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电影观后感

时间:2024-08-09 17:59:40 观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我不是药神》电影观后感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观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不是药神》电影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不是药神》电影观后感

《我不是药神》电影观后感1

  去年暑假《我不是药神》大火,当时很多朋友推荐我去看这部电影,但是我觉得这部电影可能会太煽情,就一直没有去看。而在今年寒假,我终于还是忍不住看了这部电影。

  一个保健品商贩程勇日子过得贫困窝囊,交不起房租,店铺没有生意,离了婚,父亲病危。正是缺钱的时候,一个叫吕受益的白血病人找到他,求他从印度带回一批仿制的特效药来救他的命。程勇开始的时候百般不愿,最终还是迫于无奈去到印度开始贩卖仿制的特效药。渐渐地程勇赚了一大笔钱,也认识了很多朋友,那些买仿制药的白血病人也将他当做救命恩人。然而因为一个叫张长林的假药贩子的威胁,程勇转让了手上进货的渠道。程勇没有卖药了,他开起了自己的工厂,赚了很多钱。可是让他没想到的是吕受益以及其他白血病人因为张长林的药太贵而没钱买药,最终很多白血病人病死了。程勇自责,难过,他意识到他卖的不仅仅是药,更是那些病人活下去的希望。为了那些剩余的白血病人,他开始以更低的价钱买仿制药,不为赚钱,只想帮帮那些病人。最后他被逮捕被判五年,国家也开始努力解决药价问题。

  这部电影没有流量明星,仅仅以最真实的情节打动人心。最让我意想不到的是王传君这个演员,之前对他的印象还是爱情公寓里那个帅气阳光的关谷神奇,这次他将这个濒临死亡却依然乐观地让人心疼的白血病人演绎的恰到好处。电影里每一个角色都不完美,但是却是现实生活中人们最真实的样子。电影的那场散伙饭是一个节点,前半段带着黑色幽默,而后半段故事开始越来越沉重。这部电影让人又笑又哭,回味无穷。《我不是药神》看起来好像是讲程勇救赎白血病人的故事,但又何尝不是程勇的自我救赎,他的.无奈,挣扎,纠结又是多少人现实生活的写照。

  故事从吕受益的那句“等药救命”开始,而这四个字包含着多少心酸无奈。

  当听到吕受益在病房那撕心裂肺的痛苦的叫声时,多少人不是像程勇一样心里像针扎一样;当听到老奶奶的那句“谁家还没有个病人”的时候,多少人不是像曹斌那样难受和同情;当看到黄毛出车祸浑身是血的时候,多少人眼眶湿润默默流泪;当看到病人们都排成队列送程勇时,多少人心里百感交集。在最后病人们送程勇的那一段中,程勇在太阳下的人群中看到了吕受益和黄毛,显然这是程勇的想象,但是大家都和程勇一样希望他们能活着,希望他们也能和正常人一样看见太阳,看见希望。电影里充满矛盾,无奈,心酸。每个人都活的不容易,看到病人们在生死线上拼命挣扎和程勇的努力,曹斌已经不忍办案,就连卖假药的张长林也在维护程勇,不愿意供出他。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一直循环听着那首片尾曲“只有平凡”,每次听眼眶都会湿润,《我不是药神》太真实,太生动。片尾的那个大大的希望好像在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总会有无奈,可是我们任然要充满信心,为了自己好好的生活。

《我不是药神》电影观后感2

  暑假,有一部电影很火,徐峥主演的《我不是药神》。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一个保健品商贩程勇(徐峥饰)机缘巧合下,也可说是被生活逼迫下铤而走险从印度带回了对中国内地来说是天价药的仿制品“印度格列宁”,并救了很多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民众,最后因私自贩卖药而引起警方调查的故事。

  电影给我的第一个触动,是程勇砸钱,让夜店经理上台去给刘思慧跳舞的桥段。一个单亲妈妈,女儿患了白血病,一瓶药需要四万多块,有药就能活,没药就得死!即便是如今这个日渐开放的时代,在夜店里穿着暴露的服饰跳钢管舞,即便人们嘴上说理解,认同,但心里总会有一丝蔑视和偏见吧,夜店经理更是直接的表现出了他对钢管舞女郎的轻蔑。但程勇为刘思慧出头,他知道刘思慧为什么即便忍受着屈辱也要在这里被人看轻,这样能赚钱,这样能买那四万一瓶的药,这样她的女儿能活!所有的屈辱都敌不过一个叫“母爱”的词。刘思慧看着在台上尬舞的经理,内心压抑了多年的苦闷,憋屈,愤恨都在这一刻爆发,炙热的眼神告诉所有人,在这一刻,她在做她自己。就像被枷锁锁住了的飞鸟,在这一刻,被程勇和他的印度仿制药打开了枷锁,一飞冲天,自由翱翔!让她守住了自己“母爱”的职责,让她拿回了做人的尊严,让她自由自在,让她真正的活着! 第二个触动,来自那位普通的老婆婆,在曹斌饰演的警官周一围抓住了购买印度仿制药的患者时,让他们说出卖家,却没有人回答,最后,这位老婆婆站了出来,哀求道:“领导同志,我病了三年,四万一瓶的药吃了三年,房子吃没了,家人被我吃垮了,现在还不容易有了便宜药,你们非说它是假药,这药假不假,我们能不知道吗?那药才卖五百块钱一瓶,药贩子根本没赚钱,谁家能不遇上个病人,你能保证你一辈子不生病吗?你们把他抓走了,我们都得等死。我不想死,我想活着。”听完这话的我,眼泪已经在眼眶里面打转了,我在想,我若是站在老婆婆面前的周一围,我会怎么做,于法,这些人购买“走私假药”,当抓当追责,于情,这些人因病致穷,拖累全家,他们只不过是想活着,这又有什么罪!还好,周一围是个有担当,感性大于理性的`人,我不知道他算不算优秀的警察,我但能说他是个优秀且值得尊敬的人!

  生活不是电影,生活比电影苦太多。《我不是药神》的成功,或许便在于用最真实的生活给了我们以最纯粹的感动。

  影片中的群体:患有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一群病人,他们需要一种叫做“格列宁”的药物,可是这种药却价格高达四万一瓶。首先,一定有很多人和我一样诧异。在当时,怎么会有如此昂贵的药。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商人要盈利,所以提高药价。表面看来,这并没有什么错,可是,受罪的还是被病魔缠身的病人们啊!他们要吃药,他们要活命,因为买不起天价的药品。他们只能无助地等死。犹记得影片中的张长林说了一句话:“世界上只有一种病,那就是穷病。”广大的病患,因为贫穷限制了生命的长度,这是人民的悲哀,也是社会的悲哀。

《我不是药神》电影观后感3

  《我不是药神》表现的是人性的主题,或者说是人的生存权的主题。在我们这个社会里,除了正在逐渐脱贫的那部分乡下人和下岗工人以外,生活在贫困线下死亡边缘上最最痛苦的人,就是癌症患者。为求得生存,病人和他们的家属所承担的痛苦,是常人无法想象的。《我不是药神》表现的就是这么一群人,以及与他们紧密相关的药贩子。影片真实地展示了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生离死别。一个个由血和泪剪接而来的镜头,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的基本生存欲望和奋斗抗争,我深深地被这些血泪连接的蒙太奇感动了。这就是人性的力量。

  我历来认为,文学和艺术不应该是高大上的吹鼓手,而应该面对人性的主题,体现人性的力量。把镜头对准弱者对准社会的底层,去了解去发现去表现去呐喊。无论你是哭泣还是欢呼,人性是一个永恒的东西,是一个人类共通的东西,那才是真正的高大上。《我不是药神》是这一点感动了我。

  《我不是药神》同时表现的又是无奈。影片在死亡和生存之间,在法律和常态之间,在利益和良心之间,在朋友和亲人之间,在野蛮与道统之间,无规则地闪动着。人世间就是有这么多的无奈。面对疾病面对死亡面对金钱面对权力面对常态,人们常常面临着很多选择。在一个个扑面而来的癌症患者的眼神和他们的口罩面前,人不得不做出一种选择。影片的主人公选择的是牺牲自己,不敢说他要拯救苍生,但他做了他力所能及的事情。这种选择,是影片最最成功也是最最受观众赞叹的精髓。是正是这种人性的表达,使影片具有巨大的震撼力。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这种无奈实在是太多太多。文学艺术作品很少有人去认真地严肃地表现这种无奈。因为种种原因不敢涉及,或许是个盲区是个禁区,作家艺术家们只有无奈。像我们这个社会很多人一样,面临这样的状况,他们变得束手无策,只有无奈。他们像影片中的情节一样,面对那一个个扑面而来的癌症患者的眼神和他们的口罩,不得不表现出无能和无奈。无奈,是这个社会最不可救药的状态。

  《我不是药神》还有一个值得称道的地方,就是真实地表现人物的缺点和人性的弱点。在观众的眼里,影片的主人公是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人物,但他不是完人。他仗义但他也爱财,他爱孩子但家暴妻子。不同的人看他,还会找出其他缺点。这些都是人性的'实在表现,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可能有十分完美的人,也不会有十分完美的人格。就像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这个时代一样,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还有很多缺陷,还有假药还有假疫苗还有贪腐还有法律缺陷,等等。不完美才是真实的。只有不完美才会有矛盾。有矛盾就有斗争,就有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表现无奈,就是直面矛盾,这是文学艺术应该倡导的题目。

  文学艺术要表现的应该是一种人们崇尚与赞美的人性美,对各种无奈的陈述与辨析,对美中不足对社会对人性缺陷的分析与批判。

  没有批判,社会不会进步。

  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最基本的原理。

《我不是药神》电影观后感4

  前几天到影院看了电影《我不是药神》,在诸多影片中选择此片,主要是由于片名颇具悬念,撩拨起奇怪心。影片开头很有喜剧颜色,不断引起笑声,后来渐渐变成了悲剧,越看心情越沉重,一些角落模糊有妇孺的抽泣声,我也被泪花朦胧了眼,影片的最终有个还算圆满的结局,有如放映结束时灯光的亮起。短短的两个小时,情感跌宕起伏,有笑有泪有思索。 其实,影片开头引发的笑声也是一种含泪的笑。仆人公程勇贩卖假药的初衷并不高尚,他为生活所迫,经营一家药效可有无可的神油店,生意惨淡,交不起房租,父亲又长期卧病,医药费难以维系,连老婆都嫌他没出息而选择离婚出国。后来父亲病发,得付巨额手术费,走投无路的他想起之前熟悉的白血病患者吕受益说过,售价4万元的欧洲进口药格列宁,被印度仿制生产,药效相同却仅需五百元,存在巨大的盈利空间,于是迟疑一再,他选择了铤而走险,在吕受益、刘思慧、黄毛、刘牧师等的关心下,屌丝逆袭,由男性保健品商贩一跃成为印度版格列宁的独家代理商,赚得人生的第一桶金,被病患者冠以药神的称号。然而,警察的盘查,加上专业假药贩子张长林的威吓,他打算洗手不干,把销售渠道让给张长林,很不仗义地弃伙伴而去,经营工厂,干起实业来正如导演文牧野所说,大家都有成为英雄的素养,程勇良心当中那微弱的`善意被唤醒缘于吕受益因买不起药又不想连累家人而选择自杀。利令智昏的张长林把药价炒到两万元,尽管仍低于市场价,但一个月一瓶,很多患者支付不起。看着病患们只能等死的无望的眼神,内疚感、使命感和就义感交织的程勇在风声日紧的状况下重操旧业,把药以500元的亏本价出售。哪怕药价涨到3000元,他宁愿散尽家财都坚持不涨价,还把药物供应的范围由本地扩大到全国。他的自我救赎赢得了伙伴、病患们的心,黄毛甚至不惜为了爱护他而丧生,被抓上囚车时,很多病患脱下口罩夹道送行。最终连警察、法官等执法人员都为他触动,他被提前两年释放。他行为的最大意义在于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推动了医疗体制改革的进展影片刻画了一幅草根众生相,呈现了现实生活中种种的冲突与逆境。很多观众都情不自禁为之流下了辛酸的泪水。为生活鸡零狗碎,一地鸡毛;为药价虚高,大病难治;为一般人良心的觉醒,从自私走向无私尽管医疗体制等改革向纵深进展,但医疗、训练、住房、就业等压力,还是让现代人普遍存在一种平安感缺失的焦灼。我们时常在伴侣圈看到各种各样的众筹求助,由于专利爱护、市场供求、医疗体制等因素,很多未纳入医保范围的特效药价格之高,令人望而兴叹。然而求生的本能、情感伦理、舆论压力,使得患者本人,包括家属都不会轻言放弃,最终的结局往往人财两空,令人揪心。影片很好地将人的逆境和压力诠释出来,令人感同身受,为之涕泣。

  值得庆幸的是,程勇大事已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我们有足够的理由信任医保的范围将渐渐扩大,天价药不会再消失,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不再是幻想!

《我不是药神》电影观后感5

  徐铮电影《我不是药神》,男一号程勇,因为挣不到钱堕落,贫穷和气急败坏到妻离子散,而通过卖有疗效的假药违法挣了钱金盆洗手,改行做了合法生意,最终还是被人性洗礼,再度不挣钱甚至亏钱卖假药,最后坐了牢,国家体制因此也做了优化变革。男一号从一个市井生意人蜕变为一个企业家。故事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这个事件只有那些患者及家属才能深刻体会到,作为旁观者,我看到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牺牲掉的不仅仅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更是人类灵魂深处的敬畏心。

  一个人可以没有文化,但一定不能没有对文化的敬畏心。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只要能挣钱,读什么书不重要。影片中,有个“正儿八经”卖假药的张院长,有组织有计划,但趁着“商机”从生命边缘的患者手里挣钱,最后走上了逃亡之路,记得他对男一号说了一句话“穷病你治不了,别傻了!”这话其实说得挺客观,可就是觉得这话太气人,穷人的'觉醒,确实需要时间。只有那些有钱人(尤其以前的暴发户)才有可能会告诉穷人说,你们读书人有啥用?还不是要为我打工?而实际这些暴发户往往把自己的孩子安排到教育环境最好的地方去接受更加高等的教育,男一号的儿子最后被送去国外与母亲和后爸生活,在机场,孩子的警察舅舅对男一号说:“送出去也许是对的,会比我们更有出息!”

  文化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学历,但更应该是学会敬畏,如果家长懂得对文化的敬畏,那么孩子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就一定不会差到哪里去。二胎放开了,甚至计划生育这个基本国策可能会废除(废除这个国策,不是因为国家对人口不控制了,而是因为国家有信心放开了依然能够控制人口),但教育可能成为大问题,很多人会因为给孩子找一个好学校而费尽周折,还有更多人其实抱着不乐观的态度,但我认为,国家在进步,如果一个民族的进步要依靠先制定法令后逐步完善的形式,那一定强不到哪里去。例如垃圾分类,不是多了几个垃圾分类垃圾桶就能解决的,而应该是每个人对环境保护的敬畏心,对地球母亲的敬畏心,才能够真正做到爱护环境。

  看着男一号抹去眼泪,转身走出机场的背影,我也感动落泪,原来因为自己对孩子的爱不舍得,不放手,而此刻的他因为知道他有更大的责任要去履行。人类这个族群就是很奇怪,当一个人掌握了可以改变别人或者说拯救别人生命的时候,就会放下个人得失,一路向西。这就是人类灵魂深处的敬畏心,这就是一个文化人的蜕变。

  我认为这是徐铮导演的一次蜕变,同时也是中国文化体制的一次蜕变,试想,这个带有批判深意的题材,在10年前,电影审核部门是不可能通过,并能实现热映的。作为普通中国公民,我们应该要觉醒,应该要对公平正义持有一颗敬畏心。在不公平不正义的环境面前,人人都应该站出来,去改变,去优化,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快走向真正的繁荣富强。

  看到很多平台对这部电影的评分非常高,出奇的高,说明中国需要好电影,中国需要敬畏心。

《我不是药神》电影观后感6

  今天无意打开手机看到一部定义为喜剧的电影—《我不是药神》,本来带着休闲放松的心态去观看,在电影的前半场偷笑了五六次,然而,看着看着就有感而发,触动心灵深处,联想到此片根据曾经轰动一时的“陆勇案”真实事件改编,贴近生活,故写下此篇观后感来致敬那些在病痛挣扎求生的白血病人和此片创作者。

  这部电影和美国现代短篇小说创始人欧亨利小说的创作风格相似——“含泪的微笑”。此片以夸张、幽默甚至荒诞的艺术方法表现了深刻的悲剧,让观众在笑声中哭泣。此片揭示了现实的不合理,表现出白血病人在残酷的社会中承受心灵的创伤,寄予他们深深的'同情,其中所体现出的在社会底层苦苦挣扎的病人之间的相互关爱、相互扶持的高尚精神。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慢粒白血病人吕受益来到男性保健品商贩程勇店铺,让他帮忙代购白血病印度仿制药“格列宁”,在吕受益的描述下,印度仿制药“格列宁”在药效上与正牌“格列卫”抗癌药几乎一致,所以在中国慢粒白血病人可以吃到便宜药也能给程勇带来利益,但这种仿制药在中国不合法,无法正常带进中国,只能通过走私,走私也意味着程勇会承担风险。在他拒绝后,他住在养老院的老爸得了血管瘤,他需要一笔钱来动手术。在万般无赖的情况下他到了印度走私药品,也结识了刘思慧、牧师、黄毛等人,在程勇的努力下,他成为了印度仿制药的中国代理商,帮助白血病人的同时他也赚到一小笔钱。直到他碰到了一个真正卖假药的张长林,受到威胁决定退出卖药,但看到吕受益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程勇重新卖药并且按进价卖,因触犯法律锒铛入狱,最后减刑出狱听到白血病药不用走私已经纳入医保后露出微笑而结束。

  电影里,有这样一句台词:世上只有一种病,穷病。这种病没法治,也治不了!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我们都不敢生病,不敢让自己有事,在别人看来,我们是胆小鬼,怕死。可每个人都怕死,尤其是人到中年,上有父母,下有孩子,中间还有你的爱人,所以,我们不敢死。

  余华的《活着》里面写道:“你千万别糊涂,死人都还想活过来,你一个大活人可不能__。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人啊,活着时受了再多的苦,到了快死的时候也会想个法子来宽慰自己”。所以人要永远学会自救,学会自愈,会自己给自己活下去的信念。

  我们每个人都在经历着不同的苦难,如若不是亲身经历,其他人很难真正地有同情心。所有的安慰其实都很苍白,唯独你一定要接受 他人的正能量和善意。

  这个电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好人有好报,恶人有恶报,但是好人触犯了法律,同样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我不是药神》电影观后感7

  《我不是药神》无疑是部诚意之作,优点很多:演员们演技过硬,主角的内心变化细腻自然,配角的形象立体,笑点和泪点自然不生硬等。但一个很明显的不足让我在电影结束几天后还是觉得非常可惜——对药企形象的处理。电影中其它人物的处理可以说都是有棱有角的,却唯独药企老板的形象是扁平化的。

  他出场就承载了贫病交加的患者的愤怒斥责,带着墨镜冷冰冰的一句“我们的定价是完全合理的”无法换来任何观众的理解;而后几次出场,都始终像雕塑般的生硬、冷酷,影片中甚至特意安排警察局长怼了他几句来昭示他财大气粗却不得人心。我不知道是导演真的没有继续深入了解,还是受困于“穷则有理,为富不仁”的老观念所以不愿意正视药企在这件事中的身份。影片中,男主显然有过家暴行为,黄毛抢劫,郝蕾演的是个舞娘,但电影并没有批判他们,而是让观众看到他们的不堪,也看到他们人性的闪光点。深入挖掘一个角色而不急于批判,是成就一部好电影很重要的因素。但电影在刻画药企老板的时候,显然突然丧失了这种能力。莫不是导演觉得穷才有资格不堪,一旦富有,人就应该十全十美吗?

  影片上映后解释缘何原研药价格高昂的文章很多。简单说,药物从研发到上市,要经过大量的前期探索以及一次又一次的临床试验,其付出的时间和经费都是惊人的。如果允许仿制药的存在,或者任意打压原研药的价格,导致药企无利可收,那么就不会有药企愿意数年时间、几亿资金从事新药物的研发,最终损害的'是所有人的利益。影片中药企老板强调的“是我们公司研发的药物,而不是印度的仿制救了广大患者”是不争的事实。在承认原研药的贡献的基础上,如何合理定价,既保证药企的利益,又惠及尽可能多的患者,是一个政策上的难题。

  影片的最后向人们传达了格列宁加入医保的喜讯。这当然是一个方法,约等于众筹为慢粒患者买药吃,但这也不是十全的办法。首先医保已然捉襟见肘,有限的医保要用于哪些疾病的救治,也算个政策上的难题。其次在实际操作上,药占比、医保定额等政策的存在,让医生很难开出昂贵的药物,想靠医保续命,怕是也很难落到实处。

  说得再武断一点,穷和老弱病残一样,都是弱者特征。穷且病弱,放在物竞天择弱肉强食的动物世界里,是毫无疑问会被淘汰的,人们会理解这有利于整个种族的延续。但人类繁衍至今,或许因为强大而能够允许一定数量的弱者存在,我们区别于动物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对弱者的同情,对“弱者也有权力享受生命”的认可。但大量的难民能够拖垮发达国家的经济社会,即使是人,对弱者的救助也显然是有限的。如何在能力范围内,尽可能地保证弱势群体的权利和尊严,是每个国家每个群体都无法避开的问题。所以穷人看不起病、吃不起药这件事,说到底不是弱势老百姓和无良药企、医院之间的矛盾,而是人类社会救助弱者的伦理问题和政策难题。这样的讨论,显然比影片立药企为靶子的虚晃一招更有意义。

【《我不是药神》电影观后感】相关文章:

《我不是药神》观后感01-11

观《我不是药神》有感06-14

《我不是药神》观后感精选15篇11-04

《我不是药神》观后感[集锦15篇]06-21

《我不是药神》观后感(集锦15篇)11-05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观后感10-16

我本是高山电影观后感06-08

睡神小学作文09-24

《无名》电影观后感-观后感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