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记》读后感

时间:2025-09-25 07:00:4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昆虫记》读后感[优秀]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昆虫记》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昆虫记》读后感[优秀]

《昆虫记》读后感1

  “我们所谓的丑美、脏净,在大自然那里都是没有意义的。”——题记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最开始,我与很多人一样,都对昆虫不理解甚至有着可怕的刻板印象:也许是看到蟑螂时的惊慌失措,是对于夏日里刺耳蝉鸣的厌烦,又或是不解蝈蝈和蟋蟀之间的比赛到底精彩在哪里......

  直到这个夏天,因《昆虫记》的出现,让我了解了这帮可爱的小家伙们,地下的世界不再陌生,它们好像也和我们一样,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忙碌,也许下一秒就会有比它们大出几百倍的动物将它们一脚踩扁,但却依旧在当前经营好每一秒钟。

  在昆虫学家法布尔的笔下,昆虫是充满智慧,有头脑的。螳螂会为了捕食而挖空心思,平日里看起来是典雅优美,安详温柔的样子,却会在猎物来临之际立刻收起自己祈祷的姿态,迅速把猎物送到两把钢锯之间,再夹紧,这样的方法百发百中。它们,善于伪装。圣甲虫有着做窝筑巢的崇高本能,看起来长且笨拙的爪子阻挡不了它们“雕塑家”的气质,将自己藏在洞穴中,一心一意地加工被它运入洞中的粪料是基本操作。它们,心灵手巧。“蝎子是最先把近乎我们人类的母爱传给自己的孩子的”这是作者对母朗格多克蝎的评价,它们是称职的母亲,小宝宝在自己母亲身上时,会让人感受到温情,对于自己的孩子母朗格多克蝎收起自己看似恶毒的'容颜,对孩子关爱有加。它们,温暖纯良......

  昆虫是那么的不起眼,但它们的灵动可爱会让我认识后忍不住想去了解。

  那就从蚂蚁生态箱开始吧,小小的透明塑料盒里是蓝色的蚂蚁凝胶,待蚂蚁们搬进“城堡”内,就可以清楚地观察到排队觅食时的它们尽然有序,不争不抢。发现水源时的它们知道去分享并保护。成群结队的蚂蚁穿梭在容器内,似乎不厌其烦地每日都重复着同样的动作,来来回回,一忙碌就是好几十天。极有趣的大概就是看蚂蚁们挖掘地道了,它们有严谨的布局和专业的施工团队,每个人好像都为了自己的KPI而奋斗。我最喜欢趴在地上,呆呆地看着它们一路向下挖,有时候还会造个小洞储存食物,一观察就是几十分钟。现在我才开始理解法布尔看似怪异的行为,它为如此渺小的生物而痴迷,用了好几年重复着提问、观察、实验、结论,记录的循环。世人不懂,是因为他们没有看见各种昆虫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还没领悟到属于它们的可爱之处。

  仔细想来,在人类看不起昆虫的时候,人类真的比昆虫做的好吗?除了体格庞大,处食物链顶端这样约定俗成的优势外又剩些什么呢?蚂蚁过河,它们会与自己千千万万的同伴们抱在一起,滚过小溪,也许它们还是会面临被湍急的溪水没过去的风险,但团队的力量让他们的结局不一定是必死无疑。但是人类真的会放弃利己来成全别人吗?

  地底下也是一个小社会,有时候我们也应该放下俯视的姿态,学会去平视并给予尊重,让虫鸣在记忆中回荡。

《昆虫记》读后感2

  刚开始看《昆虫记》的时候,我认为昆虫并没有什么有趣的,十分乏味,这本书又能写出什么?竟然还这么出名。我抱着不肯相信的态度看起了这本书,结果却令我刮目相看,书中用形象生动的语句将不同的昆虫活灵活现的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让读者情不自禁地看下去,想了解更多昆虫的小秘密。

  《昆虫记》的作者法布尔对昆虫十分着迷,一生都在研究昆虫,他把昆虫当成自己的好友,废寝忘食地观察各种昆虫的生活习性,用活泼生动的语言记录下来。在书中展现给人们一个丰富多彩,诗情画意的昆虫世界。

  “谁不认识这美丽的蝴蝶?它是欧洲最大的蝴蝶,穿着栗色天鹅绒外衣,系着白色皮毛领带”。瞧,这样优美的描写怎能不让人爱上这大孔雀蝴蝶呢!

  他称蟋蟀为歌唱家,他用几百字来描写蟋蟀的翅膀,他提着灯在黑夜里极有耐心地等待着蟋蟀的光临,期待他们的`音乐会。他知道蟋蟀们在唱什么歌,他知道蟋蟀们在建造什么东西。法布尔就是这样穿行于昆虫世界,他是连接昆虫与人类的桥梁。

  或许有人对法布尔痴迷于昆虫的行为感到不解,可是对于法布尔来说,昆虫是他的全部,他用一生为世界献上了这本既是科学又是文学的名著。

  昆虫跟人类同处一个地球,它们也有日常生活、喜怒哀乐,它们的世界也是丰富多彩的。昆虫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无穷的。让我们一起阅读《昆虫记》,了解昆虫,像法布尔一样,去和昆虫交朋友。

《昆虫记》读后感3

  有时候,我觉得人到了某个新阶段,往往会手足无措,就像站在十字路口,失了方向;就像正值花季的我们,感到迷茫。但有些东西,会让你面向太阳西下,一往直前,一直走,一直走……

  在今年暑假,有幸拜读了一本叫《昆虫记》的书。其实,在读这本书以前,我早有耳闻,这是一本集科普性和趣味性的书籍,但一直没有机会深入品读。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我才慢慢地由主观地看,转为被动地吸引至书中的次元,然后就深陷其中。

  在没有开始读之前,可能许多人只是跟风,仅对作者有所了解,其全名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可谓如雷贯耳。初次看到书名,可能很多人对其第一印象,便是学术性和报告研究式的文风,严谨讲究。起初,在我了解到他为寄生虫洗白时,我也是这么认为的,但事实上并非单单如此,就像我将要讲的那样。

  在书中,各类昆虫不再卑微,它们是主角,植物和更光鲜亮丽的东西成了配角。它们世居在隐秘的一隅,诸如蜘蛛、蜜蜂、蝉、蟋蟀、蝎子。它们也会独立的思考,会工作,有学习能力。法布尔以“人”关联到“虫”:“蜘蛛织网,即使用了圆规、尺子之类的工具,也没有一个设计家能画出一个比这更规范的网来”,这是蜘蛛结网;“把新生儿放在将能找到多汁而柔软的、易于食物消化的地方”,这是象态橡栗象母亲的细心;“它们在长有蝴蝶斑白翅膀的花上安营扎寨”,这是豌豆象群的日常。更有了难得的烟火气息,仿佛人间。

  法布尔不仅能生动地写实,而且还会浪漫地吟诗。这位常置身于世界之外的孤独诗人,在面对小精灵们,与它们对谈言欢时,总会抑制不住自己:“萤火虫的'光是白色的,非常柔和而且幽静,没有一点儿刺激,就像星星的光华被这只小小的昆虫给收集起来了一样。让我们怀疑天上的星星原本就是无数萤火虫在那里睡眠。”整段文字读来华而不虚,惊而不艳,美而不妖,平和如水。

  在读《昆虫记》时,你仿佛会看到一位19世纪的吟唱诗人在你面前,为你赋词作曲,带你远离尘世的喧嚣,追寻永恒的宁静。

  像这种研究,法布尔大概花了将近一个世纪,穷尽其一生,只为寻找那些不被世人关注的弃婴。在当时的时间段里,各学界的学术研究不统一,人们仍保持陈旧的观念,这对他的进程有一定的影响,但在这种促促刺刺的局面里,他仍独行于世间而立,坚持自己的理想,没有口号,不作呼喊。也许是他也不知道理想与现实的距离,所以他努力了一生。

《昆虫记》读后感4

  《昆虫记》让我领略了昆虫世界的奇妙与神秘。

  法布尔的细致观察与生动描述,让我对这些微小生命有了全新的认识。从书中,我感受到了昆虫们的'生存智慧与坚韧不拔,它们虽然微小,但同样拥有生命的尊严和力量。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每一种生物都值得我们去尊重与爱护,它们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生态世界。读完《昆虫记》,我更加热爱大自然,也更加珍惜与每一种生物共存的时光。

《昆虫记》读后感5

  看了《昆虫记》后,这本书使我十分着迷,原来昆虫世界有这么多的奥秘,我知道了:凌晨,蝉是怎样脱壳;;蚂蚁是怎样去吃蚜虫的分泌物。还弄清了:蜂抓青虫不是当成自己的儿子养,而是为自己的后代安排食物……

  第一次看<<昆虫记>>,不知怎么就吸引了我,这是一部描述昆虫们生育、劳作、狩猎与死亡的科普书,时不时还会惹人捧腹大笑,就像跟着法布尔走进了大自然,它使我第一次进入了一个生动的'昆虫世界,去大自然探索昆虫的奥秘。翻开书本往下看,便会了解许多知识:

  萤火虫有六只短短的脚,它们是用碎步小跑的昆虫,虽然萤火虫的外表弱小,但是它却是个肉食动物,是个猎取野味的“猎人”。

  天牛是破坏树干的罪魁祸首,每逢中秋时节,它们躲在树干中吸取养分,用半圆凿形、无据、黑而短但极强健的上颚挖掘通道,并用挖掘出来的碎屑作为食物。

  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蝴蝶的一生和战胜痛苦,终成蝴蝶这两篇作文。里面讲了蝴蝶的200个卵产在了一棵卷心菜上,他们经过了赤眼蜂的寄生,掉下来摔死的危险和蜕变失败的险境,还有被寄生蜂的诱惑,经过了这么多困难,只有1~3只的蝴蝶生存下来。法布尔说过一段话:“在这个世界上漂亮的蝴蝶有很多,如果让我说什么昆虫最美丽,我可以自信地说:蝴蝶最美丽!”理由是——真正的美丽不是与生俱来的。是蝴蝶教会了我,人不能有贪恋,要根据自己的现状过好每一天,战胜所有的困难之后,才能迎来真正的美!

《昆虫记》读后感6

  傍晚,走在小道上,霜草层层叠叠,鸣虫切切,声声入耳。昏黄的灯光映照着树间与乍不起眼草丛,仿若知晓其间隐藏着许多的神秘的生命,为他们点亮了舞台的灯盏。

  俯下身轻轻扒开杂草,就能看到一番惊奇的景色。各式各样的小虫或是成群结队的爬动着;或是在草丛间跳跃着,只在你眼前留下一道残影;又或是瞪着两双眼睛,与你注视着……不知何时起,看这些小生命一个个都倍感亲切……

  许是读完了《昆虫记》后吧。谈起这本书,初读只当是一本普通的科普书籍,再细读,却发现仿若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绿色世界,里面的居民们各具风格,有着各式的别样生活,经历着悲欢离合,生离死别。非人,然又似人。每每忆起,总像个放不完的影片,栩栩如生。《绿色蝈蝈》,尤其引人注意。

  人们眼中,蝈蝈似乎总在自己的“笼”中度过一生,但谁又曾想,看似乖巧的它也是自然中一位战力十足的狩猎者。他总是虎视眈眈地盯着蝉,见其不备,一发制敌。他还有着一幅好嗓子,与同伴们和睦地住在一块儿,常在清闲地时刻拉一曲乐章,若是声音再响亮些,许还能和蝉不分伯仲甚至更胜一筹。当真是出人意料的个性。

  生活中除却忙碌的课业,总还需要些丰富的.活动来调剂一番,竞技有时当真是个不错的选择。于是我总爱去参与一些比赛,在此中也认识了不少的伙伴。今年,我们又参加了一场长跑。我细细打量着身边的人,一面摩拳擦掌,一面打着招呼,这与在隐蔽处伺机而动的蝈蝈倒真是有点不谋而合。忽然,人群中闪过一个熟悉的身影,是别校田径队的队员。之前从未见她参加过这个活动,不过她的实力我确是见过的,跑起来有条不紊,很有耐力,力气仿佛花不完似的。和她同一场比,就算不是惨败也得够呛。这里人这么多,不然别跑了?惨败可得多么丢人……我打起了退堂鼓,默默走到检录处边,抱着头蹲下,活像只缩头乌龟。说起来确是是心有不甘的,但总没法鼓起那个勇气。懊丧地挠着头发。

  倒不知是巧合还是如何,竟有只绿色的虫在身边蹦跳着。先是一惊,随后依稀辨认出大概是书中记录的蝈蝈。我没有出声,静静看着他。他也很沉静地盯着一个方向,原是在一面茂叶间,有一只与他同样歌声清脆的蝉。看着他,就让人联想到书中的那两只蝈蝈,虽然养在笼中,却是跳脱模样,见到比他大得多,凶猛的猎物时从不慌张,英勇应对,微弓身子,蓄势待发。不似捕捉云雀的鹰恃强凌弱,他永远喜欢挑战比自己更强大的猎物,哪怕不成功,便成仁。他永远挥动臂膀喊着“敌大我强,何惧之有”,当真是遇强则强!遇强则强……我微微一笑,戳了戳那个原本绷紧全身的小家伙:“遇强则强,我懂了,小蝈蝈,谢啦!”它一闪身不见了,而那道残影似乎在回复着:“不谢,永远记住,对手强大,你就要更强大。”

  我重新站回了起跑线,看向身边的一排对手,长呼一口气:遇强则强,勇敢地去挑战比自己更强的人,永不言败,这是一只小小的蝈蝈教会我的。

《昆虫记》读后感7

  《昆虫记》是法布尔先生的杰作,它以一种幽默风趣的笔触,带我们走进了昆虫们的世界。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昆虫的百科全书,更像是一部生动的自然故事集。

  法布尔先生用他那独特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蚂蚁的勤劳、蜘蛛的耐心、蜜蜂的团结,还有许多其他昆虫的奇妙生活。每一个昆虫都像是一个小英雄,它们在自然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读完这本书,我仿佛和法布尔先生一起,经历了一场场昆虫世界的冒险。它让我意识到,即使是最小的生命,也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这本书不仅让我对昆虫有了更深的了解,更激发了我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之情。

  《昆虫记》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它用轻松幽默的语言,让我们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学到了许多关于昆虫和自然的知识。这本书,无疑是法布尔先生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昆虫记》读后感8

  《昆虫记》是一篇科普书籍。

  这本书的作者是亨利·法布尔,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文学家、科普家,被世人称为“科学界的诗人”“昆虫世界的荷马”“昆虫世界的维吉尔”。法布尔出生贫苦,《昆虫记》这一著作,便是他排除万难,花费了二十年精力,孜孜不倦的研究的知识结晶。 他将自己的一生时光都奉献给了昆虫的观察与研究事业。 1897年,《昆虫记》第一卷问世后,法布尔为了方便观察,用积蓄买下一座老旧民宅,取名——荒石园。他年复一年,月复一月,日复一日,穿着农民的粗呢外套,手握尖镐平铲,建成了一座白虫园,将其中不为人知的奇妙微观世界,就着自己的汗水,写进了一卷卷《昆虫记》。 这部著作,对关于昆虫的科学研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法布尔始终认为,做科学研究,要有一种严谨的科学精神, 坚持“准确记述观察得到的事实, 既不添加什么,也不忽略什么”。于是,他的《昆虫记》成为了昆虫研究领域中极其珍贵的文献。 这本著作,不仅充当着昆虫世界的观察者,还是诗性的'推崇者。书中行文优美,意趣盎然。虽说是一部科普著作,但却脱离了科学报告的枯燥乏味,语言朴实清新,生动活泼,读着一行行字句,仿佛亲眼看见了一只只昆虫在翠绿草丛中漫步,听见了夜空下,虫儿上演的露天音乐会,更能感受到,法布尔对于昆虫研究与写作的热爱,他满怀热情,将一部科学书籍,写成一部诗集,写出了对于自然的热爱与诚挚的赞美,他的眼瞳,必是《圣经》中那种如鸽子眼般的透明亮丽,流露着对世界的好奇与爱意。

  这本煌煌著作伟大在何处?它以人性关照虫性。表现出对于生命价值的深层次思考。法布尔通过惟妙惟肖的描写,以及对于拟人手法出神人化的运用,将昆虫生活与人类社会巧妙联系。将人类的道德认识,人文关怀与昆虫的生活相联系。并以这种颇具童话色彩的语句来影射人类社会。他以“那是它的合法财产,是它凭良心得来的”的语句来形容一只滚着粪球的金龟子,以此抨击人类社会中“强行掠夺的行为随处可见”的现象。 《南方周末》199年的新年贺词中有这样一句话:“ 总有一种力最它让我们泪流满面。”我想,法布尔对于科学的执着,对于诗性的追求,对于人类社会的关切,便是这种力量,让我在书中,读出了一个振臂高呼而又不乏优雅风度的精神领袖,法布尔对于科学,对于文学,对于人类社会的贡献,都是难以磨灭的。 读之,怎能不令人欢欣鼓舞,拍案叫绝?

《昆虫记》读后感9

  在这本书中,每个动物都有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松毛虫。松毛虫是集体生活,松毛虫长期在松树上盘踞,一起修筑“帐篷”,一起排队去吃松针,以至于他们都有自己的生活规则,他们团结友爱,甚至不惜牺牲自己身上的一部分毛,来为孩子做外套,拥有“虫虫为我,我为虫虫”的生活信条。就像歌德所说的:“单枪匹马是没有力量的,合群永远是一切善良思想的人的最高需要”。

  但是松毛虫也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行为死板,即使它们身处困境,忍饥挨饿,它们仍然墨守成规、日复一日地沿着固有线路,它们不害怕冒风险,也不畏惧路途艰难,却始终没有开拓创新的意识和勇于尝试的想法。

  为了了解昆虫们的真实生活,法布尔用尽各种办法去接近它们,去观察记录它们的'巢穴、捕食、休息等活动规律,详细地记录观察到的每一个细节,给我们展示了充满童趣的昆虫世界,这种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是我们学习中必须所具备的。

《昆虫记》读后感10

  所谓读书,不只是表面那么简单,也要读好书,深入地去探索,一本好书就相当于交了一位益友。在知识的海洋中是畅游不尽的……

  最近老师推荐了几本书给同学们看,因为几本书的名字都是那么的枯燥,所以随便挑了一本《昆虫记》。

  这是法布尔所著,书中讲述的就是各种昆虫的生活、习性。

  在神秘的池塘中,那里有蝌蚪,蝾螈、水甲虫,还有各种神奇而意想不到的东西。

  法布尔儿时是很顽皮的小男孩,母亲嘱咐他干活,他却光顾着玩,还带了一大堆石头回家,母亲将他责骂一番,她殊不知里面的甲虫是法布尔耗尽多长时间得来的。

  他曾经还将几只螳螂放在一起,几天之后,螳螂开始吃食自己的同类,甚至吃掉丈夫。有时连自己的孩子都不管,这不是一个慈母的所作所为。螳螂看似虔诚,实至是“捕猎高手”,残忍至极。

  还记得蝗虫吧,每一个孩子都会被它兴奋到,但一提到蝗虫,第一想到的就是那些残害庄稼的。但法布尔想到的却是如果蝗虫吃掉了不需要的那些,会怎样。

  蝗虫产卵各不相同,有的也会像螳螂那样弃子,这不是慈母的`表现。或许这也可能是它在训练幼儿呢?

  这些我却不明白……

  我不懂昆虫的语言,不懂昆虫的习性,直到翻开这本书。我知道了昆虫的残忍和它的狠心,还有神秘与奇妙……

  法布尔的这本书,用尽毕生心血,记载了各种昆虫。从小对昆虫的兴趣,为他垫上了铺路石。

  感谢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自然界的昆虫,也让我深深地爱上这些小家伙!

《昆虫记》读后感11

  这几天,我读完了《昆虫记》这本书,感触很深。

  这本书的作者通过仔细观察,多次试验,细致描写了各种昆虫的繁殖、捕食和生活习性的方式,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奇妙的昆虫世界。作者写的生动有趣,读者也会读的兴趣盎然。

  整本书所写的昆虫都让我感到有趣极了。这都要归功于作者的仔细观察、细致描写。如:“螳螂的.大腿下面生长着两排像锯齿一样十分锋利的东西。在这两排尖利的锯齿后面,还生长着一些大牙,一共有三个。”:“为首的松毛虫一面探测,一面稍稍地挖一下泥,似乎在测定土的性质”……这些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写出来。

  光是仔细观察还不够,还要细致描写,读者才会看得懂,又比如“这小筒的外貌,有点儿像丝织品,白里略

  带一点儿细,小筒的上面叠着一层层粼粼,就跟屋顶上的瓦片似的”……这些细致的描写,使整本书更加生动具体,引人入目。

  作者写出这些都是因为他仔细观察。有一次去上课的路上,我发现了一队的蚂蚁正在搬运食物,经过观察,我发现:蚂蚁是先把食物切成小块,然后顶在头上,最后搬运回窝里,再原路返回,再搬……瞧!小小的昆虫也蕴含着大学问呢!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只有仔细观察周围的一切,才能了解世界的奇妙。

《昆虫记》读后感12

  始终以来,从不知道昆虫,有着和我们人类一样的情感。是法布尔的《昆虫记》,让我对毫不起眼的昆虫,有了全新的相识!它们的本能,习性,婚恋,生育和死亡,原来一样的精彩!

  从未关注过的昆虫世界,让我领会了个中的奇异!法布尔的文字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完全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另类世界!带著作者独有的情感,讲解并描述了昆虫的一生……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故事,一段段活灵活现的昆虫景况,涵盖了关于昆虫的进食,自我爱护,哺育后代,狩猎及生死,几近全部的细微环节,仿佛让我置身于现场,感受着它们的点点滴滴!难怪,会被鲁迅先生称之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了!

  法布尔以人性关照虫性,用完心血所写下的《昆虫记》,为人间留下一座富含学问,趣味,美感和思想的散文宝藏。他的每一天,每一夜,是独自的,宁静的,几乎与世隔绝的孤独和艰辛。情感细腻的法布尔,用哲学家一般的思索,美术家一般的视察,文学家一般的叙述,为我们呈现了昆虫世界的精彩一面!

  看了《昆虫记》我才发觉昆虫的世界是如此的'丰富多彩,在昆虫身上,也能看到我们人类的身影。虽然,它们不会像人类一样用语言表达,但是,它们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声啼鸣,都有着属于它们自己的含义!以前,我从来不会顾及到小小昆虫的自身感受,一味的任性杀伤它们。然而,法布尔的《昆虫记》,让我对昆虫有了不同的相识,也让我感受到了它们虽渺小,却也一样精彩的生活轨迹!当其他人把昆虫杀死做试验的时候,法布尔探讨的,却是昆虫活的生命体;当其他人把昆虫制作成冰冷恐惊的标本时,法布尔却是在感受它们的鲜活和可爱;当其他人在解剖室和碎尸间探讨的时候,法布尔却是在蓝天下边听蝉鸣边视察;当其他人把细胞和原生物质分别时,法布尔却是在它们的生命巅峰期探讨它们的本能!其他人探究着死亡,而法布尔,却是在探究生命!

  法布尔对昆虫的执着,也让我感受深刻!不管你所追求的,在别人看来是多么的枯燥乏味,只要你坚持,你一样可以创建奇迹!《昆虫记》是一部严谨的科学著作,也是一部美丽的文学经典,更是一部永垂不朽的昆虫史诗!

  因为,读懂了《昆虫记》,所以,爱上了小小昆虫!

  因为,感受到了昆虫的生命轨迹,所以,更加的珍惜它们的生命!

《昆虫记》读后感13

  《昆虫记》是法国杰出的昆虫学家和作家法布尔斯传世的杰作,也是不朽的世界杰作。作家巴金说:“它融作者毕生的研究成果和生活感悟于一体,用人性去观照昆虫的本质,把昆虫世界变成人类获取知识、兴趣、美、思想的美丽文本。”

  作者以散文的形式记录了自己一生在昆虫研究方面的成就和经历,以人文精神为指导,使昆虫世界成为人类获取知识、兴趣、美感和思想的文学形式,把昆虫这个话题写成了一部具有层次意义和全面价值的杰作。这样的作品在世界上确实是前所未有的。没有一个昆虫学家有如此辉煌的文学表达能力,也没有一个作家有如此深厚的昆虫学造诣。要不是有这么一个顽强的法布尔,我们的世界绝对不会读到一个《昆虫记》。

  说我们幸运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法布尔之所以顽强,是因为他有一定的精神。如果他放弃了,失去了精神,这个世界就不会有《昆虫记》了。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昆虫记这是第一次接触《昆虫记》,是老师布置的寒假作业。一提到《昆虫记》,我就想到枯燥的说明文,让我一下子失去了兴趣,但我只看了一点,不知怎么的就被吸引住了。这是一本描述昆虫生育、劳动、狩猎和死亡的科普书。纯文字清新自然;幽默的叙述让人发笑……多么奇怪有趣的故事!Fabres的《昆虫记》让我忽略太久的昆虫聚集在一起,让我感受到它们的存在。在此之前,昆虫的世界几乎就是我的想象,因为我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观察和了解它们,想象它们很和谐很美好,不会到处吵架打架。但是,自从看了《昆虫记》,昆虫的形象就一直在我的脑海里。原来昆虫和我们人类一样,有生有死,有劳动有掠夺等许多活动,和人有惊人的相似。和我们人类一样,他是一种食草昆虫,也是一种残忍的食肉昆虫。我觉得我好像就在那里,仿佛他们就在我眼前进行着一切活动,把我带到了一个真实的昆虫世界。

  当我继续阅读《昆虫记》时,我看到法布尔在详细观察毛毛虫的旅行。我看见他不顾危险抓黄蜂。我看到他大胆假设,认真实验,反复推敲实验过程和数据,一步一步推断高鼻蜂毒针的作用时间和效果,萤火虫的捕食过程,以及捉苍蝇的过程。

  蜂处理猎物的方法,孔雀蛾的远距离联络……一次实验失败了,他收集数据、分析原因,转身又设计下一次。严谨的实验方法,大胆的质疑精神,勤勉的作风。这一次,我感觉到了“科学精神”及其博大精深的内涵。》详细地描绘了昆虫的生活:如蜘蛛、蜜蜂、螳螂、蝎子、蝉、甲虫、蟋蟀,等等。这给后世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使人类社会迅速走了现代文明。

  《昆虫记》中对昆虫的细节描写更是令人不得不佩服法布尔超人的观察力,如蝉和蚂蚁乞讨粮食时的狼狈形相:“蚂蚁站在门槛上,身边摆放着大袋大袋的麦粒,正调过脸去背对前来乞讨的蝉。那蝉则伸着爪子,唔,对不起,是伸着手。头戴十八世纪宽大撑边女帽,胳膊下夹着吉他琴,裙摆被凛冽寒风吹得贴在腿肚子上,这就是蝉的形象。”这段乞讨的描写真是惟妙惟肖

  《昆虫记》中详细介绍了许多昆虫,介绍了它们的本能,习性,劳动,婚恋,繁衍和死亡。

  《昆虫记》是一部很吸引人的著作,因为这部科学百科同时也带有文学色彩,文中的一字一句,都体现了作者的感情,同时也展现了的昆虫的独一无二的个性。杨柳天牛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服;小甲虫“为它的后代作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而被蜘蛛咬伤的小麻雀,也会“愉快地进食,如果我们喂食的动作慢了,它甚至回像婴儿般哭闹”。多么可爱的小生灵!难怪鲁迅把《昆虫记》奉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法布尔对昆虫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他的《昆虫记》也让我在读时仿佛自己就是一只在旁观的昆虫。每一只昆虫都有人一样的情感。如:“已经慌了神的蝗虫,完全把‘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这一招忘到脑后去了。”

  在读《昆虫记》时,我甚至能想象昆虫在活动的画面,眼前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神秘的大自然。蝉再歌唱,蟋蟀再管理家务,蜘蛛再捕获食物……神秘的自然中也有这么有趣的事物,我对大自然的敬意油然而生,它也有心细的一面。

  。法布尔的《昆虫记》,让我没有梦幻感,那些具体而详细的文字,不时让我感觉到放大镜、潮湿、星辰,还有虫子气味的存在,仿佛置身于现场一样。被我忽视太久了的昆虫的身影,及它们嚣张的鸣叫,一下子聚拢过来,我屏住呼吸,然后,凭它们穿透了我心灵的幽暗。是法布尔,让我看到了昆虫跟我们人类在生与死,劳动与掠夺等许多问题上都有着惊人的相似。

  法布尔再探索大自然的过程中一定遇到很大的困难,但是再大的困难也没有挡住他探索的道路,我叹服法布尔为探索大自然付出的精神,让我感受到了昆虫与环境息息相关,又让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和细微的观察。

  《昆虫记》不是作家创造出来的世界,它不同于小说,它们是最基本的事实!是法布尔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夜,是独自的,安静的,几乎与世隔绝的寂寞与艰辛。我仰起了头,这一刻,我非常想仰起我的头,像仰望星空一样,来对待昆虫们存在的奥秘。

  我叹服那神秘的大自然,更叹服法布尔为探索大自然付出的精神,让我感受到了昆虫与环境息息相关,又让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和细微的观察。

  更令人赞叹的是,法布尔对昆虫倒挂姿势的描写:如在金属笼子里,椎头螳螂的幼虫停在一个地方后姿势始终如一,毫不改变。它用四只后爪的爪尖钩住网子,后背朝下,纹丝不动,高高挂在笼顶,四个悬点承受着整个身体的重量。倒挂栖驻姿势是如此艰难,然而苍蝇的倒挂姿势却截然不同。苍蝇虽然也抓挂在天花板上,但是它总要抽出时间松弛一下,随便飞一飞,操起正常姿势走一走,肚皮贴地,肢体舒展开晒晒太阳。法布尔对昆虫的描写,真是细致入微,令人赞叹。试问一下,那个人没看到过苍蝇倒挂的姿势,但又有谁去注意它呢?但法布尔在《昆虫记》中对上千种昆虫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这也正是法布尔的成功之处。

  然而,法布尔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他的一生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偏见”,二是“贫穷”。法布尔勤奋刻苦,锐意进取,从农民后代变成一位中学教师:中学教书二十余年他兢兢业业,同时业余观察研究昆虫及植物,发表过出色的论文。尽管如此,他想“登上大学讲堂”的梦想始终没有实现,开辟独立的昆虫实验室的愿望始终得不到支持。教育,科学界们,骨子里看不起他的自学学历,看不贯他的研究方向。这种漠视与某些人的虚伪,庸俗,妒嫉心里合拍,长期构成对法布尔的偏见。法布尔生在穷苦人家,靠自己打工,读完了小学,中学;成年后只靠中学教师的工资,要后七口之家的生活,前半生一贫如洗,后半生勉强温饱。然而,发布而没有向“偏见”和“贫困”屈服。他依然勤于自修,扩充知识储蓄,坚持不懈地观察试验,不断获得新成果,一次又一次回击“偏见”。他挤出一枚枚钱,购买坛,罐,箱,笼,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的极了研究资料,化教书匠之“贫困”为昆虫学之富有。

  他为了完成《昆虫记》几乎是牺牲了一切。他没有抓住一生中出现的许多机遇去巧取功利,过上幻想中的“好日子”却安于清苦,坐了一辈子冷板凳,甚至不惜把一家老小也捆在自己这张“板凳上”。

  读完这本书,我踮起放大镜就跑出了家门。刚刚下过大雨,小草上还挂着露珠,显得绿意盎然,青翠欲滴。屋檐下,晶莹的雨滴一点点流淌下来。哈,在潮湿的墙壁上,我捉住了一只正在散步的慢吞吞的小家伙——蜗牛。我举起放大镜细致地观察着它。它粉嫩的躯体从肉色的壳中探出一半,两根天线似的触角不安的抖动着,伸着。在我目不转睛的注视下,它缓缓向前移动着。它爬过的地方,会留下一条透明的痕迹,这是它的黏液。端详完蜗牛,我想:大自然真是千奇百怪,无奇不有,昆虫真可爱,真有趣!

  法布尔曾经提出一个问题:“只为活命,吃苦是否值得?”为何吃苦的问题,他已经用自己的九十二个春秋做出了回答:迎着“偏见”,伴着“贫穷”,不怕“牺牲”,“冒犯”和“忘却”,这一切,就是为了那个“真”字。追求真理,探索真相,可谓“求真”。求真,这就是“法布尔的精神”。

  在这本《昆虫记》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昆虫的大千世界,更应该领略到的是法布尔“追求真理”“探索真理”的精神。

  《昆虫记》不仅仅浸溢着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蕴含着某种精神。那种精神就是求真,即追求真理,探求真相。这就是法布尔精神。在《昆虫记》的引导下,我要继续探索神奇的昆虫世界。

《昆虫记》读后感14

  说一个人不能说他绝对聪明,也不能说他绝对愚笨。因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黄蜂也正是这样。

  我们要学习黄蜂的聪明。蜜蜂与黄蜂都是蜂,它们的栖息地是蜂巢。铸造蜂巢需要很大的力,但黄蜂这时就会发挥出它的'聪明才智。因为重新制造材料纤维是十分辛苦的,所以黄蜂不会这样做,而是就地寻找可用的纤维,直接用,省工又省时。我们不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都要像黄蜂这样寻找更快更好的方法,不做费时费力的事情,寻找捷径,这样才会“事半功倍”。

  我们不学习黄蜂的愚笨。虽然它们在筑巢时方便些许,但是却是“死脑筋”。当法布尔用玻璃瓶罩住它们的巢时,它们只会一味地“冲向”玻璃,而不是另找其他出路,这样的执着只能让它们横尸遍野。而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时,就要学会灵活变通,不局限思维,要打破常规,勇于创新,敢于踏出第一步,这样才能在险境中找到出口。

  因此,让我们做一个既聪明又不愚笨的人吧!

《昆虫记》读后感15

  昆的世界有许多种类,如:蟋蟀、松、蝉、螳螂……

  今天,我就给家介绍介绍蝉吧!蝉是勤劳的产者,它们从来都是独活,决不是乞者;蝉是超的建筑师,它就是台挖掘机,常善于建造地下巢;它爱唱歌,但它是个聋,对所发出的声丝毫没有感觉;蝉的命常艰,它要在地下做四年的苦,才能在夏季的阳光中歌唱个。

  我了解了蝉的些知识后,感觉原来昆也不是活的很好,蝉经过四年的`暗活,只能在地上待个。我明了:不管你是谁,活怎么样,都要追求美好活!要像蝉样,即使是个聋,但样要爱歌唱。还有,我很佩服蝉,它为了个的光明活,竟然在地下活四年的暗。

  所以不管是谁,我们都要努学习,为了明天美好活。

【《昆虫记》读后感】相关文章:

《昆虫记》读后感08-18

《昆虫记》经典读后感09-30

《昆虫记》读后感10-11

昆虫记的读后感09-16

昆虫记读后感(经典)01-20

《昆虫记》读后感11-13

昆虫记读后感[经典]12-23

[精选]昆虫记读后感02-11

昆虫记读后感09-12

[精选]《昆虫记》读后感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