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斯通纳读后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斯通纳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斯通纳读后感1
一个普通人的一生是什么样子?没有跌宕起伏的命运,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只是被生命的长河裹挟其中,一步步向前。可能这样的一生不值得书写,毕竟世间有太多传奇的人物故事,被人们津津乐道,而斯通纳呢?一个并不精彩的人物,一个普通人,一个常规意义上或许有些失败的人物,从他身上,或许可以读到些,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对于人生的思考。
「威廉·斯通纳是1910年进的密苏里大学,那年他十九岁。求学八个春秋后,正当第一次世界大战拼杀犹酣的时候,他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拿到母校的助教职位,此后就在这所大学教书,直到1956年死去。他的职称始终没有升到助理教授以上的级别。修完他的课后记忆犹新的学生寥寥无几。」
书的最开始,寥寥几笔,就概括了主人公简单的一生:职业-教师,头衔-助理教授,教龄-38年,并未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不知道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是不是都可以这样简短的概括完这一生……
斯通纳,一个跟父母在农场长大的孩子,从小帮忙下地干农活、挤奶、赶猪、捡鸡蛋,17岁时在农活的重压下就已经驼背,“全家被逃不掉的辛劳紧紧地束缚在一块儿”。正常情况下,他应该会跟父母一样在农场过完相同的人生吧,每天被同样的农活占满,精疲力竭,过早的衰老。1910年春天,在读完高中,以为可以接手多干点农田的活儿,多帮父亲承担一些的'时候,父亲反而给他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支持他去哥伦比亚读密苏里大学的农学院,从父亲质朴的观点里,土地越来越贫瘠,或许去读农学院,回来会有些新点子让土地变好一些。这是斯通纳命运转折的开始,始于一家人那简短的谈话,而这段谈话,让坐在早晨的公交车上,刚开始这本书的我,情绪许久无法平复。我们多少人的普通一生,都是从这里开始转折的吧,父母一生与土地为伍,为了让我们不再像他们一样辛劳,早起贪黑,一点点攒下供孩子上学的钱,他们只有一个想法,让孩子通过读书,考上大学,去外面工作,不再回来面朝土地,只要不再回来干农活,去外面,怎么都好。
去大学的路很长,驴拉的平板车,到步行,到货运马车,最终站在那片红色砖墙外的时候,斯通纳在外观望徘徊了好久,体会着壮观、敬畏、静谧。也让我想起我的大学之路,汽车、夜航船、凌晨学校的接站车,到校的时候天还没亮,一路上都是黑色,以至于后来总是记不起完整路线,只是很清晰的记得送妈妈走,在校门口等公交车的场景,很清晰的记得夜里甲板的凉风。
学习并不如预想般进行,斯通纳遇到了斯隆,那位引领他认识自己的人生导师,他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并在老师的指引下,转读了文学,留在了学校。从农学到文学,从理应回归农场到留在学校,父亲只说了一句,“如果你觉得应该待在这里,读你的书,那你就应该这样做。你妈和我能对付”。自此,斯通纳已不是之前的斯通纳,之前的他,之前的农场,之前的父母,已经变的陌生。
斯通纳留在学校,开始了他的教师生涯,结交了人生中的两个朋友,在人人都去应征入伍的战时,他选择了勇敢的留下来,同样是这场战争,夺去了挚友马斯特思的生命。
后来,他对伊迪丝一见钟情,开始了一段在我们看来病态又无望的婚姻生活。这段婚姻在有了女儿格蕾斯之后,斯通纳曾有过一段短暂的幸福时光,在书房里,他在工作格蕾斯在一边安静的玩,两个人可以很安静,可以一起毫无意义的大笑,而最终,孩子还是被伊迪丝抢走,在她的安排下交际、长大,在孩子这件事情上,斯通纳还是没有做过多的争取,最终长大的格蕾斯,依旧是像她的母亲一样,选择了逃离这个家,却没能逃离破碎的自己。
这过程中,斯隆、父亲、母亲,相继去世,父母终究回归土地,而斯通纳,终究与土地断了一切的联系,生命中的一部分离他而去。
系主任由劳曼克思接任,斯通纳因为在一件事上对自己原则的坚持,而触痛了这位系主任的内心,从而压制他一辈子,到死。
“时光在他身边缓慢地拖行着”,四十多岁的年纪,他对自己的生活感到迷茫,“从长远看,各种东西,甚至让他领悟到这点的这份学问,都是徒劳和一场空,而且最终要消解成一片他们撼动不了的虚无”。这的确是某个时候,所有人都会想的问题。
接下来,斯通纳,遇到了凯瑟琳,遇到了爱情。“在凯瑟琳那间狭小、阴暗的屋子里,像藏在那幢宏伟的老房子底下的洞穴,他们好像觉得自己游离于时间之外,在一个他们自己发现并且没有时间的宇宙中生活着。”然而,我们都已知道结局,他们还是败给了外面如同监狱的世界。
斯通纳,快速的衰老了……斯通纳,得了癌症……
你瞧,一个人的一生,能有多漫长?写出来,又能有多短暂?这其中并没有多少人物出场,也并没有多少故事来讲述,一生,就这样结束了。以书中这段文字收尾,希望,我们都能找到自己。
「当斯通纳在收拾屋子,当屋子逐渐变得有模有样时,他意识到,很多年来,自己并不知道,他有过一份憧憬,一直锁在内心某个地方的憧憬,就像一个见不得人的秘密,这个憧憬表面上是一个地方,其实就是他自己。所以,当他在打造书房的时候,他打算定义的是他自己。当他为做书架打磨这些旧木板的时候,当他看着表面的粗糙消失,灰色的风雨侵蚀消失,露出基本的木质,最终露出花纹和质地华丽的纯粹时,他逐渐打造成形的是他自己,他要置于某种有序状态的是他自己,他想创造某种可能性的是他自己。」
斯通纳读后感2
《斯通纳》----一本尘封多年的小说,在今天被重新提起,最初的雪藏有着时代的原因,很难想象一本文风平淡如水的文学作品,能够在50年前全球战后经济迅猛发展,社会中充满着创业狂热的"美国梦"社会大行其道,而今此书火遍全球,亦有其全球经济颓势的背景,但更重要的,是唤起了全球读者对于人生的审视和思考,斯通纳读后感。
斯通纳,本书主人公的名字,如同其英文表述stoner,人如其名,顽固又坚强,渺小又普通,斯通纳的一生,从农村考入大学,经历两次世界大战而未离开学校,在学校中他专注于学术,因为他的固执得罪了教务主任,事业上一直没有大的起色,虽有学术成果,但最后也只是一名副教授;他努力经营家庭,但是与妻子的关系却渐行渐远,连亲近自己女儿的做法也遭到了妻子的阻挠,他中年颓废,索性搬到学校宿舍住,此时他与女学生凯瑟琳经历了一段刻骨的爱情,但是也因为校方的阻挠而夭折,晚年的他在经历了失去朋友,亲人疏离,在学校为他办理了一场退休晚宴后离开人世。
初读斯通纳,如同饮白水一般索然无味,但是随着阅读的深入,便能体会到这水的沁凉,如同作者的文风娓娓道来,最重要的,是贯穿本书的心理描写,至深至细,让人不仅感觉沁人心脾,更是毫无杂质,润人心田。
本书一大特点就是以第三人称的角度完整地道尽主人公斯通纳的一生,从成年到死亡前的一瞬,不得不佩服作者约翰威廉斯的文字驾驭能力,读完这本书,也就随着作者走完了他的一生,失败的一生,至少是不成功的不光辉的一生,用斯通纳战场上殉国的朋友的话讲:
"你会任由这个世界吃掉你,再把你吐出来,你还躺在这里纳闷,到底做错了什么。因为你总是对这个世界有所期待,而它没有那个东西,它也不希望如此".
至此,我们会认为斯通纳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屌丝,虽然他终身副教授的身份和银行家女婿的背景非我们大多数人能及,至少在性格上如此,他的一生生于平庸。归于平庸,这也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的宿命,我们终将成为无数个斯通纳中的一员,我们有青春有理想,甚至虚伪,甚至狂热,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人终将回归本我的真实,"从长远看,各种东西,甚至让他领悟到这点的这份学问,都是徒劳和一场空,而且最终要消解成一片他们撼动不了的虚无。",如同青春之于少年,消极,失望和安于现状也是随着岁月渐渐成长的情绪,会浸染我们每一个人,我们会尽力抵御它,但是我们都会衰老,都会失败,都会面对自己面对世界而无能为力,接受这些,并与这个世界和解,是我们一生必修的课程,那么,我们如何度过我们的一生呢?
斯通纳出身于美国西部的农民家庭,这塑造了他一生安分守己的扁平化性格,当他得到终身教师的职位后,终其一生,经历两次世界大战,也没离开学校,他一生平凡,以至于死后被人迅速忘记。但是他也终其一生固守着自己做人的准则,在与这个世界和解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味地妥协,虽然这种固守让他经历了世俗意义上失败,这种失败的原因就如同斯通纳朋友说的那样"可是你也够聪明——但只是够聪明——意识到在这个世界上自己会怎么样。你因为失败而与世隔绝,你知道这个。虽然你有能力当个混账家伙,可是你不够无情到坚持不懈地当下去。虽然你不完全是我认识的最诚实的人,你也没有那种异常的不真诚。一方面,你有工作能力,可是你又太懒,工作不够勤勉,达不到这个世界要你达到的程度。另一方面,你又并不那么懒惰,你又给世人一种印象,一种你很重要的感觉。你并不走运——真的.不走运。从你的身上看不到升起的光环,你总是带着副迷茫的表情。在这个世界上,你总是处于成功的边缘,你会被自己的缺点毁掉。所以,你被选中,被挑出来;天意,它的幽默感经常让我觉得很有意思,老天已经把你从这个世界的大嘴里抓出来,安全地放在这儿,放在你的兄弟中间。"
是的,就是在这样一个世界上,他坚持着做真实的自己,在教务主任的研究生的答辩会上,他固守了正直公平,在与妻子不幸福的生活中,他固守了善良,在与凯瑟琳相处中,他也是全身心的投入真情。他一直保持着自我意识的觉醒,这种觉醒并不随着时间和经历的变化而变化和麻木,即使失败,他也没抱怨过生活,没有为了生活而刻意迎合什么,他用生命去捍卫一些东西,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严守自我底线,即使遭受挫折也不改金子一般的心。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他的一生又是成功的。
生命总会走向尽头,此时当我们在回顾人生,最宝贵的时刻,就是我们真情度过的时刻,他真切的追求过,抗争过,热爱过,与其经历过的真真切切的生活相比,再多的成功和失意都不值得一提。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就是成功。
【斯通纳读后感】相关文章:
《卡罗纳》教案08-30
《卡罗纳》教学反思04-17
卡罗纳教学反思04-17
海鸥乔纳森读后感05-01
《海鸥乔纳森》读后感06-30
海鸥乔纳森读后感06-20
《海鸥乔纳森》读后感02-22
《海鸥乔纳森》读书心得04-07
《海鸥乔纳森》读后感范例【15篇】12-16
培根随笔读后感-读后感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