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

时间:2024-12-01 09:00:2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论语》读后感[锦集15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论语》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论语》读后感[锦集15篇]

  《论语》读后感 篇1

  最近的几节语文课上,我们都是在讨论《论语》。看了视频后发现,《论语》中大部分的资料都提到了君子。我想,君子这一词,应当是孔子毕生追求的目标,同时也是他教导学生要奋斗的目标。

  在孔子的理念当中,君子给我的`感觉就是像一张白纸一样洁白,同时又带有出于污泥而不染的高贵。虽然他不必须是大富大贵的富家子弟,但却散发着高贵,令人敬重的气质,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当然这一切都是孔子梦想,世界上根本不会有这样十全十美的人存在,就连提出这一理论的孔子,自身也有做不到的地方。可是我们还是要向着这样一个目标去发展。虽然不能成为完美,但至少做到接近完美。

  要成为君子,就要学会培养自我的高尚情操。像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等等。这些看似简单的话语做起来是十分困难的,异常是要坚持下去的时候。我们此刻身处中学,所以同学之间都应当是没有猜疑,大家赤诚相待的。可是当我们身处社会中时,各种各样的利益关系,身份,地位的差异,使得人们不得不一步一个脚印地脚踏实地。以往读过一本书,在里面贯穿其中的一句话是“比鬼神更可怕的,是人心。”所以,即使是我们自身怀着赤诚之心,秉承君子之道与人交往,还是得处处细心。可是我也相信,若是有越来越多的人秉承君子之道,在人们的相互感染下,整一个社会的氛围也会有所改变。

  《论语》读后感 篇2

  让我们看看《论语》中广为人知的这段话: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先进第十一)上面是一段常被人们引用作为孔子因材施教的例子。但不知大家注过其中体现出来的孔子对矛盾的处理方法吗?冉有遇事犹豫,而子路性急(“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论语》?公治长第五)。“退”和“兼人”(一下子激动能顶几个人)都是偏向了极端。所以孔子对冉有和子路相同的提问给出了相反的回答。目的当然是让他们回到矛盾的平衡点上去。说到这里,岔开说几句。

  因为孔子教导弟子是因材施教的,其对弟子所说的某句话往往是针对弟子的偏向或不足说的,我们不能将某一两句话抓住看作是孔子对某个问题的看法,甚至抓住几章中孔子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说法得出“《论语》是矛盾的`”的结论,而应该联系整体,联系生活地把握。我们应该相信,整部《论语》应该是统一的。尤其是在背景或上下文不太清楚的章节,更不应该断章取义地作训诂学上的文章。

  《论语》读后感 篇3

  对于人伦关系的探讨是孔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朱熹《四书章句——中庸》的说法,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将人伦关系大致分为五个方面:“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由此可见,朋友关系是人伦关系的'重要方面。孔子的交友思想十分丰富,仅就《论语》而言,可以将其梳理为以下三个部分。 一、 朋友的作用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为政)子曰:“德不孤,必有邻。”(里仁)人在社会中不可能是孤立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外部看,考察一个人所结交的朋友,就可以推断出这个人属于哪种类型。从内部看,人只有在朋友中间才能找到归属感。这种归属感不同于家的感觉。除了情感的寄托以外,“家”还有天然的血亲关系加以维系。朋友圈则不同,友情不仅可以满足情感表达交流的需要,还可以使人获得价值上的认同。纯粹的友情总是靠共同的取向得以维系的。一方面,我们通过朋友这面镜子,了解自己是谁;另一方面,我们在与朋友的交往中产生共鸣。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季氏)纯粹的友情带来的是超脱功利的快乐。

  《论语》读后感 篇4

  本周,学生们学习了20xx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语录。给我印象最深的两件事是:三人行,一定要有我老师,知之为知,不知为不知,知也。”。前者是说几个人一起走,所以他们中的一些人一定是我的老师;后者告诉我们实事求是,学习也是如此。诚实是第一位的。理解就是理解,不理解就是不理解。这才是真正的智慧。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二千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这一天,也有教育的好处。

  这句话包含了一个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很多人,每个人都有很多优势,值得学习,可以成为我们的好老师和朋友。以我们班为例。在这60人中,有众中,有很多小能人:有的擅长绘画,有的写好字,有的在篮球场上闯将,有的'象棋盘上的英雄,有的像数学家一样思维敏捷,有的有歌手的天赋……多向他们学习,多向他们的长处靠拢,俗话说扬长避短。这不能让我这株置身于千顷细田的幼苗增添一些知识营养吗?

  如果你想拥有像大海一样深刻的知识,你应该善于从生活中寻找好老师和好朋友,从他们的优势中学习。如果崇拜者当老师是理所当然的,那么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就很容易做到。首先,你必须放下你强烈的虚荣心,不要假装理解暂时的荣耀,结果只是无聊和荒谬。

  朋友们,让我们拜能者为师,不要装懂。这样,成功的大门就会一直向我们敞开!

  《论语》读后感 篇5

  在读书月期间我仔细阅读了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虽然不是大彻大悟,但也触动了心思,受益匪浅。《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我们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论语》一书中主要讲述了天地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道理。

  读人生之道之后所知,“孔子所说的知天命,是指的什么呢?是人们常说的:命中有时终须有,命中无时莫强求吗?是一个人到了五十岁,就应该听天由命?非也。尤其是当我们老师这一项,每时每刻都要面对挑战更不能听天由命,而是要把握好时间,真正做到,做到老学到老,特别是对于当今的信息化时代,对老一辈的人来讲是一种极大的冲击和挑战,所以形势要求不允许听天由命,而更应争分夺秒,抓住机遇,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充实自己,武装自己,提高自己适应现代工作的能力,跟上时代要求,把工作做好。

  通过学习《于丹论语心得》使我眼前一亮,我们过去总是喜欢与他人相比,为什么你我一起参加工作,你今天的如此辉煌。往往比较都是自己缺失和他人所得,而忽视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贡献肩负的责任,承受的压力,如果真正这样去思考,去看,这样内心就平坦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你就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正所谓知足者常乐,你看是不是这个道理?

  《论语》读后感 篇6

  《论语》这本书里讲了许多道理,比方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的同时,有新发现,新收获,就可以当老师了。爸爸妈妈和老师们经常对我们说“温故而知新”,让我们学习新知识的时候还要经常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他们大概也是从《论语》中受到的启发吧!再比方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说学习但不考虑问题,就会迷惑;只考虑但不学习,就会缺乏信心。有时候我遇上了难题,就有了畏难情绪,不想自己考虑,老想寻求帮助,还很急躁。每当这时妈妈就会提醒我说“你忘了孔子的话了吗?”一经提醒我会渐渐平静下来,开动脑筋,积极考虑,居然经常会把难题给解开了,每当我解决难题之后都会从心里佩服孔子,怪不得人们会尊称他为“圣人”,他说得可真对呀!孔子还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告诉我们不担忧别人不理解自己,只担忧自己不理解别人。同学之间往往会因为误解而发生矛盾,我也不例外。但自从我读了这一句以后,与同学之间发生不愉快的事情的'时候,我会常常想提醒自己,可能是我误会别人了,还是不要这么小气吧。就这样,渐渐气就消了,又和同学一起快乐地玩耍了。

  《论语》真是一本好书,每句简短的话里却蕴藏着丰富的内容和深化的道理,表达了圣人伟大的智慧!我越来越喜欢读《论语》了,我还要继续读下去!

  《论语》读后感 篇7

  听妈妈说,这部流传已久的经典著作《论语》倍受古今中外学者的推崇,内涵广博精深,很值得一学。因此我每天都会挤一些时间出来,来背诵论语中的佳句。

  初读论语时,最令我感慨不一定应属“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让我明白了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只有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样我们才有可能不断的进步。

  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同样需要经常调节自己的心态,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就像孔子说的那样,“吾日三省吾身”……总之,每一天想一想要让自己学会自觉努力,不断激励鞭策自己。

  我在读《论语·学而》中遇到了拦路虎,我便去请教老师,在老师的悉心帮助下,我终于弄明白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的含义。这句话主要讲的是:学习过的知识并且经常反复的去温习,这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吗?有一位好朋友从很遥远的地方来到我家。难道这不是一件非常令人高兴的事吗?

  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我已从这本书中学到了不少的好东西,它不仅教会了我怎样做人,还教会了我该怎样容人容事,有新的同学可以去读读《论语》,说不定你的收获比我的还要大呢!

  《论语》读后感 篇8

  我读了《论语》这本书。

  论语,作者是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兄弟排名第二,所以有人叫孔二,春秋后期鲁汉人。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出生;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去世,享年72岁。

  创作论语的意义在于教人如何做人。里面有句话: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弟子在父母面前孝顺父母;出门要服从老师,言行要谨慎,诚实可信,沉默寡言,广泛爱人,亲近仁者。这样练习之后,如果还有余力,就要学习文献知识。与这些相比,我对尊重长辈的做法并不是很好:我经常在长辈给我建议后走自己的路。比如父母让我不玩,但我还是偏玩。我应该听从长辈的要求,按照长辈的要求去做。论语中还提到:曾子说:五日三省五身。为人谋而不忠?不相信和朋友交朋友?传不习乎?意思是:我每天反思自己很多次,是不是尽力为别人做事?和朋友交往诚实可信吗?老师教我的学习复习了吗?这句话的意思是让我们一直反思自己,反思有这些,还有其他内容。比如反思自己浪费时间吗?做坏事吗?长辈要做自己的`事吗?我有个人经历:有一次,妈妈出去工作,让我完成作业。做作业的时候写一会儿就做别的,浪费了很多时间,所以没有珍惜时间。我应该意识到,我浪费了自己的时间,在生活中浪费了这些时间。

  读完《论语》后,我发现我有很多地方没有在论语中说。我必须采取行动,努力纠正论语的内容,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论语》读后感 篇9

  《论语》是一本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辑而成。

  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仁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人(公元前552或前551—前479)。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论语》这本书流传了20xx多年。我不禁大吃一惊,心想:经过20xx多年的书,一定有它的独特之处,否则就不会这么出名了。

  我又打开书,开始细细品味。我在论语中看到这样一句话:子说:三人行,一定要有我师。选择好的,改变坏的。(《述而》)意思是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除了我,一定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是缺点,我会把它当作一面镜子,看看我是否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是这样,我会立即改变它。是的,这句话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缺点,相反,每个人都有优点。因此,重要的是我们能否学习别人的长处,纠正自己的缺点,让自己更进一步。我突然想五年级的时候,我们班有几个人写的字挺漂亮的。我很羡慕。有时候我会练习书法,但两个月后我渐渐忘记了。后来我干脆不练了。

  直到六年级下册,我才下册决心练习单词,因为虽然不是特别丑,但有时考试会因为写不清楚而白白扣分。我慢慢地开始纠正形状,但写这些单词特别费力,经常写一段时间手酸,但每当这个时候,我会想到别人的好单词,秘密鼓励自己,渐渐地,渐渐地,我写得越来越容易。

  《论语》读后感 篇10

  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沉淀在一本散发着油墨书香的《论语》之中,任凭他在岁月的风箱里被剥落的斑驳朱漆,任凭他在时间的长河中刷洗的一字不剩,然而这其中的`灵魂所包含的所有美丽文化都以他安详的姿态静静的躺在那泛黄的纸张上。像阳光,播撒我心中知识的种子;像雨露,滋润我向善的灵魂。

  读《论语》,本只是为了完成老师看好书,写读后感的任务,可看着看着竟在书中发现了一个个灵魂,一个个穿梭于“仁”、“学”、“君子”与“小人”之间的灵魂。我还看见了一个“君子坦荡荡”的孔子,一个“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孔子,一个“刚、毅、木、讷”的孔子,一个“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孔子,一个“事父母能竭其力”的孔子,一个……

  孔子是很讲究学的,在他的《论语》中就有学而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学”与“思”之间的相辅相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告诉我们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的学习态度才会进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其实学习也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重要的是把握好自己的心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告诉我们要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地治学:“温故而知新”告诉我们学了就要重新再复习一遍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

  《论语》读后感 篇11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一部重要经典,是孔子弟子和后来描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作品。这本书最终定于战国初期。具体作者很难确定,因为它是众手之长,但它是记录孔子思想最集中的作品。

  《论语》的原文都是文言文,读起来很难。在父母的帮助下,我只读了一些。这句话给我印象最深:曾子说:我三省五身:为人谋而不忠?不相信和朋友交朋友?传不习乎?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每天反思自己很多次,是不是尽力为别人做事?和朋友交往诚实可信吗?老师教我的学习复习了吗?”

  这句话让我想起了曾子杀猪的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孔子有个学生叫曾子。有一次,曾子的妻子想上街,儿子哭着跟着,妻子哄他说:你在家等我,回来杀猪炖肉吃。妻子回来,看见曾子正在磨刀霍霍准备杀猪,赶紧拦住说:你怎么了,你真想杀猪给他吃?我哄他。曾子严肃地说:我们的言行对孩子有影响,我们说话不算数,孩子以后也不会听我们的'话。他真的杀了猪。曾子在这个故事中很诚实,虽然儿子可能会忘记,但也要说话算话,不能撒谎。

  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向曾子学习,诚实守信。有一次,我答应吴彦容下周一给她一些纸。我一回家,就把纸放在包里,以防忘记。星期一,当我给她一些纸时,她说:哦!我忘了。你还记得!我说:当然!我答应过你,所以我必须这样做!

  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努力成为一个诚实、健谈的人!

  《论语》读后感 篇12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今年暑假,我就读了一部经典:《论语》。《论语》是儒家文学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影响了从古至今的一代又一代人。

  为政篇第二里说: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只是读书,而不思考问题,就会惘然无知没有收获;只是冥思苦想而不认真读书,就会越来越疑惑。在我们学习中,光读书而不思考,就会错误的理解文章的含义;光思考而不读书,疑惑越来越多,却又找不到正确答案。只有既会读书,又会思考的学生,在学习中才会。

  八佾篇第四里说: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意思是:父母在世的时候,不要出远门。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要告诉他们确切的去处。无论我们在哪儿,爸爸妈妈总是最牵挂我们的人,自己出去玩了,必须要跟父母说一声,让他们放心。如果耽误了时间不能准时回家,也要跟他们说一声,不让他们担心。

  述而篇第七里说: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奢侈了就会不谦逊,不懂礼节,节俭了就会寒酸。与其不懂礼节,宁可寒酸。我们在生活中必须要节俭,空调能不开就不开,洗菜的水能够用来浇花或冲厕所,用过的纸反面能够用来打草稿

  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学习前人的`智慧,丰富自己的人生。读一读《论语》,使自己学的更多,成长的更快。

  《论语》读后感 篇13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一部《论语》道出了多少面对生活的态度; 一部《论语》道出了多少做人的道理;一部《论语》道出了多少人生的哲理。这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巨作,便出自孔子这位博古通今,学富五车的大师,一个教育家,一个哲学家。这样一个传奇的人;这样一种传奇的思想;这样一部传奇的著作,却曾经被数次的抛弃,否定。

  秦始皇时期,正统的儒家思想,却因秦始皇害怕政权被推翻而抛弃。“焚书坑儒”的做法否定它的同时,也恰恰的'肯定了它的价值。儒家思想被抛弃,我不敢说它是秦朝覆灭的主要原因,但它至少也算一条吧!之后,儒家思想再次被推崇,延续着它的光荣。我本以为它会被一直推崇下去,但令我感到惊讶的是,在时期,它再次被抛弃了。当时提出了“加强新文化的发展,鄙弃旧文化”的文化发展方针,直接而又错误的否定了它。这仅仅是因为它含有封建主义思想,不利于中国共产主义思想的发展,仅仅因为这可笑的一点,人们拆孔庙,烧书籍,使儒学站在了众矢之的,完全的否定了它。

  两次可笑而又可悲的否定没有使它失去应有的光芒,而使它更加耀眼夺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上至于下愚不移”多少名言,句句经典,句句深刻。这一句句话,都从孔子嘴里一一“曰”出。这不应该被否定,应该被发扬,被学习,被传承。

  子曰:“刚、毅、木、衲,近仁。”

  《论语》读后感 篇14

  我读论语的时间不长,也没有通篇详细的读,但是却在字里行间已经被孔子深深的感动,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大家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看法,但是请想一想:纵观世界历史,有哪一位思想家像孔子这样两千多年还被后人这样敬仰和传诵?孔子一生甚至都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这部论语就能让我们如此受用终生。

  汉初,大儒叔孙通向刘邦说“夫儒者,难于变革,可与守成”。斯言一出,遂使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成为两千多年来各朝代长治久安的“守成”之学。建国已五十多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平岁月,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是“守成期”,顺理成章的天命。

  其实,儒学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仅可与守成,亦可催人进取,儒家文化中蕴含的`对现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不仅是为某个阶级服务的政治哲学,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学。儒学在历史发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运悬于一线之际却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因为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潜能,那是超乎政治伦理之上,鲜活在平常日用之间,本于生命,积极进取,追求成功的永恒精神。

  人生,就要有积极的心态,明确的目标。靠坚持不懈地努力行动来获取成功,这是天地自然社会赋予人类亘古不变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终极目标,整体主题。而这些,却是孔子给我们的启示。我们有责任将这种精神弘扬光大,昭示世人!

  《论语》读后感 篇15

  今天看了一本叫《论语》的书,仿佛回到了古代。里面的句子似乎都在告诉我生活中做人的道理。

  论语中蕴含的道理太多,都是精华。虽然我的理解有限,但我也理解了很多句子:学而不思则忽,思而不学则危。也就是说,如果你不思考阅读,你就不会意识到本质;如果你不学习,你就不会意识到本质。就像我们吃东西一样,如果不仔细品尝,就尝不到它的精华。若光去品尝,而不去品尝它表面的.味道,那也没用。两全其美,那叫好。,还有一句话,我很喜欢: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也就是说学后再复习,不是很好吗?如果你不复习,你会忘记你所学到的一切,所以每次你复习你所学到的知识,那么这些知识就会留在你的大脑中,不会忘记。

  子说:见贤思齐,见不贤内省。这句话的道理是,当我们看到热爱学习的高尚道德人士时,我们应该像那种人一样学习;当我们看到低道德、不热衷于学习的人时,我们应该问问自己是否像那种人。有时候,我在拼音和写作中得了100分,我感觉很好,因为我身后有很多学生。后来,读了《论语》这本书后,我觉得这是错误的。我应该谦虚地学习,不要骄傲。因为有句话: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所以我要努力做得更好。如果我仍然保持这种心态,那么我就没有未来了

  我很佩服孔子的智慧。没想到两千多年前就有这么深奥的道理,在我们这么发达的社会里都需要。

  论语的内容太深奥了。我一时无法理解。在未来的成长过程中,我会慢慢体会到它的本质。

【《论语》读后感】相关文章:

有关写论语读后感写论语读后感04-01

《论语》试题05-22

《论语》试题06-14

《论语》教案08-04

论语读后感06-21

论语的读后感01-10

《论语》读后感(经典)11-01

【经典】《论语》读后感09-15

《论语》读后感06-14

论语读后感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