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1
这个假期,我随着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一起走进了那段红色岁月。
在这本书里,每一个人物都是那么地有活力。其中,我认识了“苏维埃四巨头”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博古,财政部长林伯渠、谢觉哉、萧劲光、徐特立和充满活力的“红小鬼”们。他们每个人都是智慧,英勇,仁义,有血有肉的。
通过斯诺的笔墨,有如一幅幅画卷展开,不带过重的色彩。我好像进入了那个年代,微风带着理想的气息,路上留下红军们坚定的信念,阳光闪耀着他们高贵纯净的心灵。
读完这本书,我真切地感受到了红军战士们的坚韧、团结、友善……或许有很多外界的传言,有很多怀疑的眼光,但他们丝毫不受影响,用行动向人们证明“红军是为人民而战”。
生活在这样一个和平安定的时代,我们都应感到幸福,同时也要心怀感激。我们脚下的`土地,浸润过先辈的热血,我们呼吸的空气飘荡过战争的硝烟。我们现在有多幸福,过去的人们就有多艰辛。要知道,我们的如今都是先辈用鲜血搭建起来的。而我们故不能辜负了先辈的期望,应当把握当下,努力向上,继续建设我们强大的祖国。
《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给予了我很大的鼓舞,过去那么艰难的日子都熬过来了,比起他们,我现在吃的苦又算什么?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朝着目标去努力,必然是艰辛的。每当我想要放弃的时候,我总会想到过去红军战士们的坚毅、顽强,便咬紧牙关继续奋斗。正如二万五千里长征,过程虽艰难漫长,但结果总是好的。我们的学习,又何尝不是一次长征?在这条路上,我也会像红军战士们一样,坚定地走下去!两年后的中考。五年后的高考,等我凯旋,我相信,付出一定有回报!
历史总是铭记在心。我会以过去革命的艰辛警醒并鼓励自己,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2
拿到书的那一刻,并没有对这本书很感兴趣,它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也没有绘本般绚丽的图画,只有那深刻的涵意,在美国记者笔下的中国,深深品味历史是如此美丽。
小时候,天真无忌,拥有着一颗纯洁的童心,长大后,好玩的玩具,漂亮的衣服,初中,良好的品质,优异的成绩,但《红星照耀中国》让我看到了真正的'初心,坚定不移的初心,而我们所追求的只是些许的虚荣心,但什么才能算上初心呢。
用眼阅读,用心感受,渐渐的你会发现,初心,最初的心,去做一件事,把这件事做到完美,这本书很好的体现出各位伟人的坚毅,尊重,把握初心,几场战争,几场风雨,几次考验,决不会违背初心,不论是谁,都有初心,看到一个强大的祖国。今天我们可以无比自豪的与先辈说:“您们看,您们的初心已经化为最强大的中国!
当红星照耀中国,当初心照耀内心,我们才能理解当年所经历的苦痛,当战争的硝烟升起,当赤红的鲜血染红中国,我们才能理解解当今生活的来之不易。
改变,为了进步,坚定,为了永存。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3
今天,我看完了《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深有感悟,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进程,也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
《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的作者是埃德斯诺,这是一个美国人,1905年出生在堪萨斯城的一个贫苦家庭,大学毕业后,他开始毕生所从事的新闻工作,在当地的《星报》和纽约的《太阳报》初露头角,往后去了别的国家,1928年,在中国大革命陷入低潮的时候,他到了上海,遍访中国主要城市和东三省等。这本书写的是1935年左右的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所创造的伟大成就,读这样一本书是值得的。1936年是中国国内局势大转变的关键性的一年,斯诺带了当时无法理解的关于革命与战争的无数问题,六月间由北平出发,经过西安,冒了生命危险,进入陕甘宁边区,他是在红色区进行采访的'第一个西方新闻记者,由于他在西北红色区域四个目的冒险引起的激情和对中国人民的热爱,它用后半生的精力,对中国问题继续探索,也曾和毛主席进行了谈话。
让人印象最深的还是它所描写的《红军的成长》这一章,他写的很详细,每一项都清清楚楚,从一开始到纪律的加强,可见红军关心百姓,团结,公平的精神,也能看出作者的细心,对中国的热爱。
读了这本书,我收获很多,想到红军,就想到不怕吃苦的精神,更能激励我们努力学习。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4
如果中国没有解放,在一个个充满炮火声的日子里,百姓是多么痛苦阿!我想你们都在繁华的城市生活,在吃喝玩乐的时候,谁又想过这些都是怎样来的呢这些都是谁得来的'呢这都是工农红军得来的。
这几天我怀着好奇地情绪读完了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这本书用讲故事的形式,详细介绍了工农红军如何用智慧和斗志战胜蒋介石。勇猛战斗,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战胜敌人,在失败中不灰心,不气馁,在途中帮助过许多百姓,深受百姓的爱戴。这本书其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官帽山上的300多名红军被敌军重重围困。红军团长许光达突然望见有一条长长的藤罗,立刻带着300多名红军战士用藤罗顺利下官帽山。红军战士用智慧和勇敢突围了。还有一个故事:夏明翰在1921年成为共产党员,1928年,由于叛徒的出卖,夏明翰不幸被捕。夏明翰写下了那首著名的起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之后人!从这两个故事中让我明白了红军战士们以他们的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曲曲胜利的凯歌,为中国人民事业立下了不朽功绩。
红军的精神,是一笔精神财富,鼓励着中国之后人。红军将士们为了崇高理想而百析不挠,奋勇拼搏的革命精神。从那里给我的启示是:我们不能辜负战士们对我们的期望,要勤奋学习,做一个祖国的栋梁,为祖国做更多的奉献。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5
《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作品,我第一眼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是无比的惊讶,因为这本书竟然是外国记者写的。埃德加·斯诺真实地报道了中国革命根据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真实情况。
虽说还未看完这本书,但开篇——《探寻红色中国》就给了我许多的感慨与反思。
“中国共产党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引发了我极大的思考,我以前也从未想过这个问题。是啊,中国共产党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呢?
想起《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于是我想,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是拥有像梅花一样的秉性的人吧!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首要任务:坚定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信念,他们热爱祖国的大地,热爱生长在这大地上的.人民。他们毫不动摇地坚持祖国文化。曾在一篇文章上看到过这样一段话:“他们舍己为人、奋勇当先,三河坝阻击战,革命军人一个个奋勇争先,为战友换取撤离时间而牺牲自己,这是同志的真情友谊,是血浓于水的革命感情,生命换不回,我无法控制我的眼泪。”的确,他们是时代的精英,是中国人民的带路人,他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前仆后继,他们为了祖国,为了人民,献出了自己的青春,以至于生命。他们中的许许多多人,人们甚至还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但他们是伟大的,他们凭着这样的精神,让中国共产党渐渐壮大起来。
想起陈惠瑛的祖父对她说的话:“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是的,我们应该像梅花一样,拥有坚韧不拔、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文学艺术史上,梅诗、梅画数量之多,足以令任何一种花卉都望尘莫及。”因为国人赏花,不仅赏花的外表,更欣赏花中蕴含的人格寓意和精神力量。
让我们学习梅花精神,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尚品质。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6
《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作者以优美、幽默的文笔,真实地记录了在陕甘宁边区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80多年来,这部名著先后被译为20多种文字,传遍了全世界,教育了无数读者和一代又一代青年。
埃德加·斯诺,1905年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美国著名记者。1928年,来到中国,担任几家欧洲报纸的记者,踏遍中国大地进行采访报道。在上海,斯诺见到了宋庆龄和鲁迅,在他们的指引下开始认识了解中国。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在北京兼任燕京大学新闻系的讲师。1936年6月,斯诺在宋庆龄的帮助下,到达陕甘宁边区,在红军东线指挥部,第一次与周恩来和邓颖超见面。在周恩来的安排下,1936年7月11日,斯诺作为第一个在红色区域进行采访的西方记者,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
之后,他前往中国革命根据地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拍下了很多真实的照片。他拜访了许多中共领导人,曾和毛泽东、周恩来等红军领导人多次交谈。1936年10月末,斯诺回到北平之后,开始创作。1937年7月,完成了纪实文学《红星照耀中国》。同年10月,在英国伦敦公开出版。1938年2月,中国著名学者胡愈之等在翻译时,把中译本改名为《西行漫记》,在上海出版,引起极大轰动,让世界看到了毛泽东等红军领袖的真实形象,看到了“红星照耀下的中国”。
《红星照耀中国》,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四章《一个共产党员的来历》。在这一章中,斯诺主要记叙了多次采访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主席的情况。本章共分六节。一、童年时代:记叙毛泽东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童年时代艰苦的学习和生活。二、长沙时代:记叙毛泽东在长沙进入湖南师范学校,创办文化书社,组织工人运动。三、革命前期:记叙毛泽东到北大图书馆工作,旁听大学课程,建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四、国民革命时代:记叙毛泽东参加中国共产党一大,在湖南、广州从事农民运动。五、苏维埃运动:记叙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参与建立中国工农红军、井冈山苏维埃政府。六、红军的生长:记叙毛泽东和红军反围剿斗争,红军的发展壮大,长征胜利到达陕北。
《红星照耀中国》第四章中《一个共产党员的来历》中的第三节《革命前期》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这是另一个夜晚,毛泽东两脚交叉着坐着,背靠在两个铁的行军箱子上。他点起一支纸烟吸着,拾起前一天所讲故事的线索,接下去说:我决定那年夏天到北平去……李大钊给我找到工作,当(北大)图书馆的助理员……我参加了哲学会、新闻学会,为了能够旁听大学里的课程……我自己在北京的生活是十分穷苦的,可是另一方面这座古代都城的美,对于我可算是一种补偿……在故宫前面的'广场上,我见了北方的早春。当北海上面正结着坚冰的时候,白梅盛开着……北京数不尽的数不尽的树木唤起了我的好奇和赞叹……在斯诺的笔下,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坚忍不拔的学习毅力,百折不挠的革命意志,热爱生活的乐观精神,为我们青年一代,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埃德加·斯诺,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新中国成立后,曾三次访问中国。《红星照耀中国》,不仅见证了中国革命的艰难历程,也见证了中美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阅读红色经典,重温历史记忆,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让闪闪的红星永远照耀中国!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7
《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一部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它深深地吸引了我,驱使我拿起了这本书。
《红星照耀中国》通过作者在西部红色区域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准确生动地描绘出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的发展和感人事迹。共产党的红军战士们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们不压迫人民,深得人民的心,认识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是不容小觑的。红军只要占领了一处地方,就会立即解放当地的农民,赶走地主和收税者、剥削者,将土地分给农民。他们也不会像白军一样四处烧杀抢掠,而是尊重百姓,乐于给百姓帮忙。他们教新加入军队的战士识字,给他们家一般的.温暖。如今的党也是这样,积极为人民服务,坚持以人民的利益为上,为人民建设了一个美好的国家和社会,为人民造福。
红军们能成功的原因之二,便是战士们有共同的信仰。他们有着共同的目标,希望能解放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国人民,创建一个美好的社会,让人民当家作主,过上好日子。为了自己的信仰,红军战士们抛头颅洒热血,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在飞夺泸定桥时,需要征求一些志愿人员赶在敌人援军到达之前把桥占领。红军战士们纷纷报名,选出了三十个人。这些青年冒着生命危险爬上了桥,几位战士已经中弹落入河中。他们为了这次战役的胜利而甘愿送命,将敌人吓住了。正是他们的甘愿牺牲,才使红军获得了胜利,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长城,保护了后面的战友。这种信仰一直指引着红军,使他们攻克了一个个困难,最终取得长征的胜利,赢得中国革命的胜利。今天我们的党也是如此,党员们秉承着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我们修建许多公益建筑,做公益活动,开通许多地铁,做了不少好事,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红军能成功的原因之三,是军队中人人平等。军官们不滥用职权,和战士们住一样的帐篷,吃一样的饭菜,时常鼓励其他战士。在作战时,军官们习惯说:“战士们,跟我来!”而不是说:“战士们,往前冲!”军官们关心伤员,还将自己的马给伤员骑,和战士亲如一家。
读《红星照耀中国》,了解共产党的精神。我相信: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国家、社会和生活一定会更美好!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8
在兵荒动荡的年代,被牢牢锁死在“白区”的“红区”常以“与世隔绝”为存。但倘若有人来当新大陆的见证者,他将会见证伟人们以熊熊烈火使那一片“白区”点起红光。
三十一岁的斯诺怀揣着对革命与战争的好奇踏上这红色苏区,为寻求真理的他以旁观者冷静客观的姿态、生动轻快的文笔将那硝烟弥漫、思想觉醒的红色岁月放映眼前。又无任何乏味的理论与枯燥的政治术语,只为以朴实明了的语言加之采访、叙述、日记等形式的修饰来向世人展示一个和谐、民主、平等、友善的“红色之邦”。
在这本书中,多少伟人傲岸的英姿却在平凡拮据的生活中呈现于大众视野。生活节俭,平易近人的毛主席,却早在青少年时期就意识到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读中国旧小说时,他意识到没有一个农民做主人公,统治者们雇佣农民来替自己种田,长沙发生饥荒的时候,抚台衙门傲慢无礼,答复道“一人吃饱,人民不饿”,本地一个教师主张将庙宇改成学堂时,遭到了乡民的反对,并骂他是“激进派”,这些事情,都在毛泽东年轻的心灵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象,正是从小热爱思考与怀疑,才使得他最终走上了一条能够解救中国人民于水深火热的革命道路;朱德将军则像是位朴实慈祥的老父亲,与民共福又饱经沧桑,他的妻子称他“天性极端温和”、敌人认为他是“危险的威胁”、人们又说他是“希望的明星”,不管怎样,他的名字早已永垂不朽;彭德怀谈话举止开门见山、直接了当,善于驰骋,又开朗乐观,在一个已有寒意的八月底的晚上,斯诺看见彭德怀将自己的棉衣披在了小号手的身上,这才知道,彭德怀悲惨的童年让他从小就懂得,自己淋过雨,就要为别人撑伞的博大的胸襟,也正因为如此,他的身后总是会跟着一群“红小鬼”;还有劫富济贫的贺龙,温文儒雅的`周恩来,大胆无畏的农村青年徐海东......他们的品性就如同《爱莲说》中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在“鲜有闻”的处境中让奋斗的种子生根发芽,终以参天大树来为这和平安乐遮风挡雨。
除了大人们,令人印象最深的当属那些与我年龄相仿的“红小鬼”。他们多为十二三岁左右,虽露出天真的笑容,一副副稚气未脱的孩童模样,却参军多年,扛起枪杆走过了万里长征!他们热衷于红军精神,不怕苦不怕累,无论行军是否感到疲乏,他们也永远充满生气。作者向其中一个“小鬼”询问长征印象时,他们却认为这只是一件小事,“只是徒步走过两倍于美国宽度的距离的小事情,”后来作者总结道,“看到这些英勇的年轻人,没有人能不感到中国的人并不是生来腐败的,而是在品格上有着无限的发展前途。”
斯诺的这段红色旅程,见证了那觉醒奋斗的岁月。在黎明到来之前,总得有人稍微照亮黑暗。微光化为星火,而星火能撒满黑暗中每一个角落。在黎明到来时,做黎明的主人!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9
如果中国没有解放,在一个个充满枪声、炮声的日子里,百姓是多么痛苦啊!我想你们都在繁华的城市生活,我们今天的幸福,谁又想过这些都是怎么来的呢?这些都是谁得来的呢? 这都是工农红军得来的。这几天我怀着好奇地心情读完了《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这本书用讲故事的形式,详细介绍了工农红军如何用智慧和斗志战胜蒋介石。勇猛战斗,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战胜敌人,在失败中不灰心,不气馁,在途中帮助过许多百姓,深受百姓的爱戴。
我敬佩红军因为他们把任何物质置于精神之外,他们坚信“一个国家没有独立,民族将前景暗淡”。他们用最实际的行动唤醒千万中国人民,使置身于水深火热中的黑暗社会底层的农民能够拿起武器,与红军战士一样听从红旗的指挥,为了中华民族的兴亡而奋不顾身地血战到底,这也正映证了中国的人民即便杀戮也不愿低头。红军战士们浴血奋战,舍生忘死,他们在中国的版图留下一抹鲜艳的红色。他们的故事家喻户晓,他们的精神撼动人心。
这本书其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官帽山上的300多名红军被敌军重重围困。红军团长许光达突然看见有一条长长的.藤罗,马上带领300多名红军战士用藤罗顺利下官帽山。红军战士用智慧和勇敢突围了。
还有一个故事:夏明翰在1921年成为共产党员,1928年,由于叛徒的出卖,夏明翰不幸被捕。夏明翰写下了那首著名的起义诗: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从这两个故事中让我知道了红军战士们以他们的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曲曲胜利的凯歌,为中国人民事业立下了不朽功绩。红军的精神,是一笔精神财富,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做祖国的栋梁之才。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10
距离作者埃德加斯诺写下《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已经过去80多年了。那个年代对于我来说,陌生又遥远,而通过阅读这本书,红军共产党苏维埃,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看过《红星照耀中国》以后,特别崇拜作者斯诺这个人。他能把这个和他毫不相干的中国的故事记录下来,并让我们看到这个故事,我们都应该感谢他。他让我重新认识了对抗日战争时期的理解。
斯诺作为一个外国人,本身能够冒着生命危险穿梭与国民党前线和共产党权限已经很不容易,而民团的那些人就像对待别的人那样,为了外国人身上的钱财,不许把名声丢到外面去,要不是机警的少先队员及时发现。斯诺,这个外国人的生命就可能集集可危,后来斯诺安全进入苏岩共和国以后,一个少先队员要凉水,称呼出了问题,因此斯诺对中国新一代接班人的高度自尊,而深深佩服。
当我看到就中国人民生活那样艰辛,又在战争面前,那样无奈的时候,我又被伟大的人民领袖毛主席深深地折服,因为没有他的带领,哪来现在祖国的繁荣昌盛,人民的安居乐业?
当我看到国民党军对共产党军队以及党员无情绞杀的时候,暗暗佩服起红军战士,他们要多么顽强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才能在国民党军和日本帝国主义的压迫下取得最终的胜利呀!
没有他们的浴血奋战,怎么会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们一定要努力奋斗,举好前人的旗帜,为美好中国注入自己的一份力量!
当我看到坐在斯诺对面的老者说杀的还不够时,我看到了旧中国人民的铮铮铁骨;当我看到学生的游行,不怕受伤,不怕砍头的时候,我又看到了那些爱国学生拒绝内战,一致抗日的义愤填膺;当我看到斯诺遇到的农民向他解释为什么人们对于红军的看法不同时,我又看到了农民对红军那发自内心的爱戴;当我看到红军条幅上写着同我们一起打回老家去的豪言壮语时,我又看到红军对于取得抗战胜利的决心
当我看到杨虎城花5万元修建的巨石宅、邵力子的府邸、张学良私人飞机的时候,再反观被国民党军层层封锁线包围的红军,除了抢一些国民党军的空头投,以及村子里的一些农民主动送粮食以外,他们一无所有!住窑洞,穿草鞋,啃树皮
在我心中,《红星照耀中国》像一幅中国水墨画,值得仔细琢磨,细细品味。
打开这幅多情的水墨画,不带过重的色彩,却让革命先辈们有血有肉地站在了我们面前,他们或乐观积极,或坚持不懈,他们各有各的性格和智慧,却团结一致引领中国走上正确的道路。
打开这幅多情的水墨画,没有繁琐的装饰,却让我们认识了这样一群有气魄、有抱负、有风度的领导者,他们用自己的.一切,家庭、爱情、亲情、甚至生命,来捍卫共产党的尊严。
打开这幅多情的水墨画,淡淡几笔勾勒,却让一段令我们骄傲自豪的历史跃然纸上,救穷苦人民于水深火热,建设新中国之繁荣昌盛。我相信,不论以前、现在,还是将来,这一切都会是我们引以为豪的!
生活在和平年代,坐在光明教室里接受最好教育的我们,不妨想想,是谁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阳光和微笑?是的,是共产党,那些共产党员很多都是平凡无奇的人,有的甚至连名字也没有留下,但他们却坚定着信仰,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赴汤蹈火,随时准备牺牲一切。
正如书上所说,共产党已成为一颗红星,照耀了中国,照耀了全中国的儿女。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了,时代的接力棒已经交到我们手上,我们更应传承当年的红色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美好!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11
初识《红星照耀中国》,是在酷热的七月天,蝉鸣于周边响起,室内,我的心却时常澎湃,无法平静。翻开这本书,红色的扉页让我的思绪同斯诺一起回到了伟大的红色之路 埃德加斯诺原本是美国新闻记者,他关注中国人民的苦难,于1936年只身冒险前往陕西苏区,以他充满热情生动的笔触,记述了日渐成熟的中国共产党一点一滴,描绘了坚韧不拔的共产主义战士,让我们看到老一辈共产党人的精神光辉,看到共产党人代表的希望。 历史的画卷在我面前展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我又听到了红军战士为着信仰拼搏冲锋的呐喊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崎岖坎坷,敌军有九十万军队,红军只有十八万军队;敌方有先进的`装备,而红军的装备极其匮乏落后;他们仍然以超凡的智慧和勇气转移地点,巧妙与敌人周旋,红军以钢铁般的意志和团结的精神,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飞夺泸定桥,四渡赤水,正如作者所言,这是历史本身丰富而灿烂的精华。一遍遍温读历史,和平年代的少年思绪被带回到硝烟滚滚战争时代跌宕起伏。 斯诺笔下描绘了许多普通的红军战士,个性各异,却淳朴可爱。他们保持着简单、纯洁的信仰,他们或许不知道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但他们愿意跟着共产党去解放全天下受压迫的农民,这些纯洁质朴的革命信仰,让他们追寻红军,前赴后继走过了万长征,爬雪山,过草地,牺牲了年轻的生命也无怨无悔,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我的限入了沉思,信仰的光辉充实了我的心灵。 历史的接力棒,已交至我们手中。我们正值青春年华,是祖国的接班人,初中生活或许忙碌而充实,浸泡在题海的日子里,我们已来不及细细品味回顾这段历史的魅力。与《红星照耀中国》的相遇,唤醒了我内心的爱国热情。红军坚韧不拔、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再次深深烙在我的记忆中,勇往直前精神将伴随着我成长。岁月易老,精神永存。 夕阳西下,晚霞染红了天空,轻轻合上书,思绪回转,心情仍然久久不能平复隔着近半世纪的历史烟云,革命的红星在我心里仍熠熠生辉。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12
在这个暑假里我读了《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它是由美国作家爱德加·斯诺在中国以一名记者,外国人的身份所写下的一本书。
这本书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奋斗努力的过程,体现了不怕困难,乐观向上,勇于拼搏,甘于奉献的红军精神。让西方人看到了在中国西北土地上中国共产党人正在为争取民主独立而进行艰苦的奋斗,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时国际上对“红区”的偏见。
爱德加斯诺也让我们在这本书里让革命烈士们仿佛活了过来站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更深的认识到了那些伟大的革命你也是和一段让我们引以为豪的历史。在书中我了解到了毛泽东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故事,这段故事不仅呈现了他个人成长轨迹,也体现了红军的成长历史。也让我了解到毛泽东先生是一个不拘小节,很有幽默感,工作事无巨细的人。我还读到了出生于大官僚家庭的“造反者”周恩来先生他组织了多次罢工和起义是著名的革命组织者。我还了解到红军给战士们规定的三条简明纪律是:行动要听指挥,不拿贫农一点东西打,土豪要归功。这本书里还讲了许多其他的革命先烈,以及他们的一些英雄事迹。他们用他们那火一样的'爱国情怀,鼓动了中国人民,激起了他们的革命热情,铲除了旧中国的病根。
在爱德加斯诺冒着生命危险与革命领袖谈话并记录下来所写成的这本书中,我一次又一次的体会到了那些伟大的革命领袖在当时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他们那些英勇奋斗的革命精神。在这本书中有这么一句话: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如一颗闪耀的红星照耀着中国的西北,且必将照耀全中国。而在几十年后的今天,中国共产党正如书里所说的那样照耀着全中国。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13
1905年,斯诺出生于美国堪萨斯城的一个贫苦家庭。他年轻时当过农民铁矿工人和印刷学徒。大学毕业时,他开始从事新闻工作。1936年6月,他由北平出发经过西安,冒着生命危险进入陕甘肃地区。在西北红色区域4个月的经历,给斯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用半生的时间写出了《红星照耀中国》这一经典著作。
《红星照耀中国》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的神秘面纱,澄清了有关中国共产党的流言蜚语。斯诺以四个月的经历为依据,用客观真实的态度向世界介绍了中国共产党。
有一次共产党开了联欢晚会,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和一些高级干部将领同群众一起坐在草坪上,毫不在意弄脏了裤子,让草沾到身上去。这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亲切和蔼。在这些领导人中我最喜欢彭德怀将军。他聪明敏捷,吃苦耐劳,还很活泼。既有身为将军严肃的一面,又有孩子气顽皮的一面。作为将军,彭德怀深得军心,非常有影响力。六千英里的长征旅途,彭德怀将军大部分是靠步行走过来的。身为将军,堂跳入火坑,独身一人将一场红色长征带到世人面前,揭开那神秘的面纱,将中国推向了世界,暴露在世人面前。这个人就是美国的埃德加斯诺,以一名外国记者的身份,写下此书。
书中的故事令人既熟悉又陌生。书中提到曾问老百姓们为何如此偏爱红军,结果他们朴实而又真切的回答,如今听来仍牵动着今我们的心:“他们是百姓的军,是救国的军!”是啊,他们用自己的血肉筑起长城,用自己的身躯保卫了祖国安康,他们值得我们永远歌颂!
古话说得好:“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战士们徒步走完遥遥长征路,虽道路崎岖坎坷,虽路途危险重重,前方未知,但他们最终看到了那“万里长城”。
在万千战役中,最触动我心弦的是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壮举。他们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为了泯泯众生,那30多名队员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敢于面对一切困难。伤痕累累的.身体里有着的却是如青竹一般刚直的灵魂。这是一条战士们用自己的身体铺成的路。每一位红军都是一位伟人,不求回报,无私奉献。为革命,为人民,抛头颅洒热血。在胜利号角未吹响前,绝不松懈一分一毫。直到鲜血染红夕阳,直到人民不再恐慌,直到中国可以骄傲抬头,这并不是他们非做不可的,但他们就是用肩扛起了这份重任,在自己家园受到敌军侵犯时,挺身而出。
这是见证中国崛起的一部巨作,它记录了中国从水深火热中慢慢爬起的过程,向世界各地展现了一个充满朝气的红色中国。在此,我要感谢斯诺,是他让我们知道红军那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让我们纪念那些红军,同样愿红军精神永存于世人心间!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14
今年,我因为学习的原因,读了《红星照耀中国》,在不知不觉中开始迷上了这本书,所以对这本节有许多感想。
这作本书的作者是埃德加斯诺。这本书主要以毛泽东和周恩来等红军将领和央产党领袖为主的,讲述他们革命的真实情况,准确地反映了中国和工农红军
的斗争业绩,这本节也替世界各国合理解答了关于红色中国的疑问。这本书中令我记忆深刻的章节是万里长征,从斯诺书中通过一组数字:条山脉、4条河流、12个省份、2座市、条河流、10个地方军阀包围看出了长征的伟大以及长征所取得的成绩。但走时长征并出来的人,他们都是经历千辛万苦的人,有些人还为此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他们每个人都是英雄,都有着不怕困难,坚定不移的.精神,为我们这代人做出了许多贡献、看到现在这个社会和国家是多么如繁荣,都是他们的贡献,但有一些人遇到一些挫断和困难,就不会勇敢地去面对,而是一直懦弱地等待或盼望他们会消失,但很难,即使他们“消失”,但他们也还会继续出现在你的生活中,影响着你,还不如现在勇敢地去面对他,把他解决,即使他会再次出现,你也可以得心应手的把它解决。
顿时间,我就想了《七律,长征》中所表现的不怕困难、坚定不移的红军精神。现在年轻人还不如现在认真学习,不要辜负中国对我们的期待,我们是中国的未来,我们应认真学习学到知识为社会做贡献,壮大我们热爱的祖国我们要有那种遇事不惧、坚定不移的精神要壮大国家、为国家做贡献,做出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所以我们要收起自己那懒情、爱现手机的心,应该认真学习,不幸负祖国对我们的期望。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15
《红星照耀中国》是震撼世界的成就,这本书的意义首先在于它是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红军的真实情况。1936年,埃德加·斯诺冒生命危险深入西方媒体眼中的“土匪聚集的地方”在延安,他解开了心里的`疑惑。
《红星照耀中国》中对人物的外貌刻画细致入微,如第二篇中,对周恩来的外貌描写,个子清瘦,中等身材,胡子又长又黑,外表却仍不脱孩子气,眼睛又大又深,富有吸引力。还有第三篇中对毛泽东的外貌描写,面容消瘦是一个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半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的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还描写了彭德怀,林伯渠等人,并配附大量照片,为后人留下许多珍贵影像。
第三篇中还写了许多关于毛主席的事,表现了毛主席的性格特点,如毛主席在街上和两个年轻农民谈话,作者起先没认出他,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像中国农民一样质朴的人。他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生活简朴,甚至有些粗俗,而且不拘小节。
作者还写了,毛主席对作者写的文章或者拍的照片,从来不加任何检查,使作者尽力弄到能说明苏区生活的各个方面的材料,这使作者非常感激。流露出作者对毛主席的敬佩、赞美之情。
这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作品值得我们仔细品读。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相关文章: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09-02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09-04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07-26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09-18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07-27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08-06
读《红星照耀中国》有感11-22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必备)03-21
红星照耀中国感悟 读后感12-15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15篇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