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三国演义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国演义读后感1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名叫《三国演义》。《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成熟的长篇小说,是一部对中华民族产生深远影响的伟大作品,是部在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的文学作品。《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约公元1330年-约公元1400年),名本,别号湖海散人,生活于元末明初。生平著作有《三国演义》、《隋唐两朝志传》、《三遂平妖传》《风云会》等。
这本书我最喜欢的片段是《赤壁之战》。我非常欣赏诸葛孔明的'聪明才智,足智多谋,在赤壁之战中设下一环扣一环的圈套。这次战役,周瑜也立下了不少战功。借东风,是诸葛孔明一生最为成功的典例;火烧赤壁,是周瑜一生最为光彩的历史。这本书不仅人物形象塑造得非常好,还有许多历史故事,、背景,但她毕竟是文学作品,因而有些历史事件是查无实据的,所以人们说《三国演义》百分之七十为真,百分之三十为虚。
《三国演义》大家一定要认真地阅读,她里面依然保留着原著的精华,值得大家去欣赏以及学习!
三国演义读后感2
假期里,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我,我常常拿着它,一看就是几个小时,所以只用两天我就看完了整本书。连妈妈都觉得特别神奇。
书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人物就属诸葛亮了,他在我眼里就像一个下棋的人。周瑜、蒋干、蔡瑁、张允等人都是他的棋子。赤壁之战、草船借箭等是他布下的“棋局”,全都在他的英明指挥下取得了胜利。
读到诸葛亮答应周瑜在三天内造十万支箭这段时,我在心里都替他捏了一把汗。然而事情的发生总是出乎我的意料。没想到他只是很轻松的'只让鲁肃给他二十只船,每只船再配备士兵三十人,并在船两旁立上成束的稻草。然后,他趁着夜色和雾气把船靠进曹操的水寨,利用曹军不习水性等缺点,抓住曹操多疑的性格特点,在没有摸清状况的前提下,让士兵对着船只猛射。而那些箭都射在了稻草上。最后,每只船上的草靶子上都插满了箭矢,每艘船上有将近五六千只,二十只船不就十万支了吗?顺利地在三天之内完成了任务,化解了周瑜对他的为难。
读到这里,我被他的足智多谋给折服了,他为什么如此聪明呢?因为他博览群书,知识面很广,又善于观察,所以知道那天的天气非常适合行动。他对对手也很了解,知道生性多疑的曹操不会在这种天气下冒然出兵,并且极有可能会采用射箭的方法击退敌人。原来,聪明和智慧也要靠多阅读各方面的书才能积累起来!原来,遇到困难也要勤动脑才能想出办法来解决!
当然,我也要像诸葛亮那样遇到困难绝不退缩,勇敢面对,努力想办法解决。正因为他不畏惧困难,自己去想办法才借到了箭,完成了这个任务。而平时,我遇到不会做的题时,就有点畏难情绪,想放弃。想想假如当初是我面对对手给出这样的难题,我肯定完成不了任务,并且只有死路一条了。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以后,让我明白,今后如果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我定要努力想办法解决,实在想不出就请教老师,绝不把难题丢在一边儿。
读了这本书,我不仅被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住了,更被诸葛亮的一个个妙计所折服。我从他身上学到了博览群书的重要性,也懂得了做一个学识渊博的人是多么的重要。
三国演义读后感3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三国演义》开篇就是一首磅礴大气的词,勾勒出三国乱世,群雄并起,逐鹿天下的宏伟壮观场面。
读三国,印象最深的当然是被徐庶郑而重之的推荐给刘备的诸葛亮。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先生,诸葛亮常自比管仲、乐毅,其才不可限量。司马徽曾说,诸葛孔明“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可是,司马徽也曾说“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似乎开篇就注定了诸葛孔明之后的七出祁山未有大建树却星殒五丈原。
众所周知,孔明是刘备三顾茅庐请来的,后世都赞扬因刘备的尊贤纳士,故能在乱世中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可是,没有人会想,诸葛亮真的想这样选吗?这样真的值吗?看诸葛亮未出山前之所居隆中: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观之不已。而孔明未出山前的生活呢,则是:或驾小舟游于江湖之中,或访僧道于山岭之上,或寻朋友于村落之间,或乐琴棋于洞府之内;往来莫测,不知去所。看看,分明是神仙一样的生活啊!
可是,就是这样神仙一般的生活,随着刘备的三顾就轻易的打破了。孔明真的舍得离了这样的生活吗?看诸葛亮在知道徐庶将他引荐给刘备时的反应:“孔明闻言(即闻徐庶所言将其荐于刘备之言)作色曰:君以我为享祭之牺牲乎!言罢,拂袖而入。”看看,他的反应是如何之大!徐庶是他的挚友,他不至于在好友面前做作吧!徐庶至此,好像亦明白一些,故“羞惭而退,上马巑程”。再看诸葛亮,对刘备前两次来访避而不见,在刘备第一次来访不见留名时,你看小童的反应:我记不得这许多名字。一方面,也许小童真的记不得刘备絮絮叨叨的一堆所谓“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先生”之云。一方面,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孔明的回避态度及刘备之虚伪,明明是一个空壳子,没落的皇族,还是打着求贤的旗号来寻访世外高人的,却偏偏放不下这许多虚名。
再说诸葛亮,在刘备一而再,再而三的拜访之后,他知道,这隐居的.生活是过不下去了,所以,第三次,他见了,是怎么见得呢?“玄德徐步而入,见先生仰卧于草堂几席之上。玄德拱立阶下。半晌,先生未醒,关、张在外立久,不见动静,人见玄德犹然侍立。张飞大怒”看,张飞怒了,但被云长劝住,至此我是不信此时卧龙先生还能不醒。可知,张飞乃是“大喝一声退曹百万兵”的勇将啊。但此时,“玄德仍命二人出门外等候。望堂上时,见先生翻身将起,——忽又朝里壁睡着。又立了一个时辰,孔明才醒,口吟诗曰: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孔明吟罢,翻身问童子曰:有俗客来否?”听听,姿态做的多足啊!当童子言说:刘皇叔在此立候多时,你看孔明的态度:“孔明乃起身曰:何不早报!尚容更衣。”遂转入后堂。又半晌,方整衣冠出迎。”虽说一方面,孔明是想考察刘备求贤的决心和诚意,可是,另一方面,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认为,对于出山参与天下之争,孔明本人并不是那么热衷呢?他在临行前曾对小童说:“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一句“三顾之恩,不容不出”道出了多少无奈。他亦想功成之后,即当归隐,可是谁知“只因先主叮咛后”,立了一位乐不思蜀的刘阿斗,致使孔明先生归隐成梦,最终“星落秋风五丈原”,由不得人不扼腕长叹!
不过叹归叹,最后还是多亏了卧龙先生出山了,要不,我们不会欣赏到感人至深的《出师表》,也不会欣赏到如此精彩的三国割据争雄,亦不会明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神奇,好一出三国!
三国演义读后感4
《三国演义》里面有一个人物我非常喜欢,他就是义薄云天的关云长。他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水淹七军的故事脍炙人口。可以说关羽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物,但是由于本领太大总有一些缺点。
关羽是一个非常骄傲的人,当孙权占领荆州大部分地方,而且关羽手下的大将糜芳被策反,关羽连夜从麦城跑出去,此时关羽之前由于中了毒箭。这时这时孙权派使者请人向关羽的'女儿求婚,关羽大怒之下,拒绝通婚。
随后,刘备的侄子刘封和孟达也被孙权策反,关羽知道消息后,大怒之下,伤口迸裂,昏厥倒地。关羽被困于麦城,此时曹操亲自率领四五十万军队也准备来攻击关羽。最后关羽内无粮草外无救兵。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作为东吴的使者在外面劝阻关羽投降,关羽听说后大怒,坚决不投降。在后来关羽在天黑的时候跑出麦城,但是仍然不幸被俘。孙权亲自请关羽投降,然而此时关羽已经听不下去了。于是在谋士的建议下,孙权杀了关羽。从此一代大将从此陨落。
通过这个故事,我知道关羽确实是一个非常忠心的人,即使有生命之危也不害怕。但是通过这个故事我也发现关羽这个人有点过分骄傲,他瞧不起别人也是导致他失败的一个原因,后来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被陆逊用火攻打败。可以说关羽之死也造成了诸葛亮的计划失败。刘备兵败以后,蜀国就成为三国中最弱的,从此无力对抗曹操和孙权。通过这个故事我感受到,要想做成功一件事情,一定要有周全的计划,遇到失败的时候不要气馁,成功也不能骄傲。
三国演义读后感5
暑假里,我开始看《三国演义》,书中插图中的吕布,身材高大,身穿铠甲,抬头挺胸,威风凛凛。被称为“刘皇叔”的刘备,则身着长袍,身材矮小,常常低头含胸。我感觉这位皇叔的确是年逾古稀了。爸爸却对我说,你知道吗,吕布的年纪可要比刘备大呦。我有点疑惑了,是该相信爸爸的话,还是相信插图呢?
于是,我开始在原著中寻找答案。
《三国演义》里刘备是称吕布为兄长,三国演义第十六回“吕奉先辕门射戟”中刘备对阵吕布其中写道:“玄德出马曰:‘兄长何故领兵到此?’”
《三国演义》第十六回:纪灵曰:“主公不可造次。吕布勇力过人,兼有徐州之地;若布与备首尾相连,不易图也。灵闻布妻严氏有一女,年已及笄。主公有一子,可令人求亲于布,布若嫁女于主公,必杀刘备:此乃疏不间亲之计也。”
及笄,亦作“既笄”。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可以推测,吕布的年龄是比刘备要大。那插图中为什么要这么画呢?我还是再去看原著。
第三回:议温明董卓叱丁原,馈金珠李肃说吕布。
见此人,身高七尺开外,细腰扎背膀,双肩抱拢,面似傅粉,宝剑眉合入天苍插额入鬟,一双俊目皂白分明,鼻如玉柱,口似丹朱,大耳朝怀;头戴一顶亮银冠,二龙斗宝,顶门嵌珍珠,光华四射,雉鸡尾,脑后飘洒;身穿粉绫色百花战袍,插金边,走金线,团花朵朵,腰扎宝蓝色丝蛮大带,镶珍珠,嵌异宝,粉绫色兜档滚裤,足下蹬一双粉绫色飞云战靴,肋下佩剑,站在那儿是威风凛凛,气宇轩昂,正虎视眈眈对董卓。
从作者对吕布的穿着的描写,“银冠,插金边,走金线,镶珍珠,嵌异宝粉绫色百花战袍,粉绫色兜档滚裤,粉绫色飞云战靴”这些色彩艳丽的词语,可以看出,作者把吕布塑造成了一位年少气盛的少年将军,这位三国第一猛将就一直以这样一位英气逼人的形象存在于人们的心目中了。
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斩黄力英雄首立功。
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姓刘,名备,字玄德。
从作者对刘备的描写,“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可以看出,作者是想突出刘备不是一个普通人,虽然他现在家境贫寒,以卖草鞋为生,但他不凡的性格与外貌预示他会干出一番不朽的事业。
原来,作者罗贯中在塑造这两位人物时,是有他自己的意图的.。像吕布这样的三姓家奴,只有年少轻狂之人才能做出的,而刘备最终能创建蜀国,这样的人物必定是老谋深算的。
这让我联想到了三国中的另外两位人物——周瑜与诸葛亮。
赤壁之战中,周瑜几次想害诸葛亮,但诸葛亮料事如神,每次都能早一步,让自己化险为夷。最后诸葛亮三气周瑜,使周瑜在愤怒、嫉妒、不甘心之中离开了人世。
在三国中的周瑜,就是如此的易冲动,好感情用事,器量狭小,忌才妒能。诸葛亮则是胸有成竹,沉着冷静,深谋远虑。于是,周瑜就是一个面如冠玉的少年将军,而诸葛亮则是手拿羽扇的老年丞相。
周瑜一生有一句名言:“既生瑜,何生亮。”可见,作者塑造周瑜就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英明神武。
而实际上,周瑜(175—210)三国时期吴国将领,杰出的军事统帅。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美姿容,精音律,多谋善断,人称周郎。公元208年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奠定三分天下基础。后图进中原,不幸早逝。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中国古代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散文家、外交家。所以周郎要比诸葛亮大六岁。
这次有趣考证的经历,让我再次感受到,疑问是最好的老师,而读书百遍则会其义自现。
三国演义读后感6
在我读幼儿园的时候,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叫《三国演义》。那时候我还不知道《三国演义》里有那么多精彩的故事。
近来,当我看过之后才发现《三国演义》这本书很好看。我被里面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住了——《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草船借箭》《赤壁之战》《孔明空城智退司马懿》……我捧着书,爱不释手,在这些故事里流连忘返……
《三国演义》里,我最喜欢诸葛亮。诸葛亮神机妙算、足智多谋、博学多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让我非常佩服。我经常拿着孔明扇模仿诸葛亮,甚至做梦也梦见诸葛亮,梦见自己也成了诸葛亮,羽扇纶巾,英姿飒爽,好不威风,哈哈……
后来,妈妈告诉我,《三国演义》是一本小说,里面的故事都是虚构的,不是真的。妈妈说有一本书叫《三国志》,那里面的.故事就有着历史的真实性,还说要买给我看,我真想看,在期待着……
三国演义读后感7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史的长河中涌现出大批的文学著作。而我最钟爱的学作品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这是罗贯中根据陈寿的《三国志》而编写的七十三需的.三国故事。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里面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振奋人心。
起初我最喜爱的人物是关羽关云长,相信大家对此人并不陌生,他就是五虎上将之首,义绝关羽。书中有关他的故事情节描绘的也是有声有色,就拿温酒斩华雄来说。十八路诸侯无一人敢战华雄,这时关羽挺身而出要求出战,曹操为其壮酒送行,关于说:“回来再喝也不迟!”不一会儿就提着华雄的头进了帐。一摸酒壶还是温热的,曹操大赞关羽的武艺高强。
还有一件家喻户晓的事件,那就是过五关斩六将,关羽得知兄长还在人世,义无反顾地带着嫂夫人离曹。一路上遇到曹军将领的百般阻挠,然而关羽越战越勇杀将了过去。最后曹操下令让关羽与其兄相聚,这才免了伤亡与其兄弟相会。从这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关羽义绝冲天。然而在小说的后半局部关羽变得自傲自大以至于失了荆州,身首异处,一代武圣如此下场,让人不胜唏嘘。
随着故事情节的开展另一位传奇人物的出场让我逐渐的喜爱上了他,他就是诸葛亮。刘备三兄弟三次恭请诸葛亮于草庐之中,诸葛亮被其诚意所打动,从此为刘氏江山奔波效劳。与他有关的故事情节实在太多了,咱们先拿草船借箭一事说起,那是赤壁之战的一个相关情节。周瑜对诸葛亮的才能很是嫉妒,利用一次孙刘联军的箭支快用完之际,成心挤兑诸葛亮想要他在10天的时间内交出20万只箭,这本是不可能做到的事,但诸葛亮胸有成竹,并且告诉周瑜不用10天,只需3天足矣。诸葛亮其实早已暗观天象知道第三天必定起大雾所以早已想好草船借箭之计,果然第三天起了大雾诸葛亮问周瑜借来几十艘船只和百余兵丁,锣鼓齐备并且在船上遍扎草人开到曹营面前擂鼓呐喊明知曹兵在大雾天定不会出战,只会射箭退敌,果不其然曹操并不出战,直命曹兵乱箭拒敌在曹兵乱箭之下几十万只箭全扎在草人之上遍布船只俩边,诸葛亮估计箭支早已20万足够有余命众军士高喊谢曹丞相赐箭,待曹兵知道上当来追时,早已返回江东大营了。从此事可以看出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诸葛亮对于蜀国的建立功不可没。刘备死后,诸葛亮尽力辅佐后主刘禅,后又出师北伐,对内又公布了一系列的法令。使蜀汉出现了兴旺之象,然而不幸的是诸葛亮在北伐途中因疾而去客死五丈原。诸葛亮的离世使蜀国元气大伤,蜀主无能,使蜀国走上了下坡路。
三国演义读后感8
《三国演义》这本书主要讲了由蜀、魏、吴三个国家的战争。
读了这本书,我最佩服的就是诸葛亮和赵云。诸葛亮的智慧同学们都知道,但同学们知不知道诸葛亮三气周瑜、阵前骂王朗,都是把他们给活活气死的。说道赵云,最经典的故事要数“赵云大战长坂坡”。当时,他怀抱刘禅,一个人就杀退了曹操的百万雄兵,一个人就斩了曹操的五十几名上将,当赵云脱身见到刘备时,刘备夸赵云:赵子龙浑身是胆啊!
在三国中还有一些人我很佩服。比如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一人战“三英”的吕布;吓死夏侯杰的张飞等等。
俗话说,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我向你推荐《三国演义》这本书!
三国演义读后感9
暑假阅读了一篇古典名著,叫《三国演义》,虽然之前四年级的时候已经初略的看过,但这次,我花了很多的时间好好的把这本名著再一次品味了一遍。
春秋战国时期,整个中国被分成三个国家,分别是由孙权、曹操和刘备掌管的吴、魏、蜀。刘备从初始时在乡村中召集而来的500人慢慢发展成文三国期间最强的一国,期间付出的艰辛可想而知。可是在东吴派人暗杀刘备的二弟三弟之后,刘备悲愤交加,决定带领军队讨伐东吴,但复仇心切的刘备却被东吴的军师设计火烧军营。虽然刘备一心为民,仁慈待人,可是却被仇恨蒙蔽了双眼,因为一个小小的决策失误,导致了蜀国受到如此的重创。尽管诸葛亮独树一帜,聪颖无比,但还是无力回天蜀国的灭亡。尤其是在孙权去世后,他的儿子刘禅继位,他不但不理军事,在曹军来袭的.时候懦弱地选择了投降,把长安拱手相让。让我想起了那句著名的:扶不起的刘阿斗。蜀国的消亡是从一个小小的错误开始,但它对整个蜀国的发展起的影响是巨大的,使得之前很多年的努力都白费了。
我们学习中也会碰到各种的小事,小到就一个公式没有理解,一个单词不会拼,一个词语不会写。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们只有把每一个公式都理解了,每一个单词都会拼会读了,每一个汉字都会写了,才能积少成多,才能真正的学好。
三国演义读后感10
你看过《三国演义》吗?有英勇胆大的张飞,由忠诚的关羽,有老奸巨猾的曹操……
《三国演义》讲的便是三国时期曹操,刘备,孙权各守一方,三足鼎立,各自斗智斗勇的事情。
我第一次接触这一本书的'时候,只是稍微看了一下,到了后面来,却觉得越看越精彩。我个人比较偏向蜀国,但刘备比起曹操来说,不够心狠手辣,这也是蜀国最终退出游戏的原因。
我在这本书里最喜欢的人物是诸葛亮和赵云。诸葛亮是蜀国的谋士,号卧龙先生,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是当朝数一数二的智士,与另一位谋士称为“卧龙凤雏”,字孔明。赵云,字子龙,曾单枪匹马闯入敌方大军,将刘备之子带回,两人都不是等闲之人物。
我最喜欢的一个情节是诸葛亮骂死王良的那一段,让我想到了许多人被揭老底和吐槽的时候,既尴尬,又愤怒,又憋屈,没有任何办法,也许王良就是在这样的情绪这种死去的吧。
我从《三国演义》这本书里学到了很多,比如说空城计、美人计、连环计、忠诚、狡诈、仁义等,罗贯中是根据当时春秋时代三国鼎立的情况来写的,这本书重要的不是情节,而是人心可见的,当时一个人人心有多么重要。
人心在现代也是十分重要,一个看人不准就有可能导致一个部队有去无回,一个公司的名义彻底崩塌,人不总是好的,人心难测,事事难料,所以需要每时每刻都提防人心,守好本心,不忘初心。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四大名著之一,文笔自然极好,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把情节描述的身临其境,不仅如此,三国演义可以说是有历史改编而成的历史小说,对历史和感兴趣的人,也可以参考一下。
以上,便是我全部的感受。
三国演义读后感11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江水滔滔,淘尽天下豪杰,可谓乱世出英雄。
东汉末,宦官专权,缔造了一个乱世,各地豪强纷纷崛起,一时间群雄逐鹿,天下无处不被战火所覆盖。后世小说家罗贯中在此背景下,撰写了这部历史文化巨著《三国演义》。描绘的就是从乱世时的英雄并起,到天下三分,再到天下归晋。
我痴迷于这段风云变化的历史,也痴迷于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三国这个乱世自然是英雄辈出,从那一话话生动的剧情里,我发现了希望,发现了真理。曹操阴险的一面背后也有几分仁爱,刘备的仁义背后也有着心狠手辣,而孙权的隐忍造就了他的帝国必将是三国之中持续时间最长的。我看到了孟德献刀的.随机应变,三英战吕布的雄姿英发,王允的连环计中深藏着的环环相扣的智慧……
在乱世中一念英雄,一念枭雄。著名的枭雄曹操,其实在治国理财上却是相当仁义的,如曹操占领的地盘,实施的政策都是以民为重,他的杀人如麻都是对待敌人时震撼对方罢了。还有以仁义著称的刘备,著名的刘备入蜀行为就很好的诠释了他那狠毒的一面。孙权也不是刚开始就懂得忍辱负重,孙策刚刚去世时,孙权因哥哥的死几乎一蹶不振,最终在张昭等人的全力扶持下,才得以平定了江东,正是人无完人。
转过头来再看那些无名碌碌之辈。他们虽然登场的时间较短,但他们的事迹还是能够发人深思。比如吕布命丧白门楼一事,会让我们思考:吕布天下无敌,为何会败在曹操手中?袁绍兵多将广,为何会在邺城一败涂地……一系列的教训告诉我们,不能一意孤行要善于听意见。通过这前人血淋淋的教训,也是对我们的一种精神鞭挞。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要时刻注意前车之鉴。
这就是典籍的一种作用吧!
三国演义读后感12
近日,我读完了罗贯中所写的《三国演义》。书中描写的英雄人物个个有声有色。故事始于东汉末年的黄黄巾大起义,终于三国回晋。这段历史中涌现出无数的英雄豪杰,其中,我最赏识的是曹操、关羽、赵云、诸葛亮、典韦五人。
为什么我要把曹操放在第一位呢?固然他被众人称为“奸雄”,但是他有勇有谋,在刺杀董卓时,不幸被董卓发现,这是吕布也正好归来,曹操为了保全性命,急中生智,称自己手中握着的是口宝刀,前来献给董卓的,从而藏过了一劫。并且他把关羽困在芒砀山上时,不像普通将士一样只知道杀敌,而是望出关羽是一个少有的人才,列出了“死有三罪,生有三便”,是关羽回降,从而得到了一名虎将。当然,曹操也能文能武,仍是一名杰出的诗人呢!
至于关羽,我的第一个理由当然就是忠诚了,他为了找到刘备,过五关,斩六将,当然,他的武力也是不可小瞧的,再讨罚董卓时,众多将士都敌不外的华雄,关羽一会儿就将他给斩了,袁绍的两员虎将,颜良和文丑,关羽也很利索的将他们俩给杀了。当然,他还有一个很轻易被忽视的特点,那就是他的机智,再回降曹操前,他还提出了“三约”,着三条约都是十分精练的,也是缺一不可的。由此可以望出关羽的机智。
对了,事实上,赵云和关羽是旗鼓相称、不分上下的。他是勇猛和忠诚集于一身的人,他的神勇,在《大战长坂坡》这一章中做了特写,赵云先为了找到刘备,与曹军拼杀了一夜,得知刘备已经出险时,又归身往寻找刘备的`两位夫人,并再杀曹并数十余人,由此战斗时间以及杀死人数足以望出赵云有多么地勇猛。同时,他也是为了刘备的安全而战,同时也可以望出赵云的赤胆忠心。
下面我说的就是大家都很认识的诸葛亮了,他老是以理服人,设下的圈套没有一个人能藏得过往,而且他对机械也很在行,他发明的“木牛”、“流马”不是很厉害的吗?
最后一位英雄就是典韦了。他的武艺十分地高强。在与郭汜的战斗中打败他,军功显赫。只可惜曹操在一段时间里只知道吃喝玩乐,张绣望见了,便想谋反,把典韦的武器也偷了,典韦为了保护曹操,抢了一把刀来拼杀,杀四了好多人,最后被别人从背后一枪刺死。
听了我的吓荩你心里痒了吧,快来望望《三国演义》吧!
三国演义读后感13
这个学期,我读完了《三国演义》原著。今天,我就来与你说说这本书。
三国是一个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时期。因古代一次黄巾起义而开始了一段三国斗争,曹操、孙权、刘备各占一方,经过了多次战争,魏国灭蜀,亡吴,最后晋主司马氏当上国主,三国纷争结束。
三国有三奇,可称三绝:诸葛亮一绝,关云长一绝,曹操一绝。说到诸葛亮,你一定想到了他的神机妙算。是啊,很多章回都讲到了他,如:诸葛亮三气周公瑾,诸葛亮大破魏兵等。他用自己的计法夺取了很多大好河山,这给了我一个启发:聪明可以帮助自己与国家。有一次,我奥数题不会,之后我就没去做了。可是,之后的考试又出了一道类似的题,我没做出来,几分就丢了。所以,我开始了聪明之旅。
关云长给我的启发是:勇敢可以抵挡心里的恐惧。从关云长斩华雄,关云长刮骨疗毒等故事中可以看出他的勇敢。很多将士都斩不了华雄,可关云长一去就把他斩了。关云长被毒箭射中,要刮开骨来,别人看了都躲得远去,他却若无其事地下着棋。一次,我要拔牙,很是害怕,可一想到关云长骨头都刮开了,我这有什么可怕的?于是我顺利拨完了牙,大家都夸我勇敢。
曹操则是个怕死的小人。一次战争,军士要捉曹操,前面的.高喊:“有胡子的是曹操!”曹操听了,马上把胡子割了。军士又喊:“穿红袍的是曹操!"曹操又把红袍脱了。最后,军士拿他没办法,不再捉了。从中我悟得道理:做人不能胆小怕死。
诸葛亮的机智,关云长的勇敢与曹操的怕死,告诉了我道理与启示——机智能帮助自己,勇敢是在挑战自己,不怕死是自己最好的品质。
三国演义读后感14
《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可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之后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
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此刻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期望在左右的人不要研究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
三国演义读后感15
在我将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给读完之后,深受启发。在这一本书中,我认识了许多伟大的人物。但在这些人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刘备、关羽、张飞和诸葛亮四个人。
在这里面,刘备关羽和张飞是桃园三结义的兄弟,并且,他们兄弟三人都参军了,刘备是皇家的后人,参军是为了给百姓过上幸福的日子,关羽之所以投军是因为杀了家乡的恶霸,所以来参军躲避追杀。张飞处处为百姓着想,对他的两个哥哥们非常忠诚。
他们三个在一起建功立业,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诸葛亮是一位隐居在深山之中的天才之人,道号叫卧龙,在被刘备三兄弟给请出山之后一直在辅佐刘备,他每天操练兵马,设计破阵,帮刘备建立了蜀国,立下了汗血之劳。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一个片段就是“赵云大战长坂坡”这段。在这一段中,刘备带着百姓逃跑,被曹军追上,张飞和关羽杀出一条血路帮刘备和百姓逃跑了,赵云在战场里发现刘备家人不见了,找到时糜夫人为了孩子阿斗投井死了,赵云保护着阿斗,和曹军厮杀,一路上杀敌无数,将曹军五十位大将都给一一杀死,连曹操都说他是一名虎将。当赵云快要突出重围时,战袍已经被鲜血染红了!
《三国演义》里很多的人物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敬佩。
【三国演义读后感】相关文章:
三国演义读后感11-14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12-26
三国演义读后感10-06
《三国演义》读后感09-21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08-06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01-03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09-25
《三国演义》读后感09-02
三国演义读后感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