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

时间:2021-02-07 10:03:1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1

  “但是,书店还在那儿,你们若恰好经过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 刚刚读完《查令十字街84号》,这份跨越大西洋陌生人之间的书信来往难能可贵,因为“书”海莲·汉芙小姐与马克斯与科恩书店的员工们结下了浓厚的情谊。

  《查令十字街84号》描述了一位潦倒困窘却嗜书如名的女作家海莲·汉芙因在巴诺书店里买不到想读的书,恰好在《星期六文学评论》上看到马克斯与科恩书店刊登的广告,便写信求寄一些喜欢的绝版书。从此,海莲·汉芙小姐便与弗兰克·德尔开始了长达二十年的书信来往。起初,他们之间写信用尊称到开始相互打趣、分享日常,彼此建立了一份特殊的友谊。弗兰克·德尔竭尽所能在英国各地奔波,努力补充店里捉襟见肘的库存,为她寻觅难得一见的爱书;海莲·汉芙小姐时不时地给店里的店员们寄去肉,鸡蛋,火腿等稀缺的食物,同时还贴心的为女店员们准备丝袜。我想,他们之间不仅有精神食粮的的支撑,更有属于彼此间的默契与信任,平凡而可贵。

  故事停留在了1969年1月29日,马克斯与科恩书店的秘书琼·托德寄去了弗兰克·德尔去世的消息。海莲·汉芙小姐曾说:“我曾经只为了瞧伦敦的街景而看了许多英国的电影……”虽然她未曾去到伦敦,不过在他们的信中向她展示了一切。所以,不曾有什么遗憾。

  人们常说“从前车马很慢 书信很缓一生只够爱专注于一件事情”。在没有网络的年代,书信是唯一的通讯工具,铺纸,提笔,用笔墨香传达出书信的魅力,充满了仪式感。现在,电子产品充斥着的网络时代,很少有人会通过书信去表达对友人的感情,也包括我。我喜欢收藏明信片,也喜欢用清新味的油笔。攒了很多明信片,却没寄出去过。前年给我一直敬重的冯老师,高三时给帮我补数学的师父和闺蜜写过。前些日子,师父竟然把我当时写的明信片拍给我,到也勾起了一段有意思的回忆。这大概就是文字的特殊魅力吧。现在,有时想写,只是不知道寄到哪里,也就就此停笔。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2

  那天看完《北京遇上西雅图2》后,脑子里充斥的全部都是“查令十字街84号”我想迫不及待的了解在那里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故事?海莲到底是一位怎样的女子?那个与她书信20年的人又是谁?

  刚刚读完这本《查令十字街84号》的那晚,我几乎一夜没睡,我激动、兴奋又夹杂着伤感、忐忑……总之那心情实在太复杂了,我想这感觉应该只有读过这本书的人才能体会。

  我应该算是个怀旧的人吧,尤其对于“邮寄”这件事,情有独钟。好友出去旅行都会记得寄张明信片给我。而我也会把这些明信片都好好珍藏起来。看着这些远道而来的小卡片,仿佛自己也随它们经历了一段奇妙的旅程。明信片偶尔还会写一写,但是说到写信,确是多年未曾提笔了。

  如今,在很多人看来,写信甚至变成一种另类的行为,让我十分费解。如果此刻有个男孩以写信的方式向我表白,无论喜欢与否我都会万分感激,并好好将之珍藏。毕竟在这样一个人人wechat的世界里,能有一个人愿意放下手中的手机,拿出纸笔,在上面书写文字,并且所有的内容都只关乎于你,这难道不值得欣喜和感激吗?

  正如本书的译者陈建铭所说“其中的奥义便在于“距离”——或者说是“等待”等待对方的信件寄达;也等待自己的信件送达对方手中。”这微妙的时间差,让等待都变成一件美好的事。

  从1949到1969年,二十年的光景,住在纽约的女剧作家海莲与远在英国“马克思与科恩书店”的经理弗兰克及其家人以及全体职员一直通过书信去维系着一份美好的情谊。尽管海莲的朋友都先后造访了“她的书店”,最令人遗憾的反倒是海莲本人从未踏上过那片让她魂牵梦绕的土地。直至1968年弗兰克生病去世,也能未能见他一面。海莲的一生是贫穷的,但她的精神城堡确是那样的充实,完美。就像E。B怀特所说“对我来说,一件尚未实现的事,就是我有生之年最大的鞭策。”查令十字街84号,是她终究未能实现的遗憾,“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待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

  拜海莲所赐,“查令十字街84号”几乎快要与伦敦市的另一个地址“贝克街221号B座”齐名了。不得不承认,我从查令十字街开始爱上了伦敦这座城市,有生之年,我定要亲自去看看这片令无数人魂牵梦绕的地方。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3

  乍读这本书稿时,我一直努力在回想,查令十字街84号这家小书店究竟是长什么个模样,我一定不止一次从这家书店门口走过,甚至进去过,还取下架上的书翻阅过——《查令十字街84号》书中,通过一封1951年9月10日海莲·汉芙友人玛克辛的书店寻访后的信,我们看到它是“一间活脱从狄更斯书里头蹦出来的可爱铺子”,店门口陈列了几架书,店内则放眼全是直抵天花板的老橡木书架,扑鼻而来全是古书的气味,那是“混杂着霉味儿、长年积尘的气息,加上墙壁、地板散发的木头香……”当然,还有一位五十开外年纪、以老英国腔老英国礼仪淡淡招呼你的男士。

  但这不也就是半世纪之后今天、查令十字街上一堆老书店的依然长相吗?——如此悬念,让我再次鼓起余勇、生出远志,很想再去查令十字街仔细查看一次,对一个有抽烟习性又加上轻微幽闭恐惧毛病如我者,这长达二十小时的.飞行之旅,我自以为是个很大的冲动而且很英勇的企图不是吗?

  然而,不真的只是84号书店的诱引,我真正想说的是,如果说从事出版工作的人,或仅仅只是喜爱书籍、乐于阅读的人得有一处圣地,正如同麦加城之于穆斯林那样,短短人生说什么也都得想法子至少去它个一次,那我个人以为必定就是查令十字街,英国伦敦这道无与伦比的老书街,全世界书籍暨阅读地图最熠熠发光的一处所在,舍此不应该有第二个答案。

  至少,本书的译者一定会支持我的武断——陈建铭,就我个人的认识,正是书籍阅读世界的此道中人。一般,社会对他的粗浅身分辨识,是个优美、老英国典雅风味却内向不擅长议价的绝佳书版美术设计者,但这本《查令十字街84号》充分暴露了他的原形,他跳出来翻译了此书,而且还在没跟任何出版社联系且尚未跟国外购买版权的情况下就先译出了全书(因此,陈建铭其实正是本书的选书人),以他对出版作业程序的理解,不可能不晓得其后只要一个环节没配合上,所有的心血当场成为白工,但安静有条理的陈建铭就可以因为查令十字街忽然疯狂起来。

  这是我熟悉、喜欢、也经常心生感激的疯子,在书籍和阅读的世界中,他们人数不多但代代有人,是这些人的持续存在,且持续进行他们一己“哈萨克人式的小小游击战”,才让强大到几近无坚不摧的市场法则,始终无法放心地遂行其专制统治,从而让书籍和阅读的世界,如汉娜·鄂兰谈本雅明时说的,总是在最边缘最异质的人身上,才得到自身最清晰的印记。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相关文章:

1.《查一路》阅读答案

2.《查一路》语文阅读答案

3.《养花》读后感

4.哈姆雷特读后感

5.丰碑读后感

6.《青鸟》读后感

7.《呐喊》读后感

8.边城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