小又普通的一员,这才衬托出他足够伟大。

  影片中,马克思言语犀利,常常对自己不认同的观点毫不修饰地批判,不畏权威,这也导致了他在思想事业以及生活中的坎坷艰辛,可他依然坚强、不畏苦难。他认为很多批判学家总是宣传抽象的概念而不落于实际,他在不断地思考他想要的答案,清晰而富有逻辑。而恩格斯虽然家庭富裕,可他清醒地看到了资本主义对工人的剥削与贫民窟的惨状,他为自己处于被迫服务资产阶级成为其中一员而感到痛苦。当马克思遇上恩格斯之后,他们经过一段小的摩擦便成为了亲密好友与搭档,他们给予彼此支持与鼓励,发生思想的碰撞,思想上的成长与进步使他们最终能够完成著作。

  马克思直面问题,迎着尖锐的社会矛盾奋勇而上,他用思想、用哲学、用经济学建立了一个全新的体系,提出一套系统的思想纲领和理论武器,改变了人们看待人类社会的方式。改变世界何其艰难,可马恩做到了,“在科学上面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以光辉的顶点。”

马克思是对的观后感2

  6月6日我们在兰苑五室一站共同观看了青年马克思电影,我看完后感慨颇深。青年马克思电影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影片,它通过讲述马克思年轻时期的经历,展现了他如何逐渐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社会变革者的过程。

  电影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相遇为起点,讲述了他们在青年时代的探索和成长,以及他们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思和批判。影片通过生动的场景和细腻的情感刻画,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深度和对社会的`关注。

  在影片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不断探索和思考,他们通过深入的调查和研究,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提出了新的社会制度和变革方案。这些思想和理论不仅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奠定了基础,也深刻地影响了当今世界的发展和变化。

  总之,青年马克思是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兼备的影片,它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向观众展示了一位伟大思想家的成长历程和社会变革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是对的观后感3

  影片从马克思恩格斯在巴黎的相遇开始讲起,到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成立和共产党宣言的写作。作为一部传记电影,没有、也不可能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关键是如何于枯燥窘迫的生活中表现人物澎湃高亢热血沸腾的内心。二人初相识,犹如故人归,简短的.谈话如破冰之刃打破原先对对方的偏见,深夜畅谈,举杯相庆,踌躇满志,敬那真正思考的灵魂。

  在纷乱时局中被驱逐,起纷争,受轻视,但当共产主义者同盟的鲜红旗帜被挂起,工人阶级联合起来的口号响起,spectre这个词被推敲,还是能感受到一个不屈的、志在改变世界的灵魂。

  哲学家的任务不在于解释世界,而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不是单纯去煽动,不用激情去煽动**,也不用感情去煽动眼泪,而是用哲学用经济学用思想去建立一个全新的体系,正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改变了我们看待自然世界的方式,马克思的这个体系也改变了我们看到人类社会的方式。他不是为了建立一个崇尚博爱的世俗化的基督教理想世界,而是直面问题,迎着最尖锐的矛盾奋勇而上,提出了一套系统的思想纲领和理论武器。

  也许是马克思的照片被放得太大,被挂得太高,被印在课本上次数太多,我们小时候把他神话,长大后又努力通过贬低他、回避他来彰显自我,但我们应该意识到,他是一个人,一个带领被压迫的工人阶级对抗资产阶级和贵族的human or humanist,意识到这一点后再来看马克思及恩格斯,会清醒冷峻很多。

  另外,前两天看到一条微博,大意是说以举国之力崇拜一个崇尚暴力的人是畸形的。不考虑彼时彼刻的社会形势和工人生存状况,不考虑工人运动的复杂性,而仅仅给马恩扣上“崇尚暴力”这个大帽子,和魏特琳一味宣扬博爱也没什么本质区别吧。

马克思是对的观后感4

  在党校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观看了《青年马克思》这部电影,对于马克思主义有了更新的一个认识和了解。以前我所了解的马克思,只是在书本和口号当中的马克思,我们都知道马克思主义,但对于马克思的故事却不了解,通过这次的观影活动,让我看到了一个鲜活的的马克思,看到了一个历史伟人的.故事,知晓了伟大背后的平凡。

  观看了这部影片后,我了解到马克思的一些事迹,知道了他在资本主义的时代里如何被打压,如何觉醒,如何反抗,如何奋斗,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带给世界,这推动了整个人类世界的发展,也是我们党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思想。马克思的一生,是为人类解放不懈奋斗的一生,是为追求真理而勇攀思想高峰的一生。马克思为人类解放的崇高理想而不懈奋斗。为我们留下了非常有价值的马克思主义,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真理的力量是多么的伟大,他是一名真正的伟人!

  经过这次的学习,我收获颇丰,无论在未来的学习还是工作中,我都会继续学习马克思主义,提高自身思想觉悟,努力钻研马克思理论思想,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马克思是对的观后感5

  看电影,就和阅读书籍一样,其实都是在和导演、作者对话,只不过最终只有达成共识才能产生与对方在思想上的共鸣,也才能真正理解精髓让付出的时间价值最大化。这是一种你在运动中,内心意识悄然发生的变化,而如何进行这种有效的运动?就是学习法里面的“模拟教学”即用自己的理解的语言去复述。在看《青年马克思》时,我就一直不断地带着问题去思考、去更加准确的理解导演想通过这部电影所表达的核心精神。我想理解核心精神,就一定要对整部电影的架构及逻辑有个清晰的了解和认识。

  电影的拍摄初衷是为了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更是为了表现21世纪依然不朽的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电影的叙述角度从青年马克思(30周岁之前)入手重点表现了十九世纪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阶级现状、马克思与恩格斯四十年的革命友谊、马克思与燕妮志同道合的革命精神、马克思和恩格斯领导的第一国际共产主义组织成立的时代背景和筹备过程以及由此产生的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等信息,整体发展顺序按照时间顺序开展,展现了一个不畏资本主义专制政府强权、为人类命运解放而目标始终如一的卡尔马克思的革命者形象。

  导演基本还原史实,尊重客观历史,这让我在观影过程中很好的延续了之前对马克思的了解,可以说这是一部很有精神价值的电影,但可惜整场电影院只有我一个观众,不得不说:生活中愿意接触并坚持真理的人少之又少,而但凡能坚持下来的人最终都能留下宝贵的思想。“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就比如卡尔马克思四十年如一日终成的巨著《资本论》。

  时代是思想之母,凡是伟大的思想的诞生都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诞生也正因为此应运而生。十九世纪的英国是工业革命最早开始的国家,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因为工业效率的提升和生产方式的改变使得社会资本得到迅速积累,掌握权利的资产阶级拥有着硕大的资本财富,5%的富裕阶层占据了当时社会90%的社会财富。面对巨大的利润空间,资本家进一步剥削底层民众的劳动力、甚至大量雇佣价格低廉的童工以降低生产成本,通过立法保护自己的专制强权迫害劳动群众,压榨人民在劳动中所产生的剩余价值。

马克思是对的观后感6

  观看有理论深度、有实践温度的通俗理论对话类节目《马克思是对的》第二集《洞悉世界的眼睛》和第三集《不朽的〈资本论〉》,让我对马克思思想的起源,他箸书的经历有了深入的认知和敬佩。

  第二集《洞悉世界的眼睛》最深刻的一段,是专家讲述马克思的好友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给出这样的一个评价,“他认为就像达尔文发现了自然界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是多么伟大的一个里程碑,在马克思之前,人们对社会的发展犹如瞎子过河,不知道未来的发展走向,走一步看一步,走的很不稳。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论诞生后,人们对走过的路,以及今后要走的路才有了一种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清晰认识,这于人类来说确实是很伟大,马克思的思想可以说是人类发展的导航灯,永远明亮前方。

  第三集《不朽的〈资本论〉》,本集重温《资本论》创作和出版的艰辛历程,从1843年开始,马克思就致力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在这条道路上艰苦跋涉了20多年的时间。为了彻底、准确地揭示资本主义的本质规律,马克思精益求精,查阅、研究了超过1500本著作书籍,做了100多本读书笔记。之后,终于完成了《资本论》这部伟大的著作。即便150多年过后的今天,《资本论》依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我的感触,伟人并不是绝世天才,做事一样要一步一步前行,把一件事做到极致,才是真正的伟大。虽然我们做不到伟人那样为人类命运奉献光阴,但我们可以见证他的思想,甚至参与到他的思想中,唯物辩证不就是这样么,有理论还需要实践去证实,中国走的社会主义道路,便是马克思思想有力的彰显者,这条路,我们将矢志不渝坚定的走下去。

马克思是对的观后感7

  《青年马克思》重点讲述了马克思从离开莱茵河报社到写出《共产党宣言》这一段时间的人生。从时间线上,电影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相识之前,马克思主笔的莱茵河报社被查封,致使他前往前往巴黎进行政治思想运动。而出生于资产阶级家庭的恩格斯的遭遇反映出当时底层劳动人民的凄凉处境。然后是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相遇,他们一见如故,将对方视为自己的知己。最后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加入了正义者同盟组织,最终铸就了《共产党宣言》,就此开启了共产主义的未来,在世界思想史和革命史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

  要想拍好一部马克思的.电影无疑是十分困难的,于是本部电影也只选用了马克思的青年时期进行讲述。影片讲述他从青年黑格尔派到唯物主义者的思想变化历程。电影中还牵涉到了许多人物与派别,需要观众们对理论基础有一定的了解,它在描述这样一位对世界影响十分深远的伟人时,没有对他进行神化,反而塑造得十分真实,马克思在莱茵河报社主笔却被查封,前往巴黎却又因为进行思想运动,而被勒令驱逐出境。他必须为一家人的生活而辛苦工作,为此不得不去邮局求得一份抄写员的工作,却因为字迹太潦草被拒绝。他希望加入正义者同盟实现抱负理想,然而加入过程却几经拒绝。梦想的实现是这样坎坷艰难,难得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真理和梦想不断的追求。追梦途中必将遭受许多困难和挫折,但每一次的经历都会成为浇灌出成功花朵的养料,最终的梦想之花也更加绚丽夺目。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想要实现理想抱负,必须有坚韧毅力以及勇于尝试的精神。坚持不懈,百折不挠,这也正是我们共产党人所应具有的美好品质,要敢于面对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意志。我们青年一代要培养出不屈不挠的精神,坚定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不惧艰难险阻,勇于开拓未知领域,不屈不挠地拼搏奋斗,永不放弃。

马克思是对的观后感8

  有这样一个人,他是一座丰碑,一种主义,一种精神,还是学生时代的一道必考题;有这样一个人,你只是常常与他在书本中见面,可他又与你生活的世界紧密相连,他,就是马克思。

  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200年前的今天,他出生在德国古城特里尔,几十年后,世界因他而改变。

  《青年马克思》这部影片描绘了26岁的卡尔·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巴黎的传奇相遇,以及二人共同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社会科学理论的经过。

  影片还还原了《共产党宣言》诞生的艰辛过程:描写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如何通过自己的所见所思探索新的'哲学和社会科学理论,如何在当局的查禁和社会的阻力下探求真理,又是如何不畏权威、并扭转了空想社会主义的错误指导,最终团结了各地工人运动的代表,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国际工人运动中的纲领地位。

  自此,国际工人运动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而工人阶级也作为一个进步自觉的阶级改变了此后的世界历史。

  马克思,曾言:“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他的一生,践行了这句话。他,认真,他不畏艰难,他胸怀崇高理想。作为新青年的我们要向他致敬,向他学习。

  如果说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那么,对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以及为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而奋斗,就是共产党人最根本的初心和终极目标。

  因此在今天,我们完全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的智慧和信仰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真正“龙”的传人。

马克思是对的观后感9

  前几天,跟我的一位同学去看了这部《青年马克思》的电影,因为我本科专业是思想政治教育,直接隶属于马克思主义学院,就是学马克思的,所以,对于马克思算是比一般人了解一点了。

  但是,去到电影院,却发现除了我跟我同学之外,就只有一个人在电影院坐着,我们三个人包场了。在我看来,马克思真的是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但是,好多人好像对他不是蛮感兴趣,也不是蛮了解他的。

  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他是1818年5月5日生的呀。所以为了纪念这位伟人,德国及法国的电影制片公司联合创作了这部影片。

  电影是以马克思、恩格斯从相遇开始一直到他们最终创立《共产党宣言》,推动全球社会主义运动的过程,主要写的是马克思24岁之后一段时间的故事。

  马克思24岁时,由于没有当成大学教授,只能去《莱茵报》当主编,可是他的观点才激烈了,受到当朝政府的抵押,最终《莱茵报》各个成员都解散了。

  恩格斯比马克思小两岁,其父亲是大资本家,使用的管理工人的方式就是去剥削、压榨工人。恩格斯非常不同意他父亲的这种管理工人的方式,并与一位很有个性的在其父亲工厂工作的反动派女性相恋了。恩格斯会经常去探访工人的情况。

  没有工作的马克思境况非常窘迫。他的'妻子燕妮与他非常相爱。燕妮出身于大户人家,长得非常漂亮,比马克思大四岁。不过在她的骨子里不喜欢大户人家中被束缚的生活,还是非常崇拜马克思的,觉得他是位非常有思想的人。燕妮为马克思生了几个女儿,这位马克思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后来,他遇到了恩格斯。恩格斯可以说是位非常好的朋友。他本来是不喜欢从事他父亲给他的所谓资本家的工作的。但是为了支持马克思的工作,他竟然还是当了很多年的资本家,只是帮助马克思解决经济上的困难。

  在他们为工人发言的过程中,当然遇到了非常多的阻力。当时工人运动中支持力度最大的两个战线都认为把工人组织起来,只要他们力量足够大,就足以推翻当时的反动政府,然后建立工人阶级的世界。而马克思、恩格斯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必须要为工人树立一个纲领,让他们能够内心非常服从地去参与到工人运动中去,这个纲领自然就是《共产党宣言》。

  整个影片看下来,可能就是觉得在很平淡的描写马克思的传记。但是这部影片也能够引发我们当代青年人的一些思考。马克思、恩格斯这些人物在很年轻的时候就非常有自己的思想,其实马克思的很多著作的思想在其三十岁之前都已经基本形成了,无疑他们都很聪明。但是他们为工人阶级发声,写出了非常多的在哲学界、经济界、社会界都非常有影响力的著作,他们的思想是颠覆性的,这是值得我们当代青年人去学习的。就像马克思的墓志铭所写的,马克思之前的哲学家都是在解决怎么认识世界的问题,而马克思则解决了如何改造世界的问题,这无疑是非常具有创见性的。

马克思是对的观后感10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马克思》这本书,马克思是1818年到1883年的人,终年65岁,这本书讲述了马克思为了共产主义,为了推翻欧洲的资本主义社会奉献了一生。

  在1818年的5月4日,德国莱茵省的一个城市里,出生了一个孩子,他就是影响了全世界的卡尔冯康斯特伦华小姐结婚了。之后马克思和燕妮一起了巴黎,之后就认识了他之后永远永远的好朋友-------恩格斯。然而家庭却遇上了经济困难,而这时马克思和燕妮的第一个女儿出生了,让这个经济困难的家庭更增加了负担。对于马克思发表在《前进报》上的文章,德国政府又不安了起来,他联合法政府交涉成功,一天,法国驱除马克思出境传令来到家中。这时马克思见到了恩格斯,恩格斯给了他一些资金赞助马克思。马克思一家又逃亡到了比利时。马克思在这里办了一个规模不大的德国通讯社。通过这个德国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的努力,又很快在世界各地发展成立了其它共产主义通讯社。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领导下,布鲁塞尔通讯委员会成了当时共产主义思想运动的中心,为创立无产阶级政党作了准备。

  马克思和恩格斯建立的无产阶级共产主义革命已分布于欧洲各地。而且印出了《共产主义宣言》。法国的'人民一起将国王推翻了。这时资产阶级革命风暴几乎席卷了整个欧洲。法国、德国、匈牙利、波兰、捷克、意大利、英国和爱尔兰等地都开始点燃了战火。而过了一段时间后,比利时当局通令把马克思驱除出镜。马克思只好被迫逗留在巴黎。之后他又回到家乡,而又开始编辑《新莱茵报》。而《新莱茵报》刚开办了三个月左右就被停刊了。而马克恩等人通过努力的辩护,又开办了《新莱茵报》,而在1848年10月再次被停办了。

  马克思通过六年的磨难,十四年的准备,决定开始写他一生的巨作《资本论》。马克思前后历时25年,终于于1867年9月14日,《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了。这部书是马克思半辈子的结晶。在1863年7月,《资本论》的第二稿完成。早在第一卷印以前,马克思已经准备好了其余两卷的初步整理结构,然而他的病越来越严重,没等马克思整理完,他就去逝了。他的好朋友恩格斯念泪将其余两卷《资本论》整理好,伟大的马克思与世长辞了!

  马克思真是一位太伟大的人物了,因为有了他这种为人民而奋斗的信念,才有了他之后的伟大成就。他上学的那种刻苦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感谢马克思爷爷,有了他,才有了马克思主义;有了他,才有了我们的今天!

马克思是对的观后感11

  看完《玛丽和马克思》之后,我的心里有着深深的感触。

  玛丽和马克思原本毫无关系,但一次偶然,玛丽想要写信给美国人,就这样,他们成为了笔友,足足有二十年之久。彼此支撑着生活——在精神上。

  我不得不为他们的友谊所感动,就像马克思的心理医生说的:“友谊是需要用心去感受的。”

  玛丽头上天生有一块黄色的胎记,她没有朋友,在学校常常受到欺负,她的爸爸整天只知道和“鸟”在一起,她的妈妈从不管她,整天“借”东西。她从未感受过爱,也不知道什么是爱。

  马克思,美国纽约人,在别人眼中,他是不正常的,可在他眼中,这个世界和那些所谓的正常人才是不正常的。比如,他不理解人们为什么总是把浪费食物而且把烟头丢到地上。而且,他也不懂爱。

  除此之外,这部电影反映了很多社会现象:人们乱认垃圾,自私自利。就拿那位野猫救助院的院长来水,他把艾维捐的钱据为己有,只顾自己快活。

  这部电影也给了我很多启示。

  “缺点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无法选择缺点,但能选择朋友。”这是马克思给玛丽的信中写到的'。是的,人无完人,玛丽和马克思都有缺点,但他们却能成为朋友,并渐渐克服缺点,这让我充分感受到了友谊的力量。

  电影的结局,玛丽带着她的孩子来纽约找到马克思,但马克思已在那个早上安静的离开。当她看到马克思家中有关她的一切时,眼泪还是落了下来……

  看到这一段,我很感动。为玛丽和马克思的改变,为其他人的改变,更为他们的友谊。

  马克思陪着玛丽长大,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而马克思也不仅仅在脑子里笑了,还能在脸上表现出来。

  如果马克思还活着,我想他一定会给玛丽一个大大的微笑。

  结局是有遗憾的,但却令人回味无穷……

马克思是对的观后感12

  玛丽和马克思是两个不同国家的人。两个人有共同的爱好:喜欢看诺布莱一家。他们向往着自己可以像诺布莱一家人一样有许多的朋友,和谐,快乐的生活。玛丽在学校经常被欺负,而马克思唯一精神依靠是他做的假人朋友。两个人都渴望找到真正的朋友,缘分让他们成为了终生的朋友。

  玛丽和马克思相距甚远,书信成为了两个人沟通的桥梁,他们通过写信相互倾诉着彼此的生活和心情。玛丽的爸妈相继去世,但她的梦想和邻居却弥补了他心灵的创伤。从此她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而且她的学业也蒸蒸日上。他开始研究精神病,并写了一本书,发表后她将书寄给了马克思,并告诉他要去看他。由于马克思有精神病,而且对此很敏感,坚决回绝了。马克思自此始终不再回信,这使玛丽感到心灰意冷,更糟糕的是玛丽的丈夫和另一个女人相爱了。玛丽的`生活状态从此落到了低谷。后来,马克思询问心理医生后发觉友谊的珍贵,又写信给玛丽,并把它所收集的诺布莱一家的玩具全部送给她,两个人的友谊自此后更加深厚。数年后,当玛丽带着她的孩子去看望马克思时,马克思却在那天早上带着和玛丽多年的友谊,和对玛丽深深地祝福,坐在那把交椅上带着微笑走了。

  电影的结局令人震撼,我情不自禁的留下了眼泪。马克思将玛丽写得所有新、信全贴墙上,含笑而死,真的让人感触很深。百年之后我和我的朋友也会相继离去,到生命终结的那一刻,当回首人生过程时,有一段让人刻骨铭心的友谊是如此让人满足。

  朋友是要求彼此用心呵护,彼此信任而互相诉说,相互维持的。我曾怀疑自己和朋友之间的友谊,甚至想放弃,但是我错了,而且发现自己错的很幼稚,世界上的人无数,但在茫茫人海中,你和她能成为朋友,靠的是缘分。缘分让两个陌生人相遇,信任让彼此相知。珍惜眼前的友谊吧!就像玛丽和马克思的友谊一样,虽然曾经有矛盾,但是终原谅了对方,友谊在恰当中维持,在磨合中成长,希望友谊地久天长!抓住时间的步伐,把握现在,珍惜友谊,它将是你一生的宝贵财富!

马克思是对的观后感13

  正值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观看了《青年马克思》影片,115分钟,为我们能讲诉了1843年《莱茵报》被查到1848年《共产党宣言》问世的短暂青春故事。

  影片开始为我们讲诉了莱茵省的林木盗窃案。莱茵省的穷人为了生计不得已前往森林捡拾树枝,而莱茵省议会认定树枝属于国有财产,颁布了相关议会法令,穷人捡拾树枝的行为被判定为偷窃。众多老人妇女儿童死在贵族的权利下,铺垫出后文的背景。紧接着《莱茵报》在科隆被查封,言论自由被普鲁士君主钳制,马克思被驱逐出境,被卢格带往巴黎,创办了《德法年鉴》;恩格斯在英国的曼彻斯特纺织厂目睹了工人的反抗,为研究英国工人阶级现状,深入贫民窟,并爱上了女工玛丽,开始了解的贫富双重状态,完成了关于《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调查。

  影片刚开始是双线叙述,从马克思恩格斯见面开始并线。在卢格的家中,恩格斯与马克思再次相逢,被生活所困、脾气暴躁的马克思与贵族出生、沉静如水的恩格斯在争锋相对后志趣相投,畅饮到深夜,并对蒲鲁东的青年黑格尔派进行了批判,燕妮取名为《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可以看出这位出身于德国贵族"特里尔舞会皇后"的非凡之处。电影中后续的点滴也说明马克思的成功,与背后妻子的支持和理解是分不开的。

  恩格斯的另一半玛丽,是工人活动家,刚开始做为恩格斯家的纺织工人抗议资本主义,后续帮助恩格斯了解工人阶级状况,引荐恩格斯和马克思与正义者联盟的领袖见面,对后续将"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用"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取代"人人皆兄弟"的口号的实现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布鲁塞尔,作为比利时的首都,欧盟的主要行政机构所在地,是马克思驱逐出巴黎的逃难地,在这里因为自己潦草无法获得工作时的失落,体现出贫困无法支撑妻儿生活的无奈,在收到恩格斯的救济时对付完上门讨债的人后的'喜悦,使恩格斯的形象更加普通化、立体化。

  知识界永远都会有争论,魏特林、蒲鲁东和巴枯宁,这些角色各自代表的政治流派和立场,与马克思恩格斯的激烈争执,《贫穷的哲学》和《哲学的贫穷》,透漏着唯物主义辩证思维,以及对于自我观点的勇敢表达。在恩格斯在酒吧中提议马克思去读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如李嘉图等,也是为最终《资本论》在1968年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影片最终以1848年油灯下创作《共产党宣言》为结尾,整个影片讲述了青年马克思、恩格斯的爱情和伟大友情,他们的革命友情创造了历史,启发了人类的思考,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马克思是对的观后感14

  周二晚上,党校组织我们在五室一站观看了《青年马克思》。该片讲述了1844年,年轻的马克思在巴黎与恩格斯相识,因共同的理想信念走到一起,合作撰写《共产党宣言》的故事。

  影片只有2小时左右,却通过这些精华片段,向我们展示了马克思与恩格斯为了追求真理,追求共同的理想,抵抗各种压力,跨过万千艰险的过程。让我意识到了如今我们在学习与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在形成过程的艰辛,也让我感到完成一件伟大的.事需要先辈们不断付出心血。

  在影片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马克思与恩格斯惺惺相惜的友谊。一位困苦拮据仍不改其志,一位含着金汤匙又满怀抱负。不同出身的两个人志同道合,携手谱写了《共产党宣言》这一伟大著作。马克思经常与恩格斯在一起讨论思想政治,一起去批判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而恩格斯不仅在思想精神上与马克思不谋而合,而且在生活上为马克思提供经济援助。他们携手共进,在此过程中收获了爱情、亲情,在影片中,他们更多的是鲜活的青年形象,而不仅仅是政治书上的革命家、政治家。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所压倒,因为这是为人类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是默默的,但她将永恒地存在,并发挥作用。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这是影片中的经典台词,马克思的这些话,寓意强调我们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可能不被大多数人认同,但是我们所做的事业是有益的,我们的付出会被有所共鸣的人看到,不会被遗忘。作为当代青年,我们也要学习马克思这样的理想信念,在追求自己理想、成就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坚定信念,奋力前行。

马克思是对的观后感15

  故事够平淡的,平淡的几乎没有什么情节,如同它所采用的黏土动画形式,笨拙、平凡。大多是独白,自言自语似的的独白,配合着写信的独白,有点像画外音。

  唯有耐心观看下去,才渐渐感到平淡中渗出的温暖,犹如寒冬里手握一杯白开水,很不起眼,直到你慢慢地喝下去,心口就慢慢地暖和了。我觉得这部电影就有如此的味道。

  玛丽(Mary),孤独的澳大利亚小女孩,没有朋友,在学校总被人欺负,不被老师喜欢,也不被妈妈喜欢,额头长着巧克力色的胎记。正如她妈妈所言――玛丽是一场事故。

  玛丽的爸爸在她年幼时候忙于工作无心顾家,等到了退休却意外身亡。玛丽的妈妈爱抽烟老酗酒,一日酒醉之后误服毒药也去世。玛丽终于和心仪已久的爱人结婚,结果男人跑到新西兰和笔友生活一起。

  怎么看,玛丽的人生有点凄惨。

  而马克思(Max)这个美国糟老头,孤独、自闭、脆弱、无法理解周围的世界,在他看来,生活是不理智也不讲逻辑的一团糟,最要命的是马克思患上一种神经官能病,从来没有过朋友。马克思一生最大的幸运就是中了乐透大奖,却不知道怎么花,就买了一屋子的巧克力?剩下的钱就送给邻居老太太。

  怎么看,马克思的人生也有点凄惨。

  原来世界上,有许多人都在孤独着,过着并不幸福的生活,这些人都卷缩在不同地方的不同房子里,莫名地自闭哀伤。从某种意义上说,小女孩玛丽是老头子马克思的前半生投影,老头子马克思是小女孩玛丽的后半生标本。换句话说,玛丽的人生就是几十年前的马克思,如果更不幸的话,玛丽几十年之后可能也会过着马克思的生活。

  当孤独遇上孤独的时候,有一些犹如冰撞上冰,结果还是两块冰;有一些犹如水融合于水,最后成为一流清水。玛丽遇上马克思,青涩的孤独遇上苍老的孤独,就如流水汇入湖水,他们在思想情感上深切地融合了。

  他们将对方引为知己,互诉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遭遇和那些难以启齿的`心情。好像生活的尴尬、痛苦、不解、无名的焦虑都可以化为笔下的文字,写给远方的笔友。友情就转化为文字对文字的倾诉,信任就转化为写信寄出,等待、阅信、再写信的循环,在这样的循环中,两个人不再孤独,在匆匆来匆匆去的尘世里找到支撑生活重心的坚固点,找回自信和自我。

  他们也差点绝交,因为玛丽用马克思的病情案例写了论文。马克思感到被背叛被利用,断绝信笺来往。人生初起步的玛丽也倍受打击,消沉酗酒得过且过,两个人走回到原来的暗淡人生路。

  所幸的是他们最后冰释前嫌,重拾安宁的生活。但当玛丽千里迢迢看望马克思之时,马克思已经安静地离开了世界。

  电影固然平静,可在平静之下有汹涌,试问:这个世界到底有多少朋友仅凭信笺来来往往去互相理解、温暖、安慰,整整20年!

  信来信往陪伴着玛丽这个孤独的小女孩勇敢成长,信来信往也陪伴着马克思这个孤独的老头子走完人生路。他们写的不是信,而是心,是流浪在尘世里的孤独。孤独本非他们所愿,当孤独遇上孤独,可以互相坦诚互相温暖的时候,孤独就成为心的两只翅膀,飞翔在宁静里。

  PS:由这部电影所引发的感想。

  正月初五,某届学生开同学会,邀请我参加。席间,得知一男同学和一女同学结为情侣。我笑问他们:恋爱时候写了多少封情书?男孩笑说:一封都没有!都打电话发短信。

  某次,遇上一位同学,他说起他还记得我寄的明信片。虽然有十年了,他忘记了许多电话,却记得一张明信片。十年前,大家都流行短信问好,我却寄来一封明信片。

  很多年前,我曾经有个人生目标:结交一个笔友,写它多年。当然,目标没有达成。

【马克思是对的观后感】相关文章:

马克思教案11-20

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11-09

《马克思传》读后感09-28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读后感10-19

《无名》电影观后感-观后感07-06

家教讲座观后感|观后感09-21

《沉默的教室》观后感-观后感02-19

《网》观后感09-22

春晚的观后感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