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荆轲刺秦王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荆轲刺秦王读后感1
看完《荆轲刺秦王》,我感慨了好几次范在期为了报仇而毫不犹豫地把剑刺进了自己的喉咙;几次感慨“风萧萧容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悲壮凄凉的歌曲;几次感慨荆轲断股后扔出匕首的最后一搏。范以命相报,王子丹的重托,燕国人民屏息凝神的翘首以盼,瞬间消失。
公元前227年,荆轲抵达秦国首都咸阳,在秦王宠臣蒙嘉的介绍下,谦卑地求见秦王。秦王非常高兴。他特意穿上君臣朝会时穿的礼服迎接荆轲。荆轲手里拿着地图献给秦王。当地图完全打开时,荆轲抓住秦王的袍袖,举起匕首刺穿他的`胸部。然而,在荆轲近身之前,秦王惊恐地挣断了袍袖。荆轲立即追赶秦王,两人绕着柱子跑。结果,秦王拔剑砍了他荆轲的左腿,荆轲再也追不下去了,便把手中的匕首扔给秦王,结果却击中了铜柱。“珍惜剑术疏,奇功遂不成。”荆轲失败了,功亏一篑,可悲,可叹!
只是刀尖到秦王的距离,毫厘之间,就毁了一代人的命运。
临死前,清末变法志士谭嗣同留下了这样一首诗;“我从横刀向天空微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想必这也是你视死如归的铿锵壮语,荆轲。决定在王子面前请辞,易水送别时终身无视,临死前依然傲视怒骂秦王……事实上,你已经做到了:冒敌进入秦朝宫殿,使群臣兵力恐慌得失其度,面对死畏惧。一位可敬的忠臣,一位勇敢的武士,绵延数千年的燕赵悲歌,讲述着这个悲壮感人的故事,徘徊在人民心中,永不散去。
这比泰山的死亡更重要。这种惊天动地、哭泣鬼神的壮举将永远被后人铭记,永远,永远……
荆轲刺秦王读后感2
最近我读了《荆轲刺秦王》,它主要讲述的是荆轲刺杀秦王的因由及全过程始末,读完之后我深有感触,荆轲刺杀秦王的情景至今还在我的脑海里回放,挥之不去。
失败终究意味着失败,荆轲和燕国都为这次失败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身死国灭!纵观全文,我看到的是一个精心策划的`近乎完美的策略和荆轲的侠义行为,他有明确的志向和意图!他功亏一篑的原因是什么?荆轲认为秦武阳不是实施计划的合适人选,但由于王子丹的干预,他最终放弃了正确的选择——这也是荆轲战略上的缺点!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荆轲做出正确的决定,坚持正确的选择,秦王无疑会死!然而,历史不能允许我假设,真实的历史残酷地表明荆轲仍然犯了严重的错误。
但我们不能否认荆轲。在他身上,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许多非常崇高的精神。首先,他非常忠诚,忠于国家,忠于诚。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但当一个国家陷入危险时,他可以站起来,成为一个强壮的人不为自己的生命着想,为国家他可谓是“明知山有虎,偏虎山行”,太子丹对他失去了一点耐心,他很抱歉,甚至改变了他等朋友的计划。这也客观地降低了他成功的可能性。荆轲这么忠诚,完全可以称之为“士为知己而死”了吧。
“风萧萧容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易水畔这首悲壮的歌至今传唱不衰,荆轲作为勇士而受到世人的赞誉。荆轲刺秦未遂的历史事件,千百年来为文人深感遗憾。无数的诗词和文赋都是用暴君来形容秦王,肯定了荆轲的英雄行为和侠义精神。然而,从战国时期政治成败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发现更多值得思考的东西。“人事代谢,古今交流”,前人误入失败陷阱,可以作为我们今天行动的教训;前人的成功经验可以作为我们前进的路标。
【荆轲刺秦王读后感】相关文章:
《荆轲刺秦王》教学反思10-24
《荆轲刺秦王》读后感07-22
《荆轲刺秦王》读后感04-30
荆轲刺秦王读书感悟03-22
荆轲刺秦王读后感15篇04-14
[推荐]《荆轲刺秦王》读后感15篇08-14
《荆轲刺秦王》读后感10篇(合集)01-11
《荆轲刺秦王》读后感7篇【精】12-05
《荆轲》读后感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