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1
很早就听说了这本书,一直没看。这段时间学习上有些浮躁,都说迷茫的时候就看书,所以,我心不静的时候喜欢逛书库,有一天突然就看见了这本书,然后就对它开启了阅读模式。
看完后,有句话印象很深——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书中引用了这句话很多次,出自于罗素先生。我们总是很容易处于一个矛盾体中,比如说,一个热点事件,你是选择发声还是沉默,如果选择后者,可能会觉得自己有些自私,没有社会责任感;如果发声,站错了立场怎么办?这是可预见的意外,因为明辨是非对大多数人来说不是一件易事。
书中提到萧伯纳的.剧本《巴巴拉少校》,里面也有提到“明辨是非”这项能力,作者言,真正的君子知道,自己的见解所受环境左右未必是公平的,所以他觉得明辨是非是难的。
我不是断言我就是君子,我确实很认同这种观点,所以这么些年,我总是选择沉默的,可能还有部分原因是自己太无足轻重了。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2
《沉默的大多数》是对社会权威的对抗和批判。他所质疑的是年幼时期的我曾困惑过的,但那时我的质疑却未坚持下去,最后随波逐流,屈服于社会权威及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谈到“毛主席语录”、“十六条”、“五讲四美”等,可现今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等各种场合里不都充盈着我们习以为常的类似话语么,比如官话、套话、场面话。
这就使我想起一些正在政府机关做公务员的同学朋友,他们每天撰写文件及领导讲话稿,这不都是话语的捐税么?我们现在高谈阔论“人权",人权就应“以人为本”,即要尊重人,关心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丧失了基本话语权的人们又如何全面发展?不合理的东西存在于我们周围,一代代的人不是想到改变它,而是被其驯服,对其视若无睹,逐渐转而惶恐和压制对现存不合理的反抗。人们只看到手脚戴上镣铐的痛苦,却意识不到思想被戴上枷锁的更大可悲!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3
今天,我又读了一次《沉默的渔网》这个故事,故事讲的是一对小哥俩在钓鱼的时候,捡到了一副渔网,被旁边的小伙子看到了,想冒充网的主人把渔网拿走。小哥哥用自己的'机智和聪明,吸引围观群众,问渔网的特征,最终战胜了成年人,把渔网抢了回来。并且拾金不昧,把这个渔网交到了公园管理处。
这个故事我已经读了好多遍,每一次我读完都对小哥哥更加敬佩。它告诉我,遇到坏人的时候,不要害怕也不要退缩,只要机智勇敢,就一定能取得胜利;它还告诉我,做人要诚实,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贪心,更不能欺骗别人去拿。
爸爸告诉我,这个故事不但讲的好,名字起的也非常好。一副普通渔网,本身是不会说话的,沉默的,但是小哥哥的行为赋予了渔网生命,把它的特征展现给大家,把事情的真相展现给大家,让它成为了一张会说话的网。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4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网上经常出现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中国为什么产生不了现代科学?说它敏感,是因为这个问题会触碰到很多人脆弱的民族自尊心。动不动就跳起来拿“四大发明”出来说事儿,巴拉巴拉。这里且不论李约瑟先生首创“四大发明”提法就颇具曲折性戏剧性,单说科学与技术他们俩压根就不是一回事。所以可想而知,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肯定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即便如此,大家能够关注和反思这个问题,绝对是件好事幸事:毕竟还是有人能思考点像样的问题的。
鄙人学疏才浅,也是百思不得其解。最近读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觉得他在“花剌子模信使问题”中有一段话说的有点意思。今天照搬出来,供大家参考。也许,对回答这个问题有点帮助。
“中国的学者素来有卖大力丸的'传统,喜欢作妙语以动天听。这就造成了一种气氛,除了大力丸式的学问,旁的都不是学问。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相关文章:
《可贵的沉默》的教案09-13
可贵的沉默读后感11-15
可贵的沉默教案(15篇)08-30
《沉默的孩子》观后感12-01
《沉默的教室》观后感-观后感02-19
伊索寓言读后感_读后感01-10
《羽毛男孩》读后感-读后感02-15
稻草人读后感 读后感03-05
《昆虫记》读后感 -读后感06-16