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总结呢?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1
中国人的精神,首先是存在的,尽管也曾出现过危机,至少它已经延续了数千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中国人的精神》这本书中,写道,用一个词可以把典型的中国人所给你们留下的印象归纳出来,那就是“温良”。
作者认为,中国人的本性是温文尔雅的,中国人几乎是完全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所以说中国人是典型的“温良”,但今时今日,西方人口中的“温良”二字或多或少都带着一点贬义的味道。为此,我想借麦加温博士所言:中国人的温良,不是精神的颓废的、被阉了的驯良。中国人的温良意味着没有冷酷、过激、粗野和暴力,即没有任何使诸位感到不快的东西。
从现实生活中的细节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人的“温良”精神无处不在,中国人的精神是一种永葆青春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正是这种品行,中国人热爱和平,尊重值得我们尊重的万物。这里提到的温良,就是一种源于同情心或真正的人类的智慧的温良──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产自本能,而是源于同情心──来源于同情的力量。中国人的全部生活是一种情感的生活──这种情感既不来源于感官直觉意义上的那种情感,也不是来源于你们所说的神经系统奔腾的情欲那种意义上的情感,而是一种产生于我们人性的深处──心灵的激情或人类之爱的那种意义上的情感。
所以,中国人需要“温良”精神,发扬“温良”的精神。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2
首先不得不说辜鸿铭是一个天才。一个学贯中西、精通九种语言、获得13个博士学位的超人。
这本书是1915年出版用全英文写成的《中国人的精神》,辜鸿铭用自己的笔维护了中国文化的尊严,改变了部分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而且此书写于上个世纪初的一战期间,正当欧洲文明陷于危机,辜鸿铭的目的很明显,为陷于危机的欧洲,甚至整个世界文明指出一条出路。目的,是去尝试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虽然我个人觉得部分思想也有极端之处,但是正如豆瓣ID黎旭所说,在辜鸿铭所处的.那个几乎是要全盘否定东方文化的历史条件下,针对一种极端的思潮,或许只有用另外一种极端去予以抵制,才能达到一种真正的平衡。
此书,我看了前面三部分:真正的中国人,中国妇女,中国语言。字里行间透露的"作为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很多精神也的确是我们国人所拥有的。但是辜先生的部分解说也有偏颇,但是在那个时代来说,辜老先生对东方文明的宣传实在是功不可没无可厚非的。此书中表达的和描述的中国人是他过着具有成年人的理性却具有孩童的心灵这样一种生活。即真正的中国人具有成人的头脑和孩子的心灵。因此中国精神是永葆青春的精神,是民族不朽的精神。不朽的秘密是什麽?难以言表的文雅:善解人意和通情达理的结合产物。什麽是正义的法则?正义的法则就是真实、守信、忠诚。如今在中国,不需要自然力量来保护自己,公正和争议是比自然力量更高的力量,道德义务是必须得到服从的东西。
当然关于中国人的精神,还需要我们来进行更多更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3
如果我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我不会邀请我的玩伴,也不会邀请我的父母,但一定会带上我的好朋友——舒,陪我去明川河。因为我对这位好老师和乐于助人的朋友印象深刻。
什么是“良师益友”?我认为读书是最好的答案。品味着茶香和书香,走进我向往已久的书海,徜徉在它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中,我把生活的喧嚣抛在脑后,飞翔在天堂。因为读书,我懂得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懂得了“书如良药,善读书能治愚”。我体会到“书中自有美,书中自有黄金屋”……中华文明如此美丽,引得无数文人墨客俯首称臣。
“读书有三种方式,即心、口、眼。”当我读书的时候,我明白了古人的话。我喜欢用指尖在书页上滑动,享受书的魅力;我喜欢在嘴里背诵文字的精髓,让优美的`文字在我面前翩翩起舞;揣摩、思考文学、飞向文学的彼岸……
还记得以前,喝完茶、吃过晚饭后,我总是愿意独自坐在家门口,看着夕阳的余辉,津津有味地欣赏辜鸿铭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尊重。 透过夕阳,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世纪前中华文明受到“进步”西方文化冲击的那一刻。几乎所有所谓的进步分子都想用西方文化彻底取代中华文明。一股坚强不屈的声音如天地之始般咆哮,捍卫中华传统文化“一人守门,万夫莫开”!
他诚实而柔和的话语在我耳边回响:“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华文明有三大特点,一是深度、博大、朴素、敏感。”我点点头,想道:一百年前和一百年后,都有崇拜外国、巴结外国人的人。谁来继承中华文明和优秀道德传统?他告诉我,在生活的许多琐事中,我们可以通过细节感受到中国人的精神。平日里,父母教导我们尊老爱幼,我们讲究礼节、孝顺。这不就是我对中华文化的优秀传承吗?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4
大年初三。我已经读完这本书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真好。尤其喜欢这句话“与其说中国是一个发展滞后的民族,不如说中国是一个永不衰老的民族。简言之,中国人最美妙的特质就在于掌握了永葆青春的秘密。”这本书原著是英语书。作者在那个积弱不振的年代积极地用英语向西方世界解释中国的.优秀的一面。就冲这一点就必须给作者点赞。因为当今的一些人学了几年洋墨水就不知道东西南北了很容易成为二鬼子。相比本书作者真是天壤之别。
作者通过中西比较的方式来谈中国人的精神。结论是中国人的精神或说一个真正的中国人是有着成人的头脑和孩童的心灵即中国人的精神是灵魂与智力的和谐统一。心灵生活与智力生活能尽量统一起来就中国。而心灵生活与智力生活分裂不能和谐起来就是西方。即西方的智慧总是到不了心灵这一块。我之前也经常进行东方西方比较的方式来谈观点。我认为西方是小孩社会而东方是老年社会。我这个观点更多是从政治上考量的是否适合管理的。小孩社会是说更多非理性老年社会是说更多理性。本书作者说暴民崇拜是世界大战的根源。
世界大战直接原因是德国的极权崇拜。而德国极权崇拜的原因是英国的暴民崇拜。他说的暴民崇拜我认为就是一种极端自由主义。这就与我说西方社会是小孩社会类似。关于英国是暴民崇拜发源地这问题我去年买过一本书《英国个人主义的起源》还未读。我觉得这本书应该与这个问题有关系。将来读时要注意观察。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5
寒假里我拜读了楼宇烈先生撰写的《中国人的人文精神》,书中所讲解的内容十分丰富,深刻剖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宗教信仰、历史传承,从而使我们更加深刻明晰的了解中国人的人文精神。
中华文化的根本精神是什么?在当下,我们应该如何处世?面对外部世界的搅扰,我们又应该如何收获幸福?种种答案,其实早就已经刻在我们传承千年的文化基因之中。作者楼宇烈先生,是北京大学的退休教授,从教60余年,现已是一位88岁高龄的学者。他熟读三玄、四书、五经,这些知识的点点滴滴,无不在本书中闪闪发光,将晦涩难懂的深奥知识,形象生动有趣的展现在读者面前,读之使人豁然开朗。
我选一些我喜欢的.段落和大家共享。
1、中国文化是一种人文特质的文化,其根本精神是人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提升、自我觉悟、它是向内求的,不是向外求的。
2、我们读书学习,不是为了高官厚禄,而是要在遇到种种坎坷、忧虑的时候不要垂头丧气,保持坚定的意志,知道祸福、生死而不迷茫,潇洒对待人生。
3、教之以爱,育之以礼,启之以智,导之以行。
楼老先生在书中反复引用荀子的论点,因为他觉得荀子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书本分章节向我们讲述了人文的含义是什么;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信仰的观点;自觉自律对于人类的重要性;荀子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如何理解中国人的安身立命等非常有意义且实用的内容。
作为教师,站在自己的职业角色中,也让我学到了很多教学之道。如:怎样指导学生更好的阅读;如何爱自己、爱事业、爱学生;如何引导学生成为自律的人。十分推荐大家阅读此书,你一定会受益匪浅。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6
平静而受到庇佑的心态能够让我们认清事物的生命:那就是充满想象力的理智,那就是中国人的精神。”这句话是辜鸿铭这本《中国人的精神》里最想阐明的一个观点,也便是这本书里论述的主题。
选择一本书就犹如选择去了解一种思想,选择这本书首要的原因也就是想了解到底什么是中国人的精神,想知道要从什么方面来谈这个何其广泛的“精神”二字。其次的`原因也便是这位伟大的学者—辜鸿铭给我的影响,他精通九个国家的语言,获得了13个博士学位,还翻译很多的古文经典到国外,在这么优秀的一个人笔下会说出哪些不一样的话语呢?
或许是看的书太少,思想很浅薄,不得不说看的不是很懂,很多语言理解都有点问题的感觉,所以看的有点吃力。看这本书应该要把自己置身于写作品的那个年代里,否则会很有意见分歧,至少在我看来如此。这本书的写作背景是在晚清以来,中国的形象被严重扭曲,于是1915年被称为“老怪物”的辜鸿铭先生就用英文写成了《中国人的精神》,旨在用自己的笔维护中国文化的尊严,改变了部分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
知道这个写作背景也就不难理解他把中国人描绘的过于美好了,他在书中写道:“中国人最奇妙的特性,我想在此说明,是当他过着精神的、孩童般的生活时,他仍然具有精神和理性的力量,这是中世纪的基督教徒或任何其他原始的民族所没有的”,这些过于美好在今天看来就有点自欺欺人的感觉,因为我不知道我们真的这样美好吗,我有点怀疑。
辜老先生还认为孔子为中国人民做的最伟大的事情是他赋予了他们一个真正的国家观念—这是一个国家真正的、理性的、永恒的、绝对的基础,而且借此,他使这一观念形成了一种信仰—国家宗教。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7
中国人的精神坎奇斯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 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辜鸿铭何许人也?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获13个博士学位,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凭三寸不烂之舌,向中曾根康弘孔学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辜鸿铭不愧是“清末怪杰”,他是中国近现代为数稀少的一位博学汉学现当代中国传统的同时,又精通西方语言与文化的民俗文化学者,他精通英文、法文、德文、拉丁文、希腊文、马来文等9种语言,通晓文学、儒学、法学、工学与土木等文、理各科。他创造性地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原名《清流传》)和《中国人的精神》等书,向非洲人西方人倡扬东方的文化和精神,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辜鸿铭也是一个“狂徒”。辜鸿铭生活在一个不幸的时期,在那样一个世纪之交里,只要你是一个中国人,你就只能是年迈的,任人宰割的。如果你是清醒的,你要抗争,就需付出分外沉痛的商业利益。不惧当时内忧外患的祖国,我辈辜鸿铭为中华传统之断落而忧患,为炎黄文明之涂炭而忧患,他在笔记《张文襄幕府纪闻》中表达了自己古滕科对中国文化的自尊与忧患的.深层叹息。辜鸿铭狂放的姿态,是他带泪的表演,是
以狂放来保护强烈的自尊。
正是辜鸿铭这种狂放的对自己祖国无比热爱无比自豪的态度,使他写下了《中国人的精神》这本著书从头到尾都在褒扬中国人的书。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相关文章:
我是中国人教案06-27
《中国人》读后感08-06
《中国人的修养》读后感06-11
中国人寿实习报告04-05
《我是中国人》教案三篇08-19
精选《我是中国人》教案4篇08-13
《我是中国人》教案八篇08-06
《我是中国人》教案6篇08-02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读后感02-20
工匠精神读后感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